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送鹤是一部静静流淌却又回味悠长的电影,讲的是两个留守儿童和一只失去父母的黑颈鹤的故事。
为什么说静静流淌呢,导演有意避开了过多的戏剧冲突,俯下身,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讲述一个故事,讲一个孩子与自然,孩子与父母和孩子与自己的故事。
全片绝没有居高临下对儿童审视以及说教,有的只是一个充分与孩子共情的视角,完全就像一部从孩子口中讲出的历险记。
同时,电影在兼顾美的视觉感受的同时,并没有过分强调藏地风光给人带来的高饱和的高对比度的冲击感,而是以一个非常接近人眼所观察到的景象来塑造电影中的世界。
说完了静静流淌,那为什么电影同时给人一种“后劲十足”的感觉呢?
导演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展示出了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困境,他们有期盼,有愿望,但在现实的冲击下好像又成了梦一样的奢望,而这,可能也是本片最大的戏剧冲突所在吧。
一部儿童题材的藏地电影,是两个常年由奶奶照顾的小朋友送小鹤(黑颈鹤)回家的故事。
没有刻意的煽情和表演痕迹,很纪录片式的叙事。
电影交代了前因、过程,结果则留白,由观众自行解读。
父亲常年在外,不记得和孩子们的约定,也不理解孩子的心理,不太靠谱但还算称职。
孩子与父亲的关系在这个送鹤的过程中逐渐缓和,彼此理解。
孩子们送鹤前后,有遇到各种或好或坏的人和事。
如导演所说,在电影里这种设置是节奏前后的平衡,传达的则是孩子们“成长的平衡”,很真实,而非童话。
小鹤和两个孩子,是自然与人的关系,也有内在的联系,都是“小”。
或许送小鹤回家,也是孩子们内心渴望“回家”的表现。
电影的色彩有黑白和彩色两种,或理解为现实与梦幻,或理解为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或许还有其他的解读…很喜欢这部的色彩处理。
有幸参与了路演,导演和编剧都非常有想法,很赞。
是一部不能错过的儿童题材电影,强烈推荐。
黑颈鹤 长大啦留守儿童 内心也在成长.全片多以情绪和状态来呈现,就这么淡淡的讲述着。
.都说孩子和动物是最难拍的,拉华加导演带领的团队使得影片如此纯粹,很难不让人喜欢🥰呀.A colorful dream 少年 梦 一场关于父子关系的诠释,很有触动.🌈🌈黑颈鹤🌈🌈在藏族人心中,是高原的吉祥神鸟,寓意祥瑞美好。
振翅高飞的样子,仙气十足同时也是高原生态的重要组成,体现了当地人对自然的敬畏。
.宣传海报设计❤️美仙鹤的翅膀化作山峦引导着少年走向远方.#电影千里送鹤#电影推荐 #电影分享#看一部电影 #推荐一部好电影#黑颈鹤 #拉华加
看片之前特意先看了一下剧情简介,这个故事和题材我还是挺感兴趣的,想看看片子拍的怎么样。
没想到片子开篇是黑白的,虽然映后交流时导演解释了其用意,但这个黑白的设计还是不太好,原因有几点。
黑白段落天然会产生历史感,但该段落并不是一个过去时空;该片并不是一个严肃沉重的题材,容易引起负面歧义,观影体验压抑,并不符合当今电影的影像风貌。
片子中段黑白转变成彩色,个人感觉这个观念表达是导演强加的,并不自然,也并不高级。
片名和剧情简介感觉已经提前剧透了,片子确实没有什么太强的戏剧冲突,缺乏反转,缺乏意外,缺乏强的悬念感,所以情感上不够抓人。
人物身上也没有太强戏剧性,父亲的态度转变也没有交待什么契机,小朋友前后经历也没有表现出心灵上的成长。
片尾又出现男童醒来的黑白段落,让彩色段落居然变成了梦境,这样的结构处理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走火入魔?
感觉没什么太大意思。
虽然导演解释说耿军可能给出了第二种解读,说可能是第二年鹤又回来了,但个人觉得这种解读比较牵强,因为画外的鹤鸣声明显是和之前病鸟一样的叫声。
虽然有一些不同的观点,但对于一个这么年轻的导演来说,这已经是非常可贵的探索了,并不是每个人在三十多岁就能创作出长片来的,所以期待这位青年导演再接再励,未来能创作出更准确成熟的佳作。
这个电影非常好看讲的是藏族两个小朋友送黑颈鹤回家的故事黑颈鹤在西藏老百姓的心中是神圣的。
他们在家里面没有大人的同意自己骑摩托车送黑颈鹤回家了他们路上车没有油了路上碰上好心的藏族朋友帮助他们他们爸爸到处找他们最后找到了他们就一起送黑颈鹤回家了,大家可以去电影院看一下这个好看的西藏儿童电影。
这是一个藏族少年和自己内心寻找栖息地的故事,关于亲情与和解的动人故事,像是现代社会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里少年和姐姐的童真,父亲对孩子的爱和理解,让人十分羡慕。
故事里父亲对孩子的理解,堪称当代亲子关系的典范,推荐所有父母带着孩子去看。
影片分成了黑白和彩色两个部分,从开始的黑白,到送鹤开始变成彩色,像是记忆中童年里珍贵的回忆,到最后的镜头回到家又变成黑白,又像是少年的的南柯一梦,让人唏嘘。
总的来说是一部充满爱的合家欢的公路片,安利给每一位父母和孩子。
11月9日,在南京参加《千里送鹤》的路演,导演拉华加、制片人马海泉现场交流。
在大屏幕上看这样大部分段落是黑白的影片感觉还是很棒的。
故事一开篇便是黑白,多杰和格桑姐弟俩与奶奶一起生活,母亲去世,父亲不在家,他们被邻居小男孩欺负,承受了很多少年人的恶意。
直到他们发现了一只黑颈鹤宝宝,父母被藏獒咬死了,姐弟俩终于有事可做,他们去请教经营旅馆和餐厅的大学生哥哥,两人的生活围绕让小鹤进食、让小鹤生活得更好展开。
好景不长,此时的邻居小男孩偷走了小鹤,姐弟俩寻找小鹤,幸好爸爸出现,和人打了一架,抢回了小鹤,这是第二次,姐弟俩承受到来自少年的恶意。
父亲和一双儿女的链接,就出现在寻回小鹤的事件里。
弟弟多杰面对卖鹤的贩子,第一反应是“回去找爸爸”,爸爸出现,多杰的反应是让姐姐把小鹤抱回去,他和爸爸一起斗贩子。
在共同的目标下,多杰也逐渐由小男孩成长为大男孩。
接下来的段落,父亲去云南卖虫草,姐弟俩看小鹤不会自己飞去温暖的南方过冬,于是决定送它去云南过冬。
在路上,他们遇见了磕长头去拉萨的中年夫妇、带他们去达州的卡车司机、一只拦路的藏獒、一条湍急的河、格萨尔王雕像旁的说唱老艺人,直到父亲在老艺人那里找到他们。
鲁莽的父亲甚至斥责老艺人是人贩子,“警察马上就到”,那一刻,我想起网上曾经发酵的新闻,那个远嫁青海贵德县的女记者马金瑜,生活中应该也见识了不少孩子爹的鲁莽吧。
影片末尾,父亲带着孩子们到达云南香格里拉纳帕海附近,看到了黑颈鹤的同伴们,孩子们终于放手,让小鹤去找他的同伴们,父亲的虫草也卖出去了,答应给儿子买一件曼陀铃,也答应给女儿也买一件礼物。
我好奇去查了一下曼陀铃价格,一般的500左右。
片尾很仓促,让人不明就里。
如果导演拍儿童三部曲的第三部,还希望把小孩弹曼陀铃的段落放进第三部,也算是和这部《千里送鹤》有些联系。
今天我观看了由万玛才旦监制,拉华加导演的电影《千里送鹤》。
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它以藏族文化为背景,通过孩子们的视角,展现了亲情的温暖。
影片中,黑白与彩色的视觉转换非常巧妙地展现了故事的发展。
在送鹤之前,弟弟多杰的日常生活显得沉闷,因为只有姐姐能和他说心里话。
然而,当小鹤开始出现以后,黑白的影像开始焕发出它本来的能量,浪漫主义的气息也越发的浓烈,脱节的世界也变成了彩色。
送鹤的过程也就是彩色的部分,应该是电影主要呈现的。
弟弟多杰和姐姐格桑遇到了同样失去父母并且受伤的小鹤,小鹤没有大鹤的成长陪伴也没有学会飞翔,而且马上到冬季了,鹤群应该迁移去云南的。
这呼应的就是两个小朋友没有大人的培养也很难成长。
而此刻小朋友送鹤去云南,父亲开车去找他们,并且和他们一起送鹤去云南,这一路亲子关系也在此刻得到了弥合。
影片的最后,小鹤被鹤群认可了并且重返了鹤群,弟弟和姐姐也迎来了父亲的回归。
同时,它也让我想起了不止藏区还有很多小镇的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眼中的世界应该与弟弟多杰和姐姐遇到小鹤之前一样也是黯淡无光的吧。
电影《千里送鹤》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寓意,让我们看到了爱的力量和父子之间的深情厚谊。
它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有爱,就有希望。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关注那些生活在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让他们的世界也能充满色彩。
最后,我想对导演拉华加说,谢谢您带给我们这样一部精彩的电影,让我们感受到了‘亲情如翼,心系千里’。
同时,它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在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请一起关注那些生活在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吧,让他们的世界也能充满色彩。
另外,我相信,这部电影将会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引发我们对亲情以及留守儿童现状的深深思考。
不知道从哪里看到的《千里送鹤》金鸡奖提名儿童电影推荐,觉得是喜欢的纯净的儿童文艺片。
海报 赶紧打开手机买票,发现附近的电影院都没有排片。
穿城到另一个城区的太平洋影城,进入影院,中饭时间的剧场果然是一人包场了。
估计如果不是有考核要求,估计这部排片会更少,会像有评论所说的需要跨省去看这部电影。
在巨大的商业片市场中,这部片果然小众,家长们都不会为这部《千里送鹤》儿童片买单了吗?
还是小同学们需要大IP动画片更强烈的视听内容刺激。
文艺爸爸妈妈应该是愿意选这部电影和孩子一起看的,这是一部讲述千里长途,送鹤回家并与家人和解的清新朴实纪录片式的儿童故事片。
我也愿意买票和我家孩子一起看,可惜当年也是图省事买大IP动画片让孩子和同学一起娱乐,多数都是家长看不下去的动画片。
藏区牧民家孩子的暑假是松弛而单调,由奶奶照看的两姐弟一边天天惦记着耽于生计忙碌在外,已久未回家的爸爸何时才能回家,一边对爸爸每天例行的查问电话不满又敷衍。
每天放牛,看到了草场上的黑颈鹤,收养了被藏獒咬死父母的小鹤。
怎么养好小鹤成为姐弟生活的重心,爸爸回家不同意养,奶奶说黑颈鹤是格萨尔王的信使,让他们养鹤新鲜几天吧。
处理了被人偷鹤纠纷,爸爸又出门了。
草场黑颈鹤纷纷南迁飞走,小鹤慢慢长大,没有鹤群,小鹤太孤单,没有亲鸟,怎么学飞?
姐弟下定决心骑摩托去云南送鹤回家,下决心这一刻,生活有了色彩,影片也从黑白变为彩色。
千里送鹤 看完《千里送鹤》,最深的感受这部清新朴实又唯美的电影故事离不开藏区的牧区文化。
一是牧区藏族人民尊崇自然,有喜爱黑颈鹤吉祥鸟的文化传统。
奶奶和一路遇到的磕长头的路人、司机、说唱艺人还有佛寺僧人,都觉得姐弟俩千里送鹤是做好事善事,都给与了头一回仓促出门的小学生耐心指点和积极帮助。
二是藏区人民朴实自然,热情好客的传统。
从没出过家门,千里送鹤能够走出自治区县,离开家门的姐弟俩一路受到路人的热情接待。
感受到来自路人的善意和美好,两姐弟接受起来也很自然,他们原本接受的地旷人稀藏区牧区文化教育也就是如此,遇到别人有困难,要同样帮助别人。
《千里送鹤》是一个藏族牧区长途旅程让家人和解的故事。
和同样讲述家人和解的儿童电影《男孩和鹈鹕》不同。
同样失去了妈妈的状况,但男孩(弟弟)的家庭生活其实应该是很幸福的,有朝夕相伴的姐姐,有照顾姐弟生活的慈祥奶奶。
但和《男孩和鹈鹕》中的小男孩一样,觉得失去妈妈,爸爸经常不回家,不够关心他,始终是男孩一个心结。
知道姐弟倆偷偷离家,爸爸慌张丢下生计,答应一起去云南帕纳海送小鹤回家。
这一趟长途之中,孩子们知道了父亲非常爱母亲,也曾和母亲一起四处为母亲的病情祈福奔忙,途中弟弟学会了帮助爸爸换轮胎,好消息是爸爸被中断的生计意外有了好结果……
千里送鹤 影片的摄影同样朴实又唯美清新。
影片从黑白片到彩色拍摄的过渡创意很好地表达了男孩眼中对生活态度的转变——从那一刻起眼里有了光。
藏区草原风光和旅途动态拍摄都可圈可点。
还没注意到又回到家中的镜头又转回来黑白片了,导演想表达平淡单调的生活状态又回来了吗?
唯一的遗憾是觉得剧情还可以打磨,虽然线索简单也是优点,但既然名为《千里送鹤》,路途上的情节还是可以打磨得更精致简单。
可能是编剧和导演的身份、语种、表达的体系的不同,既有种纪录片的感觉,又有种纯电影的感觉;使得在电影中纪实,纪实来演艺,前半是横向的家庭式的童年叙事,后面是纵向的纪录片式的描述,有心理的写照,有文化的书写,这使得这部电影岁是儿童电影的地基,但又兼表达这莫种文化和遗产的故事。
从鹤到格萨尔王,儿童到父亲,家庭到社会,都是点到面的表达,既有挑战又有庞大的内容体系,这使得外面的人看不到儿童视角的起伏和描述,里面的人感知不到生来的文化透视之体感,只有几个现代和传统过渡中的“边缘人”感知、深知。
相比较于万导的电影,却有编剧和电影人身份不同的二元冲突的因素之外,还有梦境的现实的考量,人与自然的互为表达,更多的是缺了点自然如何表达认为想法,除此之外,这片电影,作为童年视角而言,是个不错的电影,唯美而温顺!
最后,从儿童视角来看,是个不错的心理成长的写照;从文化表达来看,是个消亡文化对文化继承者的返视角;人类学视角来看,文化心理活动和社会文化场概念即为重中之重…… 回到电影,它表达的还是儿童心理,文化表达,社会场景……
百川东到海送鹤篇,再剪剪还能更好
浙青影展的赠票,于我个人而言是比较枯燥冗长的故事。
图腾之鹤,自然之鹤,西北之鹤,生命之鹤……
流水账似的公路片也不多见,通篇都平淡如水,刻意的?还是水平不行?
我看了一说藏语的日影,后面航拍和慢镜头一出来甚至是一公益宣传片。一看特别鸣谢马上就懂了。节奏极其平淡,难以进入。大陆青年文艺片导演最爱的黑白,没有任何效果。看十分钟知道所有内容,小学生作文般的剧作水准,映后美其名曰淡化戏剧冲突,受够了令人反胃的圈内互吹。那个说唱艺人翻译成rap也太搞笑了…
因为很喜欢《旺扎的雨靴》,抱着一定期待来的,所以多少有些失望。主要还是剧本的问题,情节太散,拼凑感很强。只能说还好不是马海泉自己导,不然真不知道拉垮成什么样。
主题很古典,平缓也完全不是问题,但表达上有些过于克制了。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以黑颈鹤作为一种“显性麦格芬”,用以阐述孩子的逃逸与父子和解,包括丧妻后的家庭状态,实际上是非常完美的一种互文对仗。黑颈鹤本就是亲情的象征,每次迁徙都必须家人到齐才会飞走,如果失去了伴侣或家人,这只鹤往往会选择冲到高空摔死。包括里面藏族人对自然保护的独特观念,格萨尔王和说唱艺人,这些对应到主人公的境遇,实际上都是在用各种图征去强调父亲和儿子的精神困境,包括父亲对孩子一些不通情理的强硬反应,其实都是根植于藏族文化的深层逻辑,因而会与现代价值观相悖。但这些内涵,影片表达的都过于隐晦,普通观众需要对黑颈鹤和藏地文化有足够了解才能捕捉到,形成了不必要的门槛。
公路片的老套路了,说白了就是在里面加点藏区符号罢了,整个故事讲得也太生硬了。
两星给片子一星给路演。前面其实一直都很好很好,就是就是到了这最后的最后,一秒任务片。感谢导演,喜欢导演,同时对不起导演,真给不了更高了
本来以为是在藏族版《给我翅膀》,看完觉得差远了。
千里送央六
质感还是很不错的。影评有人在说后半段可能是梦境,确实。但是如果仅用后半段突然车停下去打水的那下来验证的话,其实前半段的剪辑也有些很奇怪的问题,因为他们问奶奶鹤是什么应该是在爸爸回来前一天,但剪辑却剪在了爸爸回来之后,所以我觉得这种奇怪的剪辑可能只是导演的一种手法。我会认为黑白和彩色的分别是枯燥单调的生活和有色彩的生活的差别,当然梦境的解读也非常酷。前半段有段在电视机的镜像中拍摄的画面非常酷,可能也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电视机形成的某种反差吧。结尾没有后续我觉得也非常酷,这完全给不同的解读留足了空间。 2023-12-22看
对比两年前first的那匹马《哈日夫》,这个青海隆宝人与动物,从故事组织到动物培训,再到情绪煽动,都差了一大截,只剩纯净了。
!
#16thFIRST#三星半,老套但仍旧纯真。7.30
一部希望所有小朋友和大人都去看的电影。first2022
还行吧,恭喜提名
比雨靴提升了很多,少年公路片
挺淳朴的。送的是希望与成长啊
儿童、公路、藏语、生态,很多元素融合的一部片子。很难拍,但呈现效果是自然的。出于语种间离,即便最后台词都直白到尬了,也没有引起很多不适。能有人还在拍这种片子,已经很好了,让我在影院大屏幕前能安安静静感受看电影这件事情。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可以如此简单的,大家不聊很多感想感伤感慨感愤,只是在静静的呼吸,彼此的陪伴。电影中呈现的藏民生存状态,(适当)美化到很美好。挺好的一场导演见面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