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概因为是编自真事不敢妄加娱乐性 片子整体显得冗长拖沓教人犯困 说好的三次高能也不觉得有什么官能刺激 最后20分钟才算得上正片。
开始觉得熊猫演技并不突出 后来打脸。
台词不多性格难以捉摸 其实一切都写在眼神里 起初是以记者的本分追查事件 即使是带着打击邪恶的念头但是毕竟自知是个普通人 对上司反对并不违抗 眼神闪躲。
接触黑暗越来越深之后 眼神变得坚定却浑浊 从对恶的窥探中找到了乐趣。
2.由这个记者 联想到了白夜行里面的笹垣润三幻夜里面的加藤刑警和MW里面的女记者 人类对恶有种本能性的好奇 一旦触碰就不愿抽身 这并不是正义感的表现。
片中熊猫饰演的记者 普普通通的上班族 家庭和工作带来各种压力 这起事件带给他英雄感与成就感 以及探究恶之真相的愉悦。
然而并不否认在这之前他的正义感 。
3.人即恶 恶即人。
主角的恶在于不愿把母亲送到敬老院只是为了拜托罪恶感 看似温柔的妻子也早就对患AD症的母亲私下施暴 须藤犯下的罪行并不是恶但几次上诉想要把老师拉下马的行为并不是想为兄弟报仇而仅仅是狗咬狗的恶罢了 老师的恶是来自灵魂的真正恶意指示了多起犯罪却仍然能堂堂地说出自己没有杀任何人电击老人时发出的干笑令人发自内心毛骨悚然 那一家人是真的恶安然地以保护家人为由却将家人推下地狱说是他们杀了老人也不为过 那些被杀的人也各有各的恶。
触碰了凶恶的人 最终会被凶恶吞食。
4.身边存在的恶 不去触碰难免侵染 主动接近定被侵食。
看到一句很中肯的话 你触摸黑暗 黑暗也在触摸你。
5.好奇真的会死人 能力不到适可而止。
6.普普通通地过完一生是最好选择。
7.人性本恶 不必抗拒 而推他人下地狱的人 自己定入地狱。
8.如此漫长的128分钟。
没看过的还是不要看了。
毕竟是真事 所以 没什么意思。
即使这部没有精彩推理,情节亦不跌宕起伏,但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故事的主线,主要是一名记者,去挖掘时隔很久的几桩案件。
契机是一封来自监狱死刑犯的告发信。
于是通过深刻的调查,最终理清了案件的来龙去脉。
但是这部电影,绝不是仅仅想要重点叙述这些案件。
如果想要理解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思想,那么还要从电影中几个关键的点去入手。
1、“老师” 的房地产公司盈利途径主要从被社会、家庭所嫌弃、遗弃的老人那里,骗取土地、以及保险赔偿金。
2、为何这个记者如此执着于这个案件。
这个电影并非是很狗血,去追求什么披露黑暗,占领职业操守制高点的电影。
3、为何花费笔墨在记者不和谐的家庭状态上。
4、为何去监狱探监,每次那房间的感觉,反而记者像是被关在监狱中的囚犯一样。
5、“老师”对记者说道:“最想让我死的人,也许并非是佐藤,而是你....”每一个国家,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贫穷与养老。
每个家庭,都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老人的赡养。
而且,如果即使你不贫穷,那么如果你有同记者一样的遭遇--假如你有患有老年痴呆的父母。
那么你就会面对一个选择。
而这个选择,也许从道德上决定着我们的善恶。
也许也会让你像记者一样一直选择逃避。
所以,在记者心中,首先他是持有正确的道德观的。
他所遇到的这个案件,是恶。
他心中一只让他苦恼的,也是善恶--他的家庭岌岌可危,唯有将母亲送至养老院才可以挽回,但,这对他来说,是恶。
所以,他挖掘这个不被重视的过时的案件。
潜意识里,将这个案件投射到自己身上,他一直在做的,就是不断的去否定逃避着的恶。
他想要杀死恶。
电影中,对他家庭的笔墨,就成为了另一条平行于案件真相的主线。
记者一直在逃避解决家里母亲与妻子之间的矛盾,他的内心是渴望,去解决这份矛盾,然而内心并不想行恶(送养老院)。
就像记者一直,去挖掘这个真相(明明事件已经结束)。
以及,老师说那句话时,玻璃中映射的自己。
他一直在否定与逃避的就是这个“行恶的”自己。
他想要去扼杀或者消去这份恶。
老师则成为恶的化身,他最多被判为无期,却不会死亡。
因为,恶到底存不存在,有多少,实际上有时无迹可寻(证据不足)。
所以,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学会与恶共存,只需将恶关进内心的监狱中。
电影还是以记者将母亲送至养老院作为结尾。
电影从一起纵火杀人案件的凶手须藤纯次开始叙事,把【凶恶】从戏剧性的杀人事件狠狠摔入观众的视线,表面的血迹褪去之后,让人看到了活生生的世界,那才是真正的【凶恶】。
须藤纯次须藤纯次,黑社会头目,杀人如麻最好形容不过。
对于须藤的性格刻画,最佳莫过于圣诞节那场戏。
须藤和木村孝雄把勒死的老头扔进了焚化炉,镜头便转化到圣诞节的烤肉晚餐“温馨”场景。
木村孝雄为了表示视须藤为己出,还为他的女儿买了圣诞礼物。
孝雄从礼物“书包”里拿出四叠钱给了须藤以表心意,须藤退让几次之后拿了两叠放入自己口袋,另外两叠转交给了妻子。
的确,须藤就是一个粗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视兄弟为手足,视老婆当然远远贵于“衣服”。
他被突然涌入生命的巨额生意冲上云端,洋洋得意,最后错杀了弟兄,被木村孝雄利用完之后,面临死刑审判。
木村孝雄木村孝雄,一起起杀人案件的幕后操手。
老人+土地+死亡保险金,三合一变成了他的生财之道。
世间的一切不过是他可以换取金钱的工具,任何友情,亲情都被他在股掌之间玩弄,甚至最终走向互相残杀。
他的存在如同撒旦,不需要舞刀弄枪,却把人性搅得天翻地覆。
他杀人时的变态可以说是丧失人性,但他仿佛又甚至人性丑恶,总能引出别人心中的恶魔。
藤井修一我们正义的主角登场 藤井修一 ,记者,因须藤的爆料而开始调查多起杀人事件,逐步走入案件中心,揭发【丑恶】幕后操手的幕后“英雄”。
但是,对于深陷案件真相的修一来说,这远非杂志上或新闻上的一片报道便可以匆匆收场。
那是八点档肥皂剧的happy ending。
对于修一而言,受害人的“死相”仿佛永远刻在了自己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透过监狱的玻璃窗,犯人的脸在他看来永远不值得被原谅。
当须藤写信告诉他自己被上帝感召,开始有了生存的实感,对他而言却是最大的讽刺。
为什么受害人无辜地死去,施害人还能有写首诗告诉记者,上帝让他活着赎罪?
为什么幕后操手木村孝雄可以一劳永逸地毁尸灭迹,逃过死刑,面对自己做过的一切却丝毫没有悔意?
修一为了查找真相,寻求正义,置老年痴呆的老母和神经衰弱的妻子于不顾,这一切又是为了什么?
这一整场正义的巡礼,难道只是一场“巡礼”,修一该如何释怀。
继续挖掘真相,然后让恬不知耻的杀人犯面临死刑?
如果我们还看不清楚,那么试着换一个线头寻找。
修一的妻子曾说过,修一为了避免有罪恶感,一直不同意把老母送入养老院居住,但却把重担扔给了自己的妻子。
如果避免【罪恶感】的方式就是把头扭开扔给别人的话,那么这换来的精神洁癖也仿佛毫无意义可言。
也许面对自己的【罪恶感】也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
如同这个世界的【丑恶】,再纯白的心灵也没办法遮盖。
修一无论怎样挖掘真相,受害者的死相与施害人的嘴脸都没办法抹去。
我们的“善”有几分是“伪善”,我们的“恶”又有多少的“妥协”,这是我们永远要直面的苦痛,没有办法逃离。
将“草菅人命”这个词诠释的淋漓尽致,真正的视人命如草芥。
老头的家人决定把老头交给木村等人,让他们把老头灌酒灌死,以获得高额的保险赔偿来还债。
木村让日野和五十岚抓住老头,自己往老头口中灌高度酒,须藤在一旁观看。
这一段只有沉重的背景乐,其他所有声音全都消失,在慢镜头的表现下,四人的面部表情无比传神。
木村:在对老头施虐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和愉悦感,再配上酒瓶子插入老头的嘴中的镜头,不免让我产生了这家伙在老头口中获得了性高潮的错觉。
日野:不忍。
五十岚:面露不耐的表情,像是在处理一项比较厌烦的工作,冷血,不过也比较合理,自己的老大须藤对木村无比尊崇,而五十岚又是须藤最忠实的小弟,对于木村的命令就当作工作去处理了。
须藤:扭曲的狂笑,如此残忍的事情在他看来不过是个乐子,表现了他的残暴。
须藤在老头的尸体旁若无其事的冲澡。
妻子:看到这种恐怖的案件我很是兴奋。
导演这是对世界上那些冷漠的看客进行谴责?
小小的惊喜:须藤成功利用检举木村拖延了自己的死刑判决,并成功的由死刑变为有期徒刑20年。
木村对记者说的诛心之言:最想我死的不是那些我杀害的人,不是须藤,而是··说到此处用手指狠狠的戳了与记者相隔的玻璃墙两下。
(以下纯属看过《凶恶》后的个人分析与看法)本人认为,要想看透这部电影,必须要深入分析主角藤井(山田孝之饰)这一角色。
这部电影正是以藤井的愤怒与无奈作为索引,从头到尾是其对自己心灵的救赎。
(电影剧情就不介绍了)影片在画面表现上,导演采用比较极端和残酷的表现手法让人性在金钱欲望之下的凶恶展现的淋漓尽致——虐待老年人、分尸焚烧……描画出杀人不眨眼的恶徒须藤(皮埃尔泷饰)和其背后真正冷血无情的‘老师’木村(利利 弗兰克饰)。
在剧情展现上,导演采用倒叙手法让电影开始平淡的剧情慢慢进入血腥虐心的高潮,迷离的案件背后真相慢慢展现在众人眼前!
原来电影开始那个表面看似真心忏悔甚至让人都有点怜悯的须藤曾经是那么一个凶恶的黑社会打手!
还有那个他背后最为冷血的老师木村。
黑社会与房地产商勾结合作开始了一段赚取黑钱的血腥屠戮旅程……电影接近高潮的阶段导演设有两幕对比——一幕是须藤和木村共同在须藤家里给孩子过生日那段欢快的片段,另一段是他们给老人灌酒并电击老人的片段。
两个片段相对比让人不寒而栗!
原来开心美好的家庭与金钱交易背后是两双血腥的手与被杀无辜老人的脆弱无力的求生哭喊!
电影接近结尾,剧情由倒叙回到电影开头的正叙,真相大白了!
此时影片重点开始转移到对主角藤井的愤怒与无奈的心里描写上。
法庭上木村绳之于法了,而此时藤井的真是内心才爆发出来。
原来他从头到尾的努力都是为了让木村和须藤收到死刑的惩罚!
他认为像这种凶恶的暴徒根本不能活在世上,即使须藤供出来了老师木村的罪行(其实他也是另有目的,根本不是他说的为了给在他手上死掉的人一个交代),但对于那些无辜的任命(尤其是老年人)他们自能用死来救赎!
(法庭上那段藤井有些控制不住情绪的片段正体现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电影将要结束了,可主角藤井的内心矛盾才刚刚达到高潮!
恶人已经都送上法庭,但回到自己的生活中,藤井也要面临道德的抉择与考量。
电影开头他痴呆的母亲就是他最大的一个‘包袱’,而且由于案件上的事家庭关系也遭遇了危机。
最后藤井还是把母亲送到了养老院,其实他也很自责(甚至也可能痛恨自己但生活所迫,没有办法),因此在杀人案件上他愤怒的要找到幕后凶手(为无辜的老年人讨回公道)也是他极力想救赎自己内心、掩盖道德缺憾的表现。
回望整部电影,主角藤井的表情一直都是很严肃和迷茫焦虑的,很少有笑容(除了在狱中和须藤相视而笑那段),再加上那段凶残血腥的cut镜头,更是让电影从头到尾给人一种渐入黑暗与惊诧的感觉!
分析片名‘凶恶’到底是什么意思?
有个人说过‘凶恶’不只是指须藤和木村的残暴凶恶还有主角藤井对于母亲的‘无情’?!
其实我不认同,其实藤井也是很无奈的,就像反映到现实中,有很多人都像这样,面对一些犯法杀人案件中的凶手嫉恶如仇,痛恨他们没有道德底线,但是面对自己的生活呢?
不也做出了一些让人感觉不够道德的事情?!
都是生活所迫……救赎?
影片中到底怎样才能救赎?
须藤在法庭上说要‘活着救赎’,但注意到的都知道他的真实目的是减刑出狱以后可能还不能改邪归正?!
(从前面他突然对藤井说的开始信基督教了?!
个人认为这明显是他的一种借口为自己真实目的开脱的一个幌子!
)所以须藤本心可能还是坏的,说出幕后老师木村可能并不是为了他所说的为了给在他手上死去的那些人一个交代。
而藤井说必须以命偿还!
个人感觉确实应该对须藤和木村执行死刑!
这样冷血无情杀害多人的凶手(尤其木村)犯下的罪孽根本不是自己开口说信基督教了、忏悔了就能救赎的!
(可能有点激进了哈…)个人分析完这部电影之后也想说一下,本人挺喜欢日本的一些犯罪心理片和暴力血腥电影的,我认为日本很多导演拍电影很注重剧情的排设和人物语言的表达与人物心理的挖掘,很多电影能够大胆讽刺社会或人性的黑暗面,比如北野武、三池崇史等导演。
尤其早早的一部《大逃杀》让我记忆深刻!
本人很喜欢一些cut影片。
(当然韩国的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影片也非常好,个人非常喜欢《熔炉》和《素媛》,相信很多影迷应该都知道这两部电影。
)
表现人性之恶向来是电影里常见的主题,与此同时对恶的本源的探究自然而然也成为了故事的走向,最终我们发现每一个恶人背后都有一把辛酸泪,他们或是因为童年阴影造就了性格的扭曲,或是因为欲望的驱使导致行差错步,总之电影让我们相信一切都是事出有因。
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难道就不存在无端端的恶意吗?
电影《凶恶》正是带着这种疑问为我们展示了恶的多种可能,无论是赤裸裸的暴力,还是潜藏着的暴戾,恶或许早已根植于我们内心,并且随时准备疯长。
为了契合主题,影片整体的基调是相当压抑的,无论是记者调查真相的过程,还是须藤一伙人的犯罪事实,这两条时间线丝毫不给观众喘息的机会,那种极端的绝望犹如黑云压境,对善意世界的摧毁是攻城拔寨式的。
可以说导演选择了这种冰冷的叙事口吻是相当冒险的,本就残酷的现实就这样不带半点儿装饰地和盘托出对观众来说是个考验,不仅仅是承受暴力本身的问题,缺乏一个戏剧化的支点往往会令观众不安。
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罪犯背后那些曲折离奇的故事,甚至有时当犯罪动机足够让人同情时,罪犯也可以一举跃升为正派人物,就像《迫在眉睫》里为了给儿子治病就绑架医院工作人员的丹泽尔•华盛顿一样,虽然他的行为触犯了法律,但在观众眼里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好男人,甚至还成了为权益而战的斗士。
观众能接受这样的人物设定,可对动机不足的从内心汩汩流出的恶却是排斥的,与其说是排斥,倒不如说是惧怕,因为一旦胸中的恶意被释放出来后,它的破坏力是难以想象的。
除了拒绝戏剧化的情节设置外,影片的重点还在于对恶的多样化的呈现,在几个主要人物的身上都透露出迥然不同的恶意,足以见得人性的复杂程度。
片子里最直观的恶人要属须藤了,影片一开始就交代了他那些令人发指的罪行,杀人对须藤来说早已成了机械性的行为,良心的泯灭让他丧失了愧疚感。
可是也有一次例外的时候,须藤听信“老师”的谣言错杀手下五十岚后便产生了强烈的自责感,他甚至每逢五十岚的忌日都会去祭拜,这和其平日里给人留下的凶残形象是大相径庭的,可以说须藤对于和自己有情感联系的人是保留着一份善意的,从他对背叛的零容忍就能够发现他也是有死穴的。
然而一个真正可怖的恶人是不会暴露出死穴的,根据这一点可以判断“老师”拥有着较须藤来说更深层次的恶。
作为组织的大脑,“老师”的职责就是要去制定计划,进而通过暴力手段来实现自己的贪欲,像须藤这些人不过是他的工具,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出卖的。
“老师”的毫无底线体现在片子里的种种细节上,处理尸体时不忘摘下断肢上的链子,说焚烧尸块拥有烤肉的香气,对于被活埋者的惊恐表情体现出来的兴奋等等,欲望的不断膨胀以及对暴力的痴迷使得“老师”跌入了道德沦丧的深渊。
片子有意模糊了须藤和“老师”的背景,除了金钱的驱使外,观众看不到其他能够激起恶意的元素,也许不愿但不得不承认他们是天生的坏种。
不同于那些表面上的恶人,记者藤井可谓是片子里最为复杂的人物。
镜头有一半时间跟随他走访于案发地点和监狱之间,为了揭露真相他来回奔波,甚至忽略了家人的感受,这一切的表象都说明藤井是一个具有职业操守的新闻从业人员,同时他的执拗也被灌上了正义的色彩。
可是随着情节的深入,我们发现藤井并不是那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秋菊”式的人物,他表情上的冷漠以及欲将凶手置之于死地的执念都超出了一个正义之士的行为或是对“轴”的定义。
只有藤井妻子说的一句“你很兴奋吧?
”道出了这其中的端倪,对于如同死水般的生活,藤井唯一的处理方式就是逃避,他一头扎进案子当中对外界事物充耳不闻,他幻想自己是解决这一系列事件的关键人物,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他人进行审判。
可就在妄图主导案件的同时藤井也陷入了被动,他没发现自己的心智已经被案子左右,潜藏着的暴力心理化作了一股强烈的怨恨,迫不及待地要用凶手的死亡来实现自己的快感。
片子结尾处“老师”的一句话对藤井可以说是一语中的,“最想杀我的人不是被害人或是须藤”说罢“老师”指了指藤井,玻璃上反射出藤井麻木的脸,随着镜头逐渐拉远,藤井犹如置身于牢笼中。
作为一个旁观者,藤井的出离愤怒可以说是受胸中的暴戾之气所支配的,这种隐性的恶很容易在煽动过后暴露出本来的面目,而最终的结果不过是画地为牢。
无论这个影片展现给观众的剧情支线有几条,主题内容都是什么,其内在本质的思索与探讨的点始终是在于无所依靠的老龄化问题。
男主算是片中的正的力量,然而在面对自己家里患有痴呆的母亲和日渐崩溃的妻子,他并没有正面处理,而是选择逃避,最终讲母亲送进了老人院。
比起老师那些纯粹的恶人来说,他的生活更让人觉得有种无可奈何极度压抑的感觉。
有时候,甚至还不如纯粹的做个恶人来的痛快。
这个片子重点描绘了房地产商人,黑道大哥,记者三个人。
黑道黑道大哥和商人明显是罪恶的,再回过头来看一遍会发现山田孝之扮演的记者也并非是真的正义感爆棚。
为了查木村委屈妻子,甚至连自己的母亲都不愿意照顾,搞得妻离子散。
须腾背叛木村,虽然干了很多十恶不赦的坏事但也在最后将木村拖进监狱。
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告诉人们没有哪个人是完全的好人,没有哪个人是完全的坏人,大概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吧
影片不是宣扬暴力,它远远比暴力更贴近地面。
也许每个人都有过那一刹那间的凶恶,只是环境,情况都没有逼他扩散这种凶恶。
人性的最暗面在这部电影里展现的淋漓尽致,当它被用一种冰冷的铺陈展示出来的时候,不免令我深深的战栗。
当我抛开第三方道德立场再来看这个问题的时候,原来整部影片没有一个人是免罪的,人性的凶恶就像是一个环,影片中,没有人能够避过,都在以不同的面在环上行走着。
其实你自己也是暴力的一部分。
看电影时有三点不解:1.“先生”看上去很弱逼的样子,何德何能叫江湖好汉后藤心服口服听他摆布?
2.既然后藤这么想报复先生,都不介意多背两桩杀人案了,那入狱数年内为什么迟迟不向警方或者其他媒体告发?
3.后藤与记者多次会面谈凶案细节,狱警都有陪同记录但直到杂志社差不多要刊发了才牵动警方行动,那之前几个月的对话都不引起官方注意、说了跟没说一样吗?
查了一下真实案件,疑点1、2得到解释。
3大概要看书才行了……该案通称“茨城上申書殺人事件”,搜这个关键词就行。
下页总结全面,有凶犯照片附时间表(后藤本尊长得比较像西田敏行):http://subaru39.tripod.com/home/sagi/misizu.htmlhttp://blog.goo.ne.jp/kanayame_47/e/d88da680e4ac0abe190e6c55fe3f933b先生本名三上静男,流氓本名后藤良次。
告发的整个事件在电影中得到重现。
两人的交情比电影中给出的感觉要短浅得多,从相识到屡屡帮凶也就短短一年。
1999年秋,后藤与先生经人介绍结识,穷黑帮后藤在先生照顾下有了钱,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好日子因而感恩戴德(还就是这么简单的原因啊……),当年11月就发生了告发的前两起案件,2000年年中是第三起的保险金杀人案。
现实中后藤被捕是因为两个案件:2000年7月30日“水户杀人事件”(茨城县警管辖),伙同小弟小野寺把另一个流氓丢到河里淹死。
2000年8月22日“宇都宫公寓死伤事件”(栎木县警管辖),伙同包括小野寺在内的三人注射毒品杀害女子一名、重伤其男友及另一女子、致另一男子轻伤,随后放火离开。
轻伤男子自行灭火。
同电影呈现的略有不同。
2000年8月30日,栎木县警逮捕后藤四人。
等保险金案发后才知道当时后藤正要去问先生拿此前保险金杀人的报酬3000万。
报酬就此没有给付。
后藤入狱后先生只探过一次监。
违约不给钱是后藤反水原因之一。
真正的导火索是先生没有按照入狱前的约定照顾好后藤的小弟藤田幸夫,藤田于2004年10月自杀,次月消息传进狱中,后藤大怒,写信给先生说“跟约好的不一样”。
2005年2-3月,后藤在狱中写申诉书踢爆未曾立案的三起杀人案,同时通过一名同新潮社记者有交情的狱友提出联系要求,3月转交信件到记者手中。
电影中被先生挑拨枪杀小弟的事件是虚构的。
理由确实差不多,但就解释不了告发延后数年的原因了。
2005年3月16日,后藤在狱中初次会见记者宫本太一(1966年、和歌山县出身)。
记者进行一系列调查,10月上旬将调查报告全部提交给茨城县警组织犯罪对策课。
2005年10月17日,后藤的律师将揭发三凶案的申诉书交给茨城县警,同日受理。
2005年10月18日,杂志《新潮45》11月号刊出报道《无人知晓的三起杀人——主谋逍遥法外!
“凶恶杀人犯”的惊愕告发》。
2007年,后藤又揭发了两件先生犯下的案子,但最终立案的还是只有保险金杀人一件。
爽!
7.9分,日本对死刑判的也太宽了吧,这样两个千年极品竟然才一个无期一个二十年徒刑。。。白石和弥这个导演,他豆瓣最高7.9分的电影《孤狼之血》我并不是很喜欢,反而是只有6点几分的《日本最坏的家伙们》和《凶恶》让我挺激赏的。是不是很奇怪?
悲剧
结尾还算有点道道
一切都是那么的平静平淡习以为常,没有过激反抗的受害者反而更让人觉得心酸。到底是让那些有沉重罪行的人活着赎罪还是去死,以前我觉得他们应该去死,现在也依然这样觉得,剥夺别人生命的人,那他的生命也应该被终结~官网http://www.kyouaku.com/
心理描写差了点,不过被那句“你不配感受活着”戳中,大概我也觉得残酷虐杀别人的人不配活着,不配感觉生的喜悦。可惜虐杀了五六个人的加害者居然还是受着日本法律的保护……电影抹黑记者的正义感不能忍好吗= =
20140817 42" 720P
看不懂~
题材好仅此而已
不可复制的犯罪片典范,主演泷正则曾是真正的注射吸毒者
利利弗兰克演的太好,完爆山田孝之啊
实录的同时融入了作为人的憎恶观,Lily Franky,你让我怎么再看你的《如父如子》,我在你身上都看到《杀手阿一》里垣原的影子了。
正如影片名字所言,凶恶。凶的背后是没有底线的恶,在犯罪,欺骗,反叛的背后,是人性无边无际的恶。罪大恶极的罪犯是,为了保险金而杀害亲人的普通人也是。2017/11/15大分家
总之不喜欢这部电影。
用弱化戏剧性的方式呈现暴力和人性,慢慢铺垫开来,稍显拖沓。记者强烈的审判意识让结局看着更压抑。我听见主说:让我活着赎罪。想起李沧东的密阳,那真是透骨极了。
日本电影喜欢让观众思考,错与对、善与恶都不是很明朗。电影一直给人压抑、黑暗、诡异的感觉。加上变态的人性和重口味的片段,还是那句经典,小日本够变态。lily franky表现的不错,为此片拉分。
贪、嗔、痴,所谓人性,执迷不悟。PS:除去刺激疯狂的开头,这片拍得太闷太慢了。
慢
旬报第三的名号并不能提升影片整体的质量,反而在期待之后增加了失望。
不错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