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村还真是一个有才之人作为一个第一次导电影的人来说《新街口》这样的片子已经算是很大的成功了《新街口》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我出生前后这片子一定要在新街口电影院上映起码从上座率来说可以得到保证二十几年前,新街口一个四合院才卖三四千块钱现在,每平米一辆经济型轿车,真不夸张二十几年前,几个哥们干点什么小买卖,只要能糊口,就很知足了现在,哥们各奔前程,想凑在一起真是不容易二十几年前,为兄弟两肋插刀现在,为女人插兄弟两刀二十几年前,一个女人为了心爱的男人保守着自己的贞洁现在,女人为了金钱被很多男人爱着二十几年前,为了找一个避孕套迷失在大雨的胡同里现在,为了寻找一个女人迷失在茫茫人海中二十几年前,他们都是穷光蛋现在,他们飞黄腾达二十几年前,我哇哇坠地现在,我在这里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新街口,德胜门,鼓楼,后海,什刹海记忆还没形成的幼年时代就是在这些地方度过的新街口,德胜门,鼓楼基本上还保持了以前的样子后海,什刹海已然面目全非二十年前,我爷爷每天早晨四点起床围着后海遛弯儿然后回家用一个小锅煮牛奶,里面还磕一个鸡蛋给我煮的,是不放鸡蛋的,放白糖看着炉子上的小锅,气泡从最外面慢慢冒出,渐渐向中间集中,越来越猛烈,马上要溢出来了,赶紧关火这辈子还有什么时候喝过比那更好的牛奶呢?
还有谁能煮出更好喝的牛奶呢?
不可能了,永远不可能了物是人非二十年后,我凌晨四点走在后海北沿,寻找爷爷的足迹路过宋庆龄故居,又是别样的一番感受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海这片美丽的地方已然变了味道,从甜甜的牛奶变成了浓烈的伏特加以前的花鸟鱼虫市场,后海公园,现在都变成了朝酒晚舞,欲望城市之类如果将来有机会我一定要把这片地方恢复成以前的样子爷爷当年晨练时候的样子爷爷熟悉的那个后海如果爷爷回来这里找我我一定不要他迷路(谨以此篇献给那些怀旧的人)
雪村拍电影了,这事早在几年前就听说了,不过那时候好像是叫什么《小王》吧,据说还是无声的,不是现在这个《新街口》。
北京的新街口我知道,就是一个卖盗版和假服装的集散地,虚假的繁荣在少男少女的钞票里暴露无遗。
但就这样,新街口还是挺火的,挺有名的。
因为它太假了。
这个电影的宣传招贴上有一句话:一个关于包子和避孕套的故事。
看到这样的话,我不得不佩服发行商的厚脸皮,一个吃的一个带的,一个管上面一个管下面的,完全不搭嘎的两回事怔给弄到一句话里面,就冲这包子与避孕套的故事,估计就能吸引很多登徒子伪影迷走进电影院,或是买盘盗版碟。
其实包子是食,套子是色,食色,性也。
这样的宣传点确实高明,厚脸皮的发行商还是抓住了观众的最低诉求的。
影片发生在刚刚改革开放的北京,开始时雪村和几个哥们在北京动物园门口卖包子,也搞不清是城管交管,还是网管,反正是一帮人就追他们。
跑的和追的乱成一团,这时候音乐响起,是我们上学时运动会开幕时必放的音乐,这时候,雪村几人把手里拎的几袋包子抛向空中,同时慢镜头出现,雪村几个做出了高难度的舞蹈动作,有跳远的,有跳高的,还是跳马的,紧接着一个转体365度后空翻下,难度系数9。
0。
群众们开始拼命地捡包子,谁也不顾得观看这样免费的高难度比赛。
结果笸萝被拉走了,包子被群众吃了,后来雪村几个人觉得这样太他妈的不值了,回来跟群众要钱,要说人民群众就是老实啊,给了他们两毛人民币。
后来,他们的包子不在动物园卖了,改故宫博物院门口了,生意还特好,奇了怪了。
这就是雪村和他哥们的故事,就是一个关于包子的故事。
故事大部分发生在一个叫大家乐的音乐餐厅里,曾志伟演老板,本来个就不高,还坐个轮椅,就一句台词,还带浓郁的香港风情。
雪村喜欢这里的一个女服务员,长得还算凑合,对不得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但只可远观不可近瞧,这个女人一门心思往国外跑,为此傍上了一个常来的不知什么身份反正有本事把她弄出来的一脸长癞肥头大耳的男人。
而雪村已经被这个女人搞得五迷三道的了,智商基本是负数,雪村与她的故事,就是一个避孕套的故事。
整部电影下来,我看不出一点喜剧的效果来。
为什么要叫喜剧呢?
我实在搞不弄,看雪村在整部电影里那一脸找不着北的脸,我只能看出悲剧的效果来。
倒是插播的《血凝》老年迪斯科铁臂阿木童和“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给了我一种悲喜交加的复杂感觉。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在那个还在拿着粮票换白面的日子里,雪村已经把他的全部精神寄托在了那个女的身上,卖包子只是为了养活自己,他的心也没有把包子放在心上,不像他的哥们板儿带则从卖包子上卖出了经济头脑,最后开起了链锁店,成了董事长(这也可能与板儿带没有性能力有关)。
雪村只知道卖包子可以让自己不至于挨饿,不挨饿了就得去泡妞。
泡到妞了这生活才算完整。
影片的最后,卖包子的哥几个发财的发财,蹲监的蹲监。
雪村在女人要出国的头天晚上,终于有机会占便宜满足淫欲,可是女的坚决要求带套。
于是雪村冲入黑夜,在大岛茂那苦苦求来一个避孕套后,却在雨夜迷失在北京的一片子差不多一样的平房中,他打开了避孕套,吹了一口,拍了一下,恩,质量还行。。。
这时候镜头对准了那个女的,(注意:此处有情色内容)女人眼角划落泪水,也许,她在想:我还是个黄花大闺女呢。
似乎说起雪村的这部处女作,得先从他的"吻袭事件"说起。
尽管在影片投放市场的前期,进行不遗余力地宣传造势是制片方惯用的伎俩,但不惜以牺牲形象为代价,而且公然承认"吻袭是为了炒作",同时又反咬一口的行径,倒是影视娱乐圈所罕见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雪村的聪明。
尽管这份聪明夹杂着些许滑稽,甚至是无赖的品性。
或许可以说,雪村并不是个纯粹的艺术家,他是个行为明星,更是个商人,他更关注的是他投入的300万雪花银能不能赚回600万的大钞。
他的宣传广告,早在吻袭事件之前便正式运营,比如他为此片所开设的博客。
回到电影本身,《新街口》或许可以归位于国内影片近几年来集体怀旧情结下的系列作品。
诸如我们所熟悉的《青红》、《孔雀》、《向日葵》、《电影往事》、《看上去很美》都可以归结为这个母题下的电影。
但雪村把年代推得更近,不是文革,而是八十年代。
其主题的方向是智慧的。
因为对于文革的思恋正在逐渐衰减,而对于八十年代的怀旧却日趋升温,时下流行的《八十年代访谈录》便是例证之一,而《新街口》之后,恐怕还会有同类型的电影问世。
但雪村显然没有规规矩矩地进行怀旧的操守,他并没有像《青红》那样进行残酷青春的追忆与拷问,他的青春尽管也有泪水,但他没有王小帅那样的直白与淋漓;他也没有像《孔雀》那样去注重画面,注重风格,注重感觉。
他想让你有所触动,但同时却又取巧似的,硬生生地插入几个八十年代的经典镜头,诸如女排、《血疑》、铁臂阿童木等,因为没有足够的情节铺垫,所以很难让没有经历过八十年代的后生晚辈们体味到其中的深意并找到共鸣。
而至于剧情主体,其实不错,但雪村有些不够诚恳,不够老实。
开场时的包子满天飞,拍得奢华写意,让人不禁想起年初的"馒头",此番又要包子乎?
而女主角沈红(范霞饰)的几次出场更是风骚得可以,尤其是她躺在椅座上的那段,取景极巧,从超短裙的下面开始往上拍,女主角双腿微开,而又难窥其究竟,似乎有点莎朗·斯通翘腿的韵味,随后,镜头又慢慢地滑过其粉白娇嫩的肉身,以此吸足观众的眼球,并勾起他们观影的欲望。
而建国(雪村饰)与沈红的那段床戏更是拍得火辣性感,却又把火候与尺度拿捏得恰到好处。
当然,此片最值得说说的还是雪村的那个避孕套,金羊网上的相关评论便是以此为切入点来推介这部电影的。
或许这也是雪村设定的看点之一:顶大不齐还可以说说避孕套嘛!
这可没人做过吧!
但,我更愿意把雨中苦寻避孕套的情节看成是影片主旨的缩影,是全剧最感人的部分。
没有避孕套便不能做爱,借到之后却又在暴雨中迷失了方向。
那种焦灼、渴求而又无奈、痛苦的生存挣扎是那个时代的群像。
建国在雨中的肆意哭喊,沈红在窗前的抱胸垂叹是内心创伤的外现,是无尽的岁月触痛。
而避孕套只是个符号,它只能用嘴来吹而不能物尽其用,是未尽的遗憾与伤感,是事后的无限追忆与缅怀,是之于青春过往的怀念。
http://qigu.nklog.org
新街口_7⭐️_黄渤早期作品,06年电影还原的是80年代的北京,现在看的时候又过了15个年头了,带入自己的想法就是国家发展真的太快了,就和何同学站在5G的元年翻看4G的开头,卖包子,没捞到回报重金买栗子,最后在北京三环的地界感叹一无所有,现在看看...叶叶你说那个时候的人,北上广深的土著们,能想到只要留一块地10年时间,就十年,十年后就不凑吃穿生活稳定,只需要追求自己想要的了。
十年后会是什么样子呢?
期待还是畏惧呢?
我也不知道... 电影事情叙述清晰,描绘了我没想象过的会有这样的北京,我觉得要是我爸生在北京,结合我爸的早期经历,我觉得我爸就会是黄渤那个样子。
其实我觉得这部剧没有主角,看豆瓣点评,大多都是十多年前的影评,还是会不觉想到时光飞逝,今夕何夕...
乱七八糟的东西穿插在一起,感觉是在拼凑的情节。
只有那燕舞音响、铁臂阿童木、山口百惠算是唤起了一些回忆。
80年代已经是走向开放的年代,不知道是为了宣扬建国的正义忠诚,还是女主演的矜持,居然那么风骚的一个姑娘,不择手段办了出国签证的时候,还是一个黄花闺女,太假了。
看看《忏悔无门》就知道那个年代想出国是多难了。
演员尤其选的有问题,那个黄渤还是民工本色,看不出80年代混混的样子,只有建军才有那范儿,让人看着也顺眼
感触于电影中描述了大环境中谋生片段,感触于权钱与性的苟合,感触于要吃大茶饭才有出路,还有无奈的纯净爱情和放荡的无奈爱情。
老衲对此电影评价颇高,而豆瓣评级并不高,大多数人不满意导演的理想主义最后陷于意淫。
而我看,除去了意淫的部分,还是表达了导演的很多看法.
见到两句评得很逗的--1。
说板儿带”不是北京的那种油,而总像是农民的狡黠。
这部片子更像一部一群外地民工在北京的血泪史2。
沈红///之后玉体横陈睡于三个板凳上的功夫又令我的崇拜滔滔~~,试想如果撤掉中间一个凳子,伊应该依旧岿然不倒~~~哈哈新街口感觉和疯狂的石头很像不管怎么说现在大陆有人把电影往有趣的方向来拍总是件好事拍的人很努力,很诚意总是件好事电影走向成熟总得有一个过程总会有许多名不符实的经典,名符其实的垃圾混在其中也得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总结一下1。
80年代,土一点是没错但那时的人也不是傻子阿不可能会以为出国办签证就是个排队的事确实太傻了我看得都替他们害臊阿2。
建军狠得不够差那么点意思一瞪眼要把人吓跑了这种效果,可能姜文来我比较信3。
女主角到最后还是cn。。。
过了,我说这么安排过了得您是导演听您的4。
字幕-除了建国,所有的混混都CEO了还有个4亿身家的不虚您就接着吹吧为什么怀旧片都是这样结尾切到现代,人人变大款想说明什么呢总是要想说明点什么吧?
5。
开篇画外音---“如果早听三舅的话。。
没准我们哥几个里头,能出个五百强什么的”和结尾呼应着看有意思---4个亿了还不够强啊还非要500强40岁还在卖包子的雪村,怎么心那么大呢?
6。
燕舞的广告确实牛不是这部电影兴许是再也看不到了7。
总体感觉是不像80年代的北京那个氛围还是不对说不出是什么年代的什么地方警察跟混混配合恶意罚款?
捆绑SM?也许80年就流行了。。。
我见识浅薄,我还以为tt还很少见呢那时的北京黑社会横行?
也许吧我还以为那时夜不闭户呢8。
最后为什么要是一个裸背呢?
这个估计也有讲究9。
最最后,为什么雪村那么猥琐呢?
为什么不能洗干净点呢?
为什么就不能理个发呢?
为什么最后和女主角做的时候,显得那么脏呢?
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呢??
这个估计也有讲究
虽然一提起雪村就会让我悲伤地想起《一石二鸟》、“袭吻”事件等诸多令人不由为这位校友无地自容的尴尬经历;虽然在国外有《碟中谍3》、《加菲猫2》、《超人归来》,国内又出《石头》引发一片疯狂的情形之下这部曾经音乐人的处女之作惨遭各方批判,既不叫好又不叫座如果用EG的话来说肯定就是一个“糙”字的不靠谱影片;虽然《新街口》这个最终的影名不过是暂名《避孕套》通不过政审的权宜之举,实际上“新街口”三个字在影片中的出现镜头可谓寥寥。
但是仅仅就冲着这个片名,我就不得不多掰几句。
新街口在哪?
据说那在北京也是因大量贩卖盗版音像制品而扬名四方的一处宝地——以音像盗版基地来命名一部音像制品,是不是也有些许戏谑的味道呢?
不过说起这地方我还真没去过。
在北京呆了四年,这里的道路四平八直交通一如既往拥塞不堪,我很少出门自然那些道路也不会像家乡里那些曲折蔓延的青石板街巷石子儿路沙路土路泥泞小道足以一股脑儿刻蚀进去人的身体内部。
所以,这个名字对于我而言是陌生的。
要说起长沙就不一样了。
长沙的街道大抵有很多现在还沿用着建国之后的称谓,诸如黄兴路、蔡锷路、中山路之类。
我小的时候还不知道这都是些大人物,那会儿政府也没有大张旗鼓地在每个路口塑像以表明本地曾经出过这些堂堂的角色,只是觉得名字挺上口,凭我幼小的年纪也能趴在父母肩上认认真真地从平时看着都高不见顶的车站站牌上将这些汉字逐个依稀辨出——当然,蔡锷还是不认得的。
而那时候我兴趣最大也最为熟悉的地方还是先锋厅了。
自然这个名词的本意我不可能理解,但它对于我却意味着青少年宫,意味着每周两次的书法班,意味着路口馋得让人留口水5毛钱一大串正宗新疆人烤的串羊肉,这一些正构成了我童年大半时光的生活。
我母亲工作的地方原来在司门口,卖交电。
电影里边那小插播广告,就是那个“燕舞燕舞”舞得凶的,我妈还真卖出过千吧台。
后来才搬到先锋厅附近,改做化工。
我那会儿四五岁,也就是八八年光景,成天吵着说老师要用针缝我嘴巴不肯上幼儿园,(那女人对我有偏见还整着跟日本鬼片一样的事情吓唬我不是我的错!
)特闹心。
我妈只好白天常常就是将我丢在青少年宫,晚上再载着一起回家。
那会儿的国营商店,站柜台的都是女的,我怯怯的跟在母亲身后,拽着她的裤子新奇地打量着各种各样的电器或是化学原料,同时还要躲避着各种女人想要捏我脸蛋的企图。
她们的柜台在下边,会计则在楼上。
从会计室到各个柜台有一条条钢丝绳连接起来,上面挂着大钢夹子。
台下收银,台上开票,钱钞和票据就这样在那时候还年轻的中年妇女们她们并不柔嫩的手中,她们银铃般爽朗的笑声中顺着钢丝绳在我头顶上空飞来舞去。
那如同蛛网般的钢丝绳就这样长久地占据着我的心灵,令我无比痴迷。
《新街口》这部影片下了一定的功夫为它的故事营造氛围。
它选择了我们这一代人由于年轻而记忆模糊的时代作为背景,在电影的镜头中,导演雪村始终想要让人们感受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特有气息。
爆炸头喇叭裤、提着大录音机的小青年乃至白色的警察制服,这些属于那个时代记忆的符号一一出现,确实有些像那么回事。
然而女排、《血疑》、《阿童木》、“燕舞”这些刻意加入不知所云的所谓时代背景则大大破坏了影片的可观赏性,让人得不到很好的回应反而心生抵触。
平心而论,作为对于一个时代感觉的把握,《新街口》既不如《孔雀》、《小武》、也不如《阳光灿烂的日子》甚至还不及童年的那张蛛网所能为我带来的惆怅。
在性格人物方面,片里主要塑造了四男二女几个主角,外搭一个爱吹牛皮结果英勇牺牲的警察三舅。
大岛茂的好人,板带儿稍稍有些吃里爬外的精诈不过还算义气,这些都还不错;沈红这种死乞白赖不择手段都要出国的女人无论从哪个方面都不待人喜欢,倒是三儿的豪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片中两次对上海人的调侃都不算成功,当然,雪村要的也不是一个史诗,不过他突然不搞笑了严肃了甚至有些蔫了却让人非常的不舒服。
也许,这种不适并非出自他的演技而是我出于个人的原因。
他对沈红的那种唯唯诺诺战战兢兢,那种谦卑那种恭顺也许使我自己看到某些相似而沮丧而愤怒,相反建国到是一条有血性的汉子,与三儿堪称一对生猛男女。
在这里不搭调的是我却想起了我的大舅。
年纪相仿,又都提着瓶子喝酒,背心拖鞋哪儿都去,冲这些方面大舅和建国他们还真有些相似。
再看看那些经历,哥几个卖包子卖酸三角糖炒栗子羊肉串直到冰糖葫芦,啥买卖都干过,警察一来就跑,还是被抓若干回!
这样的经历多的去了。
就连我妈,从工作时在单位的店门口搭售鞋垫到下岗后跑路边摊卖头花什么事情没有干过?
就说有一次吧,我和我爸去公园玩,我妈就在门口铺块塑料布卖发卡之类的小玩意儿。
结果我爸看着钓鱼没管上我,我也玩钓鱼儿玩着玩着就掉水里了,我爸好容易捞了我上来,小命保住了但我俩一人丢了一只凉鞋。
我只好赤身裸体瑟瑟发抖地躲在树丛里边等着衣服晾干,然后跻着爸爸绑我脚上的一块牙膏皮垂头丧气地去找妈妈。
自然是把她气得要死,心惊肉跳躲着城管工商一天挣的钱全搭上了我们两双凉鞋一顿蛋炒饭还不够。
话扯远了回到我大舅。
一般说脑筋活络喜欢挑战的人都不待一行干忒久,我舅那可跟那几个小子有一拼。
先是自己开五金灯具店,继而开面的,印刷厂铜铝字一一做过,就连沿江到对面开大排档也使过。
可能就是人游手好闲惯了,干啥啥不成——开面包就出车祸,开印刷厂不懂行被人骗,开店人在里边打牌让人摸走了手机,大排档自己不会做菜钱都给厨子挣了……各种衰事到现在还瘸着一条腿在家里让老婆养着。
都说是大好时代好淘金他怎么就这么滖呢?
实在让人费解。
做累了细节分析有时候也会对电影唠唠叨叨说些闲话,反正影片总是在与我的现实相互纠缠,影评也就成了个人的即兴发挥。
我实在无意于去考察从包子到食品公司,从糖炒栗子再到避孕套的隐喻,虽然这明显串起了从朋友营生与爱情的两条线索。
《新街口》只是一个触点,就像先锋厅不过是个地名,不过它让我对于有关经济改革有关生活往事的一切记忆喷薄而出。
这些算作什么?
光荣的八十年代?
让人怀念的八十年代。
或者又如随着板带儿脱下喇叭裤换上衬衫领带,我则会想到我现在的朋友兄弟,那些曾经坚固不摧的感情,是否可以挡得住市场的大流。
就像建军和板带儿散了伙,很多年以后你们会不会还像现在说的那样不远千山万水地赶来,为了告诉我一个梦想。
POPO说得对,新陈代谢嘛,呵呵,题外的题外了。
最后是一组镜头。
一看片头的倒镜头加上天女散花的慢镜,虽然有人认为矫情可我当时却误看成了像是我最喜欢的《猜火车》的影片,虽然它的延续让我失望。
另外建军拿着避孕套站在科学园第二宿舍的铁门前,镜头里只出现下身和一只捏着套套的手这时候开始打雷闪电,这个镜头让我莫名其妙的想起了功夫里面周星驰拿着钥匙进精神病院的场景布置是一种错觉还是雪村又一个无厘头的戏仿。
其实黄花闺女的说法和避孕套的提出乃至在那个下着滂沱大雨的北京,建军为了找到一只安全套迷失了方向这些桥段本可以处理得相当的艺术。
我想,同样的素材如果交给更有才华的编剧导演或许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好了,大体就是这些,拉拉杂杂。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既然不是史诗,也没达到所谓黑色幽默的境地,那为什么还要用这么多笔墨提起?
如今的长沙街道几经整改,已是今非昔比。
林立的高楼宽阔的广场,通畅华丽的沿江风光带;司门口拆除换作商业航母般的步行街;各主干线也纷纷立起了文化雕塑,霓虹交映歌舞升平;就连大舅家附近原先那一片农田的冬瓜山山凹凹里也炸平开发成了商品房。
可是仍然存在着,存在着在各种夹缝中生存的人们。
新世纪的大厦之间亦有着八十年代棚户,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沈红般逍遥国外如大岛茂、板带儿般挖到了改革的金砖转眼间身家万千,可能更多的人还在和建军一样从事着普通的工作,一如在当初的新街口日复一日的奔波。
新街口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指代。
很多人,我身边的众多人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新街口中跋涉、生存。
我的心情糟糕,因为我害怕失去很多东西。
前些天我在东门外丢了一千多块钱和我的手机,或许还会有一天我会在一个陌生的街头,身无分文。
何处不是新街口。
今天终于弄明白了电脑故障的症结所在,虽然还没能具体解决,也还是蛮高兴的事情。
晚上找准时间9点刚过就想来写博客,可一坐下来就犯困了,哈欠接二连三,估计与新中国成立前那前仆后继的革命队伍有的一拼。
没办法,只好开始看昨晚下载的雪村自导自演的处女作《新街口》,光看这名儿我觉得吸引力不错,言简意赅一目了然。
娱乐圈素有“演而优则唱,唱而优则演”的说法,雪村怎么也算一才子,会创作,唱功不赖,音乐评书创始人。
况且在好些影视剧里也有过拋头露脸的角色,这次自导自演掏腰包投资300万号称要回笼600万的作品,我想大概也坏不到哪去吧。
可这一看不打紧,结束的字幕一排排显示完了,我倒吸一口冷气,疑惑万分:这片到底啥意思呀!?
幸好不是在电影院看,否则非为那门票哭天骂地不可。
八十年代北京“大家乐”音乐茶座内有一群无照经营包子的年轻人常聚,叫刘建军的小伙子爱上了服务生沈红,想方设法攒钱在大夏天给沈红买糖炒栗子。
沈红却只想出国,所做一切都为了这个目标,所以她并不想接受建军的爱。
建军的“三舅”救沈红时壮烈牺牲。
为了给三舅报仇,建军的弟弟建国亲手杀了歹徒,建国的女朋友“黄三儿”也为此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这时沈红拿到了第二天一早去美国的机票和全部手续,出于感恩、愧疚、破罐破摔或者猛然出现的某种醒悟,沈红主动邀请与建军共度在国内的最后一晚,正当要云雨之时却提出了一个十分滑稽又合情合理的要求:避孕。
当晚,大雨滂沱,为了找到一只安全套,刘建军终于在大雨中迷失方向……这就是整个故事。
说良心话,故事编得相当不错,因为这几年“怀旧”成了国产电影“主旋律”,文革镜头频频搬上屏幕。
雪村则不同,将视角停在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年代。
当然,最足够引人共鸣的还有电影里时不时插上《铁臂阿童木》、《血凝》的画面,“大家乐”有意无意地重复唱着《童年》。
都是那个时代名噪一时的。
这说明,雪村做导演,在细节方面处理得很精致。
此外,片子画面处理温柔、明媚,感觉上挺舒服。
可感觉归感觉,实际上我还是很着急的。
细节上处理得当整体却马马虎虎,有些因小失大的味道。
我觉得实在是“浪费”了一个好题材。
我不知道那些演员是不是专业的,但就演技来说绝对不专业,或者这是雪村导演要求的,那就是雪村不专业了。
该蹦的时候是蹦了,但像似被炸弹轰起来的;该笑的时候是笑了,却冷得叫人发寒;该哭的时候,四周万籁俱寂……我是个普通观众,不懂什么“专业”的电影拍摄手法,可我觉得即使再艺术,也不能该怎么样偏偏不去怎么样,一就该是一,总不能是二。
更糟糕的是,配音永远是平得像大海上的地平线,比领导念上几万字的发言稿时的声音还乏善可陈。
咳,雪村毕竟还是缺少导演的经验呀!
然后还有故事,虽然我说故事编得很不错,但这是只表现在文字上,放到电影里就有些跑腔走调了,搭上蹩脚的演技和配音,这故事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虎头蛇尾,感觉犯了错却又骑虎难下,便草草收场。
再比如宣传海报上那句:“一个关于包子和避孕套的故事”,请恕我肤浅,这话我怎么看都觉得是在哗众取宠,为炒作而加上去的。
在我看来,即使一个再能从故事中悟出其内在寓意的人都会觉得《新街口》与这句话关系不大,哪怕主人公出场时“天女散花”了一堆包子,退场时挤爆了一避孕套也不能这样连一块来解释呀。
好比我们不能看到上唇留一小撮胡子,就骂人是鬼子,然后号召群众集体攻击。
这样忒不地道了。
总而言之,这片子不怎么讲理,莫名其妙。
搞不懂包子与避孕套之间内在关系的人最好别看,免得吸冷气着凉。
昨晚在无聊间,看了雪村的新片《新街口》。
无疑,片名具有很强的符号性,第一是地理符号,北京,新街口,位于西直门往东,纵贯积水潭地铁站,是一个交通繁杂的路口,一路向南,则会直达西单,一路的小店是时尚男女的乐园。
第二是时代符号,80年代改革开放,人的观念和行为都在这样的一个转型阶段。
故事非常简单,一群年轻人做生意、追女孩、在血与火中挥洒青春。
片末,雪村饰演的建军攒了所有的钱送一个女孩子出国,女孩临走之前想用身体作最后的纪念和答谢,无奈……避孕套没了,于是乎雪村急出寻找,待找到后,却发现自己已经忘记了回去的路,暴雨中,屋内屋外,是两个对现实和未来都很无奈的人。
故事貌似很美好,但是却有很多的致命伤。
1.人物的民工气息:明明是北京的事情,可是片子里面的几个主要演员都操着地方气息很浓的方言,黄三儿的东北味儿、板儿带的山东味儿、沈红不知道什么地方口音的那种硬北京味儿,再加上雪村有点猥琐的眼神,再摆上点包子啊、酸三色什么的,总让人感觉讲的是一群外地民工在北京的血泪史。
一个一个看过来,也就建国像个北京小胡同串子,干瘦的小身子骨、肩膀上纹的蝴蝶、红背心、光头、发拧得眼神,真的是一个挺出彩的人物。
我记得这个家伙曾经在《独自等待》里面露过一脸,是夏雨那群狐朋狗友中作音效师的那个。
黄渤刚在《疯狂的石头》里面凭借“黑皮”走红,演技不容小觑。
第一次看到他实在管虎的《生存之民工》,当时就感觉不错。
不过在《新街口》中,“板儿带”不是北京的那种油,而总像是农民的狡黠。
2.时代的一厢情愿:片子在一厢情愿的展示着那个时代的符号,一次又一次,电视节目里面出现了表现时代特点的节目——女排夺冠、铁臂阿童木,歌曲《童年》、《冬天里的一把火》也在提示着大家这是一部表现80年代生活的电影,人们穿的衣服、说话的方式、单纯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告诉人们,这是一部怀旧片,这是一部怀旧片,但是这些情节的反复出现,却恰恰在极大程度上冲淡了影片最要表现的内容——时代感,时代感并不是外化的画面,而是渗透在人的思想与行动中的。
雪村祥林嫂般的“重复重复再重复的介绍80年代,也是为了让观众重复重复再重复的有强烈的代入感(语出《大内密探零零发》)”。
片中多次矛盾聚集的地方“大家乐”歌厅,据说曾经是真实存在过的一个地方,但是,我小学学校边上还有一家“乐乐照相馆”,在那里二十多年,能有谁知道?
需要真实还原历史,却拿一个可能只有当地人知道的地方说事,不是一厢情愿是什么。
3.情节的无缘无故:建军对沈红的爱应该算是一条主线了,无论是忍受腿酸的痛苦给人当肉枕头,还是大夏天为给沈红买栗子被暴打,无论是不明就里的替她排队办出国签证,无论是看到沈红被拥在不同男人的怀中,到最后为了一个避孕套奔走街头,怎么看都是特别突兀的一段感情。
主席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是不是真的因为年轻不懂爱情?
可雪村那张脸,实在是老了一些吧。
火中的那场打斗源于为三舅报仇,三舅被一个所谓的只要不出事就可以随便打人的精神病老大捅伤,那段拍的不够犀利也不够惨烈,顶多顶得上《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马小军他们骑着自行车围殴几个孩子的烈度,但那场架之后是上千人的群殴。
没想到这样也死了人。
黄三儿死了,死的有点不值,不是为了事不值,是为了情节不值,想要赚人点感动的地方我却无动于衷,因为我知道他们在“演戏”。
戏被看出演来,就没意思了。
4.个性的欲言又止:不懂事的时候也流氓过,也打过群架,也见过两伙人剑拔弩张的劲头,大家乐的对峙的那场戏,明明是两个混混头子的对手戏,却毫无紧张感,怎么看怎么像是一个微服私访的政府官员纪晓岚惹动了当地的黑恶势力,可惜边上不是莫愁和杜小月,却是两个长得象道哥一样的保定混混。
回头看,一脸麻子坑的政府官员状的大哥,总有些李默然老师的范儿,还是去撞吉野号吧。
那个精神病老大也没什么彩,一脸木讷,虽然脸上长了一巴掌宽护心毛(语出郭德纲),还是只有《功夫》里面小胖哥狐假虎威的劲儿,一点黑道人物的范儿都没有,难怪警察懒得搭理他。
三舅,本来打算搞成个先抑后扬的催化剂型人物,也还是没感觉。
沈红,一个貌似西单小六的女人,一个电影中经常会出现的标准的天使身材却长着尾巴的“坏”女人,片末光洁如纸的背影展现出的仍然是光洁如纸的演技。
比起演于北蓓的陶红……算了,不比了。
我挺纳闷,一个300万投资的电影,还真有几个人露了一小脸,曾志伟、英壮、李琦……挺有趣。
总体说来,《新街口》是一个拍的好看不好看放在其次,但是比较有“诚意”的电影,正因为很有诚意,便有些刻意。
就像片子里一直出现的包子,雪村这个学徒蒸的包子,还是差了好大一口气,可以吃着果腹,但是要骗观众的钱……还差点。
套用片中一句话,“我们说的是差一两退一斤,您是差二两!
”
有点儿意思,但还不够
怂人的故事
老北京小混混的生活。
无聊到爆了,快进着看完的
青春总是狗血和荒诞的
一分给八零后的北京记忆,一分给青岛贵妇黄渤。雪村他自己开心就好
每个人物都很鲜明 好像总有那么些个“沈红” 错都是因为长得漂亮。
看了一点儿,挺逗的。不是一般的傻逼喜剧。
06年年度烂片
哎呀,看了四十分钟就看不下去了
看过去之后,实在是不知道什么情况……
记得还行是的~~~|很北京胡同串子的市井味儿。4星。2o25.1.22于田村山南路
没啥意思。。
总共跳着翻了5分钟,恶心人眼球,不知所云,浪费时间
板儿带~
三星半。有一些细节处理得不错,70后80初的人看了应该会有一些感触。
刚刚改革开放时,那个特殊的时期,迷茫了一大批人,也造就了一些弄潮儿,《新街口》讲的就是大时代下的小儿女情长,我喜欢这样的电影。
20年后回望现在,不知又是什么心情
雪村搞毛
害我电脑中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