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兰斯先生和“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一点都不搭调。
自己是个loser,想当作家,屡被退稿;做个老师,教授诗歌的课几乎无人问津;个子矮小,长相平庸,被一个风骚女老师拿捏得死死的,对她的左右逢源却毫无奈何。
他的儿子更是糟糕,十五岁的年纪,喜欢奇特方式的手淫,很快也死在这上面;在学校属于边缘人物,除了一个男孩是朋友,几乎人神共憎;对女生口出污言,和男生大打出手,惹尽麻烦,几乎快被校长勒令退学。
和父亲的关系也相当恶劣,要他往东偏往西,永远对爸爸爱搭不理,出言不逊;除了打游戏看黄片,没有任何爱好,满脑子色情幻想;学业一塌糊涂,不思进取,就连唯一的朋友都认为他很笨。
后来,卡尔意外死亡,兰斯先生粉饰了他的死,事情却往他意料不到的方向发展——他替儿子炮制的遗书公开发表,这封超出年龄深刻与高冷的遗书受到全校学生追捧,卡尔活着时个个嘲笑辱骂或避之唯恐不及的同学,莫名其妙开始想要了解他,甚至表达好感。
机智的兰斯先生趁热打铁,继续发挥自己的写作专长,再度炮制了儿子的“日记”,出版后红出校园,受到社会热捧。
于是,这个生前默默无闻一无所长被人轻视的孩子,死后暴得大名,在父亲和众人的努力下被美化成一个品味独特、思想深邃、文笔过人的少年,赢得无数少男少女的青睐甚至是崇拜。
终于,在以卡尔名字命名学校图书馆的仪式上,兰斯先生受不了众人对儿子的误解,也受不了自己居然以儿子之死为自己谋取名利和爱情,他说出了真相。
于是,一场造神运动终于落下帷幕——爱人投入了情敌的怀抱,迷恋卡尔的女生们对他竖起中指,出版商满脸失落和疑惑不解,校长也对他恢复不屑与冷漠……然而,不必再活在谎言与幻象中的兰斯先生却无比轻松,脱去全部衣衫,痛痛快快跑到泳池边,来了个高台跳水——当学生时,他曾是跳水队一员。
到此时,兰斯先生的确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了不起的父亲。
他原本可以借着儿子的死、世人的狂热追捧,为自己谋得更多名利,但对他而言,这一切像建筑在沙滩上的城堡,不堪一击,也没有任何意义。
卡尔就是一个平庸无奇甚至低俗下流的儿子,他的优点很少,带给父亲的困扰却很多。
然而,他是兰斯先生唯一的儿子,他烦卡尔,为他的种种缺点深感无奈,但他也爱卡尔,因为他的死悲痛欲绝。
作为一个失败的写作者,兰斯先生的作品得到了两个人的称赞——门口邻居老妇人,卡尔好友安德鲁。
他们都鼓励他继续写下去,不要放弃写作。
那么,我试着想象,这部电影便是他的一个成功作品——不再只是滥情地表现父爱,刻画一个为了孩子无私奉献的父亲,而是塑造了一对普通又复杂的父子,他们一言难尽而非相亲相爱的关系。
世界上哪有那么多伟大的父母,那么多完美的孩子,那么多无懈可击的亲子关系。
很多人就是在接受自己的平凡和孩子的平凡中长大、老去,对自己最亲的人爱恨交加,与他们相爱相杀,跌跌撞撞,磕磕绊绊,直至走到人生尽头。
如果我有卡尔那样的儿子,我会掐死他。
可是罗宾威廉姆斯饰演的爸爸始终都能对他保持微笑。
直到他不光荣的死去,他的爸爸把他树立成了整个学校,乃至整个城市的精神楷模,因为——你们不了解我。
其实,不是不了解卡尔,而是不了解兰斯,他疼爱自己的孩子,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学生,热爱写作,渴望有一个爱他的人~~影片最后,兰斯揭开了所有的真相,赤身裸体地跳进泳池,他终于从儿子死亡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终于能够坦然地面对自己的生活,一切将重新开始!
在影片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就感觉到好莱坞所有成功商业导演的那种蠢蠢欲动的愚蠢动机了——他们要让这个可怜的父亲讲出事实!
理由很简单,也是我广电总局的一贯审片原则:主题一定要积极向上!
这个在影片中看似消极,其实特别TMD积极而和谐的结尾毁了影片前面一切的铺垫。
真的需要这么虚伪地扣题吗?!
真的有人想让这个世界没有谎言吗?
有没有人理智地思考过这个问题?
消灭谎言跟那些想消灭四害的街道办大妈一样可笑。
不管你承认与否,谎言就跟你吃了拉出来的东西一样,永远会真实存在下去。
谎言也分好的,坏的;大的,小的;良性的,恶性的。
别见着谎言就立马搬出小时候爸妈老师教你的那套“打倒理论”。
也别总觉得自己说了谎言就成了伪君子了,就成了虚伪的坏人了。
如果你非要这么做,我告诉你,你可能得编一个更大的谎言来欺骗自己,好让自己怀揣着“我是好人”的心人格分裂般地过完下半辈子。
我不觉得电影里的父亲坚持这个谎言有什么不好。
既没有伤害任何人,相反还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包括他自己。
唯一伤害的就是某些人信奉的“说谎不是好孩子”的理论。
电影里的儿子基本上就是个垃圾。
当他的父亲说出真相的时候,我觉得潜台词好象是说,垃圾就是垃圾,别做梦了,如果你们像我的儿子一样在混,你们也是垃圾。
你们的内心不可能还有什么深沉的东西。
你们唯一幸运的就是在自慰的时候采用了正确的方法!
瞧,说真话多好!
FK!
电影的结尾以为让父亲讲了真话就让他从此不再虚伪了。
其实,反而让他从此开启了更加虚伪的生活。
不信,你从现在开始一直讲真话,绝不讲假话。
我相信,不久你就会收到SB俱乐部的邀请函了!
博弈论里有“囚徒困境”,我沾它点光,起名“乞丐困境”。
人们总会赞美和引用某人说的某段话.觉得那是真理。
其实那句话,之所以鼓舞人心让我们激动不已,之所以是我们等待的话,成为我们想听的话。
只是因为从“正确的人”的嘴里说出来而已。
"be the change you wanna see in the world" 甘地说的时候,我们会满含热泪的拿出本记下来;海淀桥下的乞丐说的时候,我们会满含热泪的拿出手机拨打110。
甘地说的时候符合我们的期望;乞丐说的时候,超出了我们的期望。
如此的超额,以致于让自己无法面对和承受他比自己都强的事实。
怎么容许呢?
怎么可能呢?
于是我们迅速的拿起了武器,利用我们作为高级于“乞丐”的社会认同,对他用“莫须有”的罪名来判决。
而作为乞丐,如果真的不小心搞了点深度,琢磨出条真理,他是要勇敢的向周围说出来,还是要顺从和实现大众对他的期望和判定,仅仅把“真理”和很多人的一块钱放在那个盆里呢?
PS:一直很赞ROBIN选的剧本,而且他貌似迷恋当老师...好为人师啊,一部比一部深刻。
如果说死亡诗社让我痛哭流涕后热血沸腾,而这一部则让我痛的连哭的力量都没有了。
对人性涓涓小溪般的描述,却如此TMD露骨。
我很惭愧。
尽管在IMBD上得到了7.4分的高分,但形式主义的猫说她不想看这片儿,“一听名字就觉着是为你量身打造的,你就自个儿乐呵去吧。
”起初我也以为真是一冲着父爱去的滥俗故事。
一开场就是,一个有着作家梦、但写的东西从未被发表过、只能在一狗屎中学里做诗歌课教师、上他课的学生以个位数计且全是脑残的中年失意男单身父亲,撞破了智商接近于零蛋、满嘴脏话、从来都视自己的父亲为傻逼、除了上黄色网站、偷窥肥婆邻居换衣服之外就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的变态儿子的一次重口味手淫。
这样的开场,结合那样的片名,很容易让人以为接下来会是,父子之间经过一系列喜感的冲突、调和,终于相互谅解乃至和谐社会了的亲情故事。
没想到,故事推进了没多久,儿子竟然在一次手淫时HIGH过头把自己给勒死了,父亲不希望别人知道儿子死得这么丢脸,更不希望自己因此成为世人的笑料、成为一个彻底的LOSER,于是就伪造了儿子自杀的假象,还伪造了一封遗书。
这样的剧情进展又让我以为接下来会是,警方毕竟发现了儿子并非自杀、父亲为了维护儿子的名誉索性承认是自己亲手杀了儿子的残酷物语。
可是我又错了,故事的发展是,遗书被公布,“总有一种力量让你泪流满面”,竟然产生了轰动效应,大家开始试着了解这个本来人神共厌的儿子,向父亲打听儿子的种种事情,父亲于是宣称儿子其实是个乖孩子、是个有思想的聪明人,于是儿子成了永垂不朽的精神偶像,而父亲则成了最受欢迎的老师,名啊利啊女人啊的蜂拥而来……至此我才算明白,这个表面上讲父子关系的荒诞故事,其实是场彻头彻尾的反讽,从儿子意外死亡那一刻开始,电影的每一分钟其实都在竭尽全力地嘲讽这个世界的病态:因为谎言,父亲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但实际上,父亲的成功与其说是因为谎言高明,莫如说是因为整个世界实在空虚、伪善、荒谬、无聊到了何种程度。
疯子尼采说得好,当整个世界都已经走上了歧路,把不折不扣的谎言当作真实,并要求别人也同样说谎的时候,真相还有鸟用?
父亲登上全美知名的电视脱口秀节目,既要装哭,心里却又非常得意,想放声大笑,却又只能硬生生憋住,于是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就不知道是笑还是哭了,那场戏简直让人拍案叫绝。
唯一的遗憾在于,电影的最后,父亲到底还是在以儿子的名字来命名学校图书馆的庆典上说出了真相。
窃以为,这样的安排其实削弱了故事里那种极致的讽刺力量,大可以这么玩:父亲在庆典上继续洋洋得意,大家继续顶礼膜拜,儿子的身影在空中浮现,沉默地看着一切,所有人都不再具有面孔,沉默如冷水一般迅速渗入一切,而一切又在沉默中黏糊糊地溶为一摊,儿子也在那里边溶化,怎么喊叫都无人听见……
如此冷静的叙述却因为不一般的剧情显得尤为出彩。
不得不说的是,Robin Williams对这位父亲的诠释真的是很到位,尤其是他那经典的笑容,常有让人分不出是悲伤还是欢乐的恍惚感。
儿子连自己的照片都无法接受,在青春期性冲动和外在之间无法寻扎平衡点,是个EQ底的小孩。
手淫过度而死,美丽的女教师根本就没有自我,爱慕虚荣的虚伪的女人啊,连怎么思考都不记得了吧。
只会追着表象在跑。
校长与另外一个黑人老师亦是如此。
邻居女人,寂寞的怪茄一个。
最大的谎言家就是父亲。
最难接受凯尔手淫过度而死的人是他自己吧,他最爱的也是自己吧。
最真实的应该是安德鲁,那个眼睛灵活的孩子。
我在想是什么使人们变成了这样,在繁杂的表象世界里,什么才是最真实的存在。
没有自我意志,一切都只是虚伪的表象而已吧。
就像片中父亲,写了多年的书终于得以见天日,有名有利有女人,然而还是逃不过自我,选择了坦白。
或者可以说,父亲在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后顾之忧,书出版了,想要的得到了,这时候是该审视自己内心的时候。
这就是影片的讽刺之一,人总是在外在得到满足的时候才能转向自己的内心吗?
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幸运,为何不能一开始就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呢?
自我真的那么难以接受吗?
有时候想想,人是多么可悲的存在啊!
看片名和robin慈爱的眼神 本以为是温情路线的亲情片 选在父亲节观看结果完完全全的跌破眼镜 不过这不是贬义只是出乎意料影片的风格非常黑色幽默 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用看似荒诞的喜剧手法反应出人性的弱点和一些畸形的社会现象想出名只有才华不行你得会伪装 脸皮厚豁得出去 甚至是拿家人做文章看上去荒诞 其实现在的社会这样的事还少么而电影的最后 他终于还是无法让名利征服良心的煎熬说出了真相 然后如释重负的跳入水中看到这 突然想起了Nirvana的nevermind经典专辑封套最后他还是和真正喜欢他和他儿子的人在一起因为他认识到:“我曾经认为生命中最糟糕的事就是孤独终老,其实不是,最糟糕的是与那些让你孤独的人一起终老. ”ps: 里面的歌很好听
一个学校里行为古怪的学生,脑子不好使,有一天他死了,留下了遗书,遗书里的他像是完全换了一个人,这样的反差让人着迷,让人们想去了解他,人们有什么错呢?
我不觉得这部片子的重点是在讽刺,重点还是在于这对父子。
从影片的前半段看,这对父子是“病态”的,是与社会格格不入的。
儿子在学校没有朋友,脑子跟不上嘴,父亲郁郁不得志,写的小说一再被退回,他们都在想办法融入社会,但最终却都活在自己的幻想里。
之后儿子死了,父亲伤心绝望,但他想,至少让儿子走的体面一些,于是帮他伪造了遗书,制造自杀假象。
于是一个无比割裂的凯尔诞生了。
沸腾了,所有人都痴迷的寻找凯尔留下的痕迹。
父亲起初迷茫,但很快他的迷茫就被铺天盖地的追捧淹没,一股不受他控制的力量推着他往前走,事情逐渐失控了,他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父亲不只是自命不凡,他是真的有才华,可能之前的写作方向有问题,内容不够吸引人,所以被退稿,而这一次,他以自己而儿子为命题,相当于是用凯尔的血孕育出了又一个“孩子”,也就是凯尔的日记,这其中的生命力是不可忽视的。
父亲是在哪一刻发觉不对劲的呢?
是他在镜头前哭笑不得的时候,那一刻他不知道他是谁了,所以回到学校后他公布了真相,然后脱了一丝不挂跳进了泳池,他感到无比轻松。
父亲接受了自己的平庸,也接受了儿子的过去,他还会继续写作,但写作不是他生命的全部,他要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Robin Williams has some perculiar qualities that make his acting both fascinating and haunting. The dark comedy is neither complex nor absolutely unpredictable, it's however well-constructed and slowly established into an intensifying story about a guy's confession of his own life's misery. Good casting also helped make the movie a success, the unsophisticated faces with great personalities against the more beautiful faces with a loud but empty souls - all had contributed to the great contrasts that ampify the story.*it was particularly comic for there was a lady sitting behind me snoring quite loud at the scene where everybody waited in silence for Robbie to give a hearty speech.
这是一部跟父亲的话题毫无关系的电影。
事实上,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这个片名就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不单是讽刺一个懦弱的、怀才不遇的中学教师能够因为儿子的意外死亡而意外成名,更是讽刺这个社会的规则,乃至世界的逻辑,是如此的荒唐可笑。
正如同凯尔的日记能够拯救很多人,能够让很多人产生共鸣,这部影片让我们觉得很好、很有内涵,也正是因为它反映了这么一个现实。
在现实中,我们身边有很多与众不同的人,其中的一些人你能感觉到他就是有天赋的,只是这种天赋被压抑在他平淡无奇的外表下,被埋藏在生活的重重压力之下,但是只要有一个契机,这种能量就会爆发出来。
兴许我们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我相信,当老卡莱尔先生看到遗嘱被公布后引起的轩然大波后,他确定自己找到了这样一个契机。
所以他紧接着废寝忘食创作了凯尔的日记,并且急切的想把它传递给学校的所有人看,给他的女朋友看,他只是想证明自己。
在这一刻,丧子之痛已无法与他多年来的郁郁寡欢、壮志未酬相比了。
等待他的将是他所期待的,他击败了情敌,他的课赢得了学生的青睐,校长甚至要将图书馆更名,一大帮出版商还在他屁股后面拍马屁,所有的一切是在证明他的价值实现了。
他在接受电视节目采访的时候,他之所以不是别人期待的痛哭流涕,而是一上来就开始忍不住发笑,正是这种境遇让他觉得可笑。
然而最终,他没有接受全世界赠送给他的虚伪的光环,他坦白了。
凯尔始终是个坏凯尔,他的父亲仍然是孤独者,一群人陪伴下的孤独者。
我很喜欢影片里的音乐,歌词,这是国内的垃圾音乐不能比的。
它描绘出了老克莱尔先生心里的状态,像是上帝在耳边不停地教导,我想正是心里面得那份叛逆、嘲笑、不安与自在,才是老克莱尔先生享受的。
当克莱尔先奔跑着,扯开衣服,走上跳台,不顾一切的跳下的时候,他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既是一种玩世不恭,也是一种超然自脱,是把世界玩弄了后的一种报复的快感,也是一种对本性回归的向往。
当他和隔壁老奶奶,还有安德鲁三人一起看僵尸片的时候,他已经是自由的了。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讽刺,不存在悲观,抑或是激励。
就如同一些摇滚乐的精神,I am what i hate,我只想告诉你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样子,没有别的什么。
伟大吗?我觉得应该是世界上最崩溃的父亲!
我觉着这片子要是暗黑到底,不走温情结局路线会更有震撼力一些。差点就给了五星了。
我喜欢这样的结局,让那些苍蝇目瞪口呆地滚蛋吧。“死亡该是一种阻碍,而不是能量饮料”
喜剧的糖衣里包裹的讽刺炸弹,这导演电影不多,虽然质量也不是特别高,但就上帝保佑美国和这部来说可以继续关注下去···
中规中矩,Robin老了><
84分钟的时候,他儿子喜欢的那个歌手 布鲁斯·洪斯比 Mandolin Rain 曼陀琳的雨 很好听。
歌配得那叫一个好~剧情前面还挺感人,最后急转直下,有点看不懂了……
《二手杰作》的原版,这也太平庸了,各方面都挺无聊的。王子昭几乎是写了一个新的故事啊。
无法理解。
under preasure~
就算你是黑色幽默讽刺吧
怎会被归到喜剧类
我怎么觉得没什么意思呢.....还没有 当幸福来敲门 好看
结局真棒
我觉得不好的地方就是 太过了 就不好了
你就等着幽默人生吧!
我觉得剧情是有点牵强。罗宾威廉斯大叔真的老了。
大烂片。
看完郁闷死了。。。。伟大在哪里?还不是自私
罗宾·威廉姆斯多年来一直就是我喜欢的点,泪点笑点,感动的点,各种点,哎哟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