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电影简介由豆瓣网专职人员撰写或者由影片官方提供,版权属于豆瓣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麦克当然是不敢讲自己的喜爱之情对塔迦娜流露半分的,他只能将这强烈的悸动努力的隐藏在心底。
在塔迦娜的眼里,麦克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陌生人而已,这也难怪她没有将自己的生日宴邀请函给他,这令麦克感到非常的郁闷。
2017-6-26 12:40《契克》(2016)。
豆瓣8.2。
两个熊孩子的夏天,德国的菊次郎。
导演法提赫·阿金遵照小说情节,找来了生于慕尼黑的蒙古裔少年Anand Batbileg饰演貌似蒙古人的俄罗斯裔转校生。
起初剧组远赴俄罗斯与蒙古选角,始终找不到合适人选,最后求助于蒙古驻柏林使馆,Anand Batbileg的外交官父亲便推荐了儿子出演。
这个东方脸孔长得像张嘎子似的转校生真是令人瞩目啊,举手投足透着潇洒不羁,一张稚嫩的脸传达着成年人的帅气和情绪,但又不失孩童的顽劣,这演技真不好意思说是个才14岁的孩子。
极富戏剧性和喜感的少年公路电影,改编自德国作家的同名小说。
蓝天白云,金色农田,乡舍的风车,夜晚的繁星,温馨浪漫,心旷神怡。
不管你羡慕不羡慕,反正我是羡慕死这嚣张的青春了。
贯穿全片的克莱德曼钢琴曲让人莞尔一笑,还有不停响起的有节奏感的BGM好听极了。
5星推荐!
暑假像是从时间轨道上切割下来的一小块,脱离旧制,独立成章,为各种奇幻、美好、糟糕的事情提供发酵的土壤。
暑假是日常生活里摆脱学校规矩和父母束缚的真空地带。
暑假带着开学就要升级,升级就离长大更近一些的使命感,“逼迫”着小孩在长大之前疯个够——穿得很少在烈日下奔跑嬉闹,顺带吃瓜嚼冰,抓鸟逗鱼,拉帮结派,为所欲为。
暑假里,正男领着一路叫嚣,狐假虎威的菊次郎,去丰桥探望妈妈。
如果没有正男“暑假”的掩护,菊次郎就没有办法去旅行;没有办法大声骂着八嘎呀路,一次一次地去“欺负”那些好心又胆小的陌生人;没有办法买彩票、偷玉米、砸车窗、搭顺风车、抢天使风铃;没有办法玩自己很想玩的“裸体一二三红绿灯”。
正男把暑假特权匀了一些给菊次郎,才有了《菊次郎的夏天》。
三个小屁孩在《我们假期做了什么》里,按照爷爷的遗愿将死去的爷爷海葬。
他们知道,大人会争吵,顾虑太多。
大人也不会听从爷爷的遗愿,索性亲手为爷爷办最拉风、最神秘的葬礼。
因为是暑假,所有出格的事情都能被理解。
《契克》讲述的就是一个在暑假发生的故事。
14岁男生迈克的生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契克来之前,契克来之后。
契克来之前,迈克是个小透明:长相平平,发型怪异,班花对他不屑一顾;妈妈酗酒,爸爸暴躁,老师对他骂骂咧咧。
迈克生活中一个非常大的困扰是,他不理解“语言”。
他的同学,课下热烈讨论买避孕套参加聚会,课上却假模假式地朗读“划船掉进水里,被救起,感谢上帝”这种幼稚的内容,老师也会煞有介事地进行关键字提取”拯救 上帝 落水”。
迈克非常认真地写了一大本母亲酗酒进疗养院的故事,还如实地记下母亲教给他的名言“一、什么事儿都可以说;二、别人的看法都是狗屁”。
换来的却是老师的一顿训斥。
老师骂他侮辱自己的母亲,还说“我希望你撕了你的作文”,等迈克真的动手撕时,老师又说“我不是真的要你撕,我是让你想想你都做了什么。
”天啊,迈克一定会被这个老师逼疯!
因为老师和很多大人一样,和那些会装傻充愣的同学一样,他们从不把真实的东西说出来。
幸好契克来了,契克以一个怪胎的身份凭空而降。
他长着亚裔的面孔,梳着红孩儿的发型,书包里藏着伏特加。
他一来,就纠正老师的发音,每天在课上昏睡,数学却能拿最高分。
暑假,怪胎契克开着一辆偷来的车来“勾搭”迈克。
先是去班花的生日派对上耍了个酷,之后尝到甜头的二人决定一路开下去,去瓦拉几亚。
他们听着理查德.克莱德曼舒缓的钢琴曲,从浓雾里横穿出去,没有地图,扔了手机,打算永不回头地走下去。
他们冲进玉米地,用车写字;他们闯入陌生人的家,享受一顿“智力洗礼”一般的午餐;他们分头行动,被警车追捕,最终又重新汇合;他们甚至遇到了流浪的女孩,三人许下五十年之约。
在这个酷毙了的夏天,迈克终于不再听理查德.克莱德曼。
一场车祸之后,涌在马路上的猪群,交错摇曳的灯光,迈克眼中的一切都荒谬得不像真的。
那个消失的契克也像没有存在过一样。
但迈克再也不受困于“语言”了,语言就是“什么事儿都能说”:混蛋爸爸可以滚蛋,酗酒的妈妈就算酗酒又怎样?
她依旧是率直、勇敢、酷毙了的妈妈。
学校里那群傻瓜蛋还是傻瓜蛋,只有脸蛋的校花也失去了魅力。
只有那个犹太裔吉普赛人的孤儿契克,还有流浪的伊萨,是迈克的牵挂。
他们闯入迈克的青春,在一个暑假拯救了他。
每一个看似平平的人,内心都有万重花火。
在这个时代可贵的,是静下心来做一些只需要自己和重要的人知道的事情,有些人看似精彩非凡,却经不起细扒,也不必浪费时间。
成长,就是逐渐知道哪些是值得追求的花火。
我非常喜欢契克,不仅是他流浪自由的灵魂,不羁的性格,还有他细腻真实的内心世界。
他改变了男主,不经留下一段男主用来回忆的记忆,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我也喜欢男主,尤其是他面对酗酒母亲的温柔,对女生的细腻观察,他真的是一个十分温柔的人。
青春如此,希望往后人生也如此,为自己而活。
微信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m3keha7RgdHjp-ieXx5xvg 电影一开始的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来自一个神话:男子爱上了美丽的雕塑,最后雕塑变成美女,想象中的美好梦想成真。
青春期就是少年从幻想中完美的自己到真实自己的过程。
“瓦拉几亚”是迈克和契克的目的地,这地名还有一个意思:荒野。
少年每一步都是在陌生的荒野探险,他们要在荒野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这是电影《契克》的两个隐喻,也是青春期的两个重要主题。
梦想成真的过程要在荒野上实现,由他们亲自完成最重要的任务:自我同一性,就是“我是谁”,这意味着从未成年到成年的变化。
青春期,性萌动和心理发展带来强烈焦虑,是迈向成人世界的过渡阶段。
随着伸向远方的公路,我的思绪也一路走向我的青春时代,和当年的狐朋狗友。。。
羞涩的迈克骑车带着妈妈,幸福地笑着,喝醉的母亲安心地抱着他,更像浪漫的情侣,让人猜想他的童年是不是一直在父亲的位置,照顾酗酒的母亲。
母亲过于亲密而父亲如此可怕,这大概是迈克压抑自己对异性渴望的深层原因,他觉得自己又丑又无聊,不可能吸引心中的女神,这是一种自我惩罚,来缓解对父亲的内疚。
爱情往往是俄狄浦斯冲突的反映,如果父母关系紧密,儿子可以向父亲认同,去找一个象母亲一样出色的女人,象父母一样相爱,父亲的认可会让少年充满信心,象个男子汉一样,离开家,追寻自己的爱情。
青春期也是迈克在心中杀死(背叛和打败)父亲的过程,从这个关系中走出来,走向新的伙伴关系。
契克和迈克就是这样的伙伴,迈克觉得自己又丑又胆小又无聊,但契克欣赏迈克,这给他力量,众目癸癸中把礼物送给心中的女神后,更是信心爆棚,压抑的迈克有了勇气和契克一起,他们相互认同、相互陪伴,开始一场荒野之旅。
母亲去治自己的病,不再需要儿子照顾,父亲没空打压儿子时,少年就可以放心上路了。
有点天时、地利、人和的味道。
龙,象征无所不能,青春期会很痛,历经自己幻想的无所不能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剧烈碰撞,在痛苦现实中感觉到自己的边界和局限,就象长出了皮肤,对自己有了稳定的认识。
一路上:他们自卑,“不要上高速公路!
”他们装作成人的样子,装上假胡子。
他们自大,“孬种才用地图”他们知错不改,“这是条死路”“我不想往回开”没有边界的冲动少年用行动说话,横冲直撞,不管前面有没有路,就象主张自己的权力,他们在玉米地用车轮写下自己的名字,希望被看到和认可,“这样我们就能在卫星地图上看到了”最精彩的,是少年与代表了规则的成人之间的过招,象征了打败父亲的过程,是一场《权力的游戏》,争夺话语权,总有过去的人死去,新的名字被刻下。
电影有三个片段:高速公路上初试,在穿梭的车辆中惊惶失措。
农庄里成功躲避拖拉机。
逃离警察的追赶。
这几次遭遇给了他们信心和成长,完成了从对社会规则的反抗到认同,迈克不再害怕高速公路,也不需要躲闪和反抗,甚至试图利用规则超车,这是质的飞越,从少年到成人的变化。
激动人心一幕终于到来,庞大的成人的卡车阻止迈克的小车超越:成人对少年的打压,总看他们不顺眼,一方面可能是嫉妒少年的无限可能,另一方面也怕少年超越自己。
这也是成人的俄狄浦斯冲突的表现,向当年打压自己的父亲认同,避免体验到当初被打压的痛苦感受,当然,也就把这感受扔给新的少年来承受。
剧烈碰撞在所难免,满载的猪四处逃窜,一览无余(象征了什么?
导演够狠)。
少年也会付出代价,虽然头破血流,却豪迈地喊着契克的名字,满怀自信和勇气。
最后一幕再现讽刺,代表成人的父母让迈克作伪证,象孩子一样不要承担责任,而迈克显然不再这么认为。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契克和迈克是偏执少年的两面,在青春期的旅途上,在对两部分的接纳中完成整合,诞生一个新的迈克。
这个迈克可以承担刑事责任了有了勇气和自信知道自己是谁了当初期待被人看见的迈克不再需要被看到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40岁才觉得中二不是病,是早已丢掉的理想和灵魂。
在那个年纪,一切都是合理,但现在只有一个世俗的路径约束着我们。
就像那个夏天一样,出发,去看不一样的人生,50年后再见。
this is life!旅途没有到终点,只管往前走吧。
14岁没有做完的梦,我们继续。
契克。。。。。。。。。。。。。。。。。。
写这条影评时,我坐在开往重庆的大巴,准备考pte的路上,路上给自己放假看了这部一直想看的电影全文用总分总叙事手法,节奏逐步走向高潮,给人一种向要和朋友去冒险的感觉,不再胆小,剪辑点有个声音切入,男主父亲拿衣服快递进来前,游戏声音增大提前匹配画面,最开始的叠加模糊的拍摄手法,每一段在开车时纯音乐代表的不同心情,还有契克对校园恶霸说的那句话,升格拍摄并且契克先回头看,再全部转身后退一步,再回头往前走太帅了!
给少年时期的我荷尔蒙加速分泌,迫不及待想要一个自己的一路向西计划!
😂
朋友的写作课,要我讲个最近印象比较深的电影,我想了想,选了契克。
少年男主有许多少年烦恼,一个俄籍转校生契克的到来,一切都不一样了。
这个暑假,契克老练的带男主偷车上路,完成了一次成长之旅。
跟我们大多数成长一样,说不出身体哪里有了变化,可回到学校,那些少年烦恼,如烟一般轻飘飘的消失了。
影片从少年男主的困境开始讲起:男主(抱歉我完全忘了他的名字)一直期待班里发育很好的大胸妹能注意到他,他给女孩画像,准备生日礼物,可全班几乎所有人都收到的生日趴请柬,仅仅除了他。
他沮丧又失落,可又毫无办法,因为自己又不好意思主动问你为什么不邀请我我还准备了礼物给你--这太不酷了。
嗯,全是少年心事。
反应了主角什么特点?
男主是这样一个拧巴的,得不到女神垂青的小男生,那个请柬仿佛就是他人生的意义所在。
对,他想不到人生的其他意义。
故事开头怎么吸引我注意力?
同学都拿着生日会请柬,高高兴兴放学了,他面对女神离开,几次鼓起勇气,又几次没敢,看到这里时候,我被完完全全的带入了角色的困境。
这是每个男生都会遇到的尴尬状况。
行动和主要冲突如何升级?
作为公路片,男主的行动是被动的上路,主要冲突是非常老派的故事手法,没油了怎么办?
被警察要驾照怎么办?
爆胎又没法修怎么办?
带了罐头却打不开,带了冷冻披萨但没有烤箱。
冲突升级是男主冒险的中后段,经历了和谐一家的招待,收留流浪少女又迅速吻别之后,契克在修断桥时扎伤了脚,只能让不会开车的男主开车上路。
最终遭遇了车祸。
出其不意
最令我预料不到的是,契克带着男主开着偷来的破车,直奔女神生日趴,送上了那张画,然后超级酷的在一群高中生的注视下离开了学校。
俗称就是冷酷装逼男。
这个无意识行为,简直是少女杀手。
最棒的地方是它是我意料之外但又十足可信,高中如果谁以这样的姿态出现,又干脆利落的走掉,在全班同学眼中都是一个奇迹。
这个奇迹是契克创造的,但契克又把它教给了男主。
唤起什么情绪?
如何做到的?
想起之前看过的一段评价王小波的话:那是一种生命极端自然舒展的状态这部电影的感人之处即是如此,它让我想起了自己人生中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
那些时刻自由烂漫,仿佛自己永远不会老去。
什么也锤不了我。
契克的勇敢和鲁莽,离经叛道,但在他自己看来,没什么就是我想这么做而已。
只要想通了这一点,人生应该会充满高光时刻吧。
故事如何做到唤起观众情绪的呢?
这个问题还真的难住我了男主的困境,映射着每个观众想摆脱的现实。
而契克的出现,以一种命运安排一般的形式出现,把男主从不自知的困境中解救出来。
他帅气的拽着男主走出生日趴,去看了更大更帅的世界。
这个行为也是我心底隐隐期待的救赎吧,让我不要为了眼前的琐事儿烦恼,让我及时上路,不是追求自由,而是,我就是自由本身,我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
一个炫酷到飞起的夏天过完,一切都不一样了。
我也想要一个这样的夏天。
有一定趣味性比较朴实无华没有一般公路电影的疯狂刺激只有儿时我们都向往的兄弟自驾游。
轻松 向往 实际可惜 我们再也没有那样的日子了希望可以和zoe来场漫无目的自驾游。
可zoe并不是那种喜欢跳跃好动浪漫冒险的人。
人生总是不可兼得有时候没时间,有时候没钱,有时候没活力,有时候没有合拍的友人很多事情可以和朋友a做的,和朋友b就做不出来。
并非不是志同道合简简单单 天时地利人和 开满人生的不可兼得而已
本以为德国电影也会像印象中的德国人那般的刻板乏味,可是人的青春冒险模式一旦开启,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啊——那不计后果的疯狂,不走回头路的执拗,不存芥蒂的恶作剧,不谋而合的急智,不触及灵与肉的性的启蒙,不会再见的离别,不掺杂质的纯真,不再接受被圈定的反抗……都如理查德·克莱德曼悠扬的《水边的阿狄丽娜》,琴声一路,相伴不绝。
相约五十年后再相聚,归来仍是少年否?
彼时他们再重逢,是不是也会相视一笑,轻声哼唱:“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
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
” 只有去经历,才会真正地成长。
真好的德国青春公路片。
emmmm可能期待有点高 但是这个剧情真的太理想化简单化 之前看别的地方很多评论说这种暑假这种青春才是他们所向往的酷炫的 只能说 孩子还小
Stupid teenagers.
提高阈值真是一件贼爽的事情。(但还是想看好看主角的青春
最好的夏天
IFFAM 披着公路青春片外衣的即视感片段拼接小gay片…受不了克莱德曼
哈哈哈,我也是追初恋的时候照着照片画了一张肖像画,对于重来没学过的我太难画了。这部电影本身很一般,不知道为什么评分都这么高。
叛逆的小清新
契克太酷炫了,不走回头路。 和一个异域男孩开着一辆破车亡命天涯。
这就是德国😅
契克的夏天。剧情混乱,一到公路就变得很尬,镜头语言乏善可陈。
实话实说,公路片,还是青春公路片,还是西方青春公路片,确实本人盲区,应该pass掉,草率了。是从德国喜剧片单来的,路过,看起来应该是很好的片子,可惜我看不懂,很青春,再见~!(想起来N久以前,看过的一个青春片,那个不是公路,是在自家豪宅开趴,最后好像整个家毁了(物理),但是老爸觉得TA很酷。。。
再自由的青春 也不该是偷车 压玉米地 和在高速公路上飙车吧。除此之外 山野 繁星 湖滨 桑葚 岩石 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音乐和那个带我走向自信与快乐的你才是我整个夏天的回忆啊💙
每个高中loser的夏天都需要一个盆友契卡,又吊又聪明还会助攻
Fatih Akin都改小清新了,看完维基了下理查德·克莱德曼,并不是Gay……
轻松+愉快
夏天是男孩成长的季节,《野芦苇》的弗朗索瓦经由一个夏天认识了自己;《当我们17岁》的两个男孩品尝到爱情滋味本身的疼痛与甜蜜;《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elio经由爱情感悟到生命本身的广度与深度,《契克》的胆怯男孩迈克经由蒙古男孩收获了直面人生的信心,虎头虎脑的蒙古男孩阿南德·楚隆巴特尔太可爱太可爱
又名《来自战斗民族的14岁小哥手把手教德国小少年做人》。住在不属于自己的豪宅里,有一个来自异域的酷炫朋友,开着一辆破车四处游逛,这不正是我儿时的梦想吗?其实这部片放在我这个年龄看正好,再老一点可能就不会喜欢这样放肆、嚣张的青春电影了。另外,谁说听理查德·克莱德曼的就全是基佬,哈哈。
没啥亮点的公路片。
疯狂一夏
Anyway, 就是喜欢公路片。但这部真的不是我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