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就睡觉下课就开趴体,买许多华而不实的东西,每天都浑浑噩噩地度过,连自己学费交没交都不知道,也因此被学校劝退…从此走上了堕落之路。
想想自己和男主也没差什么,浑浑噩噩度过了大学四年,考了一些有的没的的证书,不关心不注意身边的事,毕业了却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工作,听从家里意见考公务员却没有动力看书。
在看电影的同时,我很害怕我会变成他那样,或者说他就是我的缩影。
但男主最后绝地逢生了,重新振作了起来,我很感谢他能这样,对我来说不仅是需要电影的happy ending,而是能像男主一样能振作起来认真寻找自己。
剧本改编得挺好的,缩减了原著当中关于和同学、前女友的拉扯;缩减了兼职过程;缩减了被拘留的那段时间,当然因此也就没有和张在码头的重逢;当游民那段直接是天蛾人巴巴没有出现吗,还是直接和大叔合二为一了;最后也没有讲到和父亲的相遇。
没有了来给游民做志愿的高中生志愿者妹妹,倒是继续和茜再续前缘,我觉得这个挺好的,而且改成茜因为还一百万的债务而失足,总体来说修的人设会比书里面更像个好人。
看书的时候因为内容太冗长,描写更多突出的是“社会的人心险恶”,所以看得一直血压很高,常态就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还有牛郎店的笃志先生,从看到修回来那段其实就是一整个父爱大爆发的感觉,看书的时候我有get到他在修身上看到他自己的影子,所以才会在大雨天打他一顿让他长记性,很有感觉。
虽然小早川先生镜头不多,但是还是非常明显的气质和指路人。
琉衣和茜的演员都很好看,修的演员也选的很帅,所以我原来关于被陌生妹妹骗去喝酒的这些疑问也就迎刃而解,美丽的人总是很容易达到目的。
#东京难民#一个贫穷的年轻人
《东京难民》想写的是日本底层的生活百态。
但我看了后却觉得,日本人活得真是比中国人轻松无数倍。
所以,本片中结局最悲惨的一个人,最后被安排来到了中国。
根据瑞银2015年发布的财富报告,日本近70%的人属于中产阶级,而瑞银的定义是人均资产4万美元以上。
如果算上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富裕阶级,日本活得不错的人群总数在80%左右。
虽然日本的富人数量不如美国等国,但国民之间的贫富差距之小、能有中产阶级以上生活水准的国民的数量,都是世界上比较少见的。
加上日本福利一流,这样的国家,贫穷问题相对没有那么尖锐。
所以剧情才不得不安排各种各样的奇遇,才能让一个中产人家的孩子,成为东京难民。
在这样一个国家中,主角的起点也很高。
假设其父一年收入为1000万日元,净资产亦有1000万日元,那么其收入将是日本的前5%左右,资产也比一般中产阶级高不少。
另外,这样的出身,主角一直挥霍也就不足为奇了。
仍然有钱时,主角购买一条裤子的成本即为12万日元。
落魄后,主角还能被酒托骗了后花费26万日元。
如果不是主角这么作,那么他每份工作都能让他东山再起。
主角第一份工作是去发纸巾,即使在老板剥削的情况下,时薪有900日元。
之后去做医院临床试验志愿者,管吃管住一个月净收入有20万日元。
接下来做牛郎,看信封里大概也有20万日元上下,这是在只有一名常客的前提下。
最后一份“正式”工作,轮大锤在吃住都刨除后,每日有5500日元的结余。
任何这一个工作,只要主角能够一年省吃俭用,都能用省出百万日元。
诚然,这会很辛苦。
比如轮大锤,这份工作不但辛苦,而且居然吃住需要另外花钱,住宿处网还不太好。
但这真的是不能忍受吗?
90年代我就读过《告诉你一个真美国》一书写到,有福建偷渡客在纽约,八年都在地铁凑合过人,剩下时间拼命打工,期间为家里盖了数栋小楼。
何伟写的《甲骨文》,也提到他在福建偷渡客在西雅图附近沉船遇难后,前往福建采访当地人,并亲眼见到了当地的小楼。
他还说,当地有三个学校专门教潜在偷渡客英文和广东话,这些人毕业后会支付3-5万美元,让蛇头带他们去美国。
一路颠簸、风险极大,即使成功,这些人也需要无天无日的打工,直到可以付清自己的债务。
很多人受不了这样的罪,比如最近因为十年无法解决身份问题而把表兄妻儿杀死的陈闽东。
但何伟也说,有很多人挺了过来,他们成了餐厅的老板,或者酒店老板。
所有来过写中国的老外都会写到,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吃苦,eat bitter。
所以,偷渡客可以在没有身份、不会语言、不懂文化、欠一屁股债的情况下,打拼出一份家业。
主角再遭遇不测,他毕竟是年富力强、上过大学的日本本地人,甚至还有几万日元的启动资金。
主角说自己活得像一条虫子,很多他的底层朋友也这样说。
但他们不知道,他们这种难民,是其他人赌上生命也愿意交换来的。
真想告诉他们,不要同情自己,那是懦夫才做的勾当。
相比于在中国被捧成神话的《活着》,我更爱这部《东京难民》。
不仅因为它贴近这个时代,更是因为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不是机械性的死亡复现,而是一种钝刀割肉的慢性死亡。
影片想告诉我们,希望的面前没有路,想要也没有。
某天早上,大学生时枝修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无业游民。
这是电影《东京难民》的开头。
由于长期拖欠学费,时枝修被学校开除。
电影安排了一场很有意思的对话。
时枝修说‘这学不上也罢’,扬言自己要退学走人,可教导主任却坚称他是被开除的,不能算退学。
最后还是以时枝修的落寞离去收场,直接揭开了本片最大的矛盾所在——钱是万能的吗?
退学后,不,应该是被开除后的时枝修没了生活来源,也没有合适的技能,整日无所事事。
由于房租到期,他也被扫地出门,甚至连行李都拿不回来。
走投无路的他找了一份日结的工作,开始了自己网吧难民的生活。
之后为了赚快钱,他申请了一份制药公司人体实验的工作。
没想到,拿命赚来的钱却被巡逻警察怀疑是非法所得,无精打采的神态又被他们怀疑是个瘾君子。
他被带到警局训话,到了晚上才放了出来。
我们不知道警察是否拿了点‘好处’,但是我们看到背靠电线杆抽烟的少年第一次体会到了人生疾苦。
到这里,普通庸俗的电影应该会出现一个人,大概率会是一个女人,和主人公交往,带给了主人公希望,最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可本片却一反常态,虽然出现了一个女人,可她却是为了业绩和蹭酒勾搭男主。
也就说他遇到了酒托,而且之后又碰到了黑社会。
真正的女主却要等到影片中期出场,这在世界影史上也是罕见。
之后的故事我不想复述,因为它实在是太令人感到压抑了。
少年露出笑容的瞬间只有两个,一个是在制药公司的病床,一个是和朋友在工地上。
本片的幽默也仅仅集中在对一个丑角轻部的刻画上。
轻部也是一个居无定所的底层游民,却一心想要造出摧毁日本的炸弹。
虽然不知是真是假,但他每次对时枝修的笑容却因此显得诡异万分。
究竟是对他贪生怕死的嘲讽,还是一种自嘲?
影片直到结尾他的炸弹还没爆炸,不知是不是被那两个能干的警察搜了去。
影片的叙事基调压抑无比。
如果说情节是一条蜿蜒的水流,那么《东京难民》的叙事则是一条被冰封的河谷。
自上而下,寒彻人心。
本片的滤镜,甚至包括打光、配乐,也都是暗调、低沉、灰暗的。
这些都为故事增添了一丝悲剧色彩。
我看到有网友还指出了该片镜头语言的另一个重要特色——静态镜头占据很大篇幅,很少用动态的运动镜头。
其实,很多日本大师级导演都或多或少采用了这种手法。
比如我们熟悉的小津安二郎,低机位的静态拍摄总是能让人静下来,不知不觉走进人物内心的内心世界。
这种镜头是温情的。
可是在本片中,这种镜头更多是为了衬托人物的不安和矛盾的扩大,没有肢体动作的夸张特写,更多达到的是无声中见惊雷的效果。
说起描写人的悲惨处境,相比于在中国被捧成神话的《活着》,我更爱这部《东京难民》。
不仅因为它贴近这个时代,更是因为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不是机械性的死亡复现,而是一种钝刀割肉的慢性死亡。
从热闹的同学聚会到车站的低头吃面,从第一次相见的你侬我侬到再见时的张口还钱,从父亲的突然消失再到被父亲般的男人捡回性命,从学校到夜店,从出租屋到棚屋,时枝修好像在短短半年经历完了一个人的一生。
所以,他的那句反复念叨的‘我已经完了’并不是一句自我感动式的矫情,而是自己真实的生命体验。
福贵有着一头老牛,可时枝修,除了伤疤一无所有。
本片还使用了大量象征性的意象。
比如,铃木老爷爷的眼睛一半黑一半蓝,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基督教的耶稣形象。
耶稣生于东方,行于西方,最后借铃木的身体又回到了东方。
他看着时枝修的眼神慈悲和蔼,温和悲悯,真的像极了耶稣转世。
铃木说自己的儿子已经离他而去,这暗喻着耶稣用自己的死亡换来对世人的救赎。
苦难与救赎,是理解基督教教义的线索。
古往今来,世上不至一人诘问耶稣凝视着人类的苦难,但却并不消灭它,那凭什么说耶稣拯救了世人?
还有人问为什么慈爱的上帝创造天堂,又创造了地狱,这不是矛盾的吗?
我想,救赎的真谛是怀有希望。
正如我最喜欢的一位作家说的那样,希望的面前没有路,想要也没有。
神从来只给信者以希望,并不以福乐为引诱。
本片中还出现了时枝修的多次下跪,一次是向老板下跪,一次是向小茜道歉。
而最后离别时,他却只对救命恩人鞠了一次躬。
鞠躬在日本人来说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礼貌,下跪对中国人来说是天大的礼节。
下跪是迫不得已的无奈,鞠躬则是身为人的尊严。
这种反差让人伤感又让人觉得真实。
最后说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这是我偶然发现的‘彩蛋’。
建筑工地的大叔长沼的扮演者正是《迪迦》中的丹后博士。
那个心高气傲、自恃天材的高学历博士,如今竟然沦为了工地搬砖的底层工人。
从被人冷落就心怀不忿,到如今学会借酒浇愁,人生就是那么荒谬。
童年以为迪迦的光能照亮世界,如今看《东京难民》才发现只有钱才能通行天下。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觉得的‘彩蛋’,蛮有意思的,所以顺带提了提。
我还发现这部片子的热度很低,公开资料也很少。
百度百科都有词条维基百科竟然没有?
当初还以为是限制级的片子所以结果没给我放出来,最后发现真的没有:(所以,我建议,刷到这个的读者,不妨抽时间下来看看,不敢说一定震撼你的心灵,但至少会给你一丝丝触动。
(不要只注意黄色片段哟)2022.3.23晚记
影片讲述大都市里的底层生活,没有固定的工作、居住、甚至穷到没有朋友、亲人,唯一能信赖的只有钱,当然影片里所遇到的人大多善良,而对物质社会的鞭挞也并不颠覆,着重讲述人与人的情,在物质条件最差的时候,这种情感的付出或是得到是深刻的,这也是男主活下去的基石。
另外,两位女主真的是蛮漂亮的……
茜,不告诉老板,怎么让他回来。
不让他还钱,怎么保持牵绊。
修,就算毫不在乎自己,什么都无所谓,但要对帮助他的人们抱以歉意,所以在别人没有放弃自己的情况下,自己也要活下去。
日本就是这样的民族,小人物尤其这样。
我大一暑假的时候,也在工地上干过活儿,日子真是难熬,每天脑袋上像安了无声发条,孤单转到,早上干活儿想中午吃什么饭,便宜又好吃,下完想晚上有多少预算可以喝白开水,还是冰镇康师傅矿泉水。
深夜来临,睡不着的时候,看看青春小说聊以慰藉孤单时光。
经常会跟工地大叔撇侃,他们真是小气的可爱,可人这一辈子,不应该活的那么悲哀,真的,那时候真是感觉自己活的很悲哀,如片中人物说的,像条虫子。
也不会在意自己是否还要为照顾自己的人负责。。
现在也活的悲哀,不同的生活,同样的悲哀。
日本很多电影的特点是,镜头的运动少之又少,只有在情感最激烈的时候,才“吝啬”的加上一点儿运动,多以固定镜头拍摄,但构图光影的运用很讲究,这种固定镜头看起来十分平静,平静中蕴含着极大的能量。
他们懂得不一定镜头运动起来才有感染力,才能推动情节完成叙事,才能表现人物的内心,他们知道静谧也是一种力量,沉默完成了回答。
刚开始的40分钟让我觉得男主修的经历悲惨到让我觉得相比之下,我的生活实在太美好了。。。
接着看,让我觉得导演是在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来反应日本底层人民的生活。
对比贾樟柯2004年的作品《世界》,本片所讲的故事更为凄凉。。。
我的意思是东京难民的故事是更为主动向我们展示社会生存的黑暗面,而贾导的作品要温和一些,悲惨中再给我们一些希望,结局是个开放式的。
影片的最后温暖了。。。
又是宣讲日式的道理:活着就是最大的坚强。
演酒吧老大的金子统昭Nobuaki Kaneko,实在是帅,典型的日本大帅哥,另外他还是一名鼓手。
一个看似老生常谈的故事却在敲打着观影者的灵魂。
我们都抱怨过,愤怒过,恐惧过,迷茫过,绝望过,颓废过,但是大家都站起来了么?主角的经历看似和我们不一样,但是人生成长过来的情绪却何其相似!
让我们从每个角色的角度和性格去感受这个电影探讨的人生观吧。
时枝-修。
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大学生,正在读大学期间突然被大学退学。
原来父亲学费断供(生活费也断供),断供就被开除(住的地方也因为断供被赶出来了),东京的大学可真冷酷。
修被赶出大学后的一连串遭遇也印证了这个现实世界处处都冷酷!
然而都是这个世界的错么?
并不是,首先是自己的不思进取,怨天尤人,混吃等死,然后是自己的社会阅历几乎为零。
各种被骗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这个世界有自己的运行逻辑,一直在学校的年轻人就是因为被误导了虚幻美好的世界观,才会对现实世界出现如此大的不适应,憎恶,恐惧,绝望。
修为什么会被赶出公寓?
因为无知(房产中介那套根本就是胡言乱语,欺负修什么都不懂)。
修为什么会被警察无理扣留?
因为无知。
(警察并不能无证据就限制人身自由)。
修为什么会被川边瑠衣骗吃骗喝骗做鸭?
因为无知,好色。
幻想有“艳遇”。
由此可见,无知是多么可怕!
然而这世界有比无知更可怕的事,那就是逃避。
错误的世界观在现实世界到处碰壁是必然的,但是修在碰壁后勇敢去面对呢?
比如就去了解自己的居住权益,就去投诉警察,等等!
在一次次失败中纠正自己的世界观,了解这个世界的规则,变成能适者生存的人。
修一直在逃避,所以失去了一次次成长的机会。
所以生活节节败退。
几乎死掉了。
修真的那么丧么?
那么无可救药么?
不是,修是里面最丰满的人,有着所有人身上都有着的人性。
什么是人性?
就是光明面和黑暗面的混合体。
有懒惰,怯懦,逃避,好色,也有仗义,善良,和对人亏欠的自责。
人的成长史就是这样,人所有的行为都受到人性和现实的双重影响。
人在低潮时期就会做很多“丧”的事情,比如借酒浇愁。
疯狂去做一些“正常”时不会去做的事情来“发泄”。
修的这段经历对他来说就是个大的低潮。
所以不要鄙视他,大多数人都会“丧”一段时间。
故事的结果,修去还钱给茜,去找爸爸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因为他开始面对自己的错误,并且努力开始补救,敢去见茜还钱就是勇敢,毕竟他在用最差的工作赚来的微薄的钱来承担他的过失,这点其实很多人做不到。
还有去找他最憎恶的爸爸,经历了生活的他也开始明白爸爸的不易,决定主动修补父子关系。
所以在我眼里这就是一部正能量的电影。
北条茜 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同情北条茜,觉得惋惜,愤慨男主毫无担当,借完钱就跑,逼良为娼。
然而都是男主的错么?
记得茜的第一次出现的场景么?
茜在看橱窗里的自己(是和修在同一个店的橱窗哦~)这一幕其实是在暗示茜的寂寞。
茜,一个外地到东京来打拼的女孩,一直努力工作,隐忍,但是生活却失去了滋味,内心非常渴望得到爱(友爱,情爱都包括),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瑠衣一拉她她就去吃烤肉去牛郎店。
也能解释她为了修借高利贷,去牛郎店高额消费。
极度缺失的爱让她的理性天平坍塌了。
她也渴望牛郎店里被关注,被尊敬的感觉。
然而她心理的失衡,瞬间被“现实世界”击溃。
夜店欠款,信用卡欠款。
看似一切都是修导致的,其实是苍蝇叮了茜有瑕疵的内心。
然后茜也开始“没人性”了。
为了夜店欠账一笔勾销,对夜店出卖了修和顺矢的位置导致两人几乎死掉(其实算生不如死)。
茜要是只到这一地步为止了,那么茜也就成为了现实世界的“失败者”。
电影的高潮,也是整部电影翻转正能量部分那一幕最后终于出现了,茜开始面无表情的接客,并且了解到,原来她喜欢的东西都是要拿钱买来的。
她不止对修,也对这个世界失望透顶。
可是当得知修正在用最差的工作,赚最少的钱,却愿意前来道歉和还债后了,茜哭了。
她说“钱不用还了,钱是那个时候的你欠那个时候的我的钱。
为了现在的我,开香槟吧。
我和修没有结束!
”你没看错!
茜的悲剧的罪魁祸首的修(那个时候的修),变成勇敢面对自己,承担责任的修(现在的修)。
现在的修拯救了已经心如死灰的茜。
让茜再次“活”了。
现在的茜是了解现实社会并且能找回“本心”的茜,是更加成熟的茜。
这部戏要说谁演技爆棚,我觉得是北条茜的扮演者大冢千弘,恋爱期的甜蜜,被背叛期的愤慨,和最后的释然。
演绎得非常到位。
让我感叹恋爱的女人真美丽。
顺矢 电影里对顺矢的描绘并不多,但足以给我一个被现实打败的男人的感觉了。
什么是被现实打败?
就是一切都按照“现实世界”的要求改变自己,强硬,冷酷。
然而这人却是修唯一的好朋友,就凭借修对顺矢的描述就可知道。
他其实是和外硬内软的人,最后主动要求贩毒,求老板对修的债务一笔勾销可看出他不算个冷酷的人,不是坏人为何没有好结局?
因为这就是现实世界的法则之一,不会因为你不是坏人,或者最后一刻的幡然醒悟而对你曾经的过错一笔勾销,想要做好人么?
先还债,还完了再做好人,这样才开始有“福报”。
这样的“现实世界”才是公平的啊!
假如一个人所有坏事事做尽,临死前说句“我错了”然后前错一笔勾销?
这就是对一直兢兢业业努力上进努力的人的最大不公平啊!
川边瑠衣 小次郎 用“涝”女来定义瑠衣我觉得毫不为过。
一开始我以为她不过是个有点姿色的酒托。
但剧情发展到她因为欠款而逃跑,而又因为还在附近吃烤肉而被抓后,突然明白,什么叫积习难改,本剧要说谁丧到家?
估计就数瑠衣和小次郎了,瑠衣跑路居然跑回来了,小次郎偷钱后居然还是还是去其他夜店喝酒挥霍光了。
明明是改过自新的机会,却回去重蹈覆辙。
活脱脱两个丧家犬。
这就是被现实世界打败样子,哀大莫过于心死。
两人看似还“活着”,其实已经死了。
对于这样的人,现实世界也对其做了最后的打击。
但是两个人结局却不一样!
小次郎以死为终,瑠衣却能叫上顺矢去做生意。
有人说造成这样的差异结局也是这个世界对两性的区别对待,男人是没有退路的,失败就是死,而女人总有保底,(不是常有女人说:“我累了,找个老实人嫁了吧”么?
)。
女人结局总比男人好点,所以现实社会貌似女人看起来总比男人看起来勇敢些。
真的是这样么?
结局有这样一幕,瑠衣,跪坐在一个和式老旧房子里,看时尚杂志。
然后起来看门外的雨,眼光有几分期盼,几分茫然。
这一幕其实在告诉大家,瑠衣为什么回到新宿便吃骗喝了。
因为她不想回到破旧,没有梦想的家(其实日本年轻人不喜欢和式屋子,因为老旧)。
她舍不得东京的纸醉金迷的生活。
所谓和顺矢做生意不过是想回到原来的生活的跳板而已。
顺矢不被抓,她依然还是会继续丧下去,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吧,做妓女又如何?
总比在老房子毫无快乐的活着强吧。
所以他们的结局其实是一样的。
总结 这电影其实在现实社会工作过,生活过的人才能深有感触,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是看不懂的。
毕竟他们没有经历或者正在经历,还没有到总结人生的阶段。
人人其实都有这样的过程。
这是不可或缺的,痛也是人生成长成熟的必需品。
现实世界是强大的。
强大的现实的抽打下,人要做的是适应,知道什么是要正面对抗的,什么是需要躲避的,什么是需要顺从的,什么是需要保留的。
适应不等于无脑顺从,不然就是行尸走肉。
如川边瑠衣 小次郎一般的活死人。
修和茜就是正面例子,经历过创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面对自己并改正自己的勇气!
一个人,只要方向对了,无论现在的路多么荆棘,最终都是会走向成功的!
他们不那么好,也不那么坏,他们只是在仗势欺人罢了!
仔细观察过孩子们嬉戏玩耍的人,可能会注意到孩子们总是希望加入强者一方,即使让一群孩子自己决定球队“分拨儿”比赛的时候,几乎所有孩子都愿意加入有“老大”,“球星”的一方,并且表达这种想法时候毫无保留。
那么家长们希望的“正义感”,“由于我们弱,我们就拼了”之类的想法基本上只是家长们的美梦。
孩子的社会就是成人社会未经包装的缩影。
这部电影也是以多个寓言的方式写出了现实。
当然上面说的都是日本的情况,毕竟看的是一部日本电影。
2016年9月,我和小伙伴在东京的街头晃荡,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口袋里的现金只剩下不到3000日元和一堆日元,一切的一切发生的太突然,我和小伙伴决定去漫画咖啡馆度过在日本的最后一个夜晚。
听起来似乎很悲惨,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刷卡住个旅店,但是不知道为何鬼使神差的来到了秋叶原。
到秋叶原时天已经黑了,其实说是找漫画咖啡馆,一点头绪都没有,漫无目的的走着,很狗屎运的发现了一家店10小时才1500日元!
对,比之前在银座看到的要便宜一半呀,于是拉着小伙伴就去店里问,一进店就感觉一种诡异的气氛,全是成人影像带好吗?!
前台的大叔很是委婉地问我们觉得这家店很的雰囲気(气氛)合适吗?
不知是我当时头脑发热还是被人抽了,居然让他带我们去看房间,看到了一个没有窗户全封闭的及其狭窄的空间,小伙伴明显不想住,但是但是我很累了走不动了就想在这住啊!
小伙伴说你不怕深夜的人一边看录像带吵死你啊......你们自行脑补那个画面。
很幸运的是没过多久找到了一个漫画咖啡馆,比刚才那个店看起来“正经”许多。
其实也还好,价格差不多,和之前的点不太一样,不是一个个的封闭的小房间,这个是和《东京难民》差不多感觉的,一时间感觉我们成了网吧难民,不过日本的漫画咖啡馆和国内的网吧相比较还是好很多的,理由如下1.飲み放題(无限次的续杯,有各种冷的热的饮料啊)2.可以看漫画(话说漫画都很整齐的摆放在书架上,让人一时间忘记了自己是网吧难民有没有!
)可以洗澡!
(不过要额外加500日元,限时30分钟,浴室还是很干净的)3.可以洗澡!
(不过要额外加500日元,限时30分钟,浴室还是很干净的)
4.适合预算很少的旅行者,我看到很多日本人直接拖着箱子来店里5.可以免费看成人影片(貌似是男人的福利)
这种经历永远有一次就好了。
就像影片中的男主,在经历了苦逼的遭遇后渐渐麻木,只有通过更深层的死才能领会到生的意义,生死不过一念之间,堕落也是。
想起了发生在我朋友身边的故事。
感触颇深。
那些挥霍的青春不提也罢。
虎头蛇尾,当上牛郎后就开始泼狗血,结尾曲高桥优的旅人很好听。
8/10.一个东漂的苦难人生。影片揭示了日本底层人民的窘迫生活,没交学费被大学开除,发过小广告,睡过网吧,当过陪酒牛郎,干过建筑工人,最后只能捡破烂了。现实太残酷,光有努力是没用的。可是,就算到了人生的最低谷,也要活着,为了欠的债和欠的情,为了那些善待过自己的人。
每个人的生活苦难都是不一样的
是部好片子 但感觉太沉重了 不太想看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老實說,天無絕人之路,東京底層絕不是這樣出身的年輕人應該選擇的生活。
看得出很努力在还原原著,但牺牲了与父亲和解、与同龄人决裂有点可惜,另外也没必要拍那么多床戏吧,到最后茜堕落之后再除衫是不是更好。三人向着阳光奔跑这一幕有加分。
有没有比金钱更贵重的东西?有,那看你相不相信了, 以什么方式和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来相信了!
福泽彻三《东京难民》大塚千弘1042
佐佐部清的风格转变 在丈夫得了抑郁症时多少还有轻喜剧风格 东京难民虽不能说是全然冷峻 却愿意将底层再往下摁压一或两层 看不能再低处的正直会如何反弹 片头被揍的悬念设置 炸弹男的三次露面 都可圈可点 但夜店boss最终流露的善意 对茜堕落风尘的救赎 以及寻父的阳光背影 却又落了俗套 更别提中国贩毒
2014
生存,怎么可以这么老实。
让我对生活有点警醒吧,不无目的追求快乐
可是他还有个妹子啊……
(ˉ﹃ˉ)我也想要一个这么好的妹子
?拍得不行
逐渐沦落
深度够足,有着鲜明的价值观,对于日本社会关于金钱的态度做出了赤裸裸的讽刺和批判。风格写实、冷峻,节奏不紧不慢,但也导致全片无高潮,较平淡,结局又落入了日本人最擅长的俗套鸡汤收尾。男主从头到尾都让人喜欢不来,女主和一众配角倒是发挥出色、亮点多多。
给别人添麻烦最赚钱
日式性冷淡范温热人生。是一种新造的人类文明样式啊,值得了解!
半年社会大学实践,远胜本科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