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邪恶可能是史上最好的讲述杀人犯的电影之一。
不得不说,好莱坞最厉害的地方之一是选角,为了选定角色,更改剧本只是最普通重大的改变。
选择半红不红的埃夫隆饰演美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之一泰德·邦迪(对上十位女性实施了谋杀),不仅演活了这个杀人犯,而且是重磅票房毒药。
整个电影对于影迷来说不仅是全程精彩,而且在片中埋下了谜底,直到最后解开。
埃夫隆饰演泰德邦迪,其男性吸引力和魅力只是表象。
影片里的泰德邦迪,有一种难以置信的,帕索里尼口中的“肉体存在的意义,以及已经失落的生命力量”。
这样就不难解释一个女人为他神魂颠倒,一个女人在他死前为他生了孩子。
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电影。
无论从犯罪研究还是电影研究。
看电影时,我其实一直在分其他事情,也很庆幸自己的分心,因为,电影看到后面一直觉得Ted是被冤枉的,直到最后才敢确定Ted才是凶手。
他杀了30多个人,让我觉得导演似乎想帮Ted扳回些什么?
Ted的除了邪恶之外,似乎导演还想从他身上挖掘出一些人性不为人知的一面。
导演做到了,杀了30多个人的Ted确实不是等闲之辈,还把很多人变成迷弟迷妹。
然而,不包括我。
不好意思了,Ted。
这部电影总体上是出色的,因为在情感这条线中,牢牢的抓住了我,Ted是个变态的偏执狂,那种不屑,轻佻,视生命为草芥的人,却也对爱人一往情深。
如果我可以对Ted说一句话,我想告诉Ted:如果生活中有像你这种变态,绝对逃不过我的法眼。
题材还是不错的,演员的演技也很到位,但是导演却没有把这么好的题材给拍好,全片没有什么主旨,不知道导演想要表达什么,看到一半还觉得男主挺可怜的(滑稽),甚至一度以为是法院判错了,结尾的反转就更没必要了,又不是拍悬疑片!
影片大量篇幅安排在了法庭上,但却没有听到什么实质的证据,(牙印除外),镜头也剪辑的摸不着头脑,本来想给一颗星的,加一颗给男主颜值上,再加一颗给女主颜值上!
在最后泰德在玻璃上写出钢锯的前一刻,我都宁愿相信泰德是被冤枉的,抛开故事原型不说,单单电影本身,我觉得一个开放式结局更能让人接受,不了解故事原型的人,纯粹当作一部悬疑片看也不错!
只要去掉几个镜头足以:最后泰德杀人的镜头去掉,然后前面铺垫的几个眼神去掉,就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悬疑片了!
如果泰德是被冤枉的,那才是真正的极端邪恶!
奈飞最近出了一部争议性巨大的影片《极端邪恶 》(Extremely Wicked, Shockingly Evil and Vile)。
片头打出了歌德的名言,few people have the imagination for reality,即很少有人具有对现实的想象力。
我们往往以为重视戏剧性冲突的电影会夸大某些细节,让故事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
但其实,以现实为素材的电影常常会对真相打上柔光,因为绝对的现实和完整的真相会令人不适,甚至无法接受。
片名“Extremely Wicked, Shockingly Evil and Vile”,其实来自大法官对美国最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泰德·邦迪的总结陈词中。
极度的邪恶,令人震惊的卑鄙,用魔鬼来形容有过之而无不及。
泰德·邦迪是美国80年代期间,令举国胆寒的杀手。
那个时代还没有连环杀手之说,人们无法相信,一个人会通过不断杀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泰德·邦迪在被捕之前,穿越6个州,前前后后奸杀了30多名年轻女性。
由于缺少DNA技术的支持,加上当时美国各个州之间的法律和调查困境,最终只有20多人被判定为泰德所杀,但根据后来不断发现的证据,专家估计受害人数预估至少有35人,甚至可能高达百人。
从1973年第一次犯案,到1975年第一次被捕,1978年最后一次被捕。
期间泰德·邦迪居然两次从监狱逃脱,越狱期间还继续杀人,甚至一次性虐待、杀害了两名大学女生。
警察和专家都难以置信。
泰德·邦迪成为了美国80年代的“开膛手杰克”,女生不敢在夜晚独自出门,人人都担忧会变成泰德的下一个目标。
虽然每次越狱都很快被捕,但案子拖拖拉拉,直到1989年,泰德·邦迪才在佛罗里达州,因其最后一次谋杀而被执行了死刑。
影片《极端邪恶 》没有去展示血腥和耸人听闻的杀人场景,你在片中看不到任何一处泰德露出的变态和发狂。
外貌极为出众的扎克·埃夫隆饰演了泰德·邦迪。
风度翩翩的他把泰德演绎成了大众情人,女性之友。
出演他情人的女主角莉莉·柯林斯,还有女配角卡雅·斯考达里奥都对他恋恋不忘,不愿相信他是杀人魔鬼,在他漫长的审判期间对他依旧矢志不渝,前赴后继。
影片一直将泰德·邦迪的罪行做模糊化处理,不透露他的犯罪的证据,很多不知道过往历史的观众甚至会对他是否犯罪产生怀疑。
加上魅力无穷,在法庭上可以亲自为自己辩论的泰德·邦迪的丰富人格,的确很容易俘获大众的心。
这让很多知道历史的观众产生质疑,难得是要美化一个“杀人犯”吗?
其实并非如此。
导演将“悬疑”放到最后,模棱两可的处理泰德·邦迪的真实人格其实很准确的反应了当时大众对于泰德·邦迪的态度。
泰德·邦迪外貌极具欺骗性,在大学期间读过中文系和法律系,甚至了一大帮地位不俗的朋友。
也正是这些朋友,让他多次因为证据不足逃脱法庭。
泰德·邦迪杀人手法在当时极为罕见,依靠自己温文尔雅的谈吐,还乔装受伤骗取同情心,待女性放松警惕,单独和他在一起时,他才露出残暴的一面,令对方错愕不已,始料不及。
最令警察和法官头痛的是泰德·邦迪极具表演欲望的人格特质。
在法庭上,他直接炒掉自己的律师,亲自担任律师身份为自己辩护。
每次出庭都会精心打扮,仿佛自己是电视直播中的男主角。
长相英俊、谈吐得体、高学历、高智商,让他轻易俘获异性。
其朋友对他的评价是,“他是那种你想把妹妹嫁给他的人”。
后来,法庭上前来观看泰德·邦迪的女性旁听者越来越多,有人甚至成为了他的粉丝,还有人说真的“爱上了他”。
甚至真有狂热女子,去探监后与他发生关系,泰德在法庭上向她求婚,两人做了”监狱夫妻“。
女子还为他诞下一女。
在宣判时,大法官都肯定了他的聪慧,说他如果不是罪犯,一定欢迎他到自己的法庭工作,认为他大有前途。
就是这样一个外表极具欺骗性,而且智慧过人的年轻人,居然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
《极端邪恶》通过隐藏部分真相的方式,以泰德·邦迪迷惑性的一面,反衬其不为人知的恶魔本质。
影片也告诉了人们,有的凶手并不一定就是面相凶残,或者出身低贱。
他可能就像一个知心朋友一样隐藏在你身边。
知人知面难知心。
片中, 莉莉·柯林斯饰演的女主角Liz就是大众认知的体现。
她对泰德进入她荒凉的单亲家庭生活感激不尽,对他抱有无限的期望,对他爱到痴狂。
她到最后也不确定泰德就是凶手,她逼问他,她希望用对他的爱换一个真相,换一次“心死”。
《极端邪恶》的处理方式可能会让人不适,但如果结合过往现实,也许你会认同导演的叙事方式。
但影片也因此隐去了泰德·邦迪杀人的动机,为了渲染迷惑性,泰德·邦迪的童年阴影,导致他变成恶魔的根源没有在影片中提及。
泰德·邦迪说,杀人没有动机,自己是“世界上最冷血的畜生”。
但经过后来专家的探寻,发现泰德·邦迪从小缺乏安全感,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其爷爷有严重的暴力倾向,给他埋下了性格的缺陷。
这让他在青年时期处理感情时遇到了障碍,随即发展成杀人泄愤,以此满足自己的情欲需求。
这有点想吸毒上瘾,有了第一次,就忍不住有下一次,而快感阀值的提高,让他不得不一次次变本加厉,越演越烈。
情欲的满足始终无法通过一次宣泄达成,最后他止不住多次犯案,成为了杀人如麻的连环杀手。
泰德·邦迪对于美国文化影响巨大,他被执行死刑之后,好莱坞以他为原型拍过多部影片,《沉默的羔羊》里的主角汉尼拔就是以他为原型。
《极端邪恶》没有血腥的画面,却让你在看过影片之后,对这位优雅的杀人犯感到胆战心惊。
因为最可怕的不是恶魔,而是恶魔化作人样,陪伴在你身旁。
看完这部电影,我只想知道现实中的泰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他到底罪行几何?
而这可能也是电影的失败之处吧。
让我把片头摘引的歌德名言再用一次:few people have the imagination for reality。
以下转译内容含大量剧透,慎阅!!!
(如有错误,欢迎指正:-)原文网址: http://www.historyvshollywood.com/reelfaces/extremely-wicked/ (该网站主要就真实事件/人物与改编电影/角色做参照对比,其史实均援引自官方资料或当事人传记内容,所以可信度应该算高的)泰德·邦迪(Ted Bundy,以下简称泰德)读大学时学习什么?
泰德大学曾获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学位,并在位于盐湖城的犹他州法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而他将在后来被控谋杀的庭审上使用大学所学法学知识为己辩护。
连环杀手泰德第一次杀人是什么时候?
1972 年,当泰德在华盛顿大学攻读本科学位时,西雅图及周边区域开始不断有女性失踪。
经确认的泰德的最早受害者死于1974年1月31日,地点就在华盛顿。
据报道称,该女性最后被目击到时,是与一名名为泰德的男性一起。
这一趋势(女性失踪)一直持续到1974年,泰德同年搬离华盛顿,前往犹他州攻读硕士学位。
泰德是否是在一间大学酒吧遇见后来的女友丽兹·克勒普弗(Liz Kloepfer,以下简称丽兹)?
是的。
影片中,泰德(扎克·埃夫隆饰演)于1969年在一间西雅图的大学酒吧遇见了当时是办公室秘书的丽兹(莉莉·柯林斯饰演)。
而现实中的酒吧名称为“Sandpiper Lounge”。
正如影片所述,丽兹确实是一名单亲妈妈,有一个名叫缇娜的女儿。
丽兹后来开始和泰德同居,同居七年间泰德则一直连环犯案,罪状累累。
但是,根据 Ann Rule(曾与泰德共事并与之交好,后来发现其连环杀手身份)的传记书籍《身边的陌生人》(The Stranger Beside Me)所述,泰德曾在就读犹他大学法学院期间约会过“至少十二名”其他女性。
丽兹也有其他约会对象。
上图为原型,下为电影角色,引用网址见图下方影片《极端邪恶》中,丽兹的闺蜜乔安娜(Joanna)真有其人吗?是的。
片中乔安娜(安吉拉·萨拉弗安饰演)人设的灵感源自名为Marylynne Chino的真实人物,即丽兹当时的闺蜜,和影片如出一辙,泰德和丽兹相遇时她就在一旁。
据Chino说:“与丽兹同居时,他会在半夜外出。
如果有人住我家,然后半夜离开再回来,我肯定会有所怀疑。
你也知道,大半夜出去能干什么啊?
”当丽兹给她看报纸上警方发布的素描头像时,她立刻就认出那是泰德,而这让丽兹惊慌不安,甚至落泪。
她们当即就报警,可是当时警方并未重视。
泰德是否通过佯装受伤或假扮警察等公务人士引诱受害者?
是的。
1992年发布的一份由美国司法部指示、多人团队合作的调查报告证实了影片所述属实。
该报道称,“泰德会佯装受伤并暗示自己需要帮助,或是假扮成警察之类的公务人员。
他以这种方式说服受害者自愿地陪同前往他的棕褐色大众甲壳虫汽车旁,而汽车后轮附近就藏匿着一把行凶用的铁锹。
一抵达汽车旁,泰德就会拿起铁锹并攻击受害者头部,直至其昏迷。
随后他会用手铐铐上女性受害人并将她拖上汽车事先已做过调整的副驾驶座。
”该报告的依据来自泰德被执行死刑前的一系列采访内容。
作案工具泰德是否强奸了他的受害者?
是的。
泰德确实强奸了数名受害者。
但他并非只是强奸了受害人。
根据1992年司法部的那份报告,“他会性侵半昏迷或昏迷的受害人”。
幸存者Rhonda Stapley回忆称,因泰德掐住她的喉咙,她的意识时而模糊时而清醒。
期间他对她实施了数次性侵,而趁他事后返回自己的汽车(应该是去拿杀人工具)的间歇,她成功逃走并掉进了一条山间小河,顺河漂流之后幸存下来。
Rhonda将这段可怕的经历写进了一本名为《I Survived Ted Bundy》的书里。
《I Survived Ted Bundy》泰德谋杀的女性受害者有多少人?
正如影片所述,泰德认罪的有 30 例女性谋杀案。
尽管如此,他的辩护律师John Henry Browne以及其他相关人士都表示,他于1973年至1978年间可能杀害了多达100名女性受害者,以及一名男性受害者。
前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局长William S. Sessions于1992年说过:“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他所犯罪行的总量”。
泰德的大肆杀戮横跨全国;他所供认的受害者包括华盛顿11人,加州1人,爱德华州和俄勒冈州各2人,弗罗里达州和科罗拉多州各3人,以及犹他州8人。
——摘自美国《People》杂志 真有一只狗朝泰德狂吠吗?
没有。
影片中,泰德和丽兹去流浪狗收留所看狗。
当他们看中的一只狗与泰德对视后就开始狂吠,而这也成了两人后来的玩笑噱头。
现实生活中从没发生过这样富于警告意味的事情。
本片导演乔·伯灵格(Joe Berlinger)说这一幕是虚构的,他进行了自己的诠释,以在叙事中增加一些蛛丝马迹。
泰德是否对女友丽兹抱有真感情?
是的。
依据真实事件,影片中泰德对丽兹的爱恋确实属实。
根据丽兹1981年所出的回忆录《The Phantom Prince: My Life With Ted Bundy》所述,他对丽兹的情感是真切的,他甚至在被捕后因想到会失去她而惊慌失措。
左为原型丽兹,右为丽兹扮演者莉莉·柯林斯 泰德是否会返回犯罪现场?
会。
根据上述司法部报告称,泰德会回访自己所有的犯罪现场。
泰德被捕和庭审期间,作为他女友的丽兹真的相信他是清白的吗?
是的,正是基于这一原因,直到影片片尾丽兹知道真相时才出现泰德实施犯罪的片段。
但是,就像影片所述,尽管泰德坚称自身清白,丽兹还是产生了怀疑,也因此开始酗酒。
而影片中未提及的是,丽兹逐渐发现的一些疑点才是令她烦恼不已的缘由。
其中包括在泰德家里发现拐杖(新闻报道称嫌疑人曾使用拐杖打晕一名受害人)、看到他从自己家里拿走一把铁锹、在他车里的副驾驶座下面发现一把短柄斧以及在他的书桌抽屉里发现熟石膏(报道称嫌疑人会在手臂上打上石膏佯装受伤)。
本片改编自丽兹所著书籍《The Phantom Prince: My Life With Ted Bundy》,她是以笔名丽兹·肯德尔(Liz Kendall)出的书。
泰德在死刑采访中说,他“本质上是一个正常人”(essentially a normal person)。
他有朋友和女友,看起来和他人无异。
左为扎克饰演的泰德,右为原型 影片片名《极端邪恶》(Extremely Wicked, Shockingly Evil and Vile)的出处?
其出处是法官 Edward Cowart(即片中约翰·马尔科维奇饰演的法官)在判泰德死刑时所说的一席话。
他称泰德的连环谋杀行径为“极端的邪恶、骇人的恶行”。
现实中,泰德有把法国越狱小说《Papillon》作为礼物送给丽兹吗?
没有。
影片中,泰德不断地向丽兹提到作家Henri Charrière所写的越狱小说《Papillon》。
他甚至在她来探监时把这本小说当作礼物送给她。
现实生活中,丽兹从没有在她的回忆录中提过《Papillon》这本小说。
相反地,影片中增加的这一象征性元素看起来是为了让泰德怀有希望,终有一日他会出狱。
泰德是否从法院二楼窗户跳下来逃脱了?
是的。
这看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但事实证明这确实发生了。
泰德于1975年被拘留并被控绑架和蓄意谋杀Carol DaRonch。
监禁数月期间,他被控谋杀一名居住在科罗拉多州名为Caryn Campbell的女性。
这一谋杀案在科罗拉多州阿斯彭进行审判,泰德在进行庭审前被移交至位于科罗拉多州格伦伍德温泉的加菲尔德郡监狱。
他在担任自辩律师时从法庭二楼的图书馆窗户跳下潜逃成功,并于八天后被捕。
泰德真的成功潜逃两次吗?
是的。
距离阿斯彭法庭跳楼潜逃仅六个月之后,他使用一个狱友提供的钢锯条从格伦伍德温泉的监狱越狱。
他在自己牢房的天花板上切出了一个一英寸大的正方形钢筋管,然后从里面狭小的空间中越狱。
虽然影片中未提及,泰德还花了四个月时间减重了约35磅,就为了能成功挤入天花板的狭小空间。
那时的他骨瘦如柴。
但我们在影片中并没有看到男主角扎克有任何体重变化。
泰德于1977年12月30日越狱,当时正值圣诞节假期,多数监狱员工正在休假。
他把书本和文件放在被子底下摆放成自己在睡觉的样子,而直到第二天中午监狱守卫才发现他不见了。
他先是搭乘巴士前往丹佛,随后逃往芝加哥,最后前往加州塔拉哈西。
正如影片所暗示的,他正是在这里犯下了几宗最残忍的谋杀罪行。
海利·乔·奥斯蒙(Haley Joel Osment)饰演的角色杰瑞(Jerry)确有其人吗?
没有。
奥斯蒙在参加圣丹斯电影节时表示:“杰瑞是一个虚构角色,他的作用是为了把丽兹从泰德的黑洞中救出,以及让她能够过上没有泰德的生活。
”(引自IMDb)在丽兹的回忆录中,他并没有一个名为杰瑞并可以寻求帮助的同事,最后她是向一个名叫汉克(Hank)的男子倾吐心事,而她是在匿名戒酒会上认识他的。
译者PS:就是那个长残了的童星,希望你已经看过,要不然会出戏呢。
泰德是如何被捕的?
正如影片所叙,泰德在弗罗里达进行大屠杀不久之后被捕,当时彭萨科拉巡警David Lee正好注意到泰德被偷的大众甲壳虫汽车。
当被告知自己被捕时,泰德踢了这名警官的腿然后挣脱就逃。
随后Lee警官在追捕时开了两枪以示警告,最终制服泰德。
在泰德的大众汽车里面还发现了三个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女学生证件,以及其他被偷物品。
是否是泰德一名受害人臀部的咬痕将其治罪?
是的。
泰德是于1978年在弗罗里达州立大学女生联谊会犯下谋杀罪行时留下的咬痕,正是在那里他用一根橡木棒攻击四名女性受害人。
其中两名女性死于重伤,官方证实其中一名女性死者的臀部咬痕与泰德的牙齿模型吻合。
为何如此之久才将泰德绳之于法(执行死刑)?
即使1970年代并不遥远,法医学也是那之后很久才出现的。
例如,直到1980年代晚期,执法者才开始采用DNA鉴定(1988年美国法庭才开始承认其法律效力),这也是距离泰德最终被捕约十年之后。
泰德的仰慕者是否真的要求他在自己的通缉令上签名?
是的。
泰德当时差不多就是一个名人,就如影片中所叙,泰德的仰慕者真的要求他在自己的通缉令上签名。
泰德是否在弗罗里达州的庭审中代表自己进行辩护?
是的。
作为曾经的法学院学生,泰德在将政府任命的律师罢免后就自行辩护。
而这次庭审是美国史上首个全国电视直播的审判,这让泰德立即成了红人。
他确实也穿了蓝色西装并佩戴着一个黑色的大领结,就好像自己是一名演员(或二手车销售员),准备向观众贩售自己的清白。
泰德是否真的在庭审时向Carole Ann Boone求婚?
是的。
Carole Ann Boone是泰德在华盛顿奥林匹亚紧急事务管理署(Department of Emergency Services)的昔日同事和老友。
他们一起共事了六年。
1979年,在弗罗里达州谋杀案庭审期间,泰德作为自辩律师对Boone就两人关系进行了问询。
而正是在那时他直接问她是否愿意嫁给他。
她答应了。
他们的女儿——罗丝(Rose)是狱中结晶,出生于1981、1982年间。
她被认为是泰德唯一的孩子。
Boone在1986年与泰德离婚,三年后泰德被执行死刑。
泰德是否真的亲自告诉了丽兹真相?
不是。
导演承认影片最后两人面对面那一幕是虚构的。
泰德实际上是通过电话告知前女友丽兹真相的,而不是在监狱里见面相告。
圣丹斯电影节上,导演伯灵格向知名电影媒体Collider 表示:“电话通话远没有最终面对面对质的戏剧性,但就那次对话所产生的情感真相而言,无论是面对面还是通过电话,观众所获得的是一样的。
而这正是我的哲学。
”根据原型人物丽兹所言,泰德从没有直接向她承认罪行,这与影片中所展现的是不同的。
实际上他只告诉她“我是有哪里不对劲……我无法控制它……我反抗了很久很久……但它变得太强大了。
”当她让他澄清时,他回答说:“不要逼我承认。
”他始终都没有认罪,通话也结束了。
泰德是否曾经想过杀害女友丽兹?
是的。
现实生活中,丽兹在与泰德的最后通话中问过这个问题。
他承认他曾有一次关了她家烟囱的风门,这样烟就出不去,而她当天刚好宿醉在睡觉。
泰德离开屋子之前,他还在门口放了毛巾进行密封,以防烟雾外漏。
在丽兹的回忆录中,她也写到自己记得有一次被烟雾呛醒。
泰德何时被执行死刑?
针对他在弗罗里达州所犯罪行,泰德于1989年1月24日被执以加州的电椅死刑,终年42岁。
尽管电影片名排比出现了三个程度递增的形容词,但是这部影片却出其不意地打破了连环杀手题材的惯性思维叙事,全片难以看到一个血腥暴力的杀戮场面。
这明显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人物传记片,剧本乐于刻画这个杀手的人性化一面,他与常人无异的浪漫爱情经历,他凭借法律知识和口才在法庭上唇枪舌剑地自我辩护,吸引众多女性青睐和追随。
在不少观众看来,这是对杀人犯的美化以及对受害者的不尊重。
事实上,导演通过这种对比悬殊的刻画手法更令人感到毛骨悚然:一个正常人为何会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他杀害了如此多无辜女性,为何始终没有杀害自己妻子?
从种种令人迷惑不解的细节里,影片延伸出不少反思的空间。
一方面对当时美国司法与审判制度的讽刺,另一方面则落在人心难测这个永恒的话题之上。
即使将历史重新演绎一次,观众仍然无法最终理解这个变态杀手的动机和心理状态,这才是人性中最复杂、最阴暗之处。
男女主角两位表现实力相当,均交出亮眼的功课,女主角莉莉·柯林斯从出卖爱人的自责,到最后恍然大悟看透丑恶的人性,诠释出极为可信的受害人心理。
更令我刮目相看的要数男主角扎克·埃夫隆,他完全摆脱了昔日偶像青春角色的定型戏路,用成熟的演技,眼神和肢体语言,成功演活了一个风度翩翩、口若悬河却同时令人心惊胆寒的变态连环杀手。
没看到最后一刻差点真的以为Ted是无辜的…导演在刻画Ted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人算成功吧,但很多转变过程都拍的太模糊了,太混乱了。
看的过程中总能是觉得很疑惑,衔接不上,比如:女主为什么向警方举报他,最开始女主帮助他等待他,到突然间连挂三次电话不想理他。
电话里讲的那本书是否给男主策划一场精心的法庭辩护提供了思路?
女主的情绪和自我拉扯(这段到后面女主坦白自己举报了男友才看懂)。
最后法庭的辩护,男主流着泪义正严辞的说自己是无辜的,以及法官大人的总结陈词都蛮深刻。
直到影片最后,男女主的对视以及在玻璃上写出自己的作案工具,才发现,这人并不是被冤枉了,他就是凶手。
看完这个影片,站在女主的角度真的是很后怕,幸运的是女主没有遭到毒手,那么多起恶毒的犯罪的杀人犯竟然还残存了一丝善念,可能男主在真爱面前还是有人性的吧??
最后,影片想表达的,可能生活中他可能很优秀可能是印象里很好的人,但实际上就是你最不愿意去接受的罪犯本人。
影片还是起到了警示作用的,不管怎样,女性在独自一人时要小心,提高警惕性!
共情能力算得上是人类比较底层的一种能力。
没有共情能力的反社会人格会将社会看成“中文屋”,他们可以掌握“明面”上的社会的规则而无法理解“潜在”的社会规则--道德,历史上有很多反社会人格的杀人狂。
他们足够聪明的意识到显性社会知识文化结构中的空缺,可以充分利用其中的空缺满足自己的‘’欲望‘’。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如果此“欲望”是极端伤害到“道德”的,我们称之为犯罪。
还有一些没有达到伤害道德触碰法律的底线,或者说他们走向了另外一个方向,对人类社会产生出了某种益处。
这些人混杂在社会里我们是无法将他们分别出来的。
如果将共情能力看做是人的基本特征和一些规则的基础的话,具有两种不同能力的人的社会形态,会演化出不同的方向么?
这让我想起正在成长的人工智能,我们将其培养成为我们喜欢的角色,无数的科学家调整和训练它们的参数,让其对大多数人富有“性吸引”,它本身又理性超群,可以学习法律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未来肯定有很多精彩的“AI”杀人狂。
派爷今天接着给大家讲个故事。
说是美国有个连环杀手,专门找青春期少女下手。
而且,手段残酷至极。
遇害者A,21岁少女,凶手先是强奸。
然后,把的头部塞入泥土之中,让她一点点窒息而死。
遇害者B,臀部被凶手咬伤,抛尸荒野。
奸杀少女后,凶手会将尸体藏在深山之中。
还会时常探望,为尸体画上妆容,甚至奸尸。
直到尸体彻底腐烂。
这起真实事件,被改编成了我们今天要说的影片——《极端邪恶》(2019)
女性失踪案件被频繁爆出,电视和报纸争相报道。
一时间弄得当地人心惶惶。
单亲妈妈丽兹,也开始担心起自己的人身安全来。
就在这时,她遇见了邦迪——一个不可多得的好男人。
邦迪爱上她后,丝毫不嫌弃她的已婚已育身份。
每天,他起得最早。
做早餐,照顾丽兹的女儿,视如己出。
暖男式甜宠,让这个家庭从破碎重回圆满。
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
可好巧不巧,他的长相,跟嫌疑犯画像,十分接近。
而且,有受害者指认他就是凶手。
起先,他不以为意,全力配合警局调查。
对丽兹,也是耐心劝慰:对方弄错了,没事。
为了应对庭审,洗去不白之冤,他还自学补课。
把丽兹哄睡着后,自己蒙在被窝里看书,就是为了不打扰她休息。
一番调查后才发现——受害者的指认,以及唯一可以称作证据的车型,都不成立。
反而,这个受害者,像是受检方指使。
即便如此,邦迪还是被投进了监狱。
法庭以绑架罪,判处邦迪15年监禁。
入狱后,邦迪一有时间就给丽兹打电话,让她不要放弃自己。
为了洗去冤屈,为了和丽兹相聚,他只能铤而走险。
从图书馆窗户,完成了第一次越狱。
一周后,他又被逮捕。
还因此增加了90年的刑期。
丽兹去探监,鼓励他不要放弃。
他只能用温存的情话,给丽兹注入新的勇气。
邦迪第二次服刑,守卫更加严格。
但他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那样,始终没有忘记与丽兹的约定。
当他发现监狱的隔层可以四通八达,这个隔层就成了他全部的希望。
七个月间,他观察狱警的探查节奏。
做强度极大的减肥运动,减去了近五十磅(约45斤)的体重。
凭借偷来的一根锯条,再次让自己逃出生天。
可是,他还是被逮住了。
这次,邦迪决定为自己辩护。
审判时,他穿着律师的衣服。
让没用尽全力的辩护律师,听他调遣。
全靠自己自学的知识储备,为自己辩护。
那些指责他的证据,都不确凿,错漏百出。
可邦迪还是被判处了死刑,而他还在用眼泪,坚持反抗。
这样一个浪漫、痴情,到最后都不肯放弃的坚毅男子,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没承认自己犯了罪。
那真凶,到底是谁?
答案:就是邦迪自己。
电影原型,正是美国最变态的连环杀人狂——特德·邦迪。
其实,法院实锤的物证很多——有他用来性侵受害者的发胶瓶子、殴打受害者的橡木桩。
最重磅一击,是开头提到的,尸体上的齿印。
这与他的牙槽型吻合一致。
他的恶行,说起来让人触目惊心——他曾流窜于美国6个州,犯下谋杀案30多起,受害者可能超过100人。
他喜欢毁尸灭迹。
所以很多尸体,都是警察在多年之后才在荒山野岭找到。
那一个个残缺不全的骸骨。
能连续捕杀100多名少女,必然得很有手段。
邦迪本身就很有魅力,一般少女,他眉眼传情就能俘获芳心。
而且,他还很有耐心。
男人都急的事,他不急。
女人说自己累了,他就单纯地给个肩膀。
碰上戒备心很强的女人,他有更强的伎俩。
邦迪经常会装成哈佛的教授。
一手拿着拐杖,一手拿着哲学书。
看见了姑娘,他会优雅地搭讪、攀谈,邀人上车。
在女孩子开始犹豫时,他就让别人帮忙拿书。
这个细节非常重要——他给你知书达理的印象,又在一个动作之间让你全然放松警惕。
等到了车上,他才会露出獠牙,用铁锹将姑娘们的头部敲碎。
邦迪的变态之处还在于,他很欣赏自己的杀人过程。
他有收集癖,藏着许多被害者的头发、衣物和饰品等。
他甚至写下日记,记录杀人时的心情——当把我对方最后一口气从脖子处挤断,看她最后一点气息离开身体时,看着他的眼神,我觉得她是上帝。
可是,他人畜无害的外表,痴情蒙冤的受害者人设。
又让他在庭审过程中,吸引了无数美丽少女的围观。
光庭审上的举手投足,就让不少少女坠入爱河。
俊美的外貌、可怜的眼神、完美的人设。
这个背地里惨无人道的杀人犯。
不禁让派爷想起了一个偶像。
朴有天。
他曾经也是很多女生的白月光欧巴。
前段时间,他被警方指控吸食毒品。
面对传唤,朴有天也是拒绝三连。
第一次传唤时,因为是简易监测,吸毒结果呈阴性。
朴有天自以为躲开一劫,便开始卖乖。
大张旗鼓开发布会“澄清”,还面带微笑。
他的粉丝们,也发布官方声明,表示只相信欧巴的言论。
其他警方和法院的话,一概不信。
此后,警方逐渐放出掌握的证据。
前女友黄荷娜供认他吸毒的事实。
他的体毛被送去做更仔细的监测,最终结果:阳性。
接下来的两次传唤,朴有天的神情才变得越来越阴郁,动作越来越委顿。
开头抵死不认的他,终于认罪伏法。
起先,他凭借外貌与人设,有着极强的粉丝支持力。
通过广大粉丝形成的民意,倒逼司法,是他的如意算盘。
就像《极端邪恶》里的邦迪,他曾经骗过了所有人。
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谎言揭穿的那一天,也是亲人遭受永久折磨的开始。
邦迪最亲近的人——丽兹。
得知真相后,很多年都走不出来。
曾经的甜蜜记忆,成了长满危险的梦魇。
她曾经看到过一张尸体照片,头部被锯断,血肉模糊。
这残害,比野兽更暴虐。
她问邦迪究竟是不是凶手,他又是用怎样的手法杀人。
来确认曾经的枕边人,是人还是野兽。
如此,才能摆脱噩梦的纠缠。
邦迪最终,在玻璃上写下了他的作案工具。
一个真实相恋很久的人,都可能要花费一生去了解。
更可况,那些隔着屏幕、与粉丝身处两个世界的偶像?
跟那些无知到排着队希望与邦迪发生点关系的少女们一样,朴有天的粉丝们,也身处这种奇妙的心理依附之中。
她们试图去维护一个现实中看似理想的男人,达成维护自己心目中理想男人的目的。
可这种痴迷、留恋,有时也会被这些人面兽心的人加以利用。
如果为了自己的幻想,放弃了法律和正义。
那离一个狂热的恶帮凶,又有多远呢?
冷血杀手爱情故事,转瞬即逝的James Hetfield。前半结构较好被捕后突然断层,刻画较为正面犯罪心理一概不提,片名不如借鉴《My Friend Dahmer》叫《My Boyfriend Bundy》算了。
“TedBundy加速上帝” 这么好的故事拍成这德行,看来传记片该翻车也得翻,剪的简直不忍直视。
扎克演得不错,跟以往那些角色比起来,演个连环杀手个性十足
这片子太有迷惑性了!在“HACKSAW”之前我竟然怀疑这电影是批判美国司法体制的……(羞愧地挠挠头)影片可能也正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体现人的多面性造成的反差和误导p.s: 扎克埃夫隆告诉我们,年轻人在成长路上遭遇质疑太正常不过了,一定要抗住压力坚持向前。等熬成小有实力的中年猥琐大叔,你会发现同龄的观众又在感慨现在的年轻人一代不如一代。这时你又会被拿出来当做一个正面教材,再回头看看曾经那些饱受争议的稚嫩作品也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周而复始
剪辑好乱。差点以为导演是要给Ted Bundy翻案呢
外表很普通
剧场版欠了一口气。港真,不如看他最先的纪录片。
差评不是因为美化连环杀手,是因为视角不清不楚,主题暧昧不明,看到一半感觉在看法庭纪录片但一切到lily collins的镜头又像是抓马爱情片,想狂摇导演:故事我明白了但你到底想表达啥?!
电影名字有点好笑 小扎演连环杀手居然有可以 其实之前一直不太喜欢他的感觉有点油腻腻 这几年好很多了 lily不如之前灵了 谢耳朵有一点出戏lol 最后真人还蛮好看哎人面兽心可怕
从影片最终呈现出来的样貌来看,很难给观众正向的引导(抽丝剥茧将各种线索指向男主正是真正的罪犯),反而让观众对男主是否犯罪产生疑惑。不知道导演的用意何在
切入點不錯,沒有細緻的刻畫兇殺情節,而是從人物生活入手,這並沒有美化犯罪者,而是更好的展現了相關衝突。看完影片後又了解了一下新聞,不得不感歎,眼睛擦不亮受傷的就是自己。身邊看起來膽小怕事默默無聞的人,內心卻有可能存在一個巨大黑洞。
都是对话,没有任何的血腥暴力。。。。属于推理片法庭剧,说白了就是文艺片。不是恐怖片!不过我还是看完了,不建议看。
讲的并不是杀人狂魔而是女人心啊
有点用力过猛,尤其和真实录像比起来
剪辑摄影剧本演技一塌糊涂。
导演问题最大,他对stock footage和还原史实场面过分痴迷,对角色挖掘和情感控制简直是小学级别的,为了还原史实,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毫无节奏不顾逻辑地瞎闹,又碎又俗的剪辑让两位主演辛苦的表演付诸东流。如果能把重点放在Liz身上多挖掘一些,不要这种悬疑片拍法,朴实真切一点讲Liz的故事会好很多,现在搞成这样子真是捡芝麻丢西瓜。总之真的很烂了,导演还天天媒体上叫冤,好可笑。P.S.西皮粉还是要开心一下Zef跟Lily的银幕结合,几年前两人谈恋爱时太低调除了路边社外没啥同框,现在有整一部电影可以吸,太好惹。
熟读法律,本以为自己辩护能逃脱,但在证据面前无法抵赖
人们忘记了TedBundy在没有死刑的情况下只获得了终身监禁的好处。他在最后一刻拒绝了,这使法官大为震惊。我仍然喜欢2002年与迈克尔·赖利·伯克(MichaelReilly Burke)合拍的邦迪电影。这是扎克一次严肃的角色,并表明他是一个伟大的演员,不像他的一些糟糕的喜剧。
死亡,谋杀,爱情,性,感人至深的故事
3星,真人真事改编,影片质感也不错,老派风格。角度比较站在被告这方,看着挺无辜的。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