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导演米凯尔•哈弗斯通严重名不见经传,但因为史蒂芬•金的招牌,还是吸引了约翰•库萨克和塞缪尔•L•杰克逊。
塞缪尔•L•杰克逊海报上占据半边江山,其实片子里就是个配角,全片基本上是约翰•库萨克的独角戏。
开头那场主人公迈克•恩斯林签售的戏和约翰•库萨克和塞缪尔•L•杰克逊唯一的一场对手戏,俩人一唱一拆台,都很有意思。
接下来主人公就在自己的坚持下入住凶间了,迈克开始做一个再也醒不过来的梦,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一连串匪夷所思超现实的令主角仓皇不及的恐怖图景开始上演。
“噩梦”的设计上还是有些意思的,但可能考虑到分级,看下来不是很恐怖,只有在天花板的通风道上被死尸的追逐还算紧张,其次在导演剪辑版里最后结尾突然在后车镜里显示的迈克烧焦的脸孔也算惊人一吓。
片子在中间部分,迈克似乎逃出那个房间,与妻子团聚,看望年迈的父亲,但最后又沦落回那个醒不来的梦魇中,一切才刚刚过了一个小时,电话里传出:“您可以一遍遍的度过这难忘的1小时”,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绝望?
迈克没有选择退房,因为“即使你离开这个房间!
你也永远不会摆脱这个房间!”这就是为什么凶间里会有那么多人自杀,房间可以逃脱,折磨内心的桎梏却无法拆封,迈克最终在火焰里与邪恶的房间同归于尽。
也印证了房间里那个邪恶的声音“火烧死”,也就像迈克自己说的那样“ 也许这一切都是虚幻,也许连我自己都不真实,但这火焰...无疑是真实的。
” 所谓房间就是自己的心房,迈克一直是在跟自己的心魔做斗争,之前自杀的每一个人也都是。
这个房间能够唤醒了人性记忆中不好的东西,你所回避的阴暗面,当他们统统显现出来时,你只有去面对。
这种架构可以参照同样是史蒂芬•金《闪灵》,房间里浮现出的死者残影,幻境空间以及很多恐怖场景的隐喻,当然电影来讲,没有《闪灵》那么阴沉可怖。
迈克在梦魇中才看到自己的内心始终是自私的,他由于不相信鬼神魂灵,而不能诚心实意的给予自己无法治愈的女儿以死后的希望,天堂的梦幻,包括自己的父亲、妻子,他也无从慰藉。
滑稽的是他没有信仰却一再写不畅销的鬼怪小说,更讽刺的是他的读者唯一还记忆深刻的不是他那些“鬼吹灯”式的作品,而确是他那本《漫漫回家路》:一本关于家庭亲情的小说,读者问他还会写这样的小说吗?
迈克否决了。
迈克是害怕回忆,这份懦弱让他背离了妻子,背离了家庭,他天真的以为脱离了家庭就可以忘记自己的女儿,他探索鬼魂的举动看似勇敢却无非在遮掩他内心的恐慌与自责,这一系列的矛盾情绪在邪恶的房间里激烈摩擦与冲撞,于是那些看似荒诞离奇的恐怖事件到头来还是源于他内心潜意识里的人性撞击下的崩溃与决堤。
最后在短暂的虚假现实里,他看清晰了,内心发生了转变,他开始注意与关心他的亲人,那才是他活着的意义,然而这一切似乎来的太晚。
当迈克又回到那个噩梦中时,他平静了,不在挣扎,不在幻想苏醒与逃脱,他从未惧怕过鬼魂,他真正惧怕的东西该面对的都已经面对了,迈克也知道了,自己也只有在瓦解中才能重生,他选择了自己的坟墓,那里才是自己新的开始。
他潇洒的点着烟一口一口的吸食,只有被点燃的东西还有那么点真实,只有自己被燃烧才能炽杀自己虚假的外表,点燃真正的心灵!
这个故事也是一个重拾信仰的启寓,信仰不一定是宗教,迈克找回的就是好莱坞永恒的东西:家庭!他站在凶间的废墟中戏谑的抽着烟。
内心看着自己化为灰烬的躯体,破损的房间外是夕阳的余辉,释然,他再没有恐惧了,身后女儿天使般的叫着他的名字,漫漫血腥回家路。
约翰•库萨克表现不俗,总觉的他和爱德华•诺顿的气质蛮像,在房间里的不安、惊恐、到歇斯底的愤懑咆哮,到后来的失落、痛苦、挣扎、绝望、思索、镇定自若,说实话这种心灵版荒岛余生的独角戏不好演,但约翰•库萨克诠释人物感情很到位,为影片增色不少。
塞缪尔•L•杰克逊把酒店老板的心态拿捏的很好。
片子剧情和要表达的意向都很清晰,没有什么繁复,有些新意,不妨看看,片子是好的,遗憾的是片子做为恐怖片实在应该,而是完全可以能够再恐怖些。
幻间梦影居然也是史蒂芬金,以前好像就听过他的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很多。
并不是典型恐怖片,融合了很多种类型,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分析,从冰冻开始就不可怕了,变成奇幻色彩,空间也打破了房间的叙事,和恐怖不相关了。
这个故事确实厉害,后面的时候没有按照他的死法,而是把这些房间给烧了。
从一个观点来说终结了这个房间,但是从另一个观点来说,他依旧没有逃脱这间房间肯定会死人的诅咒。
我觉得电影停留在门牌号就OK了,评分更高了,最后的一段,反而给了一个定论,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本来电影就糊弄了现实和梦境的区别,没必要最后加这段这个故事,给观众留足够的想象就够了。
貴為Stephen King之作,連名字也用心地玩一把總數13的小把戲。
抱著極期待的心情慕名觀賞《1408》,結果卻失望而回。
影片前半段相當不錯,講述鬼故作家Mike為尋找靈感去遍世界各地的鬧鬼名勝做資料搜集,今次他的目標是Dolphin Hotel的1408客房。
由於房間鬧鬼嚴重,酒店方面往往拒絕住客的入住要求,因此黑人主管也企圖極力勸止Mike前往,這段二人對戲全劇最精彩,引人入勝,出色非常。
說回影片,與其他用黑暗或血腥營造陰森的傳統恐怖片不同,1408無論影片風格抑或房間本身都非常明亮光鮮,攝人手段走的是細節。
當然間中也有不少俗套的嚇人招數,比如說水龍頭窗戶電器會自動打開,惡靈失驚無神閃出這些。
但隨著倒計時限慢慢到來,人的心魔比這一切更折磨,逐漸摧毀Mike的意志。
比起前半段走細節,一房一人的獨角戲畢竟發揮空間有限,難免有黔驢技窮的下場,影片後半段忽然陷入“大規模”格局。
從隨手拿來的生活化橋段變成火攻水淹冰鎮天崩地裂塌樓,非常突兀。
結局(導演版結局)也是意料之外的反效果,沒有為觀眾留下一點思考余地,也沒有解釋背景延伸,到底是男主角精神分裂還是酒店房鬧鬼太兇?
電影直白地確認了後者。
全片強調的心魔,華麗地登了場隨後並沒有足夠筆墨跟進,只是粗淺交代了男主角女兒死去,妻子離異,父親年邁獨居,著實難以理解Mike的心魔到底有多讓人心寒戰栗非死不可。
故事意念倒是精彩,可惜太多地方處理得令人失望。
到字幕緩緩升起的一刻我只能引用主角步進房間內的一句話來形容相關感受:“That's it?”
今天头疼,随手写了一点,没有再去查对,到后面都写乱了。
写得不对别pia我。
60、70年代,父权和夫权疑似失落而引起的恐惧是斯蒂芬·金和老库都在关注的问题。
供养并掌控家庭的这套义务与权力不再专属于男性。
男性作者并不都像《驱魔人》那样着力刻画女人男性化之后的魔鬼形象,部分人也开始质疑一向高高矗立的,大写的,金光灿灿的MAN。
入住瞭望饭店之前的Jack创作力衰退,写不出东西,无力养家,便酗酒、打儿子,进而陷入疯狂,向妻儿挥起了斧头。
入住海豚饭店1408的John最后领悟到:他逃避对父亲和妻子的责任。
对于家人而言,他一直以来都过着自私的生活。
闹鬼的房间不过是一个引子,引出他们的心魔。
面对男性主体性摇摇欲坠这一现实困境,金的态度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男主人公与通过与神秘的邪恶力量同归于尽,重新获得主体性(但愿我没记错)。
而老库以一贯之的死亡冲动驱使他一次次把大写的MAN推向毁灭与自我毁灭,《闪灵》也不例外。
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在摧毁作为绝对主体的MAN的时候,不自怜,不迟疑,不怀恋。
《闪灵》片尾,迷宫的雪地上那颗狰狞的头颅不可能不激怒金。
他动摇-救赎-巩固的主体性挽救计划被扭曲成了动摇-毁灭的直线坠落。
其愤怒程度也许堪比当年老库vs《斯巴达克斯》的结尾。
其实老金完全不必动气,老库电影里的MAN还是硕大无朋、统摄一切的主体,可以被摧毁,但不能被解构(女权的倡导者们指望不上他),也没有被阉割(参看天朝第一号太监总管的大片)。
在他的片子里,大写的MAN遭遇的危机,其根源都在他们自身,而不是可能夺权的女人和小孩。
他们生,人类生;他们亡,人类亡。
这一点上他甚至没有留一点讨论的余地。
如果男性沙文主义的猪有大小之分,他一定是横推八万里无敌手的特大号。
他对《奇爱博士》里半张脸也没露就被原子弹炸光光的MASS有多少同情,他对被Jack砍死的黑人就有多少同情。
老金在Jack和John身上有多少寄托,他在博士和Alex身上就有多少寄托。
一个对自己认同到不能再认同的自我也不手下留情的人和一个彻底不喜欢自己的人拍出来的片子相比,哪种更可怕?
我最近一直在想这件事。
这部片很好看,大概很多人没有看懂。
其实每一个细节,每一波对主角的攻势都是有含义的,建议大家认真搞懂这部片,因为这绝对不是浪费时间,绝对不是一部烂片!!
影片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在某书店开签名会,一开始我以为他在影片中是一个很有名的作家,但看到他的"系列书籍"后我倒是觉得"这是在逗我呀!!!",签名会就那么几个人,而且问题真是蛋疼, 讽刺的是他的唯一粉丝(在这里我指的是真正的粉丝)还记忆深刻的不是他那些吓人作品,而是他那本《漫漫回家路》:一本关于家庭亲情的小说,读者问他还会写这样的小说吗?
迈克否决了。
当时我就在想,这本虽是早期的作品,但作家最真挚的感情一般不都是在最初表现出来的吗?即使那时候文字的底蕴还不是很深厚.男主在那个恐怖的房间里经历的一切我倒是觉得应该要感恩.试想一下,我们在现实中或许已经习惯了伪装,习惯了对熟悉的人爱的人隐藏自己,对陌生人袒露自己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们已经不知道怎么去面对自己内心真正的自己.那样的房间,它是恶魔,但我们得承认,创造恶魔的其实是我们自己本身.男主的一生都是自私的,他不相信鬼神,所以不能给无法治愈的女儿死后美好世界的希望,自己的父亲、妻子,他也不知道怎么去表达自己的感情(结果只是不断地争吵,男主还是爱他的家人的,不然不会随身携带他妻子送的录音器,他看到自己父亲的时候也不会是一脸愧疚).男主害怕回忆,不知道怎么去面对自己的妻子,所以他真的离开家里几年,这一系列的矛盾情绪在邪恶的房间里激烈摩擦与冲撞,那些看似荒诞离奇的恐怖事件到头来还是源于他内心潜意识里的人性撞击下的崩溃与决堤。
神说"先给他希望,再令他疯狂".之后我还真的以为那个房间只是他濒死的"奇妙体验",话说剧本到这里我也会给很高的分,压抑的是,变态的是(作者你不愧是恐怖大师,恐怖的根源这样植入我的内心),男主发现他的重生,以为的新生活才是一场梦.换做是我,我一定会崩溃!!!回到房间,他看着窗发呆,"是想继续一次又一次的体验我们的一小时,还是选择快速退房服务",看到这,我几乎绝望了,原来之前的那些人就是这样死的,男主就是男主,他那一句话"我一生都活得很自私,但不意味着我也得自私地死去",男主从未惧怕过鬼魂,他真正惧怕的东西该面对的都已经面对了,所以他选择了自己的坟墓作为自己新的开始。
尼采说,"这已经是超人的境界了".这时候,死亡对他来说,已经不怕了.看着烈火在房间的一边燃烧,男主在一边 悠然地吸着他已经戒掉的烟,哇塞.....能说,这电影,很棒!!--华丽的分割线---(接下来是在豆瓣看到的一篇牛作,网址是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611261/ ,作者是 Arieshor .这位大神写得实在太好了,不知廉耻地粘贴在这里是方便自己的收藏,再一次向这位牛人牛分析致敬)剧中主人公MikeEnslin是一个恐怖小说家,将装神弄鬼作为本职工作的Mike自己平日里却是个彻头彻尾的无神论者。
为了完成自己的新书,Mike决定找一家“闹鬼”的房间住上十天,而胆大包天的他最终选择了传闻中最阴森恐怖的多芬旅店(DolphinHotel)1408房间。
旅店经理人拿出在那个房间中历年来56起离奇死亡事件来力劝Mike不要冒险,但Mike满不在乎,坚持着自己的选择。
而在搬进1408房间后一件件离奇的超自然现象让Mike彻底改变了自己的鬼神人生观。
大量恐怖惊悚的真实体验为Mike新书着实积累了素材,但问题的关键是,他必须得先活着走出那个房间…… 剧场版结局: Mike放火烧了房间,被消防员救出,他告诉Lily看见过女儿.但Lily不肯相信他.后来两人重新一起生活,Mike也重新开始写小说,一次收拾东西的时候他找到了那个晚上的录音带,里面播放出他与女儿两人的对话,Lily听到十分震惊,Mike脸上露出诡异笑容.电影结束. 导演剪辑版(未分级版)结局: Mike放火烧房间,身陷火海而死.在葬礼后,酒店经理Olin将Mike的遗物给Lily,Lily没有接受离开. Olin自己打开盒子,开录音机听到了Mike和女儿Katie的对话.电影最后是Mike的鬼魂在烧焦的1408与女儿一起生活. 结局三: Mike放火烧房间,身陷火海而死.出版社老板Sam在葬礼后回到办公室,发现了一个寄自Mike在加州邮局的包裹,打开一看,是一叠完整的小说草稿,封面写着"1408, by Mike Enslin" 结局四: 这个结局跟剧场版相似,不同之处在于:Mike在听到录音后,决定不让Lily知道这件事情 感觉此片是一部比较耳目一新的心理恐怖片,编剧手法独特,而诡异贯串始终。
影片中即有人性弱点的赤裸揭露,又有人性善良的回归。
通过影片的层层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也被慢慢解剖出来。
主人公Mike心爱的女儿病逝,妻子离弃,又无心照顾年迈的父亲,而房间中的恶魔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与Mike展开了心理战。
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电影留给我们许多自己想象的空间,但是必要的情节它都作出了交代,只是这些交代十分隐晦,正是这些遗留的难题铸就了它的悬疑高度。
看这部影片你必须先明白它的两个宗旨:第一人世间有灵魂存在;第二房间里确实有恶魔。
学工的老师这是米有弄清楚这点所以才曲解的。
我想大家一共应该有这些没注意到的或不理解的。
第一个疑团,那经理是怎么回事?
Mike去海滩冲浪,当时他仰面躺在冲浪板上,看到头顶有一架灰机飞过,灰机还拖着一长条横幅,Mike竭力去看,可字条上的后半段由于阳光直刺Mike眼睛,所以没看清,也就在这时,他一不小心一翻身掉海里了,有人救了他。
后面他回家以后收到了一封明信片,上面写:多芬旅店(DolphinHotel)1408房间,千万别进去。
之后Mike去酒店订房,当询问好后,前台服务员电脑上输入的不是1408,而是姓名,随即跳出经理留言:这个人我来接见。
还有后面经理和Mike在办公室里的一切精彩对峙。
这几个连起来看会有困难,其实酒店是别有用意的。
明信片是经理寄的,经理知道屋里一定有鬼,他也知道Mike极富好奇心,所以选中了他,这是经理留言的原因,他知道Mik会来的,但他让Mike进去的目的是色莫呢?
我们都以为经理在办公室是在极力挽救Mike,不让他送死,其实错了,他是在考验Mike是不是他要的小白鼠,Mike越是坚持,他越是满意,尽管脸上忧心忡忡,并以假装以酒和酒店机密资料来劝退他。
当Mike自以为战胜了经理,取得了1408的钥匙时,经理其实真正完成了他的计划。
那同学们不禁要问,这经理不就是坏的了吗?
错了,他是好人,他甚至在Mike被困后设法救他,他选中Mike是看重他优秀的生存能力,要他来破解恶魔房间的谜团。
Mike一出差错,经理就来接应,可是经理想得太简单了,恶魔岂是他小小一个人类所能掌控的?
第二个疑团,房间真的有鬼吗?
这个是我和那个老师争吵的重心。
房间有恶魔,影片出彩之一在与从头至尾Mike的所有灵异事件都一直只在一个小小的房间发生,而只有一遍遍观看才能从中体会出奥秘。
我来证明。
第一,楼道……第二,很简单,那个闹钟,不仅是不正常的唱歌、报时,而且经理说过没人能撑过一小时,而那个闹钟很敬业地为Mike打开了那一个小时,一切时间作废,Mike都不知道自己度过了多少时间,闹钟只是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折磨着他,每过一小时它就归零重来另一种灵异现象,直到Mike不行了为止。
而最能证明有恶魔存在的依据是Mike死后经理听了陪伴Mike多年的老朋友——录音机,它是Mike最忠实的朋友,即使Mike死了,可它却能真实地反应出当时的状况,所以当经理听到了被认为是虚幻的那个女儿的声音从录音机中传出时,一切尽在不言中。
第三个疑团,最后男主角将烟灰缸扔向窗外后为什么马上引起了很强烈的爆炸? 很简单,和火山喷发的道理差不多。
房子一开始是封闭的,在封闭空间里燃烧一段时间,这个时候你给他开个口,使他能接触到更多空气,不就是这样罗。
另外,火灾中还有一个称为“闪燃”的现象,discovery有说过,当在一个相对密闭空间中火焰燃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能任何一个因素都很容易导致类似爆炸性的反应产生。
但Mike为色莫要用烟灰缸去砸玻璃呢?
一般镜子,玻璃都是魔鬼的藏身处。
从一开始,连续几个人跳窗,鬼魂就附着在窗户上了。
一共有这些细节能证明,首先Mike自救失败浴室设法求救,对面大楼正对面正好有一个窗亮着,一个人在写字台上写字,Mike就奋力呼救,那人发现了Mike,可当那人站起来以后,Mike发现他开始和自己做一模一样的动作,结果对面的玻璃只是起到了反射Mike的作用,Mike拿起了灯照自己,想看看对面那人是否真是自己,却在这时对面的Mike背后出现了一个人影,他拿着榔头砸向了对面的Mike,Mike惊恐地一回头,那人真的就在自己背后向自己扑来,可Mike躲过了以后那人影又不见了。
注意当中的细节,对面的人长着Mike的脸,但衣服明显是原来对面那人穿的衣服,换句话说,是窗子的玻璃屏蔽了对面人的影像,而让Mike被孤立起来。
以及Mike被困在房间之后,他通过猫眼看门外,门外居然是一堵厚重的墙,上面写着你会被烧死,这是恶魔在心理暗示他。
还有Mike用手提向妻子求助时,屏幕里出现了另一个邪恶的Mike的视频对话窗口,他阻断了Mike与妻子的交流,转而自己误导他妻子来一起送死,这也是恶魔藏身在玻璃中的理由之一。
还有Mike都是通过卧室和客厅间的玻璃看见那些灵异的跳楼的女仆、挥榔头的男子等等。
还有电视机上突然显现Mike过去全家欢声笑语在一起拍的一段温馨的家庭录像,旨在用人最敏感而又薄弱的情感——亲情来使Mike崩溃,一段温馨的家庭录像,让恩斯林在先前的极度恐惧之中瞬间感动地潸然泪下,他是多么的怀念一个完整的家庭,给人以温暖,给人以释放,而现在的他却被困在一个充满灵异的房间之内,无助、落寞、孤单,与这温馨的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或许是一种讽刺,或许是对恩斯林目空一切的一种惩罚。
影片它之所以成功,是在于影片的寓意。
我对影片所涉及的死亡的意义来探讨。
有一个片段是男主角约翰•库萨克在1408房间里经历了噩梦般的之后,与冰箱那一头的酒店经理塞谬尔杰克逊展开对话。
塞谬尔杰克逊冷嘲热讽质问他这个无鬼神论者,为什么要以自己的人生观去破坏别人对于死后某些事情的期望。
他无力地申辩反问对方想从他那里得到什么。
这一时刻,他已经从感官上亲身体验了1408房间里的恐惧,他的理智与精神在斗争,这时候的塞谬尔杰克逊可以看作是男主角的另一个精神自我。
显而易见的是,这个主人公身上充满了矛盾。
从他无数次揭秘神异事件就可以看出,尽管以装神弄鬼为职业,他对于鬼神说却是鄙视的。
他信奉科学,唾弃人死后进入天堂的说法,却又认定死亡就是冰冷的地狱。
他的小女儿病危时,妻子曾以天堂的美好来安慰小女孩的心灵,他认为妻子美化死亡间接导致了女儿永远离去。
在1408房间里,男主角先是看见了过世的父亲,父亲被描绘成苍白、孤独、迷惘的老人;影片的后半段,他又看见了女儿,房间里变得象地狱般冰冷,小女孩皮肤青紫满脚是血走过来,在他怀里化作了灰烬。
父亲出现时说了句非常重要的话,“你也会象我一样”。
这可以理解为男主角的基本死亡观。
他的父亲死了,女儿死了,将来他也必定会死。
每个人都知道死后就什么也没有了,每个人都想知道死后是什么样子。
男主角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可他恰恰又不相信灵魂。
人类信仰的产生,往往源于对于死亡的未知与恐惧。
很难说这个鬼房间究竟象征着什么,是恐惧,是死亡,还是人类固有的思想,反正最后男主角将它付之一炬。
同归于尽是人类最无奈的选择,也是男主角作出的一种变相的妥协。
他最后是不是找到了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已经改变了思维方式。
而在我们所看的那个结局中,男主角虽然最后与房间同归于尽了,那在最后一幕可以看到Mike的灵魂在被烧焦的1408里出现了,他神色安然,远处传来了女儿的叫唤,他便高兴地前去与女儿的灵魂相会。
这时他是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重生。
关于Mike人生和房间的探讨 男主角在某书店开签名会,到场的只有三五个人。
其作品如《10所闹鬼旅馆轶事》只是为了迎合“尊重怪诞情节和廉价刺激”读者的所谓“畅销书”而已。
读者提着百无聊赖的问题,作者给予敷衍庸俗的回答。
没有灵魂的低俗小说,在剧本作者斯帝芬金看来,是不会受到读者热爱的。
有趣的是,就在这仅有捧场的三五人当中,有一个年轻姑娘让他签名的并不是鬼怪小说,而是多年前他的第一本小说,一本描写父子真情的小说《漫长归家路》。
姑娘问他小说情节是否取材于真实,他否认了。
因为这个时候他写作的东西已经完全功利化,失去了最初的真挚。
Mike在幻影凶间里看到了他的女儿病重卧床时问到“如果我死了我去的地方上帝会在那里吗”,Mike出于安慰说“会的”,镜头一转,恩斯林对着妻子大发雷霆,声称女儿满脑子都是什么天堂、云彩的狗屁玩意。
Mike一人独处,没有尽到赡养父亲的义务,幻影中父亲悲伤地说:“我的花园在哪里?
我的儿子在哪里?
”当父亲看见Mike以后,老人仇视地看着儿子,诡异地笑着说:“过去的我,就是现在的你;而现在的我,你将来就会变成这样。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像日本人在上个世纪那样,他们认为人老了一旦丧失劳动能力就是废物,所以子女为了减少开支,就残忍地将自己亲身父母送上山让老虎吃了,让他们自身自灭,可他们想不到的是,自己年幼的子女会目睹这一切,当他们的父母也和爷爷奶奶一样老了的时候,他们也会用同样的方法惩罚自己的父母。
Mike父亲的一席话旨在告诫Mike不要丢失了人性中最为重要的亲情。
联系这三个故事,或许在事业上Mike还算稍显有些成绩,但在生活中他的的确确是个失败者。
爱情的失败,教育的失败,喜欢独处的他造就了他扭曲的性格,这里我们抛开神鬼的现象,透过这个现象去看一些本质的问题,生活,需要我们的个性我们的激情,然而当你对世事都不屑一顾,得到的不会是同情与怜悯,只会是人们对你无知的嘲笑与冷漠。
就好比Mike这份执着,当他试图逃离这个幻影空间,等待他的却是大门的反锁,隔壁所有客房的消失,当他发现挂在门上的楼层示意图上只剩下自己所处的1408房时,孤独、无助、圣经变成了白纸,神鬼也难救了,随后的冰天雪地以及大雨倾盆,无不从侧面暗示着这样的人永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影片末段,当Mike的女儿凯蒂“回到”他的身边(幻觉而已),他是如此的激动,再没有先前的责备、谩骂与不满,此时的他只剩下了无尽的怜爱与不舍,对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深深的自责。
Mike在第一次呆在房间里的最后一次与房间里的洪水搏斗中输了,就在我们以为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的时候,镜头回到了Mike在海上躺在冲浪板上的场景,天上的灰机飞过,Mike看清了字条,上面写着多芬旅店(DolphinHotel)1408房间,原来一切都只是一个梦啊,Mike舒了一口气,梦虽然是可怕的,但梦魇却给他上了重要的一课,女儿已死不能复生,但他一定不能继续犯错,他要牢牢地抓住妻子和父亲,他尽力改变着自己。
可就在他以为美好的新生活就要开始的时候,幻影凶间的再次出现让他尝受到了地狱极乐落般的感受,狡猾的幻影凶间先给人希望,再致命一击。
Mike回到幻影空间的方式堪称经典,Mike做着和先前来酒店之前一样的事,除了他再也不打算去那酒店以外,在梦中去访问酒店之前他回了一次公寓,现在现实中他又站在公寓底楼和值班的说话,可就在这时,底楼的装修工开始拿起锤子砸公寓底楼,玻璃被砸碎了,墙被拆了,地上的地毯被撕了,一切都被拆干净之后,展现在Mike面前的还是那熟悉而又恐怖的幻影凶间,恶魔根本没让他逃出来。
可接下来她女儿出现了,此时鬼意识到,迈克内心一直希望女儿以哪怕是幽灵的另一种形态存在着,所以让她女儿在其手中化为灰烬,对其致命打击。
这次Mike彻底崩溃了,然后鬼让他知道,要不继续新一轮打击,要不他去见马克思。
当恩斯林即将崩溃的时刻,突然电话响起,一个女声道:“你可以选择像这样一遍一遍度过这1小时,或者,可以利用我们的快速退房系统”——自杀,这便是以前几十位房客自杀的原因。
这个“快速退房系统”的确另我比较震撼,受不了这样的折磨?
受不了这样的惩罚?
那么你可以选择到另一个世界,但这就是可以退房的完美答案吗,或许你到了另一个世界,等待你的是更残酷的折磨,因为我们永远无法拜托自己的心魔。
阴影永远是阴影,他只会随着光亮的到老逐渐的缩小,但却无法消失,我们能够战胜他的唯一方法便是将眼光只聚集在光亮之处,或许这是一种自欺欺人,但至少,我们有心去改变。
我们的主人公,正如他自言“我这辈子都活得很自私,但是我不想就这么死去,如果我要下地狱,我也要你和我一起”一样,没有选择自刎,而是毁掉这间客房。
士可杀不可辱,崩溃之后是涅磐, Mike选择了和鬼同归于尽,烧掉1408房。
你可以尽情折磨一个人的精神,却不能撕碎他内心最宝贵的东西,这是底线,鬼自然不了解这点,所以落得个再死一次的下场,要明白,兔子急了还咬人。
当熊熊烈火吞蔓延向每个角落,当滚滚浓烟吞噬着每处空间,Mike闲庭自若,丝毫没有愧恨之心,他对着自己的录音机说到“我来这里是为了工作,我没有退缩,在这里我赢了海豚,10分”。
不错,Mike战胜了海豚,战胜了自己,他明白了一切,在这里,不论是现实亦或是幻觉,一定会改变Mike的一生,同时也深深的感染着坐在荧幕前的我们。
Mike葬礼上,经理把其遗物——录音机给了他妻子,但妻子并不接受,经理是知道房间闹鬼,但他并不是鬼,而他听录音最后一段时,竟然是Mike和他女儿的对话!
这就是房间有鬼的最好证明。
所以迈克是胜利者,他愿望实现了,世间有灵魂的存在,他没有白白死掉。
这里也可以对那句:“有些不好的回忆应该记住。
”闹鬼却让他重新和女儿走在一起。
影片其中一种结局里他与妻子的对话,妻子鼓励他重拾信心,写书纪念女儿。
人类总要经历生老病死,只有注满真情的小说才能真正深入读者的心。
他被妻子的话震动,终于在经历1408的灾难之后完成了写作。
那段对话这么说来着,妻子说“还记得你写这个总是很快吗”,他回答说“写这个很容易”。
这时候他笔记本里的应该就是纪念女儿的那部书了,这与影片开头书店签名会遥相呼应,充满了陷阱和岔道的漫长人生路上,他终于找到了回家的那一条。
以迈克玩世不恭、受到打击失去亲情为切入点,展开一系列的人性弱点的批判,从虚幻世界中自我反省,还兼具教育意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片。
(以上是对电影的分析.十分透彻是吧,我看到后也是这样觉得的,太帅了!!)
有一类人,嫌弃自身生活的平庸,无刺激不追寻,故而爱上恐怖电影。
如我。
若能遇上令自己毛骨悚然的镜头,内心会兴奋不已。
须承认这很变态。
而比我这类人更变态的,是如影片中主角这一类人,非灵异旅馆不住,住宿期间并且拍照录音绕着房间自言自语大吵大嚷,并且将曾经发生过自己却不曾目睹的灵异现象注上自己的名号撰写成书。
但我见过最变态的,当属国内或台湾某些灵异类节目,领着一群大众扛上摄影机去鬼屋寻宝,一惊一乍并且指着某些蓝光作道士状。
因此,我基本不看中国恐怖电影。
算起来,我看过的恐怖电影已有不少。
部分心得能够稍作记录。
美国人其实不懂得拍恐怖电影。
每一部美国恐怖电影,它都喜欢以先兆的姿态夺人眼球,将主角当成小白鼠,一一将曾发生过的恐怖事迹亲身试验。
美国人喜欢研究人的大脑,日本人则喜欢研究人的心理。
因此美国恐怖电影总有股清醒的气流在作怪,不能将观众引入足够恐惧的状态。
同样是鬼屋,日本人喜欢集体作战,美国人则单枪匹马。
一个人承担惊恐不足以服众,全栋屋子的人都争着抢着要死要活才好玩。
更何况,日本有骨灰级的女鬼挡在面前,任哪个国家也模仿不来。
前段时间与朋友谈及恐怖电影,仍认为咒怨中的小男孩最为经典。
同样为小孩,同样死去多年仍存留世间,同样喜欢冒出来吓人。
美国人觉得这小孩一定只会吵着闹着找爸爸或妈妈,找着了也只会抱一抱哭一哭,唤起某些对亲情陌生的人的眼泪。
日本人则觉得这小孩一定于幼小的躯体内装着年老的灵魂,能够把握成年人表面未可知的心理阴暗面,一而再再而三戳破它直至将这个成年人的魂给毁灭。
我一直认为恐怖电影都似悲剧,因有人死亡,必定引起生者的悲伤。
多数鬼都依靠着这悲伤而存在,否则单凭怨恨,没有多少鬼能够恨得那么有形有状。
日本人则十分懂得这点。
我曾看鬼水凶灵而对那只小鬼悲从中来,只因为它日夜躲在电梯里,背着红色小书包,看到值得信任的母亲状的生物,便一声一声唤妈妈,直至终于能与她依偎,全身怨灵便都消散。
孩子的愿望大都很简单,总有那么多的人无法体谅并满足他们,勿怪诉说小鬼的电影越来越多。
除了悲伤,恐怖仍该是恐怖电影的最终主旨。
如果能够于大白天,门窗全敞,屋外笑声话语声一片的环境下,仍将我的心脏给揪紧,那么这部恐怖电影一定达到一定水准。
因为我这类心理麻木冷硬的人,很难对血水漫延鬼声轰隆的场景产生感觉。
除非它一直有惊喜,一直将人的思想控制在临界点,一直在你松下一口气的同时将你的死亡提至你的眼前。
那么,1408这部影片,有足够的惊喜。
即使它也有足够的俗套。
我仍觉得,在接近傍晚,周末的傍晚,我除了玩游戏和睡觉之外无事可干的儿童节这天的傍晚,用两个小时看完这部影片,十分值得。
我甚至很少触碰别的按键,乖乖将它从头至尾看完。
主角如同所有正在看影片的观众,从一开始极度不信任灵异并且打算将它一一攻破,至他被自己的幻觉攻击得面目全非,反反复复的诡异景象在重演,甚至声音温和的收音机音乐也能够将他的神智击溃。
如果观众足够感性,也可以为主角和他的女儿的情深似海抹一把泪水,甚至因为他们拥抱的镜头而叹息着对影片赞不绝口。
影片的恐怖指数,我只能给三星。
但演员的表演,我可以给五星。
仍然觉得,影片的惊喜权握在演员手中。
他足够坚强,足够清醒,足够奋不顾身,他十足卖力。
我想看着他活着自1408中离开,但我看到他仍衣冠楚楚站在1408的窗前,转身走向他的女儿,逐渐透明的身影那么如释重负。
你的心,生就在这里,它是欢声笑语,似锦繁花,蓬勃青春。
恍惚间,儿时玩伴,左右至亲,终随着内心的日益成长,层层包裹,而飘向彼岸。
曾经的触手可及,渐被浩瀚长烟所湮没。
它开始变质,用浑身的锐刺阻挡着仿佛要洞穿自己残喘枯萎的目光,那对属于身体的审视目光,不时在头顶张望,迫得人低垂颔首,在迷雾中来回游荡。
暗自窃语,如此的这般,没有指引,没有伙伴,出口在何处?
远处传来久违又熟悉的声音,那是谁的呼唤?
顿时间,那些人那些事,涌现眼前,来了又去。
阂上眼,告诉自己:我深知这是一场孤独的梦魇,但愿你能带我逃离。
不过是汪洋之隔,于是筑起一艘小筏,寻着记忆里的线索,划向彼岸的你。
惊涛骇浪,险象环生,电光火石间,视觉模糊,身体的暖意或许暗示着什么……是梦似醒,只是一阵轰鸣,灿烂的艳阳,安全的壁垒,轰然倒塌,反反复复,却原来从未曾离开那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
可谁又不是与世隔绝?
纵使空气稀薄,无人围绕,顺流逆流之间,重雾迷霭遮得住视线亦无法遮掩耳畔的潮起潮落……历来,惊悚电影演的是灵异是惊心动魄,说的却是情,1408也不例外。
幻象的产生,是自我的罪恶与恐惧,也是自我救赎的尝试。
Before the rising sun we fly,So many roads to chooseWe start our walking and learn to run.And yes, We've just begun.We'll find a place where there's room to grow,And yes, We've just begun.PS: express check out service?惊悚中不禁捧腹大笑
欧美的恐怖片总是很令人失望,这么多年了,仍然是黑灯瞎火迷惑人,一惊一乍吓唬人,血肉模糊恶心人这三板老斧。
尽管在故事节奏的行进与气氛烘托的配乐上,好莱坞早已做到炉火纯青,但就故事本身看,前后自圆其说,自成严密逻辑体系经得起推敲的还是太少。
这次尽管《1408》在吓人手法上也没能脱离这定势三招,但这部依据恐怖小说大师史蒂芬.金的小说故事改编的电影却也拍出了些令人惊喜的新意。
第一处令人欣喜的是John Cusack的表演。
电影故事情节相对简单,John Cusack扮演的靠写灵异旅馆评论为生的作家麦克,机缘巧合住进了纽约某旅馆闹鬼的1408号房。
这个鬼屋尽管外貌与旅馆其他房间无他,但麦克进入后,待得时间越长就越被迫面对自己的心魔:一切未解决的情感负担与家庭责任。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电影中就只有麦克这一个人物,场景几乎近似一场单人舞台表演,麦克的清高、愤怒、恐惧、失落、痛苦等等情绪,都要在有张有驰的节奏中不紧不慢却也高潮迭起的被展现出来。
这样的剧情对演员的表演功力要求可不低,既要可信不过分夸张,又得有足够张力,不过于内敛令人琢磨不透,还要笼络住观众,具有足够的亲和力。
John Cusack可以说是麦克的不二人选,在片中表现可圈可点,尤其在对悲伤绝望情绪的刻画上,十分令人动容。
电影的第二处惊喜是中部情节上的一个“圈套”,让观众先失望再惊喜,欲扬先抑,真是恐怖片中难得的突破。
当然,这大概要归功于恐怖大师史蒂芬.金的聪明才智,但至少电影处理得很好,基本没有破绽,让观众领略到了与三板斧结合起来的情节与悬念为影片所带来的另一层惊悚体验。
电影还有一处惊喜是其结尾手法。
一般说来,恐怖片情节上最难安排的就是结尾。
电影前面各种手段用尽,费劲心思的用声响、音效、扮相、悬念来吓唬或者调动观众,尽管细节饱满但往往新意不足,所以到了结尾,要想出一个与前面细节同样分量同样震撼人心的解释就越发困难。
不管是鬼怪故事还是变态恶魔,不管中间是什么样的悬念套路,到最后的解疑时间,很多影片都拍得虎头蛇尾,甚至有些实在无法自圆其说就干脆放弃,随便找个理由搪塞观众。
《1408》是闹鬼故事,这样的情节到最后一般是解释鬼怪来龙去脉,想拍大团员结局的,主人公大展神威成功突破牢笼;想拍悲剧的,主人公败于心魔或者与鬼怪玉石俱焚。
尽管这部影片并为彻底突破闹鬼故事的大致套路,但结尾处却也有出人意料的细节,没有完全停留在套路上,观众能感觉出编剧的用心与努力。
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开始部分麦克与Samuel Jackson扮演的酒店经理Gerald Olin的一场口角戏,二人你来我往,表情、语气、神态、肢体动作无不精彩,实在有话剧舞台之风。
两位影帝的这幕精湛表演是《1408》的另一引人之处。
总体说来,《1408》把欧美传统的灵异恐怖片吓人三板斧定势与惊悚片的情节悬念节奏张弛有机结合到了一起,尽管没有脱离大套路,但也在套路中力求创新,获得了一定突破,是2007年值得推荐的恐怖电影。
部分内容发表于《电影世界》杂志,转载请注明。
这部电影有两个结局,我都看了,现在详细介绍一下!
第一个版本,是我买来的盘,上面写着是一区未分级收藏版,应该就是导演剪辑版了。
第二个版本,是我在土豆上看的,地址在这里: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bdM2fCvjT3E/ 这个版本应该是电影院的公映版本。
--- 下面介绍一下两个版本结局的内容: 1.第一个导演剪辑版的结局:作家自己放火烧了1408,旅店里的火警铃声响起,客人都跑了出去。
作家的妻子在赶来的路上也看到了旅店出了事,跟警察说她丈夫还在里面,可是已经晚了,1408爆炸了。
作家葬礼上,旅店经理也去了,他把作家的录音机带给作家妻子,可是作家妻子没要。
旅店经理自己回到车里,听了录音,放的是作家和他女儿对话的片段。
旅店经理突然看到车后座的作家,烧得面目全非,吓了一跳,仔细一看,原来是幻觉。
后来旅店经理开车走了。
电影最后一幕是作家的魂在烧焦了的1408里转了一圈就消失了。
2.第二个公映版本(土豆上看到的)的结局:作家自己放火烧了1408,旅店里的火警铃声响起,客人都跑了出去。
作家的妻子在赶来的路上也看到了旅店出了事,跟警察说她丈夫还在里面,消防员上楼把作家救了出来。
作家在昏迷中告诉消防员们千万不要进1408。
旅店的老板则自己做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拿着酒杯自言自语对作家说:“well done!"在医院里,病床上的作家和妻子重归于好。
过了些日子作家病好了,他和妻子回家收拾东西,妻子要把他的录音机扔了,他没让。
接着作家播放了录音机,里面放的是作家和他女儿对话的片段。
作家的妻子听了后目瞪口呆,把手里的东西摔在了地上,作家则露出了诡异的微笑,the end.
恐怖片老是套上主角个人阴影的枷锁就不好了哦..
这部电影还算惊悚片里比较不错的 至少还有些意义 我们都应该让自己死前不再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抱有遗憾
无尽梦境
如果真的有1408个结局,那我看的饿那个挺没意思的...而且没看懂...不知道电影想表达什么...
还不错
在大家看恐怖片看的紧张到不行的时候 我的喊声不合时宜的响起
较差~
恐怖片怎么那么说教呢…… @2011-12-04 15:26:53
三星半。真的很喜欢johnCusack大叔
莫名其妙
期待和失望对比最大的影片!
有点儿像寂静岭
整个靠幻觉来解释,是最方便也最不需要动脑子的方法。
可能是因为看的时候太困了。。。。觉得有点boring
表妹很想看,但是又害怕。爬窗逃生的镜头真不错~~和《闪灵》都是对作家下手的片子,自己吓自己,《闪灵》更胜一筹。
还不错
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典范
看过
花了几个小时讲了五分钟的故事
约翰库萨特的心灵独角戏,人们可以选择离开1408的房间,可永远离不开自己心里的那间房,那间房里的一切折磨着每一个人,所以最终的最终,他选择与那个心里逃不掉的一切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