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美术馆看了,多亏了有现场解读,否则还真是看过就看过了。
这是一部严肃题材的电影,两条主线相互交叉但直指同一个主题,对资源的贪婪掠夺与反抗,影片最后,主角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过去百年前,哥伦布是这样,现在,跨国公司也是这样,对资源的争夺已经到了很荒唐的地步,时间不一样,方式一样,但是目的却是鲜明的。
水危机其实早就在联合国的报告中凸显了,这个世纪也许水会真的成为一种争夺的资源,或许没有答案。
从看完这部电影起,我就觉得这是导演博亚因是在向拉丁美洲爆炸文学的部分主将致敬,尤其考虑到这位导演是女性,能够拍出这样的片子更为不易(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我也是在塞万提斯学院女性电影周上邂逅的这部电影)。
科斯塔在片子中说道,“这部片子如果用英语拍,能够多赚一倍的钱。
”光凭这句话,就应该为博亚因再加一分。
读完加莱亚诺《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之后,觉得欧洲人已经剖开了这个大陆的通道;读完卡洛斯-富恩特斯《墨西哥的五个太阳》之后,觉得欧洲人继续残忍地解剖着拉丁美洲的躯干,过于残忍。
看完《雨水危机》,有种感觉:欧洲人到了极限,准备吃了拉丁美洲人,结果遭到了顽抗。
这条线和殖民化路线以及西班牙帝国后期退潮的轨迹近似。
文中主人公的名字也是非常有趣。
科斯塔在西班牙语里是海岸的意思,隐约让人觉得和哥伦布远征有些联系,当然那个在十字架前的说辞衬托了这个观点;塞巴斯蒂安,圣塞巴斯蒂安的电影节世界闻名,这个年轻人也有着同样的梦想,最终几乎被现实摧毁,最终能否实现不得而知,但他的心灵已经升华了。
这是艺术给人灌输的额外力量,而这种杜拉斯或者卡佛式的结尾再次显示了导演的别具一格。
有些东西超越了艺术的范畴。
比如塞巴斯蒂安要求妇女儿童们配合在河边拍摄一幕溺水戏,只闻孩子的哭声和女人们冷冷的眼神,丹尼尔的那一句“有些东西比你的电影更重要。
”其实,塞巴斯蒂安没有完全领悟这句话,要不然,他怎会在最后与科斯塔争执不愿救助丹尼尔的女儿。
科斯塔彻悟了这一点,应该是在塞给丹尼尔一万元要求其配合拍摄不再闹事却在第二天的电视上看到丹尼尔被警察逮捕的一幕开始的:这是一次强烈的心灵撞击,而科斯塔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塞巴斯蒂安。
片子开头给了十字架很长时间,意味深长。
“向上,向上”的喊声连绵不绝,到最后,科斯塔和塞巴斯蒂安真的向上了;而怯懦逃离的另外一些人还像生活在安托瓦内特“面包和蛋糕”的迷梦中。
他们没能洗去哥伦布时代的尘埃和罪过,没能在耶稣面前完成自我救赎:这是现代西班牙,曾经的殖民地国度留给后人的思考。
电影结束前的两个镜头意味深长。
科斯塔在丹尼尔的车间里找到了两张纸,一张上面是普桑的名画《屠杀婴儿》,这个镜头应该是针对这是科恰班巴水危机中政府屠杀一位17岁少年的控诉,而且普桑的画中拦阻屠杀婴儿的最后一人正是女性,正好也能照应到科恰班巴群众最初闹事的一幕,女人们对抗荷枪实弹的警察;当然,也和挽救丹尼尔女性的一幕很能呼应,当科斯塔拿起这幅画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阻止屠杀婴儿的使命,在这之前他已经完成了心灵的救赎,因为他选择留下。
第二张纸是毕尔巴鄂媒体《邮报(El Correo)》的报道,这张报纸的政治宣传功能还是比较强的,之所以选择毕尔巴鄂媒体而非《国家报》《世界报》《先锋报》或者《ABC》这样的首都媒体,可能也是在影射西班牙动荡的危机,那个年代,埃塔的势力震颤着整个巴斯克乃至西班牙。
作为一个曾经殖民地国家的女导演,能够用这样的问罪心灵手法拍摄电影,已经殊为不易了。
当然,前提是她必须追求自由并且内心崇尚道德律。
一个推断是,拉丁美洲爆炸文学时期的硕果影响了这批西班牙的导演和文艺人的诉求(显然包括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萨斯的著作),他们愿意反省前辈的作为,用这样一些文艺成果来问罪,来求赦。
不知道我们的国家能否出现这样的导演和这样力透纸背的片子,至少我们不具备两个先决条件:对历史的反省和对内心的自省。
为了那滴水,为了忘却的纪念。
不知道是因为自己现在算是partly身处其中或是怎样,对于当年欧洲人对美洲土著的劫掠感触颇深。
前半部分虚构和现实的穿插做得挺好,并且有令人深思的情节比如演员拒绝出演溺死幼童的戏码那一段,但是影片后半部分却给人一种现实的剧情线没有埋踏实的感觉,隐喻转化为明喻似乎有点太刻意太明显,而电影在这种处理上没有把稳大概就很容易有浓重说教意味。
人物性格略漫画化,并且到后来两个主要人物似乎不仅交换了在影片中的地位还甚至有点互相附体的趋势这个是有点雷的。
最欠缺的却还是对土著daniel的刻画。
我从不相信会有人无缘故地性格坚定,或者说无缘故的性格坚定只能叫作固执,影片本来有很多机会去展示他的想法他的理由,最后表现出来的却像是一个拥有着“文明人所不能理解的土著哲学及原则”的角色,那他的内心呢他的感情呢,总不能一句“你是不会懂的”就让人真的不懂算了?
我觉得吧即使这部电影不是在呼吁彼此理解至少也应当把矛盾控制在双方在精神上势均力敌的范围内,当然说不定我只是由于这种莫名的partly身处其中所以才对影片期望甚高。
色调相当喜欢,有些取景会让人眼前一亮,音乐没注意= =希望不要是因为我中途由于不可抗力而去做油爆虾了才把这电影看成这样儿的阿西。。
突然想起来影片也有对于历史的稍稍挖掘,这部分很吸引我但是也就点到为止了。。
阿西怎么越写越觉得其实就是自己期望太高啊>_<
电影前半段比较聒噪,人群喧闹,觥筹交错,在主线不是很明确的情况下加上了大段快语速的关于宗教,政治的对白,直接让人昏昏沉沉。
本来做好了回来在db打差评的准备,没想到半小时后开始渐入佳境。
Sebastian明显就像一个颐指气使的老板,指点江山,口口声声为了伟大的电影理想,但是确不愿意染指任何脏活累活,全靠Costa负责擦屁股。
Costa表示Daniel是个刺头,最好别找这种人做主角。
Sebastian表示不听不听,然后在发现Daniel领导反叛运动的以后表示你来解决,老子不管。
在Daniel被抓进局子去以后大发雷霆,说你就是这样给我解决的?
在Costa提出花钱赎人,之后再送回来后,Sebastian又表示太不人道了,不行不行。
一边要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名垂千古,另一方面又要显示自己不忍心,有人道主义关怀,属实又当又立。
最后人出来了,又表示本宝宝一晚上没睡,呕吐了,不想拍了,需要Costa哄一下。
制片人真是你爹啊,没你爹你在玻利维亚下飞机连出站口都找不到。
这人明显不太关心拉美处在水深火热中的民众,而且关于西班牙对玻利维亚的殖民这事也没啥真实地情感。
恰好在拍电影过程中出现科恰班巴水危机,于是Daniel戏剧性地同时在剧中剧里扮演受殖民主义迫害的印第安人,同时又在现实中真真正正地是一名反叛后殖民主义(这被我们解释为“全球化进程”)的运动领导人。
于是Daniel不得不经常在双线叙事中频繁地切换身份。
这群从宗主国来拍电影的人们不可能没有意识到所处在的政治环境与所拍摄的题材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但是当真实处在历史地洪流中,当尝试去关怀,体认,理解,批判(拍电影)与将这些情绪付诸行动(支持Daniel为自己国家所做的事)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每个人所做出的选择或多或少可以看出来他们究竟是真实还是虚伪。
Sebastian不用说,脑子里想的都是“我要拍点牛逼的玩意,参加你的革命运动也不能阻碍爷拍摄”。
最后他选择继续留在玻利维亚,不是因为他不怕环境动荡危险,真切想去参与,去行动,投笔从戎,而仅仅是他接受不了自己伟大导演梦的幻灭。
最后他坐在小土丘上想的是什么呢?
大概是在思索Costa,我的爹,啥时候回来吧两个传教士也很有意思,在教堂门口发出灵魂拷问,直指资本主义的丑恶嘴脸,现实中武装冲突发生,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立马暴露精致的利己主义嘴脸。
嘶吼,疯狂,这些情绪一览无余。
实在受不了,不是人待的地方,我还有老婆孩子热炕头,我还不能死,导演要实现理想也别拉上我垫背的,刚好路封了,让我走吧,求求了。
Anton表示反正没人想着我回去,那我留下吧。
尽管他一直是以一个冷嘲热讽的犀利酒鬼形象出现,但是此刻他却是对革命,对拉美民众带有最多人文关怀的那位。
可能他或多或少会真正为西班牙对玻利维亚的殖民感到一丝歉意吧,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能为这些勇敢的反叛者们,为这些捍卫自己喝水权利的斗士们能做些什么呢?
给他们每个人都送上一口酒吧,为他们的勇气与坚定干杯!
最后说说Costa吧,最开始他无疑也是看不起这些拉美人,以一个中产的身份自居,看着这群为了2美元排队几个小时的人们,不由感到愉悦。
They are f**king cheap,我只在乎怎么能花最少的钱把电影拍好就行了,其他的都往后稍稍。
哦?
这逼咋去过美国啊,听懂我骂他们了,真无语了。
电影还得他拍,咋整呢?
只能道歉吧。
不是,刚拍一出戏咋又开始在那拿这个喇叭喊话了,真把自己当人物了?
sb导演让他别找他,现在还得我来擦屁股。
所以说他拿着钱甩到Daniel身上的时候说的是你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多钱吧,你至少在拍电影的时候别参加运动了,拍完以后咋样我才不管呢。
他其实根本无法理解Daniel所说的some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your movie。
他看不出Daniel不跟自己握手代表的是无声的反抗与不认同。
Daniel不会吼叫,不会向他呐喊着yaku对国家的意义有多重要。
因为他知道这样没有意义,他是一个真正的实干家,就如他说的“印第安人擅长在夹缝中生存”,无奈又心酸。
所以Daniel才会把钱默默收下来,因为他知道这笔钱有更重要的作用。
Costa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了呢?
可能是他亲眼看到Daniel再次被警察抓走的时候。
尽管这是他们事先达成的协定,但是在拍摄结束以后的喜悦还没褪去,恐怖的阴霾就伴随着警笛声到来的时候,他看着Daniel和周围土著的眼神,或许Costa开始理解yaku究竟意味着什么。
又或者说自己作为一个从没见过自己14岁孩子的父亲,在听到Daniel女孩腿受伤的时候灵魂受到了触动与感召,必须做出回应。
不管怎么样,在最后把Daniel女儿救出来以后,他和Daniel算正式消解了之前的隔阂,Costa从某种程度上也终于开始理解Daniel。
最后Daniel送给他一份礼物,是一文不名却又弥足珍贵的yaku,他意味着反殖民运动的暂时成功,意味着法国跨国公司退出玻利维亚。
但是资本的侵袭随时可能会以一个更高明的方式进入这篇贫瘠的土地,在千疮百孔的血肉上划下更深的痕迹。
但是好在先辈倒下的地方会插上后继者的旗帜,反抗者的血在拉美的土地上永远不会停止流淌。
电影、历史和现实就那样相遇了,困惑、危机和抗争从来没就有停止过,美洲仍然是厚重而深沉的美洲。
美洲人坚韧而敦厚,以自己的步调走自己的生活,即便是切格瓦拉也不能改变,即便是以身殉道,他的“革命中心”理论在实践中也没能玻利维亚获得民众的广泛支持。
但是当生活面临困境,他们的抗争比格瓦拉还彻底。
制作精良,视角透着女导演特有的细腻关怀。
结局的“水”的礼物,个人觉得有些突兀,因为我难以想象,外表敦厚而内心激荡的丹尼尔会选择如此“心连心”似的礼物。
这几年有好几部关于南美的电影,从本片男主角加西亚前几年的作品《摩托日记》,到《伤心的奶水》,到《高原》再到今天的《雨水危机》,都具有强烈而深沉的人文关怀,向那些导演和编剧们致以敬意,他们的那些关注和努力,让我们这个盛世中国显得如此贫瘠。
有关现实题材的电影并不在少数,许多这类作品总让人觉得显得太过空洞,就像一种令人不悦的尖叫,但《雨水危机》避免了这种问题,它更加真诚。
它是一部非常犀利的作品,在不长的篇幅中提出了许多南美政府存在的弊端,其中就包括他们对于普通百姓生活的漠不关心。
有一种电影,我们看着看着就会愤怒,为什么会愤怒,原因在于我们对影片当中故事以及主人公得遭遇感同身受。
这是一种共情,有人有,有人没有,为什么,因为有人是施暴者,有人是受害者,当施暴者去看一部电影的时候,他自然是没法跟受害者产生共通的情绪的。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影片就体现了这一情感。
《雨水危机》是一部讲述拍电影遭遇的电影。
导演塞巴斯蒂安跟他的制片人科斯塔来到了玻利维亚,他们要拍摄一部南美探险寻宝的电影,影片主要讲述了欧洲探险者与南美原住民之间的矛盾。
他们选定了当地的普通民众当自己的演员,力求真实还原,然而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他们却被动的搅进去了一场危机,什么样得危机呢,玻利维亚原住民跟跨国企业之间的危机,危机的根源在于原住民有没有权力使用当地的水资源,包括雨水。
本片围绕这个话题不断地展开,而展开的同时,本片中的导演塞巴斯蒂安与制片人科斯塔在面对玻利维亚原住民的时候,在讲述自己所拍摄的电影中的故事的时候,都有一种天然的矛盾,矛盾的根源在于他们如何面对这些人,如何以自己的身份面对这些人的身份,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但是现在却没有人愿意讨论的问题,什么问题呢?
殖民主义所犯下的罪行与现实世界矛盾的问题。
本片中的拍摄团队是曾经的殖民者的后裔,他们面对自己的先人曾经犯下的累累罪行表面上看是深恶痛绝的,为什么塞巴斯蒂安一心要找当地的原住民派参与拍摄,原因在于他想要真实的还原当时的场景,甚至于在群演中找到符合自己心目中的美洲原住民的形象的人。
他们认为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还原事实,追求真相,然而,他们的自以为,仅仅是一种自以为,并没有任何的别的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们在甄选演员之后,当演员所属的群体在现实中再一次上演新的殖民主义危机的时候,他们集体噤声了。
导演塞巴斯蒂安一直谴责制片人科斯塔对于当地的原住民漠不关心,然而最后,真正关心当地人的只有科斯塔。
塞巴斯蒂安情感转变有一个过程,本片当中一个场景是塞巴斯蒂安谴责当地的政府不去帮助民众们解决饮水问题而只是跟跨国公司同流合污,甚至压低民众们的工资,而当政府官员反问塞巴斯蒂安自己给群演们出多少工资时,塞巴斯蒂安一下子语塞了,因为他口口声声给自己标榜为正义的化身,实际上,他跟当地的政府之间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此后,塞巴斯蒂安彻底的沦为了一个导演,一个外来的,只想要拍摄一部属于自己影片的导演,当地的一切再也不关心,之前口口声声所说的为了还原历史,为了真相的这些冠冕堂皇的话也不再提起,反倒是一开始被认为是冷漠无情的科斯塔,最后十分却拯救了一家人,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比什么呢?
说与做之间存在着一种巨大的鸿沟,有的人说的很好,但做的很糟糕,有的人默默无闻,却一直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而本片虽然是借用拍摄电影突出一个显著的问题,然而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却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原住民的财产,究竟属于谁?
这本该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但是在当代新殖民主义泛滥的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私有化不断地扩张之后,真正属于所有人的财产便被一纸合约所变卖。
玻利维亚原住民喝不起水,甚至连雨水都喝不起,原因是什么,原因是跨国公司垄断了当地的水资源,即便是天降雨水,都被跨国公司所垄断,这是一种什么样得行为,这种看似被现代文明所包装的合理合法的商业行为,本质上跟十五世纪开始的欧洲殖民主义没有任何的区别,他们都是在掠夺,只不过当代的掠夺披上了一层所谓的文明的外衣。
这并非是危言耸听,我们可以去看看南美这些所谓的香蕉之国,甘蔗之国,芒果之国等等国家,他们的国家解决了吃饭问题吗?
没有,为什么没有,因为地里不种植粮食作物,为什么有着大片的土地却不种粮食种经济作物呢?
因为这些土地在私有化的浪潮中全部被跨国公司所占有,他们并不对当地的国家粮食问题负责,所以,即便是当地不去种植香蕉,甘蔗而去种粮食,种出来的粮食也不属于当地的国家而属于跨国公司。
你可以说这是一种现代合约体系的先进性,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种新的殖民主义贪婪和残忍。
《雨水危机》为什么会让人共情,试想一下,如果抗战我们失败了,我们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侵略者占有了所有的资源,甚至禁止我们使用雨水和空气,这回是一种什么样得场面,我不敢想象。
庆幸,我们胜利了,我们没有沦为奴隶,然而在当代,在殖民主义被宣称灭亡了许久之后,却依旧有奴隶。
……你好,再见
2013 年看的第一部好片!
给6星!
简洁有力!
1、片名翻译太二了,要不是西班牙语片,光瞄名字,我都不想去看!
2、这是我第一次在非阿尔莫多瓦神经兮兮的电影里看见 Gael García Bernal,也没觉得太出彩。
3、片子里最震撼的,就是剧组一边对台词,一边拍当地土著的表情。
好残忍好残忍啊。
虽然作为被侵略过的国家之一,我们也经常在各种片子里看见自己同胞被虐待的历史,但都没有这样的对比镜头来得震撼。
出自一位女导演之手,真了不起!
4、不知道为什么豆瓣的页面没有把那位玻利维亚土著Daniel的扮演者 Juan Carlos Aduviri 的名字列上去,虽然他只演了这么一部片子。
这之前,他是玻利维亚演员学校的一位老师,这是他唯一的片子,但是因为这部片子他入围了戈雅奖最佳新演员。
5、白种人在为自己的一点仁慈之星沾沾自喜打100分的时候,其实被压迫人种,人人都是200分。
6、玻利维亚人居然和阿根廷人一样是用VOS的,拉美还有多少国家是这种西语用法?
7、印地人真的和黄种人没有血缘关系吗?
我听一些妇女讲西语那个口音就是中国口音嘛。。。
8、La verdad tiene a muchos en su contra, la mentira muchos a su favor. 这句话真是荡气回肠一百遍啊一百遍!
9、两位主演开车的时候,投资人电话他们让他们赶紧撤退,投资人用的是英语,但是明显是一个西班牙人啊亲!!
那口音!!!
剧本巧妙将电影人对梦想的追求与第三世界长期存在的被“奴役”、“剥削”结合在一起。
在人性光辉中找到一个合力的支撑点。
从角色的塑造到技术部门的支持,这部相当主流的影片还是具有相当水准的。
一时偷懒,在线观看,不断的缓冲界面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的感情断裂。
不过,我却因此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在等待中回忆之前的镜头。
印第安人丹尼尔总是用那双黝黑锃亮的双眼望着镜头,不言不语。
但是不能用“深邃”来形容它们,而该是“纯净”。
他的双眼特写不断出现,表现他在思考。
一般来说,一个人思考时的眼神是出神而复杂的,他的眼神也是出神的,但好像真的见到了神或者跳脱了尘世。
一个镜头:costa带着钱去说服他不要参加抗议,妻子在给他敷药,costa在不断加价,而他一直不说话,就是出神,甚至看不出他有没看costa。
costa都要疯了,他还是不动声色,突然他就说了好。
一般生活中,我们该说这个人按兵不动为了敲诈,满眼贪婪和狡诈。
但是丹尼尔就像一个突然醒了的自闭症孩子,自然、天真的让你不能多想。
再配上下面的情节:丹尼尔对妻子说“(起义)用得到这笔钱”。
一个圣人形象成功出现。
千万别说假。
配上别的眼睛可能是这样,配上这双眼睛,你就是不愿说他套式化,你就是想说他伟大。
这就是用原生演员的好处。
看完习惯性地差了百度,贼逗,主人公居然没有Costa。
我很鄙视编词条的。
我不是因为结尾有costa就一定要突出costa。
而是Costa的心理纠结才真是这部片的一个精髓。
costa其实正对应着影中影的角色——卡萨斯神父:一个在印第安土地上出现的思想蜕变者。
卡萨斯神父一开始就是个殖民者,然后在受到屠杀印第安人的刺激后觉悟,开始四处布道为印第安人争权利。
而影片一开始那个最无情最资本最猴急的人是谁?
Costa。
但是随着电影发展,和Daniel交集最多的人是谁?
还是这个“坏人”Costa。
直到全摄制组的人都在暴乱中选择逃离这里,只有Costa选择留下来帮助寻找Daniel的女儿。
导演Sebasitian也没有离开,但是他与Daniel的互动逐渐被Costa取代。
Costa不断在心里坐着斗争。
或许到最后他仍旧不是一个寻常意义上的好人,但是他拿到Daniel的礼物时作何感想,他拥抱Daniel时的泪水有何意义,又是一种蜕变的阐释。
为了政治正确,没在现实公义与艺术公义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有点浪费演员和题材了
伪善的西方
很好看的略带政治体裁的电影,故事由真实事件改编,演员们集体发挥出色
没意思。关于政治理论的问题有太多角度,讨论起来比较复杂,还不如不讨论,不从这个角度,但不从这个角度看剧情本身更一般。不流畅,叙事有一点乱。
主题很好,有一定的历史事实、真实的悲剧性。但整体效果一般。
有点失望,题材一级棒,但是叙事太单调了……
其实四星半也不为过。sobrevivir,最终总是这样无力又无奈的结局。想找Alberto Iglesias的原声来听。
人物情感升华得极不自然
主题比较宏大可惜看电影时心情不佳
直到危机蔓延到现在,依然会持续
练听力片,但是看着看着我他妈就完全被剧情所吸引只顾盯着字幕,好片子。
戏中戏,剧情从古代殖民的暴戾到现代另一种方式的掠夺控制。戏剧中演员们口口声声对印第安人的怜悯同情过渡到现实中却沦为一纸空谈,讽刺。不足的是片子的重点我始终看不到,前奏也比较长。戏份从导演转移到制片人也是够有想法的。 6.5
為理想付出,為人性抗爭,即便代價慘重有時也在所不辭,可是,活下去,就像以往那樣,才是我們最擅長的
同情和旁观来得比什么都容易。接下来也只是在夹缝里生存。
7 五百年,有些东西没变。
6.8
台词做作。
戏中戏的故事显然容易联系上赫尔佐格和他的《陆上行舟》,却不止于此,强势文明的入侵让悲剧如同轮回般上演,而高谈阔论的精英和挥斥方遒的政治激进分子真遇上事儿全是屁滚尿流的软蛋,敢于承担的却是那些不完美却勇敢的小人物,再次告诉我们,愤青和小资甚至精英都是靠不住的
为什么人民只有抗争才能活着?
关于电影的电影,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