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密码

The Da Vinci Code,达文西密码(港/台),达芬奇密码

主演:汤姆·汉克斯,奥黛丽·塔图,伊恩·麦克莱恩,让·雷诺,保罗·贝坦尼,阿尔弗雷德·莫里纳,尤尔根·普洛斯诺,让-伊夫·贝特鲁,伊什尼·齐科特,让-皮埃尔·马里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马耳他,法国,英国语言:英语,法语,拉丁语,西班牙语年份:2006

《达·芬奇密码》剧照

达·芬奇密码 剧照 NO.1达·芬奇密码 剧照 NO.2达·芬奇密码 剧照 NO.3达·芬奇密码 剧照 NO.4达·芬奇密码 剧照 NO.5达·芬奇密码 剧照 NO.6达·芬奇密码 剧照 NO.13达·芬奇密码 剧照 NO.14达·芬奇密码 剧照 NO.15达·芬奇密码 剧照 NO.16达·芬奇密码 剧照 NO.17达·芬奇密码 剧照 NO.18达·芬奇密码 剧照 NO.19达·芬奇密码 剧照 NO.20

《达·芬奇密码》剧情介绍

达·芬奇密码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卢浮宫博物馆馆长被人杀害在卢浮宫内,临死前他费力的留下骇人的符号,从而惊动了符号专家罗伯特·兰登(汤姆·汉克斯)。在破案过程中,兰登结识了死者的孙女,索菲(奥黛丽·塔图),俩人几次遇险,九死一生,逐渐产生爱慕之情。 随着案情的深入,他们渐渐发现这起谋杀案后隐藏着天大的秘密,甚至牵连到隐匿多年的神秘组织——峋山隐修会。兰登按图索骥,发现所有的解密的密码都藏在达芬奇的作品中,而最让人震惊的是,索菲的身世一时间随之复杂起来,她究竟是谁?峋山隐修会再现江湖想要达到什么目的?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想应聘简单的工作看看开膛街第五季重返以色列强扭瓜不甜上海,上海阿肯色我亲爱的宝贝~直到我支配你~我家的律师很麻烦八路军鹿角男孩第一季逐星女第一季俺不是贫困户沦落人心动乐队地狱尖兵探长薇拉第七季杀人者的购物目录权力的游戏第一季相逢在雨后白蛇:浮生第十二秒夺魂梯跑赢老板深夜食堂2三叉戟2超意神探监视者机械危情黄真伊讲话没有在听

《达·芬奇密码》长篇影评

 1 ) 宗教和密码

达芬奇密码,感觉盛名之下,其实难负。

电影情节还算紧凑,悬念迭起,但很多情景发展的有些过,象老头的司机死得就莫明其妙。

有两点想法:1、西方宗教史十分复杂、厚重,东方人很难理解。

几千年来围绕着基督教的矛盾冲突不断。

不乏暴力、血腥。

人生来有思想,就会有信仰。

解决个体信仰自由最终之道是――“宽容”。

2、密码到底是靠猜还是算?

如果可以用机器算出来的密码不是好密码。

 2 ) 当信仰遭遇信仰

首先,当然喽,这是一本畅销小说,然后么,就是我对太畅销的东东天生有排斥感,但是这本书却看了好多遍。

第一遍是中文的,情节很吸引人,于是乎眼珠子跳跳跳啊的很快就扫完了,第二遍是原版的,被一些单词难住了,看得慢了一点,突然发现了情节以外的有趣的东西,读的同时又下了《圣经》来听,自然就很仔细了,第三遍刚好遇到我做présentation,好死不死挑到宗教战争这一题,欧洲那一笔纠缠不清的历史叫我这个从小受马克思教育的人看得头皮发麻,这时候又想到了Da Vinci Code,于是找到法语版又重新读了一遍,其中单词之巨大,语法之艰难,就不一一来说了。

美国跟欧洲的情况不同,老师老早就讲过了,那是一个更加自由松散的体制,有很多不受教庭管制的教会,名字都很古怪,研究的东西也稀奇,在读完Dan Brown的几部作品之后,我几乎可以肯定这家伙一定是某个奇怪教会的一员,才会这么不遗余力地得罪教庭,乐此不彼。

Da Vinci Code自问世以来,遇到的麻烦就不是一点两点,先是在美国保守的天主教管制区引起了涛天巨浪,接着又牵扯到抄袭的丑闻里去,但是无论如何,这是一本很妙的书,妙在它够胡思乱想,而且胡思乱想的挺有逻辑。

看法文版的时候,很自然的,我跟着主人公的脚步,把巴黎一路游来,书里提到的,都是脚下的景致,别有一番亲切。

那个时候Louvre正在办Da Vinci展览,有画放画,没画的就放仿制品也好,于是书里提到的画也都有幸细细站到前面去端详,怎么说呢,Da Vinci的画确实有这么点诡异,跟其他金黄翠绿,姿态端庄的宗教画相比,他的画一方面用偏暗的色调和巨大的阴影突出了神秘感,另一方面呢又用自然的姿态和丰富的表情突出了人性,所以常常体会不到在看一幅宗教画的感觉。

踩在书最后提到的玫瑰线上,俯视Louvre底下的小金字塔,并没有心潮澎湃的感觉,我看着小金字塔,始终觉得那是个冰冷没有生命的东西,里面也不可能藏着千年的秘密,那一刻,才感到害怕,如果说神性是人性的一部分,那恐怕我的某部分早早的已经被扼杀了。

神性是人性的一部分吗?

Dan Brown并没有强调这一点,但通过Robert Langdon教授的表述,我们听到了这样的置疑,究竟神是一种绝对的存在呢,还是只在人的感知里存在着。

这是西方和东方的不同了,或者说是古代文明跟现代文明的不同,中国有幸作为仅存的古代文明的完整传承者,用自己的历史和现代证实了这一点。

我们的文明,艺术也好,哲学体系也好,社会形态也好,其中自然有宗教的参与,但起到决定作用的始终是人,无神论者在中国是自古就有的,且有很多,因为孔老夫子对鬼神之说是“存而不论”,基本上是54的意思,而孔夫子的门生遍布天下,所以说古中国有多么迷信之类的只能在低层人民中说说,真正的大儒是不屑于这一套的。

我们的文明,就在人类对自我的约束和反省当中一步步走过来了,神来过,但它既没有在水上行走,也没有能把水变成酒,女娲创造了人,但共工也触了不周山,如来佛法力无边,但玉皇和王母也结了婚,三清道观香火鼎胜的时候,民间传说中的各路神仙还在为爱情挣扎。

我们的画也是先有山水鱼虫,才有的人物,最后有的神仙。

我的皇帝从来也没有因为哪位神而被罢黜过,以前有打着宗教旗帜起义的,也都失败了,因为炎黄子孙,从祖宗辈开始,就不吃这一套。

我们的文明,向来是烟火气十足的,不打算被别人轻易来打扰来控制的,只想好好的生活,我们拜神许愿,是因为相信它们对我们有用。

任何文明到了N千年的时候,都会变得这么现实。

法国人在欧洲人里是走得最快的一个,法国皇帝第一个说“君权神授”,把教皇丢到了一边,他们最早提出政教分离,从而把上帝也丢到了一边,他们最先砍掉了国王的脑袋,把皇权丢到了一边。

我问老师现在法国的天主教徒还多么,身为法共人士的老师偏偏脑袋:自称的还挺多。

上帝已经在文化中死去了,虽然曾经一度,它是欧洲文明的基础。

哥特式的教堂是为了更接近它,古典绘画是为了更好的描绘它,雕塑也是为了刻画它的样子,还有那些纸卷,那些彩绘玻璃,一切的一切。

我是一个铁齿的人,却常常也会做一些自己也觉得无稽的事情。

人类真的有坚强成这样吗?

真的有坚强到在跌落到漆黑的井里一天一夜之后,仍然不祈祷吗,不忏悔吗,不去希望和懊恼吗?

有人说上帝即是希望,如果是这样,上帝永远都是存在的,从人类有知的那一刻开始到人类灭绝的那一天为止,如果动物也有希望的话,上帝至少是与地球同在了,可惜我们无法去证实这一点。

希望为什么不可以是上帝呢?

神是没有形态的,你喜欢它是什么就是什么,多好。

所以神性也可以是人性喽。

但是有人不这么认为,Leigh Teabing爵士于是成了这部小说里我最为敬佩的人物,一开始是源于他的渊博的知识和可爱的刻板,到的结局的时候,却是为了他如此纯粹的“人性”。

第一次发现终极Boss原来是可以敬佩的人物,尽管他的作为让我觉得有些可怕,但是他说的并没有错,历史把多少刺客变成了英雄啊,况且假如他真的摆脱了神的束缚生活了至今的话,他的为人根本不在我的道德标准约束之内。

Teabing爵士失败的那一刻,我的感受真的是非常奇妙的。

人只能选择自己的立场,并且要求与自己同一立场的人,而站另一边的人,你没有权利批评他错了,只能说他选择了同你不一样的利益,而我们被伤害了,仅此而已。

你不能说蛰你的小蜜蜂是错的,它是另外一种生物要生活。

而人类,并不因为长得跟我一个样子就成为和我同一样的人类,生物的分类学只在灵魂以外的地方有用。

扯太远了,回到电影上吧。

电影不外乎就这么几种,要不然够娱乐,让观众的感觉如坐过山车,浪漫也好刺激也行甚至快乐也是其中一味,要不然够深刻,让观众的回味如坐有轨电车,人性也好社会也好甚至动物也可以是其中一员,要不然够实验,让观众的脑细胞如走迷宫,这一类的电影我简直提也不想再提,提起来就是一脑门的瞌睡虫。

占着第一样有票房,占着最后一样有奖。

Da Vinci Code刚好是个三不占。

大家都是找圣杯,Langdon教授跟Indiana Jonse不同,后者是枪里来刀里去,美女里来土著里去,有的是狂奔搏斗和眉来眼去,前者就可怜了,符号里来密码里去,教士里来圣经里去,有的是思考解谜和历史问题。

书里好歹还有Sophie美女亲亲抱抱,安慰一下教授孤独的心灵,电影里居然连这点福利也没有。

原著里有很大一部分是内心独白加上回忆加上作者讲解,好不容易才把一顿纠缠不清的历史艺术和宗教问题纠缠得更加紧密,把读者绕得跟个线团一样,电影就没可能满屏字幕的把这些过程都交待清楚,只好借助影像,这下教授的对白自然不可能百分百正常了,有些只能内心OS,正常人根本不会讲的话,教授也只好说给观众听,不然观众没法follow剧情。

剧情方面,要是按照原著那么一样的拍,可以学魔戒那么拍出个N部来,所以也是能省则省,能砍则砍,就因为这甚至把教授跟美女的爱情戏也给砍掉了。

可惜这是个寻宝游戏,具体的步骤还是一样都不能少,于是乎好好的一部寻宝传奇在去掉了漂亮的头发,美丽的皮肤,均匀的肌肉之后,就只剩下一副流水账式的骨头,啃了无味,弃了可惜。

开始进入Louvre的一段就感觉明显是节奏快了,气氛都没有出来一个谜题业已解开,紧跟着进入下一题,观众还在调整情绪,下一个谜又解开了,这样还好玩吗?

不好玩。

直到Teabing爵士出现,电影也步入一部惊险片的正轨,子弹也来了,阴谋也来了,闪回也来了,这时候我的情绪好歹也起来了,渐渐的有点找着导演的拍子了,但结局时那个收尾又明显拖沓了。

演员方面,我不是说Tom Hanks不好,但是跟英俊潇洒这四个字总是搭不上了吧,Rober并不需要多少演技来演,只要看上去够聪明就行了,阿甘还需要减肥啊。

Audrey Tautou一直给我精灵的感觉,跟她演过的角色自然有关系,但这个苗条的黑发女郎,大大的眼睛,微翘的嘴角看上去总有那么点顽皮的意思,要演一个法国女警还是解码专家,说服力小了点。

在法国女演员中,她算是英语讲得不错的,带着原著里面本来就有要求的口音,但是很流利,情绪也表达到了,只不过好像一搭配上这口外国话,她原本丰富过人的表现力就不见了,别说嘎纳记者,就是我也失望一把的。

这部片子在嘎纳被批得什么一样,据说是有记者中途退场的,我这边的观众也有等不到结束就退场的。

怎么说呢,这是一部我强烈建议先把原著遗忘掉再去看的电影,也许就不是失望,而能体会到看电影的乐趣。

对了,如果是中国观众的话,需要事先补相关的宗教知识,表再问我基督教和天主教有什么区别这种傻问题了。

 3 ) 达芬奇密码三部曲里的欧洲

最近按时间顺序把《天使与魔鬼》,《达芬奇密码》,《但丁密码》重新看了一遍。

若说电影质量,这三部只能算是中等水准,特别是第三部还弱了些。

但是我对电影里的建筑和场景很感兴趣,这几年把三部曲里的地方大致走了一遍,趁热盘点一下。

《天使与魔鬼》的故事发生在梵蒂冈和罗马,开场兰登坐教廷的私人飞机到罗马时有个斗兽场和君士坦丁凯旋门的鸟瞰,这两个景点应该是每个去罗马旅行的人都不会错过的。

斗兽场与君士坦丁凯旋门故事在梵蒂冈展开,右边被树挡住的就是圣天使堡,也就是历史上教皇避风头的地方。

可惜教皇国今非昔比,现在圣天使堡是罗马所辖。

梵蒂冈夜景在圣彼得大教堂内参观时,因为平视角度的关系,我以为青铜华盖前面那一圈纯粹是装饰用的围栏,其实是通往教堂地下墓室的入口。

青铜华盖主线是寻找地水火风四个祭坛,不过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参观波波洛圣母堂和维多利亚圣母堂。

地的支线任务:万神殿

万神殿风:圣彼得广场,标记就在埃及方尖碑周围的地上。

圣彼得广场水:纳沃纳广场的四河喷泉。

罗马对方尖碑是真爱,上述三个地方各有一根。

整个罗马好像是有十一根方尖碑,大部分是从埃及运来,个别是罗马帝国时代自制的。

四河喷泉元素核心:圣天使堡

圣天使堡《达芬奇密码》主要的场景在法国和英国。

故事核心场所卢浮宫。

贝聿铭设计的金字塔与古典的王宫显得格格不入,让·雷诺说这是巴黎脸上的一道疤,其实我倒觉得这种鲜明的对比还挺有意思的。

卢浮宫快要从卢浮宫出来时发现巴黎的天也放晴了

卢浮宫电影拍摄时《蒙娜丽莎的微笑》还挂在大画廊,接下来是独立展厅里的《岩间圣母》,还有斜对面一晃而过的《加纳的婚礼》。

吉祥三宝之蒙娜丽莎的微笑镇馆之宝2:胜利女神像

吉祥三宝之胜利女神镇馆之宝3:米洛斯的维纳斯

吉祥三宝之维纳斯兰登教授从美国领事馆前出逃,右边是协和广场,也就是路易十六被砍头的地方。

埃及方尖碑凯旋门只有个夜间镜头一晃而过。

凯旋门被解读为男性生殖器符号的埃菲尔铁塔。

拍照时为了方便把包放在了地上,有个女生看到就跑过来提醒我们这里非常危险。

我环顾一下四周,果然发现有不少黑哥们在游走,民风淳朴。

埃菲尔铁塔电影里那位倒霉催的苦行僧还有个夜游塞纳河的镜头。

亚历山大三世桥《但丁密码》在三部里算是拍的比较潦草,不过转换的城市跨度却是最大,从佛罗伦萨到威尼斯,最后再到伊斯坦布尔。

佛罗伦萨的主要场景是维奇奥宫和圣母百花大教堂旁边的圣乔万尼洗礼堂。

维奇奥宫曾是美第奇家族的住所。

门口左侧就是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像,1873年后真品被移到美术馆收藏。

维奇奥宫充满了暴露狂的领主广场

领主广场旧宫内部

壁画但丁面具没看到,放个但丁故居前的面部雕像吧。

说实话一看这哥们的面相就感觉是能写出《神曲》的人。

但丁圣母百花大教堂,米开朗琪罗哪怕设计了圣彼得大教堂还坚持认为这才是最美的穹顶

圣母百花大教堂圣乔万尼洗礼堂,但丁小时候泡澡的地方

洗礼堂天国之门

天国之门电影里兰登教授拉开维修的铁丝网强行钻进洗礼堂内,现实中这种操作还是有点难度的,反正我去时天国之门对面停着一辆装甲吉普,旁边是两个全副武装的意大利士兵。

广场然后剧情就来到了支线任务地点威尼斯。

去威尼斯那天还下着小雨,强行烘托一波水城气氛。

从威尼斯回来没几天看到新闻,说圣马可广场和大教堂被水淹了。

远观圣马可广场读过罗杰·克劳利的《地中海三部曲》特别是第三部《财富之城》后,就对威尼斯有一种情怀。

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的心脏,12世纪威尼斯共和国的东地中海霸权从这里启航。

圣马可广场圣马可大教堂的建筑风格非常随性,甚至可以说是魔性,作为威尼斯的主教座堂,赤裸裸的展示着五个拜占庭式的圆顶。

到了15世纪威尼斯衰落了,就往教堂上加了一堆雕像,尖拱门等哥特式装饰,再到17世纪又加了些文艺复兴的元素,最后就成了这个东北乱炖风格。

圣马可大教堂大教堂的建造一开始是为了安放从埃及偷运回来的圣马可遗骸。

对于这事,威尼斯人不但不避讳,还在圣马可大教堂正面画了五幅壁画,详细描绘了偷运的过程,思路清奇。

拜占庭式圆顶电影里提到的青铜骏马就是从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抢来的,不过放在教堂外面的是复制品,真品在博物馆。

圣马可立像下面的四匹青铜马威尼斯军械库,玩游戏的应该比较熟悉,当年纵横地中海的威尼斯舰队就在此建造,据说最快的时候一天就能下水一艘桨帆船。

军械库最后是伊斯坦布尔,也就是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堡,威尼斯传奇瞎眼总督丹多洛便安葬在城中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没有去大教堂,放张蓝色清真寺。

蓝色清真寺其实一开始我以为蓝色清真寺就是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在圣索菲亚教堂的基础上改建而来的。

一侧的三根宣礼塔打完收工。

 4 ) 要对小说改编的电影宽容

前天和晓娇一起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

我想看多半是冲着原著和奥黛丽.朵图去的。

1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对于我们这些看过原著的人来说基本上就是在回顾小说并且找出电影与小说的差距。

也许是电影容量与叙事要求的关系,电影只强调了兰登与苏菲这条线索,而将其他的线索大大弱化了,比如主教与塞拉斯,导师,还有雷诺演的警长,处理的都不清不楚,可能没读过原著的都会摸不清头脑。

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不同目的追逐着圣杯的下落,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对整个故事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影片在角色处理方面我觉得不是很充实,尤其是雷诺,让他失去了足够的表现空间。

信仰执著却可悲的赛拉斯的塑造算是比较成功的。

对千年来树立起来的宗教信仰是该维护、摧毁还是重建?

我们虽不是基督徒,但也足够能感受到这场信仰危机带给人们的震撼。

小说融进了畅销小说应具备的几乎所有元素:宗教、艺术、推理、悬疑、凶杀、感情……我认为这是丹布朗最好的一部小说。

电影既然要忠于原著那么观众在观看时便没有了悬念,能做的就是把每一个镜头去与书中进行比较,可这又是这类电影最害怕的事情。

其实撇开原著, 电影应该还算不错,不枉费电影票的价钱,何况还送了一张电影书签。

 5 ) 我的解码

夹杂着法语和英语看了原版的《达芬奇密码》,翻译的字幕实在不敢恭维,大概是为了赶全球公映一夜之间仓促赶出来的粗活。

"Sister"在教堂的称谓应该为"修女"的,居然翻成了"老姐姐",惊得我差点没从电影院的座椅上摔下来。

不过挺佩服导演的节奏掌握,叙述整体还算有张有弛。

可能很多人报着太高的期望去看的,骂声不断,还是等时间来检验吧。

但我最欣赏的一段是 兰登他们前往牛顿墓地的那个场景,幽灵般的历史人物们前往参加牛顿的葬礼,数百年后的今天兰登为了发现真相也走在了这个古老教堂的路上。

斗转星移,惟一不变而清晰的是那鉴证了多少历史沧桑的古建筑,他们是历史的鉴证者,参与者,任何文字的记载都不能磨灭它们对历史的倾诉。

这段画面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

整体的配乐也不得不提一下。

由于场景变化甚多,人物思想活动的篇章也不少,配乐的好坏起了关键的作用。

每当兰登在思索密码时,随时符号的奇特变形组合,背景音乐起了点晴之笔。

时而紧张,时而舒缓流畅,在吐纳间收放自如。

最后提个小建议,可以开发出一条《达芬奇密码》的文化旅游线路了,实在是太多的场景可以让人们参与到密码或宝藏的寻找旅途中,真要能参与就太爽了。

 6 ) 有点庆幸没有看过原著

知道这本书,还是两年前,俺一同学借阅了一个学期,也没能在课堂上完成该书的阅读工作.鉴于此俺放弃了,因为对国外的作品本来就不太爱好.如今,看完影片,看了几位的评论,俺庆幸俺没读过原著.单从电影角度来讲,觉得不错,至少很吸引我看下去,也不是我讨厌的恐怖电影,也许很多同学喜欢的就是书中营造的那份恐怖.我不是电影工作者,我也不是影评人,我不会从导演,配乐这些方面上去细化,去点评,我只是仅从娱乐的角度来看,汤姆汉克斯我还比较喜欢,情节发展也有些意外,比较紧凑,比较有味道,这就可以了,电影不就是要达到一个娱乐大众的效果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去和原著相比较.至于涉及到的宗教问题,其实就像兰顿说的"你相信谁?"是人或是神,重要的是在心里你相信谁.我不信上帝,我是无神论者,所以我更倾向于耶酥人性化的推论,佩服作者拥有这样的思维.我喜欢这句话:[圣经]不是上帝传真给我们的,它是人编的.

 7 ) 简析但丁密码与达芬奇密码的差距(严重剧透)

达芬奇密码和但丁密码两部作品都改编自丹布朗的历史悬疑推理小说,但是这两部小说改编电影却有着很大的差距。

笔者想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简单谈一谈这两部电影的差距到底在哪儿。

达芬奇密码豆瓣7.4分,IMDB评分6.6分但丁密码豆瓣6.2分,IMDB评分6.2分

2006年达芬奇密码 汤姆汉克斯主演

2016年但丁密码 同样汤姆汉克斯主演一 内容核心主旨差距巨大我认为核心主旨是两部电影差距最大的地方,主旨立意的高低简直是天壤之别啊!

一言以蔽之——达芬奇密码探讨的问题本身就是萦绕西方宗教几千年的核心问题,而但丁密码完全则是一个悬疑电影套了一个宗教皮。

下面来详细说说达芬奇密码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耶稣的神性。

电影里提到,耶稣在历史上与抹大拉的马利亚生下了一个孩子。

千百年来,教会为了维护耶稣的神性竭力抹杀这个孩子的存在以及耶稣的后来的血脉,他们甚至不惜以直接杀人的手段来达到他们的目的。

而郇山隐修会则一直在暗处保护抹大拉的马利亚这条血脉。

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中唯一的女性就是抹大拉的马利亚电影中提到,耶稣是否有孩子关系到西方基督教的核心信仰——有孩子,耶稣则失去神性;没孩子,则耶稣仍然是他们的神。

电影就在这个问题上,激烈地展开了。

我们可以看到,《达芬奇密码》绮丽的故事核心本身就是宗教信仰的探讨。

反观但丁密码,讲述了一个富豪为了“拯救地球与人类”,发明了致命病毒想杀死世界上一半人类来达到目的。

(理解成灭霸就行)他为了给追随者留下指南,把线索留在了但丁有关的历史文物中。

通过我的叙述其实就可以发现,至少电影中(不谈小说),这完全是硬套一个宗教皮啊!

更别提,这种“灭霸”做法,观众早已经司空见惯…

豆瓣高赞这位说的比我还狠换句话说,一个解密故事套什么皮不行?

只不过为了延续系列电影的历史宗教性硬去套宗教皮罢了。

二 历史性缺失带来的厚重感的差距其实第二个问题正来自于第一个问题达芬奇密码中,由于本身就在探讨西方宗教的核心问题,因此电影中出现了大量历史画面。

电影里圣骑士团的画面而且原作者丹布朗善用历史来表达,他把历史上那些史实用来解释他的宗教理解。

因此,我们在达芬奇密码中看到了耶稣之死、十字军东征、基督教清洁派、郇山隐修会、圣骑士团的覆灭、牛顿、达芬奇等等等等人民熟悉的历史事件与人物。

而通过这些历史元素或真或假,或真实或改编的引用,整部电影充满了神秘感、历史颠覆感以及历史厚重感。

而电影的带给人们的宗教震撼,我想正来自于神秘感、历史颠覆感以及历史厚重感。

(历史爱好者狂喜)但丁密码,由于是纯套皮。

连但丁有关元素都没咋太多牵扯,更别提历史画面了。

总的来说,正是这种历史厚重感的缺失,观感直接被拉开了差距。

三 剧情内容安排与冲突制造达芬奇密码和但丁密码都存在一个身份的反转的桥段。

达芬奇密码中“乐于助人”、学识渊博的爵士是最后的幕后boss

但丁密码中的女主其实是反派二当家但由于达芬奇密码势力的复杂,还牵扯众多历史人物,观看过程中很难猜出到底谁才是幕后BOSS。

而但丁密码中,女主上来就过分热心的帮助汤姆汉克斯,我相信稍微有点阅片量的观众就会对女主的身份产生疑问。

这种桥段也过于老套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丹布朗的三部改编电影中,都存在这种角色正邪身份的反转。

然而天使与魔鬼和但丁密码的处理都很俗套,一眼看出来谁是反派……只有达芬奇密码的桥段安排比较出色。

天使与魔鬼中,谁能相信伊万麦克格雷格是个平平无奇的好人呢…但丁密码中,戏剧冲突的制造也非常生硬奥马塞饰演的黑人在电影前期可谓是戏份拉满,神秘感很强,赚足了观众的眼球。

结果到电影中段揭开身份,发现他和主线剧情甚至都没啥关系…前面他却有着大量篇幅,真的仅仅是为了制造不必要的戏剧冲突。

奥马塞饰演的角色如此生硬的冲突制造,怎能不让观众给电影扣分四 人物塑造其实我觉得两部电影主角的人物塑造做的都不咋地。

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符号专家罗伯特兰登过分点说,达芬奇密码和但丁密码中的主角兰登教授完全是带观众在欧洲各大文物古建筑旅游的向导…可以说是电影里最大的工具人。

但是达芬奇密码着重塑造了一个冷酷杀手

保罗贝坦尼饰演的为教会工作的杀手影片花了很多笔墨在他身上,刻画了一个身怀大狠、身世悲惨、遭人利用的苦难形象。

最后得知真相时的震惊与悲痛可以说,这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为影片增色不少。

反观但丁密码,可以说比较有特点的人物刻画就是反派“灭霸”了,但由于动机的俗套,人物故事也落于俗套了。

五 Lsp视角

但丁密码女主菲丽希缇琼斯

达芬奇密码女主奥黛丽塔图奥黛丽塔图比菲丽希缇琼斯好看太多了啊!

六 结尾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两部电影因为上述种种差距造成最后观感差距极大。

举个例子,达芬奇密码和但丁密码的结尾镜头都给到了核心圣物

达芬奇密码中抹大拉的马利亚的棺椁

但丁密码中但丁的死亡面具然而在但丁密码中呢……则完全没一丝丝“震撼感”,反而感觉像是导演终于想起来——“哦!

我们这个电影叫《但丁密码》,不是《拯救地球2016》!

”然后像是写高考作文一样强行扣题给一个但丁死亡面具的镜头。

丹布朗是历史悬疑推理小说的优秀创作者历史悬疑电影比起普通悬疑电影有着历史化背景带来的厚重感,这也是一直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

笔者衷心希望,以后能出现更多优秀的历史悬疑推理电影啊!

 8 ) 用无可考证的证据来挑战无可考证的宗教信仰,达芬奇密码太棒了?

非常喜欢宗教类型的片子,可能是不同于土生土长的佛教文化,觉得圣经故事非常神秘,充满好奇。

原著相当颠覆传统,导致影片上映的时候被宗教人士铺天盖地的抵制,使影片更加蒙上神秘色彩. 影片是将圣杯描写为抹大拉玛丽亚,教会制度的阴谋,达芬奇等大师的隐写术,以及最神秘的郇山隐修会一系列仿佛与圣经有关,但又凌驾于世人熟知的圣经的故事让人总有窥探秘密的快感!

电影中雅克·索尼埃映射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索尼埃神父,而这位神父声称发现的圣殿骑士的“秘密”更加为达芬奇密码制造了神秘的光环. 宗教文化本就从古书幻想中来,我们在这些故事中竭尽全力的挖掘着神迹来寄托对现世的不满和来世的希望,而达芬奇密码用一个个“旁门左道”但又“头头是道”的证据来挑战这个操纵西方世界千年的教廷,拨动着信徒们本就虚弱的信仰,这部影片对我这种无神论的人来说简直不要太开心.

 9 ) 我没看原著

电影从开始到结束,情节环环相扣。

紧张悬念是给我最大的感觉。

只是无奈对于西方的宗教信仰的细节并不太了解,很仔细地去看每个细节,去思考每个镜头内的含义。

虽然导演已经把很多方面都诠释得很清楚,但还是感觉特费脑子。

单单对于影片,对于没有看过原著的我来说,还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

 10 ) 难道所有的电影都不如小说?

还是花25元钱去电影院里看了这部电影,算算这已经是我事隔多久再次进入影院看电影了?

不知道,反正已经很久了。

在这样一个资讯发达的时代,看电影的途径已经有太多种,下载、买碟、电影频道……总之最终的效果和电影院里面观看差不多,而且还省去了舟车劳顿,疲劳奔波,最重要的是可以节省普通人一个星期的饭钱。

这次之所以会去电影院,除了看过小说想再看看电影之外,最重要的一点还是针对学生的优惠票价打动了我,毕竟原价要八九十的电影票只花25元就能买到也的确是一个诱惑,不过结果证明我原先的想法完全错误了,关于这点我会在另一篇文章里说到,现在还是先讲讲这部电影。

不能说完全失望,毕竟电影有电影的优势,那就是影像的魅力,电影将许多文字无法完全描述的情景具象化、实体化,比如卢浮宫、圣叙尔皮斯大教堂、玫瑰林教堂、牛顿坟墓、圣剑骑士教堂……这些地点在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电影在这些地方进行实景拍摄,可以让我们看到真实的场景,让许多无法亲身去卢浮宫、玫瑰林教堂体验一番的人看到这些地方的原样,感受到它们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让读者对书中的描写理解得更加形象深入。

不过,也仅此而已。

大部分情节是忠于原著的,但是却有几处地方作了修改,而且可以说是致命的。

首先,是密码筒的设置上,对于还原达·芬奇设计的密码筒的形象我相信大部分观众还是满意的,这也的确和我们想象中的密码筒应有的样子相符,不过,原著中密码筒是有两层的,一个大的密码筒里面还嵌套了一个更小的密码筒,真正的谜语就藏在其中。

但是电影里却省去了外层密码筒的设计,直接就只有一个密码筒,打开之后就立刻得到了索尼埃馆长藏在里面的那最后的秘密。

这样的改动和贯穿整部影片的小改动是相一致的,那就是完全简化解密的过程。

本来这个故事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兰登教授与索芙警官一起一步步解开索尼埃馆长死后留下的各种谜团,一步步解开圣杯之谜,最后接近真相的过程,从这些不断解密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作者丹·布朗丰富的符号学、宗教学和历史知识,我们会为这些精巧的设计而折服,为这些环环相扣、逐步揭密的过程而回味无穷。

但是电影却淡化了解密的过程(就像将两个密码筒变为一个),从而使我觉得节奏进行得非常快,一会儿他们就到了银行,没待多久又马上到了提彬爵士的庄园,一会儿就又上了飞机飞往英国,一路上只看到他们不断的逃亡,解密的过程却一点也没有表现,似乎他们一下子就知道了所有的谜底,只不过一步步按部就班做下去而已。

像在飞机上那场,本来这里会有很多情节发展变化,他们对于玫瑰背后的倒文也是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其实是英语的倒文书写法,但是影片中他们在发现倒文后却直接就(不知从哪儿)拿出一面镜子立马解读起来。

这使得我觉得整部电影似一步逃亡电影多过于解密电影,这也使它完全丢失了原著独有的魅力。

其次,是对于塞拉斯的结局的处理,或者更进一步说是对于阿林加洛沙主教与塞拉斯两个人的结局与性格的处理上。

原著中塞拉斯并没有马上当场死亡,也没有在死前可笑的说上一句什么“我是一个鬼!

” 。

其实塞拉斯这个角色在原著中是颇有值得玩味的地方的,他不是一个天生什么都不懂的杀人魔头,他也有自己悲惨的经历,直到遇到阿林加洛沙主教之后,他才对生命重新燃起了希望。

他是忠于主教的,他也有自己虔诚的信仰,杀人之后他也会不停的忏悔,因为在他看来,杀一个人是为了换得更多人的幸福,杀人是逼不得已。

有一篇文章中对于塞拉斯的描述很是到位,我觉得说得比我好,就直接引用出来,我稍微偷偷懒。

他是黑夜之子,却绽放惊艳的青春颜色。

皮肤不健康的白,黑衣紧紧包裹挺拔的身体,眼神比所有的主教与修士都要虔诚,却都要忧郁,那是与生俱来的,每杀一人,就加重一分。

一面是豹子一样的敏捷与凶残,为寻觅圣杯的秘密而四处作案;一面是绵羊一样的温顺与怯懦,每犯下一重罪行,便在十字架之下自我鞭笞一次,背上交错的伤痕映照着惨烈的心灵史。

他能因此完成期盼的救赎吗?

死亡的那一刻,他似乎无比绝望。

塞拉斯既恐惧,又虔诚。

舍斯托夫的名言用在他身上刚好合适:“因为恐惧,所以信仰。

”原著中他开枪误中主教之后,无比的惊慌与懊恼,虽然自己已经身受重伤,但还是用尽全身力气将主教抱进医院,并且发誓要找到那个欺骗主教的人报仇。

因为主教在他心目中犹如父亲,慈爱而威严,是值得自己用生命去追随的。

不过主教却让他放弃报仇之念,他也确实无条件遵从,于是,第二天清晨,在肯辛顿花园里,一个白化病人在薄雾中做着生命中最后一次祷告,祈求宽恕自己,祈祷阿林加洛沙主教能够继续活着,之后,他安详的闭上了眼睛,因为他相信“我主是和蔼仁慈的上帝”。

电影中的阿林加洛沙主教似乎是一个大魔头,为了自己教派的利益不惜指挥杀手四处残害郇山隐修会的成员,甚至想摧毁圣杯,虽然他是受到了“导师”的欺骗,不过他邪恶的本质依然无可否认。

这样一个角色,是好莱坞式影片中必有的,好人始终在和这样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作斗争,最后这个坏蛋必定会被打败,没有好下场。

但是原著中的主教,性格远没有如此简单,他不是一切邪恶的化身,他只是为了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信仰而已,其实从一般的道德意义上来看,他是一个很好的人,他救了身陷绝境的迷途羔羊塞拉斯,如父亲般给与他关爱,他四处参与慈善事业,甚至在中枪之后还告诫塞拉斯不要去报仇:“记住,宽恕是上帝赐给我们的最好礼物。

”阿林加洛沙主教对于塞拉斯的叮嘱一直是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杀人。

最后,主教还托付法希用自己从罗马教廷那儿要来的钱去安抚被赛拉斯杀死的人的家属们。

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他对于上帝的信仰是不用怀疑的,所以他也注定不会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恶人。

我觉得更多的应该是他处于他那个位置上所不得不做出的无奈之举,也正是因为确实已经走投无路,他才会被提彬爵士装扮的“导师”所轻易蒙骗。

原著的阿林加洛沙主教是复杂的,而电影却将之塑造成了一个性格单一的平面化人物,一个凶狠又愚蠢的大恶人。

最后的结尾处依然是狗尾续貂,还要安排兰登教授说出一连串貌似深刻的话语:“当时我在井里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不停的祷告……不管是人也好是神也好,只是看你信仰什么……”好像想调和天主教与异教女神崇拜之间的矛盾,消解耶稣是人不是神这个事实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但最后抹大拉的玛丽亚的雕像却又如此清晰的表现出来,藏于卢浮宫倒悬金字塔之下的小金字塔之中的那个女神雕像,逐渐变大最终占据了整个电影屏幕,兰登在圣像之上虔诚的跪了下来,这么明显的异教女神崇拜象征,又清除掉了之前想要调和两者矛盾的努力。

我只想说,原著既没有要兰登说出调和矛盾的话,也没有在最后将异教女神像如此明显的揭示出来,一切只是很隐晦的,很模糊的,但这却是最好的结局,需要读者去猜测,去理解,去回味。

电影却明显走过了头,将一切清晰的说出来,好像最后必须要有一个确定的结果,这样才能为故事画一个圆满的句号,电影反而太实,失去了思考的空间。

再说说演员,对于汤姆大叔饰演的兰登教授,我简直没有语言了,只看到一个头发花白、小腹微凸、肥头大耳的秃顶大叔,在影片中到处晃悠,没有丝毫原著中兰登教授的睿智与风度可言,或许我只能说, 汤姆·汉克斯毕竟是老了。

而奥黛丽·塔图冷静有余却美艳不足,过于沉寂的表演使人觉得略显沉闷,与原著中索芙公主的聪慧与美貌并重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其他老演员大都乏善可陈,法希警官的扮演者让·雷诺更是一脸疲态。

全片唯一的亮点,唯一带给观众惊喜的,就只有塞拉斯的扮演者保罗·贝塔尼。

幸好还有他在,这个集天使、杀手、幽灵于一身的塞拉斯,是影片中最为出彩的人物,有了他的《达芬奇密码》才有了一丝生气。

他从不掩蔽自身的虚弱,他的空洞而忧伤的眼神,甚至还有疑惑,保罗·贝塔尼的表演恰到好处,让观众对塞拉斯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种仿佛怕被人伤害的眼神,可以触及每个观众的灵魂深处。

如果说,一定要有一位演员的表演为这部影片得奖的话,那么我认为只能是——保罗·贝塔尼。

《达·芬奇密码》短评

當年長期跟著親爹蹭書的作者系列之一。電影版收穫保罗·贝坦尼和伊恩·麦克莱恩已經足夠。

6分钟前
  • 脱氧核糖十三
  • 推荐

跟书是没法比了

7分钟前
  • s_plus
  • 较差

幸亏我看了小说的。。。

12分钟前
  • joyce
  • 较差

讲死啊不知道.. 扯蛋怒就在

17分钟前
  • 巴斯光年
  • 较差

警察信宗教,好人要遭殃

20分钟前
  • hanstveit
  • 推荐

幸好我先看的是书

23分钟前
  • 辰星祭
  • 较差

又是先看得书才看得电影,失望极了

27分钟前
  • momo
  • 较差

不能太较真电影的意义,毕竟宗教信仰在中国没那么深,而且这部片子并不是赞美和宣扬宗教信仰的。此片的音乐和摄影真是相当不错~特别是音乐,很有气势,推动和渲染着情节的发展。故事很繁杂,但是条理很清晰,在不心烦的情况下。宗教信仰不过是给人们内心寻找安慰的一个慰藉媒介罢了,不反对也不信仰。

32分钟前
  • 韦恩斯坦_李
  • 还行

开始进入Louvre的一段就感觉明显是节奏快了,气氛都没有出来一个谜题业已解开,紧跟着进入下一题,观众还在调整情绪,下一个谜又解开了,这样还好玩吗?不好玩。

36分钟前
  • 荆棘鸟
  • 还行

神存在的可能

39分钟前
  • 合疾||白痴
  • 较差

电影还是不错的。只是结局么,到底还是没有出人意料。

41分钟前
  • IRA
  • 推荐

不看小说直接看电影的话,还是很不错的电影.电影相对于小说来说,节奏较快,可能有点不习惯.总的来说拍的还不错.很神秘

45分钟前
  • 半透明
  • 推荐

随便瞄瞄

46分钟前
  • 不如的我的
  • 较差

达芬奇是真正的天才。。。 以前所了解的关于女巫,关于中世纪的一切都好像串联了起来~ 电影看的还是有点费劲。。。

51分钟前
  • tricky_V
  • 力荐

我居然去电影院看了这个超长的...啥JB片...

52分钟前
  • 飛鳥
  • 很差

很喜欢最后的那一幕,很宏大,音乐也很震撼。

55分钟前
  • 南條艾草
  • 力荐

塔图老了啊……

56分钟前
  • NN
  • 还行

真是跟原著差远了···

59分钟前
  • Le Samourai
  • 较差

还是看小说 好一点

1小时前
  • 无歌
  • 推荐

很喜欢演员的表演

1小时前
  • 苏晓晓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