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州长下垂的胸肌和几乎全白的胡子不仅感叹岁月无情,看多了他演的的动作片第一次看剧情片,还是如此沉重的话题,但感觉施瓦辛格看起来还是那么像机器人。
失去了妻子和女儿以及为出生外孙的主角并不是针对任何人,他和其他很多遇难者家属一样只是希望有人能认错道歉,无论是航空公司还是空管员没有人站出来,后来导致州长迁怒于空管员的态度将其杀死,出狱后面对前来复仇的空管员的儿子说了声对不起唤起了对方的良知和恻隐之心。
对于空管员来说,我也觉得法理上他不是killer,并不应为这个事件背锅。
但是既然被牵扯进去就在情理不得不承担一定责任,就像国内正常驾驶的司机撞了乱骑电瓶车的多少也要赔点钱。
如果在面对遇难者家属前来质问时能换一个态度说句对不起,而不是一直说我不是杀人犯此事我不应该背锅,或许不会被杀。
而州长面对空管员儿子时说出了一句对不起我很抱歉触发了对方的良知。
可能在美国人的价值观里,你做错了什么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能否认错道歉。
我觉得自己有义务写一篇,毕竟熟悉空管事情的影友并不多。
再说阿诺加持主演,至少要给一次面子。
《空难余波》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真实就是这部影片的力量。
2002年7月1日深夜,瑞士和德国边境上空发生了乌伯林根空难,两架飞机空中相撞,71人殒命。
这是史上最惨痛的空中相撞事故之一。
《空难余波》基于这个真实事件改编。
或许是为了避免刺痛当事人,影片将故事从瑞士搬到美国,但情节和真实事件基本一致。
阿诺扮演的罗曼是建筑工地的工头。
而现实版的人物叫维塔利·卡罗耶夫,是俄罗斯北奥塞梯的建筑师。
电影中罗曼亲自到空难现场寻人。
现实中卡罗耶夫也是第一个抵达现场的家属,参与了空难搜救活动。
他发现了一串损坏的项链,是他的女儿戴安娜的;并亲自发现了由于坠落在一片树林被树枝缓冲而几乎完整的女儿的遗体。
妻子斯维特兰娜的遗体在一片麦田中找到;儿子康斯坦丁遗体在乌伯林根一处公交车候车厅旁边的沥青路上找到。
这和影片的情节非常相似。
有影评说电影太假,不太可能有完整的遗体,但这就是真实的情况。
影片中空难发生的过程和现实也高度一致。
我们知道一个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多个环节没有做好,单一环节通常不会导致像空难这样严重的后果。
这一系列问题环节形成事故链。
影片中塔台的设备正进行技术维护,导致设备进入备用模式、主电话系统故障。
真实事件发生在瑞士空管公司(SkyGuide),也是技术维护。
该空管部门安装有中期防撞预警系统,可以提前约2.5分钟发现飞行冲突。
由于例行检修,该系统关闭,值班管制员彼得·尼尔森并不知情,这是1号事故链。
相撞空域在德国和瑞士边境,德国的雷达已经发现大事不妙,但瑞士空管中心的专线电话也因检修工作而暂时切断。
德国人只能眼睁睁看着飞机相撞。
这是2号事故链。
电影里塔台只有一位管制员,他的同事交代两句就休息去了。
真实事件中瑞士管制中心也是一位管制员,同事在隔壁休息。
这并不符合规定,但却被长期默许。
这是3号事故链。
更糟糕的是这一位管制员要同时负责指挥两个空域,使用两个无线电频率,还要用有故障的电话协调特殊航班。
打电话的时候又听不到飞机呼叫,顾此失彼。
直到最后一分钟才发现飞机要相撞了!
这是4号事故链。
影片和现实的情节一致。
这里补充一个影片中没有展示的致命细节。
现在客机都装备有空中防撞告警系统,在即将发生空中相撞时会通知飞行员。
这是地狱门口最后一道防御。
管制员终于发现飞行冲突后,立即指挥俄罗斯客机下降。
这时飞机上的防撞告警系统提示飞行员应该上升避让。
上升还是下降?
生死一念间。
或许是因为战斗民族的天性,又或许规定如此,俄罗斯飞行员最后选择听管制员下降,毕竟出事的话责任在管制员。
于此同时,另一架德国的飞机也在下降高度,他执行的是防撞系统的指令。
两架飞机下降到一块去了!
这是5号事故链。
两机在相撞前3.8秒终于可以互相目视对方,俄罗斯机组立即爬升飞行高度,但为时已晚。
最终两架班机在10600米左右高空相撞,德国DHL波音757货机的垂直尾翼从俄罗斯图154机身划过,图154客机随即爆炸并解体为两段。
德国飞机则失去控制并继续飞行了7公里,其右翼引擎在坠机前爆炸并脱离机翼,两分钟后坠毁在一座山腰上,两架航班上共计71名乘客及机组人员全数遇难。
令人不胜唏嘘,大多数乘客是来自俄罗斯乌法市最优秀的孩子们,他们在不同领域具备惊人的天赋,这次被选拔出来去西班牙巴塞罗那参加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举办的活动。
国际民航组织在空难后向各成员国发出指导意见,避免悲剧重演。
现今中国民航局要求设备维护必须先取得管制员同意;空管单位双岗制,一人指挥飞机,一人负责监督,打电话协调事务还另有专人;交接班要重叠10分钟,不能说两句就走;当管制员的指令和机载防撞系统的要求矛盾时,要听从防撞系统。
所以今天坐飞机还是安全滴。
不安全因素固然也有。
这几年国内航班量呈两位数增长,航空公司大量聘用台湾和外籍飞行员,可管制员数量并没增加多少。
因为空管是事业单位,没法从境外招人。
培训周期长补充慢,还有不堪重负离开的,情况雪上加霜。
本来空管工作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工作时间应少于普通工作,但据说在南部和中部的一些地方,超《劳动法》规定时间强度也不是没有……当然,总体还是很安全滴,毕竟有很多先进设备和严格的安全措施。
管制员薪酬较高,欢迎报考空管专业巴拉巴拉……回到影片,阿诺把管制员捅了。
观众愤愤剧本不可理喻:无论是谁在当时都难保不出事好吗?
工作量超出个人能力,该负责的是整个部门。
然并luan。
乌伯林根空难两年后,悲愤的卡罗耶夫将瑞士管制员刺死,他在死者妻儿的注视下,无助地挥舞着自己家人的照片。
现实就是不可理喻。
后话:出狱后的卡罗耶夫回到俄罗斯,受夹道欢迎,当地人称之为“真正的男人”。
瑞士对此持负面评价。
他后来还出任北奥塞梯共和国建设部副部长。
在德国出席空难十周年纪念活动时,卡罗耶夫遭德国警方逮捕,因其在瑞士入境监视名单上。
经俄罗斯领事交涉之后以俄罗斯外交官护送他为条件释放。
文/梦里诗书阿诺·施瓦辛格老当益壮的演技,虽然在《空难余波》中将一位痛失妻儿的复仇者演绎的淋漓尽致,但作为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导演编剧却并没有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令电影给人带来真正的思考性,平庸沉闷的叙事,使电影俨然变成了一篇加长版的新闻报道。
电影原取材于“乌伯林根空难”事件,因为管制员的疏忽,两架飞机相撞,71人因此失去了生命,这里面就包含了卡罗耶夫的妻儿,空难发生两年后,卡罗耶夫杀死了这位管制员。
电影正是根据这一事件作出了改编,而阿诺·施瓦辛格这一次在电影中所饰演的并非再是何般英雄形象,就是一位痛失妻儿的复仇者,同样电影所需要的也并非是演员有着多么强健的胸躯,更还在于对演技的苛求。
从这一点看,不得不说《空难余波》是阿诺·施瓦辛格在步入老年后一部尤为中肯的转型之作,没有动作打斗,也没有什么英雄迟暮的情怀。
在电影里,已然年逾古稀的他,让人遗忘了那过往的英雄,转而就是将一位深爱家人,并由此陷入于痛苦与无助之中的复仇老者,在生动的表现力下呼之欲出,阿诺的演技也成为了全片最大的看点,可颇为遗憾的是,在这样一个有着真实事件为蓝本,也有着演技的作品中,《空难余波》却最终交出了一场难如人愿的答卷。
这部电影所给人的观感恰如鸡肋,在其前半段,两条主线的展开浪费了太多的时间,而在后段电影虽然对这一事件的很多方面有所涉猎,但最终将只是极自己限于了个体救赎谅解的格局之中,并没有去真正攫取于事件背后整个航空集团制度和人性的漠视上,且关于复仇这一过程上也只是如同蜻蜓点水般的被一带而过,这种做法使电影在深度上尚不及原有的真实事件来的深刻,平庸的执导只是空耗了题材和演技。
作为一部改编电影,《空难余波》无疑是一部完全不及格的失败之作,可好在,老迈的阿诺却依旧成为了如此庸作里唯一的“余波”。
(更多精彩内容或交流欢迎关我的注微信公众号)
真实空难题材,改编的,我是冲着施瓦辛格去看的,好老了!
想想当年看终结者时,n年前的事情了。
这片讲述空难后,相关几个人的心里变化过程,导致空难发生,多少与塔台的人有点关系,塔台当事人也精神崩溃了,毕竟死了270多人,严重空难事件,后面公司要解雇他,赔钱他,让他去别的城市,换名字,换工作重新开始新生活,施瓦辛格演的罗曼,老婆女儿挂了,耿耿于怀,想要一个说法,要航空公司出来道歉,但是那边赔钱了事,比较冷漠的方式处理,后来罗曼还是把塔台的这个人用刀杀了,他老婆儿子看着,尖叫,而罗曼被判刑11年,出狱后,去墓地看他老婆女儿,有个年轻人跟着他,其实就是当初塔台那个人的儿子,掏出枪来指着罗曼的头,要杀他,但还是没动手,冤冤相报何时了,哎。
然后就结束了!
继2013年“金蝉脱壳”后,个人再一次在大荧幕上看见年老色衰的阿诺·施瓦辛格,有些唏嘘,几多凄凉。
曾经风靡一时、号称钢铁之躯的“终结者”,现在年逾古稀。
往日动作片的旗帜,今日只能依仗自己不擅长的”演技“回归影视圈,转型的困难,众所周知。
Aftermath(劫数),阿诺主演的最新剧情类影片,讲述了一起由空难事件发酵出来的人性、道德、爱与宽恕的故事(特别提一下,影片原型是“乌柏林根空难”,曾不止一次被改编成影视剧)。
作品时长一个半小时,没有动作戏,没有阴谋论,只有最纯粹的讲述人与人之间各种爱恨情仇。
初略谈了下作品的概述,接下来是点评阶段,个人会从两方面解析——“关注点”与“不足处”。
作品有几点值得关注1,揭示资本经济下的“蔑视人权”。
电影片段“16万美金赔偿金”——空管公司试图用钱来说服空难受害者的家庭收回上诉。
这种赤裸裸“金钱至上”、“金钱解决问题”的粗暴方案,将那些“理论上的公平、公义”击得粉碎。
也直击了“资本经济下,弱势群体难以维护‘自身人权’”的现状。
2,爱与仇杀(悲情篇)电影片段“Roman情绪失控,误杀Jacob”——Roman对于家人的爱,对于涉事公司的扯皮推诿,对于事件当事人的愤恨,所有的情绪聚集在一起,怒火攻心,直接导致了他误杀了空管调度员Jacob。
这个结果对于Roman与Jacob都是悲剧,一个锒铛入狱,一个随风而逝。
看到这段剧情时,请不要盲目站在“道德的高地”,指责这种行为,相反,应该去分析这个行为背后的缘由。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这个错误动作的成因不在于个人,而在于一个利益集团的无作为、推卸责任、无视生命。
这才是“悲剧产生的根源”,这才拥有正常思维的民众应该声讨的对象。
3,爱与仇杀(宽恕篇)电影片段“Jack儿子放下了顶着Roman脑袋上的枪”——提前出狱的Roman遇见了Jacob的儿子,同样怀有愤恨,无法接受“杀人事实”的后者,想用枪杀死面前的杀父凶手。
这段情节与画面仿佛是“Roman对于Jacob所做作为”的翻版,但唯一不同的是,Jacob的儿子用理智战胜了情感,他选择了“宽恕”,接受了Roman的道歉。
这个迟来的”宽恕“不仅仅意味着后者原谅了前者,更表明后者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愤恨“,选择回归”平和心智“,开始继续自己的人生旅途。
作品有几处略显不足1,深度不够。
与同类题材作品“萨利机长”(汤姆·汉克斯主演)相比,这部作品对于美国司法、行业潜规则、人权等敏感话题的涉及与探讨,明显弱化了许多,蜻蜓点水般的浅尝辄止,让观众对于导演执导这部作品的诚意与能力产生怀疑。
2,失败的演员组合。
作为一部依仗心理活动与肢体语言来推进剧情发展的影片而言,导演挑选演员的眼光相当”偏“。
尤其是身为主角的阿诺,老牌肌肉男的演技比较堪忧(虽然已经相当卖力了),大部分时间凭借着僵硬的面部肌肉演绎出的一颦一笑、流泪伤感,总有一丝”终结者“再临的既视感,颇为尴尬。
3,节奏羸弱。
最后聊一聊影片的叙事节奏。
前半段——紧凑,两条主线(受害者亲属一条线,导航员另一条线)交错进行,十分有看头。
后半段——松散、突兀。
从Roman误杀Jacob开始,到影片末了Jacob的儿子原谅Roman。
这段故事发展过快,以至于观众还没有搞清楚状况就已经”谢幕“了,没有足够的铺垫,太莫名。
写在最后,作为真实空难事件改编的作品,本片在叙事架构与人物刻画方面皆存在不少疏漏。
唯独一点,值得肯定。
那就是剧组对于作品主旋律的把握,尤其是引申出”宽容“,这个极富”宗教色彩“、”哲学思维“的行为,值得观众细心思考。
导演★★☆☆☆(构思性、执行力、思想度都有所欠缺)演员★☆☆☆☆(一星给老迈的阿诺)剧情★★★☆☆(有内涵,却过于浅表)视效★★★★☆(暗色调,与”悲情“的背景十分搭调)音效★☆☆☆☆(稍弱、不推荐)推荐人群:“阿诺”影迷详细影评+剧照首发于“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本来是笨着阿诺去看这部电影的,可是电影全程么有太大的亮点。
故事情节也比较清淡,无期。
只是没想到阿诺演的平民在逝去老婆、孩子(怀有未出生的孩子)后,把全部责任归咎于当值的空管员,最后把该空管员杀死于他妻儿年前,多年后,空管员的儿子找到阿诺报仇,可能孩子本质比较善良,最后没忍心下手,此时的阿诺也意识当年的冲动。
提现中国一句古话:冤冤相报何时了!
结尾语:阿诺,已经离我们远去!
劫数,尚可。
一个制度或机构的问题往往要一个人来承担责任,这个人一般是一只羊,因为如果不是羊就成不了替罪羊。
片子里的空管和超售事件中的空警也许某种程度上都是这样的羊。
羊有时是很难保护自己的,想保护也没有好办法,只能听天由命。
这是这个世界的一个悲哀。
法律从某种程度上是为大公司和大人物制定的,因为弱者无法平等地保护自己。
不好看。
两星。
为阿诺再加一星。
对此片完全不了解,甚至连寥寥数字的剧情简介都没有看。
纯粹是吃晚餐时挑片,看到阿诺就点进去看。
看弹幕说是阿诺版《英伦追踪》,还以为会有揭开阴谋之类的情节。
(当然,弹幕干扰不舒服,几分钟后就关掉了。
)没想到在沉闷之中好久,觉得无聊,一看时间已经快60分钟,我就知道没戏,接下来片子也不会再昂扬。
全程都很压抑,不知此片的意图是什么。
激励、鼓舞、或是缅怀悼念?
能引发观众思考吗?
文艺片吗,或是纯粹的记录?
不追究真相,只聚焦两个同样苦难中的人。
事故发生后,两方都疑似精神失常,挣扎后却又能正常地过下去。
最终罗曼插脖子没想到。
片尾还加个儿子宽恕老大爷的小尾巴。
多次使用蓝天飞机轨迹进行转场,感觉重复。
作为一个民航从业者,主观感受,比萨利机长有意思了很多。
且不论什么演技故事冲突啥的,阿诺一张老脸,已经到了演什么都有基准分的年龄段了。
可惜的是,身为动作演员的他,眼神中的暴虐之气始终没有完全隐藏。
也就是说,他的身上,浮现的不完全是一个失去妻儿的可怜中年人,有时候让我看到的似乎是一个含泪为地球人讨回公道的未来战士。
略跳戏。
阿诺老了。
老年演员阿诺,却正在开始。
看着州长下垂的胸肌和几乎全白的胡子不仅感叹岁月无情,看多了他演的的动作片第一次看剧情片,还是如此沉重的话题,但感觉施瓦辛格看起来还是那么像机器人。
失去了妻子和女儿以及为出生外孙的主角并不是针对任何人,他和其他很多遇难者家属一样只是希望有人能认错道歉,无论是航空公司还是空管员没有人站出来,后来导致州长迁怒于空管员的态度将其杀死,出狱后面对前来复仇的空管员的儿子说了声对不起唤起了对方的良知和恻隐之心。
对于空管员来说,我也觉得法理上他不是killer,并不应为这个事件背锅。
但是既然被牵扯进去就在情理不得不承担一定责任,就像国内正常驾驶的司机撞了乱骑电瓶车的多少也要赔点钱。
如果在面对遇难者家属前来质问时能换一个态度说句对不起,而不是一直说我不是杀人犯此事我不应该背锅,或许不会被杀。
而州长面对空管员儿子时说出了一句对不起我很抱歉触发了对方的良知。
可能在美国人的价值观里,你做错了什么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能否认错道歉。
我觉得好好看!!!!!开头就深深吸引我了!!!!!真的很好看啊!!!!!!
一部考验演技的电影。身在监狱,心却解脱了。但他把痛苦的心里阴影留给了空管员的儿子。所以,儿子应该用开枪来展示内心的痛,这样也就都解脱了。
70岁阿诺为领便当晚节不保
人生经历 都在历劫
【2017.12.04/映联万和/No.210】阿诺老了.... 没有武戏的阿诺演起内心戏还是可以的,只是后来的杀戮感觉草率了点。
10/12/2017 到底想讲什么 两星给摄像 还有一个给州长
感觉是最好的结局。
除了施瓦辛格老矣却还很有范之外的确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应该是编剧的格局略小了~哪怕在杀人时多一些挣扎和犹豫都好…真的蛮喜欢不再卖动作的施瓦辛格的.在一定的时候挑战新的方向是不错的选择啦~但挑好一点的剧本好不好…
每一秒都能看出演的痕迹。
头二十分钟就能感觉到强烈的视听不适与撕裂。州长多接点靠谱的片儿吧。
勉强看,没有大场面。连飞机碰撞都是侧面带过!
在埃航出事和马航宣布终止搜救后的某一天,看了这部片子。因为空难事故,片中的所有人,都陷入一种难以走出的困境和循环中,导演在这种悲凉基调的氛围把握上做得很好,雷曼就只是想要一个道歉,过分吗?男二虽然也很可怜,但毕竟是他犯的错,在雷曼找上门时居然是那个态度,真的是自己作死。而葬送了两架飞机上百条人命的男二重新开始了生活,杀了一个人的雷曼却要锒铛入狱十年。这种对比是不是也充满了令人唏嘘的讽刺?雷曼和记者对话时说“一个道歉的人都没有”更在悲凉之余宣泄了一种无声的愤怒。最后男二儿子的复仇也切合了道歉和原谅的电影主题,是全片点睛之笔。但结尾收得有些匆忙,后半部分的人物情绪过渡处理得不够好,整体节奏也偏平庸。老诺也是尽力表演了,本来还期待老诺的动作戏,不过这样处理也不错,和成龙的英伦对决在格调上异常接近
这结构要么削减至一集剧长度突出反转要么加长至一季通过POV重点描述各视角的PTSD,且更日常的剧情,才有看点…不然除了州长还有LOST小妞?还能让我记住什么?
爱奇艺;断断续续分了好多次看完的,没有惊心动魄的坠机特效更多的是周边人的变化和行动,对电影中每个人都有同情,心里创伤对人的影响可能比想象中影响要深的多。
看了50分钟就看不下去了,没有《空中浩劫》拍的好
前面半小时节奏紧凑,扣人心弦,然后就开始步入套路叙事的魔咒了,最后阐述了了一个宽恕和赦免的道理,阿门,阿弥陀佛!
为了施瓦辛格细腻的表演四星一场劫难之后是无尽的痛苦!航空公司没有道歉,反而一直推诿,雅各布真的很无辜,他已经忏悔了,最后他为死者付出了代价!罗曼和前一阵大悦城杀人犯一样,伤害草根算什么本事!
航空公司才是最大的该负责任的,惨痛的教训啊!
只能说很一般了
为什么空难现场清理时那些救援人员看到遇难人员不先收集起来,而是众多人拿个袋子“”捡破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