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出差间隙,看了伍迪艾伦最新的电影《里夫金的电影节》,其实也不算新了,是2020年的片子。
这部影片完全回到了老头早年的轻喜剧风格,调侃婚姻、调侃爱情、调侃知识分子、调侃文艺创作,以及最重要的,调侃电影。
他在这部片子中大量引用了过去一个世纪来的经典影片,例如《公民凯恩》、《野草莓》、《祖与占》、《八部半》、《第七封印》,等等。
这种引用是毫无遮掩的,直接就用了主人公一行人来复刻表演这些影片中的经典场景,还用上了黑白滤镜。
这种做法乍看是偷懒,实则完全不同,因为老头只是借用了老电影的形式,而内容则是当代的困境,二者形成互文,非常有意思,这是一种相当高明的喜剧手法。
观影过程也非常愉快,我一个人独自在宾馆房间,把灯光全部灭掉,在黑暗中欣赏,看着看着就忍不住会心一笑。
老头是真正懂得喜剧的。
最近几年冒出很多所谓致敬电影史的片子,比如去年上映的《巴比伦》、《造梦之家》,以及更早的《好莱坞往事》,只不过这些影片都流于表面,看着流光溢彩、郑重其事,其实核心编剧相当孱弱,只是为了致敬而致敬。
反观伍迪艾伦的片子,他是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的,而且并不停留在电影世界的流金岁月中,他随意地把过往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片段信手拈来,便有了打动人心的效果。
这种举重若轻的能耐,不是人人都具备的,而且相当重要的一点,他本人就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他自己就是一本活的电影历史年鉴。
伍迪艾伦曾说自己毕生的目标是拍出一部真正的杰作,一部从各个角度都无可指摘的电影,然而始终未能如愿。
其实在我看来这部影片虽然称不上完美,但已经很接近最好的那一类作品了。
老头年事已高,还能保持如此高质量的创作,真是令人敬佩。
愿他身体健康,文思不竭,在未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好作品吧。
他们身上明确有着相似的地方,不仅仅是爱好与志趣,也有对爱情那近乎自我惩罚式的忠诚与洁癖。
但个体的道德感已然无法对抗复杂的现实,莫测的末来不比严酷的当下更值得寄托。
人性无常,或许把握自我才是生活的超越之道。
里夫金的虚无主义,被死神的一些世俗建议击退了:放奔写作、安心教书,在无聊的爱情里寻找快乐,便是通往解脱的路径。
里夫金想到了被西西弗斯这一意象折磨的过去,他第一次认识到了,加缪于《西西弗斯神话》 中阐明的真正的智慧。
《里夫金的电影节》 讲的是两个电影节的故事。
浅层的是现实中的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深层的则是里夫金自己,于潜意识层面建构起的“电影节”,前者浮夸、造作,后者诚实、深刻,两相对照,妙趣横生。
梦境中的电影展示迷影气质十足,致敬、戏仿片目的选择也是颇具巧思。
伍迪艾伦的电影一直都有一种复杂的特质,它明确承认幻想的诱惑,又在幻想后带我们回归现实;它毫不掩饰对于超越思维的向往,却又总用看似犬儒的现实逻辑消解崇高精神的光环。
前者是反好菜坞主流叙事,是彰显人性的艺术精神;后者是悲观的人生观念展露。
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明确为一种救赎方式,艺术创作便是西西弗斯的受罚过程,尽管无法动摇人类悲剧的本质,主动性与选择便能使意义得以呈现。
可以说本片非常地伍迪·艾伦了,充满了中产知识分子的骄傲的自卑,有趣的是伍迪·艾伦在本片直接翻拍了太多的影史经典,我试图以我所知的知识罗列本片中出现的一些小元素。
以影片时间顺序:
片头电影节环境描写出现的第一段对话,讲到艾希曼。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8.6[美] 汉娜·阿伦特 / 2017 / 译林出版社
讲的是这本汉娜·阿伦特的纪实文学,据说当年欧美的知识分子必读书目。
育婴奇谭 (1938)7.31938 / 美国 / 喜剧 / 霍华德·霍克斯 / 凯瑟琳·赫本 加里·格兰特霍华德·霍克斯导演,导演后面会再次被cue。
片中的女主是著名的凯瑟琳·赫本(历史上第二有名的赫本,斯科塞斯的《飞行家》中女主原型),而片中加里·格兰特饰演的男主角,应该是伍迪·艾伦电影男主的最初雏形,唯唯诺诺紧张兮兮的知识分子,并永远有出轨的欲望。
《育婴奇谭》
热情如火 (1959)8.91959 / 美国 / 喜剧 / 比利·怀尔德 / 玛丽莲·梦露 托尼·柯蒂斯来自旧好莱坞时代顶级大导演比利·怀德。
生活多美好 (1946)9.21946 / 美国 / 剧情 爱情 奇幻 / 弗兰克·卡普拉 / 詹姆斯·斯图尔特 唐娜·里德时代经典了,在各种影视剧中都被频繁cue到,比如《老友记》和《老爸老妈罗曼史》。
然后在里夫金的第一次梦境中,重现了《公民凯恩》。
当年划时代的深焦景深镜头现在已经非常常见
恶搞了一把玫瑰花蕾。
随后的一场脑海想象中,致敬了费里尼的《八部半》,在伍迪·艾伦的画面里,英文老师直接告诉他不要拍的太晦涩,我想这是所有人看费里尼的最大问题,太特么晦涩了!
太麻烦了 有空继续写
《里夫金的电影节》应该是俊俊7月最喜欢的电影了,虽然我是7月1号看的。
真是一个奇妙的故事。
里夫金的电影节
1.里夫金是一个电影教授,他的妻子是电影制片人。
二人双双在电影节期间出轨,(这是一辈子不变的剧情),只不过区别在于,妻子出轨成功且坚决离婚了,里夫金却只是意淫了一次。
妻子年轻时,爱上了里夫金的才华,脑子里那些缤纷灿烂的还是很诱人的。
然而时过境迁,多少年过去了,里夫金依然做着大学教授的工作,他嘴里一直念叨着要写一部和陀翁《罪与罚》一样伟大的小说。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一个字也没写下来。
当然,我倒是不怀疑他在诈唬,我相信他是真的有在构思,也真的有一些才华。
他无疑是真心热爱艺术的,境界非寻常人等可以接近。
他只是没下笔而已。
来了电影节没多久,妻子就急戳戳的给他戴绿帽子了。
这也不怪妻子。
导演是一个年轻高大帅气,而且电影作品一炮而红的成功有为人士。
同样是有才华,很明显又成功,又帅气的小鲜肉,要比老里夫金可口的多。
妻子作为制片人,要承包安排导演的一切活动,最终就安排到床上去了。
里夫金看在眼里,却无可奈何,妻子甚至连敷衍都懒得敷衍他。
至于他念叨着要写的那部“伟大的小说”,妻子耳朵都起茧子了,已经免疫了。
你看,制片人找导演也好,女人找男人也好,都是押宝。
里夫金败了,就该换导演上了。
2.你们要知道,艺术有时候不仅是艺术,更多是名利,虚荣,以及做爱的借口。
其实,不是有时候,艺术从来都不只是艺术。
达芬奇、李白、莎士比亚,这些千年一遇的天才,背后都有权贵支持。
失去了权贵的支持,我们连李白最后到底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艺术过去能为封建权力服务,现在当然也能为金钱资本服务。
而众人从来不懂艺术,他们只是借机抒发自己点缀生活而已。
人们都热爱那些真正纯粹把艺术当艺术搞的人——在他们死了以后。
里夫金过着孤独清高的一生,他爱上一个女人,却没有发起进攻。
在饭桌上,人们提起他是电影教授,于是找他推荐电影,他推荐了《影武者》和《忠臣藏》,于是开始念起冷门的电影人名单。
众人都不理他,他爱的女人直接抛下里夫金,去和他的哥哥约会,并嘲笑他是老古董,老宅男。
于是,这个女人最后成为了里夫金的嫂子。
里夫金无疑是把自己的一辈子都拿来研究电影了,对各种冷门电影,大师作品,如数家珍。
连做梦,也全是经典电影场景。
《第七封印》《祖与占》《公民凯恩》《八部半》《精疲力尽》《泯灭天使》《野草莓》。。。
里夫金白天在电影节穿梭,看着自己的妻子勾搭导演,无可奈何。
晚上边开始做梦,在梦境里拷问自我,或者说他只是单纯的迷失自我。
3.里夫金并不愤世嫉俗,相反他一直都是温温和和的,带人友善。
甚至老婆要离婚,他也一个屁没放,绅士极了。
讽刺别人的肤浅,虽然妙语连珠,但也只是点到为止。
其实,要我说,这是他最大的缺点。
就是因为他太温和,所以他写不出他心心念念的伟大作品,因为要创作,就一定要有激情。
遇到牙医,是这次欧洲旅行的意外之喜。
牙医很像自己的妻子,但更年轻,更有魅力。
最难得,是牙医和自己的艺术品味相同——他们都觉得导演这次大火的新作品,其实内在非常幼稚矫情,空洞肤浅,只不过是满足了多数人的政治诉求罢了。
“很多人都有一个理想的政治愿景,但那并不能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里夫金的内心是痛苦的,他喜欢真正的切实的伟大的艺术但没想到妻子因为自己没有名利,所以要和自己离婚,转而去找了一个空洞肤浅,把艺术搞成政治作秀的年轻导演。
所以,当里夫金遇到年轻、貌美,并且说出“我觉得这个导演不行。
虽然大多数人不这么想”的时候里夫金陷入爱河了。
他的激情来了。
于是,这部电影最有趣最幽默的地方就来了,每个男人心里都有一条九尾舔狗,蠢蠢欲动。
那么爱艺术那么有才华,追起女人来却也跟俗人没什么不一样。
别的电影,甚至伍迪艾伦自己的电影,到了这个时候,就应该是金童玉女一相逢,胜却人间无数。
比如在《纽约的一个雨天》里的甜茶和范宁,这帅哥美女才登对。
然而时隔两年,伍迪艾伦猥亵养女的事情再度发酵,《纽约的一个雨天》被亚马逊拒绝发行,辗转许久才和观众见面,甜茶等所有演员也都拒绝再出演伍迪艾伦的电影。
终于到了今年的《里夫金的电影节》,主角里夫金这个小老头,猥琐的,死皮白赖的,恬不知耻的一次次去叨唠牙医,终于得到一次和牙医约会的机会。
进而他才知道,牙医之所以留在这里,是因为她喜欢上一个画家。
这个画家不仅家暴,吃软饭,甚至还当着牙医的面出轨——“我是艺术家,我在画她,我情不自禁!
”而牙医居然原谅了画家,继续养着画家。
里夫金突然明白了,牙医和自己,是没可能的,因为牙医爱画家,尽管画家是个混蛋。
但是这个混蛋,也比自己这个宅男糟老头子要好,要有魅力。
不管你在艺术里多清高,多享受,回到现实里,那些俗来俗去的事,那些男男女女的事。
人类真的是奇妙的动物,或者说爱真的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爱一个人的时候,不管怎样都会爱下去。
比如牙医爱画家。
离开一个人的时候,又那么的果决无情。
比如妻子要离婚。
4.里夫金最终一个人坐在沙滩上,开始思考人生,与死神下棋。
他喜欢艺术,热爱电影,想写出伟大的小说。
他也爱女人,渴望得到美女的垂青。
聊艺术的时候,他清高孤傲,如数家珍。
追女人的时候,他俗气油腻,费尽心机。
我一点不怀疑,他比导演有才华,至少想法跟成熟深刻。
我一点不怀疑,他比画家跟懂爱,至少不会家暴,吃软饭,天天出轨。
但最终,他一无所有。
你看,这就是里夫金的困境。
看看那些文艺人士无处安放的性欲。
追逐文艺的青少年,每天拿着在书里,网上刚学会的句子,一转脸出去装逼炫耀,其实为的就是安慰自己的不安躁动的性欲,博取关注。
过去讽刺说三天前刚学会的,现在可能3分钟就抄走成自己的了。
每天都能骗自己是大艺术家,一转眼又在好莱坞英雄电影里激动的尿裤子。
每天嘴上说着姑娘不懂自己的爱,其实也只爱漂亮姑娘。
到了青壮年,继续中二下去,难免被人称为巨婴,于是开始做选择,要么膨胀起来,要么自我怀疑。
误把一时的兴奋当做才华,误把对孤独的恐惧当做爱情。
到了中老年,谎终于撒不下去了,于是也就看清真相了。
每个年轻人,都幻想着年轻时,可以鲜衣怒马,美婢娈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青春无敌,才华横溢。
其实劳碌半生,才发现这一辈子,虚度年华,除了被压抑的性欲望,就是一无所用的无脑热情。
即使看清了这个世界的真相和陷阱,看清了庸碌人群的虚伪和浮华,最后也只能加入进去。
所谓入圣容易脱俗难,逃不脱,躲不掉。
老里夫金坐在沙滩上,和死神下着棋。
电影迎来最后,全片最搞笑的落幕。
他问死神自己该怎么办死神说,你可以多做些让自己充实起来的事情。
然后,就淡出了。
这一段表演笑出声,影片就在我的笑声中结束了。
加缪《西西弗神话》【如果说加缪一生创作和思考的两大主题就是“荒诞”和“反抗”的话,那么哲理随笔《西西弗神话》就是加缪对于荒诞哲理最深入和集中的考察以及最透彻和清晰的阐释。
】
他总是喜欢以一种轻松戏谑的语调讲述我们生活中无法接受的挫折
不过也是,毕竟人生没什么过不去的坎,也没必要一直与自己较劲
人生的虚无感或许来自于再无追求与渴望
若有所追求 即使辛苦也是有意义的电影是在胶片上的梦,梦里有巴黎的雨景,梦里有贝果配上巧克力,梦里的伏特加放柠檬,梦里丢下抛锚的车 在盘山路上吹风前行……不完全统计:(后期二刷时继续统计被cue电影)《公民凯恩》《八部半》《祖与占》《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精疲力尽》《假面》《野草莓》《泯灭天使》《第七封印》
siff大光明,很平庸的一部片子,除了色调很好看,偶尔出现的精彩语句之外,可圈可点处非常少。
创作者在电影中criticise的很大一部分也是他自己吧。
我之前几乎没看过伍迪艾伦的片子,看这部的时候,觉得片子风格和昆德拉的小说有点像,创作材料大量地使用历史上有名的人物的经历,不断地在援引、或者是在所谓的“致敬”。
不过当然这部这种情况更为严重。
我在想,一部缀满了经典作品的注脚的作品和一部很平淡、但都是由自己之口说出的作品,究竟哪个更好(或者是更糟)。
片中改编了不少经典影片片段,(因为个人阅片量极其有限,只认得出几部伯格曼的作品(虽然也是“致敬”的大部分了,看过的有《第七封印》、《野草莓,认得出但是没看的是《假面》),其余的可能是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个人将创作者的这种改编理解为一种“媚俗”,将伯格曼严肃而丰富的作品通俗化,甚至以一种半开玩笑的口吻去对待一些事情。
该片中对于很多问题的讨论浅尝辄止*,甚至以为仅仅提及那些问题就成了睿智,如此想法个人不太能够理解。
提一下“电影节”这个点,影片刚开始说为期十天的电影节像是从现实生活中透出一口气,我觉得这样的描述蛮不错,片中这样让人会心一笑或者让人很认同的小语句有,但远远不足以撑起一部好的片子。
前面看完电影有点点生气,因为发现生活中浅薄之人、轻薄之想法不仅有,可能还比我原想象的多得多。
(不仅仅针对这部电影,还有这次这场的观影氛围) 看到前半段时,我想,那就暂且把这部电影当做我这次电影节的开场吧,正好也比较照应后面的片子。
看到后面,发现该片仅作为这次电影节的引子,也都还不能够。
如果这部电影是创作者的一部反讽剧,那上面我说的影片存在的问题就当我没说;但若只是创作者为了迎合浮躁的市场和“好莱坞式”的审美的话,我只能说,不论创作者自身储备、水平如何,这次的呈现真的不算佳。
(本评待细改,后面有空就添补)*文中注(也许可以描述为创作者自己说的“一知半解”状态)
《里夫金的电影节》看得我是相当开心。
感觉瞬间又回到了大学的迷影时光,疯狂看片,肆意畅快,无比享受。
当《公民凯恩》《八部半》,《祖与占》的戏谑片段对我狂轰乱炸之后,我尚且还能微笑置之,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经典音乐突然响起时,真是我心雀跃啊,这几乎是我最爱的法国电影!
伍迪艾伦用迷影戏法帮我找回了爱上电影的初衷:瞬间的影像激起我片刻的欢愉,那种滋味就好像打了肾上腺素一样,激动,美妙,迫切的想与人诉说。
在电影一开始我就相信里夫金去参加电影节就是一场《野草莓》: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所以里夫金脑子里总是出现那些经典电影的回眸,于是我们看到了《泯灭天使》《假面》《第七封印》那些经典大师之作。
它们本身的厚重感被小老头儿的幽默感所解构,他将现实中的苦恼,矫情,难为情,儿女情长的纠葛嫁接到了经典影像中,所起到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啼笑皆非。
年迈的里夫金不停的做梦,甚至大白天还要游神一阵,他构建了自己的电影节,在他脑子里循环播放。
他在爱和现实中徘徊,他甚至还要被迫在‘约会’和看《筋疲力尽》之间做抉择。
我在银幕外就看着里夫金,我同样面对过这样的困境,我太好奇他的抉择了。
他的意向最终还是选择了恋爱!
可不是嘛!
恋爱可太重要了!
和女孩约会可比看电影有意思多了!
反正(在某些时候)我是这么想的!
特别有意思的是,尴尬的现实竟然还是将他拉入了《筋疲力尽》的片场中,在戈达尔的跳切中,他化身男主,一脸随意又迷茫,妻子只关心汤姆·哈迪,瑞恩高斯林还有那些明星八卦,完全和他不在一个频道,他所做的只有钻进白色床单里,逃避这该死的一切。
不打紧。
接着做梦,接着恋爱,再接着做梦。
这是里夫金在电影节的日常。
他就像是刚入行的小演员,不停的去赶片场。
一场接一场。
面对妻子的出轨,他没什么脾气,他无可奈何,年龄和工作消磨了他的激情。
直到他遇见一个女人,一个西班牙医生。
两人都在纽约待过,都喜欢欧洲电影,对所谓的伪艺术片都嗤之以鼻。
里夫金一见钟情,以各种理由约她相见。
过程真是美妙的。
划船,逛市场,压马路不亦乐乎。
但事实上,电影节结束了,他们的关系也就结束了。
在这期间,里夫金也不断的在思考,他以前是位老师,教欧洲艺术电影,对欧洲电影大师如数家珍,他可真是爱极了!
当身边的人都在谈票房,商业价值的时候,自命不凡的他甚至有些鄙视,以至于和他们格格不入。
电影有一段餐桌对谈戏进一步佐证了里夫金的电影品味:妻子和路易·加瑞尔饰演的导演在讨论商业电影,另一边里夫金不识趣的接过话茬,大加赞美法国新浪潮。
他们之间就像是两段平行对谈一样,没有交集,讽刺有趣。
这让我想起伍迪艾伦的电影,剧本精妙风趣抖机灵,但似乎还是缺少商业类型片那样的戏剧张力和视觉冲击,论艺术性却好像又不够严肃。
那种标志性的自嘲俏皮感又让人感觉不够深刻。
但这种游离在两者之间的闲适和幽默,神经兮兮又絮絮叨叨的嘲讽,却让伍迪艾伦成为影迷心中最有趣的作者导演之一。
在电影中,里夫金梦想成为陀氏那样的伟大作家,他甚至抛弃自己为之所爱的教电影职业,转而投向作家行业,他想努把力,写出惊天动地的作品来,以此名垂青史。
结果是,他什么都没写出来,反而还消磨了他的精力。
电影结尾时,他已经在考虑是否要重新回归电影行业了。
伍迪艾伦正是借里夫金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不想成为伟大的导演,他只想拍他的电影,只想义无反顾单纯的去爱电影。
或许对电影的爱就是不停的去看电影,不停的去拍电影。
作为影迷最大的享受莫过于每年都能看到伍迪艾伦的电影。
我曾经也梦想着在写作和电影中干一番事业,但里夫金的经历让我意识到,我可能一生终究是个平庸之辈,但只要能从平凡之中践行着自己所欢喜的,乐在其中,不忘初心,那就不枉此生了。
托翁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幸福的日子还在后面呢,来日方长呐。
伍迪·艾伦自从1960年代末投身电影创作以来几乎从未间断,每年一部,除了1974和2018年。
《里夫金的电影节》(Rifkin’s Festival)是他作品名录中的最后一部,出自2020年,艾伦85岁的时候。
这部电影无法进入他几十部作品中的最佳之列,或许连平均水平也没达到,但就像厨艺大师用最后的边角余料做成的一道告别小菜,即使拍个黄瓜也仍有风骨,值得品尝。
艾伦电影中经常出现的环境与语境熟悉而亲切,一群不用为通胀和房贷发愁的人永远将时间花在琢磨性、爱与生命终结的意义上,以神经质中透着幽默的方式。
他们打心眼里着急的是通俗创作固然挣钱,可怎么也无法实现想象中的高雅追求,所以为写得好剧本但写不出小说而感到深刻的自卑,另外的主要苦恼往往来自模仿能力不错但总感觉原创性缺乏。
扮演主角的演员Wallace Shawn最早出现在艾伦电影中是1979年的《曼哈顿》(Manhattan),身份为教授,40多年后的这部作品中他的身份仍为教授。
画家形象也常在艾伦电影中出现,当然其中没有任何一位能够抵抗住裸模的诱惑。
也跟伍迪·艾伦从前几乎所有的电影里一样,世界上没有幸福的婚姻,只有出轨的男女。
这部电影中的妻子建议丈夫引入一位英俊导演共同生活,她和导演睡床,丈夫睡沙发,巴黎左岸常见的样式。
丈夫听到后的反应跟问早餐煎两个还是三个鸡蛋一样,根本没有震怒,而是温和地问到,这个想法对于纽约布朗区长大的中产阶级犹太人来说是否有点过于波西米亚?
里面的频繁出现的很多电影原来都是真实存在的啊,说实话我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可能是映射或者暗示某种观点或是一些导演/编剧想要表达的东西。
恕我直言,伍迪艾伦的作品我了解的并不多,可能就算我看过了我也没注意导演是谁,所以我可能很难抓住该作品中心轴/中心/深层含义。
如果要现在的我去写这一部片子的影评,我估计只能从我所看到的,比较浅层的含义去说。
这是一段分崩离析,表面维系如何尚且不谈,但是内核必定已经烂掉长虫了。
可以说夫妻双方都有了一段漂亮的affair,这段恋情/婚姻已经衰败,也必将走向衰败。
mort的光怪离奇的梦境(网上评论说是致敬名作)从另外一种角度很好的表现了mort的性格在他人眼中是如何的,满嘴跑火车,so boring,没有任何一个女子愿意委身于他,so sad。
absolutely。
不过当然,整部影片的色调暖黄,描述着那座hosting电影节的城市是如此美轮美奂,比肩于天堂,简直,我心中的dream city又多了一座。
2021年9月10日16:30
之前有看到过采访说这可能是伍迪艾伦的最后一部电影了,也许是外部的、内部的、世界的、家庭的因素,让他停下了自己的脚步。
当然,把目光单纯投入到这部电影,依然还是他自己的老配方。
一事无成却又自命不凡的男人,不写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式作品还不如不动笔,对艺术气质的女人产生无边幻想,被身边人当做餐食笑料,一个“局外人”的角色,对伍迪艾伦的影迷而言,是再熟悉不过了。
加上混乱的男女关系,不禁又让人回忆起午夜巴塞罗那。
而男主似乎也是老头子目前现状的写照,身在欧洲,却眷恋与关注着纽约这个成长的故地。
说真的,虽说这十年来没诞生过什么佳作,但老头子每部电影中的主角在外部条件来看还是富有不少魅力,而华莱士·肖恩,则真的让人无法产生多少怜爱, 或许这就是导演眼中文青的下场吧。
曾经思考过为什么伍迪艾伦在豆瓣或是国内影迷界中为什么有着如此之高的人气,结论是伍迪艾伦角色式的年轻人实在太多了,又完美符合了豆瓣的用户画像(包括我自己),然而伍迪艾伦通过《里夫金》、《曼哈顿》亦或是其他作品告诉了大家,“你肚子里这点墨水,实在是不够看的”。
如果这真的是老头子的 last dance,似乎也没什么遗憾,在自己的终曲里,他又向muse们发去了电波,《公民凯恩》、《筋疲力尽》、《祖与占》、《野草莓》、《第七封印》等等等等,也许这些大师杰作们就是构成伍迪艾伦电影生涯的“玫瑰花蕾”。
单纯看影片质量并回望伍迪艾伦的作品序列,《里夫金》给予三星已是极限,但暂且作为他的生涯终章与句点,五星,无可指摘。
最后,电影不拍没关系,有54部可以反复回看,最重要的是,衷心祝愿您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真诚的晚年自视,轻松口吻戏仿大师包裹着“放下”之心态;放弃做一个“崇高伟大”的“writer”,接受一个“reader”的身份,并非不需要勇气。想起年轻时那些认真模仿伯格曼的“严肃”作品,耄耋之年又返璞归真,回到自己轻车熟路的小品上,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基,接受自己或许只是一个多少带些snobism的“知识分子”,布努埃尔戏谑的资产阶级餐桌上的一员,而那些青年时热爱的激情,关于电影的激情,或许从未离去。忽然想到马拉美究其一生未能写出的那本大写的“理想之书”。放弃崇高的莞尔一笑,影迷们也许会感到重复与失望,又提起那些伯格曼费里尼陀思妥耶夫斯基笼罩下的作品,提到《星尘往事》,但这才是我最能共情的伍迪艾伦。永恒的迷人城市。意外发现是第2000个电影标记。8463
6/10。在普通的婚姻出轨故事中加入了伍迪艾伦的幽默,致敬了一堆大师作品,事实证明看过那么多电影,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吗?对这部无感的原因是探讨的问题太老生常谈了,就像问没才华的吴彦祖和有才华的高晓松你选谁。整体不轻盈,甚至笨重。
也许整个故事的灵感来自于伍迪艾伦的一个梦 把自己的固执电影梦和絮叨了一辈子的男女不正当爱情友情结合揉捏在一起 甚至都不在雕琢 匆匆扔下一些伯格曼的电影梗 嘲讽当下商业电影的蹩脚却装大尾巴狼 片中剩下的是老头的无奈 早已选择在这条路一路走到黑 但越接近尾声除了不舍与难过 还有自己那份对电影这份工作的热爱
喜欢伍迪艾伦的人会有一百个喜欢这个片子的理由。依然是妙语连珠,诙谐幽默,可看着看着就笑不出了。同侪寥落,新人辈出,点到的导演大部分都已驾鹤西去,老头似乎也越来越觉得与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话不投机了。这最后一点点的自说自话拼成的电影,怀念一批大师,怀念逝去的时代。
至少,我们还有电影,不是吗?
致敬也挡不住cliche啊
《祖与占》《筋疲力尽》的3P地点人选探讨;《野草莓》无表针饭局说起她受不了约会去看《红色沙漠》所以现在成了他嫂子;人老了,遇到心动的人也走不出《泯灭天使》的房间了;但还可以和《第七封印》的死神继续下棋:-就算西西弗的石头不会滚下来又怎样,你费老大劲把块石头推到山顶干啥?-人生无意义不代表人生空虚,推石头至少让你不会空虚。伍迪艾伦的另一个巨大恐惧:也许我只适合当读者(观众)而不是作者(导演)……怀念圣塞巴斯蒂安的海与落日
伍迪艾伦还是好看,怎么拍都好看,连拍“我的电影实在太难看了太无趣太不重要了”都那么好看
老头近几年的电影真是一部不如一部,拙劣的迷影致敬,过时的价值观和品味,还能更糟糕吗
伍迪老头的私人影单 借着电影的壳用单视角讲述不变的爱与背叛 故事是否果真如此早已不重要 讲述本身就是记录
每个情节都在展示伍迪灵魂深处的热爱、自嘲、无奈、焦虑、思考。戏里戏外,互为镜像。以及,女医生美得令我心颤。
《公民凯恩》《八部半》《祖与占》《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精疲力尽》《假面》《野草莓》《泯灭天使》《第七封印》 剪辑合集
作为伍迪艾伦的粉丝,他的每一部片子都是我的快乐假期。
中规中矩的woodyellen模板片,还挺讽刺的,里面的有很多黑白致敬但有些没必要吧。就一般。
这部好差
没有一个可爱的角色是头号败笔吧
无法让人享受到台词魅力,感受到的大多是牢骚和埋怨,伍迪·艾伦以前的睿智、巧妙难以在本片里找寻到。两星半。
什么狗激霸
这电影看的有点五味杂陈,不是因为剧情内容,里面有很多迷影元素,有的很清楚,有的还没有看到那里去,这些年确实看过了不少电影,可是却无人能分享迷影的激动喜悦
去法国旅游 不搞个外遇都觉得没好好玩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