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叙事细腻,龙潭公园取景,想想如果我当年没有回来,会在柳溪街住很久很久,早起去公园吊嗓子,完了挎着篮子穿过公园后门买菜,用太原话拍的电影,够用心咯。
来是偶然,去是必然。
得之欣然,失之淡然。
孝敬父母,从陪他们吃一餐一饭开始,从情绪稳定开始,生活中体现担当,坚韧,勇敢,一切都不晚。
人到中年万般苦,没有来处,只剩归途。
2022祝好!
影片来处是归途观后感。
这不仅仅是一部都市生活电影,它就是活生生的现实再现。
我没想到我们山西也有这样的作家、编剧、导演、演员。
演员演技如此到位,夏父将一个老年病人演的活灵活现,夏母母就是现实中的一位贤妻良母,姑娘夏雨通过一组组镜头把一个家有病人的子女的无奈展现在观众面前。
导演通过一组组镜头告诉我们今天的社会有太多的家庭面临如此艰难现状。
患病的老人不易,照顾病人的老伴和子女的更不易。
老年病人想自杀、老伴发此内心的呐喊“你别再折磨我了”、夏雨的男友害怕拖累几乎和她分手,都是活生生的现实。
夏雨为照顾父亲精神几乎崩溃,通过舞台表演、洗浴、用窗帘将自己裹起来都是一种情绪的表现。
影片告诉我们一是老年人身上一定要带一个小袋袋装上联系家人的方式以防老人走丢。
二是告诉我们,医生一定对病人家属说实情对已无治疗意义的病人让其回家有尊严的离去。
三告诉我们看看公园的众多锻炼老人我们的社会已进入老龄社会,好好锻炼身体避免将来给家庭和子女填麻烦。
小男孩的多次出现寓意老人的来处也有小时活泼可爱的经历,最后小男孩看见老人去世也是他的归途。
夏家的小女儿夏天,是这个家最鲜活的生命,虽然单身大龄,但无论是照顾家人,还是处理事情都是一个很有担当的人!
家人为她的终身大事操心,因为没有成家,所以是夏家老夫妻最大的牵挂。
夏妈妈一直把夏天当成小孩纸,觉得她虽然三十几岁的人了,在感情问题上还是不让人省心。
大家都觉得父母健在的时候,自己永远都可以像孩子,无忧无虑、肆无忌惮、撒娇任性,可是当父母永远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的世界可就瞬间塌方了!
真是有父母的地方才叫家啊……
上周日参加了电影《来处是归途》观影会,我非常喜欢,可惜广州市区没有任何排片,惟一的影院都得到顺德交界才有。
豆瓣上有不少骂声,说片子讲了很多问题却没有聚焦,蜻蜓点水,我则不是这么看,毕竟没有谁家的生活天天都是tvb电视剧吧。
何况,其实刘导演已经表达了对很多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就看你有没有这个素养与基础了。
关于阿尔茨海默病患、病患长者与照料者所衍生的问题,包括不记得亲人、容易走失、大小便失禁、流食、轮椅无法上楼得靠背等等,每一个细节都非常真实,恐怕是得经历过的人才能够拍得如此全面吧,你完全可以当纪录片来看了。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这个过程,在中国不被伦理和法律所允许的安乐死问题,其实对于患者本人和家属都非常需要和有用。
而戏中的长者非常平淡地接受着这一切来自命运的安排,寿衣早已备好,并“策划”好了应该如何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回到来处。
不淡定的反而是女儿夏天,如果那一刻她真的把父亲的氧气关掉,父亲舒服了,她也解放了,但下半生也需要面对故意杀人罪所带来的一切后果。
这种纠结,恐怕是很多键盘侠所不能理解的。
而这下其实她已经有点抑郁状态了,也希望社会上有更多人可以给抑郁症这个群体多些理解吧。
影片去除污名化的,还有“婚外情”,希望大家少一点指责与批判,其实不过是一段经历与其它亲密关系相同生命周期的感情罢了。
虽然母亲一直劝说着不要碰结了婚的男人,爱情就像煮菜要控制好火候,但夏天就是追求着那种荷尔蒙带来的快感和激情,这是一个女性基于自由的选择,这是在影视作品和大众传媒中,少有的有女性的声音,直白地说出自己的性需求和欲望,很赞!
当然会令不少观众感到不适,试问如果那句话出自一个直男口中,是否会变得顺理成章很多?
夏天、秦牧、“渣男”的爱情观在某种程度上映射着时下年轻人的快食面爱情,因燃点的欲望+催婚压力而在一起,夹杂着买车买房的压力,再因现实困境(婚外恋、夏父病情等)而随手可“该扔的都扔了”,与父母辈那种相伴一生,携手而去的无性别灵魂爱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导演也没有去评判谁对谁错,只是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模式,供大家自由选择。
不过这也是有点理想化的状态,现实中很多这种体制内办公室恋情(无论婚外还是单身),更多的是互相满足利益需求,与权力关系息息相关,性满足反而变成了次要的存在。
说到权力关系,在影片中提到了两个层次,一个是公领域的权力关系,撞破了领导与同事“好事”的下场是被扣上莫须有的污名帽子,当权者随手就可以左右一个螺丝钉的前途,这事时至今日还是可以如此“成也萧何败萧何”“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所以闺蜜夫妻要想尽办法去讨好领导,送礼不够,还得想是不是要去给领导的母亲当护工。
在现实生活中,远比影片更残酷。
第二个层次是私领域的权力关系,全片都是女性撑起一片天,既要工作也要照顾家庭,秦牧想帮忙却还是生理性不适。
这不是赤裸裸的现实么,多少家庭里的男性只需要等吃就好?
嗯,这其中还点出了长者性需求这个议题,哪怕是患病中的迟暮直男,都很希望可以得到性关怀。
虽然有点刻板印象了,但不能不说这是现实,直男是下半身思考的动物,哈哈哈。
也许是我过度解读了,但我还是很喜欢这一段,在青梅竹马的闺蜜结婚那一刻,夏天除了高兴,还有失落:“过去她説‘我們’都是指我跟她,今天之后,‘我们’代表的是她和老公,我有點不適應。
” 导演说他没有想过要表达同性恋,至于这是什么情感,你们看完自己判断好了。
反正这种几十年的感情也不一定必须有个名称,更加像是一种习惯吧,也许就是从此灵魂缺了一角。
不得不再赞一下导演的乡土情结,他不是浮于表面的,而是深深地爱着他的故乡,所以片名是《来处是归途》,吃山西地道的食物,职业是晋剧演员,死去之时也要回到老屋,希望呼吁大家多回到家乡去。
片中老人们说的是地道山西话,年轻人却不说了, 这是城市化过程中的方言退化现象。
我相信对于广州人来说非常熟悉,有多少广州土著家庭的零零后一代连听懂粤语都成问题了!
而我们这座十二年前经历过粤语保育散步的城市,却没人能把这种状况如此拍出来,此处我强烈心痛了一下。
刘导演说,他拍电影不为赚钱只为圆梦,我听着就觉得心疼,投进去的都是白花花的银子,虽然有情怀,但没人想扔钱进咸水海吧,我想这大概是独立电影导演们的阿q精神,然而我还是很希望多些人能去支持一下,目前这部片子的票房和排片都不尽如人意,我想大家会觉得值回票价的!
某某买了外网的戏剧节资源,我也看了一下。
这个片子整体上压抑着的表演情绪很到位,在随处可见的夸张的表演中这种格调实在已经是很难得了。
故事改编自李艳蓉《等待》,小说原著没有看过,这里聊聊剧情。
丁涛先生在《戏剧三人行——重读曹禺、田汉、郭沬若》中数次明白无误地批判我们的文学传统已经被简单化地归结为“批判现实主义”,这是一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的做法,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的。
然而现实情况是:创作者们的偷懒现如今变成了一个很令人头痛的普遍现象:感觉没有必要谈的则坚决不谈了,如同老舍在《茶馆》当中张贴的那某句告示一般了。
从某种意义而言,我们有不少人没有能够走出五六十年代以来的一些基本论调,导致我们在主流文艺界所看到的东西是一遍遍一模一样的:几十年来的讲述风格是差不太多的,只是部分东西变了变。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
影片整体表现了一个家庭面在面对疾病的无奈和疲惫,主要讲的就是社会人口老龄化下的老年人群的养老问题。
夏老头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家中的小女儿也辞掉了外地的工作回到家乡,与母亲一起照顾生病的他。
随着病情的恶化,每一位家庭成员的生活和心态都发生了变化,演员表情塑造到很到位。
在护理过程中,老夏的反应也是直击人心的现实,作为一家之主他也有着不甘。
戏里展现的都是老太原居民中常见的景象,还有里面的布景也让整部影片充满了烟火气和生活气息。
简单举几个例子:开头女主和闺蜜穿着泳衣洗头那段,女主说的那段对白实在是让人出戏;中间因为照顾爸爸的事情,姐姐和妈妈吵架,姐姐说话演的像舞台剧,不真实,看得我脚趾扣地。
不过爸爸和妈妈的老演员演的很让人动容。
我觉得本子写的很好,现实题材,只要经历过家里老人生病需要照顾的人都会有所感触。
整体属于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后半段增加了虚幻的内容。
较多以女儿夏天的视角描述了父亲患有阿兹海默症并恶化后,父亲的行为和衰弱的过程,以及母亲、姐姐姐夫、外甥女、男朋友等不同关系人的态度和变化,和自身在其中的所感和压力。
兼有各个视角的辅助表达。
作为导演的处女作,绝大部分篇幅都刻画得非常扎实,细节非常考究细致,情绪也都顺理成章,所以特别能引起共情。
比如父亲失禁去洗手间,母亲不让女儿清理把她赶到洗手间外面的戏份,就我照顾过父亲住院手术的女儿的角度,觉得很真实。
视觉上,家里玄关和客厅以隔断为中心,形成的左右对称结构是非常好的构图,使得孩子进屋捡球的那个镜头有种奇妙的氛围感。
而导演显然也非常偏爱长镜头,而且非常难得的规避了手持的方式,让画面表达和呈现上非常流畅,以父亲拉在裤子里那场戏的众多场景的调度最为出色,高中教室的一段设计也非常让人惊喜(虽略显炫技)。
几处呼应也很好。
小孩子和皮球的两次出现,一次是父亲寻根,一次是父亲归根,在我心中这个设计属神来之笔。
两次出现的寿衣,一次是父母共同取衣,一次是两人最终的和衣同眠。
几处超现实的虚幻场景,除了病床前梦境的部分表达了内心不能说出的潜意识我比较认同外,其他的都带有明显的刻意感会使得原本非常卓越的现实感有所削弱(比如公园里走入迷雾中站立起舞和半夜裹窗帘等,虽然可以理解其想表达的含义,但确实觉得过多了),我觉得这么现实的电影做好足够细致的现实刻画让观众从中体味那份心酸和无奈和期望是更上乘的。
最后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地府场景,确实意想不到,但是否必要和适宜我说不好。
几位演员中,最欣赏母亲的演绎,自然、真实、有说服力。
而患有阿兹海默症的父亲的表演也是贴切的,他所做的“犯傻”行为从开始看着会笑出声,到后面变得越来越沉重,这个氛围感的传递是到位的。
年轻演员基本合格,台本感和刻意的文艺性有时略有点重。
总体来讲,我有很多情绪感受,也破防了,且是同类型片里我较为喜欢的一部。
但这部电影的许多表达手法也势必存在争议,最终还是要见仁见智。
不过男性导筒下的女性视角,做出电影中的表达,我觉得是难得的。
《来处是归途》中这一晋剧片段取景于山西省京剧院。
通过影片中的晋剧戏曲片段的猜测,导演有意通过戏曲人物的死亡,给予了人物夏天戏曲视角的死亡。
也通过这次死亡,父亲在家戏曲的声音少了。
以戏曲写意的手法,暗示了影片的发展,与人物的转变。
而更有意推测的是,常理来说,当夏天一系列,手眼身法步的高难度动作,及僵身倒地的那一刹那,应该全场沸腾,鼓掌叫好。
可导演给予的是全场的沉默。
只要父亲在家,就有晋剧响起,贝壳的换台寓意着家庭的不和,母亲与姐姐的抱怨后,背景声中的戏曲更是出现了晋剧旦角的哭腔。
虽说片名来自那句流传很广的话,但是的确贴切合适。
在有限的行程里,选片成了问题,最要看的蓝色列车让我极其失望,这部山西本土电影,一下被海报打动,能想到是关于家庭的题材,也不管可能出现的太原惊雷买了票。
其实我担心片子又闷又土,可是,没有惊雷,满满都是惊喜[跳跳]太原话贯穿始终,就像我每天流窜街巷听到的一句句,一声声,格外亲切,好像闻到烟火气,邻里邻居不见外。
故事结构完整,节奏舒适,两位老人的表演让我要鼓掌!
老太太的数落,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头儿不省心灰溜溜,沾了屎和尿的生活总是那么不好闻也不好过吧~细节到位,老头换洗衣服,连屁股上的“屎”都很逼真,老头儿演的松弛动人,好极了好极了!
电影一面呈现衰老的父母,面对自己的功能消失很抱歉,最后连抱歉也不知道了,活回出生时的模样,一面是像正常生活的儿女,女儿和男友同卧一床照顾生病的父亲,两人情欲点燃,一阵喘息后还是默默归于平静,只有模糊的带着氧气罩的父亲在伴着机器的声响艰难的呼吸着~很丧啊~母亲在做饭时关不住的水龙头,意味着生命的流逝,父亲的离开,最后老两口相继死去,走在废墟上的魔幻处理充满寓意。
所以我说这真不是一部我以为的土片儿。
对了演秦牧的那位男士,长得(其他)(漂亮的意思),有味儿[色][色]这次看了六部,整体很满意,基本没有踩雷,开森。
比较陈旧,不是在技法上,而是在观念上。能够感受到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已经尽可能藏拙了,但在吃饭还有护理等戏份上还是有点露怯。另外为啥我下的版本还有马赛克?院线版不会也有吧……就大离谱。爷爷之前就是老年痴呆个人生活无法自理,不认得人,还把全家人累得团团转,所以片中的情节都特别能理解,但是情绪上却有点无法共情。还是拍得太浅了,尤其是母亲的角色,着力点远远还不够。
阿尔兹海默、女性视角、被“阉割”的视域想象最惊艳的片尾卷轴式的摇镜——物质现实瓦解的精神层面纬度,纯粹的时间密度和时间记忆,可以看到很多老塔的影子但整片中的风格和元素难以在一以贯之的作者掌控力下显得杂糅
很多很多很多地方让人出戏……………………
一星鼓励,再接再厉。
已经对这种展示东亚民族生死观的电影脱敏了,因为看得太多了,长镜头非常棒,调度可圈可点。有一句台词说男人是没有进化完整的动物。结尾的超现实没必要,本来是一部生活流的家庭电影,加这些乱七八糟的魔幻处理很出戏。
6 典型青年导演作品(关注特殊群体+魔幻现实风格)但比《乌海》好看太多了 至少不做作 很真诚 问题是太啰嗦 塞进的东西太多了
人生最难之事不过就是:活得自在和走得安详。
来处是归途
平遥第六场。结尾的魔幻场面太突兀了,根本不符合整部影片的基调,女主演技也些许尬。整场最佳是女主父亲的演技。观众提问类比侯孝贤实在震惊全场……
现实主义的也看过不少了,这个差点意思,没啥感觉,长镜头搁这嗯混真就,别的还能说说,这个我是看不出啥子午。
一星给妈妈的演技 一星给导演的情怀 没了 不是用了长镜头就是牛逼 群戏都不太行 调度只是为了调度 不会用群演 关注阿兹海默症题材的好片子很多 不是关注了就是好啊 这也没拍好啊
挺沉重的话题,人老了,阿兹海莫症。
台词和表演都不是特别好,很影响片子质感。台词太突兀,父亲真的演的特别好,其次是母亲,崩溃时候见人就怪的样子和我妈一模一样。女儿普通话有点尬。姐姐姐夫秦牧的台词更是一般。女主太像王子文了也。有点立意不明,片子开始好久才发现是在讲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和家人。 有两次魔幻镜头,一次是在公园里推着父亲进入烟雾里,一次是女主房间里卷到窗帘里。第二次还好一点,第一次过于突兀了。倒数第三个场景,院子里全都是以前去世的人,一下子被吓到了那个场景。一句话,老爷子演的最好
但…这声音听得我很难受…那个说喜欢白开水姑娘的男人一股巨大的棚味,没有一点环境音。这节奏不文艺也不商业,最后结尾一个时钟的声音就over了…开头这父亲形象如何构建呢…病情加重…母亲拒绝养老院…总之这剧本是放在学生毕设开题都会被毙的程度。
太无奈,好压抑
陈旧到离谱。用长镜头卖惨,相当于靠直播讨赏。直播起码还真实些,毕竟是一条过。
#露水#喜欢病床上抚摸那段戏,躁动的和垂死的。父亲病逝与超现实片段的结合有想到《小伟》碍于审查,一些线索不完整(如母亲的自杀和男友的警察身份)
几度落泪,总是在不经意间。片子叙事平缓,不急不躁,具有抚慰人心的力量。人生,确如片名所言,来处是归途,寻觅人间酸辣苦甜咸而来,事了拂身去,如那春来秋去风,也当洒脱。
3.5
HIIFF#4 这次体验最深刻的一场了 回去再写写感受刘泽导演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