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者

Watchmen,保卫奇侠(港),守护者(台)

主演:帕特里克·威尔森,卡拉·古奇诺,比利·克鲁德普,玛琳·阿克曼,杰弗里·迪恩·摩根,马修·古迪,杰基·厄尔·哈利,马特·弗里沃,史蒂芬·麦克哈蒂,劳拉·门内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9

《守望者》剧照

守望者 剧照 NO.1守望者 剧照 NO.2守望者 剧照 NO.3守望者 剧照 NO.4守望者 剧照 NO.5守望者 剧照 NO.6守望者 剧照 NO.13守望者 剧照 NO.14守望者 剧照 NO.15守望者 剧照 NO.16守望者 剧照 NO.17守望者 剧照 NO.18守望者 剧照 NO.19守望者 剧照 NO.20

《守望者》剧情介绍

守望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由于邪恶势力肆意蔓延,一群具有超群实力的正义之士挺身而出,他们戴着面具,身着奇装异服,与各种坏蛋展开较量。不久,他们的英雄事迹通过媒体传遍全国,美元钞票、丝绸鬼魂、罗夏、城市队长等超级英雄的名字广为传播,他们更参与到大大小小的重大事件之中,也因各自的性格遭受着不同的命运。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政府出台的法令导致一部分不愿成为权贵爪牙的英雄退休,超级英雄集团由此分化。 1985年的一天,效力政府的超级英雄“喜剧演员”爱德华·布莱克(杰弗里·迪恩·摩根 Jeffrey Dean Morgan 饰)被人杀害。四处逃亡的“罗夏”的沃尔特·科瓦奇(杰基·厄尔·哈利 Jackie Earle Haley 饰)意识到有人正向曾经的超级英雄痛下杀手,而这背后隐藏着更大的阴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心路历程男人女人和孩子在法国米歇尔是个男性名字冰果我的第一次婚礼柏林之翼爱奴最后的决战旋风管家OAD非法正义跳,亲爱的英雄戟之影子战士周末惊魂金装律师第七季少年托洛茨基鬼同你玩黑暗中的猎手血色旗袍拉科尼亚号的沉没完美的救赎电击女孩自由意志简单的婚礼立地成魔青之驱魔师岛根启明结社篇超超超超超喜欢你的100个女朋友请以无名呼唤我黑暗心灵反正都快死了未确认进行式

《守望者》长篇影评

 1 ) 《守望者》(Watchmen):社会、人性与时代

一、影片背景 以前写影评总是愿意在片面冒号后面把它最吸引人、最想表达的内容用几个字提炼出来,不过这次似乎我是失手了。

Whatever。

《守望者》是一部探讨了很多东西的电影,大概要提炼,确实困难了些。

《守望者》2009年公映。

导演扎克·施奈德,并不是大牌,他执导的电影我只看过2010年的3D《守卫者传奇》,感觉一般。

其他的《斯巴达300勇士》(血腥)、《活死人黎明》(恶心)都没看过,总觉得这导游口味重重的。

《守望者》原著是一部图像小说,不过表现手法倒像漫画。

原作者为艾伦·摩尔,百度之发现这家伙居然还是《V》、《开膛手》、《天降奇兵》的原著作者,不得不膜拜一下。

而且他凭着《守望者》这部漫画得到了科幻界的至高荣誉雨果奖——此前从未有漫画做到。

如果先对这部电影进行归类的话,它是一部科幻片,兼有悬疑、动作(这个不可少)成分,还有点限制级(主要是个别镜头太暴力,听说导演剪辑版更难忍)。

在科幻片内部对其进行细分,可以给它打上两个标签:超级英雄、架空历史。

仅从故事情节发展看,电影有向蒸汽朋克和乌托邦发展的趋势,不过最终没有成形,它就结束了。

说到这里,这电影似乎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超级英雄?

满屏幕飞的都是。

但事实上,超级英雄完全是这部电影的幌子,说它是反英雄的还差不多。

首先,动作成分少之又少,没什么惊险刺激的地方。

另外,即使是最后的对决也没什么高潮,倒像是哲学辩论,是一场理智与情感的纠结。

这个我们稍后再讲。

至于架空历史,是为了与现实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某些东西(突出了什么?

这是个智者见智的问题)。

原著于1985至1986年间连载,讲的也是1985年的事情,不过这之前以及之后的历史都已经与我们熟悉的那个不一样了。

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但是原著作者和导演成为上帝,创造了另一段与现实相近,却不那么一样的历史,随着情节的发展,它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又一个震撼。

二、影片情节1985年,冷战正是如火如荼之际(这倒是和现实相符),美苏核战一触即发。

一个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守望者”,正面临危机。

它由六个人组成,各有各的代号:曼哈顿博士(拥有强大的超能力)、丝鬼(普通人、身手好)、夜枭(普通人,高科技装备、身手好)、罗夏(普通人,身手好)、喜剧演员(普通人,身手好)、奥兹曼迪斯(高智商、反应快)。

当时这个组织已经被尼克松政府解散,曼哈顿博士为政府工作,喜剧演员退休,奥兹曼迪斯公开了自己的身份当了著名财团老板,丝鬼和夜枭隐姓埋名过上普通人的生活,罗夏因继续行侠仗义被通缉。

可是喜剧演员突然被谋杀,使得超级英雄们觉得似乎有人要将自己斩尽杀绝。

他们联合起来调查这个案件,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阴谋。

可是在最后的关头,等待他们的是一个谁也想不到的结局……情节听起来非常紧张刺激,但是想寻求刺激的观众一定会失望的。

在这样一部貌似讲述一群超级英雄故事(貌似《X战警》)的电影中,它其实真正想做的是通过一群超级英雄的命运跌宕来反映二战以来的美国文化与社会变迁,探讨一个特定时代下的社会对人有着怎样的影响而同时人又是怎样去面对一个社会的,很深刻地剖析了人性的悲哀甚至是理性的悲哀。

它还很宏观地表现出社会的剧烈异化(譬如冷战时期的美国社会)下每个个体的悲剧。

三、影片开头一般来说,我不该长篇大论地讲一个电影的镜头是什么样子,不过在这里还是有必要的。

因为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不太寻常。

一个老头百无聊赖地坐在电视机旁,衣领上显眼地别着一个黄色的笑脸。

电视里正播着新闻访谈节目,一群专家在探讨一个问题:苏联入侵阿富汗,美苏对峙加剧,末日之钟剩下最后五分钟。

1985年嘛,总是跑不了这些东西。

一个专家提到了曼哈顿博士,认为正是他的存在,才导致苏联进行军备竞赛,美苏交恶。

老头不耐烦了,换了一个又一个频道,却全是关于冷战的。

终于他找到一部怀旧电影,悠扬的怀旧音乐响起,他这才露出笑容。

随即,一个黑衣人闯入老头的屋子,老头看他一眼:“我早知道会有这么一天。

”于是两人打斗起来。

第一个让我觉得诧异的正是此处——电影的配乐。

此处的配乐不是一般动作场面那种惊险、紧张、恐怖、快节奏的配乐,而是舒缓、怀旧的Unforgettable。

这首歌曲正是从电视播放的电影中传出来。

就连老头被黑衣人甩过半个客厅的镜头都处理得很唯美,镜头是从窗外向窗里拍的,巨大的落地窗上是纽约夜景的投影,窗后老头在空中缓缓翻滚,然后在地上砸出个坑。

这种手法有点像《教父》里一个个匪徒中弹倒地被处理成慢放一样——某种程度上说,这两部电影还真是像,其内涵都要比看上去的深。

老头被揍得满脸是血。

他看着黑衣人笑了。

“It's a joke. It's all a joke. Mum, forgive me.”他说道。

他的血滴落到笑脸上,划过笑脸的眼睛,竟像是笑脸留下血泪。

老头被黑衣人用力扔出窗外,镜头跟进俯拍着老头坠向下方数百米的街道。

笑脸在镜头前停留了几秒,就紧随老头而去。

悠扬的音乐依然没有停止,碎玻璃掉在街道上,像是音乐的和铉。

笑脸在地上转了几个圈,便被淹没在血中。

这是一段让人琢磨不透的开头。

以一起谋杀开头,并不算不寻常,不寻常的是这种镜头及配乐的处理方式。

导演似乎有意淡化了打斗(一部纯粹的超级英雄电影绝不会这么做),突出了一些别的东西。

笑脸在引子中占了很大的戏份,不过它又象征着什么呢?

看来要继续看下去才知道了。

接下来是片头——也就是出导演、编剧、演员等人名字的部分。

怀旧的吉他音乐依旧响个不停,这一段被一个个镜头串了起来,交代了电影(或者说原著)给定的背景——也就是被架空的、与现实不同的历史背景:1940年,一个叫“民兵”的组织在美国成立,“民兵”们是一些身手不凡的超级英雄。

一般来说,超级英雄要么有超能力,要么有高科技装备,不过“民兵”们都是普通人,仅仅是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才选择帮助警察除暴安良。

而且大多数人都是蒙面的。

通过出色的表现,他们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政府的赞赏,甚至还参与了二战。

片头还有一个镜头,是1945年日本投降时,美国本土欢呼雀跃,一个女“民兵”抓过一个护士深情接吻,与那个著名的水兵与护士接吻的历史照片如出一辙。

有意思的是,旁边一个水兵还看着她们傻笑,丝毫不知道自己才应该是照片的主角。

这个镜头也很耐人寻味。

然而好景不长,“民兵”“美钞”在银行看门时因为斗篷被旋转门夹住而被歹徒开枪打死。

这个情节真是太荒诞了,超级英雄居然死得如此窝囊。

英雄们老了,退休了。

“民兵”“天蛾人”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刚才搞“拉拉”的“民兵”“侧影”和其女伴一起被谋杀在床上,墙上用血写着“放荡的同性恋”;“民兵”“丝鬼”(即守望者“丝鬼”的母亲)结了婚,却陷入了与丈夫的无尽争吵。

这些毫无疑问都被媒体大肆报道。

超级英雄们的晚景如此凄凉,《守望者》的反英雄思想显现出来。

在电影后部,这一点还会被反复讨论。

终于新一代的英雄出现了,共同组成了一个新的组织:守望者(Watchmen)。

前任“民兵”“喜剧演员”也成为了一名守望者。

这个世界依旧是混乱的世界:肯尼迪不久就遭刺杀,刺客好像就是引子中被谋杀的老头。

勃列日涅夫和卡斯特罗在红场阅兵,载着核弹头的卡车缓缓驶过。

美国民众抗议越战,一个小女孩将一朵花插进宪兵的步枪,宪兵却向人们开火,花瓣随即碎裂。

尼克松第二次连任。

骚乱横行,橱窗上涂着“Who watches watchmen”,然后一个燃烧瓶砸了进去。

守望者们已经不再像民兵那样收到爱戴,人们不需要英雄了。

啰嗦了这么多,总算可以开始正片了,真累人。

鉴于这部电影的背景过于复杂,而且针对的是看过原著的人,所以不得不说这么多。

四、影片发展罗夏罗夏的出现颇为潇洒。

他走在漆黑的街道上,完全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探长的打扮——宽檐帽、风衣、、围巾、皮手套。

唯一特别的是他带了一个特别的面具——一个纯白的头套,上面有墨迹会不停的做对称变动。

需要进行一下背景植入:这就是传说中的罗夏墨迹测试,由瑞士精神科医生、精神病学家罗夏(Hermann Rorschach)创立。

一般是由10张经过精心制作的墨迹图构成的,这些墨迹都是轴对称的。

被试者会被问及他们在卡片上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回答时不知不觉中便会暴露自己的真实心理,因为他们在看图片时,已经把自己的心态投射入情境之中了。

这就是投射法,在现代心理学中应用非常广泛——植入结束。

罗夏也正是戴了一个这样的面具才得名罗夏。

至于他为什么这么干……观众自己体会。

罗夏一出场就有一大段独白,是以日记的形式。

接下来的几段场景都是以他日记独白的形式进行。

罗夏其实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

片中,他的声音沙哑冷酷,透着寒意:Rorschach's journal,October 12th,1985.Dog carcass in alley this morning,Tire tread on burst stomach. (罗夏日记,1985年10月12日。

早上小巷里出现狗的尸体,被轮胎碾过。

)This city'safraid of me.I've seen it's true face.(这个城市害怕我,我见过它的真实面孔。

)The streets are extended gutters ...and the gutters are full of blood.And when the drains finally scab over...all the vermin will drown.The accumulated filth of all their sex and murder...will foam up around their waists...and all the whores and politicians will look up and shout,"Save us." And I'll whisper,"No."(街道只是另一种排水沟,而排水沟里流的是血,当排水沟最终毁掉的时候,所有的歹人都会淹死。

他们的性和谋杀积累起来的罪行…会把他们淹没,所有的娼妓和政客会大喊,“救命” 。

我会轻轻地说,“不”)Now the whole world stands on the brink...staring down into bloody hell.All those liberals and intellectuals...and smooth talkers...and all of a sudden,nobody can think of anything to say.(现在整个世界正站在悬崖边上…看着悬崖下的末日。

所有的自由主义者,知识分子…和能说会道的政客,都突然不知道该说什么。

)Beneath me ,this awful city.It screams like an abattoir full of retarded children...and the night reeks of fornication and bad consciences. (我下面的城市,就像充满尖叫的智障儿童的屠宰场…在夜晚到处都是奸情与罪恶。

)Tonight,a comedian died in New York.Somebody knows why.(今晚,喜剧演员死于纽约。

有人知道为什么。

)可以看出,罗夏完全是一个愤世嫉俗者。

他看不惯这个世界(街道只是另一种排水沟,而排水沟里流的是血),认为所有的丑恶都不应存在——而他就是为消灭丑恶而生(当排水沟最终毁掉的时候,所有的歹人都会淹死)。

同时,他也认为现在的政府已经没有能力控制这个世界向美好的方向发展(现在整个世界正站在悬崖边上…看着悬崖下的末日。

所有的自由主义者,知识分子…和能说会道的政客,都突然不知道该说什么),就如同18世纪的美国西部,维持这个社会靠的是纯粹出于人类本能的正义感以及正义感引导下的暴力。

在这一点上罗夏和蝙蝠侠非常像,要知道蝙蝠侠也生活在一个丑恶的城市(在《守望者》中只不过这个城市变成了整个世界,让人更加绝望),而蝙蝠侠也只是靠着他的正义感与暴力手段(虽然他没杀过人)维持所谓“正义”。

这种一个人对抗整个社会的悲剧决定了蝙蝠侠与罗夏都不可能是胜利者,2008年的《蝙蝠侠:黑暗骑士》中是这样,《守望者》中也是这样。

罗夏发现死去的老人正是喜剧演员。

夜枭接着镜头一转。

夜枭正与一个前任“民兵”(老一代“夜枭”)聊天。

民兵谈到当初他们做超级英雄的最初动机:匪徒们蒙面抢劫,致使抓到后证据不足只好又放出来,于是他们几个警察商量也蒙面惩罚歹徒,去做法律做不到的事情。

这种动机出现在几乎所有蒙面英雄作品(不止电影)中。

电影没有探讨这个动机是不是正确——恐怕这个谁也说不清楚。

但是这个非常淳朴的动机,一度让我非常怀念那些老的超级英雄电影。

罗夏找到夜枭,告诉他喜剧演员死了,认为有人想对守望者不利。

可是夜枭认为他太偏执,小题大作。

他已经习惯了普通人的生活,不愿意再去参合到这些事中。

罗夏质问到:Attack on one is attack on all of us.(袭击一个人,就是袭击我们所有人。

)When you walk down the street in a city dying of rabies...past the human cockroaches...talking about their heroin and child pornography...do you really feel normal?(当你走在死于狂犬病的城市街道上…经过流氓无赖的身边…听他们谈论海洛因和幼女色情…你真觉得正常么?

)他真的是有很多犀利的话。

不过夜枭还是不愿意帮助他。

现在就说到夜枭这个人了。

其实《守望者》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典型的角色,无论是其他作品中的角色还是现实中的人,都可以在他们身上找到影子。

与罗夏不同,夜枭是一个出身富裕家庭(像蝙蝠侠,这也是为什么夜枭有很多高科技装备)的人(罗夏的母亲是妓女,片中有交代。

片中几个守望者的身世都有所交代),自己还上大学拿过航天与动物双学位,这种环境与经历造就了他比较温和、善良,更关键的是安于现状的性格。

尼克松解散了守望者,他也不愿意再打打杀杀。

他告诉罗夏:“至少我不用藏在面具后面。

”性格决定命运啊,罗夏和夜枭迥异的性格,决定了他们各自的命运。

奥兹曼迪斯下一个出场者,奥兹曼迪斯,正接受采访。

他提到正与曼哈顿博士合作,在南极开发新能源,取代化石燃料。

他认为美苏冷战不是由于意识形态,而是由于资源稀缺。

他想开发出取之不尽的新能源,终结人类的苦难。

这是对冷战甚至是现代国际社会的影射,同时也是对人类历史的一个总结——资源总是斗争的根源。

电影提出的观点究竟是不是事实呢?

学者们会为这个问题争执不下;非专业的观众,也可以好好思考这个问题——优秀的作品总是让人不停地思考的。

而奥兹曼迪斯对罗夏的评价则更为犀利:他是个反社会者。

这倒是事实。

不过电影中的社会确实已经几乎无可救药。

几乎。

而他对喜剧演员毫无同情,他认为与他的死相比,阻止美苏核战是最重要的。

他与罗夏完全是两种人:罗夏可能要激进一些、偏执一些,甚至更暴力一些,但他绝对是个好人,而且行事完全出于本能的善恶观——他做的事情一些人其实发自内心是赞同的。

比如,面对将绑架的小女孩碎尸喂狗的绑匪,他先是残忍地杀掉了他的狗,当被吓破了胆的绑匪说自己是精神病,要求他把他拘捕时,他非常残忍地用菜刀将其从头劈下,连砍数刀,末了,冰冷地扔下一句话:“Men get arrested.Dogs get put down.” 看到这一幕,也许很多人都会认为他很残忍,但其实日常生活中,比如被偷了,很多人都会发出“小偷都该杀”的感慨。

罗夏确实残忍,因为就算大家说“小偷该死”,也没几个人遇见小偷会真把他干掉——尽管这种案件其实不在少数。

罗夏的这种人格,就是一个黑暗的社会所带来的副作用。

奥兹曼迪斯呢?

他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绝对理性,从不被感情冲昏头脑,有战略眼光,以大局为重——他给人的感觉也是这样,在接受采访时彬彬有礼,说话得体而有逻辑。

而且他把美苏核战放在了谋杀案的前面。

反观罗夏,他闯入夜枭的家,打开他的冰箱找吃的,给人粗鲁的感觉。

罗夏似乎也认识到这一点,所有守望者中,他唯一没有去找的就是奥兹曼迪斯。

曼哈顿博士罗夏去美军的一个军事基地寻求曼哈顿博士帮助,因为他能看到未来,可博士却说他的预知能力被干扰了,可能是由于未来爆发的核战产生的对时间的干扰。

他要与奥兹曼迪斯合作开发新能源以组织核战,不能帮他。

罗夏又失败了。

曼哈顿博士这个角色的设置很有意思。

他能做的事很多——意念移物、空间传送、身体重组、地外生存……他是一个完美的超人,近乎神。

而且,他有着优良的完美的道德,不会去做坏事。

他太完美——以至于不太像人类。

其实他曾经是一个物理学家,因为一次粒子实验才获得超能力。

这个有点“童话”的角色对情节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丝鬼丝鬼的母亲是前一任丝鬼,却嫁给一个她不爱的人。

而且她的母亲在还是“民兵”时险些被喜剧演员强暴。

她是曼哈顿博士的女朋友,和他住在一起。

不过她也像夜枭一样,对行侠仗义没什么兴趣了。

曼哈顿博士忙于同奥兹曼迪斯的工作,她很失落,于是去找夜枭吃饭,两人回忆起大家过去的时光,非常怀念。

喜剧演员喜剧演员下葬了,罗夏是唯一没有出席的人(也难怪,他是通缉犯)。

喜剧演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可以从其他人的回忆中窥得。

简单说来,他根本不是个好人。

这么一个人也成了超级英雄,《守望者》的反英雄算是到了家了。

在曼哈顿博士的回忆中,两人一起参加了越战,并且使美国取得了完全胜利(好能意淫)——也难怪,曼哈顿博士的能力这么bug。

但是他们也犯下了深重的杀戮。

尤其是喜剧演员,简直是嗜杀成性,对着燃烧的女人哈哈大笑。

更加惊奇的是,这段回忆中的喜剧演员没带面具,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他就是片头刺杀肯尼迪的人。

“胜利”后,一个越南女人要求喜剧演员对她腹中的孩子负责(这家伙还风流成性),当时曼哈顿博士也在旁边,却没有阻止喜剧演员枪杀她,仅仅对他的枪杀表示惊讶——却没有愤怒。

对他来说,这是一件让他无法理解——“不能用逻辑解释的事”(为什么他要杀一个怀孕的女人)——却不能激起他对这种不人道行为的感觉。

他只有思维,而不再有情感。

事后,喜剧演员对曼哈顿博士说:“你本可以阻止我,但你没有。

你根本不在乎人类。

你正在渐渐失去人情味,博士。

上帝保佑我们。

”没错,曼哈顿博士获得了超人的能力,去付出得更多。

而喜剧演员呢?

他只知道杀人,听政府的号令,根本无所谓正义。

其实从他开头的话就可以看出他为什么是这样的人:“It's a joke.”虚无主义者的典型想法。

一切的一切都是笑话。

因此怎么做都是无所谓的。

在奥兹曼迪斯的回忆中,他说:“人类有史以来就不停争斗。

”“核弹一飞什么都无所谓了。

”在夜枭的回忆中,他残暴地镇压反政府游行。

夜枭质问他:“我们的美国梦呢?

”他大笑:“美国梦?

它已经实现了!

”无与伦比的讽刺。

他和罗夏一样憎恨这个社会,但是他却采用了一种随波逐流的做法——也是最为懦弱的做法。

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是超级英雄,却无所谓好与坏、正义与邪恶。

他们不是救世主,他们甚至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他们甚至比普通人还弱小。

影片就是这样交替地展现了六位守望者以及他们的回忆,使情节向前发展。

罗夏继续充当着日记叙事者的角色。

罗夏罗夏发现葬礼上(他还是去了葬礼)有一个不该到的人:他们曾经的死对头,名叫超级坏蛋(这名字起的……)他审问了超级坏蛋,超级坏蛋表示现在他只是个得癌症的老头,去看望一下“老朋友”。

他还说喜剧演员一天半夜找过他,把他吓得尿了裤子。

喜剧演员痛哭流涕(他到底还是最脆弱的)。

超级英雄找超级坏蛋倾诉,真的是很具有讽刺意味。

而且作为超级英雄电影中唯一的“坏蛋”,超级坏蛋实在是太孬了。

临走时,喜剧演员说了奇怪的话:“你也在那名单上,还有珍妮,曼哈顿博士的前女友。

”罗夏来到墓地,又有了一段独白:Is that what happens to us?No time for friends?Only our enemies leave roses.Violent lives ending violently.Blake understood.Humans are savage in nature.No matter how much you try to dress it up...to disguise it ...Blake saw society's true face.Chose to be a parody of it .A joke.(这就是我们身上发生的事情?

没有时间就朋友?

只有敌人才会留下玫瑰。

残忍的人被残忍地杀害。

布莱克对此很明了,人性本恶。

不管如何掩饰…如何伪装…布莱克看到了社会的真实面目。

选择去模仿,做个小丑。

)丝鬼丝鬼终于无法忍受曼哈顿博士的麻木,去找夜枭。

两人在小巷中被一群混混劫持,击溃他们后,两人重新找回了当超级英雄的感觉。

曼哈顿博士博士参加采访节目,却被一个记者告知许多和他亲密相处的人都得了癌症,那个记者暗示他就是原因。

接着他的前女友珍妮出现,指责他抛弃了她还使她得了癌症。

博士被记者们轰炸,一怒之下将自己传输到火星。

他的非人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

由于他的超能力,时间对他来说几乎没有意义——他看得见未来,他甚至不衰老;他可以去任何地方,在任何地方生存。

宇宙限制不了他,他就是上帝。

可是透过上帝的视角,他厌倦了人类,陷入到哲学的空洞中去。

他丢掉自己与珍妮的合影,决定不回地球。

尼克松镜头再转,由于苏联入侵阿富汗,美苏核战已经走到边缘。

尼克松下令准备核武器。

同时奥兹曼迪斯也险些遭到刺杀,形势变得危险而扑朔迷离。

罗夏罗夏的调查又有了新进展——刺客在金字塔公司工作,而他之前在超级坏蛋家看到了金字塔公司的养老金支票。

他再入超级坏蛋家,不想他已经被杀,而自己成了杀他的凶手被警察抓获。

狱中,一个心理医生对罗夏做了罗夏测试——非常搞笑,简直是班门弄斧,结果是他什么也没得到。

罗夏对他讲起了他对将小女孩碎尸喂狗的绑匪所做的事,说到:Wealthy.Liberal sensibilities.What you call compassion.Wanting to protect and understand the guilty.This rotting society, what is calls rehabilitation.Nothing short of compromise.(有钱人,对自由敏感,你称之为同情。

想保护和理解犯人。

这个腐烂的社会,所谓的改造。

简直可以说是妥协。

)谈到被碎尸的小女孩,他说:See,doctor,God didn't kill that little girl.Fate didn't butcher her and destiny didn't feed her to those dogs.If God saw what any of us did that night,he didn't seem to mind.From then on ,I knew:God doesn't make the world this way.We do.(看,医生,不是上帝要了那个女孩的命。

不是命运不让她活,也不是宿命让她葬身为狗食。

如果上帝看见那天晚上的事,看来他也不介意。

从那时起,我开始明白:不是上帝让世界变成这样。

是我们。

)在监狱里面对犯人们的挑衅,罗夏在残忍地教训一个人之后说:None of you seem to understand.I'm not locked in here with you.You're locked in here with me.真的是很霸气。

虽然他残忍、以暴制暴,但还是不能不承认他是个血性汉子。

丝鬼丝鬼最终还是与夜枭相爱了。

两个人在夜晚重出江湖,恰逢监狱暴动,两人控制住了犯人,罗夏也趁乱逃脱与他们会合。

临走时,他带着自己的面具问心理医生:Your turn,doctor.Tell me ,what do you see?罗夏罗夏和夜枭也查出珍妮也为金字塔公司工作,原来超级坏蛋和珍妮都是因为在那儿工作而患上癌症,曼哈顿博士是被陷害的。

两人去找奥兹曼迪斯查出金字塔公司的幕后主使,却发现奥兹莫丹并不在。

更惊人的是,他们发现奥兹曼迪斯就是金字塔公司的出资人。

他通过研究曼哈顿博士的心理曲线,将他逼出地球。

结局临近了。

罗夏写下最后一篇日记。

Rorschach's journal, final entry. Vedit(奥兹曼迪斯的真名)is behind everything. Why? What's his endgame? I cannot imagine a more dangerous opponent. Used to joke he was fast enough to catch a bullet. He could kill us both alone in the snow. That's where we are going now, Antarctica.Whether I'm alive or dead upon this reading...I hope the world survives long enough for this journal to reach you. I live my life free of compromise...and step into the shadow without complaint or regret.Rorschach,November 1st.( 不管看到日记的时候我是死是活…我希望世界能幸存到你们看到日记的这一天。

我一生从不妥协…我走进黑暗时亦无怨无悔。

罗夏,11月1日。

)罗夏将自己的日记通过一扇门的门洞,扔到一个筐里。

曼哈顿博士丝鬼在火星试图说服曼哈顿博士去阻止美苏核战,但他反问:“为什么我要关心一个与我无关的世界?

”“街道上充满死亡。

”“宇宙根本感觉不到。

”“生命的存在,只是严重的高估现象。

”“没有微生物,火星存在得很好。

”透过宇宙的视角,他已然看破一切。

“祈求奇迹出现不可能吗?

”“他们定义的奇迹毫无意义。

只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才会发生。

”当丝鬼最终失望时,他说:“你恨我不肯以生命的形式看待生命?

可你也不肯以我的视角看待世界。

”他进入丝鬼的最深处连她也不知道的记忆,赫然发现丝鬼是喜剧演员的儿子。

她所以为的父亲是她母亲后来改嫁的。

曼哈顿博士无法理解为什么她的母亲会爱上一个她有所有理由憎恨的人(比如曾经强暴自己),他刚刚所说的无法发生的奇迹真的发生了,他的超然崩塌了。

他决定了。

“Let‘s go home.”五、影片结局在南极,罗夏与夜枭找到了奥兹曼迪斯。

他杀了喜剧演员,因为他发现了他的计划。

他让曼哈顿博士周围的人得上癌症把他逼出地球,因为他知道这个似乎看破一切的人其实正是最重感情的一个。

他用重金研究超光子流阻断曼哈顿博士的预视能力。

他雇人刺杀自己。

他杀了超级坏蛋来嫁祸罗夏。

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Why?

奥兹曼迪斯坚信他所做的是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他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也因此而很自负。

他不认为自己所做的是错的。

他研究的新能源正是来自曼哈顿博士。

通过复制他的能量,奥兹曼迪斯可以攻击世界上的主要城市,使之看上去就像是曼哈顿博士做的。

人类早已不再信任这个“非人”,通过塑造这样一个共同的敌人,美苏就可以言和,避免所有人类毁于核战……虽然奥兹曼迪斯的攻击将使数百万人死于非命。

这是一个古老的命题:电车难题。

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

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

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

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

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

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

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

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

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没有完全道德的做法,这是整个人类的悲哀。

奥兹曼迪斯用理智战胜了情感、道德、法律。

究竟哪一个更重要?

没人知道。

罗夏是凭单纯的正义感行事的,也就是说他更注重情感与道德。

这种“kill millions to save billions”的行为他无法接受。

这也是普通人的想法——不像奥兹曼迪斯和曼哈顿博士,一个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一个站在全宇宙的高度。

所以,罗夏不能接受奥兹曼迪斯的逻辑与做法。

夜枭也一样。

但是他们无法战胜奥兹曼迪斯,因为他还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人。

奥兹曼迪斯用曼哈顿博士的能量摧毁了伦敦、巴黎、北京、莫斯科、纽约等一系列世界主要城市。

曼哈顿博士来晚一步,发现自己成了人们眼中的凶手。

超级英雄们最终没有称为救世主,相反他们是凶手和帮凶。

用喜剧演员的话说:“It's a joke.”就在曼哈顿博士要杀死奥兹曼迪斯时,奥兹曼迪斯打开电视:尼克松总统正发表讲话。

曼哈顿博士成了全民公敌,人类已经联合起来。

这种因为共同敌人而联合的情况与在《X战警:第一课》中出现的情况如出一辙。

似乎只有外力才能终结人类的争斗,不能不说是又一个悲哀。

“我拯救了世界。

”奥兹曼迪斯说,“我们。

”“我们?

”罗夏异常愤怒,“所有人都会知道你的罪恶。

”“揭发我就会牺牲用数百万生命换来的和平。

”“建立在谎言上的和平。

”夜枭说。

曼哈顿博士会怎么想呢?

很容易猜到。

他的视角比奥兹曼迪斯要高出许多(全人类与全宇宙的差异),他同意奥兹曼迪斯的想法。

他也许不会像奥兹曼迪斯那样做,但是事情已经发生,他就不能让它再回到从前。

罗夏执意要将真相公之于众,夜枭知道他一定会被曼哈顿博士杀死。

但是罗夏说:Never compromise.Not even in the face of armageddon.That's always bee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s ,Daniel(夜枭的真名).看着罗夏的背影,奥兹曼迪斯说:“我感受每个个体的死亡,看着每个被我杀死的无辜生命,都是为了拯救人类。

”他看着曼哈顿博士,“你明白,对吗?

”“我明白。

”曼哈顿博士拦住罗夏,希望他能回心转意。

罗夏摘掉面具,说了最后一段话:Suddenly you discover humanity?Convenient.(你突然间发现了人性?

真是时候。

)If you'd cared from the start,none of this would have happened.Of course you must protect Veidt's new utopia.What's one more body amongst foundations?Well what are you waiting for?....Do it......Do it !(如果你一开始就关心的话,这一切就都不会发生了。

当然了,你必须得保护维特的新乌托邦。

为了这个根基,多死一个人又怎样?好了,你还等什么?

…动手吧!

……动手啊!

)罗夏炸成碎片,雪地上留下一大摊深红血迹,竟然与他面具上的墨迹一模一样。

夜枭倒在雪地上,痛苦地大叫起来。

曼哈顿博士离开了地球,再也没有回来。

完成了使命的奥兹曼迪斯一个人留在了南极。

丝鬼与夜枭结了婚,继续守望者未竟的事业,守护这个满目疮痍的脆弱世界。

报社里,主编向雇员抱怨世界一片和平,已经没有什么可报道的了。

雇员说可以从不明来稿中找找。

在不明来稿筐里,罗夏日记赫然在列。

Rorschach's journal,October 12th,1985. Tonight,a comedian died in New York.六、影片剖析影片充满了讽刺,就像那句“It's a joke.”最具讽刺的是曼哈顿博士和奥兹曼迪斯这么伟大的人——一个是上帝,一个高智商,最终却败在罗夏这么单纯的人手上。

无法知道接下来的场景——这是必须靠观众去思考了。

真相得到揭示,人类重回杀戮?

真是笑话。

还有一些细小的讽刺,比如喜剧演员下葬时的背景音乐——《寂静之声》,本是一首纪念肯尼迪的歌,放给刺杀肯尼迪的喜剧演员,很讽刺。

仔细看来,《守望者》似乎有很多场景都似曾相识——其实,它充满了象征、暗示、隐喻、讽刺,对象包括其他电影、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艺术角色,等等。

但这些对象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它们都是美国某一时代某一社会的产物。

从这个意义上说来,《守望者》是对美国文化的一种清算和集中体现。

这在电影中到处都有例子。

比如,电影的黑色风格(2005年的《罪恶之城》也算是对黑色电影的致敬):光线昏暗的场景,永远充斥涂鸦、垃圾、湿漉漉的雨水的漆黑街道,阴沉沉的冰冷天气,迷蒙的霓虹灯,光怪陆离的人形。

自始至终,一种深入骨髓的冷漠让人不寒而栗。

这正是上世纪40、50年代美国黑色电影的风格。

在黑色电影中,主人公总是受到官方与犯罪集团的两面夹击。

虽然主人公在与犯罪对手较量中总会获胜,但却又不得不服从社会法制规范,而这法制规范又是纵容犯罪或与犯罪共融的,因此主人公的胜利是没有任何社会价值的。

二战后的黑色电影中,主人公已开始对社会有了认识,变得愤世嫉俗,但却陷入了孤立危机之中。

黑色影片在艺术手法上的特征是悬念多、惊险、影调阴暗忧郁,规定情景总给人一种恐怖莫测的危机感。

主人公往往是道德上具有双重人格、对周围世界充满敌意、失望孤独、最后在死亡中找到归宿的叛逆人物。

《守望者》中的超级英雄罗夏就是这样的主人公的典型代表。

影片的结局也是典型的黑色结局,不过已经大大超越了一般黑色电影。

为什么《守望者》有这么多的黑色元素呢?

黑色电影的诞生也许可以从侧面加以印证。

黑色电影与黑色文学、黑色幽默一同兴起,是“垮掉的一代”的体现。

“垮掉的一代”,垮掉的是对人性最基本的认识和对生活的希望。

“垮掉”的文学作品通常荒诞不经,光怪陆离,结局悲凉。

一方面,《守望者》是对那段美国历史上让人难以释怀的时代加以纪念;另一方面,《守望者》对于当时的时代也具有警示作用——美苏冷战,正是整个人类社会即将“垮掉”的预兆。

社会与人性以及对社会与人性的认识总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除去这个大框架,影片处处展现着美国文化:片头一个阿姆斯特朗登月的镜头,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发现曼哈顿博士已经在那儿了。

他说了一句话,不是那个一大步与一小步的辩证关系,而是:“祝你好运,高斯基先生。

”了解登月野史的人都知道这句话是阿姆斯特朗返回登月舱时说的,而这句话背后的故事也非常有趣。

阿姆斯特朗这句话体现了美国人所特有的幽默感。

另外,奥兹曼迪斯的南极基地有一面电视墙,很像《黑客帝国》中的那面。

里面播放的有《猫和老鼠》、《斯巴达300勇士》、美德合拍的动作片《火线战将》等等。

文化符号的极度混杂也是这部电影的重要特质。

电影对特定时代——冷战下的社会与人性的探讨可谓极其深入,甚至隐晦,这在情节中展现的已经很明显了。

结局也很黑暗,唯一“永不妥协”的罗夏死了,而奥兹曼迪斯和曼哈顿博士机关算尽换来的和平却难以维系。

究竟是罗夏错了,还是他们错了?

面对罗夏临死前最后的质问(If you'd cared from the start,none of this would have happened.),曼哈顿博士回答:“I can change almost everyting. But I can't change human nature.” 他对人类感到很无奈。

电影最终没有给出人类的结局,这需要观众自己拷问自己了。

电影中我最喜欢的角色还是罗夏,相信很多人都会得出一样的结论。

值得一提的是,罗夏选择成为一面蒙面英雄的背景,是真实发生的1964年纽约的“珍诺维斯事件”:1964年,住在皇后区的珍诺维丝小姐(Kitty Genovese)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被歹徒当街刺杀身亡。

当时有三十八位邻居从窗户亲眼看到她被歹徒追逐长达半个多小时的过程,但是没有一位目击者在珍诺维丝呼救后出来干预,也只是在歹徒离去后才有人报警。

这人类历史上都堪称残忍的一幕触动了许多人,整个美国为之哗然和愤怒。

大概历史的前进总需要许多牺牲者,美国如今的文明也并不是凭空而来(何况有时它也不文明)。

电影的讨论是沉重的,我甚至倾向于它其实得出的结论也是沉重的,虽然它没有明说。

但是……总要对生活抱一些希望不是?

人性本善与本恶,本就是一个数千年来争吵不休的问题。

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一个社会,面对许许多多让我们失望的东西(高铁啦,矿井啦,漏油啦),我们究竟应该抱着一种怎样的态度?

羡慕别人?

贬低自己?

Don’t be ridiculous. 避免让更多人称为文明进步的牺牲品,避免像电影中那样人类不得不“kill millions to save billions”才能延续。

否则,我们就是一个天大的joke。

生活就像罗夏的面具,你看到的是你想看到的。

 2 ) Watchmen简单剧透……

这电影好长,以后在决定买可乐的时候我应该先弄清楚片长的……可乐的大小和电影的长度应该是反比……其实这部电影从开拍开始就一直在宣传造势,Watchmen本身就是一部非常著名的小说/漫画,得奖诸多,也早就策划着要拍成电影,不过因为各种原因而一直搁置到现在终于被搬进了影院,于是今上映第一天就去看了,可惜不是第一场= =电影非常长……一百六十多分钟,非常好看,无论是场面之壮观,打斗之精彩血腥还是剧情的交织都很赞,绝对值得一看……还有穿着紧身制服的Silk Spectre II的身材真是好啊……口水一下……以下有剧透:电影的开头就很震撼,在非常酣畅血腥打斗之后被称作Comedian的英雄Edward被丢下了高楼,死了……随后闪动的画面简单显示了那些超级英雄的历史,原Vigilante的成员,他们一个个的下场,死亡,疯狂,化为平凡,之后Watchmen的组成……随后镜头变换,警方对于Edward的死没有任何线索,而夜色中一个穿着风衣带着帽子,罩着不断变换的罗素图案面具的人出现了,那就是Rorschach,曾经Watchmen的一员,而现在却是被警方追缉的逃犯——在这个时代超级英雄们已经不受欢迎了,在Watchmen中除了被称为地球上最聪明的Adrian和因为一次意外而真正获得了超级能力的Manhattan博士之外其他英雄们都已经放弃了原来的工作,成为了凡人。

Manhattan博士则因为自己的强大能力而被军方重用来抑制苏联,Adrian则创立了公司并在Manhattan博士的帮助下研究新能源。

在夜色中罗素低沉沙哑的嗓音回荡着“守望者,我们中的一位在今晚死了,有人知道是为什么。

”“对一个人的攻击就是对所有的攻击。

”而他决定找出凶手。

故事的另一条线则发生在Silk Spectre II和Nite Owl II之间,Silk Spectre II是原Silk Spectre的女儿,她的父亲则是死去的Edward。

Edward曾经试图强暴Silk Spectre,当时被阻止了,不过8年后化为平凡的Silk Spectre和他有了一次外遇并有了Silk Spectre II,她爱上了Manhattan博士,但是博士此时已经不再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一切了,在他看来即使人类灭绝对宇宙也毫无影响,因此两人渐渐疏远了,而她则去寻找Nite Owl II寻求安慰——那是个类似Batman的英雄,继承了遗产之后替自己造了各种特别的装备(顺便一提,Watchmen中除了Manhattan博士之外都没有特别的能力,也就武艺高强性格特别,不过Rorschach的面具好酷)整部电影中回忆和主线交替展开,几乎就是英雄的诞生和堕落使,残暴放荡的Edward试图强暴自己的同伴,射杀怀有自己孩子的妇女;被神化的Manhattan博士失去了对人类的兴趣,而把自己的目光放在了浩瀚的宇宙中;Silk Spectre II始终生活在母亲的阴影下,女承母业成为了英雄,之后虽然不做了却始终有些怀念;而Rorschach则因为童年的阴影和刚出道时遇到的一个将绑架的女孩杀了喂狗的罪人完全失去了他原来的身份,就如他所说的“如果还有那么些Walter Kovacs存在的话,也在那时候完全消失了。

”对于他来说Walter Kovacs并不是他自己,而他肉身的脸也并不是他自己的,那副变幻不定的罗素面具才是他的脸。

一个秘密在Rorschach面前渐渐展开,越来越多的疑点出现,这时标志着核大战的末日之种已经只剩下最后五分钟,美国政府都认为Manhattan博士能够阻止美国人,Adrian的免费的无穷无尽的能源的研究接近了尾声,Nite Owl II和Silk Spectre II已经在一起了,而Rorschach则被人陷害被捕了,而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Manhattan博士则被指责造成和他一起工作的人癌症,面对自己曾经爱过的人的指控他失去了控制将自己传送到了火星……这时Nite Owl II和Silk Spectre II决定重出江湖,在扑灭了一场大火之后他们决定去监狱救出Rorschach——其实后者根本不需要人救,他已经干净利落地干掉了几个想要对他动手的囚犯……故事越来越接近尾声,真相也渐渐展开了,是Adrian,这位曾经的Watchmen陷害了Rorschach,招募了人杀死 Edward,因为后者发现了他的计划——一次发生在纽约的模仿Manhattan博士能力的爆炸毁掉了整个城市,并且诬陷了Manhattan博士,让人们以为他开始与人类为敌了——一瞬间核危机解除了,美国和苏联为了抵抗Manhattan博士联合在一起——这就是Adrian的计划,牺牲纽约换来一个和平的,更好的世界。

Adrian是这群人中最强的,Rorschach和Nite Owl II两人一起都没有还手之力,Silk Spectre II近距离开了一枪却被他抓住了子弹——不过最后还是无法抵抗真正具有能力的Manhattan博士。

这时候他却想办法说服了博士,让他回到火星,他的阴谋不会被公布,这样美苏的和平就能一直维持下去,但Rorschach不同意,对他来说绝对没有妥协,他要将一切公开——最后他被博士杀了,血迹在白雪上画出一个红色的罗素图案……Nite Owl II和Silk Spectre II则在一起了。

于是世界和平了,甚至变得有些无聊……而真正的英雄,他们所做的一切,死去的Rorschach却无人所知,直到他的日记被一名记者发现……

 3 ) IF GOD IS ONE OF US

RORSCHACH,一个永远不妥协的硬汉,他说起他年轻的时候,目睹一个小女孩被残忍地肢解并被喂狗的惨状。

然后,他用菜刀把两只狗和那个凶手剁开了。

他说You see, Doctor, God didn't kill that little girl. Fate didn't butcher her and destiny didn't feed her to those dogs. If God saw what any of us did that night he didn't seem to mind. From then on I knew... God doesn't make the world this way. We do. 看见了, 不是神要了那个女孩的命,不是命运不让她活 ,也不是宿命让她葬身为狗食。

如果老天有眼 ,看见那晚我们的所作所为,他也是无动干衷了。

从那时起,我开始明白并不是上帝让事务以这个方式存在而是我们自己。

“这是人的质问,人对神的冷漠的抱怨。。。

不过有一天,JON,那个神一般的存在,在瞬移到火星之后,对自己的前任女友吐露心声。

不过那番话,更像是神对RORSCHACH的回答。

当听说地球人可能会灭绝的时候,神的回答是:“And the universe will not even notice.……宇宙是不会注意到的。

In my opinion, the existence of life is a highly overrated phenomenon. Just look around you. Mars gets along perfectly well without so much as a microorganism. Here, it's a constantly changing topographical map flowing and shifting around the pole in ripples 10,000 years wide. 在我看来, 生命的存在只是一种被过分高估的现象。

看看你的周围,没有那么多的渺小的生物体, 火星依然完好无损。

这里,这个一直变幻的地质图形,一直激荡着1万年宽的涟漪。

So tell me... how would all of this be greatly improved by an oil pipeline? By a shopping mall? 那请你告诉我,这些怎么会因为多了一条石油管道, 或者是一个购物广场,而变得更好?Miracles, by their definition, are meaningless. Only what can happen does happen. 奇迹,它的定义,就是无意义的东西。

只有能发生的,才可能发生 。

“我想,也许美国人和中国人不一样。

我相信对于那里的大多数人来说,神是存在的。

可能是因为那是一个由不得志的教徒漂洋过海建立的国家,一个钞票正中写着IN GOD WE TRUST 的国家,一个把经济体系建立在新教伦理上的国家。

于是,会有人想:如果真的有神,人间为何还有那么多苦难?

如果真的有神,奇迹为何并不捶手可得?

如果要牺牲少数人来成全大多数,神同意么?

Watchmen让我意外的的地方,是这部看起来像是XMEN那样的超级英雄群戏,在讨论这么型而上的问题。

而且它给出答案是:也许,其实,神从来都不在乎。

 4 ) 当超级英雄直面现实主义

记得一次吃饭的时候与周舟学姐聊到超级英雄的话题,她当时指出的一个点对我来说很有启发。

她认为从《黑暗骑士》后,超级英雄所面对的困境就是越来越多的现实主义因素融入进超级英雄片的叙事语境中。

其实不仅仅是超级英雄片,所谓好莱坞类型电影发展到后期,导演们所进行的突破性尝试就是在原本的类型化语境中融入越来越多的非类型元素。

现实主义这个概念太危险而且太含糊,我不敢随便使用,事实上有时候侵入类型片语境里的也未必就是现实主义,比如《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和《鲨鱼黑帮》里的异质元素就是黑色电影和黑帮片的元素。

但直觉里我认为那些融入进类型片里的异质元素最具破坏和颠覆性的,的确就是现实主义。

当然这需要首先要说明现实主义这个概念到底应该怎么认定。

帕特里克·富尔赖对这个概念的观点是具有启发性的,他认为现实主义与现实毫无关系,现实主义真正强调的是“现实感”或者说“真实效果”,现实主义不是对现实完全地照搬,而是让接受者(读者、观众)“认为这是真的”。

李一鸣老师对这个问题也有相类似的看法,在他看来,电影不是对现实的还原,而是对经验的还原。

一部电影看完后我们觉得好,不是因为它完全模拟了我们生活中的一段现实,而是印证了我们内心情感中的一些经验。

电影中的故事未必都是真的,但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事实就是如此。

有趣的是,李一鸣老师把这称之为“好莱坞的技术主义”,而富尔赖则直截了当地称之为“现实主义”。

如果我们参考延安和上海左翼对现实主义的一些提法,相信会同意富尔赖的观点。

我们以《守望者》这部电影为分析对象的话,就能清楚地看到现实主义这个概念在叙事电影中的用法,以及现实主义是如何颠覆类型化叙事的。

几乎每个看完这部电影的人都会承认该片是一部反英雄主义的超级英雄片。

我认为该片导演扎克·施奈德一定是看过诺兰的《黑暗骑士》并且受到它启示了的,因为影片最后与漫画原著不相符的结局,几乎就是黑暗骑士的翻版。

但我认为导演走得比《黑暗骑士》还要远,因为犯罪者事实上也是超级英雄。

一个无辜的超级英雄最后替另一个犯罪的超级英雄顶罪,而为了实现瞒天过海的计划,这个无辜的超级英雄最后也让自己双手沾满了罪恶的鲜血,他杀害了一个不愿保守秘密的人。

因此在《守望者》中,超级英雄本质上的疯狂性被暴露无疑,而不需要像《黑暗骑士》那样用小丑和双面人这样的符号来暗示(蝙蝠侠本质上就是小丑,也是双面人,他们三人其实是三位一体的)。

《守望者》中有一个表面上与叙事无关,其实是作为隐喻性文本而存在的动画故事(这是电影中的一个小孩一直在翻看的一本漫画书里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一个船长在航海回家的途中被一艘黑货船所狙杀,他所有船员全部遇难,只有他一个人幸存。

这个船长知道那艘黑货船的航行路线一定会经过他居住的小镇,他担心自己的小镇也会遭到黑货船的袭击,于是他历经千辛万苦回到了自己的小镇。

在他神经质地凝视下,这个小镇已经被黑货船的罪恶所侵占,于是他肆无忌惮地袭击杀害那些他所臆想中的坏人,直到他发现他一直想回小镇救出的妻子居然被他亲手杀害。

原来小镇根本没有遭到黑货船的袭击。

这个故事的核心隐喻是,英雄会臆想出一个语境(比如罪恶横生的城市、腐败的司法、被黑货船侵占的小镇),在这个语境下,他原本非法的私刑行为成为了合法的。

电影其实正是营造并支持这种臆想的最佳机制,只有在电影中,我们才可以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欣赏着屏幕上的主角如同砍瓜切菜般地杀死那些“坏人”,而无需负担任何道德上的愧疚感。

因为在电影刻意营造的类型化语境中,那些坏人成为了一个纯粹的客体、一件造恶的工具,而他们的数量庞大和易于消灭更是让他们产生了一种电子游戏中的小怪兽的感觉。

消灭他们只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向前发展的叙事。

《印第安纳琼斯》系列是这种类型化语境的典型代表。

如果更包装一点,对于超级英雄的私刑行为的辩护则是他们不会杀人。

无论是超人、蜘蛛侠还是蝙蝠侠,他们都恪守着这个底线,把坏人抓住后送交警察,从而保证自己行为的合法性。

《黑暗骑士》的高明之处是巧妙地用第一个语境逼疯了第二个语境。

小丑毫无疑问是一个纯粹的恶的化身,他作恶毫无理由,仅仅就是要破坏秩序(这种秩序既是法律的也是道德的,以至于让盗亦有道的黑帮分子都无法容忍他)。

毫无疑问,小丑这个角色如果出现在《第一滴血》或者《印第安纳琼斯》之类的故事中,肯定是那种没有内涵、仅仅是疯子的大反派,而主角们的解决办法则是简单地消灭掉他就够了。

但因为他身处的是《黑暗骑士》的故事、一个主角恪守着超级英雄不可杀人的底线的语境中,他的疯狂所具备的颠覆类型片的内涵则被凸显了出来。

小丑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超级英雄片里所坚定恪守的原则的质疑,甚至会反过来让我们怀疑,蝙蝠侠之所以一定要恪守这个原则,其实是因为他害怕暴露自己本质上与小丑是同类的事实。

蝙蝠侠所坚守的原则,如同他的制服和面具一样,保护他仍能被社会秩序所认可,不被当成一个怪物。

而《守望者》则与之相反,它不是通过强调类型化叙事的某个方面(比如反派的极恶)来质疑另一个方面,而是对整个类型化叙事的语境进行了质疑。

这种质疑是通过直接把历史、现实与超级英雄片的故事进行奇妙地混合而产生的效果。

在《守望者》的片头字幕部分,导演通过剪辑,把超级英雄们(也就是守望者联盟)的历史与美国的整个历史结合了起来,而且超级英雄本身参与了历史的构建(守望者之一的笑匠刺杀了肯尼迪,笑匠和曼哈顿博士一起帮助美国赢得了越南战争)。

但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超级英雄的存在才越发显得滑稽。

我们无法想象,脱离了好莱坞的类型化叙事,置身于现实和历史语境下的超级英雄,是多么的尴尬和不合时宜。

于是在故事开始,超级英雄的联盟就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尼克松的《基恩法案》,超级英雄要么必须臣服于政府(完全融入秩序),要么就必须解散,否则就是非法的。

故事中导演还借守望者之一的罗夏之口说出,为什么身心正常的超级英雄这么少?

讽刺的是,说这话的罗夏本身就是最极端的反社会者和心理不正常。

事实上,超级英雄的心理不正常恰恰是超级英雄在现实中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就如同那个动画故事里的船长一样,正是因为他们把这个城市臆想为黑暗、腐败、混乱和充满末世危机,他们才可以为自己的私刑行为获得合理性。

当然,也有人可以反驳说,这部电影中美苏冷战的背景为超级英雄的愤世嫉俗行为找到了合理性,甚至也为最后超级英雄之一的维特的疯狂行为所辩护(维特恰恰是所有守望者里最聪明的一个)。

但正如片头所说,事实上美苏矛盾的升级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守望者之一的曼哈顿博士的存在而导致的。

于是在一个现实的、历史的语境下,我们发现超级英雄一方面抱怨社会的堕落和自己不得不替天行道(代替法律)的无可奈何,但另一方面却发现其实社会的问题要么是超级英雄的妄想症,要么本身就是由超级英雄所引起的。

他们就如同那个动画片中的船长,他们才是破坏小镇安宁的刽子手,而他们还以为自己是在把小镇从黑货船的魔掌中拯救出来呢。

故事最后,我们才能真正懂得那个看似最疯狂的笑匠才是最明智的,他说过,守望者其实就是个笑话。

然而笑话中的人看不穿这个笑话,他们依然严肃而艰辛地维护着自己所臆想的那个世界。

 5 ) 從80年代的美國和漫畫說起

1沒有經歷過冷戰,越戰,無法想象每天從播著朋克音樂的電視盒子突然放著血肉橫飛的戰爭場面,無法想象媒體鋪天蓋地的強調世界局勢,警惕民眾核戰很有可能發生。

同時,登月已經過去了十幾年,里根著名的“星球大戰”計劃開始真正意義上改變世界格局..........看片子的過程中,我一直想到漫畫第一頁的開篇一地的鮮血和從樓頂向下望的那種感覺。

在21世紀的今天那些畫面不算什麽,就算之後出現在漫畫裡更加血腥暴力的畫面都不算什麽不會有任何的震驚,在我們有了成堆的暴力電影,電玩的2009.可這本漫畫的出版時間是1986年,1986年的時候,我們這個世界的插畫家們,作家們在做什麽?

想什麽?

而這本漫畫已經在美國開賣。

那么或者說今天更加公允一些,應試教育下的插畫家,作家們的腦子和創意又擺在哪條流水線上?

不用過去比過去,用今天來比過去,仍然能夠感受到自己國家文化藝術上,想象力上,育才系統上的缺失,他國的強大......1986的創意,想法,觀感以及open mind什麽時候能夠在自己的國家看到哪怕只是二分之一呢?

這本漫畫不為許多國內朋友所知,像其他一些沒有被廣泛販賣的美國漫畫一樣,也像那些我不知道他們已經存在的漫畫一樣,在世界上被稱作最富裕,浪費,邪惡的國度里被為一些的人關注著...Alan moore從來都是一個讓好萊塢電影人著迷的 comic writer,從from hell到the league of extraordinary gentlemen再到V pour vendette。

Watchmen從一誕生就被不同的公司盯著,在最一開始就被福克斯買走,經過terry gilliam,darren aronofsky,paul greendgrass等人,都未果,公司也從最開始的福克斯變成環球再到派拉蒙,最後變成官司敗訴給福克斯庭外和解,成功讓片子上映的華納。

至於華納和福克斯公司到底怎么分watchmen這杯羹目前還沒看到進一步的資料,可以確定的是在法國華納聯手派拉蒙一起發行,所以影片一開始可以看到兩家公司的標。

Moore其實在美國是知名的怪人,他憑藉watchmen拿到Science fiction的hugo獎,至今是唯一拿到這個獎的comic,他拒絕自己創作給comic的文字變成任何其他的別的形式的作品,他拒絕做電影編劇,拒絕看改編,拒絕在電影casting上署名,對於watchmen,google上有段他在2008的Entertainment Weekly上說過的話 --There are things that we did with Watchmen that could only work in a comic, and were indeed designed to show off things that other media can't --無論Moore有多不迎合他人,他的作品會說話,他寫過的字會讓他有足夠的資本於世獨立。

或許有一天A Small Killing也會被搬上螢幕,或許他會改變,我們會到他的名字出現在casting上。

2有關漫畫和電影---電影基本上忠實於原著漫畫,有時甚至可以在電影里看到和漫畫中某個panel一模一樣的畫面,除了顏色,光線少許不同。

較與漫畫而言,電影的畫面以及人物更加“美麗”(原漫畫并不追求人物面目或者服飾的美),唯美許多;而且電影的配樂囊括了太多美國的著名歌手,這讓上去電影整體上看其實非常棒。

無論是從變焦快慢鏡頭的動畫,從暴力場面的的流暢和細緻,從一個一個非常perspective的plongee total(俯拍),從一幀一幀的定格猶如panel一樣的效果etc.....有關電影的結構,基本上完全遵循漫畫的章節以及節奏,除了漫畫里的另一則小故事以及其他人物的“前身”以及最後一場床戲沒有囊括進來,基本重要的點都抓住了,甚至比我想想的好,特別是有jon在的一些畫面,比漫畫里更加自然清晰。

說起來電影的里出現的音樂實在厲害,從Nat King Cole到Bob Dylan再到Philip Glass,最後到Nina Simone,看樣子原聲碟也會不錯賣,或者不錯下。

於電影而言漫畫更加嚴肅,完整,缺乏浪漫和空洞的唯美,沒有Choen的hallelujah的月光床戲,也沒有Simon & Garfunkel的雨中墓園,沒有清晰的火星表面,沒有庫布里克用過的會議室,沒有很多很多....無法評論電影或者漫畫哪個更好,只是覺得兩者相連卻又太過不同,那種無法相得益彰的感覺,讓我似乎明白了moore不接受改變的的原因。

總體而言這部電影并不是給喜歡“英雄戲”的人看的,除了音樂的強大,特效的值錢,同樣這部電影并不適合喜歡“xx俠”系列的人,因為他并不是一個敘事非常“好萊塢商業化”的影片,他并不是一般的comic,這個在美國知道的人應該不少,但國內許多人不做調查前都會因為預告片和海報而誤解。

希望看不懂的人,不會亂罵,也希望更多人能夠去看moore的原著,再來看電影,相信更多人會明白電影里的metaphor。

3電影里有許多值得人更進一步思索的對白,譬如地球早晚要在人類的破壞下毀滅,譬如jon說,我能改變許多,但不能改變人性etc.....人性是惡的吧?

是貪婪的嗎?

政府是無用的嗎?

moore一直默默的宣傳著無政府主義,在漫畫裡偶爾也能看到v字出現,如果跨過漫畫看到的是另外的一個世界,另外一雙眼睛里的世界,而這個世界是在20年前,那么時至今日,20年之後,一切究竟又有多大不同?

在伊拉克戰爭還沒有結束的今天?

在@#%……&*¥的今天?

 6 ) 守望者人物简评

今天看了《守望者》,对里面的几个人物比较感兴趣,简述一二吧。

1. 曼哈顿博士每个人都认为曼哈顿博士是神,但其实一开始他并不是。

当罗莉决定离开他,加上患有癌症的前女友出现后,他才斩断了与人类的情感维系,他与地球的最后一根纽带消失之后,他才真正变成了神。

曼哈顿博士熟知万物运行规律,对世界不再感到新奇。

他以永恒之眼看见生命之可贵,因为每条生命都是唯一,是爱的产物。

而爱,化解了仇恨,成为生命最初的意义。

从这里,可以隐隐看出基督教对西方价值观的影响。

基督教导人们要爱,不仅爱自己,爱自己的兄弟,更要爱自己的仇敌。

曼哈顿博士离开地球时,生命于他并无所谓,虽然他可以做神做的一切,但他还不是神。

当他再次回到地球,他明白了。

他以生命为可贵,却无感情之牵绊。

此时,他的视角脱离了人类这一本体,蜕变成真正的守望者。

他离开地球,又重返地球的情节,我认为还暗指《圣经中》上帝因为人类的堕落而斩断了与人类的联系。

但是上帝终于还是爱人类的,所以决定给人类一个奇迹。

在电影里,曼哈顿博士决定拯救人类。

在《圣经》里,则是上帝派基督来到人间最后钉死在十字架。

然而奇迹之后,救赎之后,人类能否意识到他们被再一次赋予了生的机会,还是惶惶然终日等待着下一个弥赛亚?

即便有所意识,人类的命运是否就能从此走向光明?

影片并没有给出答案。

曼哈顿博士离开了,人们只是猜测,也许他还在某处守望地球。

2. 罗夏罗夏代表着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一群人,他本身是妓女的儿子,从小在人吃人的环境下成长,看尽人性中的堕落凶残,并学会了有压迫就有反抗。

“永不妥协”是他的准则,从某种角度来说,他是最纯粹的现实主义者和最严厉的审判者,对任何罪恶都没有慈悲,包括自己。

他不相信制度,不寄希望于政府,但他毫不动摇地相信,在城市黑暗的角落存在一群人,这群人只有通过极端的暴力才能被救赎。

他是弱势人群的英雄,却因此不可避免地站在政府的对立面。

特权阶级是不会允许这样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存在的。

当乌托邦主义者,人类的“救世主”们企图用一个谎言延续人类的生存时,他拒绝了,他认为人们需要知道真相,无论这个真相有多么残酷,无论这个真相将引领人类走向何方。

但是面对上帝的绝对权力,他依然无能为力,最后只有殉道于自己的原则。

3. 笑面人电影里对笑面人的角色定义得很清晰,他是第一代超级英雄的代表,政府的走狗,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

对反政府反英雄的镇压,他出现了;美国对越南的战争,他出现了;射杀肯尼迪,他也出现了。

他是一个被政府包装出来的英雄——其实片子里的其他英雄也都是被政府包装出来的,包括曼哈顿博士。

最后还有军方举办的风光葬礼,也算死得其所。

身为统治阶级暴力系统中的一员,笑面人对人性的看法是对的,因为那也是深植在他体内的人性。

笑面人本身并不在乎生命,也不在乎什么拯救人类,他选择了随世事浮沉,算是大多数人会走的道路。

但是临死之前他忏悔了,在他的宿敌面前泪流满面。

接着他就死了,为了理想世界的谎言。

罗夏说的笑话很有意思,笑面人的一生都是一个小丑,娱乐众人。

他被不同的势力摆布,为的是各自口中的正义和理想。

到最后他才发现这一切都是笑话,包括他自己的一生也是一个大笑话。

没有理想的凡人,最终都将不可避免地重复笑面人的命运。

4. 维特维特代表着人类的智者,这群人从来不曾放弃乌托邦式的理想。

从古至今,他们都梦想着建立各自完美公正的世界。

他们所有行为的出发点只有一个——人类,也就是他们本体的生存和延续。

为此,他们不惜牺牲小部分人的利益,并相信这样的牺牲终将福祉全人类。

他们无法改变人性——这一点和曼哈顿博士一样,但又无法坐视人类自取灭亡——这一点和罗夏不同,他们既没有对人类的疏离感,又没有对人性的极度悲观。

纵观历史,“维特”层出不穷,其中包括一切革命家和政治家。

他们想方设法推翻旧制度旧政权,企图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政体。

但是任何革命的本质都不离暴力,任何政体到最后都不可避免地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为前提,并不可避免地最终导致特权阶级的产生。

他们是理想主义者吗?

并不尽然。

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是摒弃革命的。

他们是折中主义者,是妥协者。

面对这种推翻,究竟哪部分人的利益是应该并可以被牺牲的?

当人类即将毁于自己的贪婪时,他们用一个谎言拯救了世界。

但是这样的谎言可以无限地堆积吗?

倘若人类的天性无法改变,谎言的堆积有意义吗?

乌托邦真的存在吗?

对维特的做法,曼哈顿博士说:“没有饶恕,没有谴责,我理解。

”但是他做决定的视角和维特的视角是不同的。

站在脱离本体的角度,曼哈顿博士理解维特身为人类的挣扎和决定,除此之外他没有任何情感上的参与感,因为无论任何决定其实与之无关。

他来,只是因为他珍爱生命,他因而成为了至高的判断者。

但是这里就产生一个问题:影片中叙述的是一个极端的境遇,牺牲部分人拯救全人类是看似唯一的选择。

但是现实世界中,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一个政府或领导的决策正确与否呢?

人类观察世界的角度永远也无法脱离本体,因此无法达到纯然理性的高度。

我们不禁时时自问,倘若站在神的身边,很多决定历史的瞬间,是否就真的别无选择了呢?

如果不是,哪种选择会更好呢?

 7 ) 《守望者》(上)——时代序曲:你躲在众目睽睽之下

浓烟中挥发着人体脂肪的味道,我抬首望天,上帝不在了,冰凉窒息的黑暗望不到尽头,我们都是孤独的。

为了活而活着,没有更好的事可做,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理由。

生于虚无,养儿育女,重蹈覆辙,归于虚无。

仅此而已。

存在不过是个巧合,我们凝视它太久以后得到的图案,其实并不是图案。

我们选择强加给它的意义,其实并没有意义。

——罗夏

这部电影还原美漫巅峰作品《守望者》,漫画本身涉及面非常广:文学,历史,音乐,绘画,哲学,宗教,科学,等等。

站在这样的珠穆朗玛峰面前,导演发挥的范围是非常小的,能够在3个小时内还原原著,就已经非常见功底了。

扎克施耐德通过对台词的精简,以及叙事结构的重新安排,在大体上是十分还原漫画的,但是对漫画结局和法老王人物的塑造上有改动。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配乐为电影搭建了另外的空间,作为整部作品的外延,是导演在还原漫画之外的自我发挥和另一种注解,非常精彩。

电影分为三部分叙述:第一部分——时代序曲:以笑匠被杀开场,通过一首歌曲回顾整个变装英雄和时代的变迁,罗夏开始追查蒙面英雄杀手;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627816/第二部分——英雄葬礼:以笑匠葬礼展开,通过参加葬礼每个人对笑匠的回忆,再次串联起时代背景和各个英雄人物迥异的性格,笑匠是看得透的人,只是他说的话已经变成“寂静之声”,人们在葬礼上回忆起来才听到,一切都如笑匠的预言般应验了;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629391/第三部分——末日审判:以蓝博士比喻为上帝作为叙事主线,从上帝的降临,上帝的离开,最后到上帝的审判,对人类互相残杀的恶性进行惩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631294/第一部分——时代序曲:你躲在众目睽睽之下斗争的烈焰正在外面汹涌,不久就要震撼你们的深宫,因为这时代正在变革当中。

——鲍勃迪伦影片开始,电视中正争论“移动的核弹”曼哈顿博士对冷战的影像,媒体分为左派和右派阵营,争论不休:左派说曼哈顿博士可以给人类带来和平,因为苏联惧怕曼哈顿博士所以不会发动战争;镜头外的导播打了一个响指(通过这个响指的动作强调媒体双方,以及美苏双方的对峙关系,很有戏剧感,同时这种“媒体战争”是大众爱看的热点话题),切换到右派,右派认为曼哈顿博士加剧了战争的紧张气氛,因为美苏双方对核武器的囤积有增无减。

一.旧日恋人笑匠换台,电视中传来“旧日恋人”的香水广告歌曲:“难以忘记,那就是你,忽远忽近,就像一首情歌飘在我身边,不可思议,有如此难以忘记的人,想着我也一样让人难以忘记......”这首歌在漫画中也出现过,用于“旧日恋人”系列香水广告,维特公司的香水在漫画中作为商业帝王法老王的隐形存在,贯穿于漫画的背景和广告的各个角落,在丝魂与蓝博士去火星时,它就是丝魂的“水晶球”,代表每个人回忆中不愿被触碰和打碎的部分,人们不会直面恐惧,而会选择香水,糖果,健身,娱乐等方式来逃避人生中的苦难或者回忆。

在火星上,丝魂摔碎香水瓶时,就是她直面自己恐惧的时候——她的亲生父亲是强奸自己母亲的笑匠。

哭泣的丝魂抛出香水瓶,打碎了蓝博士的火星建筑,却唤醒了蓝博士对人类的信心——人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存在,他们可以创造奇迹,从不可能中产生可能,就像丝魂的母亲为一个她不可能爱上的男人生下了不可能的孩子。

歌曲《难以忘记》是1951年由欧文·戈登写的一首流行歌曲,电影中选用的是1951年Nat King Cole录制演唱的版本。

1991年,猫王的传奇音乐总监Joe Guercio通过混音让Nat与女儿Natalie隔空对唱《难以忘记》,创造出一个父女跨时空的二重唱。

这个二重唱赢得了1992年格莱美三个奖项的奖。

影片使用的是1951年的“父亲”版本,但这首歌曲的“父女”特质,让它在电影中具有了别样的意义,呼应了影片结尾处丝魂对她母亲说自己原谅了父亲笑匠的对白,让整部电影通过一首歌曲首尾呼应,形成完整结构。

听着“旧日恋人”的广告曲,笑匠看到死神正在逼近。

打斗过程中,镜头随着飞舞的凶器用慢镜头在房间内漂移,观众的眼睛随着凶器的落点,被钉在各个导演想强调的物件上:笑匠将杯子砸向门,门上的3001号变成了《300》(暗示笑匠体格强壮),拿起枪,子弹打穿电视屏幕,屏幕上是维特公司的LOGO(暗示真凶),刀插在墙上,墙上是丝魂的大幅照片,床头也是(暗示他与丝魂的情感关系),镜头叙事技巧高超。

轻柔的音乐中不时夹杂着砸墙,拔刀,枪击,玻璃撞碎的暴力声音,声音与画面形成反差。

同时这首歌的歌词内容是对恋人的怀念,代表了死前笑匠对丝魂的怀念。

法老王的香水给人以抚慰和远离痛苦的功能通过一个被杀的男人体现出来,那痛苦就像被玻璃阻隔在了瓶子里,留给人们的没有痛苦只有芳香,也暗示了法老王的商品社会实质——给人提供娱乐,从虚无中体验存在的快感,他并没有死去,只是去了极乐世界,就像法老王对死亡的描述:死亡只是一场旅行。

从一开头,导演就用一首歌曲暗示了笑匠与丝魂母女的关系,以及笑匠被杀的幕后真凶,非常巧妙。

二.时代在变笑匠被抛下高楼之后,出现了影片的片头曲,来自鲍勃迪伦《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时代在变》今日失意之人明日或将成功,因为这时代正在变革当中。

议员、理事们,请听从这呼声,凡阻挠者都要付出伤痛,不要紧守门道,不要封锁厅门。

斗争的烈焰正在外面汹涌,不久就要震撼你们的深宫,因为这时代正在变革当中。

今日踟蹰不前者,他日迅如疾风。

世界当前,转眼明日黄花,眼下秩序,日渐消融。

今朝最是风流,他日沦落末流,因为这时代正在变革当中。

.......伴随着歌曲的播放,影片通过记者拍照的形式,按照时间顺序带我们回顾了从1939年到1985年变装英雄和整个美国社会的变迁过程:一代守望者:1939年一代夜枭穿上变装英雄的服装出现在公众视野,背景墙上是他爱看的英雄漫画《蝙蝠侠》;一代丝魂像女明星一样成为第一位巾帼英雄;笑匠出现在媒体上,抽着雪茄抓着罪犯,表演性质很强烈,就像一个喜剧演员;1940年一代守望者合影,民兵团成立;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二战结束,民众走上街头庆祝,女英雄黑色剪影与女朋友上演女同版《胜利之吻》;百元大钞的斗篷被夹在旋转门内,被歹徒枪击致死;一代丝魂退出江湖,与她的经纪人结婚并怀孕;飞蛾侠被送进精神病院;1946年黑色剪影因为同性恋身份曝光被杀,并受到公众的批判和辱骂;1949年,苏联研制成功第一枚原子弹;一代守望者几乎退出公众视野;

二代守望者:1960年曼哈顿博士横空出世成为美国军方核装备,肯尼迪与之亲切握手;1963年肯尼迪遇刺身亡,笑匠参与暗杀;二代丝魂看着父母争吵,电视上播放的1963年越南高僧在西贡自焚抗议战争,电视机上放着水晶球;罗夏开始当英雄;古巴导弹危机,赫鲁晓夫与卡斯特罗握手结盟;美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鲜花放在刺枪上,倡导“爱与和平”;1964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开办银色工厂,并为二代夜枭和法老王作画;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宇航员头盔上反射着曼哈顿博士的倒影;1972年,法老王的商业帝国如火如荼,成为年轻人的偶像,甚至抢去了摇滚巨星Rolling Stone和David Bowie的风头;二代守望者全体合影;1977年尼克松第三次被选为总统,同年纽约发生抗议蒙面英雄的暴乱,导致《基恩法案》出台,愤怒的民众正在橱窗上喷绘“谁来监督守望者”的字样,并往商店内投放手榴弹。

这首歌曲出现于原漫画的尾声中,也是维特公司的香水广告,用于“千禧年”系列香水,是为了在世界毁灭之后,为消费者迎来“新的世纪”准备的系列香水,在电影中则用于开头,用来回顾“旧的世纪”。

三.罗夏的警告正片开始,整个电影的背景是代表美国黑暗政治的尼克松政权延续到1985年(实际上尼克松因水门事件1974年辞职),美苏冷战持续升级,随时可能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媒体和报纸每天都在报道战争,并分为左右两派争论不休。

罗夏闯入笑匠被杀的房内开始查找线索,笑匠房内的照片有:笑匠与尼克松握手,一代丝魂照片。

罗夏翻抽屉,抽屉里藏有笑匠刚出道时的简报(表明他怀念刚出道的英雄梦)。

罗夏打开制服柜,灯光很闪亮,但是镜头却打在笑匠床头的照片上——二代丝魂(笑匠的女儿)。

与制服并列的,是笑匠抓捕摩洛哥(到头来只有敌人才是可以倾诉的朋友),以及1940年拍摄的一代守望者全家福照片。

罗夏拿着全家福照片,作出了推断:一定有一个蒙面英雄杀手,他要去警告其他的同伴!

一代夜枭与二代夜枭聊天,一代夜枭表示很讨厌笑匠,因为他强奸了丝魂。

他们谈到了1977年尼克松强迫英雄退休的《基恩法案》,以及尼克松政治下,对红色阵营的敏感。

电视上开始报道唯一一个拒绝服从该法案的蒙面英雄——罗夏袭警。

此时的罗夏因为私自执法,拒绝与政府合作,在媒体和公众眼中已经不是英雄,而是被FBI通缉的十大通缉犯之一了,让公众感到恐慌。

两个夜枭道别,表示一点都不怀念旧日当英雄的时光,二代夜枭离开时,画面上却出现了维特公司巨幅的“旧日恋人”香水广告牌,很讽刺。

(这个香水在漫画中对自己产品的定位是:由于战争恐慌,公众需要把自己沉浸在对过往时光扭曲的美化想象中,所以“旧日恋人”香水系列十分热销)。

夜枭回到家中,罗夏已经破锁而入,他来警告夜枭“蒙面英雄杀手”的事。

夜枭说:到地下室谈,此时暗示的是“水门事件”,尼克松有窃听的习惯,并且英雄都会首先怀疑幕后黑手就是政府。

罗夏建议为笑匠报仇,而夜枭不同意,他认为笑匠是为政府的脏活干得太多才被封口的,并劝罗夏不要再当变装英雄了,去过正常人的生活。

罗夏:你认为满是色情和毒品的社会是正常的吗?

在这样的社会里能够过“正常”的生活吗?

夜枭:至少我不用躲在面具之下!

罗夏:你躲在众目睽睽之下!

这两段对话并没有出现在漫画中,是导演自己加的,加的很好,第一段通过罗夏的视角表达了对法老王制造的“商品社会”的不满,人们为了逃避现实,毒品色情等消费品泛滥,整个社会都不正常,就像地狱一般(离开夜枭后开始播放第一段《黑船传奇》)。

第二段则表达了罗夏与夜枭个性上的迥异,并且罗夏也指出了夜枭的懦弱:你以为不戴英雄面具,你就不会被杀吗?

你以为退休了,就可以假装自己是普通人吗?

这是自欺欺人,你无法逃避你的过去。

夜枭若有所思,决定去警告法老王(漫画中是罗夏去警告法老王,电影版却是夜枭,因为导演认为法老王是把世界变成地狱的元凶之一,罗夏不喜欢法老王)。

法老王正在就新能源的开发接受媒体采访,他说他要用新能源来结束战争,希望其他的守望者也能意识到战争的本质。

他想说的是,当英雄并不能带来和平,对资源的争夺才是战争的根本,解决了能源危机才能带来和平(也为他最后杀掉几百万人做了合理的铺垫)。

法老王认为罗夏是疯子,喜剧演员是纳粹,而曼哈顿博士,显然无法拦截所有的核弹。

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打心底里认为,只有自己可以拯救世界。

 8 ) 关于《守望者》的精彩看点

这是一部唯有结局才能知道开头的一切原有,一切因果如此合理。

基本剧透影评如下:笑匠应该是本片中对事物看待的最透彻的一个。

开头在他被杀的最后一刻,他说的原谅他并不是他做错了什么,而是在他知道数百万人将死去,但他却又不能去阻止这件事。

当博士面杀孕妇那一段也是在试探博士,他显然已经察觉到博士的感情早已高于一般人。

和夜枭一起安抚暴乱时也是,以最简单有效的办法,以暴制暴,同样经过这么长时间他也知道英雄这份职业最终的下场和地位。

罗夏可以说是所有英雄中最典型的一个,把正义放在自己的生命之上的一个真正的英雄,但是,显然,现实对待这种幻想是残酷的。

从生活到结局,一位正义的英雄却落得如此下场,不禁令人唏嘘。

影片可以说在这部电影里,把英雄最真实的一面刻画了出来,一些光鲜背后的故事。

尽管有些黑暗,但确实是一部好片子,不知不觉看完的,才发现看了一个下午,这部电影竟然3个半小时,不过并不算浪费时间,这是值得你画这么多时间的好电影

 9 ) 如何理解《黑货船传奇》与《守望者》之间的关系?

说一说我个人理解的黑货船传奇与守望者之间的关系。

黑货船传奇的故事穿插在整个电影中,讲的是一件很简单的故事。

一个船长遭遇黑货船袭击,船员全体阵亡,只剩船长侥幸活下来。

黑货船上都是凶神恶煞,向着船长的家乡驶去。

船长饱受生理和心理折磨,最终到达了家乡,却误认为黑货船已经洗劫了家乡。

在一片漆黑下把自己的妻子误认为敌人杀死了。

船长不相信事实,逃到港口,却发现黑货船此时停在港口等他,最终船长也成为了黑货船的一员。

看完整个电影,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黑货船传奇放在影片里的用意究竟是什么。

我觉得最可能的作用其实是在解释阴谋主使的作案动机。

影片一直在渲染美苏冷战,只要1%的核弹未能拦截下来,剩余的足够毁灭全世界,世界末日即将到来。

这就是对应了黑货船向着船长的家乡驶去。

船长就是英雄,英雄为了拯救全世界,策划了一系列阴谋。

甚至不惜炸死了几百万人。

最终冷战停止了,全世界人民又团结在了一起。

英雄拯救了世界。

但是这一切的前提什么?

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会爆发。

如果没有爆发呢?

那么英雄只不过是平白无故杀死了几百万人。

那么,即使是在这个影片的世界里,究竟是否会爆发?

影片一直在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暗示,民众游行举着牌子暗示,科学家将时钟拨向了12来暗示,总统的各种假设,世界末日理论,仿佛世界末日真的会到来。

然而那就代表世界末日是必然到来的吗?

又或者其实我们已经沉浸在和船长一样的恐惧之中?

在黑货船传奇的故事里,影片花了大量的镜头来描述在绝望中的船长的心理斗争,船长也一直在徘徊,究竟黑货船是否会到家乡?

他自己究竟能否提前赶到?

尸体做的伐怎么可能比得上船的速度?

黑货船是如何恐怖,绝不是善类!

在这个黑货船传奇的故事后,我们当然知道船长是错的,他之所以杀死自己的妻子,是因为海上艰苦的生存环境,生理和心理都扭曲了。

当回到和平的环境的时候,一时间无法恢复到正常理智。

美苏冷战正是在疯狂的二战之后,世界和平了,美国梦也成为了现实。

然而那些英雄还沉浸在过去与恶势力争斗的光荣幻想中。

当恶再次来临的时候,他们也会开启许久没有动的飞行器,再来一次蒙面人拯救平民的行动。

只不过有些人的理想太宏大了。

不知道各位如何看待,英雄究竟是拯救了世界?

还是在自己欺骗自己?

 10 ) 拯救不值得被拯救的人类

这部电影改编自1986-1987年出版的同名漫画,但它并不是一个面向青少年读者的正统英雄故事。

首先故事里并没有一个为满足私欲而作恶的坏蛋,最后的大反派艾德里安•维特(Adrian Veidt)尽管杀害了上千万人,但他的目的是拯救人类,而且他还成功了,成为受人爱戴的英雄。

而故事的第一主角罗夏(Rorschach)尽管一直坚守原则,嫉恶如仇,最后甚至不惜舍身成仁,但假如他的努力成功了的话,人类却会毁灭在自己手里。

这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反讽:因为人性终究是肮脏的,人与人之间有着无法化解的恶意和不信任,所以人类要不就活在肮脏的谎言里,要不就在干净的真相中死去。

故事中登场的六位蒙面英雄被称为守望者(Watchmen),其中只有曼哈顿博士(Doctor Manhattan)拥有超能力,他是构成这个故事的架空历史背景的基础。

曼哈顿博士除了保留了自己作为人类时的性格和情感弱点外,几乎全知全能。

因为他的出现,美国轻松地赢下了越战,美苏两国的冷战平衡因此被打破。

因为曼哈顿博士凭一人之力就能消灭苏维埃政权,苏联因此只能恐慌性地储备了巨量的核弹头,以同归于尽为要挟谋求自身的安全。

正如艾德里安•维特所分析的:即使曼哈顿博士能拦截苏联99%的核弹头,但剩下的1%仍能毁灭地球上的所有生灵。

故此,曼哈顿博士不但没有给美国人带来更多的安全感,相反,故事里的美国乃至全球都陷于比真实历史中的冷战危机更为压抑和恐怖的末日危机。

而六名蒙面英雄里除了曼哈顿博士以外,唯一公开了真实身份的艾德里安•维特,这个被称为“世上最聪明的人”的天才,用自己的运算模型预测出如果不对事态进行干预,人类将很难避免毁灭的命运。

然而他的救世计划堪称对人类文明和人性的最大反讽:他欺骗并利用了曼哈顿博士(难点在于克服曼哈顿博士预知未来的能力),摧毁了地球上最繁华的几个城市和一千五百万人的生命,成功地迫使美苏这两个随时能终结人类文明但又同时活在对彼此的恐惧当中的国家化敌为友、缔结联盟,以共同对抗“人类之敌”曼哈顿博士。

他同时还借助曼哈顿博士的帮助永久地解决了地球的能源危机,清理了控制着世界上现有能源的资本寡头,使人类免于日后因此再陷争端。

他凭借高超的智谋和执行力,使自己成为全民偶像的同时,不动声色地拯救了人类。

而当曼哈顿博士察觉他的目的时,他的计划已经无法逆转,在权衡过利弊之后,一如他预测的,曼哈顿博士配合了他的计划,甘负污名以促成人类的和平。

艾德里安•维特可能是这个故事里的大反派,但在这个充满各种反讽的故事里,人类却因他的阴谋而得救。

曼哈顿博士,被美国总统称为“幸好神是一个美国人”,虽然他一直为白宫和艾德里安•维特的事业提供帮助,但他未必和艾德里安•维特一样,相信这些努力对人类具有真正的意义。

因为他见识和经历了太多人类无法见识和经历的事物,他的不老不死以及洞察人心和预知未来的能力,都促使他成为了一个虚无主义的神。

他本来就是个一流的物理学家,对物质世界有着深刻和理性的认识,他只对人的精神(人性)感到困惑。

而在变成“超人”之后,这种困惑使他变得茫然,因为他已经超越了我们所知的生命形式,到达一个从没有人涉足过的领域——他无法再像普通人类一样看待生死存灭,同时渐渐地失去了喜怒哀乐和恐惧等人类本能。

他对人类怀有的感情,更像是对自己作为人类时怀有过的感情的回忆,而这种影响正在逐渐消失,因为他连对自己身上的人性都开始感到厌倦了。

在宇宙的浩瀚意志面前,生命只是稍纵即逝的现象,人类的命运根本不值一提。

引用他的女友劳里(Laurie)对他的评价:现在他看待事物的方式,就像他已经忘掉了它们的本来面目,这个真实的世界,对他来说,就像穿越迷雾,而人们只是一堆影子。

在故事的最后,当劳里决定和他分手后,他已经不再牵挂人类了。

正如他所说,劳里是他和人类的最后纽带,而这条纽带已经失去,接下来他要去一个遥远的星系尝试创造生命。

假如我们的世界也有一个全知全能但对我们遭受的苦难视如不见、从不插手的造物主的话,那么祂的情形或许和曼哈顿博士有所相似——祂明白爱我们的正确方式就是漠视我们,对我们的救赎就是任由我们自生自灭。

和曼哈顿博士相反,艾德里安•维特是个目标明确、行动积极的极端派,不在乎原则 ,只关心结果。

于是,为了挽救多数人的生命,他毫不犹豫地牺牲掉少数人。

和罗夏相反,他只思考“有利”而不是“正确”的事情。

他视丹(Dan)和罗夏伸张正义、除暴安良的行动为儿戏,虽然他也曾是其中的一分子,但曼哈顿博士的出现改变了一切:在人类末日的阴影下,所有的正义和邪恶、罪与罚都失去了意义。

假如人类都灭亡了,谁还关心哪具尸体生前是个正直的人,哪具尸体生前是个邪恶的人呢?

他甚至也是个理想主义的人,他的救世计划不仅促成了美苏联盟,他还通过暗杀手段消灭了世界上的能源寡头和托拉斯组织,同时借助曼哈顿博士的超能力开发出几乎无穷的低成本新能源,由此规避人类将来再因能源危机而发动战争。

正因为此,他自称亚历山大大帝是他的唯一血亲,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建立一个世界联邦。

不过,他也并非从最初就意识到行侠仗义救不了世界,而是受到了谐星(The Comedian)的启发。

谐星才是反讽的集大成者,他毫无良知和道德,更没有被“何为正义”的问题困扰过。

他什么都不在乎,喜欢破坏又嗜血成性,他加入守望者只是因为这可以满足他对暴力的欲望。

在原著里,他甚至刺杀了一名上代的守望者成员。

是他最早看破了世界的荒诞本质和人性的本来面目,但他并没因此而变得厌世(曼哈顿博士)或愤怒(罗夏),而是选择了对人性不加修饰地戏仿:他放任自己的野蛮和任性,为所欲为又自私自利。

当他随意地使用暴力对付街头运动时,他宣称自己是为了保护人们不被人们自己伤害。

如果我们试着认同他那反讽式的虚无主义视阈,可能也会承认他的说法既荒谬又真实。

在守望者被迫解散后,他并没有就此隐退,而是改为和政客合作,亲手刺杀了肯尼迪总统,又在古巴搞反共运动——他做这些并非出于他的价值信仰,而是在享受嗜血的乐趣,为这个世界制造混乱。

而混乱——在他看来——是这个世界的本质。

是他最先指出守望者已经失去意义,靠剪恶除奸也救不了这世界。

他的挖苦极大地刺激了艾德里安•维特,并改变了后者的想法。

但他们的分歧是:他认为人类没必要被拯救,艾德里安•维特却认为有必要。

所以最后,他被一个自己的更强大的模仿者吞噬——因为艾德里安•维特是极其严肃的,而谐星只是在取乐。

在六位英雄里,除了唯一的女性劳里外,丹似乎是最平庸和缺乏个性的。

他继承了巨额遗产,不用为生活奔波,出于对上代守望者中的霍里斯•梅森(Hollis Mason)的崇拜,他继承了后者的英雄身份和事业。

但他的英雄经历充满了失望、困惑和挫折。

他代表了那种有教养的自由主义传统,善良、正直而且单纯,相信博爱与和平,但故事里的美国却到处充满了混乱、破坏、压迫和反抗(现实中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也同样是撕裂的)。

因此当政府取缔了守望者的时候,丹和他的搭档罗夏看法相反,在丹看来,这不是挫折而是解脱。

摘引丹和罗夏的一段对话:丹:守望者已经完了。

罗夏:这只是尼克松那滑头说的。

丹:这是我说的。

没人知道你的身份,你随时可以撒手,过上正常的生活。

罗夏:就像你现在过的,正常的生活?

当你每天走在这个充斥着各种罪行的城市,你真的觉得这正常?

丹:至少我不是仍躲藏在面具背后的那个人。

罗夏:不,你躲藏在“大众”这副面具背后。

和艾德里安•维特一样,罗夏身上也丝毫没有虚无主义的成分,但两人又是那么截然相反:艾德里安•维特认为人类可以也值得被拯救,而罗夏认为人类已经堕落并必须被惩罚。

罗夏是由妓女和嫖客所生,他的妈妈恨他,孩子们也排斥和欺负他,他从来没被人爱过,因而也不知道什么是爱,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

但他没有变成一个坏人,相反他成为了一个蒙面侠客,一个原本应为人称道的好人。

但他好得有点太极端了——他对任何坏都毫不宽恕,因此他是个十足的暴徒,他伤害过的人可能和谐星一样多,任何坏人落到他手里下场都不会好。

但是谐星起码在黑白两道都吃得开,在他的床头甚至还摆着他和副总统握手的照片。

而罗夏却既被警方通缉,又被黑道追杀。

其实最初加入守望者时,罗夏也并没有这么极端,但就和曼哈顿博士、艾德里安•维特和丹一样,罗夏也被亲身接触到的罪恶刺激,渐渐地变得愤世嫉俗,最终变成一个非黑即白,既不妥协,也不宽恕的道德原教旨主义者。

此时他已不再在乎人类是否能被挽救,甚至他可能觉得人类就活该灭亡,但在人类灭亡之前,他要让坏人得到报应。

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虽然末日将至,我也不会妥协,那么多罪行必须被惩罚:这世上亏欠的报应有那么多,而时间只剩那么少。

因此,罗夏绝不接受艾德里安•维特以欺骗世人的方式拯救世人。

在罗夏看来,如果人类的救赎必须建立在一个谎言上,那人类还不如灭亡了好。

他在故事最后要求曼哈顿博士杀死他,否则他必定会戳穿艾德里安•维特的谎言,那么已经死掉的一千五百万人就变成白白牺牲,美苏将重新恢复对峙,人类又回到末日的阴影中。

而曼哈顿博士确实不会允许他那样做,正如雄辩的艾德里安•维特所言:谎言带来的和平也是和平。

在自己的原则面前,罗夏根本不做任何利弊的权衡,无论天平的另一边是人类命运,或是自己的性命。

所以,他主动地拥抱了自己的厄运。

罗夏的人格魅力令我折服,当然也令我震惊——可能因为我是个很容易妥协的人——尽管他很难算得上是个好人,但当一个人能把事情做到极致,或者说把信仰贯彻到极致,那么姑且不论对错,这种精神力量就足以令人动容。

归根结柢,极致的人生才具有价值。

罗夏既是一个动辄诉诸暴力的反社会恶棍,但也是一个被彻底激怒的歇斯底里的诗人。

在电影里作为旁白的“罗夏日记”是一部没有救赎的黑暗《神曲》,他带着人们游历人们身在其中的地狱,指出种种罪愆和惩罚,然后亲手执行审判。

他独自一人和整个世界对抗:既不容忍西方现代文明,也不容忍共产主义,不容忍政府,也不容忍民众,他既被警察通缉,也被罪犯憎恨……当他被艾德里安•维特暗算入狱后,在监狱里面对那些由他亲手逮捕的恨他入骨的囚犯时,他依然强悍得慑服一切:“不是我被和你们困在一起,而是你们被和我困在一起!

”——这形象地喻示了他和整个世俗世界的关系:所有人都已经堕落或默许了堕落,只有他独自拒绝并惩罚着这个世界。

他的存在刺痛了所有人,因为在他面前人们都显得那么卑微、苟且、怯懦和虚伪。

这是罕见的发自个人的最强之音,在他身上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妥协,因此他的人格无比强壮,同时又令人心碎,因为这种强壮将必定以自身的毁灭为代价。

正如尼采说过的:我爱那样一种人,他因为爱他的神而惩罚他的神:因为他必须承受神怒而灭亡。

和拯救了人类的艾德里安•维特相比,罗夏才是一个悲剧性的英雄。

因为英雄必须是一个单纯的赤子,我们可以接受英雄有一颗破碎的心,有各种恶行,比如残暴和偏激,但他不能是一个阴谋家。

脱下面具后的罗夏名叫沃特•科瓦奇(Walter Kovacs),他是个流浪汉,没有工作,没有财物,没有朋友,他对女人没有兴趣,当然对男人也没有,他只是狂热地憎恨罪恶。

他的蒙面装扮藏在后巷的垃圾箱里,熏染了恶臭,因此人们都掩鼻远离他。

他称自己的面具为“Face”而不是“Mask”。

换言之,他认为戴上面具的自己才露出了本来的面目,而脱下面具时只是隐藏在一副“普通人”的面具后面。

对此他在日记里写道(我僭越地分了行):暗巷里阴冷、荒凉,我把身份保管在那里,静候着我,我的外套、鞋子,干净的手套和我的脸,披上它们我就卸下了伪装,成为真正的自己,不再恐惧和软弱,不再有欲念。

或许就如哈罗德•布鲁姆所说,消极性的英雄具有净化人灵魂的作用——这也是罗夏吸引我的原因——布鲁姆指的并不是那些对生活心灰意冷、悲观消极的人,而是比如像亚哈船长(Captain Ahab)那样有如领了天命般不惜一切、不择手段地投入到必死的事业当中的自毁式的英雄。

这些人永远强大和自我,永不会蒙尘于世俗。

他们毫不在乎自身的利害得失,永远在倾听和追随内心的那把古老又永恒的声音,拥抱而不是逃避自己的厄运——他们疯狂地把自己的事业变成人类最初也是最终的事业,使我们不得不严肃地思考自己的生死和意义。

P .S.:《Watchmen》的原著是唯一获得过雨果奖的漫画作品,已有中译版本。

电影片长3小时15分,但因含有大量暴力内容,正规平台提供的都是大幅删节版,建议从其他渠道下载完整版。

《守望者》短评

看过原著的也许会很惊喜,可是对于我而言。。。

7分钟前
  • 穆秋石
  • 较差

导演剪辑版

12分钟前
  • 黄灿灿
  • 还行

欣赏不了

15分钟前
  • 山顶野人
  • 较差

节奏真慢,最后收尾说教味浓,还有股中二气息

16分钟前
  • 戈澜
  • 还行

个人觉得本片使用了大量的无意义的长镜头和独白 把简单的剧情复杂化 以至于片长186分钟 而期待已久的火爆场面寥寥无几 看完以后很痛苦

19分钟前
  • 洁白
  • 较差

什么乱七八糟的玩意

23分钟前
  • 土赤耳申
  • 较差

不要被他拼命抱现实大腿的样子唬住了,看下来,本质上还是超级英雄电影。

27分钟前
  • 日光瀑布
  • 还行

过程看的很糊涂~

29分钟前
  • 逗闷子
  • 还行

原来漫画可以承载宏大叙事和政治哲学,v太明显了还没意识到,这片儿漫长而严肃的启发了一些事情。能缩短些更好,不影响味道的话

33分钟前
  • boks
  • 力荐

猫腻再多,也只是半个好电影

35分钟前
  • 托马斯.慢
  • 较差

不装逼,没头脑

36分钟前
  • windyxp
  • 还行

居然有一种罪恶之城的感觉,罗夏的口音很像老爷,让我着迷。剧情承前启后并且穿插动画,相当出彩!这是一部反英雄的“超级英雄”电影:没有打不死的超人,没有飞天入地无所不能的超能力(除了曼哈顿博士和奥兹曼迪亚斯),没有无比景仰的崇拜者。这些人生老病死,与凡人没什么不同

38分钟前
  • adakenndy
  • 推荐

说实话,没看懂

40分钟前
  • Alfie||倒霉孩子王大力
  • 还行

除了经典的视听之外没有一个站得住脚,能力不足的打斗、人格复杂的英雄、小打小闹的哲学、没有说服力的英雄混杂平民的世界观、过多的床戏和搞笑的制服。。。为什么评价那么高?

43分钟前
  • ANT1FLAG
  • 较差

不谈原著的话,导演把这个故事讲圆了,尤其是夜枭和罗夏相当出彩。问题比较大的是节奏怪异,看得有些吃力。当初公映的时候缺少黑船的段落想必会晦涩得多。结合漫画介绍来看我同意超级电脑不看原著无法理解的观点,这部电影给了个太粗略的纲要以至于所有的情节都浮光掠影地掠过了,这一点看得非常痛苦。

46分钟前
  • danver
  • 推荐

片头做的不错,但是好拖沓啊,技术性战胜,情节确实不怎么样。。。

49分钟前
  • 脆宝松弛版
  • 较差

Brilliant adaptation!

50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亮点完全依赖原作,在剧版改编面前就是个笑话

51分钟前
  • Xieirse
  • 还行

超级英雄的反讽

54分钟前
  • 达斯佛™
  • 推荐

OMG,没看懂。。。。还是最喜欢Zack的活死人黎明。。。

58分钟前
  • 信号丢失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