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2016年,哥伦比亚最大的话题就是当时的SANTOS政府和反政府武装的和平谈判(这个电影里的应该是QUERRILLA,游击队,最大特色就是居住在雨林里);当时的背景是政府花了很长时间,也花费了很大军力去围剿游击队,但是还是很难一举拿下,抛开有财团支持以外,很大的一个因素,游击队都身处雨林里,藏匿雨林之中,很难一举歼灭;区别于Uribe政府对反政府武装的强硬态度, SANTOS偏向于和平谈判,其实是一定程度上的妥协;16年和平谈判协议内容,有一点印象深刻:饶恕反政府武装分子所犯的罪行,同时安排相应的工作,提供就业; 16年9月底10月初,整个哥伦比亚最大的话题一定是关于和平谈判协议的全民投票YES OR NO,我记得投票当天,一直守在电视上关注每个区的投票结果,结果2016年10月2日,最终以50.2%的投票权和49.8%的投票赞成失败;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奇怪,难道这些人疯了吗,希望继续武力冲突,也不要和平谈判?
而且从投票的结果来看,BUCARAMANCA, BARRANQUILLA, MEDELLIN这几个大城市都是以NO占大多数,而这几个城市正是游击队冲突最厉害的地方;按照外国人看客的看法,肯定很不理解为什么战乱中间的人,反而不希望和平?
可是真正的事实是什么, 谁不希望和平,谁都渴望和平,尤其是深受反政府武装侵害过的人来说;那为什么这里的人却反对和谈?
我当时问了很多朋友,他们告诉我说,很多人的家庭被反政府武装杀害,现在政府却为了所谓的政绩和平谈判,名义上好像是不可拒绝的条件,实际上伤害的是这些地区人的心,他告诉我一句话,我一直记得:难道我要和杀死我家人的愁人一起和睦相处?
我做不到。
我非常理解他们所说的,对于反政府武装时不时的侵害,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但是要让他们忘记仇恨,他们做不到,我也做不到;所以16年的投票,我印象尤其深刻,因为我是在哥伦比亚工作,没有投票权,但是我的答案是NO,一个政府草率的决定,起草谈判内容文案也才1个多月时间,这样名义上的和解,谁会接受?
我记得当时我在FB发过一篇贴:谁都是希望和平,我们不是傻子,但是我们希望的是真正的和平,起码不应该是草率地让深受侵害的人去投YES。
而那次投票,当时首都波哥大的人大举投赞成票,很明显,因为他们并未受到真正的伤害,他们和那些外国人一样,只是看客。
记得那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了SANTOS,那年哥伦比亚的和平谈判也成了全球很大的新闻,包括国内的很多人也关注了这个事件;而又有多少人了解到真实的情况;说了这么多,其实是由这个电影的一个片段有感,父母被游击队枪杀,家庭被毁,你们觉得那些仇恨中眼睁睁看着父母被枪杀的孩子会希望这样没底线的和平谈判吗?
哥伦比亚是我很爱的国家,希望一切多好;
很震撼,很喜欢,自己消化了许久,最终从电影中挑选了3个我最喜欢的画面来分析。
我的观点好像与大多数人看到的主旨有所不同。
吸收借鉴,同时保留自己的观点与大家交流。
谢谢!
阿狗不小心打死了夏奇拉,阿狼害怕受罚而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原本团结和谐的8个“猴子”也开始产生了一件分歧。
看似“温顺”的被俘虏的女博士在她的地窖里,对着碎了的镜子,无声的呐喊。
在这个画面之前,电影一直都是在和谐的发展。
伙伴们一起打闹玩耍,对前来训练的军官和下达的命令百依百顺。
女博士呢,也和孩子们打成一片。
就是青春该有的那种热烈和美好。
尤其是在南美洲群山的自然美景之中,让我觉得。
这就是最天然的青春的样子。
但是从“打死奶牛”这一事件开始,发生了转折。
而我认为,这一画面,是最能被称为整个电影中重要的转折画面。
破碎的镜子意象着破裂的团队关系,也代表着女博士依然在反抗的内心。
这个无声的呐喊,就带来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对于女博士来说,就是想要逃离被俘虏的日子,但是她没有办法,这种看不到光明的绝望。
对于那些孩子来讲,这个无力感来自于,他们逐渐发现了,自己没有在为自己活着,他们不想再被控制,他们想要发声,但是却被扼住咽喉的窒息。
对于所有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这种无声的呐喊就像是,内心渴望着独立,渴望真正的自由,但是却被外界的一切所束缚。
被家庭限制的脚步,被学校的课本限制的创新和思想,被整个社会中所隐形存在的一切条条框框所限制的本性。
这个发不出声音的呐喊是来自所有正在成长的人的内心。
“这些小熊软糖必须够硬,才能够保持形状,但也要够软才能入口。
”我觉得这些孩子就如同小熊软糖,他们不过也就十几岁,却很坚毅,游击、打仗、体能训练、野外生存,随随便便就举起枪对着天空来上几下,够硬,够野。
但是他们也要服从命令,要害怕他们的“信使”,要听话,这样才有利用的价值。
对于他们的军团来说,这帮孩子就是这样的“小熊软糖。
但是我觉得,这个电影所反映的主旨之一,其实在讲所有孩子的成长。
不仅仅对于这帮在哥伦比亚山区的游击队少年,这一特殊群体,其实它讲述的是所有孩子的血淋淋的成长。
十几岁的年纪,用小熊软糖形容在贴切不过了。
看似变得有型,变得坚韧,但其实本质上还是甜甜的糖。
“挑出不合格的软糖是这些年轻人的工作。
”不是所有的“小熊软糖”都是合格的,过硬过软都不可以。
我觉得这也就是最残忍的地方。
所有孩子要求一致,要达到统一的标准,否则就会从流水线上撤下来。
放在电影中就是,这帮游击队的少年不允许有自己的想法,不可以违背上级的命令。
放在现实中就是,十几岁的孩子被统一的关在罩子里,用统一的书本,让他们学着作出标准的答案。
而这个电影所要传达的就是,要勇敢的突破这些标准,这些束缚。
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活法,为了自己而鲜活。
每种糖都有自己的甜法,就像从电影中后半段开始逐渐显现的,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追求。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必须去做一颗标准的小熊软糖。
在看这个电影的时候,一直对故事的背景时代很恍惚。
孩子们在山里生活的方式太原始了。
围着篝火烤肉吃,洗澡就在小河里。
没有任何的电子设备,玩乐只有最原始的打打闹闹,与外界的通信需要靠电报。
就很原始。
但是直到最后,兰博被直升机救起来,看到城市的景观,才发觉,其实就是离我们不远的事。
作为生活在极度文明的大城市的人,我其实很难想象,他们那种在山里的生活。
那种接近野蛮的生长,自然又浪漫。
所以片名叫做《猴子》。
他们身上是带有野性的。
被驯化,又没有被驯化。
这个画面是电影中最后的画面。
特别的有冲击力。
直升机上的人一遍遍你的重复说“机上有不明身份成员,请求指示,改如何处置他。
”重复了几遍,依旧没有答复。
兰博的眼里充满泪水。
电影就此结束了。
算是个半开放的结局吧。
也留给了所有观者对这个最后的结果,不同的猜想的空间。
这片子牛逼到什么程度?
导致一帮平时也许只会在评论区打个“卧槽”或者“牛逼”的同志们竟然也可以在这写几百字长篇影评吐槽秀智商了!
我一般不会去看独立电影或者艺术电影的评论,因为觉得类似于开放式命题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想法。
唯独点开这部电影的长评发现有个打双星的伙计说这片子故事不行?
那你还真是成功的尿了所有的情节点,前列腺有问题还是抱着你家的《猩球崛起》练憋尿去吧。
本片几乎每几分钟就会有一个抓人的地方,让你始终挪不开视线而又因为片子的类型和气质真的太特别了对于那些电影审美已经僵死或者固化的人来说可不就是灾难。
另一个评论则提到竟然没有在评论区看到内容剧透可见本片就没什么内容,是一部无聊的片子。
对于这种习惯了看文字电影和就像反刍一样的电影解说的人来说这样原生态的片子你确实也享受不了。
上好的食材摆在你面前你也不会认识。
本片有多少个情节点呢?
猴子兵团的训练,奶牛出现,军团认可的伴侣制,湿地派对,枪杀奶牛,队长引咎自杀,大脚掌控全局,分食牛肉,遭遇夜袭,女博士俘虏与瑞典女对话,阵地转移,雨林穿行,女博士第一次逃跑,大脚再次施展权术,女博士被抓回,小队成员决裂,指挥官再临,小队成员互相背叛,指挥官被杀,大脚彻底领导小队,抢劫路人,兰博逃走,兰博遇到两夫妻,博士再次逃走,小队找寻兰博杀死两夫妻,追逐兰博,三人顺河漂流,兰博被直升机救起带回城市。
这些大部分看似不相干的情节点被前因后果彼此串联而且逻辑紧密节奏紧凑,剧本本身是超越很多商业电影剧本的,所以根本不用拿来比较。
以上所叙述的还只是大情节,像是湿地打闹,狗子雾中扫射,三人接吻,美人水流下清洗牛血,电台对话,兰博和美人拥吻,大脚、瑞典女、波波吃毒蘑菇,女博士被虫群围困,兰博蓝精灵吊桥围堵,指挥官的魔鬼训练,女博士砍雨鞋等等这样的小情节更是无处不在。
在哥伦比亚的湿地和热带雨林一群不同肤色性别种族的孩子熟练的使用枪支好像玩具,迷失在权利和青春期的荷尔蒙之中;唯有心存道德和理性的兰博最终逃离了这样的原始,被带回了文明的世界。
这样的故事如果你还看不懂,只能说明你像那大部分道德感模糊的孩子一样,也迷失在了那片潮湿的人性原始丛林之中了吧。
今天看了哥伦比亚今年的新片《猴子》。
它获得了第35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
能引发叫好的南美电影,通常都在摄影、剪辑、声音、美术以及叙事风格方面标新立异。
这部也不例外。
说起来,二维的镜像,能满足人们对于三维空间的观感,多么难以做到。
壮美的热带雨林,以及与之相配的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路径,在这部电影里可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前几天,刚刚刷完张律电影。
不得不说,他早期那种沉闷的长镜头,显得十分刻意。
对于身体的暴露,也不加克制。
身体不是不能暴露,而是要有目的性;否则,就是多余、业余,应该剪掉——不仅剪掉多余的镜头,也剪掉镜头里多余的身体器官。
后者的肆意,太做作,一点都不勇敢。
一直期待着看到《猴子》这部电影,看完后果然没有令我失望,的确精彩,无论是摄影,配乐还是剪辑上来看都是令人惊喜的加分点。
这部电影叙述了哥伦比亚反动军的一个特种小分队——猴子小分队之间种种,以此来折射出哥伦比亚长达六十年的分裂战争的抽象图景。
八名猴子小分队的队员在一个与世隔绝之处看守美国俘虏,一个女工程师,也是全片中唯一带着文明基因的人。
小分队中发生的第一个事件就是,奶牛带来的队长自杀,队员为了欢庆队长的婚礼,开枪庆祝,却打死了他们保护的奶牛,队长畏罪自杀。
大脚借机上位。
在这其中,我们看见了对于小分队来说,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教育是在一种强权统治之下的,所有的事件包括追求伴侣都是需要得到上级教官允许的。
而且所有人是缺失私人空间的,大家完全生活在公共领域之内,没有隐私也暗示着所有人都在监视者其他人。
而后的情节,大家分野狼的装备,互相揭穿,独自逃跑,都可以看出来队员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十分亲近。
野狼之死,是猴子小队分崩离析的前兆。
这其间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兰博十五岁生日之时,庆祝典礼就是用鞭子狠抽十五下,多克托拉也被要求抽一下,她不愿意却也不得不狠狠挥出鞭子,由此来看是她文明思维第一次受到直接冲击和突破。
而后多克托拉逃跑算是一个转折点,这时,背叛与出卖相继出现,大脚希望确立自己的权威,不愿意受到惩罚,决定不上报自己寻找多克托拉。
一切的一切,礼崩乐坏。
小分队在各自的鬼胎中散去了。
最后,电影结束在兰博含泪的面庞中。
整部电影都处在一种阴郁的环境中,既是雨林的潮湿氛围,也是强权统治下暴力至上的思想牢笼。
这八个人和俘虏组成了一个几近完全封闭的小型社群,伴侣朋友都仅限于这些人,而完全丧失的私人空间,让每个人都相互忌惮。
黑暗中的篝火,吃了致幻的蘑菇,庄严的歌舞暗藏着的枪声,这一切给电影带上了神秘色彩。
正如他们不能理解他们“和善”对待的多克托拉要逃走一样,我们无法想象暴力之于人类的不可缺失。
在这样几乎返祖的语境下,杀人对这些孩子们和踩死一只蚂蚁没有任何区别。
这种本我的思维,是由战争带来的。
战争抽象出来,再由一群孩子展现出来,就是猴子小分队。
猴子就是高度抽象的暴力史诗。
感想:极权政体没有共识,只有权力来源,无非就是强权和篡权的反复。
证明宪法的重要性。
比如我就想到,如果工程师在离开雨林时真的伤害了小男孩,估计还是要受审判的。
存在的问题:1.白人工程师的叙事角度存在意义不清晰在女孩和她亲热时,她像了一个不能融入年轻人/叛乱军的老人/世俗成功者,她好像一个上一辈人的符号。
但是,创作者浅尝辄止,在那之后的内容她没有与这群monos发生之后情感上的交集,所以她好像也不是一个明了的人群/代际符号;在逃跑、杀人、电视讲述她已经逃离时,她像一个动作戏码,一条悬疑线索。
但是,其他地方既没有营救场面,也没有她为什么重要、她可以如何牵制monos乃至反叛军的信息,很难带入紧张节奏,所以她好像也不是一个成功的动作戏码;作为一个被南美洲反叛军带到雨林里的美国工程师,在满心痛苦回答蜘蛛侠的问题时,她像是一个政治符号,但是本片完全回避了全球化如何给南美带来变化和冲突,所以她好像也不是一个政治议题的道具。
2.欧洲人文议题太重,视角不搭开头的对人类本源的爱欲/荷尔蒙的描写,充满第一世界的人文关怀意味,如果说没有那场毒品戏,或者还能说这是马尔克斯的雨林原始史诗回魂,但有了那场莫名其妙的对毒品的描写,可以说第一大段基本上就是以南美高原之皮套上欧洲细腻人文之问,这样的细腻的情感可以发生在哥本哈根、纽约、东京,可以说都不违和。
3.充斥着真实细节,但是又统统被虚化尽管内容里充斥着真实的南美风情(雨林、渔民、矮人长官应该是真实叛军、rambo上渔夫船前还要喝一口水),但统统被创作者加上了虚化的滤镜(比如尽管我们把这个渔民的房子和船看得清清楚楚,但我们还是不知道这个渔民具体靠什么为生)。
总而言之,是一部让人眼前一亮的混搭电影,通过创作者对南美社会情况、文化特点的理解,呈现了一个难得一件的细腻故事。
人物关系混乱 就是一群小野人乱搞 居然这么多人好评也是醉了。。。。。。。。。。。。。。。。。。。。。。。。。。。。。。。。。。。。。。。。。。。。。。。。。。。。。。。。。。。。。。。。。。。。。。。。。。。。。。。。。。。。。。。。。。。。。。。。。。。。。。。。。。。。。。。
哥伦比亚电影《猴子》作品类型:剧情主要演员:Sofia Buenaventura...故事概述:人质、孩子与战争上映时间:2019年10月25日在英国上映
作品获奖一览:
野性十足的作品,人迹罕至的丛林(亚马逊热带雨林)、赤背挡刀枪的童子军(现代版“人猿泰山”)、原生态的追捕/杀戮游戏(哥伦比亚之“昨日缩影”),绘成了一幅壮阔且悲切的“少年春梦”图。
不多赘述,切入正题。
先看各类隐喻1,影片名字一词多义,此类手法屡见不鲜,上周提及的《燃烧女子的肖像》亦是如此。
a,野生童子军的称号b,童子军的生存状态(包括生理、心智、行为、举止、体态...)
2,人物名字列举几个具有突出意义的“名字”。
(人如其名、名如其型)a,Wolf---狼性队长(对人对己一个样),手下犯错,自己担责,饮弹自尽。
b,Lady---美人,是“淑女”还是“熟女”?
难以界定,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在这个团体中(群居生活),只有首领可以拥有女人,这是折射出人类社会中的“丛林法则”。
c,Rambo---这名字一直是“肌肉猛男”的代名词,但在影片中,却被塑造成了举棋不定、意志不坚的落跑孩童。
这个“反差”,看似好笑,却蕴含了深层含义。
首先,直言(人)“外强中干”,暗指“童子军被毒害的身心灵”(健硕的体魄,萎靡的内心);其次,隐射“人性善恶”,即:由“善”转“恶”,易如反掌;由“恶”变“善”,举步维艰。
3,(童子军)进化理论驯化成“杀人机器”->“野狼的死”净化了团队、催生了新的“首脑”->“首脑”哗变,干掉了boss,“童子军”陷入“混乱”->组员的思想开始出现分化(进化)->有些人继续“堕落”、少数人陷入“迷茫”、一个人开始“觉醒”->Rambo成功进化(救走)、其他人(除去被干掉的)继续寻找进化之路
这个“进化”过程,比达尔文推算的“进化论”还要复杂,关键是人心的进化无法量化,只能依靠自我觉醒(抽象理论),如此一来,在缺失了时间与空间的判定原理之下,“进化”过程,衡量“不能”。
再看相关剧情关注几个要点1,势力a,人质(美国人)b,政府武装(官方代言人)c,童子军(前期:对抗正规军队;后期:自由组织)
2,对立a,童子军 vs官方军队b,人质的人性 vs 童子军的狼性c,Rambo的“良知” vs童子军的“无知”
3,主题a,战争与和平(连年战争,生无可恋)b,文明的建立与暴力的消亡(文明建立在暴力之上,暴力亦是文明的另一种“意识形态”)c,无知的力量与无能的牺牲(错误的信息传导最终致使无知的人们陷入歧途,“洗脑”成了常态,“良知”沦为笑谈)
最后“人性寓言”前面说了“隐喻”,提及了“主题”,最后看一下“寓言”。
1,人类的进化,不是“从猿到人”(题外话,这个理论站不住脚),而是“人性”的进化/净化。
2,战争抹杀了人性,这是一个“被动过程”,因为设身处地,想要在极端情况下得以存活,只得适应环境,而这个“环境”就是“选择杀戮”。
3,文明更替只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背后的“罪”远胜于表象的“爱”,这种“欺骗”终逃不过时间/历史的裁决。
鲜亮的画面,凝重的主题,在影片浓烈的对比氛围中,观众的脑神经(思维体系)周而复始地循环于“致郁”与“治愈”之间,难以释怀...编剧★★★★☆(人物设计出彩,有目共睹,至于“台词”,不知道是翻译关系,还是当地习惯,有些别扭)导演★★★★★(“高级别”把控能力,人物情绪、画面调控,有条不紊,甚至利用背景乐推进故事发展,都算可圈可点)演员★★★★★(自然、原始味)剧情★★★★☆(故事不算难懂,但是涉及的政治/战争隐射,略显晦涩,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视效★★★★★(自然之美与技术之精,合二为一)音效★★★★★(人声比配乐更精彩、入戏)推荐度★★★★☆(年度必看)
这部电影的拍摄者是多么的危险?
在哥伦比亚、墨西哥这样的地方,拍这样暗黑题材,鬼知道这部电影的参与者是多么的坚强。
哥伦比亚检察院的法医报告指出,2018年哥伦比亚境内共发生了12458起故意杀人案件,与2017年的12066件相比增长了3.25%。
研究人员认为,数据上涨的原因在于,在哥伦比亚政府与武装力量“FARC”达成协议后,“FARC”原先控制地区的暴力行为出现了大幅上涨。
我就是觉得吸引我看完整部电影,从头到尾没有厌烦感,很吸引我一直看完。
我是观众,我的感受。
逻辑清晰,看完后一直在细细品味,也会启发我思考,主动的思考,我觉得像是纪实,我觉得90%的还原,可观赏性很强。
演员真的是全情投入,不光是主演,还有那些配角,群演,都让我觉得那不是做作或者糊弄。
很真实的把我带进场景中,让我的大脑随着剧情发展不断的主动思索他所要讲述的故事背后的东西。
向长官请示才能媾和,靠鞭子抽打才能进化,杀死奶牛要以死谢罪,放走人质要换掉靴子。培养童子战士就好像制造小熊软糖,既要有一定硬度又要耐于咀嚼。无线电故障是无序的土地,对镜头读报是自由的禁区。孩子会长大,猴子会进化,蜷在桌底的孩子是否长成复仇的猴子,端着机枪的猴子能否进化文明的孩子。
3.5/高山云雾雨林,视听观感出色
#Berlinale2019# 精确的,组织化的,军事化的影像,有别于《阿尔及尔之战》。奢侈的,但并非享乐的视听体验,有别于《野小子们》。是否美国人绑架了哥伦比亚人,而非相反?
看似被驯化的少年,实际上都会保留少年时代清澈的愚蠢。
#9thBJIFF#杜比声效实验品+浸入式摄影展,整体过誉,视听高度风格化的同时也减损了叙事连贯性。导演很会借用环境意象营造出瞬时的感官冲击力,那山谷间翻卷的云海和潮湿雨林,共同构筑成了冷洌蛮荒的物候空间。但如何将严酷的政治背景溶于这套隐喻系统,来说明“地狱如此恶劣”和游击队内部分崩的原因?这就需要更进一步的调度和具象思维,而不只是想当然的片段轰炸。Mica Levi黑洞般的配乐有些招摇,不过观赏性满分,最后一镜很有力@影史经典凝视
7/10,生猛、原始,以及透彻云端的摄影。
【北京电影节展映】午夜零点场。在哥伦比亚丛林深处上演的内战大逃杀,残酷娃娃兵。把青少年折磨成如杀人如麻的原始野蛮人一般。摄影生猛不少场面视觉冲击感强。并通过音乐营造出剧烈的生理不适感。怀疑在技术上有意将音乐音效调至最大声,简直震耳欲聋。导致观影过程中一直在捂耳朵,字面意义上的“从头到尾被震撼了”。
65/100,几乎是蓄意而为的视听系统,声效配乐和摄影确实是极度优异,然而单纯妄想以视听去控制观者的感官是不现实的。外部形式与内部的叙述以及主题的割裂几乎是一直被放大,有些难以支撑,可惜了。
三星半。一部(至少)顶戛纳三部。
对我来说过于“他者”的片子。哥伦比亚游击营中,孩子们的训练更像是宗教仪式,指认着寓言中的黑羊和告密者 。而南美的山川河流,以及天边的云,都只在高清中静默不语。#Landmark
最后一幕看镜头真的是艺术片的标配
视听层面极为出色,多个镜头和音效的设计都印象深刻,美嘉的杜比全景声巨幕厅又将这种震撼无限放大,豆瓣上也是各种“炸裂”与“惊为天人”,但就个人而言,本子本身实在谈不上喜欢,或者说是没感觉。看得出导演在文本和表达方面的野心,但最终却迷失在了对视听的雕琢上,兽性,人性恶、少年,文明社会与原始丛林,秩序..... 诠释主题层面的砖瓦基本给全了,但房子其实没架起来,更像是直接交给观众自由发挥和解读了,就如同本想构建一片丛林,最后却玩起了根雕。按说自己会特别喜欢这样视听先行的片子,但《猴子》的节奏让人失去了耐心,故事张力和悬念性也过低,最后是越来越没感觉了。还是期待这个导演接下来的新作。PS:《新铁血战士》该交给这个导演来拍的。
这个片必须要在杜比或者巨幕影厅看呀!试听感受太棒了,声效和摄影都太赞,尤其是声效!影片一上来就是完全陌生的环境和人物背景,之后的每一场戏也很别出心裁,很新颖,之前没看过这样的生态。然后讲的是一个小群体的故事,群体事件和个人的反应如果做得不充分则会显得生硬,但本片没有,人物的发展转变也很循序渐进。期待这个导演的下一部作品了。
摄影,配乐,都有一种赫尔袏格早期电影的感觉!
这么闷的片子你们是怎么看下去的,说音效的好的是不是家里都装了5.1环绕听着DTSHD看着4k蓝光用着150寸投影幕布???
从山脉、河流到丛林、地下,视觉方面做得挺纯熟,故事基本还是南美电影的思路,年轻演员们非常棒,躁动不安,鲜活肉体,蠢蠢欲动,可惜人物太多,前面镜头太远,看到一半才分清谁是谁。
但凡这种获奖的,我都看不太明白,有点像童子军被洗脑的感觉,不知道他们在打个什么劲儿
三星半吧。
自然风光 X 诡异剧情,是我看不懂的电影。
最后十分钟一静一颤的两个留白给得最好,一个内部选择一个外部选择,且由于决定权都“交给了”画外,顿时让封闭叙事至此有了被打开的突击力量。两个直觉:一个是整体上还是有种伪内部视角的体验,一个是不拍商业片太压抑导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