首先这部电影是建立在真实的历史基础上拍摄的,讲述了一段不太让人熟知的故事。
相比于盟军在战场上与德军的厮杀,一个弱国在不得不被德军占领的现实中,国王为了国家的民主 自由,经历了艰难的选择,让挪威一直被称作为挪威。
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对于国王这个人物的塑造。
电影相比于小说来说,对于人物内心得刻画是十分难的。
这部影片通过特写,背景音乐,环境渲染等方法,再加上演员深厚扎实的表演,将国王内心的纠结,悲伤,却又十分坚定的情感完美地呈现给了观众。
我认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个人觉得这是一部不错的剧情片子。
电影的角色也刻画的不错,挪威国王在面对纳粹对国家的进攻、压迫的时候,表现的懦弱,害怕和后面国王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形成了对比,真的是令人惊讶(我一开始还以为这只国王废掉了ーー;),除了国王以外,片子也从皇室成员、德国大使、士兵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刻画,每一场会议,每一次战斗,真的是让人感到二战时期的那种严肃和悲哀。
这算是一部“冷门佳片”了吧?
我觉得,这部电影真的是和它所讲述的历史一样,冷门,但却精彩。
还是推荐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1940年4月8日,纳粹德国突袭了一贯奉行中立政策的挪威,此时,挪威的形势已经岌岌可危,本片讲述的就是在挪威在卷入二战这一日前夕至最后关头,挪威政府、王室所做出的反应和生死攸关的决定,这一段惊心动魄的历程以及它所具有的伟大历史意义被载入史册。
虽然挪威国体属于典型的“虚君共和”体制,国王只有形式上的权力,国会掌握着所有的实际立法和行政权,但是国王作为国家的象征,在这个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他的重要性却绝不可低估,此时国王的政治作用也异常巨大,在非常时期之中,哈康国王的重要决定将会造成历史性的影响...时为挪威国王的哈康七世, 是1905年挪威公投表决脱离瑞典独立后成为的第一任真正意义上的国王。
影片从王室,政府,国民上下,再到德军外交官等各条叙事线展开,为我们还原复现了当年挪威被德军逐渐吞噬的情境。
面对德国的大军压境,吉斯林(前国防部长、亲纳粹党、臭名昭著的“叛国贼”)傀儡政权的崛起,以及挪威全民百姓忧心忡忡的动荡局面,哈康国王紧急动员议会政府,在百分艰难和紧迫的条件下,最终做出伟大的决定,站在了强硬的立场,坚决抵抗德军各种不轨的企图和入侵,这个决定无比沉重但意义非凡,它强有力的昭告世人,挪威是永远属于挪威人民的。
全片非常扣人心弦,极富张力,每个角色的表演都非常精彩——稳重的哈康与略显轻浮的儿子奥拉夫之间纠结和深情的戏码,政府上下,首相、外长、议长面对困境的压力和困顿,布劳尔为了“拯救大局”的焦头烂额,甚至国王护卫队里面每个小角色表现出的严肃和惨烈,方方面面都展现了非常真实凌厉的历史元素。
直到最后,国王与德国外交官在小屋中的激烈论辩和博弈片段,无疑是本片最震撼、最精彩的时刻。
除此之外,影片的各处细节,人物的表情、言语以及配乐都恰如其分地烘托出电影的气氛,临场感十足,让人非常入戏。
国王的这一决定承担了非常重的分量,虽然使得挪威卷入了一场深不可测的苦难和战争浩劫之中,但它传递出来的伟大精神意志却使得挪威人民对自由、独立、民主的愿景完美实现。
虽然彼时弱小的挪威丝毫无法抵御力量悬殊的德国,很快全境沦陷,但斗争的脚步永不停歇。
陷落以后,王室和主要政府首脑随着撤退的盟军流亡到英国,他们进行着不屈的斗争,国王的决定和支持也持续鼓舞着挪威人民日后的全力抗争,在历史阶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同于大场面的动作战争电影,本片没有豪华的军备战斗场面,甚至很多朋友可能还会觉得寥寥的动作场面设计的很“寒碜”,不过本片的意义确实不在此,它更接近于一部历史剧情电影,表现出的更多是光辉而伟大的人性和强烈意志。
就电影本身而言,本片可以算得上挪威电影的里程碑,但它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又完全超越了电影本身,我已无法用文字去形容和评价它深重的意义了...因而又可以说,这是电影历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All for Norway,right?
今年刚好两部电影分别提到丹麦和挪威国王,这两个国家都是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国家。
也就是名义上的国家领袖,但实际议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挪威国王还是一个民选国王)。
一个开战就选择投降保全人民,一个选择抗争到底不惜以退位明志。
虽然最终丹麦最终在二战中损失相对较小,挪威因为猪队友过的相对艰难。
但是在历史重大抉择前,他们都勇敢的做出了当时可能正确的决定,并勇于承担。
越来越喜欢北欧的电影了,冷淡的表面下蕴藏着强烈的情感。
节奏拖沓的要死,逃亡和旅游一样。
而且后面明显感觉要加快进度了,后面每个时间刷一下,啊哦,过,前面节奏就起不来,一直慢悠悠,有必要吗,虽然民众死了,但是国王非常的有大义,就差明说我是因为尊重你们,所以去死吧。
结尾那些说教味的虽然国王怎么怎么,但是维护了民众的什么什么,虽然死了,但获得了自由这种话,合着是自己都不知道拍了什么还要整个注释出来是吧。
纯纯恶心人。
因为有军迷同学来奥斯陆玩,误打误撞去了奥斯卡博格要塞,也由此得知了这部参选奥斯卡的《国王的选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段历史的大背景是,1939年12月,在相信盟军可能威胁德军铁矿来源后,希特勒下令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着手准备侵当时中立的挪威。
1940年1月,德国海军决定偷袭挪威。
德军计划同时占领首都奥斯陆,卑尔根,斯塔万格等主要城市,捉住挪威国王和重要官员,以减少挪威的抵抗和英国的干预, 快速结束战斗。
这个计划和作战丹麦的计划一起,被称为“威悉演习”行动。
1940年4月,行动发起。
8日,德国当时最新的一艘希佩尔将军级巡洋舰,布吕歇尔号,率领吕佐夫号装甲舰、埃姆登号轻巡洋舰、3艘鱼雷艇、8搜扫雷艇向奥斯陆峡湾进发。
但入侵行动并没有想象中顺利,一艘英国潜艇海神号(HMS Triton)发现了德国人并对舰队发射了数枚鱼雷。
虽然没有命中目标,但行动的突然性还是大打折扣——至少现在挪威人已经知道有人要来了。
但事发突然,挪威政府和国王并不清楚德国意图。
此刻把守通向奥斯陆咽喉的奥斯卡博格要塞(Oscarsborg Fortress)只有刚刚招募的450名新兵,全部没有实战经验,按原计划其中一部分人还是准备去布置水雷的。
挪威守军的全部重型武器——要塞前方的三门280mm克虏伯大炮,已经使用了超过40年。
8日23时,入侵舰队到达奥斯陆峡湾。
挪威守军发现了舰队并在9日零时开启了灯火管制。
但是德国人并不把力量薄弱的挪威守军放在眼里。
布吕歇尔号决定单舰突入峡湾,以达成黎明前到达奥斯陆的原定目标。
4点10分,挪威守军的探照灯发现了布吕歇尔。
4点21分,坐镇奥斯卡博格要塞的64岁挪威军老将,比尔格·埃里克森上校,发出了对来犯所属不明的战舰开火的命令。
埃里克森此前没有收到来自上级的清晰命令,也没有接到前来的舰艇是从属盟军或德军的相关情报,但他清楚地知道,挪威现在是中立国家。
发出命令后,面对属下的疑问,埃里克森说出了他最有名的一句回答:“不管我将立功还是被送上军事法庭,都给我开火!
(Either I will be decorated or I will be court martialled, Fire!)”。
老旧的岸炮装填速度实在太慢,要塞的人手也不够,在不长的射击窗口下,挪威守军只够打出两发炮弹。
虽然操作的都是新兵,但是两发炮弹都稳稳的击中了布吕歇尔号。
第一发炮弹穿透了布吕歇尔的侧甲,正好在弹药库里爆炸了,而里面装满了燃油、烟雾发生器、燃烧弹、航弹和深水炸弹——布吕歇尔的一个水密隔板被整个炸开,并燃起了熊熊大火。
第二发炮弹则摧毁了布吕歇尔的主炮供电系统,导致布吕歇尔到最后也没能用主炮还击。
与此同时,挪威岸防部队的小炮打坏了布吕歇尔的舵机,迫使巡洋舰减速;在他缓缓滑出要塞的火力范围的时候,他来到了要塞岸基鱼雷射程内。
挪威使用的鱼雷是40年前奥匈帝国制造的白头鱼雷。
虽然这些鱼雷已经被成功试射过上百次,但这些老古董在当今有没有效果则是另一回事。
抱着拼一把的想法,发射指挥台的安德森上校按下了发射按钮。
约4点30分,两枚鱼雷先后漂亮地射出,通过3米深的水下通道直向巡洋舰奔去。
鱼雷刚刚好打中了船中部——也就是第一枚28cm炮弹所命中的弹药库。
这又引起了另一次大爆炸。
6点23分时布吕歇尔号翻覆沉没,其上2,202名船员和战斗人员中830名死亡。
挪威人靠着450个新兵和两个沉着冷静的指挥官,用40年前的装备击沉了德军刚服役6个月的最新巡洋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奥斯卡博格要塞的这个战役在电影里只是短短几分钟,但是对挪威却至关重要。
由于德军不清楚峡湾里还设置有岸基鱼雷发射台,当布吕歇尔引发水下爆炸后,吕佐夫号的舰长认为挪威人在峡湾里布置了水雷,此时不宜再从水路进攻,于是命令后续舰队掉头后撤, 改为从陆路向奥斯陆进攻。
然而陆路到奥斯陆需要一天半,这个延误不仅让挪威皇室和国会有足够的时间一起转移,央行也取走了国库里的国宝和黄金。
4月9日挪威对德国正式宣战。
4月11日,德国挪威正式进入战争状态。
国王的选择,讲的就是从1940年4月8日,到 4月11日之间的故事。
挪威的深水良港,不受英国封锁的广阔的出海口,丰富的石油和矿产资源,让他在战争中很难不受强敌觊觎。
这部电影里的国王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善良的老人,和挪威所有普通人一样珍视自己的家庭。
他没有想到德国来进攻,依然和孩子把捉迷藏做完。
凌晨一直尝试打电话给自己的哥哥,丹麦国王。
即使慌乱之中撤离,他也花时间陪自己的孙子。
在躲避空袭的时候他也害怕,可是下意识地他会去保护陌生的孩子。
他不算是一个充满个人魅力的人,但是他知道自己的职责,亦知道自己权利的界限。
在刚刚离开奥斯陆的时候,一切未知,他选择相信政府,君权不干预行政。
和政府立场有出入的时候,他选择支持政府,君权不干涉行政。
王子有点年轻人的年轻气盛,他也严厉训斥。
当政府想安排他和德国军方官员见面,无异于鸿门宴。
但是他只说,只要是为了挪威,我可以去。
但他并不是软弱,没有主见。
政府要投降,他支持。
这是因为国家由民选的政府运行,他尊重这个国家的制度,尊重人民的选择,相信政府诸公的选择也是为了挪威。
但是他个人,不能接受国家被纳粹德国侵略,不能接受自己任命吉斯林,一个臭名昭著的人做首相。
这有违他作为国王的职责,他宁可选择退位。
是否退位,是他作为国王权利义务的一部分。
干涉政府,不是他权利的一部分。
不论意愿,不论时期是否非常,他都不凌驾于他人之上,凌驾于国家制度之上。
他从丹麦被挪威人民选中,带着妻子孩子来到陌生的土地上履行自己的职责。
若是岁月静好,他也就是一个尽享天伦的老人。
但是国家被入侵的时候,他宁可选择四处颠沛,骨肉分离,东躲西藏,也不愿做出,他认为不是挪威人民心愿的选择。
"你知道在整个挪威历史上,我是第一个由人民选出的国王吗? 挪威是一个民主国家,人们有选择权,人民有权利去听取和尊重。
如果我现在给你一个答案,我将会忽视这一切。
"国王怒斥德国外交官的时刻,是整个电影的高光点。
之前国王虽然偶尔会表态,但大部分时候是有点老绅士的样子,被人推着走。
当他怒斥外交官的时候,你才发现,与虎谋皮国王看的那是一个清楚。
"你以为你是谁? 你只是一个大使!
你以为你是和平鸽啊,你不过是战争贩子的代表而已!
和平鸽不会要求我们的国家投降。
这样的安排,希特勒就是想要好处!
"他说这段话的时候之愤怒之流利,让他之前的温和,隐忍不发,包括开始和大使交谈时的沉稳,语速的缓慢,都变得特别有重量。
而之后,在他面对政府官员,面对人民,面对自己深爱的国家,念出自己的态度,念出自己的选择的时候,我感觉他都要哭了。
不是脆弱,而是内敛的国王,把自己对国家深沉的爱说了出来。
明知不可为而为,为了挪威。
这一段不得不说老戏骨Jesper演的太好了。
这是一个小国,每个人都是很普通的人。
但是哪怕是小国,在夹缝中艰难生存,也有自己的尊严。
后续/PS: 挪威和德国进入战争状态后,五万五千名挪威军人对十万德军进行了长达六十七日的抵抗。
牺牲一千三百人,击毙一千七百德军。
挪威是二战被德国侵略的国家中支撑第2久的国家,第1是苏联。
后来法国沦陷,6月7日国王和国会转进英国成立流亡政府,6月10日挪威沦陷。
奥拉夫王子曾经要求留在挪威领导游击队在雪原上狙击德军,但遭到政府拒绝。
由于挪威从未向德国投降,吉斯林政府未获合法地位。
因此挪威不属于被征服国家。
在政府流亡后,挪威依然能够以盟军的身份继续参战。
PPS: 挪威的邻国丹麦,两个小时就被德军迅速占领。
在轰炸机呼啸过天空威胁轰炸哥本哈根平民的恐吓之下,挪威国王的哥哥,年迈的克里斯蒂安国王选择了投降。
作为合作,丹麦要求德国不准迫害本国犹太人以及死刑,军队这不能被德国国防军吞并。
政府,议会,警察和司法也都在丹麦人手中。
丹麦国王的投降延后了纳粹德国对丹麦犹太人的逮捕和驱逐,使得他们几乎全部撤离至瑞典。
在战前估计的约有8,000名丹麦犹太人中,被驱逐者少于500人、死亡者则不到50人。
世间的事,大部分时候都是难以选择的。
不知对错,利弊难料。
所以人的心地和格局,是在选择的细节里。
国王们的选择不只是,是否向德国投降。
他们做的,其实是一系列的选择。
而两个国王的选择,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德勒巴克海峡战中,击中布吕歇尔号的大炮分割线内历史资料参考自维基百科: 威悉演习行动峡湾末路: 德勒巴克海峡战
威瑟堡行动对于挪威和丹麦结局是如此不同,面对哥哥丹麦国王选择不战而降以及强敌压境傀儡政府政变的局面,挪威国王在艰难抉择面前最终选择了与德国进入战争状态,退位并流亡。
这虽然是对政治进程的一次干预,但他为挪威的自由民主和独立尽了他的职责,因为他的座右铭就是一切为了挪威。
这就是一部"挪威战争"的历史剧情片,十足的现场感扣人心弦。
9/27广州挪威影展最主要的扣分点在翻译,从没试过在影院/剧院里对翻译丧失信任到这份上。
这翻译是既没看画面也没带脑子,唯一能信任的准确内容可能只有地名和时间,这能机翻。
举例:“辞呈”写成“辞程”,“我可以接受政府官员的辞职,但现在是战时”翻译的是“我不能接受”,“王妃”全程翻成“公主”。
还有一处,不确定是不是剧情里表现的是“开玩笑但大家都笑不出来”:是在农场的木棚里,待命的士兵想要点烟,旁人跟他说“这里没有交火”,士兵就没继续点火。
因为这翻译水平次到一定境界,我一时分不出到底是开玩笑还是实际说的是“没有火机”。
另外还有多处漏译,已经完全说不上是人话的僵硬语序,以及明明可以手动分轴断句让观众看得更舒服,却不去做。
电影本身制作还是很好的,导演热爱手持镜头我尊重祝福,人物刻画总体算立体(比如说国王和王储在“保持中立”和“反击”态度上的从保留表面平静到终于坦露心迹的争论,以及对于无差别爱着自己国民的国王,在履行君主立宪制国家首领义务,也即拍板“不向纳粹妥协”之前的层层“无言的渲染”,这些都很值得咀嚼;士兵视角有些微突兀,不确定是否故意用长时间大人脸特写的凝视的不适感,来增加观众对他的恐惧和勇气的体会),按时间节点一步步推进故事的节奏很舒服。
但这无法平息我看到如此素质的翻译带来的怒火。
你知道一个社畜周五晚加完班,还去广州地铁的地狱西路站挤车,是多大牺牲吗!
奉劝主办方,实在找不到人你考虑下机翻,机翻都不会比这个更烂了。
1940年9月,纳粹德军发动闪电式袭击丹麦和挪威,在国力悬殊,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四小时之内,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昭告丹麦全国投降纳粹,差不多同一时间,挪威首都奥斯陆在德军仅损失50名军人的情况下被攻占,挪威政府一片悲观,投降浪潮占据主流,哈康七世,这位近70岁一生奉行不干政的挪威第一任民选国王,第一次干预了政府决定:拒绝投降,挪威虽然只是一个小国,但也是独立民主自由的国家。
有感于哈康七世的勇气,百度百科了下“哈康七世”词条,评价里其功绩仅为一条:1954年10月5日与中国建交。
看这部影片,你会觉得简直是在搞笑,发动军人还要用信件,敌人都打到家门口了,黄花菜都凉了几拨。
打个仗见到几十个德国兵,挪威人就说人太多,打不过,一点没有战争惊心动魄的感觉,顶多算个局部小游击战。
但挪威只是个小国,小国的坚守虽然看着让人憋气,不过人家毕竟一直争取中立,不想打仗嘛!
科赫部长说:“就像希特勒说的'当一个民族屈服于外来侵略就不值得存在',我们拒绝这种俯就。
”不容易,明知必败仍然坚持是真勇敢。
国王在森林里逃窜,真如丧家犬,这时候让我想起中国在二战时没有制空权,是否也是这个惨样?
其实印象最深的其实是国王对君主立宪制的坚守,不干预政治,与他儿子的对比,这也是蛮重要的一部分。
片尾字幕上打出国王的选择虽然干预了政治,但是为了挪威的自由、民主、政治,包括国王发表的演讲中提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的底线,当然议会如果选择为了避免大量的挪威年轻人妥协,他也可以理解,都表明人家真心是把“权力归于议会”当作严肃的原则来对待的。
为什么挪威没像丹麦一样,估计就是因为吉斯林,如果他不跳出来,国王还是会愿意和妥协的。
德国大使也是蛮悲情的,隔着屏幕为他着急,那张苦情的脸那么真诚想要避免愚蠢的战争,可有什么用呢?
他不是真正的掌权者,他敬爱的元首早就宣布了挪威的命运,妄图通过劝挪威人投降满足希特勒的野心,从而避免战争,真是痴人说梦,不过人家毕竟是好心啊。
不同于直率的Olav,片中多运用Haakon VII的面部表情来刻画他内心的斗争,作为一位既拥有亲和力但又脆弱的国王,最终严词拒绝委任亲纳粹党的Quisling成立傀儡政权,难怪挪威皇室如今所仍具有的威望,同时也吐槽了一把开战日即投降且作为入侵挪威前进基地的丹麦。
1.德国公使的刻画其实好于挪威国王2.可以明白国王的选择所代表的意义,不屈,抵抗,自由和独立,但问题是,如果没有外力帮助和介入,又能怎样呢?面对强力,还是被打得东躲西藏,还是流亡。3.秀才遇见兵,秀才想讲讲道理,兵说去你妈的。如果秀才没办法搬动更强大的救兵,通常会被兵虐死。这真无奈
中规中矩还原了挪威受德国入侵最初那几天的历史,试图从国王面对外部政治外交军事情势的表现表态和极重王室内部父子祖孙亲情两方面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不过单调直板了些,部分字幕叙事的手法也稍显敷衍。德国大使的戏倒是出奇的多,毕竟国王的选择就是基于他抛出的是与否,但神经不安的形象跟我从书里得到的印象不太对的起来,而且个人意志过于强烈,几乎盖过元首和外长的交代,十分突兀。国王和挪威的精神当然值得高度赞扬,但就影片而言还是差点什么,对这段历史没概念的人可能看起来更觉沉闷。
狗急了还能跳墙呢~
君主立宪下的国王,到底是什么,他的一举一动,依旧会被认为是国家的指标,依然是对国民有着巨大的影响,但他不能有政治方向,他认为对的,不能讲,认为错的,也不能讲,更像一个囚徒。
很少看到挪威的电影。表现二战之事。有点闷!
不愿意看
对于史诗片来说,布光,调色,运镜没这么完美,但仍是一个非常棒的故事德国大使刻画的犹为生动立体,站在侵略一方,元首的指示不容怀疑,另一方面出于职业道德,从始至终没有放弃以对话解决问题,即使是无理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一直以软弱示人的大使出手打了安妮,因为她侮辱了他的职业道德,虽然说的是实话离开皇宫,离开家人,父子分离,大使与家人道别,随着事态发展越来越仓促也越来越伤感。当国王最后一次蜷缩时,背痛,恐惧,慌乱,求生,所有情绪迸发,但他仍选择不屈服在侵略面前总有以和平为名实投降之实的政党,如果以大使诡辩的理论,国王的手上沾染了挪威人的鲜血,那屈服的人手上沾染了世界人民的鲜血向异族侵略屈服的人不值得保留,不仅是一句抵抗的意志,更说明在侵略者看来,屈服的人毫无价值,迟早被抛弃
无聊
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其实非常难
君主立宪在于国王是象征而不得有任何个人的意见和选择,电影名为“国王的选择”已经表示国王干政,但在如此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国王能抵抗巨大的压力作出不和纳粹合作的决定本身就已经表现出了国王这一象征本身所可能蕴含的巨大力量;电影把国王的挣扎表现的细腻入微,非常吸引人!
精彩,算是现代片里把开战气氛渲染出色的范本,结合现在疫情造成的氛围,更能体会那种“战争一秒一秒地迫近”的紧张感。少有的战争/轰炸场面也都处理得非常得当,fjord炮台战看得惊心动魄。演员们的表现(选角也细致,德方角色都是德奥系演员)都非常出色,看得出来是非常用心的。唯一的不足是那个美式情景剧般的镜头调度于我而言拉低了档次,若能有《国王的演讲》的镜头感就完美了。
虽然看上去很有史实感,也有人性、民主等闪光,却完全get不到影片的核心精髓。不管是德国公使的努力挣扎还是国王王储的纠结,都有点不明所以。
这片拍的难看了,有粉饰历史的嫌疑。惶惶里的自尊不容易表达,更何况当时的挪威政府无能表现。我觉得这个所谓的抵抗选择根本无所谓,换个角度为了民众生命也可以高尚化。跟丹麦拍的开战日相比,仅多了些形式上的尊严,却没忘记在电影里黑了自己的兄弟邻邦一把,完全的五十步笑百步。
北京电影节上看的,字幕让我好痛苦!如果字幕是正常也许我会更喜欢。
炮击德国舰船的场面做的相当到位,刻画国王人物的性格也是不错的,从紧张的逃离到艰难的抉择,在大是大非年前更提现一个人的底线。其实德国的那个外交官更不容易,你说呢?
国王无力,电影也无力
3.5 多以手持摄影还原二战时期德军入侵挪威时的一段历史,作为国王,当然不能接受背叛祖国的协议,但不接受的同时也意味着无数年轻的战士战死疆场,作为没有实权的象征性的君主,不能不支持自己政府及其决定,但支持同样违背道德原则,着重描摹的虽是国王的艰难抉择,但身处战乱包括交战双方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深陷选择的泥淖。#挪威展#@陆家嘴中心(原来就是老传统“极地光影”展,拿出Luxe厅展映良心,内嵌字幕拷贝不错,检票时递上的小卡片有关于本场电影的提问敦促带着问题看片有点小可爱)
3.5 是投屏播放的问题吗,总感觉质感好网大……对德国大使夹在中间又想要和平的两难处境感触更深一些;国王与大使的谈话和最后对议会的讲演着实动人,和平与鲜血之间,为了某种抽象理念(比如正义,比如民主)而做出的不妥协实在太难,甚至明知抵抗无果也还是要抵抗,这是国王的选择,也是人成为他自己的决断时刻。无论如何,总有选择,亦总要选择。
字幕翻译扣一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