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放映了5分钟。
四个小姑娘,打着手机的闪光灯走进电影院磕磕碰碰的寻找自己的位置,然后其中一位又因为奶茶的问题进出了电影院两次。
他们在观影的过程中,不断地分享着着剧情的发展总是,总是需要其中一位女生的讲解才能够明白电影的内容。
她们会像上课接老师的话茬一样对着屏幕和前排发挥自己的接话能力。
她们看到广东队话还会兴奋地去模仿。
看到东北台词的搞笑笑得花枝乱颤。
她们乐于分享自己准备的饮料,一杯杯的打开易拉罐。
她们享受膨化食品的美味,嘎嘣脆响和咀嚼的声音透过她们的口腔和电影声音交相辉映。
在电影结束之后,她们愤怒地表示没有看懂,她们说彭于晏的演技不行,她们对于彭于晏没有卖肉愤愤不平说浪费了影票钱,她们说这个电影就对这个电影又臭又长,并决定,以后再也不看了。
她们同仇敌忾。
最后她们走出了电影院发起来AA收款。
热带往事 (2021)6.12021 / 中国大陆 / 剧情 悬疑 犯罪 / 温仕培 / 彭于晏 张艾嘉
我得说,她们确实影响了我的观影体验。
这部电影有相当多的无伴奏,只展示角色之间的剧情互动,主要体现在张艾嘉和彭于晏之间的对手戏上。
或许如果是一部比较吵闹的商业片,也可以让各种音效和紧凑节奏让我忽略她们。
糟糕的观影体验确实让我无法沉浸,她们就像是坐在我身后不学习捣乱的同学,不断的扰乱着课堂上的秩序,不断刷新自己的存在感。
_______分割线__________我在观影之前也看了一些豆瓣的评论,评论中不乏一些难以沉浸,觉得电影索然无味,吐槽导演炫技的声音。
这让我也是抱有一个踩坑的心理准备而步入影院。
如今我看完,我思考了一些这电影之外的事情——这些评论。
对这几个小姑娘而言,她们一定觉得自己时间被辜负了,浪费的时间看了这么一部糟糕的电影,还觉得自己的票不值,不值得花钱去看这么一部电影。
他们还会有可能会来到豆瓣写一下差评,但我觉得他们这种人是真的没有前进下去,或者说他们不属于这部电影。
很多人应该是冲著彭于晏而来。
一定程度上彭于晏代表了一种流量,但是这个电影不是一个流量的主导的电影。
可能彭于晏在转型,为他而来的观众没有做好观看一个慢节奏,拖沓电影,这方面的心理准备。
所以在短评的热评中,我看到了有人直接表示,想要看彭于晏和张艾嘉直接做爱的画面,对于剧情避而不谈。
这种电影是需要一定的的耐心去观看的我想到之前一段时间,大家有一些人连指环王都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看完,所以关于这一部节奏如此之慢的电影,有一些人没有耐心去,看完也就显得情理之中了。
如果说要给还没观影的人,一些建议的话,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一个带有一定门槛的电影,他是一部慢节奏需要沉下心静下心安静的去看了一部电影,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商业片,他的节奏背景音乐音效等等的都没有多么的出彩。
他能够做到的,就是在导演为你再讲一个故事。
而我作为观众安静的专心的去看完这个故事就好了,如果要是想要看大制作,想要感受震撼的效果,那我真的不推荐你来看这部电影也不推荐,你去看这部电影。
他不属于这类观众。
《热带往事》上映了,我有幸参加了首映观影并听导演讲述创作思路。
比起中文名字,电影的英语译名其实更为直接的表达了导演的创作意图——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这是一部叩问人心的电影,却有着微妙的治愈力量。
它令我感动,因为它呈现了生而为人的孤独和困局之中,奋力地疗愈和救赎。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就像它的英语译名,是一句深夜里温柔而直接的关切。
每个人至少有一次,在深夜难眠的时候,渴望着某个人这么问我们:“你孤独吗?
”关于孤独,导演在放映后采访中给出的观点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生活中的偶然性,且往往是独自面对。
这非常接近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所说的“存在孤独”。
我想就“孤独”结合电影,谈谈两个话题:电影中角色孤独感的类型和来源,以及人为什么孤独?
电影中角色怎么回应这些孤独,对孤独我们能做些什么?
孤独其实有三种类型人际孤独,俗称寂寞。
当我们身边没有人,或者心里没有可信任的人时,或者与人关系疏远时,我们会体验到这种孤独。
缺少朋友、缺少亲人、缺少恋人……都会很容易触发这种感受。
这在电影里体现非常明显:丈夫和儿子去世了的梁妈(张艾嘉),没有家人没有朋友的王学明(彭于晏),抱怨不知道王学明在想什么的学明女友(姜珮瑶)。
心理孤独,这个比较复杂。
它指的是一个人不了解自己、不理解自己、不相信自己、不接纳自己、无法自主,一个人压抑或完全无视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欲望或情感,一个人切断了与自己情感的连接。
在电影里王学明做出了一些他自己当时也不理解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做”的行为时,便是心理孤独的状态。
存在孤独,“个体和任何其他生命之间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即便是和别人有着最圆满的沟通,或者有着最高程度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整合,这种孤独也不会消失”。
因为没有任何人可以替另外一个人去承担死亡和自由责任。
想想看——无论老师家人同学朋友怎么支持我们,高考我们还是要自己考,那份紧张焦虑无法被分走;无论我们多么想替我们爱的人受苦(甚至死),实际上我们无法免除别人身上的苦难和终有一天会到来的死亡;无论我们怎么要求别人帮我们拿主意,实际上连“你帮我拿主意吧”这个主意都是我们自己定,而后果也是我们自己承担(高考专业父母帮选的话,如果不满意,难受的还是我们自己)。
存在孤独是生命的背景,无论我们怎么回避和掩盖,它都存在。
生活中的偶然是必然总有一天会发生的,它必定会将我们带到存在孤独的眼前。
就像电影里王学明里电影里的那场意外车祸,以及随之而来的恐慌、后悔、罪疚感,他的女友没有在现场就注定了难以感同身受。
电影里的警察陈耳(王砚辉),独自面对同事被罪犯枪击致死的情境,他也要面对内心的罪疚感:“如果我当时没犹豫或者追得更快些,也许同事就能活下来。
”面对现实、面对他人、面对自己内心的强烈而复杂的情感(电影里主要是恐惧、罪疚、丧失感),是回应孤独的有效方式,尽管极其艰难。
王学明从打算自首,接近梁妈,坦诚罪疚,到最后面对罪犯;每一步都走在心理艰难的自我救赎和修复上。
人会恐惧即将到来的审判,恐惧监狱里的生活,恐惧不被原谅,恐惧看到自己造成的悲剧,恐惧自己即将面对的挑战。
但王学明没有回避,他带着恐惧,持续地走了下去。
王学明显然是一个从来都深陷人际孤独的人,电影中没有任何他的亲人朋友,只有一个女友而两者互相取暖却交流不深。
如此孤独的王学明,能够共情丧偶丧儿的梁妈,在陪伴梁妈,也给自己赎罪的路上,王学明又何尝不是再陪伴他自己呢?
梁妈成了王学明生命里有着深刻连接的人,而这其实是王学明克服了无数恐惧之后的选择。
王学明无法和女友谈心,这种人际孤独是常见的。
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我发现人们经常会有一系列的想法,阻碍着自己与他人的联系——不想给别人添麻烦;不想谈起自己也没想通的事情;不想触及自己痛苦的心情;认为说了也无济于事、得不到帮助;害怕自己不被理解;害怕自己被背叛。
这都是人际孤独中,人们常见的想法。
尤其是当我们有一个巨大的令我们恐惧、羞耻(或罪疚)的秘密时。
梁妈也有恐惧,她恐惧再次触及自己的丧子之痛(所以王学明看着家里的遗物时她制止了),她恐惧未来可能永远孤独(所以她想过投河自尽)。
在电影的最后,梁妈开始试着和新认识的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她曾经的孤独,成了如今与人建立关系的桥梁。
如何面对孤独,尤其是存在孤独?
当人际孤独被驱散的时候,存在孤独也就变得相对可以接受了。
偶然性让人孤独(梁妈亲人的意外去世,王学明的意外车祸),但也给了人联系起来的机会,这需要一种非同一般的勇敢。
在电影里,梁妈和王学明都有这种勇敢。
“我并不害怕,那群星间的虚无没有人居住的星际。
它就在我心里,恐吓我的, 是我自身的荒原。
”——罗伯特·弗罗斯特这两句诗很美丽的描述了存在孤独,也暗指了回应的方式。
存在孤独,是宇宙空间里的黑暗背景、虚无空间,是绝对的主导。
亿万颗太阳,也无法照亮整个宇宙,夜里总是黑暗居多。
人际关系,人和人之间的故事,就是那些星光,即便它无法照亮夜空的全部黑暗。
但只要我们愿意鼓起勇气和力气抬头,星光很美,黑暗依旧,星光很美。
在此谢谢导演,给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孤独宇宙里,多添了一颗星星。
最后我想稍微补充两点,关于罪疚感和创伤后应激反应。
王学明在车祸之后的情绪状态以及在监狱中的连续噩梦,都是一种创伤后的应激反应——目睹了死亡的人往往会这些反应。
在心理咨询领域内,有一个观点:很多人犯罪犯错,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有罪疚感,他们渴望被惩罚。
这点在电影里有明显的表现,王学明曾经在街头上参与一场本来与自己无关的斗殴。
因为只有接受了惩罚、完成了弥补,人才会真的原谅自己并且释然。
在电影最后,王学明离开监狱后,我们才第一次看到他轻松的表情,因为他知道无论从法律或道德情感上,他都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责任。
只要他还在监狱里一天,他就不会真的原谅自己。
出狱代表着,他完成了法律意义上的赎罪。
可是如果我们仔细思考,王学明的罪疚感不一定是合乎逻辑的(虽然合乎人之常情),因为车祸完全是一场意外,换做其他人在那条路上、那个时间开车,极有可能同样也会有车祸。
王学明本身也是意外的受害者,他受到了极大的惊吓。
但情感(在这里特指罪疚感)的妙处就在于——即便它们不合乎逻辑,依旧可以存在。
这种把本不存在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的情感,是罪疚感的来源,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深刻联系的强大力量。
如果不是有那么强的罪疚感,王学明是没有动机去接近梁妈的,他也就无法将从自己的人际孤独中救赎出来。
从这个角度上看,哪怕是痛苦的情感,也是宝贵的。
毕竟,没有情感(对自己或对别人)才是最寂寞的。
先说这是一部期待已久的年度片。
也不能说失败就是…无聊满汉全席的配置端上来份蛋炒饭食材全拿去炝锅了就这,拿隔夜饭炒它不香吗而且食材还是各家各户借来的这融合的百家味呀…梦幻卡司,以为再不济也会是《山河故人》里董子健和张艾嘉未说完故事的更裸露表达潮湿的气候混合着赎罪、犹疑、折磨、解脱的复杂心理衍生不能细说的情欲这多有戏剧张力啊看完预告几乎已经预定年度佳片的一席了更粗暴的说张艾嘉的再次出现已经可以预定一席年度佳片了所以有多少期待现在、就他妈、有多想骂人(骂人是不对的,看电影不能骂人,除非忍不住…一部东拼西凑的大师仿写片我看到有些朋友影评:再现很多知名大导 锡兰、阿基…我阅片少就说说我熟悉的吧大概就是打翻了墨镜王的调色盘闻到一股浓郁的科长味道又放了点毕赣当佐料以下是剧透:失去独子对老公几乎无感情用煮饭、做家务来填满不知如何消遣的时间对生活毫无期待的妇人一次又一次的播放「are you lovesome tonight 」路边大排档有一首没一首的靠客人点唱的才有活的盲人歌手一次次的唱「are you lovesome tonight 」强行文艺真的要不得除非装逼到底中途又加一些自觉幽默的点子不知所谓我当时想,这是宁浩拍的?
看完骂了他回来一看,不是歉疚劲还没上来看到他是监制好嘛,骂也不亏埋了伏笔又说不清楚故事配置到位了又怕拍不够逼格各种佐料都来点呗爱情少许犯罪得整上文艺有了幽默不能少啊动作再添点呗到最后什么都有唯独剧情落下了最后,灯光和摄影已经超过了电影本身的时候这种美徒有其表以上。
感慨的是在首映上听到了导演对彭于晏的评价。
“他喜欢当演员,也愿意为之付出努力,他演得很好。
”其实观影的时候就能感觉到,这次的彭于晏跟我印象中的彭于晏是不一样的,暴瘦之后的他很难让人联想到之前在聚光灯下星光熠熠的样子,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修理工,有懦弱,有凶悍,有善良,有谨慎,也有一部分人性固有的贪婪。
特别是他抢了小孩子的烟,还欠欠地揍了人家两下,顺便抢走火的样子。
混不吝得很生动。
说回电影本身,虽然新锐导演,但不得不说宁浩选人的眼光真的非常毒辣,电影的运镜氛围我都非常喜欢,而且情节和人物也很经得起细品。
我说一个细节,电影开始的时候有一幕是张艾嘉扮演的那个角色老公死了,一堆街坊邻居围着她七嘴八舌地安慰。
她酝酿了许久,最后面有难色的说了一句“我哭不出来。
”那一幕真的,好妙啊。
我不是一个特别专业的电影观众,但每次有好的作品出现的时候,都会由衷的感到高兴。
热带往事就是这样的作品,希望它能被更多的人看到。
先说优点:专业人士眼中良心作品,有风格,有故事,多段叙事,回忆加蒙太奇剪辑,音乐和色调都很漂亮,演员也各司其职,都算本色演出,就是擅长的区域。
缺点:故事没有内核,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主角撞死人,先想跑,后来自首,再了解到死者妻子,然后见色起意想帮助死者妻子,最终顺藤摸瓜,救赎自己。
然后感觉那种朦胧故事,没有拍出来,就是你讲了笑话,有一个梗,本来应该你一讲,大家都笑了,但是现在的感觉就是你在读笑话,没有梗了。
总结:我算阅片量比较高的了,反正觉得不惊艳,普通人看的话,很容易睡着,有种既不是特别文艺又不容易懂。
不推荐一般人看,但是单独把一些片段拿出来放短视频平台,反而很惊艳。
为什么呢?
因为整体控制能力还是差了,感觉支撑不到这么久时间!
1.就不能按顺序好好讲故事,是有多少玄虚让你不停颠覆时间线卖弄?
2.节奏太慢,两倍速都忍受不了,是有多少感情和故事给你铺垫?
3.装神弄鬼,烘托了个啥?
4.不是没有氛围不错的情节,但结果呢?
四不像。
5.细节上耍些小聪明,就像偶尔蒙对一道题就一定要出来卖弄的学渣。
6.东施效颦,单项拿出来看有不错的地方,穿搭在一起一点都不自然。
7.这部电影的剧情就像一个没有思想空有躯壳的绿茶,不停吊着你,好像自己吊得不行,其实牛的不是你,是给予你这些外在的其他人。
8.或许一开始产生了厌恶,就会全程厌恶。
不专业说不个所以然,只能描述感觉。
感觉就是:相当不爽。
有一个导演在星级饭店的厨房里做了一坨屎他撒上调料,摆上鲜花,加上滤镜装进王家卫、杨德昌、大卫芬奇、刁亦男、毕赣等人亲笔签名的盒子里喊大家来吃虽然这还是一坨屎但真的有人觉得这屎好吃!
有人称之为炫技之作,我认为连炫技都算不上,因为它毫无技法可言,不知所谓的运镜掩盖匮乏的镜头语言,忽快忽慢的剪切暴露杂乱的叙事节奏,氤氲暧昧的滤镜充斥拙劣的艺术审美,据说导演还在摄像机上套了丝袜,如果这样就是作为导演的“技法”,那袜子店老板早把马丁斯科塞斯顶下去了。
也是猛不丁华语片就又出现这样一位青年导演,《热带往事》是足够为其打开声名的才华之作。
整部影片沉浸在声光色的个性表达中。
对比赏析的话,导演的美学追求与实现力,比李霄峰(《灰烬重生》)活一点,比刁亦男(《南方车站的聚会》)少点雕琢痕迹,更自然些。
影片的配乐和音效很突出,全程比较躁动,甚至片尾都放起Disco。
枪声是最突出的,几次开枪都很有震慑力。
(溅一脸血的七管手枪就不必说了,配合那句“我不要了”,笑懵。
)动作设计亦在声效配合下独具一格,如王学明和杀手搏斗,从老警卫的听到的二人嘶喊殴斗声,几乎已是很具象了。
影片背景是九十年代,广州,说年代还原好不如说景取得好。
这些旧房子气质真是迷人,咝咝忽闪的灯管也恰好烘托情境。
不过热带燥热潮湿的空气,说实话并不太能扑面感受到。
而更像一种亚热带夏天的感觉。
影片很流畅,很稳。
并没有融入太多社会关系,也不是简单的得失对立,再或梦呓般现实模糊。
是比较写实,在浪漫文艺气包裹下的写实。
蒙太奇比较随性,不同人物视角回放一次。
却不觉痕迹。
监制宁浩早期《疯狂的石头》里也有类似处理,到今天电影技法已精致太多。
尤其那段上帝视角对王学明停车后的场景回放。
彭于晏在那辆松花江旁的一幕,调色滤镜太美了,很像一幕陈旧的录像画面,但情境又迷人。
演员的话。
彭于晏似乎没太多可讲,感觉他也比较沉浸人物状态。
张艾嘉状态感觉不错,她这个角色小20岁的演员大概也是可以演的。
王砚辉原以为戏份会很重,结果工具人就算了,追杀手一段又莫名露怯,前后也没有再深入交代,感觉比较奇怪。
对章宇期待是最大的了,因为他那张单人海报,戴墨镜盲人歌手,实在太有戏了啊。
真的好羡慕他,现在简直成了戏点集一身的型男。
我好想要一张他的单人海报,跑了几家影院也没讨到。
很喜欢电影“燥热狂欢,凶猛上映”或“高温预警,袒露真凶”的宣传词,但想率先点燃这个暑期档,似乎热力不足。
这个夏天和电影似乎还都没真的燥热起来。
看到最后,还是感觉,“Are You Lonesome Tonight”,说的才是这部片子。
恰逢这段时间有很多关于社会上戾气四起的新闻,片子中有些片段就更令人印象深刻。
开头就是一段来自监狱的哼唱,这段哼唱与最后落幕时震耳的片尾曲,有些默契,每次在剧情里有些恍惚时,总觉得,这是are you lonesome tonight的一部分,只是换了一种唱法而已,换一种唱法,可能是悲凉,也可能是悲壮。
不安这种情绪,是善良但无力的人,独有的,不忍伤害周围人,却总被无法左右的事情,推到了这一步,而且人生的巨变,可能就只不过低头找了会儿东西,这样的小事,决定的。
从旁观者看,王学明直接或间接结束的生命,有老梁,有民警,有影子杀手,甚至有房东,但归根结底,是老梁沾惹上的,如果不是王学明,这些人是不是也会在这段时间迎来生命最终的结局,你我都不得而知,但王学明撞上了,他作为主人公,别无他法。
如果王学明在开车撞人的第一瞬间就选择报警自首,可能老梁有救,但也可能因为火车站那袋钱,再次卷入风波,梁妈可能会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最终选择走入湖里,而且走入湖中时,没人在她背后丢那块儿石头。
如果王学明在见到梁妈时,说出那句,“是我撞死了你丈夫”,梁妈可能未必直接劝他自首,但我们作为观众,可能也就无法跟随着王学明和梁妈的深入接触,了解到老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做了什么样的事儿,他们周围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是什么让这个环境里的人,各自变成了什么样子。
作为广东人,对粤语是敏感的。
里面那对广东夫妇邻居的对话,说的人心里泛起波澜,“你积点口德啦,人家不容易的。
”这部片子剧情是薄弱的,中间穿插的悬疑气氛,四成是配乐贡献的,四成是摄影贡献的,一成是演技贡献,还有半成是剪辑贡献的。
但是这部片子情绪是饱满的,是可以很直接地感受到,97年的广州那种,又火热又潮湿的氛围,在那里谋求生存的人,又黏糊又孤独的感受。
希望所有善良的人,即便孤独,也可以少一些苦,有一步算一步,尽可能地把这辈子走的远一点,像片尾的王学明,出狱之后,在阳光下,轻松地跑起来。
#电影 温仕培《热带往事》只有结构稍微成熟点,其他的地方并不出彩,不及它同类型电影《白日焰火》的十分之一,甚至不如《南方车站的聚会》的五分之一。
OK,现在让我们来复盘一下。
开头是一个挣脱了缰绳的牛和漫无目的的丛林长镜头,是泰国导演阿彼察邦的《能召回前世的米波叔叔》的风格,这个开头令我惊喜,我以为后面会出现阿彼察邦的魔幻风格,但事实很让人失望,牛这个意向在电影一共出现了4次,每一次犯罪前就会出现牛,但是通篇下来,我只感到导演有种想讲但是总是没讲出来的感觉,这个牛就是其中一例,下面关于歌的也是属于这种情况。
《热带往事》,英译名《Are yoy lonesome tonight》,这是一首歌的歌词,这首歌在片子里出现了3次,分别是第39分钟——张艾嘉一个人在家里放着歌、第57分钟——章宇在说完话之后站在舞台上唱了这首歌、第一个小时21分钟,保安在电视里看章宇的演唱。
和牛一样,每次这首歌出现,后面就会发生一些转折,歌词Are yoy lonesome tonight,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是寂寞?
是孤独?
我是没搞懂,可能是装得更深沉吧。
下面说些手法上的东西,画面的颗粒感很重,故意为之,但是为何故意为之,想来想去大概是想让某些片段(诸如闪回)和整个影片更分离,更有“感觉”。
张艾嘉接电话的镜头剪接并不流畅,从特写剪到背后已经构图好的中远景再突然剪到特写,然后再挂掉电话,还不如从中远景那就挂掉电话。
张艾嘉去警察局认领尸体时看到尸体立马转头哭了两秒,实在是狗尾续貂,看到尸体时直接切下一个场景就可以了,因为下一个场景就是表现张艾嘉的伤心之情的,多余多余,真是多余。
彭于晏扔尸体时的配乐差点把我耳朵都震聋了,俗,俗到透顶,打架时又搞声画对立,想学库布里克,唉,一言难尽。
整部电影唯一的亮点就是结构了,倒叙和闪回,这点处理得稍微能看一点。
我在想,如果金基德还活着,他会怎么拍这个题材,如果是金基德的话,会更冰淡,他不会搞牛,搞音乐,但是他足够清晰,会像一把刀一样,直插进中心,刺痛每个人的感官,不会像这部电影一样,搞到最后不知道导演想说什么。
很多人夸灯光,拜托,为什么灯光搞得这么花花绿绿,难道你们没想过吗?
结尾居然都出现了毕赣的姑父了,这答案还不显而易见嘛!
说来也难过,毕赣的姑父这个小彩蛋算是我今晚唯一的惊喜吧。
撞人回忆到夺命金之争,围绕着赎罪主题。故事简单也很散乱,音效与灯光的形式做的很足也很满。
故弄玄虚,噱头十足,内核比较空虚
有佳句无佳章 故事还是没讲好
光影还是不错的,近似于拿了一百倍预算的毕联吧,30分钟能解决的事情要拖到90分钟也是蛮不容易的。
神他妈难听的配乐
质感很棒,有瑕疵的作者电影总好过俗套的类型片。
结尾还是弱了
拆那文艺青年导演都铆足了劲在摄影画面剪辑上下功夫 致敬这个致敬那个 实际本子稀烂 自己想说什么都表达不明白
1.5 看这样的电影,让我觉得我们其实没那么需要电影
张艾嘉是仙婆吧!68岁!
影片的中英文片名都暗示“窒息的暖昧”,可惜并没有呈现。张艾嘉和彭于晏就……很客气的感觉。要想用镜头营造出气氛,对色彩构图配乐等等的美学要求太高了。剧本也不行,台词毫无趣味,后半程干脆弃疗了就生推。天赋不足的导演,不要乱搞时间线,你没这个操控观众情绪的能力,想多了。先把故事讲顺把人物塑造好把文句理通顺,然后在伦理情感和犯罪悬疑里挑一个作为主线,贪多嚼不烂;最后用尽全部气力搞个名场面。
oh my gosh, 恭喜刁亦男、程耳和毕赣组成的“逼系”导演流派新添一位年轻成员。太做作了。做作的同时是一个nobody cares简陋到冒傻气的故事。又是一个白日焰火之后的跟风作:犯罪故事+类型化结构+艺术腔调拼起来的四不像电影。只是剧本比南方车站还要弱。一个犯罪片,几乎没有什么悬疑的成分,犯罪动机、人物动机、事件动机通通欠奉,让人摸不着头脑。还充斥着导演“恨不得别人不知道他会拍电影”式的疯狂视听炫技。好在因为钱多,production value确实不错(总共有四个DP,三个声音指导,四个编剧,很想知道他们是如何不打架的……)但是叠化我真的看吐了(因为好多场戏都没头没尾,可能只能叠化了),浮夸的配乐听着也都是山寨的味道。白瞎了这些crew和演员。彭于晏还可以,跟南方里的胡歌差不多
开头的虫鸣之声就让人印象深刻,无论是音乐还是画面,都很打动我。这部电影在视听方面还是挺讲究的,作为导演处女作相当可以了。演员来说,彭于晏这次也是当了回气球人,减重很多,和角色贴合的不留细缝,演技突破。章宇不用多说,很多人估计也是冲他而来,还有张艾嘉、王砚辉发挥稳定实力牛,特别希望国产犯罪悬疑片越来越好,电影院需要有更多的类型片出现~
华语院线片语境下,任何【少数】我都会选择支持。首先文本简单不是问题,如果你看过2004年贝尔主演的《机械师》,那本片就是前者的反写。开篇水牛脱缰点出的是人无差别的动物性,反复闪回的彩票广播除了确定事件时间点,也是命运考验的降临:王学明,要不要重新活一次?联系上结尾王学明出狱迎风奔跑的桥段,这是非常清晰的从动物性向人性的成长弧光。它与《机械师》的最后落点是截然相反的。回到视听,转场设计绝对是近年来华语电影中最棒的,单就转场我就愿意给出满分。坐在前三排你可以感受到导演为了追求柔光使用古董镜头形成的极美的颗粒感,完全不是《南方车站的聚会》那种人造光影的方向。特殊视角的插入,为电影增添了几分神秘主义色彩,也与片中大量留白相契合。
这海报,骚。中学课本封面既视感。还以为是什么老片。
【B】别的不说,至少叠化这块真给导演整明白了。开场的镜头序列,从密林转至监狱的镜头还特地用拉焦来保证视觉上的顺滑感。而后的车祸,视角的限制完全符合我对film–noir的直觉,轮胎转动的音效逐渐化作低音轰鸣,片名插入,对感官的调动达到第一个高峰,同时也证明《现代启示录》是多么伟大的存在。无论冷暖色调,柔光永远是主体影调,可能是为了在视觉上模拟燥热的朦胧感,又或者是遮掩布景瑕疵的有效手段。只可惜姿态与动作的捕捉实在是不尽如人意,生硬的跳切与手持的模糊严重破坏了影调本身的美感,也佐证了《南方车站》中仿胡金铨的剪辑是多么可贵的动作执行。
七零八凑的装,非线性叙事的残次品。
优点和缺点都特别明显的一部电影。视听层面做的非常出色,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导致叙事层面的前后割裂感非常明显,前面一小时叙事几乎原地踏步,后半部分又各种匆忙和语焉不详……这种断裂感应该不完全是因为审查因素导致的,不知道制作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很可惜。
拍的啥乱七八糟的,一点破事换着法说
不太行。影像有风格,音效音乐也在用心,但是就是入不了戏,莫得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