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说,及格。
给四星是因为和前几年的那些大制作和近几年乱七八糟的流量电影来比,应该给个鼓励!
一直看好谢苗,期待他的后续发力😜字数不够据说发布不了……瑕疵还是有不少,比如刚开始那一段被刺穿肩膀,之后立马就又好了…中间很多桥接都是一笔带过一个镜头飘过(当然剧情还算连贯,也算消除尿点——但是又不上映也无所谓尿点😂)
电影的爱情线本可以注入很多可以探讨的东西。
辛弃疾自幼立志赶走金人,收复故土。
当他有可能实现自己抱负时却出现了一个女孩,女孩想和他离开战乱安稳的度过一生,但每次上战场他都不能保证自己能活着回来,辛弃疾的爱国与一个真心喜欢的女孩之间不可兼得时产生的内心挣扎电影并没有刻画展现给观众。
原本就不多的爱情铺垫导致最后女主牺牲显得刻意煽情,难以让观众产生共鸣。
辛弃疾的诗词造诣在华夏诗词史上也算是数一数二的了,虽然影片讲述的是早期抗金事迹,但也可以酌情为其文学造诣做些铺垫。
例如写诗词壮士气,收拢民心。
搜索南笙的时候,看到了这部电影。
从小到大读过不少古诗词,辛弃疾是我颇为喜欢的一位老前辈。
点开看了一下,感觉还可以,基本符合历史事实,一些小改动,也无可厚非。
说到剧中的爱情。
辛弃疾也是男人,也是写出了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文人。
有个绝世佳人也不为过。
不过整部电影,我觉得还是有点点平淡。
剧情不够紧凑,节奏掌握的不算高。
对我来说,全剧最让我感动的,莫过于片尾曲署名的那几个字。
作词:辛弃疾
改编不是胡编,戏说不是胡说,《辛弃疾1162》还是在犯那些国产剧的通病。
电影,讲家国大事时,非要穿插一些无脑的爱情桥段,对剧情的推动毫无价值可言。
再者,国产剧总爱用女主的死,来激励男主的小宇宙爆发,从而打败敌人。
这和十几年的精神胜利法又有什么区别。
我们讲要尊重历史,敬畏历史,民族的自信心不是靠一味夸大历史人物得来的。
最后,结局草草收尾,虎头蛇尾。
不推荐。
网络大电影一直以来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院线电影向来被传为佳片良作的栖息之所。
这话说着大体不错,但诸如《逐梦演艺圈》、《上海堡垒》之流,同属于院线电影,或无名之辈堆砌,或大牌云集,却也难逃烂片之说辞。
网络大电影大多不忍直视,或剧情单薄如纸,无病呻吟,或挂羊头、撒狗血,敷衍了事,或画风粗鄙、逻辑混乱。
凡此种种,俯拾皆是。
但在林林总总的网大作品中,难免有异军突起,依靠精良的制作,杀出重围,博来观众阵阵喝彩。
谢苗、南笙主演的网络大电影《辛弃疾1162》即是这异军中的一员。
谢苗、南笙主演的网络大电影《辛弃疾1162》是一个惊喜。
打斗行云流水、毫不阻滞,真实感强;战斗画面恢弘壮丽,令人感同身受;故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矛盾冲突多而不腻,观影体验佳;最令人称道的是,电影塑造的历史人物多面立体,真实且富有变化,其手段之高,值得细心体悟与学习!
电影对人物的塑造堪称成功之典范,所以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说道说道!
配角性格鲜明,人物弧光佳。
何为人物弧光,通俗来讲,就是人物的转变。
这主要体现在两大男配贾瑞和耿京身上,这两个人物性格十分鲜明,一为饱读诗书的谋士,一为大字不识的农民。
前者通书知理,后者重情义。
贾瑞和耿京俱是正面人物,但一样都自己的狭隘性,贾瑞有大才,但做事谨小慎微,在伐金一事上畏首畏尾。
他在刚出场的时候是作为辛弃疾的对立面登场的,对从前的小过节耿耿于怀,看似小肚鸡肠,实则“死鸭子嘴硬”。
他对辛弃疾阻止自己仕金一事,内心定然是感激的,但碍于面子,不肯认错,自然而然就不会放辛弃疾进城了,但情谊犹存,所以一开始没有让辛弃疾进城,但还是送了一车粮食,后又跟辛弃疾出城打赌。
贾瑞出城的时候,辛弃疾一句“终于来了”,透露出他对贾瑞的了解:嘴硬心软。
而贾瑞给辛弃疾数百人让其对抗5000金兵,也显出他对辛弃疾的能力之了解,否则哪有拿义军以卵击石的道理,所以此为“就坡下驴”之计耳!
贾瑞和辛弃疾之间的情谊是藏着掖着的,电影如此处理,虽需细察但察之则余味无穷,难免会心一笑。
贾瑞的转变来源于小黑子抢财伤民一事上,辛弃疾慷慨激昂,结合个人理想陈说对乡民秋毫无犯的真义,令贾瑞对辛弃疾的感情由暗转明,由同窗之谊转为钦佩之情。
自此,两人心意互通有无,贾瑞对义军伐金之事也不再束手束脚,瞻前顾后了。
耿京则为一粗人,但粗中有细,监视和尚义端是一妙笔。
加之为人豪爽、重兄弟情谊的性格特征,恰能解释他短时间组建义军并发展壮大的缘由。
耿京豪爽之至,当辛弃疾说及四风闸之战时,立马答应要替其报仇。
但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耿京的思想狭隘性就显现出来了,毕竟没有读过多少书,竟摆下“鸿门宴”想要杀掉辛弃疾,从而放弃伐金大业,让自己的手下兄弟能够过上有肉吃有酒喝的安稳日子。
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踟蹰之色。
辛弃疾一阵推心置腹之后,将剑交予他手,生死由他,耿京感其热血,完成了人生的升华。
观众自始至终都不会讨厌耿京,因为他是那样的真实可感。
以至于后来耿京由于太过重情重义,轻率的原谅张安国,导致被其所害,我们都能听到自己内心的悲恸。
对于网络大电影而言,人物的单薄干瘪和样板化塑造是通病,但《辛弃疾1162》却没有囿于陈规,流于俗套,贾瑞和耿京形象鲜活立体,人物弧光精彩,令人印象深刻。
虽然电影对贾瑞和耿京的人物刻画堪称典范,但是并没有喧宾夺主,因为促使他们心性转变和生命升华的是辛弃疾,这也算是对辛弃疾的侧面烘托。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辛弃疾是没有人物弧光的,是始终如一的,但却不能称其失败,因为这恰恰可以彰显他一心壮志伐金,矢志不渝。
电影除了通过战斗对辛弃疾的智计和勇武加以刻画外,更在细节上加以把控,以丰其形象。
比如在电影开头,辛弃疾在城外一直手捧书卷,见贾瑞出城,遂用狗尾巴草当作书签,置于所观之处;在电影中间,有一个镜头是霜花找来了两本书给予正在与耿京、贾瑞同行的辛弃疾。
这两处细节展现出辛弃疾喜好读书的性格特点。
再如辛弃疾的言辞设计。
“听闻大帅当初起兵之时,只有十数乡勇跟随,短短三年时间竟有如此规模,辛某着实钦佩得很!
”“论资历,我不如各位;论战功,你们大大小小赢过上百仗,我也不如各位。
”这些语言彰显了辛弃疾的谦逊秉性。
又如榔头言及义端是从金国逃出来的时候,义端有愧色,辛弃疾观色甚微,展现了他对兄弟内心的照拂:“榔头,你不是想学剑吗?
义端大哥可是舞剑的高手?
你还不趁这个机会,让义端大哥给你指点指点?
”这些小细节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位“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辛弃疾。
结语:《辛弃疾1162》在人物塑造方面端得功力了得,故事情节也毫无拖沓、拼凑之感,一开场就是四风闸之战,战忽尔巴;而后泰安城遇贾瑞之阻,后以500兵战5000兵大胜而归,方始入城;后又因分粮闹矛盾,继而是追杀义端和尚,擒金国公主完颜成袂,杀忽而巴……大决战杀叛徒张安国和王爷完颜拔速。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没有将完颜拔速设计成一个愚昧呆瓜,他识破义军的破城计划,用攻心之计致耿帅身死,义军瓦解,非泛泛之辈,是一合格大反派。
在真实历史上,辛弃疾反出四风闸、往泰安投奔反金义军、义斩偷帅印的花和尚义端、率50精兵闯金营生擒弑耿京的张安国,这些确有其事,但具体细节肯定不是如电影中那般,贾瑞和耿京也并不是如此之性格。
电影角色榔头和霜花亦属杜撰,但电影有其自身的戏剧特性,对辛弃疾这一历史人物取其神而忘其形,其角色形象栩栩如生,耿京和贾瑞也被塑造得真实有味道,殊为不易。
综上所述,《辛弃疾1162》乃是网络大电影中突起之异军,值得一观!
在家无聊,也就看了,大概就是中规中矩吧,有点牵强的是加入爱情戏,实属败笔,幼安的柔情用现代手法突出实属牵强,有一个画面众人都愿追随辛弃疾去报仇,本是激情时确偏偏插入感情戏,一军队的人看着他撒狗粮?
算美中不足吧。?。。。。。。。。。。。。。。。。。。。。。。。。。。。。。。。。。。。。。。。。。。。。。。。。。。。。。。。。。。。。。。。。。。。。。。。。。。。。。。。。。。。。。。。。。。。。
感觉一般,仅此而已,导演的局限,不是拍摄一部历史史诗电影 ,所以观众不要当真,剧情大概的脉络是对的,不过绝大多数是导演与编剧的一厢情愿,
说辛弃疾,就讲辛弃疾,1162也不是年份酒,没有必要加上去,
大陆古装剧,历史剧,现在的套路都是以血腥开局,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或许科班的导演系列很喜欢用这样的场景,看过几部电影都这样,电影不是广告,广告必须用前5秒抓住观众的眼球,然后走马灯描述;
现代人对于这种场景几乎已经麻木,肾上腺素不会提升起来,自然没有快感,也没有过多的心跳;
女人被骑马的金人一枪撂倒,按照冷兵器时代的真实情况,大概率半条命没有了,
她还可以引弓搭箭,我想这不符合现实,纯粹是电影渲染,导演,不能把观众当作傻13啊~
我最不喜欢的是这种,孤男寡女合衣而睡的镜头,好像都是柳下惠,没有七情六欲的神仙姐姐,这一类不接地气的镜头还是没有的好,
电影110分钟,看到52分钟的时候,我感觉没有必要再花时间继续看下去了;因为不会超乎我的预料,也不会超乎我的想象,我很喜欢辛弃疾这个历史人物,本来知晓辛弃疾的一生经历,再看下去只会干扰我的记忆,导演,可能只是想普及一下英雄的事迹,没有想过要让一部电影成为史诗作品;或许导演没有看过,亚历山大大帝,匈奴王阿提拉,征服1453,所以他的高度与生俱来的局限,礼貌性给5.5分,结构性的人性化会拉底英雄的伟岸!
最后老了不应该还是儿女情长,太出戏了 ,明明想的还是收复河山杀贼。
武打算比较好看的了,武术指导好评。
战争场面看着还是打群架没阵型,但是国产片中算是矮子里拔的高个了,投石车好评。
好久没看到南宋题材的电影了。
最后大战应该是偷营吧,不是正面大白天硬抗。
最后斩将太夸张了。
给个四星鼓励一下。
最喜欢的古人就是辛弃疾,从初中开始学辛弃疾的词,读了一些他的生平,被他的传奇经历深深折服。
五十轻骑奇袭数万金军大营,还成功生擒叛徒张安国,如果不是有史书为证,我想任何一个人都会觉得这是“抗日神剧”式的狗血剧情了,这就是辛弃疾,一个真真正正的大英雄。
一直幻想能有人把他传奇的经历拍成影视作品,很可惜的是这位大词人传奇的经历现在很少有人了解,也就很少有创作者想碰触这个题材。
很开心有幸看到了这个电影,整体来说算是比较还原辛弃疾高光的这一段时光了,看得让人热血沸腾,对于一个网剧来说算是很不容易了。
看完之后不禁又从书架最底层翻出了《辛弃疾集》,买了快5年的书,页脚已经有些发黄。
翻到那首《鹧鸪天》,正是辛弃疾回忆自己率领山东义军抗金的这段经历。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正是辛弃疾对自己曾经率众抗金壮举的写照。
辛弃疾自嘲是“戏作”,此时已是庆元六年,距当年率众抗金已过了三十多年了,“追往昔,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可惜的是,自从归宋后总是不得重用,壮志难酬。
江南士人只想偏安一隅,朝廷主和派占据主流,空有一腔热血,也抵不住岁月的侵蚀。
可以想象,这几十年对辛弃疾来说是多么折磨和难熬,活在一个窝囊的时代,真是生不逢时。
英雄暮年,总是有着悲壮、凄凉的色彩,比辛弃疾年长的陆游,电影中也出现了,帮他向皇上呈递了归表,同样是壮志难酬的悲情英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死依然想着北伐。
那个时代,太多太多。
个人再怎么努力,终究难逃脱历史洪流。
最终只能“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所有的良策,什么《美芹十论》《九议》,都沦为了废纸。
比较遗憾的是这部电影最后结局没能逃脱俗套,最后只表现了辛弃疾的勇猛,没能表现出他的谋略,有点有勇无谋的感觉。
史书上称这次生擒叛徒的举动是“奇袭”,肯定是来如电,去如风,五十个人如果不是速战速决不可能全身而退,编剧为了给反派安排“合理”的结局,强行让这次奇袭拖泥带水,最后变成只有辛弃疾一人逃脱敌营,让人感觉更像是一场匹夫之勇的袭击罢了。
实际历史上辛弃疾不但带领五十轻骑全身而退,生擒张安国,还号召了许多耿京旧部反正,最后度过淮河,将叛徒押回了临安。
期待以后有更多的创作者挖掘辛弃疾的题材,让更多人了解辛弃疾,不只是个词人,更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本来以为网络电影会是随便拍拍。
没想到画面精良,很有质感。
能看出来制作团队诚意满满!
期待更多国产IP。
期待张导的下一部大作!
演员演技在线超出预期。
辛弃疾这真是文武双全,魔武双修,可叹可敬。
宋朝这玩意儿经济这么发达,武力却是战五渣,让当时的游牧民族随便收拾来收拾去,北宋,南宋的最后还是狗带领盒饭。
挺喜欢谢苗的。90年代香港历史电影的味,有所不足,但已足见诚意。比现在院线一堆烂片强的多。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对辛弃疾有兴趣才会看这片,可惜不太吸引人,剧情比较拖沓,女主基本上起不到多少正面作用。
结局五人入万军给魔改成那样。。。好歹是少数值得佩服的沙东人啊
谁把我初三的作文突然被拍成电影了
改的什么鬼东西,打仗呢严肃点,身边这圈配角哪儿冒出来的,这CP哪儿冒出来的,这混混主角哪冒出来的,这他吗是那个文武全才的辛弃疾?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耿京怎么感觉像“张宗昌”?)如果多些文人辛弃疾,我觉得更好,毕竟武状元有了苏乞儿就够了。(过于单薄了,过于儿女情长了,过于狗血了)
电影质感还是有的,打光构图起码是电影的样子。但是情节和演员有点难受…两星的水平,多一星是给真的辛弃疾的
网大电影而言,很不错了!也能看出其用心
我觉得这是最流弊的网络电影,终于拍辛弃疾了,这个比去年的大汉13将1好太多了,希望谢苗多接这样的形象
还阔以
前半段拍摄的很不错 后半段开始全面崩盘 女主的儿女情长非常影响本就支离破碎的剧情 镜头量很大 耗资不菲
女演员非常卖力,剧情很蠢,特效太假,化妆挺糟,只能说全面的不行。
是个不错的网络电影。虽然故事大体按照史实脉络书写,但确实缺少外部压力,叙事比较散乱,整体显得冗长。
作为网大,算是很不错了,题材也难得,但是辛弃疾,这样一位人物,描写成一个动作英雄,还是太薄了
完成度较高的历史片
标上1162,应该是辛弃疾的闪亮登场的序幕,回看一生却成了高光时刻。对人物的把握总体合格,词人剑客的定位很准,只是无形之中陷入脸谱化的拔高,有消费辛弃疾IP的嫌疑,也是国人难以逃脱平庸的怪圈。不过,最后一段的京腔的破阵子,算是让影片有了完美的结束。
舞剑那段好评加一星⭐
一百一十分钟太啰嗦了 很多废话 看完全片也没见到念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