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祝贺安德鲁加菲尔德今年高产不断……回归正题,一部电影看尽整个人生,这就是传记片的魅力所在。
当然,形象生动仍然是创作的重要标准,不然光是克服通篇的呆板生硬就要耗费很多心神。
谁能想到福音帝国的诞生?
又或者走向商人,走向政治?
不过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怀着爱心的两人逐渐变了。
信仰下结识,信仰下成功,信仰下迷失,信仰下获救,信仰贯穿了这对夫妻的一生……深陷同性恋丑闻的吉姆,其权威不堪一击,情感裂缝下的塔米,嗑药成瘾差点丧命。
某些时刻,他们的愉悦令人恍惚,某些时刻,他们的苦痛却也折射现实。
塔米的妈妈一直在正确的方向上,或者说保有纯粹的坚守,每当看到她那张像是带着笑意般慈爱的面孔,心中就分外温暖。
不过最动人的还是那件衣服,珍藏之下耗尽了她所有的奢侈。
“直到尘埃落定才算结束”,对于一个世界崩塌的人来说,实现这句话需要付出莫大的艰辛,但是她做到了,这才是绝佳的高光时刻啊!
幼时晦涩的言语,暮年激昂的赞歌,无论开始结束,都是一笔传奇,都是最好的安排。
(The Eyes of Tammy Faye )(A-)出乎意料地很喜欢这部电影,可能因为劳模姐的表演真的很出色,通过化妆和造型完美诠释了这个女主角从20岁到50多岁每个阶段,让人感受到她的乐观坚强,并对她的遭遇给予同情。
看完影片我都成为了这位女主角Tammy Faye 的粉丝。
影片讲述了小透明变成大明星然后在事业顶端又跌下来失去一切的大起大落过程,还挺应景目前也盛行的cancel 文化。
虽然杰西卡·查斯坦与安德鲁·加菲尔德出演的电视明星主持人Tammy Faye和Jimmy Baker夫妇是专门传播基督教的,影片也确实有很多关于信仰的内容,但本质上他们与那些成名后又被Cancel的明星并无二致。
影片展示了他们如何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但在有钱之后放松了警惕,最终被小人、竞争者背后捅刀,推下神坛,名誉扫地的全过程。
这样的故事在任何时代都不陌生,明星诞生和巨星陨落都像家常便饭。
但即使这些人的故事都很相似,也有很多被拍成电影,可是人们似乎很少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不断重复着这个过程。
作为非名人的普通观众则是对这样的大起大落乐此不疲。
看本片之前不是很了解这对夫妇的经历,但杰西卡·查斯坦与安德鲁·加菲尔德生动传神表演的确让人看出这对夫妇受人喜爱、有影响力的原因,他们对自己信仰的事不仅坚信不疑,也富有者极大的热情和感染力。
之所以影片选择的是这对夫妇中妻子的视角(Tammy Faye)是因为她一手扶植了丈夫的事业,但也同时被她丈夫拖垮,更值得同情。
她本身是一个有才华、有野心的女性,在70年代保守的美国基 督 教 社群内显示出了自己的实力,也赢得了尊重,深受很多人喜爱,绝对是一个天生具有明星潜质的人。
特别是,这个女人最大的优点就是乐观,无论遭遇什么,一直保持着神采飞扬的乐观态度。
如果不是因为家境和时代的局限,Tammy Faye是可以自己成名的,但可惜的是,她的命运与她丈夫始终绑在一起,即使最终失去一切不是她自己造成的,也只能眼睁睁接受现实。
就像任何名人,总会有人对他们的成功眼红,被揭发和陷害是早晚的事。
特别是作为基督教徒中的开放派,必然遭遇保守派的排挤,特别是对于同性恋的态度上。
Tammy Faye的包容及Jimmy Baker被发现有同情恋倾向都成为他们最终被攻击的主要原因。
不过抛开时代和宗教局限,其实要想在任何人身上找到瑕疵去陷害他们都是可能的。
就算没有同性恋的问题,也有税务,婚姻忠诚度,政/治/ 立场等各种方面可以去“挖料”。
就像现在微博上的舆论环境,人人都可能随时“乳化”。
任何一个突然成名的人都会被翻过去的言论,一旦找出一点小事就立刻被cancel。
正如我们见证的,要想在高峰上做一个完人并不容易,随时可能因各种原因被人推下去。
这对夫妇的经历一方面让人看出名声带来的潜在问题,但另一方面也让人禁不住思考,在经历成功后,如何保持初心,对得起人们的爱戴和拥护,同时还要防止小人的陷害。
成功很难,成功之后不跌下来更难。
然而片中女主角Tammy Faye之所以到最后得到了我的尊重,是因为面对再多的批评和争议,甚至很多问题不是她造成的,她却依然可以挺起胸膛乐观地活着,坚持着自己的信仰。
片中一个她抱着孩子硬挤入男士桌用餐的段落也很令人钦佩。
在那个时代,妻子们都坐在另一桌,仿佛女人不被准许参与男人们的谈话。
而她却不在乎这些,自己拉着椅子过来,把手中的孩子塞给丈夫,不仅跟其他男士平起平坐,也会不断发表自己对事情的看法,让她的声音被听到。
而且不管她丈夫是不是同性恋,她作为基督徒,一直对同性恋抱有同情心,认为他们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和爱。
已经44岁的杰西卡·查斯坦真的是演什么像什么,完全没有局限性的一个演员。
她出场时是20几岁天真的大学生,但在声音和脸型的改变后,完全不会让人觉得突兀,十分有说服力,而且每个年龄段都过度自然。
加菲在整部电影里看起来变化不大,一直是娃娃脸。
但这很可能是因为人物原型本身也是如此。
两位演员的演出绝对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撑起了整个故事,都值得在颁奖季入围表演类奖项。
特别是劳模姐应该是影后热门。
但本片最大的阻碍是,这对夫妇在公众中的口碑依然是有争议性的。
不像某个被尊重的明星,依然有很多人并不喜欢他们,这可能也会影响到影片的口碑。
不过这不乏是一次对cancel文化的重新审视,让人们看到无论有没有社交网络,无论是否真的被抓到把柄,这个被挑刺的过程都是随着名气而来不可避免的。
PS 很喜欢影片的色调和时代感,还有那栋湖边的豪宅。
由杰西卡-查斯坦主演的《塔米-费的眼睛》(The EYES OF TAMMY FAYE)(2021年)是讲述塔米-费-梅斯纳故事的最新尝试,她曾是美国最有名的女性之一。
电影演技精湛,资金充足,设计精美。
但它应该没起到该起的作用。
首先,这部电影似乎不知道它的观众是谁--或者说观众已经对塔米-菲有多少了解。
作为一堆精心制作的场景的拼凑,这部电影从未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
那些了解塔米-费的故事的人将因不准确和不完整的结局而感到沮丧。
那些第一次了解她的人可能会在情节上遇到困难。
那么,简单介绍一下塔米-菲和吉姆-贝克尔:他们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电视布道主义高峰期的电视布道者。
他们富有魅力、丰富多彩的基督教帝国包括一个24小时的电视网络(在当时是一个相对新颖的事物),各种慈善事业,甚至还有一个带有滑水道的主题公园。
他们也是美国的名人,而且不仅仅是在福音派的圈子里。
塔米-菲最出名的是她每当哭的时候,脸上过度的妆容会被搞花。
她经常哭--喜悦、同情、悲伤和压力的眼泪。
她像一个闪耀着情感和同情心的迪斯科球。
这一切都在80年代末分崩离析,当时吉姆被起诉,罪名是与一些确实很笼统的筹款有关的欺诈和阴谋。
大约在同一时间,前教会秘书杰西卡-哈恩(Jessica Hahn)站出来揭露,吉姆和他的私人助理在她年仅21岁时就胁迫她进行性交易。
当时40岁的吉姆用教会的27.9万美元来购买哈恩的沉默。
(哈恩说,她宁愿不认为这是强奸,吉姆也没有被指控犯有这一罪行)。
丑闻发生后,塔米-菲被留下来收拾残局。
她试图重建她的事业,但失败了,然后出现了令人惊讶的第二幕。
她结识了鲁保罗(RuPaul),在20世纪90年代与一位同性恋共同主持了一个短命的脱口秀节目,甚至还为一本同性恋青年杂志写了一个建议专栏。
每个专栏的内容都是:做你自己,爱你自己,忘记那些讨厌的人。
2000年的一部纪录片,也叫《塔米-菲的眼睛》,讲述了她被重塑为一个同性恋偶像的故事,甚至将这种重塑变成了现实。
谈到查斯坦,她制作并主演了这部新电影。
她曾说过,她受到这部纪录片的启发,想制作一部传记片,超越深夜的模仿,展现塔米-费的所有矛盾。
丑闻发生后,塔米-菲的高调、浓妆艳抹和频繁的泪水使她很容易被漫画化。
在不影响这些特点的情况下,查斯坦成功地将塔米-菲描绘成一个令人深为同情的人物。
安德鲁-加菲尔德(Andrew Garfield)扮演的吉姆-贝克尔(Jim Bakker)也实现了对一个现在被许多人憎恨的人的细微描写。
他抓住了这位电视布道者的克里斯玛和男性魅力,以及他有毒的野心、自私和在有权势的人中受欢迎的深刻愿望。
即使吉姆在影片中逐渐成为一个反派,加菲尔德也将这些复杂因素保持在紧张状态。
而且这两位主角有一种非凡的化学反应。
描绘两个人和他们的关系在三十年间的演变是一个真正的挑战,但查斯坦和加菲尔德自始至终都是一对引人注目的夫妇,从巴克尔夫妇可爱的大学求爱到在监狱探视室里提交离婚文件。
影片的设计令人印象深刻--富丽堂皇而又细致入微,巧妙地将观众笼罩在塔米-菲的叙事弧线中。
就像多萝西在堪萨斯州的前传一样,塔米-菲的童年在视觉上是单调的。
她家庭生活的灰色和棕色与她的教堂的象牙色形成鲜明对比,相比之下,象牙色似乎是一种颜色。
到了她成名的高峰期,屏幕上充斥着超级饱和的蓝色、粉色、黄色和绿色--准确地反映了牧师的审美,也使塔米-菲生命中这一时期的情感强度得以体现。
这部电影有很多地方是正确的,但它的成功却被混淆其信息的奇怪的选择所掩盖了。
尽管这部传记片是根据纪录片改编的,但它在纪录片拍摄之前就已经结束了,甚至在塔米-菲令人惊讶的第二幕之前就结束了。
相反,影片结束时,塔米-菲仍在努力挣扎,与吉姆离婚,在一个可笑的电视广告中让自己难堪,并兴高采烈地向她的青少年邻居介绍自己。
当影片接近尾声时,它将塔米-菲塑造成一种悲伤的小丑,并遗漏了她的故事中一些最有趣的部分。
最后一幕尝试了一个救赎的弧线,最终只是强调了塔米-费的失败。
在经历了如此多的拒绝之后,塔米-费被邀请到奥罗尔-罗伯茨大学唱歌,这是美国最著名和最保守的福音派大学之一,这让她感到振奋。
她热情地表演,由一个穿着明亮的粉红色长袍的唱诗班支持,舞台上有闪亮的灯光和气球装饰。
但是,在黑暗的礼堂里,对不热情的观众的剪辑让我们知道,这个丰富多彩的、胜利的表演主要发生在塔米-菲的想象中。
尽管查斯坦声称爱她的对象,但影片却让塔米-费感到悲哀和失败。
更令人费解的是,查斯坦在这个场景中的造型不像塔米-费,而更像安妮塔-布莱恩特,她是一位流行歌手和福音派名人,在20世纪70年代末成为同性恋权利最突出的反对者之一。
布莱恩特的招牌曲目是《共和国战歌》,这表明了她强烈的爱国主义公众形象。
在影片的最后一幕,查斯坦正在唱这首歌,戴着可能是从安妮塔-布莱恩特的衣橱里拿出来的假发,并在讲道,布莱恩特可以用脚趾头敲打她。
甚至查斯坦的服装看起来也非常像布莱恩特为她1992年回忆录封面所穿的衣服。
塔米-费的生活和个性需要一些额外的色彩,从她的意识形态的对立面导入,这种想法令人费解,从一部声称爱她的电影来看,似乎是一种廉价的拍摄。
如果这些选择不是故意的,那么它们就是这部电影的代表,它设法做到了既细致又草率。
这个问题的另一个突出例子是,查斯坦谈到她为这部电影掌握明尼苏达口音是多么的努力。
但塔米-费没有明尼苏达口音。
她在拥有一万个湖泊的土地上出生和长大,但当她成名时,她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说话方式;她的出生地的暗示与她在南方的成年生活和谨慎的口才混合在一起。
就像影片中的许多内容一样,查斯坦的口音是具体的,经过仔细研究的,但也不知为何,有很大的错误。
松散的结局比比皆是。
纪录片中的戏中戏和塔米-费的第二任丈夫的客串像复活节彩蛋一样散落在影片中,但它们是为谁准备的?
塔米-费的学者和超级粉丝会对影片的众多错误和无意义的结局感到不满,而塔米-费的新手则会感到迷茫。
这是这部电影的核心缺陷:它似乎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也不知道为谁服务。
它是关于塔米-费的童年信仰和她在混乱的成年世界中把这种信仰付诸实践的斗争?
它是关于一个女人与她的母亲、她的丈夫,以及最终与她自己之间的艰难关系?
它是一个在贪婪、政治和野心主导的世界中一个独特的有同情心的女人的故事吗?
它是1987年媒体马戏团的复兴,对贝克尔夫妇奢华而悲惨的生活细节的渴望?
它是基于纪录片的粉丝小说,这部纪录片巩固了塔米-菲在同性恋社区的地位?
每种可能性都有介绍,但都没有得到满足。
在2000年的纪录片之前,由伯纳黛特-彼得斯(Bernadette Peters)主演的1990年的电视电影几乎是它的对立面。
纪录片充满了喜剧色彩,充满了同性恋色彩,并对塔米-费进行了崇拜,而早期的电影则是严肃的,道貌岸然的,充满了蔑视。
但尽管有这些鲜明的差异,两者都知道自己是什么,想说什么。
与1990年那部鄙视巴克尔夫妇的电影一样,查斯坦的传记片也是围绕80年代末的丑闻展开的。
如果查斯坦和她的团队想呈现一个更加细致入微和富有同情心的肖像,这部纪录片提供了一个更好的例子--就是以1985年塔米-费对史蒂夫-皮特斯的采访为中心,他是一位患有艾滋病的同性恋基督教牧师。
此时,艾滋病的流行正在撕裂同性恋社区,而大多数美国人忽视或谩骂病人和死亡。
主流媒体的报道是公开的同性恋恐惧症。
1983年,《纽约时报》有一个著名的报道,许多 "艾滋病受害者 "经常去同性恋澡堂,"在那里,一个典型的到访可能包括与15到20个故意匿名的男人做爱"。
(当其他电视布道者宣扬艾滋病是上帝对同性恋者的正义审判时,塔米-费选择告诫她的宗教观众。
"我们作为基督徒如此害怕艾滋病患者,以至于我们不会上前拥抱他们,告诉他们我们关心他们,这是多么可悲啊"。
这段采访出现在传记片中,一些与电影有关的人称它是 "电影的核心"。
但愿如此。
在纪录片中,这一幕揭开了塔米-费后来成为同性恋者偶像的序幕。
在传记片中,它象征着电影的缺陷;设计精美,舞台引人注目,但最终却一无所获。
相反,这部传记片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吉姆-贝克尔是双性恋的传闻上,他经常骚扰男女员工,并与他的私人助理约翰-弗莱彻有长期的恋情。
这种情节发展与吉姆在影片中越来越狼狈的行为相吻合,给人留下了恐同的印象,这更符合20世纪80年代的媒体报道,而不是一个充满爱心的肖像。
这部电影在向同性恋和变装社区营销方面投入了如此多的资金,是其混合信息和混乱的身份感的又一个例子。
塔米-费-贝克尔的生活充满了戏剧性,充满了电影的潜力,而《塔米-费的眼睛》试图在其所有的复杂性中捕捉这种生活。
其结果是,这部电影视觉效果丰富,由强有力的表演推动,但也不连贯,被奇怪的选择所破坏。
拍摄这部影片的人似乎很关心它的主题,但这部影片对自己的了解还不够深,不能成为自己,不能爱自己。
塔米-费的心和灵魂并不在里面。
https://lareviewofbooks.org/article/a-beautiful-mess-on-the-eyes-of-tammy-faye/#disqus_thread
开始不知道这是宗教 信仰相关的影片 但其实看下来 对于不是基督教的观众来说去看的也毫不费力。
影片讲的 塔米·菲和吉姆·贝克从贫寒中奋起,创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宗教广播电视网和一个主题公园,他们传递的爱、接纳和繁荣的主题受到人们的尊敬。
塔米 · 菲以她夸张的睫毛,独特的歌声、以及她热情拥抱各行各业的人们而成为传奇。
不过好景不长,经济上的不当行为、诡计多端的竞争对手以及性丑闻的爆发使得这对夫妇的婚姻破裂,导致他们精心构建起来的帝国开始崩塌。
(摘抄自豆瓣简介)我想奥斯卡获奖不是没有原因的 真的是一部好片子 过程中感慨颇多、结局唱的那首歌 Lord love you He loves what you are 她唱的自己的心声 一直以来传道歌唱的就很好 我都被她感染 学会接受你原本的样子 在人生波动 到低谷时 被“上帝”拯救 靠着信仰 没有被抛弃 学会继续向前走下去 这一点在最后升华 挺好的有几个很喜欢的点,全片看下来很唏嘘 没想到在母亲葬礼上 父亲拿出来 年少盛名时期给母亲买的貂皮大衣 我泪目了…因为从小到大 母亲没有给到“我”觉得的认可 小时候想去教堂 被母亲阻拦 在偷偷进去后 收到上帝感召 尿裤子 胡言乱语 母亲并不认为是真的“在传达上帝保佑旨意” 后来与jim相遇结婚 到回家 母亲好像也是不太认可不太喜欢的样子、其实母亲可能很早就看出来了这位男士并不是很中意 很好奇很合适 但女儿喜欢 也再无多言…后来与丈夫Jim巧合下通过电视开始传道 越加壮大 直至成立PTL、然后通过无数基督教徒受道者?
捐赠 一下子涌来的金钱名誉荣光 让“我”失去自己 “我”却丝毫不知 父母受邀来看节目 短短相处 母亲已经透过现象看到了其本质 “我”在慢慢迷失 只是 在追仰 虚假的信仰……母亲后来虽然收下大貂 其实只是因为这是女儿辛苦赚钱工作赢得的…她听到怀孕后女儿深夜的电话 也明白其实婚姻已经出现了裂痕了…。
最后也是她想要拉出女儿 不要越走越偏 才去检举了吧…也算是终于她的信仰了…有一几个场景关于丈夫Jim的 还挺有意思的。
很多都得以窥见其品性,本质不算十恶不赦 但绝非善类。
1,一个是初次相遇 虽然 因为很多关于Bible的点可能那时多数人不认同 但他们却能不谋而合 比如关于上帝爱穷人 但并不是要大家不去向往追求有钱 有钱没错啊、(这一点可能也就奠定了后来夫妻一起走向虚荣追求奢靡生活的基调)。
2,以及坦言撞伤了一个小男孩,当时内心跟上帝祈祷 愿意用自己电视台主持?
的理想去交换小男孩的健康,大致这个意思,看最后不也是挺打脸的、、3,新婚不久开始布道 Jim借口Jesus含糊其辞说了新车的由来 明白人就能知道其实这车不是正经买来的,可能也是通过某种银行借贷渠道。
4,还有女主撞破丈夫通工作伙伴调侃取消自己老婆…天知道女主那时候那么爱他。
还看到了丈夫同性恋倾向的行为…5,多次拉女主挡枪 把他们私生活po上节目,只是为了重新带动PTL观众捐赠,然后满足自己私欲😓,从最开始就是女主的布偶节目让他们慢慢有人气 能上节目…还有 不经和女主商量 就擅自决定卖掉所有PTL的股份?
大致意思,把PTL卖给只想通过节目拉选票的政客… 结果还不是被人骗。
6,可能他做的最让我动容的就是最后同意离婚 自己坐牢吧…虽然报纸说要做150年牢,但现实也十几年 被放出来了还是上电视做节目了…女主还蛮唏嘘的 有忠诚的信仰 虽然不可否认 的确虚荣 有唱道?
天赋 歌声嗓音很天赋,热爱自己的事业 有事业心 错就错在 选错人 或许?
错把丈夫当作信仰,唉想要过得更好本来也没错 抱着孩子 和丈夫参加一个名士的聚会 看着一位妻子春天?
还穿着貂毛大衣 的确很贵很显示身份(呵呵)后面成名给女儿母亲买貂 出席一些场合穿貂 也能侧面看出 出身贫穷的她 一直想要摆脱穷人身份 喜欢过的很好的生活 其实啊穿什么真的不重要啊…哎还有一个点 女主做了一起 艾滋病同性恋者,同时也是基督教徒 的访谈 她是真正能做到 上帝爱所有人,包括同性恋者,她爱人 爱所有人,真的做到了…或许她遇到一个正直真正合适的人 会不会人生走向很不一样?
很多时候她明明知道了事实 选择装作不知道,或许影片叫这个名字 除了代表这是她的标志 成名的一个代表性的点 她的名誉之外,也是有这样的含义在的?
一切的一切她都知道 心理选择视而不见,后面也选择了药物麻痹自己…唉看到最后重新面试 又在母亲葬礼后重新找到勇气参加教堂礼拜后的唱道 还是挺安慰的 人生总要向前嘛 最后一首歌很正 很能让人鼓足勇气向前!
(题外感慨一句 女主很美啊 不同时期不同的魅力!
出乎意料的,一点都不枯燥啊,甚至在最后被狠狠感动到。
前面的内容就是那种稍微有点无聊的传记片,两个方面的无聊,一是谭米菲本人人生经历,二是基督教。
特别我这种生来就没有宗教这个概念的人,就很无法理解吧,感觉很荒诞。
宗教也好神也好,本来是神圣的圣洁的象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像“任人摆布的小姑娘”,人们打着他的名号做出满足自己私欲的最龌龊的事。
宗教宗教,多少罪恶假汝之名?
然后我意识到可能宗教也只是一种工具而不是目的,只是那个国家、政府、市场等还没有完善时维持社会稳定和运作的工具,在这个意义上,宗教、科学其实本质没什么差别。
但是后面二十分钟开始,我眼里看到的不再是基督教,而是谭米菲这个人。
第一个泪点是母亲去世,父亲拿给谭米菲母亲当年私藏的大衣。
这没什么可说的,涉及母亲这种话题必哭;第二个泪点是谭米菲拿着自己的假发当木偶,对她说其实我很害怕。
是现在回想还会哭的程度。
其实谭米菲一直是那个敏感、脆弱又虔诚的谭米菲,从她在教堂门口巴望,从她第一次拿泡泡浴盖子做出苏西,谭米菲始终是谭米菲。
这倒不是说我在维护她赞美她什么的,而是很容易让我想到我自己,想到我到今天还会跟我的苏西对话,玩偶也好精灵也好,我们其实始终是在跟自己对话,只是一个人的世界太孤独太无助了,如果这世界上没人能理解自己,那么就自己拥抱自己吧。
其实人是不会变的吧,谭米菲也好每一个人也好,你以为你在漫漫人生中成长了改变了,但是在许多时刻惊觉自己跟几十年前那个躲在房间里不敢见人的小女孩没有任何区别。
所以我在想人生在世,去经历去体验的意义在哪里?
可能并不是改变自己,或者是之前我一直想的跟自己的劣根性对抗,而是在一出生就决定了的枝干上增添细节、丰富色彩,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同时理解自己不只是有无法改变和曲折的枝干,还有枝上的叶、叶上的花、花里的果,就算枝干不是别人眼中还是自己眼中标准的样子又怎么样呢?
我们终其一生不是要改变自己,而是跟自己和解,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i love you,i love just the way you are.然后后面谭米菲登台演唱,时隔多年再次为神演唱,我感动的不是那份对神的虔诚和信仰,而是谭米菲这个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她又回来了,她对神的执着从来没有改变过。
其实谭米菲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人”吧,但是如果我愿意像她一样绽放生命的光彩,这并不是说像她一样出名或者暴富,而是能够找到自己、成为自己、坚持自己,然后在过程中去体验世界经历人生,也不用总是一帆风顺。
一个普通人的一生,最好不过如此了。
演技真的绝了
这本是一个并不光彩的故事,夫妻以福音布道之名,行了违法苟且之事,最终一手建立起来的基督教帝国瞬间崩塌,一无所有。
但电影在这个真实的故事中捕捉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女主人公塔米·菲的眼睛,似乎想以此让观众发现:在这个丑闻的背后,似乎还有一处闪光,即便无法抵消这已成事实的欺诈与谎言,但也值得获得上帝的宽恕。
我们总说:“眼睛的心灵的窗口。
”塔米·菲的眼睛便是最好的例证。
这双眼睛是那么的纯粹,自始至终传递着女主人公最真实的情感与心绪。
无论是孩童时,对母亲的不解,对上帝降临的激动;还是年轻时,对丈夫吉姆·贝克的一见钟情,对圣经的迷恋;又或是创业鼎盛时,对福音布道近乎疯狂的热诚,对丈夫近乎盲目的支持;即便丑闻东窗,晚年孤独没落时,我们依然能在她的眼睛中看见对世人的善意,对上帝的信仰,即便周围的人以此为滑稽的笑柄,她的眼睛依然纯粹如心,透澈见底。
当然,除了纯粹,塔米·菲的眼睛还释放出太多的情愫。
她的眼睛里,透着期待——渴望获得母亲的认同与支持;透着勇气——敢于打破常规,在固有的男人福音布道圈杀出血路;透着愧疚——为自己的一时冲动悔恨不已,甚至甘愿公开自己的不忠,以自我丑化求的丈夫所谓的原谅;透着胆怯——面对丈夫的丑闻、合作伙伴的背叛、同行大佬的落井下石,她真的手足无措;透着忏悔——重回离开10年的舞台,独自吟唱却依然打动了台下的观众起身共鸣,仿佛重新拾回了往日光彩......
万千归一,其实这些不过都她最本真的自然流露——自始至终她都心怀虔诚,包括对上帝、对亲人、对世人、对自己。
正如她并没有避讳和否认丑闻的事实,但绝不因此自甘堕落,即便只身一人,也努力重新爬起来,将这些视作人生道路的“后车镜”,继续前行。
她内心相信自己的虔诚是纯粹的,不是污浊的,相信上帝是关注她的,与她同在的;相信自己的未来是依然有光的,可以为上帝的事业继续奉献的。
看到这里,即便不信上帝,也多少会为塔米·菲心生一丝怜悯,希望如她所言,故事并未结束,有个好的结局。
It’s not over till it’s over.
今年你,见过红光么。
红的,非常红,鲜血,是,这是红光后边,在他以后才想起来。
有一天,你截了张图,是站中一位讲案的博主,他在说发生在座外国农场里的灭门案,是啊,几乎灭了门,俩个亲人,父亲、母亲,荣华富贵之后,凄惨不过来早了。
是外人,是一个外人,他最终通过曾卖给男主人的一把猎枪,以前是爱好,最后却是导火索,引燃深渊,了解了他的富庶,让过去段时间,利用好这段时间,成功按他的想法,解决掉了俩人,曾经他的最大买主。
这是一段三人共同渡过的时间,某些有意,一些无意,共同促成一桩血案,回天无术。
或其先也有端倪,但是一个人知道时候,在身边有人的那人可能嗅到点什么时候,都是共同让之流过的时间。
你在其中发现了一张好景,刚开始不久,大约1分53秒前后,画面被铺满,一望无垠、漫天希望,都默默无闻在片静草地。
草细小,青而脆,风过来时太阳就过来,风走了太阳——大太阳,黄昏里,草尖蛮动,但你眼是先被远处太阳吸引,它从俩棵大树最高的那一个树顶,篓下来,托到树开始想分杈的基部。
像启示,是召唤,微微的,但他到底一整个身量露出,你感到温暖。
一会儿,就想到了点东西,阻碍了,你开始看,越来越把你引向远方的这缕子光,知道些你的底儿,其实不是开始,并不是一直温暖着的。
这是你看见那一大片红光同一天晚上发生的事。
他们都是光,源头在天,但下射高度不同,承高的接近天上的太阳,黄艳、圆满。
落到你面前,他潲在你亲笔抄的木版画上的诗,你偷了懶,那天蘸墨一久,笔头渐干,你害怕接下去没影,未将纸板子平过来,就竖着后背晒着落日写下行歪扭的。
都是低,越来越低,到最后你看不清那最后几字,他应当是:为什么你什么都会。
是不是我越像白纸,你越想在上边写东西。
但是实际上,越像这里断掉,纸字的弯勾勾拉长。
从天到镜橱,比到那棵树又下降三千米。
残阳如血,没劲了。
你很惊叹这束光,瞳孔涨大,周围很静,你什么都听不到,你好像将要见到想见的人,你的身子开始松软。
等看了会儿了,红阳变化,你才猛然后悔,該照下来。
再等你拿过手机,异光浅更,你移开镜头印准红光,从照片里,回到眼前,告诉自己下次应信眼睛。
你在第一眼记住感叹红光之时手底啪一声留住,镜头中是一种淡黄的光。
黄光和红光之间走的时间,镜头给了你记忆。
这是四点,你想留住。
红光邈茫,有的地方安静,在你写的一个人的名字上,有的虽淡,但有硝烟,在张你几天以前调换过来的卡片,红光唯独在一个地方消失,钟表右边那个和下边镜橱中一样的内容硬纸脚。
你说这是夏天,是停在夏天,倒退90天。
一天是一年,很多年静静地找,你在那几年里从未见过的一个人名上,发现那些年的亲人。
其实没有一点联系,以前的最亲的人永远不会认识后边这个人,但在红光里,在某些经常出现的片断中,他总是侧着脸,眼神有笑意,绵延着,你总听见他嘴说什么,但什么声音其实都没有。
这个时候,你看到他的性别都是模糊的。
和你最想念的那位亲人是一家人,简直是女性。
每天5点以后,屋里温度在变化,有时明明闷燥,忽地你就感觉到处有风,你穿上后边围脚的棉拖,再感觉不到冷,这会儿就过去了。
等六点半到七点之间,你坐着看视频,有时网卡,你歪歪头,窗户开着,很温暖,老觉着刚才就像梦,忽地就来,走掉。
这就像一天前你看吊在干枫枝子上那串残珠珠,你本想我先上那屋拿个杯子再回来,所以你先记了记冬天2点以后的太阳,从珠珠身后照,篱着灰磨砂边镶金,金色富贵,你看着怀旧,有些年的窗子回来,高大落地,边框晒更多太阳,铺满屋的空气是甜的,你曾回过头,嗯,你回过头看在你左边身后人,她正在洗碗,在水盆,这年你觉得你再应该抻抻脖子,看那年这个2点以后的水盆子水面上有没有这种太阳光……你是仔细记过这种光,它不从中间穿过,只走两边,这样,稍微添风,踫铃驳金。
中央直直坠下的细柱体水晶,透绿冷孤,周围热寂寂。
你回到这屋,光滑了,像丝绸子褪身,最勾记忆的两个坠荷包,镂空晶体上黯淡,它下来,和在湖面匀匀的个洼涡,在圆柱底端倒琉璃上点了点就消失。
今年你突然踫上家小店,是你想换把拖子。
这个铺子什么都有,你进门一看,像回家。
他其中有个顶小的指尖杯子,瓷的做成塘瓷。
一圈紫水蓝箍,白面上封印毛泽东伟大侧像。
你爱不释手拿起来问这是喝茶的?
她说任你,喝酒、喝茶都行。
另外你在这家店发现有3元眉笔,15元口红,3元炭素黑笔,手碟,鱼碗大小在绿水中央卧条嫩鱼,2元梦露发卡,还有好多等着你。
你买了个10元斑马波纹棉线老拖把,她关心地劝你你过会儿再装吧。
你买了个2元金飒飒奶油蝴蝶结梦露卡子,最后让她换了个小号塑胶袋,记住这个暂居地惟一谈话正常的好人。
但在一天后,也可能是三天,好像是你喝茶,端着个热杯子捂手,那时阳光又慢吞吞晃晃地过来,你看见在你杯子和水泥地面间某个点,激了非常细小的粉尘,可能是肤皮,可能是刚才在厨房里飘流的土粒儿。
然后你看见一条街上,夏天来了,漫天灰青,很热。
那里也有成堆发卡。
在你看到那个简易圈了个圈的黑卡子前,天慢慢想阴,慢慢地,但你的情绪更慢。
你在从容地和一俩个老人,坐在面朝大街,车水马龙以外的一张椅子,谈过来说过去,眼老往最左边老人那个浅灰天底下乱糟糟的人流看。
有时很长,短的时候往往你被她或她说到房子问题。
她说,原来她一共有三套房子;她说她一直住在,喏!
就那。
你和她一齐转头,哦,那里,就在那里,高架桥上后边一栋矮旧楼,忽然一种声音就飘过来,你就不再往那边看。
后来你和这个可亲声音一起,走在那座高架桥右首,貼边,在马路沿子上发现这个冷摊,你和这个声音都不说话,最后认定一个波浪型发卡,俩个浑圓的,然后一路和这个声音感叹怎么让你这么好,到最后踫上这么个宝摊。
人并排走在桥下,一个声音说刚才那个老人,然后俩个声音看着天,谁也不再说。
然后俩个声音得过五条马路。
然后上十四楼那个租屋。
那天很热,怎么个样热呢?
你先让这个声音独自走下傍晚七月暑气,到那人头攒动地儿,摩肩接踵,挤上些别人汗水,自己的掉不到地先干再湿。
你让你坐在一幢高楼前,32层,32屋,有时你张嘴,有时,你闭上眼还笑,耳边是念叨房子的老人,然后你感觉到热。
热,无处不在,你,无处不在,你在街边椅子,热,在天上,在地上,你怕热,恨热,执意怨这个声音,怨恨时间,开始计算,是不是表有错误,就是走得慢。
但是渐渐地,你在谈话间看看老人,就在她嘴边,发现那股风。
你然后看到高楼,看到桥上走车,看到身边老人面容慈善,觉得她很喜欢你,她不讨厌你,觉得桥上车中人也很可爱,街上走的,骑车的,他们都没注意你,没介意你,而你还可以笑,你觉得这天就从这个时间开始一切变好。
你有点不那么讨厌夏天,那个声音俩手提满菜,大汗淋漓往这走,你以为你脸上此时刻堆出的笑意这个声音应该很喜欢,但是声音看到后就恍惑地低了低头,你忽然自责,刚才盖了的自信的楼塌平,你非常厌恶自己,然后和声音挨着街边离开老人,就你多回头看了看,但是那老人也并未不高兴,你很理解这个声音,并低头走路。
九年前这个声音,对房子特别注意过,但这声音注意房子时你没有心啊。
声音,一种非常亲切,非常仁慈,世间再不会有第二个的这种声音,留恋,感伤,知道是告别一样,对你,站在一个海滨小城的高楼前,说这怎么不行呢。
现在你还可以看到那座,是黑,阴影幢幢,可要不是你刚写完发卡插曲你根本就忘掉。
那楼很高,逼视你,声音一米六二,你一米七二,它有一百米。
声音几乎用了俩种仰望,但在最后,那段抬头的距离越来越低,到最后定格在最高的锐角,就不往下落,嘴边噘起来了,你视而不见,这是这个声音唯一一次说下边这样恨的话,你记住核心了,但具体都模模糊糊的。
你深深自责,谁都知道这次又败于你。
你真想不起来么,不是。
能一字一字写下来声音说的什么,还是你是为的什么不在这逐字写下!?
我需要点空间,只要一点儿了,这个声音走远了,不再回来。
我仍需要这种空间,放点东西,备着以后再想这段有凉风的马上天黑前的昏暗,再可以回忆回忆。
你就这么狠心…… 今年你坐上车时雪开始下大。
你意识到雪花纷纷扬扬的时候,这辆车的轮胎正发出一种粗粝的声音,然后你就看到在你左方那一整片白的树。
像气嗓管堵着忽然给的杂物,不得不喘气,于是你这边这个轮子含混着就过去,你脚下刚压一陀重盐堆,是堆,小山起伏。
但你试不到波浪,你瞪着远处,雪盖树,滃滃杂杂,轮子掀起雪沙,掺进高杨和矮石楠,这都未打断你,你呆着看绿,说,妈……我又受骗了。
灰色的绿以后是艳黄的光杆,直直棱棱,一直到三个街区,都是。
十二年前雪真大。
清晨五点,你在那个声音背后紧追。
声音4点刚过就和你在间临海小屋睁开眼,你就不看绿厚帘后一段很长的丹麦小路,几幢红顶白屋,一尾弯坡,车厢子拐弯停下,压雪慢走,屋后海,太阳过来金灿灿,道边树,雪夜、迷幻、痕迹。
到雪天里来,你想那个屋,你又感觉到冷,从心、从胃、从腿,荡一股气回去,窜。
昨天已洗澡,但是什么都还在原处,怎么来怎么走,你和声音,一个欺骗,一个认理,但都归顺仁慈。
你有时经常咂磨到点,是好,是更坏,有最终绕一圈原来起根设置好但只过程狭隘,结局仍是好,有这许多或见或根本黑糊糊的认定压底,你不是诚心但还是被騙,先騙声音其实最后你受大騙。
但你一直仰望。
漫无边际,从哪个方向坠下来的,你看准黑蓝天一点,扑闪扑闪就推到右,然后你眼花认为四面八方都是这点,肺里进去鲜泠泠气,那个声音在高坡底又急,雪天里招手都没音儿,你抬着头听催不早了别看了。
漫天大雪,朝你一人奔,这大坡实在是大,你下一腿先幌,搡得筋冷。
白的,迷的,周围很静,大家都在睡,人间童话,这么近,没出省就见。
四年前你看了部法国电影,想到这场大雪。
名字现在浑了,讲的一对夫妻,是搞心理学,都很和睦,不久必分。
男人先死,死的当晚纷飞大雪降下,女人疯着开门观看,雪够了回到2楼,男人活过来,后来她又经过一段原来的时间,然后男人再次死亡,天又下雪,女人上楼,男人又活过来,后来到第四次死亡,雪仍在大下,2楼一具尸体等着她。
每当雪开始下,你听到一个声音,心慌前奏,模模棱棱,嘣不底儿砸上来,你先感觉到是这么样,你认为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导演让你看天,深宝蓝,由一个中心点飘下碎长雪,剥了张薄洋葱皮子,呯了五六个圓点,黑寂的天干净了,轰——细小的雪霰,弥漫住天,音符开始撒欢儿,呯至边缘没了,维持慢的心跳,天上未消停啊,越密,越浓,直了,散了,卷了,琴音集聚了,摞叠挨肩,一个手压上上个脚,俩个压死到地面,前一个不见,留些尸首,悲凉着就被覆盖。
原来这是讖。
从这一天,你接受一种感觉,非常艰难,但很寂寥,不是后悔,不是出梦。
时间、人间都是为宜,最后的不论好否。
你在一天中近山窗最盛太阳照里看那场大雪。
他不是浪漫,是死兆。
你闭上眼回忆,没有差别,下在山东最东海,下在法国乡村。
但是你愿当小孩,小的孩子,既不哭也不怎么要求。
有一个小孩子,看着雪笑,拖死声音。
九年前 九年后你有时记起一个人物,女的,淡长发,细眼,很白。
那天,你和这位声音走到她那可能是下午,冬天的太阳,等被她送出门还有。
她在屋外,有棵满枯叶的大树,你俩走到底下,天很冷,你就没再回头,可听见一个颤声音:那……你们接下去,上哪……有,就是……有什么目标么。
声音越来越弱。
你后来很多年想她,非常感谢她,泪马上逼到眼底。
她还是轻轻站着,到门不五步。
你看见这么多年过了,她特别关心地问,说那字之前的模样,你当年没看见的。
她眉头中央一锁,下巴微掇了下,换上一种远望,似乎是靠这位声音近点。
她早看出来了。
安德鲁·加菲尔德饰演一对拥有20世纪80年代的基督教广播权力夫妇的另一半,他们的故事被窃笑着讲述。
眉毛上有纹身。
睫毛是不能动的。
喜剧传记片《塔米·菲的眼睛》以电视布道家塔米·费·梅斯纳的特写开场,杰西卡·查斯坦疯狂地扮演她。
未约会的场景似乎是在90年代,当时梅斯纳的前夫吉姆·巴克(Jim Bakker)因一长串欺诈指控而入狱。
镜头外有一位化妆师,查斯坦张扬的歌手/个性提醒他们,她的化妆品大多是永久性的:“这就是我,”她高兴地坚持说。
传记通常都是想透过面具看到真相。
祝我们好运,电影眨眼。
故事情节是标准的:童年是艰难的,但女主人公,一个天生的艺人,长大后变得开朗。
在圣经学院,她遇到了她将要嫁给的见习牧师。
安德鲁·加菲尔德(Andrew Garfield)饰演的渴望名利的贝克,已经在对听众说上帝不想让我们贫穷,他再也不像《惊魂记》(Psycho)中的安东尼·珀金斯(Anthony Perkins)了。
塔米·菲有一个不讨人喜欢的母亲,但和诺曼·贝茨一样,吉姆的冲动塑造了这个故事。
在他妻子的高歌猛进和他的野心之间,这对夫妇很快就成为了迅速发展的基督教广播界的明星。
通往垮台的道路有一种滑稽的基调,充满了讽刺。
随着80年代金钱的涌入,吉姆很少不赞美耶稣。
这个故事的范围很窄——既不是给他善意捐款的信徒,也不是里根入侵美国的背景。
这或许反映了贝克宅邸的生活,但更奇怪的是,这部电影对塔米·费的内心想法缺乏真正的关注,就好像电影在开场时真的停止了关注。
查斯坦尽了最大努力,但这部电影(由迈克尔·肖沃尔特执导)对她不利,理论上同情她的角色,但总是在窃笑的边缘。
与《斯潘塞》相比,这部电影难免有些逊色。
在《斯潘塞》中,另一位大胆的女演员克里斯汀·斯图尔特(Kristen Stewart)出色地演绎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着装风格,她结了一场糟糕的婚姻,发现自己被一群怒目而视的建制派所挑剔。
在这部电影中,地狱之火牧师杰里·福尔韦尔(文森特·多诺弗里奥饰)被另一种戴安娜主义——拥抱同性恋群体——激怒了。
“我们都只是人,”查斯坦笑着说。
“上帝没有制造任何垃圾。
”如果这听起来像是一首歌曲的线索,那么这部电影就像是一部没有旋律的音乐剧。
讲述塔米和吉姆夫妇从建立宗教电视网络到鼎盛时代,再到因丑闻而落败的过程。
塔米从小就是个不同寻常的女孩,母亲因为其婚前生育了塔米,所以即使塔米从小喜欢宗教,也害怕被人发现其丑闻,从来不带塔米去教堂,塔米只能自己偷偷参与。
长大后塔米在教堂结识了吉姆,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并达成共识,将传教作为一生的事业。
这是他们事业的开端,但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塔米怀孕了,不得不退到幕后。
生育后,塔米也不得不带小孩,很难加入他们夫妻共同创造的事业中,但塔米发现自己最爱的还是传教本身,于是即使带着小孩,也不愿坐在女性桌边讨论美容护肤,而是自己在男人身边加椅子,投入事业中。
在他们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塔米发现意外发现吉姆也如同外人一样嘲笑她夸张的眼妆和面容,这使得她非常伤心,一度和崇拜者偷情。
同时,吉姆也利用传教的捐款嫖娼,甚至用人们的捐款试图让女孩闭嘴。
事情暴露后,人们非常愤怒,由此庞大的商业帝国坍塌。
吉姆进入牢狱,塔米为生计奔波,但最爱的还是传教,到处找工作也不顺利,最后进入曾经粉丝的电视节目。
我觉得这是塔米的一生,吉姆只是她的伙伴,塔米自始至终都很爱宗教,中途一度走错过路。
虽然塔米也做错了很多,但我却不忍苛责她。
她成长过程中遭遇了很多,从小不被重视,中途又被家庭之名捆绑,事业成功时也不被外界理解,甚至丈夫还和外人一般嘲笑。
人生大起大落之下,还是找到最初的梦想,坚持走下去。
有点悲凉也有点敬佩!
由杰西卡-查斯坦主演的《塔米-菲的眼睛》(The EYES OF TAMMY FAYE)(2021年)是讲述塔米-费-梅斯纳故事的最新尝试,她曾是美国最有名的女性之一。
电影演技精湛,资金充足,设计精美。
但它应该没起到改起的作用。
首先,这部电影似乎不知道它的观众是谁--或者说观众已经对塔米-菲有多少了解。
作为一堆精心制作的场景的拼凑,这部电影从未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
那些了解塔米-费的故事的人将因不准确和不完整的结局而感到沮丧。
那些第一次了解她的人可能会在情节上遇到困惑。
那么,简单介绍一下塔米-菲和吉姆-贝克尔:他们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电视布道主义高峰期的电视布道者。
他们富有魅力、丰富多彩的基督教帝国包括一个24小时的电视网络(在当时是一个相对新颖的事物),各种慈善事业,甚至还有一个带有滑水道的主题公园。
他们也是美国的名人,而且不仅仅是在福音派的圈子里。
塔米-菲最出名的是她每当哭的时候,脸上过度的妆容会被搞花。
她经常哭--喜悦、同情、悲伤和压力的眼泪。
她像一个闪耀着情感和同情心的迪斯科球。
7.3/10 她值得一部电影,将她的真实展露,将她的爱与乐观传递。但是本片对于塔米·菲内核的着墨太少,很浮于表面。你自然好过鳄鱼。#金帧9th#HOME4th 20220225
希望查斯坦能捧回早该属于她的小金人。
奥斯卡女主实至名归
4.5 可能是本届奥斯卡我唯一能打8+的电影。把两个深井冰拍出如此合理人生的feel,编剧导演蛮厉害了。ps最佳女主实至名归。加菲的问题总是舞台剧feel,于是虽然很好了但还是能感觉到表演。而女主则完全让人意识不到这是个演员,简直是泰米菲本人。
不好意思,实在没看下去。。。。
The Eyes of Tammy Faye might have focused more sharply on its subject's story, but Jessica Chastain's starring performance makes it hard to look away.
补标 1.13能把莫名其妙的一部传记变得能让人有能力不中途退出的看完,劳模姐的演技还是可以肯定,无奈剧本极其无聊,人物形象苍白如纸,简直让人不晓得塔米菲这个角色为何要被拍成传记,美国人民为何如此天真无邪。对宗教话题的探讨如同妆容一般看似精致细腻却空洞无物,没有灵魂(文本而言,老范霍文的圣母拿出来就是降维打击)PS:加菲接班老汤指日可待
#TIFF2021# 应该是Jessica Chastain最接近影后的一次演绎,果然这种biopic最能展现演员的能力,惊喜的是“加菲”经过剧场的锻炼这次的爆发力好了很多。电影看上去是四平八稳的传记,但是Tammy Faye 身上的复杂性,与Christianity在美国如何渗透以及影响重大的历史变革,形成了一种奇妙的allegory。不论她最后是怎么走向LGBT activist的道路的(访谈的这段戏太棒了),Tammy Faye终究是一个因信仰而“失明”,却也因信仰而获得信念的女性,她身上的power和powerlessness可能也是她双眼中的光芒与矛盾之所在。
差点没认出来。为什么国外这个年龄的女演员戏路如此宽广。
完全的我劳模姐的个人表演秀,演太好了,完全塑造了另外的一个人,不仅是样貌而是从内至外的塑造和表演。演员的个人能力非常彪悍,其他的都不想提了,这要是不提个奥斯卡影后纯粹是命不好。
令人唏嘘。。
诈骗的一生
这个传奇女神棍的人生事迹是真的有些让人摸不到头脑啊,怀孕八个月出轨还发生了X行为,很难想象这是一位虔诚基督徒可以干出来的事情,所以没有很让我有代入感。至于这部电影的造型获奖了,也很让人迷惑……是我的审美跟不上时代潮流了。
拍人物传记不容易,拍这种有争议的家喻户晓的人物传记更难。我个人很喜欢这部电影,毕竟不是身处其中的信徒你无法理解那段历史,抛开事件本身这个故事讲的很顺畅也有重点和起伏,不会让人觉得生硬和流水账模式。再说今年奥斯卡热门女主劳模姐查斯坦,演的太好了让我觉得就是真实的Tammy Faye,尤其是那种气声的傻笑和歪头的沉醉,都被劳模拿捏的死死的。还是有希望今年拿奥斯卡影后的吧。
女主值得一个金奖,之前的多部作品就展现了实力...
摄影上 Mike 在收束 Tammy & Jim 两个人物的私下时刻以及在现实里的伪装&交际使用了两套手法 除此之外这样的故事剖面反而错开一段时间来回溯很有意义 对于所谓的公司楼起坍塌没什么意思 更关心 Tammy 用什么(diet coke & pills 吗)能稍微挡开笼罩在她个人命运之上的绝望呢 同时是否也有另一只手可以记下她在废墟下看到的东西呢 嘲弄讪笑的姿态倒不必渲染 罪责应罚而已 尤其是真实的 Jim Bakker 比片中谎骗更甚 缺点也是剧作上牺牲了一些支线辅佐的完整性 成为时代背景点缀以及政治风向的简报 折损了节奏 而且这么吃人物对手戏表演的作品里 任何一次断裂以及接招不当都是很遗憾的
劳模姐的演技确实优秀,值得一座奥斯卡,然而凭借这部平庸的作品封后我是不服气的。
又一部奥斯卡流水账人物传记片,每一场戏都直白浅薄的要死,然后中间插播还原几个名场面,别的部分一带而过。和人讲一讲就上电视了,吃个饭就开自己电视台了,儿戏到要死。洗白负面人物也算这种流水账传记片的传统艺能了,冠冕堂皇地说要为别人正名,然后把主角夫妇骗钱的负面部份有多省略就多省略,还把女主塑造成一个无辜地不得了的形象。但不管她有多无辜,她也是帮凶啊,自己天天过奢侈的生活嗑药然后还一点都不怀疑丈夫? 本可以深挖资本主义蚕食利用信仰来赚钱的故事,偏要用来洗白主角来提供一些对电影毫无帮助的oscar clip。这种电影毫无存在的意义
一个很费卸妆油健怡可乐和演技的电影,同时期的女演员一定很感谢劳模姐,一人承包了所有奇葩剧本(奥斯卡之后应该是艳羡居多了
我看塔米菲,免不了生出一些“小人物的阴暗”,就觉得一个这么积极天真的人当然会被社会教育。她曾经的美好和坚定缺乏苦难的淬炼,后来好不容易等她经受挫败破茧而出,让她内心的瑰宝绽放光芒,电影就戛然而止在这里。所以我真的很难说这电影的立意在哪里,不像讽刺,不像赞颂,更像是唏嘘。可是我还是觉得一个能在经历过挫折后还想着要关怀青少年的人,她值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