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第一季

Genius Season 1,世纪天才(台),天才人物,天才:爱因斯坦

主演:杰弗里·拉什,强尼·弗林,尼古拉斯·罗尔,萨曼莎·科利,拉尔夫·布朗,理查德·托普尔,乔·弗莱彻,克莱尔·拉什布鲁克,艾丽西娅·冯·里特贝格,西尔维纳·布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天才第一季》剧照

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1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2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3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4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5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6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13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14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15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16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17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18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19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20

《天才第一季》剧情介绍

《天才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爱因斯坦的人生,真正成功的人生!

编者:赵夸克(Quark Zhao)讲小故事,悟大道理未经许可严禁摘录 看看爱因斯坦,在他不想服兵役,他退出了德国国籍,去了意大利;在他不想受纳粹统治,又去了美国在他的广义相对论不受其中一个诺贝尔奖委员认可时,在为他的光电效应方程发诺贝尔的时候,他愣是不去。

在他看到纳粹对犹太人的所作所为时,他依然决然的站了出来;在他看到希尔伯特将要抢先他完成相对论中的数学验算时,他没日没夜的计算,基本上每天都有新东西,就为了抢先一位数学界泰斗完成自己并不擅长的数学问题。

Now. I'm not Albert.Einstein, and I will never become Albert.Einstein,I'm just a regular man with no special characteristic in me.But if the time comes to me,which needs me to make a different decision from other people,I won't even hesitate to make it.Not only just for making a difference to the world,but also for making my life meaningful,useful.And definitely won't be regretted by the time I passed away!!! And that is the life I want to live.A magnificent,marvelous,meaningful,breathtaking fabulous life,with no regret,no pity and no tears when I'm gone.

(Sorry,I guess sometimes things express more directly in English.)(抱歉,有些东西用英语表达会更直接了当一些) 现在我不是爱因斯坦,我也永远也不会成为爱因斯坦,我只是个没有任何特点的普通人,但是如果发生了需要我做出一些异于常人的决定时,我绝对不会犹豫这并不是为了给世界做出什么贡献,而是为了让我的生活有意义,并且不会让我在离世的时候感到遗憾。

这才是我先要的生活。

有意义的,精彩的才,刺激的,没有遗憾,死而无憾。

 2 ) 忘却的天才

对于一个伟人的偏见很容易让我们忽视他首先是一个普通人,有着所有人都应该有的人格方面的缺陷,道德上的瑕疵。

但在更广义的道德中维护人的尊严极其困难也更为可贵。

如果说人的成就是天性与教养的结果,有幸生在两千年来人类思维最辉煌的时代,最为群星灿烂的时代,也并不意味着是天大的机会,而最大的阻碍就是这些闪亮的星星,穿越群星成为那颗夜空中最闪亮的星星,或者就是创造的力量,根源不在于天才,而是对已经熟悉的世俗不麻木,永远保持好奇心,真理就掩藏在最普通的事物中,复杂的宇宙其实简洁得要命。

有时候,很惭愧,大部分人类对自己种族最优秀的思想嗤之以鼻,既不愿意靠近他们更是试图歪曲他们,甚至把它们试作垃圾般装作看不见。

只是偶尔我们会想起,会以“天才”来称呼,然后再次忘却。

 3 ) 剧评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孔鲤(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532577/ 人们对爱因斯坦其实所知甚少,虽然大家提到爱因斯坦时都会想到相对论,进而想到双子谬论、质能方程,对物理学稍微有些了解的,会提及他的光电效应和后半生为之努力的统一场论。

但尽管爱因斯坦的名字响彻世界,很多人仍然对这样一个神奇人物几乎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迄今为止,在BBC、PBS等所有推出过的有关爱因斯坦的传记中,都将他刻画成了一个神奇的人物,而在仅有的一部影视作品《爱因斯坦与爱丁顿》里,为了着重表现爱因斯坦这一生最光辉的日子,又脸谱化了他。

曾经给乔布斯写过传记的沃尔特·艾萨克森手里头也同时有一部《爱因斯坦传》。

近日,国家地理频道将它改编成了自家有史以来第一部影视剧《天才:爱因斯坦》,这部十集美剧目前只播出了两集,却已在豆瓣上拿下8.9的高分。

但事实上虽然它有着很大的突破,却仍然犯了脸谱化的致命伤。

一凡人:爱因斯坦其实,爱因斯坦并不那么难以理解。

不像人类历史上那些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天才,爱因斯坦其实非常平易近人,用和爱因斯坦有过接触的一位物理学家亚伯拉罕·派斯的话来说就是:「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世人眼里是一个传奇人物,他把这看成是一个生活现实。

在他的个性里,丝毫没有抬高他那神奇地位的东西,他也没有这个兴趣。

私下里,如果他觉得有人滥用了他的地位,他会表示厌烦。

」但是在《天才:爱因斯坦》里,编剧将他塑造成了和过去影视作品里的那些天才,如纳什、图灵一样的偏执型人格。

故事开头第一幕,爱因斯坦和秘书在做爱,这时他是有自己的妻子的,是他的第二任妻子、表妹艾莎,从世俗的眼光中来看这是偷情,然而爱因斯坦毫不在乎,他说:「搬来和我一起住吧,我很爱我的妻子,但一夫一妻制并不合乎常理,不过是宗教统治下的观念罢了,我亲爱的贝蒂,愚昧地相信权威,才是真理的头号敌人。

」这时,秘书贝蒂说出了一句话,也许是编剧想对爱因斯坦说的:「你认为不合常规的,就是真理吗?

」全剧开头第一幕的设置很明显有两层用意。

第一是想通过这个小故事来表达爱因斯坦的感情观,诚然,爱因斯坦一生中和大量的女性发生过暧昧甚至性关系,他也毫不讳言这一点,也许在世俗的眼光中这是难以接受的,但爱因斯坦并不认为这一点很难理解;第二是想通过这一个小剖面来展现爱因斯坦这一生的激进。

其实如果仔细思考爱因斯坦在早年的相对论和后半生的量子力学上所秉持的观点,就会发现一件令人吃惊的事:爱因斯坦并不是离经叛道的人,而是一个保守主义者。

相对论,看似是对牛顿经典力学和麦克斯韦经典电动力学的反叛,其实如果我们回顾1905年开始爱因斯坦给物理学界接连丢下几篇狭义相对论论文后,物理学界的反应时,会发现物理学界压根就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激动,而是从几个月后普朗克的一封信开始到后来的不断深入讨论,一切都在正常进行——是的,当爱因斯坦在他1905年那篇划时代的论文里提出两个基本原理后,狭义相对论更多被当作是经典力学和经典电动力学的更普遍情况,比如狭义相对论的一系列公司在低速情况下就可以表现为牛顿力学公式,换句话说,二者是特殊和普遍的关系。

量子力学则不然。

从一开始的量子态到后来的概率波函数,量子力学始终以摧枯拉朽的态势扫荡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连续性和确定性。

而爱因斯坦也走到了哥本哈根学派的对立面,坚守着「上帝不掷骰子」的观点,和以波尔为首的一众科学家唇枪舌战了后半生。

由此可知,爱因斯坦这一生的科学观从来都不激进,事实上他也绝非离经叛道之人,一次演讲中,他反对那种认为新原理(即相对论)是一场革命的观点,他告诉听众,它是法拉第、麦克斯韦和洛伦兹工作的直接产物,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那些工作的自然完善。

而且, 关于它,没有什么特殊的东西,自然也没有任何有意图的哲学的东西。

用亚伯拉罕·派斯的话说就是:「他可能很激进,但绝不叛逆。

」从这一点上看,编剧显然对爱因斯坦的人生性格产生了误解,进而偏差出一个和历史上表现得不一样的爱因斯坦。

历史上的爱因斯坦平易近人,常常和人打成一片,剧里面的爱因斯坦却从小就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性和格格不入。

诚然,有很多天才是孤僻的,但爱因斯坦不是,尽管从各种传记里能够看到,爱因斯坦经常会「神游太虚」,但他是孤独却不偏激,友善却不张扬。

因此,接下来的故事中,时间线回到了爱因斯坦年轻时代,在那里他因很快解决出了老师的问题而自顾自思考,这本是爱因斯坦的作风,但是当老师和他有冲突时,他却变得激动起来,站起身来走向黑板,写出答案,大步跨出教室。

也许编剧是为了凸显爱因斯坦的天才性质,但想必编剧是偷了懒,直接搬运了天才的模板,却忽视了爱因斯坦之所以是爱因斯坦的原因。

事实上,在大量类似木头凳、不及格等谣言伴随着爱因斯坦童年时,有一则故事是真实可靠的,他自己后来也常常给别人讲述。

中学时一个老师对他说,如果这个孩子不在他的班上, 他(指老师自己)可能会快乐得多。

爱因斯坦回答说他没有做错什么事呀,老师说,是的,不错,但是爱因斯坦坐在最后一排笑眯眯的,老师就感觉不到他需要从学生那里得到的尊敬。

这种总是笑眯眯的无害形象到老年依然存在,那张著名的吐舌头照片就是例证。

此外,当爱因斯坦寄居在一位瑞典教授家中时,编剧又表现出了爱因斯坦不顾场合、自顾自的人物形象,尽管爱因斯坦离群,但他却并非不能共情,这是两码事。

当然,也许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这段话中编剧透露出爱因斯坦一个从青年时代就树立好的价值观:「所有的问题都一定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这则价值观将会伴随爱因斯坦的一生,并将成为后半生面对着哥本哈根十数位物理学家依然孤军奋战的基石。

当然我们知道,爱因斯坦是一个社会人物,除了物理学外,他从小就开始阅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小时候就开始拉小提琴,从小就对政治表示厌恶,这些都在剧中有所表现。

比如时不时蹦出的哲学名言,比如闲暇时光就拉起了小提琴,比如对魏玛共和国看似幼稚实则反感(不见得是深刻)的评论。

而抛开爱因斯坦的人物性格、人物生平、兴趣爱好,他这一生最重要的,也是人类永远不能忘记的,必然是他的物理学贡献。

二天才:爱因斯坦从目前流出的两集来看,导演和编剧在对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素养上,是下了一定功夫的。

每每遇到有数学公式、物理解释的书或剧,往往都会吓跑一批观众,而如何对一个物理现象进行简要的描述,则成为最重要的部分。

第一集第六分钟,爱因斯坦在黑板上写下他理论中最重要的几个公式之二——爱因斯坦场方程和洛伦茨方程后,并没有连篇累牍地进行讲述,我们大家听不懂也不愿听。

当然相比于国内一些影视作品,也许就丢几个中学公式了事了。

为了让观众能够迅速进入状态,编剧让爱因斯坦讲起了时间。

「我们在描述『运动』时,是将其作为时间的函数来描述的,每秒钟十米、每小时一百英里,但数学上对『速度』的描述是无实际意义的,除非我们可以定义『时间』。

时间是普遍存在的吗?

换句话说,是否有听得见的滴答声贯穿星系呢?

一个大时钟稳步前行,就像莫扎特的节拍器一样,没有,时间并不是绝对的。

」这段话浅显易懂,也无意中表现出爱因斯坦对牛顿绝对时空观的看法,事实上从他小时候获得一块怀表,看到上面表现出时间在流逝,拆开后却发现只是一堆机械后,他就开始了对时间只是一种刻度的观点进行了思考。

当然,很明显编剧并不打算只呈现出爱因斯坦相对论方面的贡献,而是打算对他方方面面的物理观点都进行陈述。

第二集第三十五分钟,当他和一个姑娘嬉戏时,他们谈道:「……现在将他们置于一个大舞池,同样是那些人,不多不少,只是现在空间是之前的十倍,人们可以自由地在里面跳舞——体积增大、碰撞减少、压力变小。

」 如此形象的比喻通俗易懂地表现出了分子的实在性,并表达了爱因斯坦对分子问题的关注,事实上在发表狭义相对论那篇划时代论文的同年,爱因斯坦就对分子问题发表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方法》和《布朗运动的一些检视》等论文,从而对分子的实在性进行了证明。

和爱因斯坦讨论的那个姑娘叫做米列娃,后来成为他第一任妻子。

故事里面,米列娃似乎被赋予了更不一般的意义,历史上对她的记载并不是很多,但故事中给她加了不少戏份,比如身为女性而处处被人歧视,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努力增进学业等,这些都可以说是现在思潮下妇女运动的间接反映。

在剧中,爱因斯坦和米列娃的第一次相遇同样是物理问题。

课堂上,当老师韦伯讲到热的不可逆过程时,说到冰块融化在自然条件下是不可逆的,米列娃提出了疑问:「如果热是基础分子运动的结果,并且牛顿运动定律是可逆的,那么如何解释这里的『不可逆』呢?

」 米列娃的这段话吸引到了爱因斯坦的注意,他迅速想到了牛顿力学里依然有着类似的情况,如果一盒铅笔从盒子里掉落下去,从数学上来看这个过程是可逆的,也就是说铅笔会回来,但是现实情况却是截然相反的。

从而牛顿力学和热力学之间是存在一定相关性的。

这个问题的思考让爱因斯坦走进统计力学的大门,1903年,他在一篇论文里给出了不可逆过程的第二定律的证明。

相信我们和编剧都无意于去翻阅论文的证明,但从这一系列小细节中可以看出来,编剧虽然对爱因斯坦的物理贡献有所了解,却也没有按部就班一个个死板地陈述,而是巧妙地让这些物理学想法成为爱因斯坦和他人互动过程中的道具(包括埋下后来爱因斯坦和韦伯交恶的伏笔),既恰到好处地表达了爱因斯坦的一系列物理学想法,也进一步推动了人物关系,比起生搬硬造的堆砌来说,要好上很多。

当然,更少不了相对论的思想源泉。

第一集第三十七分钟,爱因斯坦从课堂上的一个问题引申到对时间的思考,而与此同时给他讲课的则是后来成为他最喜欢的老师之一的闵可夫斯基,这一场戏同样是承担了两个作用,一是表现出爱因斯坦对时间的看法,二是让闵可夫斯基以对爱因斯坦的想象力表示赞誉的形象登场。

「现在,我在想象,这个球在外太空移动,而且周围没有恒星或行星,加速度是速度关于时间的导数,如果没有任何物体作为比较,我们怎么知道这个球在移动呢?

时间是什么?

空间又是什么?

……我知道,我该离开了。

」总是在课堂上胡思乱想的爱因斯坦在陈述了这番观点后,知道自己可能要被赶出教室了。

然后闵可夫斯基说:「坐下,看来我们将度过非常有意思的一学年了。

」 短短一句话,就把闵可夫斯基的形象丰富了起来,然而这样的丰富是建立在前面数位老师的基础上的,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到,本剧没有过场戏没有废戏,每一出戏都在为主题服务——尽管关于爱因斯坦性格的部分值得商榷。

结语后来的历程现在,所有的铺垫都已完成。

我们要做的,就是等待第三集开始,爱因斯坦光辉的完全展现。

那一个奇迹物理年1905,狭义相对论诞生;再过十年,广义相对论诞生。

而后数十年,则属于爱因斯坦努力而没有结果的后半生。

这样一个从极度耀眼到徒劳半生的心路历程,并不能让人忽略到爱因斯坦的伟大,却能让人感受到上帝的不可捉摸。

———— 文章代表孔鲤观点。

转载请后台联系本人。

来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微博「孔鲤」及豆瓣「孔鲤」。

我写,你看。

(本文刊载于澎湃新闻「有戏」栏目,同发于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与微博:孔鲤。

 4 ) 有关爱因斯坦我想说:

伟人不是神人,总有些许瑕疵,爱因斯坦是渣男本质无误了。

看到爱因斯坦为了发论文而苦恼,居里夫妇发现新元素,而且在当时男性主导的社会中有意识的女性正在逐步崛起,欧洲火热地进行科学探索的时候,中国在干什么?

4月3日更新 我可以说这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感触最多的电视剧,没有之一。

每时每刻都在思考,从中国当时的事件,到爱因斯坦本人,到一战二战,再扩展到了爱因斯坦整个人生。

可以说爱因斯坦的人生就是三个女人造就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为他放弃了自己的科学和梦想,为他生下三个孩子(虽然有一个夭折),为了他的梦想付出了一生,为他开启了科研岁月;第二任妻子艾尔莎为他拓宽人脉,在德国科学甚至世界科学界赢得一席之地,为他打理生活,筹谋未来,为不善打理人际关系和不懂政治的他出谋划策,不至于因为某些不值得的事丧失一切;第三个是在艾尔莎死后照顾他生活的海伦,为他挽回了儿子,亲情还是最重要的,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和衣食住行。

爱因斯坦的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一生反战,寻求世界和平。

当他失去艾尔莎的时候,当他看到年轻时米列娃给他写的信时,我哭了。

总的来说,人无完人。

每个人都有遗憾,爱因斯坦在科学理论方面是当之无愧的巨人;但对于他的孩子和米列娃,他就是不称职的父亲和丈夫,在最需要他的时候不在身边。

其实很多伟人都忽视了家庭方面,没有平衡好事业和家庭。

以上,就是我看完这一季之后的全部想法。

 5 ) 女孩呀,什么都不能成为阻止你进步和学习的理由,爱情最不应该是!

最近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部英剧:《天才》。

电影的内容是讲述爱因斯坦的故事,他如何从一文不名到声名鹊起,再到成为举世闻名的伟大科学家。

当中所经历的坎坷和曲折可想而知。

尤其是到他晚年之时,在德国高校里从事教育工作,正面临的是一个弥漫着极端的仇恨主义和复仇主义的国家,身边随时随地叫嚣着“杀死犹太人”的口号。

“世界最著名的科学家”这个称号也不并能为他换来免死金牌。

电影一开场,就是他的一位犹太的高官朋友被残忍刺杀。

然而最让我唏嘘的,是他关于他和他的第一位妻子米列娃的故事。

事实上,故事一开始浓墨重彩的爱情并不是关于爱因斯塔和米列娃的。

而是他当时的一位女朋友,我们可以称之为初恋女孩。

爱因斯坦和初恋女孩相爱的时候轰轰烈烈,天雷勾地火,电影里用了尤其唯美的画面来烘托这段美而纯的初恋。

直到爱因斯坦遇到了他的未来的老婆米列娃,全校唯一的女同学,我们也可以称她为前无古人的女学霸。

这一切发生了变化。

可以想象当时爱因斯坦的心情,他在爱情里要风得风(然而对象却只是一个徒有美貌的芭比娃娃,难以理解学霸内心对科学世界的无限想象和野心);他在学业上所向披靡(虽然他除了理科之外其他都只是勉强及格,但是也难以掩盖他在物理上的名列前茅和引人注目)。

于是当他遇到了这位学霸女同学。

她美貌,桀骜不驯;最重要的是,她是全班之内唯一一个数学成绩领先于爱因斯坦的人。

他的内心应该是隐含着两种情绪,一种是对她的强烈的欣赏痴迷(要知道那个对女生的要求知识娴熟和淑女的年代,女孩子要想高学历就已经是超级难,要挤进世界一流的学府简直就是奇迹);而另一种,当然就是作为一种男性想要征服女性的欲望。

从小到大米列娃的父亲就发现了自己的女儿虽然身患残疾(有一只腿瘸了),但是在理科上拥有着的绝对的天赋异禀。

父亲不顾反对的声音坚持把她送到男校念理科,甚至低声下气央求校长能够给她一个学习的机会。

她的父亲对她寄予厚望。

他知道那个年代,如果不想要一辈子依赖丈夫仰人鼻息,就必须要拥有自己的实力,他希望她未来可以凭借自己的天分和努力,不需要像同辈的那些女孩那样,一辈子只能活在柴米油盐里伺候丈夫孩子。

更重要的是,因为知道女儿是个难得的天才;他不想要这样的天分被埋没、被无形的时间所磨灭消逝。

他希望女儿能够有所成就,能够活得更自在、勇敢些。

然而在爱因斯坦的甜言蜜语和爱情攻势下,米列娃最终放弃了学业走向了爱情了。

她逐渐忽略了学业,长时间活在爱因斯坦为她编织的那个“关于爱”的梦想中,甚至因为荒废太多学业被迫辍学。

是的,也许你在看这个故事之前,就知道爱因斯坦是一个有名的“渣男”。

这点在这部电视剧里也豪不掩饰的进行了直接对比(居里夫人的丈夫把荣誉让给了妻子)。

爱因斯坦的前几部令他闻名世界的论文,很大部分的功劳其实应该算在他的前妻米列娃之上,她为他查阅了无数的典籍,帮他求解数学公式。

甚至连爱因斯坦本人也在写论文的时候坦言,“我离不开我的妻子,我需要她为我解数学题。

”今天,在我们看来,那些论文至少应该不止爱因斯坦的名字,而是两个人共同的著作才对。

然而面对自己夫人的质问,“你甚至没有提一下我的名字。

”爱因斯坦的回答倒是也渣得很坦白,他说,“没错,我根本没有想过。

”但是在我看来,与其责怪别人“渣”,不如问问自己为什么没有像他那样,活得更加执着一点?

我们并不是指责那些为爱而痴迷、付出的人。

我们也不是抗拒米列娃陷入爱河或者对爱因斯坦早许芳心。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爱因斯坦这一辈子除了研究他的各种科研,撰写他的论文至于,从来没有不去寻找爱情,甚至年老了都忍不住勾搭身边的秘书。

但是他从来没有忘了自己的使命,那就是要做一个科学家,要去研究更伟大、更惊世骇俗、甚至能够拯救苍生的伟大技术。

爱情不是他不去努力,不去探索自己热爱的事业的理由,更不会是终止他走向成功的障碍物。

与之相反,他更知道的是,内心的安宁和爱情的美好固然重要,但是实现自我,成就自己的事业更加一刻都不能等。

这也是为什么他成为了爱因斯坦,而他的妻子,却最后因为走不出这段婚姻的阴霾常年活在自己的精神疾病折磨中,最后郁郁而终。

波伏娃曾经那句话说的实在是太对了,“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

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当我们看到:曾经被父亲苦心栽培,被老师寄予厚望的米列娃;那个为了考上世界一流学府彻夜不眠的米列娃;那个全校成绩优于其他男同学甚至碾压爱因斯坦的米列娃。

最终却荒废了自己的学业,终止了对科学的研究的步伐和实现自身梦想的勇气。

除了不免唏嘘感叹之余,对我们,尤其是作为女孩子的我们,还应该有更多启发吧。

所以在我看来,最大的启发就是,“这个世界上,什么都不能成为阻止你进步和学习的理由,父母的爱不是,社会的纵容和曲解不是,爱情最不应该是”。

 6 ) 世纪天才

国家地理频道竟然开始拍电视剧了,《世纪天才》是国家地理频道拍的第一部电视剧,讲述爱因斯坦这位天才。

电视剧的开头就让人颇意外,是爱因斯坦跟秘书偷情的场景,查了一下Wiki,老爷子那个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不可谓”老当益壮”。

电视剧很有看点,通过爱因斯坦这一个点,表现了魏玛共和国末期德意志的社会动荡,犹太政客被刺杀,反犹活动频繁,无处不在的纳粹洗脑。

很爱片中的一些细节,比如爱因斯坦家厨房上从小到大各种尺寸的锅,排列整齐有序。

比如反犹活动时,纳粹小孩看到爱因斯坦仍激动地追着要签名,甚至还是拿出纳粹臂章让爱因斯坦把名字签在上面,小孩不懂政治,但是崇拜科学。

厨房里摆放整齐的锅电视剧借鉴了夏洛克里思维宫殿的方式来表现对物理学问题的思考,不知道后面讲到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时候要怎么表现,拭目以待。

 7 ) What is time?

《天才第一季》改编自沃尔特·艾萨克森的《爱因斯坦传》。

不得不说,这部剧的确有点“乱”,采用两条时间线,但在我看来,第二条时间线亦可以看作是第一条时间线上爱因斯坦对自己人生的回忆。

“What is time?

”在本剧中,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学问题,它更是串联起两条时间线,而两条时间线也最终在实现交汇。

这部剧虽名为“天才”,但对于爱因斯坦的诸多成就大部分都是一笔带过,并没有去极力夸赞爱因斯坦的伟大,而是更偏向于讲述爱因斯坦在他天才光环之外的生活,包括他的感情生活、学术追求及其所经历的人情世故。

剧中主角毫无疑问,就是20世纪甚至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他出生在德国,当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碰上教条刻板的教育方式,适逢家人迁居意大利,他索性退学来到相对自由的瑞士学习。

在瑞士,他放弃了德国国籍,成为世界公民。

他遇到了爱人,结婚生子,发表论文,逐渐功成名就。

因为有利的职位机会,也因为爱情的吸引力,在发表成名论文十年后,他回到了柏林,这座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但因为犹太人的身份,纳粹的步步紧逼,他再一次奔逃。

最后的落脚地在美国,接受了普林斯顿的教职,却不愿意帮忙研究原子弹。

晚年的他,早已将名利视为身外之物,可是仍然难逃世人对他的种种评价。

在感情方面,爱因斯坦的确是一个渣男。

在瑞士,16岁的爱因斯坦认识了他的初恋---18岁的玛丽。

爱因斯坦考入大学时,玛丽已深陷与爱因斯坦的感情中,而爱因斯坦进入大学后给玛丽的第一封信却是断绝这段关系。

爱因斯坦在感情上的不近人情并没有就此结束,但毫无疑问,即将与爱因斯坦陷入热恋的米列娃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米列娃是在大学时期唯一一个比爱因斯坦都要聪明的人,但当两人就婚后,米列娃却全身心的帮助爱因斯坦完成他的学术追求。

只不过在我看来,虽然爱因斯坦极力的辩解说米列娃是他最爱的人,但他实际上只是把米列娃当做了自己追求学术的道路上的一个工具罢了。

米列娃本是有可能成为爱因斯坦那样的天才的,可在与爱因斯坦的感情生活中却被逼成了一个近乎疯子的患有癔症的普通人。

在我看来,整部剧中米列娃是最可怜的一个人。

再后来,爱因斯坦爱上了自己的表姐艾尔莎。

与其说是相爱,倒不如说爱因斯坦看中了艾尔莎的背景与人脉关系。

而艾尔莎去世后,美女间谍玛格丽特(另有资料称其名为科涅库娃)出现在老年的爱因斯坦生活中。

她来自苏联,年轻貌美,在他孤单的时刻像一剂强心剂。

而她的目的,到底是原子弹研究的机密,还是假意中也有真实的仰慕和爱情,我们已无从得知。

伟人的生活注定不会平静。

爱因斯坦前进的路上从来不缺少绊脚石。

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菲利普·勒纳。

勒纳是一个极端的人,不允许任何人挑战他的权威,仅仅因为爱因斯坦在大学时期公开与其对峙,所以便不惜一切代价打压爱因斯坦,甚至鼓吹《相对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

而最终,他效忠了希特勒。

勒纳的确算是一个科学家,但却不能说是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无可非议,但在现实中打压同行,甚至鼓动所有德国科学家效忠希特勒,提议希特勒研发原子弹,注定使其无法得到后世的认可。

最后,我仅用四个字来概括全剧及爱因斯坦本人人无完人。

 8 ) 短评写不下

哇,爱因斯坦真的在布拉格的时候跟卡夫卡有对过话嘛?

第六集的开头 真是....will you do me the honor of being my wife?最后一集真的是好....I have cookies!

我曹,最后一集,太多泪点。

翻到秘书为老爱保存下来的米列娃的手信,汉斯带着儿女跟老爱相聚,老爱在桌前跟汉斯的一番对话。

How about a stroll

 9 ) 天才

我不是天才 所以我不能理解天才的思维方式 只是很敬仰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他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在男欢女爱里从来不在意从一而终 在寄宿学习的家庭里与小女儿有好感且升级到性爱 在学校里被数学成绩唯一超越自己的女性米列娃吸引并大胆示爱 至寄宿家庭小女儿于不顾 米列娃的科学研究之路被结婚生子家务照顾搁浅 越来越得不到科学领域的认可和丈夫的关心体贴变得多疑抑郁 最终遭遇丈夫的抛弃 接下来的这位妻子艾尔莎和爱因斯坦老来相伴 但艾尔莎仍然默许了爱因斯坦与其他女性的泄欲行为 并在艾尔莎死后仍可以与俄罗斯女间谍享受鱼水之欢 从爱情的线路来讲 爱因斯坦就是我们现在口中的渣男他在科学领域用功至深且大有贡献 并爱好和平 名垂千史 此剧淋漓至尽的展现了世界伟人的多面性,选取演员也非常用心 米列娃扮演者简直是米列娃本娃 居里夫人的外形轮廓也与我们九年义务教育的课本中的插图照片一摸一样 我利用浅薄的物理知识和数学功底和老公的解说勉强看完了此剧 精彩 满分

 10 ) 随便写的

说实话,我们也许都不用他的公式,反正演的乱七八糟一大片,尤其中间几集最烂。

后面我都不想看了,害我通宵看这烂片。

一百四十字?

谁规定写这么多?

烂片烂片烂片烂片烂片烂片烂片烂片烂片。

其实全剧就讲的爱因斯坦一开始谈恋爱与翘课追逐梦想,中间讲的是跟一个妻子无理谈判,说实话,到后面观测日食我已经不想看下去了,尤其无理谈判那一点,已经证实了这就是个主打言情的烂片

《天才第一季》短评

哗众取宠

3分钟前
  • ImButaWave
  • 较差

真正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这个词用在这个剧集上无比贴切,当然,不妨碍我讨厌叫这名字那本书)。看到第三集我意识到它为什么不叫爱因斯坦,而是天才,那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所有的学科所有的行业都出现开创性的进展,爱因斯坦,伦琴,居里夫妇(好吧,前几届诺贝尔奖得主都在上面),弗里兹哈伯(天啊,

6分钟前
  • 水红
  • 力荐

一个男人的成功后面有多少女人的毁灭

8分钟前
  • 细雪
  • 还行

爱因斯坦渣到想弃剧 每集都看得好难受 米列娃越来越惨整个女性群体都非常惨

13分钟前
  • Chenchen
  • 还行

不明白一些爱因斯坦的逻辑,将死之人其言也善

15分钟前
  • 费思量
  • 还行

传记拍的中规中矩

19分钟前
  • 漠河吴彦祖
  • 还行

合适的伴侣互相促进,让生活更美好。我们看到了他的决心,他的天赋,他的知识,他的坚韧,他的普众。家庭事业学业爱情亲情,种族国家政治战争学术。很漂亮的纪录片!

23分钟前
  • 白在宣
  • 还行

镜头减一分

25分钟前
  • 龙标姑息者
  • 推荐

渣男啊

28分钟前
  • nibuzai
  • 还行

多拍点这种题材多好。

29分钟前
  • 狐卿۩
  • 推荐

爱因斯坦是怎么炼成的。

34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He is not only a genius but a great man. 一战二战冷战时候的madness和如今世界的,并无二致,偏见集权dictatorship。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国籍,可是,更有个人的选择。透过生活里的种种看到宇宙星辰万物定律的镜头太棒。如果这个年轻人不是爱因斯坦…Mileva真的让人唏嘘,他们两的感情开始有多炽热多美好后来就有多残酷的互相折磨。她是我的血液,而我却是她的荆棘。一战前后,一下子沉重。唉。在Elsa最后的日子里,陪伴照顾读书给她听,很好哭。This world is dangerous, not because of those who do evil, but because of those who look on and do nothing.

39分钟前
  • 瑾羲Qing
  • 力荐

还是挺好看的,真就工作到最后一秒。别人的牺牲,也是是成就天才的必要代价?喜欢结尾的小女孩,爱因斯坦停下了,小女孩还在继续走。|第四集观感:作为女性,影片告诉我们,女性拥有独立的社会职位和经济能力,才能有真正的尊严和选择权。很震撼又很庆幸自己活在当代。作为个人,影片告诉我们,有时候人应该学会像爱因斯坦一样自私,才能专注,才能成就自我。真正的事业可能会耗费一个人全部的激情,所以必须做出选择。我同情米列娃,但是理解爱因斯坦的选择,就像所有鼓励他放弃家庭的那些朋友和亲人一样。只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与比自己领先太多的人(无论是智力还是社会地位)过度接近,既是愉快的,也可能是危险的,个人会在这里湮没自我。

41分钟前
  • esoteric
  • 力荐

爱因斯坦风流史。。。

45分钟前
  • typacm
  • 还行

是天才

50分钟前
  • 冲田总悟
  • 力荐

也就前两集值得一看,看到后面果断弃了。

51分钟前
  • 文不加点
  • 还行

爱因斯坦不是好丈夫,更不是好父亲

54分钟前
  • 9o1o31
  • 推荐

荣格对爱因斯坦小儿子那句话说得好“你爸爸是个人,是人都会犯错”…这个可爱的老人家既天才又善良,和蔼可亲热爱和平,但是却让自己的家人陷入痛苦。这真是人类难以摆脱的困境…那些可以揭示宇宙奥秘的人,却不懂得社会和人性。勒纳这个光电方面的开拓者,却加入纳粹,为人类带来灾难。天才如爱因斯坦,到了老年也不免让人心疼。一部讲述自然科学家的剧,交织的却是社会科学的议题,政治,战争,民族,家庭,年老与死亡…怎样的科学,才会让人类的生活体验更积极呢。

56分钟前
  • 雨飘泥香
  • 推荐

"The surest way to corrupt a youth is to hold in higher esteem those who think alike than those who think differently" - Nietzsche

59分钟前
  • 小煙。
  • 力荐

家庭伦理剧,老婆侧脸看起来像山顶洞人

1小时前
  • 看电影的alie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