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还不错。
问题是最后DoD是怎么回收这些录像带的,Ben把着陆舱内监控录像和以前的录像都装到盒子里逃命了,可从最后的镜头,上升的着陆舱应该和轨道舱相撞或者错过,鉴于John也死了,应该是撞了,美国国防部再牛逼也不至于再发射飞船去月球轨道附近找一个小盒子吧= =或者其实DoD通过宽带把所有摄像机的影像都实时传回地球了,太空宽带- =!
不懂卫星传输的带宽
因为是打着纪录片形式的恐怖片,很兴奋得弄到了片子开始欣赏。
开头看了20多分钟都没进入状态,然后开始快进 = = 题材其实很好,但整个剧情太拖沓。
大部分时候就靠两演员的大段台词撑场面,但2人没有tom hanks那样的实力,加上台词又很没代入感,所以觉得就像在看很无聊的教学片。
恐怖的卖点其实也不是多大的卖点,所以不没办法很早就让观众知道。
可是由于这个包袱拖得太久了,久到观众都没心情关心了只想快点结束。
总之是个失败的惊悚片。
适合催眠的时候看。
带着巨大的期待,躺在床上,关掉台灯,安静的欣赏影片,结果镜头晃来晃去,剧烈抖动,画质恶心,并且时好时坏,从打呼噜宇航员突然醒来吓人开始,就感觉导演开始走恐怖影片的套路了,结果后面果然就是被不知道哪里来的河蟹攻击囧!
这是好莱坞怪兽巨型害虫攻击人类的题材的俗套窠臼啊,根本不是什么科幻片,还刻画出国防部的卑鄙,靠,国防部在知道去就是喂河蟹的前提下,花几十亿美金送两个宇航员去喂蝎子?!!?
导演脑壳秀逗了!
晃得太厉害,严重影响观赏,剧情也不够紧凑,才一个小时十几分钟的片长居然让人觉得有点缓慢,唯一吸引人的就是这个故事,可梗也有够老的,没有弄出点新意来。。。
看过月球, 阿波罗13号之后,我就对月球感到恐惧。
它是苍凉的死一般的。
传说嫦娥奔月,玉兔独伴,委实凄却又美。
待真相解开,没有桂树,没有氧气,没有人,只有矿石。
说对月球恐惧也可说是对航天恐惧。
空荡荡的,没有土地踩在脚下的踏实感。
头盔里回响的粗喘,冻得吓人的地表温度。
尽管太阳照常升起却不见星辰规律运转令我心安时间并非停滞。
我无法享受这种窒息的孤独。
伪纪录片的题材很好,但并非穿个宇航服就是宇航员的。
三位男主角完全没有宇航员的气质,站不住脚的政府阴谋论使每个人都变成了狂躁症患者,直到结束也提不起观众追求真相的兴趣。
演员出戏导致一种强烈的非真实感。
老套的手法、题材和死气沉沉的氛围让观众厌倦。
ps:怎么看怎么觉得月球石怪的设定很莫名奇妙
嗯。。。
很久没有一个人好好的看一部电影了,今天算是心血来潮说到底,就是冲着看外星人去的,全程也一直在寻找外星人大头的影子 可惜没找着= =!!!
据说很多人都相信它是真的,凭着我唯恐天下不乱的小女子情怀,我也想相信来着。。。
虽然只是一块块有着腿能行动的石头,但是力量还蛮强大的,它们能操控人的意识。
记载说,从月球搬回来的很多的石头消失了,要是它们现在依然活跃着,那是不是就要发生“行尸走肉”那样的事情了?
我们是不是很快就要被这些石头撕裂了?
这样想想还是蛮可怕的虽然这些生物的存在与否我不是很相信,但是我很相信18号任务的确是被悄悄执行了(偷笑),这么想想多带劲啊知道了那些S级机密,暗爽米国啥事做不出啊这部电影打着悬疑惊悚的名号,但是程度不太够,没有期待的那么刺激。
个人是觉得的确不怎么样(虽然揭秘的事实让我很感兴趣),失望中。。。
文/ 时漆《阿波罗18号》在当下出现,无论是题材上,还是手法上,都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部算是“怀旧主义”的影片,其意义在于,能从它去联想许许多多的“前辈”。
在风格与故事全面致敬的基础上,它见证了影史上,那些让人过目不忘、久久回味的佳作。
用伪纪录片形式包装的作品,时至今日远比其他类型影片要稀有的多得多。
但由于风格过于特异,剑走偏锋之下,一方面能吸引观众眼球而爆冷;另一方面,经过几次洗礼之后,观众们大多数也就见怪不怪了。
《阿波罗18号》在并没有一个构思超凡的故事体系下,毅然还是选择了伪纪录这种方式,足见勇气可嘉。
从《阿波罗18号》投射下的影子里,我们看到了林林种种熟悉的身影。
美苏冷战的时代背景,早已被谍战题材榨得一干二净;与此同时进行的太空军备竞赛,也已被不胜枚举的科幻题材挖掘殆尽;至于不明生物的肆虐横行,更是俗套到无人问津。
但影片把这一切元素都尽数收罗了到一块儿,煞费苦心的集大成者,也不见得会很惹人嫌。
扫完全片,种种或多或少相似的回忆便蜂涌而至:《死亡录像》、《红色星球》、《太空运输》、《异形》、《蒙哥湖》、《最后一次驱魔》、《鬼影灵动》……戏谑的说,《阿波罗18号》是一部月球版的《疯狂的石头》——片中所出现的不明生物体,静态之下,似普普通通的陨石,一旦触发,便变身为无孔不入、无坚不摧的怪物(形似螃蟹)。
一般情况下,大凡探讨未知物种类型影片的技巧,就是不会将真相公之于众,至少不会出现在第一部里。
一来留下悬念,造就真实感的假像;二来便于随性发挥,反正是天知地知,你不知我也不知。
类似于《科洛佛档案》,不曾介绍怪物的来历;《怪兽》,简单说是外星生物,说了等于白说;《解冻》,虫子的功效像极了本片,一句属于史前生物封住了众人的嘴巴;《突变第三形》,经典之作也是随便扯上几句就完事。
再罗列上《废墟》、《追击巨怪》、《天际》等等。
《阿波罗18号》毫不掩饰地见证了它同胞兄弟们的优质秉性。
影片的伪纪录拍摄,较一般的伪纪录片,在技术上要难上许多。
尽管《女巫布莱尔》执群雄之牛耳,但它用镜的成功是在艺术上去揣度观众的心理。
不像《阿波罗18号》,把故事搬上月球,完全就是考验摄像机摆放的位置。
因此,尽管修饰得已经相当“月球化”了,但些许的瑕疵还是随处可见。
倘若觉得美国宇航员个个都是自拍狂,那是必须得原谅他们的。
此外还有声效,其难度跟用镜不相上下,影片处理的较让人满意。
美国人擅于搞阴谋论,电影往往都将这项传统无限放大。
现今广为流传的相关太空的机密,繁星点点。
第三(四)类接触、罗斯韦尔事件、第51区、火星背面的脸、登月是假像等等,电影均不厌其烦地一再拿出来阐述,不由地让观众已然感觉到,这些似乎都不再像是科幻,而是真正的现实。
其中,美苏冷战时期大大小小的事件,人们更是津津乐道。
在《阿波罗18号》里,我们又一次见证了熟悉的“阴谋论”。
对于影片所缺失的悬疑、惊悚、血腥,这些本可以为其加分的特质之下,真正的高潮是在男主角Ben自知被国家所摒弃之后,用录音机连续播放的几次儿子说的“我爱你”。
这一刻,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全方位地碰撞在一起。
理智地去思考,似乎Ben应该为国家做出应有的牺牲,但考虑到美国一而再再而三的搞阴谋论主义,我们就会无限地同情Ben了。
最后那段队员们出发前的剪影,又一次点到“美国精神”,讽刺之中也引发思考。
荧幕之上,有太多熟悉的身影在为某国家或者某组织奔波劳碌,他们惟命令而马首是瞻,总是说得少干得多,基本不问为什么。
然而他们最终得到的又是什么?
有了牵挂却难以全身而退,反目成仇后而粉身碎骨,干的是惊诧天地的壮举,收获的是无名无姓的墓碑。
记得《恐怖大师 第一季》中有这么一集,题目叫《回家》。
说的是总统为了竞选成功,喊出了一个“让战争中死去的士兵回家”口号。
结果,那些逝去的亡魂在这场作秀中真的“回家”了。
借助大热的“丧尸”元素,达到了效果绝佳的暗讽目的。
可见,真正可怕的怪物,并非是远在月球上的“疯狂的石头”,而是那些近在咫尺的政客们的阴谋。
阿波罗18号于是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出现在我的面前,到底什么才是真的?
身边充实着虚假,从新闻报道到历史的篡改,人们普遍迷失到了我们所需要知道的真相当中。
我所见,我所听,我所遇。
这些都是真的吗?
一切都是那么虚假,而所有的人也都是这么虚伪。
也许这正是人们需要信仰的理由,一个可以去相信的东西,一个可以去完全相信的东西,虽然我们看不见,摸不到,但是我们可以去相信他是存在的,从而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存在的意义。
我大声的呼喊,把真实留给我,但是却没有任何的回声。
好吧,不要去考虑真假,对错,未来了。
我现在的生活最起码是真实的,我可以摸到我的香烟,我可以打一个电话有人陪我聊天,最起码这些是真实的。
活好当下,享受现在的人生,这也许是最无奈的选择,但是这也是最直接的选择。
与其与这虚无向抗衡,不如去寻找自己的快乐。
活在当下,享受每一个瞬间美好,只能这样了。
你妹啊,科幻片的逻辑性被恐怖片的无逻辑性彻底伤掉了.你要说政府知道上面有虫子货,花那么多钱还设计返回舱,最后不让你回来,就让你去送死?你要说是为了带回感染对象和外星生命来研究,这个倒还差不多.你说发现的录像带,飞船都扔了,那影像资料怎么来的?有的可以同步,有的只是舱内记录,你怎么也得上船提取吧?你那个小手提摄影机的影像又是怎么来的?你当漂流瓶从月球轨道漂你导演家呢俄国人的飞船就算恰好一切正常,你恰好摸索就能开,你妹联系到俄国人了,冷战时期就那么快直接给你接到美国了?苏联人连个说英语的人都找不到?你妹最后还恰好就撞上了?其他的小破假就不说了....最后科幻片的严谨没学到,剩下枯燥,恐怖片的悬疑不足,剩假你丫就当的是B级恐怖片来骗钱的吧?
伪纪录片多半是恐怖片,这是影片题材和表现手法相辅相成的一种绝佳联姻。
刻意被模糊、粗粝、晃动和不时打断的画面,使观众发自内心相信那些令人战栗的事物与自己仅隔一层薄薄的镜头,自己与身临险境的主角共享同一套身体官能,从而产生一种模拟游戏般的现场效果,没有什么比恐怖故事更适合用这种手法来演绎的。
脱去这层伪纪录片的外衣,《死亡录像》不过是拾罗曼诺牙慧的低成本封闭空间丧尸片,《苜蓿地》和《追击巨怪》远没有《哥斯拉》或《侏罗纪公园》的一半吸引力,《女巫布莱尔》大概要堆砌《鬼玩人》那么多的血腥特效才能让人有点兴趣,而大卖特卖的《灵动:鬼影实录》系列只能沦为一套模仿80年代家庭惊悚片的灵异小制作,其最可能的去处是录像带市场。
但纯纪录镜头的运用也会带来问题,最显著的是对观众“中止怀疑”心理的挑战。
试问,你要如何给出充分理由证明,一群人被灵异现象吓得手足无措、被怪兽和僵尸追的夺命狂奔、被住家鬼夜夜骚扰愈演愈烈时,还能时时不忘拿着摄像机出生入死?
这台机器的重要性完全超越了许多冒险片中作为人类伴侣的狗狗们,几乎上升到“机在人在,机亡人亡”的护身符地位。
对于一部以引导观众相信其真实存在为最大卖点的电影,也未免太荒诞离奇了,观众稍微一思索,就要出戏,整个精心营造的恐怖气氛荡然无存。
电影创作者们致力于解决这个麻烦,《死亡录像》中拿着DV逃命的小伙子是为了“让外界知道真相”,而《女巫布莱尔》、《苜蓿地》和《追击巨怪》各自花篇幅交代了冒险者要忠实记录整个事件的决心,至于《灵动:鬼影实录》虽然大部分画面取自家庭监控录像,但一旦那些好奇心强烈的主角拿着摄影机踏足险境,这种强烈的不协调感比前几部片更甚。
所以一切努力并不足以解释摄影机为何无处不在,既要让观众代入被平民化的主角视角,又要将主角设计成临死不弃DV的坚毅英雄,本身就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
但在《阿波罗18号》中,这个恼人的问题终于不复存在。
影片描述一次不被官方承认的登月探险中发生的离奇事件,其影像的载体被设置为大部分来自:宇航员家庭录像、登月前的访谈、登月舱和绕月飞船的录影装置,这四者的存在都自然到无可挑剔,通过交替剪辑完全可以讲明白一个完整的故事。
可能引起争议的是片中宇航员手持录像机自拍的那一小部分镜头,但请注意,宇航员们有着与上述影片的主角们完全不同的充分理由这么做:他们是在进行一次无人之境的高科技探险,而且还面对无法预计后果的奇异惊悚事件,作为具有高度职业素养的科学家,最合理的做法当然是将整个过程拍摄下来,作为返航后研究的宝贵素材。
何况,在大多数情况下,手持摄影只用来表现那些平静的舱内画面,是在情况并没有失控到混乱时才会采用的,激烈的追逐和九死一生的搏斗都取景自登月舱的监控视屏,或是宇航服自带的录像装置。
从娱乐性来看,《阿波罗18号》充其量只是一部水准合格的惊悚片,大致相当于《异形》讲到一半直接跳到结尾,草草收尾颇有点后劲不足,不过迎合其阴谋论主题倒也无可厚非。
它最大的功劳,莫过于贡献了一个可以近乎完美的以伪纪录片手法呈现的故事环境,以科学探索的名义将观众牢牢固定在座位上,说服他们相信这就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事件,虽然故事漏洞一点不比其他同类电影少(美国人可以轻松操纵苏联登月舱?
),但身临其境时,谁还会计较那么多呢。
文/方聿南
这个阴谋论的故事如果不是包裹了伪纪录片的外衣的话,就是一个平庸和简单到不行的片子,基本没有出现任何让人意外的情节。而且,伪纪录片拍月球探险,其实一点真实感都没有增加到,因为无论用什么手段拍摄,都会觉得那是假的。
伪纪录片、伪科幻片,早就已经有珠玉在前的这种拍法没有一点新意就成了烂片。
这是一部旧片重制风格的伪纪录片,融合了科幻、惊悚以及政府阴谋论等元素,虽说包装新颖,但一惊一乍的噪声音效、混乱断裂的视效片段和毫无生气的呆板表演却堪称灾难,枯燥沉闷至难以忍受。★★
新颖
在政府不被信任的当前环境下,阴谋论还是很有市场的。镜头晃动画面丢帧让影片看起来更可信,却削弱了可看性。
电影三星 阴谋论一星 最喜欢听阴谋论的故事了~
爲記錄恐怖片的本質就是一堆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的碎片堆積。在『阿波羅18號』背後的陰謀論看來,不知道究竟是『月球上的蜘蛛』,還是『美國人從未登錄月球』更加可信,忽然心中有了一個關於中國宇航員登月的恐怖故事構思,當然故事是發生在中國的。
有异性的味道!
不喜欢这样的伪纪录片儿...白瞎了我下的720p啊! 又想看《MOON》了
想法不错,行动太弱
后半段还不错,前边带入度不够
-.-
一星给三帅
成本真是小的来
看的有点打瞌睡..上班在公司和BOSS一起看的。
创意挺好,漏洞太多。
伪记录。
不差啊
胡扯到最后没有了结果
伪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