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
记录:电影《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一部好的电影,我的观念是能够让人思考的,我的分是十分。
不说电影好坏,就如海报所言,见仁见智,不多问,只言我的感受。
观看前需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我的观影体验是,抑郁症患者的自我救赎,和世界和解,和自己和解。
抛出的观点很多,先理性的描述生死,生死的本质都是黑暗,母胎孕育,合眼死亡都是在无光状态。
由生到死的这段时间,就如之前所说:黑白之间都是深深浅浅的灰,人性最真实的灰。
这是人性最隐晦的东西。
无法摆在桌面谈。
影片很多隐喻,鱼,困在缸里,猛兽,困在铁笼里,人,困在虚妄里,情,被困在的执念里。
而这一切,就好比提起过的,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它的意义于我而言无非两层,生存和寻找,一个是物质,生活琐碎。
一个是精神,探索活真正的意义,这种意义,并没有答案,是内心对虚妄的向往。
动物被困,因为人的欲望,人被困,皆因起念,起念便有烦恼,自然落入这个角斗场。
电影台词:什么是家呢!
出生的地方,房子,还是父母住的地方。
发现到了一定年纪,人对家的概念愈发炙热,对落叶归根越加认同,到也不是我接受不来这样的属性,而是觉得,正如所说,哪儿的黄土不埋人呢?
去过的每一处,见过的每个人,都是一次偶然,由生到死,皆是过程。
再一个,影片两次提到的,你生下来,不是跟随你的父母。
或许有违很多人的伦理观,事实是它确实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去完成的事。
再有,就是去面对接受内心,认识内心的本质。
整个影片强调的都是,去接受内心的本质,接受才能救赎。
为什么说,两眼相对能够治愈,因为此刻你内心躲闪的东西就是最真实的。
生活的方式,只是一种选择,没有对错,没有丑恶,成长的过程,或许就是不停发现自身的问题,然后去改正它。
好比水火,如果两者融合,火的燃烧必有介质,水吞噬火的过程必也要受其灼热。
两两相抵,自是融得。
你觉得有意义的事,纵然无趣,也便是有意义,做就好。
一生之中,不要太计较,留有遗憾,或许才是完美,凡事尽善尽美,皮筋绷太紧,稻草和雪花,瞬间之事。
放下执念,和所有事情和解,那就是自我救赎。
假作真时真亦假,自古如此,佛学总是强调天机不可泄露,看透事物的本质不去拆穿,确是周全。
难分真真假假有多少,不想迷迷糊糊活到老。
人活着真正的意义就在路上。
太阳升起,农夫耕田,乌鸦鸣叫,我还活着。
刚看完电影时我的感受只是哦,跟着那个女孩完成了一场旅行,她的各种情绪全部对应到这个世界里的我,也因此我怅然若失,因为,“当学生准备好了,老师自然会出现”,而她最终也没有准备好不是吗,这只是一次纷杂念头里无意义的旅行罢了,我已体验很多次了。
至于那个愿望——当我失去我的心:回来当我回来:我在此刻当我在此刻:我无处不在要找回对心的控制,要活在当下,道理我都懂的,可我还是无法成为它不是吗。
虽然自认为没找到答案,但电影仍然足够让我感动,那是一种完完全全被看见的感动。
直到一天后的现在。
我看到在一个采访里关于对真和假的区分,童童说,当你走进电影院观看一部电影时,你明知那是假的,可仍然会哭会笑会害怕会紧张。
我开始想我自己,我想起跟朋友去看惊悚片,怕得要死,于是狠狠拽住朋友的胳膊,朋友看我这样,笑笑说,你要想,这些都是假的。
当这个念头进入我的大脑,我发现我立刻就没那么害怕了,可是这种状态无法持续,因为我发现电影变得不精彩了,而我仍对剧情感到好奇,忍不住想要继续看下去。
我突然明白了。
我突然明白,这一切都是我想要体验的,我来看电影,就是想要完完整整地体验种种惊险刺激的感觉和种种情绪。
我的生命也是这样。
原来不需要答案,因为不存在问题。
于是,好像不论面对什么,都无需再害怕,不论多艰险的处境多痛苦和恐慌,都能大步迈向它,因为全部,都是你想要的。
然后我又想起电影里那句“秘诀”当我失去我的心:回来当我回来:我在此刻当我在此刻:我无处不在可以开始准备了,不用急,对吗💗
影片刚开始的感觉很吸引我,看着看着我开始跟不上逻辑,脑子有点晕,有点凌乱,想要努力抓住开始的情节却发现无法回去,理不顺其中的逻辑了,有点不适; 渐渐地,我开始困乏,想睡觉;再渐渐地,我又似乎明白了点什么,醒过来一点; 最后看到女孩依然在展示龙虾的大厅里,我恍然大悟。
观影完后我愣了一会,似乎被冲击到了一些,这一切的一切,不正像我们大脑里的念头吗,凌乱,无序,找不着边际,跳跃,散乱,焦虑。
多么难受,也许观影过程中的一些不适感也正是无法面对自己内心的迷乱吧。
记得王志文演的一个场景里,除了他和女孩走在轨道上,其他的人物都是不动的。
是啊,这一切,不正像我们的梦境吗,不太合理的存在着。
想起一段话才感受到一些稳定,清醒和光明。
当我失去我的心,回来。
当我回来,我在此刻。
当我在此刻,我无处不在。
王菲说童童是来报恩的。
窦靖童说她从小就学着放手。
因为超级喜欢她的父母,在纷纷扰扰里看着她谦逊的在餐厅打工,看着她为妹妹纹在下颚的细线,看着她跟迅哥做朋友,看着她出专辑拍MV,看着她被宗萨蒋杨仁波切落发……她的礼貌与个性的装扮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她眼神里的纯净与与娱乐圈的和谐圆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于是有了英文名为Bipolar(两极)的这部影片,我揣摩正在经历第二个本命年的她用《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为这段人生节点。
电影是一个富二代对一只被奉为五彩神虾的救赎之旅。
模糊的电话亭和不被接听的电话铃声是女孩躁郁情绪的初始,烦恼无由而来又无处告解,但它就在那里,越想被治愈就越强烈;愤然出离,向外寻求解脱,开启西藏之旅。
水中的映像却如影随形,一次次以世俗观点自我诘责,一次次渴望一跃而出的升腾,都不能摆脱情绪的牢笼。
窦靖童参加幻乐之城的作品《幻月》,也以打电话为首尾,充分体现了人在迷茫时首先想到的是向外求助,而其实,谁也不可能真正的理解别人或真正被读懂。
《旅行》中这种被“卡住”似乎被突破——解释不清自己是不是离家出走后,她把手机埋了。
在11月窦靖童发行第三张录音室专辑《GSG MIXTAPE》的采访中:“在这个世界上,你有A组问题,我有B组,我们可能没有办法做到完全的相互理解,如果你不接受你自己,就很难接受世界。
”这是她的世界观,自己与世界不是二,而是一。
梦境与现实也不必明确切割,“梦中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谁能说此生不是一场大梦,此梦不是另一场人生呢?
在西藏的酒店用餐,遇见五彩神虾,卡在珠珠光宝气的水缸中被奉若神明,一同用餐的客人想吃了神虾。
她似乎感到了同命相怜,决定带神虾出逃,踏上寻找明岛灯塔的回家之路。
何以为家?
明眸清澈的沙弥说,老师说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有个家,其实,不过是一个旅馆。
都是暂住居所——龙虾褪色的五彩躯壳也是,那些假发是,这副皮囊是——场景一换,所谓的身份顷刻消失——但凡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不丹活佛回答自己不戴假发的原因:我不想欺骗自己。
那个破旧工厂的厂长劝她尽早回家,自己却随遇而安:哪里的黄土不埋人。
上海腔调的厂长30年前误入桃花源,两人对话时,背景人物如如不动,仿佛过去之心不可得,龙虾已无药可救,现在心不可得,那么,未来心也不必可得了。
哪里的黄土不埋人呢?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不丹活佛问:你相信我吗?
她不假思索的回答:相信。
活佛问:你确定么?
她想了想回答:我想是的。
“我想是的”与“是的”有本质不同:你想了,那就是怀疑的。
比如你感受到风,就是感受到风,你想你感受到风,那就出离了那个风,那就是不是你感受到风,你对风加了自己的知见——所有不经过怀疑的信任都是耍流氓。
“怀疑之后才会有信心,信心之后再升起怀疑,而后者的力量经常强过前者,终究,我们会将两者抛弃。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你想看到真相么,苦苦追寻之后,真相或许是万箭锥心,你真的准备好了么?
于是奔驰换成了破吉普,龙虾褪色、生病,与片头想吃龙虾的俗汉遥相印证——对卡住的龙虾来说,被吃掉或许就是解脱。
吉美林巴大师对圣者进行定义:“你可能会遇见不为世间八法所动的人,这种人绝对是在成为圣者的道路上迈进,你也可能遇见完全牵扯于世间八法的人;这种人绝对就是圣者”。
学生准备好,老师就会出现;学生没有准备好,老师在了,你能认出么?
这个25岁的少年,有股无所住的气质,淡淡的柔和和倔强,“一面笑得无邪,一面看破一切,”似乎随时准备接受一切,也随时捣毁一切。
旅行最是无常,所以不必追求逻辑,刹那里八万四千念头,理不清缘起,意难平却一桩桩倾盖,走过大半行程,龙虾命将不久,目睹人生八苦,又遇大雪封尘,歇斯底里不知道比卡在电话亭哪个更糟糕。
波西格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提到,“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衡量被卡住的情形。
其实它可能不是最糟糕的而是最好的状况……不论你被卡得多严重,这种现象终将消失。
你的心灵终究会很自然地找到解决的办法,除非你非常容易被卡住。
其实怕被卡住是不必要的,因为被卡住得愈久,你就愈看得清楚让你脱困的良质。
所以不应该逃避被卡住的情形,它是达到真正了解之前的心灵状态。
要想了解良质,不论是在技术工作上或是其他方面,无私地接纳这种被卡住的现象是个关键。
”套用南怀瑾先生的话说,要想虾不死,必要死只虾。
修车、修龙虾、修心是一样的;龙虾本无色;明岛灯塔本无塔;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虚妄;她与老虎去对视,如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少年与虎同行,心有猛虎,闲看落花,在bipolar里一步步挣脱心魔的镣铐;放开的是大象,那一刻又何尝不是放了自己;她也带着龙虾去看天葬,死去如果是自由的归宿,那些为了挽留的哭哭啼啼,又是安抚了谁的贪著呢?
窦仙唱“常要说的是乐生于苦 可乐极生悲道理又自古 别让我不安 是非难辨 沧桑千年 不再有遗憾”;童童唱“人人迷路快乐园 制造幻象的乐园 忘了快乐只是另一种悲伤”,那轻盈劲儿像极了王菲。
《旅行》里央吉说孩子不是为了追随父母的,可因果业力,相似相吸,人又如何能挣脱这次偶然的人生呢?
When you lose your heart Come backWhen you backYou are hereWhen you are hereYou out there 明岛胡须上沾满牡蛎的沧桑老汉,火把递给她,终于回家的龙虾视角里,悠悠的吟唱和与老师相认的喜极而泣,无所从来也无所去,是可以好好说再见的圆满。
然后呢,然后呢,然后呢,面对媒体的追问,导演李孟桥回答:我真的不知道,因为我不知道我是怎么开始拍电影的,也不知道我是否会再拍一部电影。
然后就是太阳升起,乌鸦鸣叫,农夫耕田,我还活着;然后是山羊牦牛乌泱泱围着你的车,它才不管你是不是要救赎龙虾还是见天见地见众生;然后是云在青天水在瓶。
图片均来源网络
請問要去哪看這部電影,我都看不到啊,請問要去哪看這部電影,我都看不到啊,請問要去哪看這部電影,我都看不到啊,請問要去哪看這部電影,我都看不到啊,請問要去哪看這部電影,我都看不到啊,請問要去哪看這部電影,我都看不到啊,請問要去哪看這部電影,我都看不到啊,請問要去哪看這部電影,我都看不到啊,
通宵后,回到家放下东西 吃了顿早餐还坚持着跑了出去一个人坐在影厅里看完了这部电影。
(想说排片真的好少。。
唉算了想象之中T T 电影一开始 仿佛就像进入了梦境,像是梦与现实的来回切换 一个被生活压迫的喘不过气有轻生念头 却又相信虾相信了神 想带着去明洞灯塔的她 中途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 好像有的能理解他 有的却只执己见 到最后遇到了说根本没有灯塔的老人 。
其实看到4/2之二的时候我就开始怀疑另一个人真的是朋友吗 。
越往下看越怀疑 应该是另一个人格吧 两个人格在互相的撕扯 甚至脑袋里想法也在互相努力试图说服对方 其实后来也还是没弄清楚 这个(外表男性?
)的人格存在 是只是在表达理念 想法的冲撞 还是说了点别的 性别障碍?
跨性别?
我这个脑子还不足以两个小时让我弄清楚哈哈哈,还准备接下来再二刷三刷几回吧 说完这个跟剧情有关的,作为童童的粉丝我就要开始抒发彩虹屁了!!!
一个人得好处就是可以放肆的花痴尖叫 哈哈哈哈 当1:1的童童面对镜头看着观众时 简直就是女友视角啊!!!
哈哈哈在电影里面的一些小动作 还有被吓到的一些反应真的都又可爱又搞笑 童童真的有一种自带氛围感的气质 所以请求余生多多拍电影吧!!
顺便还能多为电影写很多歌了:)
有一个问题是:上影院或者剧场,你想看的是别人的故事,还是想透过这些投射看到自己?
如果你把“认识自己”视为人生重大的功课,那么你真应该去看看这部叫《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的电影。
电影里有句台词:我不明白你为什么活的这么沮丧?
你什么都不缺,应该过得很快乐才对。
没有了战争、饥饿、贫穷,甚至连种族偏见和性向的禁忌也在消失,我们这代人被推到一个处境:失去了用于自保的外在借口,于是我们必须从内心深处寻找答案。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那只困在鱼缸里的龙虾,渴望回家,渴望寻找到引路的灯塔。
她(窦靖童饰演)代表的是一些受困却勇敢前行的灵魂——他们完全敞开内心深处的执迷、破碎和黑暗。
因为这样的裸露必然带来疼痛,所以勇敢才是那么稀少却重要的品质。
电影里使用了大量的比喻。
比如说,神秘的五彩神虾被擦去外壳上的染色,还原成平常无奇龙虾的样貌。
它其实是在说,我们都应该卸下身上的面具和盔甲,做回真实的自己。
哪怕那个真实的自己不够好,我们也要去接受。
这些年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人生无法跳过任何功课,也没有捷径。
不逃开,诚实勇敢的面对是让自己进步最快的方法。
更大的勇气,不是跌倒后假装不疼。
而是你要求自己直视那个破烂的伤口,深挖它,清洁它,最后它才能被修复。
执迷与无执,破碎与完整,黑暗与光明,也许我们要得到后者必须先在前者上吃够苦头。
又也许前者和后者本就一体,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包装极丑但里面很美的礼物。
她走了一大圈抵达明岛灯塔,才知道那里并没有物理上真实存在的灯塔。
缘起于一场毫无计划的相遇,这的确是一次偶然的旅行。
但人生其实没有任何遇见是偶然的,也没有什么经历是白费的。
她在一路上遇到了多次开示,也许她就是为了要遇见这些开示才有了最初和龙虾的遇见。
这些开示是:一项突如其来的困难;一位智者(宗萨仁波切饰演)的嬉皮;一名流浪者(央吉玛饰演)对家的定义;一个老人(田壮壮饰演)对死亡和一个少女对新生的态度,还有自然界的风雪和彩虹。
你收到这些开示了吗?
她在电影尾声说出一句藏地格言:当弟子准备好了,老师自然会出现。
是的,我们只能接受我们能负载的信息。
除非我们进化成更好的人,否则有些通道是不会向我们打开的。
真正的明灯一直都在我们心里,需要我们自己去开启。
疫情之后没进过电影院。
去看只是因为宗萨钦哲,他能参演绝对会有些东西,即使表述得未必让大众接受。
结果也如我所想,他那一小段我认为最精彩。
对窦靖童本不抱希望,网评说她除了唱歌,其它时候都演得很尬。
我觉得虽无惊喜,但也算本色得到位。
全片把旅行、回忆、梦境融合在一起,观之如入幻境,这种风格以及这种对人生的迷茫探寻并不少见,可这个命题太大,容易显得无处着力。
起承转合间如果不是穿插着一些仁波切的开示和古老的格言,恐怕真会显得有些单薄。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片子适合无病呻吟的文青看,其实凡人如你我即使被世事磨砺多年,如果愿意放下心中成见,也有可能把自己带入这场幻境体验一番。
如果有所悟自然不错,如果看不懂那就看不懂吧,就如宗萨钦哲在剧中说的,“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很好。
很多人都不知道,可他们假装知道。
”
昨晚离开北京出差前,我抽空去看了部电影——《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
半醒的朦胧中,我怎么也想不起来自己在哪,而后又回到梦里,再醒来,再一次次坠回梦里。
我拼命的想抓住现实的证据,直到终于醒来,我才发现自己已躺在上海的酒店房间里。
透过窗帘缝隙看出去,天色尚未有亮起来的预兆。
我努力回想自己是怎么来的这里,却发现从昨天那部电影结束到此刻,这之间好像一片空白。
十五岁那年夏天,所有北京中学生都因非典停课在家。
某个阳光刺眼的下午,我把自己遮在昏暗的卧室里。
翻出DVD,看了一部叫《8部半》的电影,记得电影快结束时,客厅里的家人在喊我吃晚饭。
我拉开窗帘,外面大街已是夜幕前的满眼青蓝,窗户上反射着依旧滚动的片尾。
我心里忽然生起了一股强烈的感受:电影这东西可真美啊!
那天,我爱上了电影。
后来大学我学了法律。
那四年,我在宿舍里看了一千多部电影。
也因为电影,我收获了爱情与友情。
毕业之后,我进了一家律所工作,电影仍我唯一的热爱,是我生活的“抓手”。
工作了几年后,我不再像之前那样每天看电影了,不是因为忙,而是有一种“无力感”开始悄悄的在我心里流动,我突然开始质疑自己为什么爱电影,我发现自己好像从来没认真想过这件事。
那之后,我也并没有找到那个属于我的答案,并逐渐地失去了追问下去的勇气。
我开始任由那“无力感”肆意川流,从那时起,生活中的“抓手”脱落了,我发现自己不再爱电影了,昨天,这部《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片尾曲那句“OK”响起时,恍若隔世,十五岁那个傍晚的感受在我心里分毫不差的重现了,那股“无力感”仿佛忽然找到了安放之所。
场灯打开,影厅里只剩下了一个工作人员和满眼热泪的我,我不舍得起身离开,我好像一直在等待着这部电影,等着它让我重新爱上电影,抹去心里那些关于电影的徘徊。
这部电影让我第一次坚定了一个认知:好电影应该是超越时代的,无论什么故事,根本上都应是探寻人的心灵的。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影,要么用电影把生活歪曲成浅薄的浪漫;要么强词夺理地标榜廉价的道德观;要么用残酷的人生境遇来故作思想深刻。
它们过度地放大外部环境和人的关系,却漠视那些真正应该探讨问题,那些关于人们内在的问题。
但这部电影没有依附在那些格式里,作者只想对人的心灵进行一次坦诚的探讨——尚未觉醒的生命,只是一场在庞杂无尽念头里的旅行,没有终点。
影片用公路片作为外壳,内里其实是一场关于“心”的旅行,一场充满主人公意识投射的旅行。
电影中大量的回忆、梦境、幻觉,与所谓的现实交织在一起,然而它们并非是各自分明的,作者通过各种手段让你难以界定出这些“真”与“幻”的界限,让全片一直贯穿在非虚非实的状态里。
每当我刚确信自己看到某个段落是现实或梦时,影像或声音便会在不经意间扭转,把我引向另一个方向,令我怀疑自己刚刚的判断。
女孩这一路经过的很多地方,但没有一个地方能让我确信她真的来过。
电影中这些空间或气氛的转换都是毫无铺垫的。
从酒店餐厅忽然进入那段龙虾自传;女孩从旅馆房间忽然进入电视广告中的假发店;从云南旧工厂歌声中忽然被白马骑士领走……整个观影过程中,观影经验和认知习惯也不断在被打破,不安全感不断被挑动,让我无法长时间的停留于某种固化认知里。
但这也正是作者的用意:不引领观众去明确的判别,而是引导观众自己去感知这些“真”和“假”的相对性、主观性。
作者希望我们以一颗开放的心,去面对这个世界所有看似的真实和看似的不真实。
这让我想起了阿彼察邦的那部《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这样的电影是需要创作者有极大的勇气和信心的,尤其是这样一部中国电影,对于这个国家的大多观众也许是难以接受的。
长久以来,我们一边受到西方证据学电影的洗脑,让一切追根溯源。
另一边又埋头在已被扭曲“现实主义”里。
这让我们面对电影时失去了包容性,感受也变得僵硬。
关于电影中那个女孩,她没有完整的社会属性,甚至没有名字,如果按照常规标准评判,这个人物的个性也是不够强烈的。
但在这里,却是作者恰如其分的处理,因为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最重要的是通过意境的营造,来表现“心”的特质。
过于突出人物个性,反而会让观众误认为是女孩私人化的故事。
电影中,这个女孩与她遇到的人,景色、声音,交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把我深深拖入了某种梦一般的感受中。
也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感受,让我明白,所谓故事、所谓人物,在这部电影中其实并不那么重要,这些也并不能作为电影艺术的标准。
电影的魅力应该是将所有元素融合出的某种意境,用意境去感染观众,才让电影发挥了其独有的艺术价值。
虽是这样一部表达心灵困境的电影,作者并没使用严肃而沉重的形式。
影像,音乐,节奏都是明快、时尚的,时尚得甚至不像一部中国电影。
之所以这样说,因为要多电影总是一聊沉重的话题就感觉失去了对美的选择权,仿佛不把自己埋进土里就没资格呐喊。
而在这部影片中,似梦似真的黑白影调;恍然迸发的炫目彩色;不拘于风格的声音和音乐;断碎迷乱的剪接……都让我们在观影过程中免于负重前行。
深刻的主题并不非要苦大仇深的形式,深刻的东西反而可以优雅而轻盈地说出来。
从剧作层面再去看,作者也用了一个看上去非常“轻浮”的情境作为基础。
一个衣食无忧的北京女孩,租了辆奔驰自驾放生龙虾,如果按照常规概念,这么一个故事仿佛与痛苦、心灵困境一点边都沾不着。
但这也正是作者希望让观众接收到的一层含义:痛苦无关贫富、无关年龄,无关境遇,任何人的痛苦都是内心感受,都应是被尊重的。
有趣的是,作者还有预见性地在片中安插了一句台词:“这些富二代,就是太闲。
”以此来解构一些观众将对这个作品产生的误解。
整个旅行过程中,人物内心的痛苦浮现的同时,总会被某种幽默感所消解。
例如,女孩下定决心抛下龙虾离开,却被一个尼姑叫住,硬把龙虾塞回给了她;女孩一番挣扎后扔掉扼腕的刀片,却被一个满口诗词小男孩教育了;龙虾的死令女孩感伤之时,却被一个电影剧组轰走。
作者有意避开渲染情绪来刺激观众的眼泪,相反,电影总在我即将被感动时,忽然拐向某种幽默,那种感动也随之生出了讽刺的意味。
直到看到后半部分我才明白,这些设计并非只是叙事技巧,而是出自创作者要表达的另一个层面: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痛苦,都认为自己的痛苦是最大的。
因此重要的是去认清痛苦的本质,以某种幽默感去面对这些由“心”制造出的痛苦。
很多深刻的电影,只是一味把观众封锁在某种“悲感”里,让观众去接受和默许那些生命中的“无力”,却并没有任何能真正启发我们心灵的东西。
最终,创作者和观众无非是一同陷在这种“悲感美学”里。
而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它让我认识到:电影艺术就像一个造梦机,当我们把造梦机作为载体,去真正启发人们的心灵,制造一个让人们从自我禁锢和虚无中觉醒的梦,电影才真正有了它最大的价值。
这部《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让我重新爱上了电影,但更重要的是,它好像在我心里划开了一道裂缝,让我顺着这道裂缝,去寻找那关于“心”的答案。
写到现在,我仿佛才慢慢有种“落回地面”的感觉,回到与这个“现实世界”熟悉的关系里,窗外的青蓝此时已渐渐溢到了床脚,我走下床拉紧了窗帘,准备再睡会。
愿我再次朦胧醒来时,不再慌张判别:自己在哪,哪个是梦,哪个是现实。
百年孤独的炼金术
#IFFR2021#一部非常自由的散文电影,剧作内容上就像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没有方向,没有目的地,走到哪里算哪里。影片主题是一次身心灵的救赎之旅,那只被困的龙虾其实就是主角自己,或许也是导演自己,龙虾一直想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大海,却一直找不到灯塔,其实灯塔就在自己心里,只不过是自己愿不愿意去找罢了。视听语言偏实验,影调整体充满着一种无以言表的孤寂美感,推荐找一个巨幕厅观看。
wtf is this like a Halloween film I’m confused can someone explain
谁说一定要面面俱到才配打五星?
这J8什么鬼?!!WTF???!!能打负分吗??
昨天去看的,接近二个小时的电影。一般般吧,不是很好。打一星的主要原因是,私心观感,这部电影看完感觉故弄玄虚,而且太消极。电影的背景环境还可以,但有点太黑白效果了,私心观感黑白效果看着挺烦感。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最近一个月,看了很多的海鲜自助小视频,所以观影中在想的是,这龙虾产地是哪地的?回想起UP主的“小青龙自由”,“帝王蟹自由”。 人的想法千奇百怪,虽然可以短暂的回忆电影中的行程中,一些人和主角的对话,私心观感,太类同。电影的整体观感,就是一种看了的状态,下次再遇到这类电影,私心观感,肯定是要回避的。
看电影不要想太多…就跟着flow就还行吧
#2021上影节第二部,抢到有见面会的加场,见到主创,窦靖童好可爱啊。很文艺,关于醒觉的哲思有共鸣。镜头惊喜。有些有意思的构图。音乐不错。主演很有感觉,有几个配角有点垮。有时候画面突然刺眼,音乐突然刺耳,各种重低音音效令人不适。有个镜头完全是重庆森林即视感。到后半段,我在影院里坐立不安,可以说有点煎熬,节奏垮掉。
一首超长MV,“你TMD是不是也觉得我有病?!”对啊,文艺病也是病啊,还是病入膏肓那种。
2.5,乱七八糟
其实过六分接近七分,怎么也是有的。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主要还是因为人民痛恨无趣的小资产阶级情调。
大概是讲抑郁症的电影吧 有点浅显但天马行空 观影体验很舒服 窦靖童好迷人 cici绝美啊我的天
那我走。。
黑白色彩,方形构图,还有窦靖童的音乐都极具风格化的表达,但是看的脑袋疼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点过于风格丢了点什么别的。
原本是期待,竇靖童的演出以及這樣一個故事題材可能展現的。演得不好,拍的不對,剪輯節奏很亂,最終還是導得不好。
看完明白了不能跟着别人评论走,很喜欢,所以偏要打五星。简直中国的穿越大吉岭,不同生活形态的碰撞,荒诞无序的虚实结合,反而平实地讲好了一个“朝圣”或“自我救赎”的故事。视听都有多处惊艳,节奏也很棒!
我感受到了创作者对光的御用 碎片式的讲述 出离和深入的切换 但整体感觉嘎然而止 意无法尽 卡在一个不知所措的精神状态里。。。我也挺喜欢窦靖童的,但是和专业演员一起时 她好像没有在表演 有点出镜
当超长版mv看可以。映后Q&A实在有点尴尬了
仁波切那段灵光照到天灵盖了。这部电影我谈不上喜欢,但佩服。它没有穿过我,而是路过我,还给我开了罚单。好吧,等再长大点。
感觉就是爆长一时尚音乐mv。中间舞台上那一段有三分像红馆台上的父亲,瑜伽那部分和其他一些瞬间又有三分像母,但也就是各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