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尉赶路不会不顾人情急行军,反而会等士兵修自行车链条;到了战前又会催促士兵喝完蹭来的咖啡。
From the top,they said:it was not in vain.But the price,it was high,for some.没有拍成将阵亡16人的战争拍成誓死抵抗说教片,只有珍惜战友生命的节节败退最后投降的剧情:你们为什么要抵抗这么长时间?
你们的政府已经投降,就在几小时前。
这是没有必要的。
我们不得不付出如此多的生命。
“假设每个士兵都迟到,战争不会发生”的说法是可行的。
只是如此一来,各个领域为自己谋私的“士兵”会无规则可循。
但是,这是规则与制度的问题,并不是战争的问题。
和平之后的问题是会很多,但这并非是“鼓吹武斗能解决问题”的合理理由。
时隔两年,总算明白哪儿不对了。
所以知乎上那个高赞回答不是严谨的。
“二十年前这里是德国,现在是丹麦”,电影里的为士兵提供临时躲避的老太太这句话其实最为道出本质打来打去,土地还是那片土地不管谁来当王,老百姓其实并不在乎,老百姓只是想过上安全踏实的日子,所以,每场打着正义旗帜的战争,到底是谁的战争?
两军交战,但求有良知的军队,不要捆绑老百姓作为战争的牺牲品
当众军官在作战室商议作战计划时,恐怕谁也不会想到战争竟然结束的这样短暂。
在德国进攻这个童话王国时,恐怕也不会想到居然会遇到有组织的抵抗。
在二战中的小国,恐怕除了芬兰、希腊这两头犟驴,没有谁坚持超过两个月,而丹麦这个童话般的国家,的确对战争早做准备。
但怎奈地小人稀,还曾被德国统治过,就算丹麦国王有心抗战,光是看看天空中的飞行编队和地面上的装甲车就丧失了抵抗的希望。
电影里的主角,那位上尉,是一名合格的军人。
上尉作战指挥的水平不可谓不出色,甚至成功抵抗了一阵,可惜手下仅十余人,再有本事也难翻盘。
“无力感”不仅仅在他身上存在过,每一个看过该电影的观众也应该身同感受。
要说上尉带领的这群士兵还算幸运,他们没有经历过敦刻尔克被包围的焦虑,没有经过斯大林格勒的反复争夺与生死无常,更没有经历过列宁格勒900天围城的饥饿与绝望。
当然,D-DAY的浴血抢滩和攻占柏林的喜悦也与他们无缘。
他们见证了这场战争,胜利方的功劳却没有他们半份,曾经抵抗过的历史也逐渐被人遗忘。
最后那一声“结束吧”,心中的无奈和悲愤可想而知。
今年看的两部二战电影,一部《地雷区》,和这部《开战日》,目光都没有集中在主战场,所讲述的故事鲜为人知。
二战并非是属于几个大国和几场重要战役,这场几乎波及世界所有主权国的战争,每个国家都在投降和抵抗之间做出了重要选择,每个士兵都曾为自己的家园与人民而战,我们不该忘记他们。
对于惯于平静的丹麦人来说,战争之于国家,不过是历史教科书当中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正如影片中老妇人所言:“我的家20年前属于德国,现在属于丹麦,也许我该感到惭愧,这对我来说不意味着什么。
”;而对于真要历经战争的每个活生生的人,却意味着种种生离死别痛失战友、痛失亲人。
无用抵抗之后的无奈投降失去了最终可能只是然并卵的“尊严”,但保全生命和家庭之后的生活要继续。
“实际”甚至“实惠”的北欧思维让以民族社稷大业为先的天朝人来说很难理解,因为我们非常熟悉战争对于国家民族它意味着什么,而我们又非常陌生战争对于个人家庭意味着什么。
大概就是这样吧
这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战争电影,虽然交火场面不多,没有一点快进的看完了。
丹麦在1940年4月9日入侵4个小时就投降了,丹德边境的丹麦边防军,以非常差的装备抵抗,最后弹药打光不得不投降,才知道丹麦政府几个小时前就已经投降了。
电影中的2个点:1.战斗双方的实力相差巨大,丹麦军队装备非常差,电影中部队的运输手段主要是自行车,步兵只有40发子弹,这样装备的战斗节奏是缓慢的,跟眼前的敌人一发一发的拼步枪。
而德军虽然也显得经验不足,但他们的装备已经是装甲车、坦克和飞机了。
2.丹麦边境曾经是德国的领地,当地居民对德军的到来没有强烈反感,人们出门围观甚至欢呼。
内容总结如下:丹民不知亡国至,闲逛售物看热闹。
军队政府无斗志,寥寥数枪便投降。
或许有人会说这没有激烈冲突,这没有大场面,但正是这样才能体现丹麦在1940年的独特性,在不刻意的叙事中,却让你自然感受到历史的紧张感,在平淡中凸显出小国的乏力感。
入侵丹麦的战争是如此微不足道,以至于哈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只有一两句话:“在4月9日上午5点15分开始发动对挪威和丹麦的作战”,只是重点叙述挪威情况时附带提一下。
丹麦少尉率领的自行车排前后死了两个士兵,在面对第二个死亡时,他大吼一声:一切都结束了。
宣布投降。
转折似乎有点突兀,但这或许折射了丹麦本来就不坚定的抵抗意志,稍有挫折便放弃。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中国人估计难以理解丹麦的选择。
再深入一点,在人权和主权遇到冲突时,你该怎么选择?
国家的存在是为了护卫生命,那么为什么要为一个虚幻的国家概念牺牲自己的生命?
很多问题答案似乎很清晰,但又很模糊。
小国的悲哀说说《开战日 9. April (2015)》和《苏芬战争 Talvisota (1989)》。
看看丹麦军人的作战,说好听点叫且战且退;说不好听点,就是一路逃窜。
不过看看丹麦军人每人40发的弹药基数,以及整齐的钢盔、呢大衣;对比共军在抗日战争的弹药基数,以及平型关战役后115师师长分到的战利品,就知道丹麦的条件比共军好太多。
更不用说丹麦人手一辆的自行车和摩托车了。
在战场上,丹麦群众围观的热情也超出本人的想象;有看热闹的,借机推销的,兜售农副产品的,根本看不出战争的迹象。
最终的结果,进攻的德军伤亡20多人,丹麦只有两人阵亡;损失连现在的黑社会开片都不如。
当然,最核心的原因是丹麦和德国在某种程度上同文同种,所以说战争还不如说是听听枪响,走走过场。
再来看看《苏芬战争 Talvisota (1989)》,在战前面对苏联的种种无理要求,芬兰国内,从内阁、外交部到各种媒体、舆论直至普通百姓,各个群情激奋。
唯一提出接受苏联无理要求的,叫曼纳海姆。
要是芬兰的“爱国青年”出于义愤,消灭了曼纳海姆,那该有多欢乐。
在后面的战争中,曼纳海姆及其军队,做了一切能做的事情;对比丹麦,芬兰军人的战斗意志、技巧秒杀丹麦军人。
话说回来,小国终究是小国,面对强敌不惜一切代价的进攻,就算交换比在高,小国还是无法承受损失,苏芬战争的最终结果就说明了问题。
所以,两部片子最大的收获就是:国内不管怎样,绝对不能分裂;只有大国,才有足够的体量承受一切。
开战日即是投降日,经过4小时短暂战斗,丹麦就向德国投降。
本片反映的就是这一天的战斗。
”由于投降及时,所以二战中伤亡最小(丹麦驻华大使馆语)”,但代价是冰岛从丹麦独立。
由于同属北欧日耳曼民族,丹麦语基本上和德语差不多,丹麦人对是不是被德国人统治并不在乎。
当时丹麦也有不少狂热的纳粹分子。
在二战中甚至在党卫军中有丹麦的军团。
丹麦的战略位置并不是很重要,德国与其说是要进攻丹麦,不如说是要通过丹麦进攻挪威。
挪威人对德国人似乎并无好感,抵抗也比丹麦人激烈多了。
苍蝇虽小也是肉,仗没怎么打,好歹也算抵抗过,值此反法西斯战争结束70周年之际,也值得大书一番。
电影表现的基本上就是个班排战斗,没有战壕,没有大炮,但战斗虽小,拍得却很细致。
服装道具、武器都做到了精准的还原,有勃格曼手枪、康斯贝格步枪、麦德森机枪。
其中麦德森机枪,作为世界上第一种轻机枪也是一代名枪。
中国政府也曾从丹麦购买引进过麦德森机枪。
可惜图纸和全套设备被日军炸毁,所以未如捷克轻机枪那样被大量制造,在中国也就没那么知名了。
真实,克制。
这是我为什么喜欢小众电影尤其是小众战争片更甚于宏大的院线巨制的原因。
你可以说是“平民”参演,也可以说是技术限制,但不可否认,这样一部通过真实情况改编的小国影片确实带给我远比弘扬个人英雄主义的类型片更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冷静克制的摄影,朴实无华的镜头,小心谨慎的剪辑,中规中矩的场面调度,对有限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些是它不及好莱坞战争片的地方,在我看来也正是它胜过好莱坞战争片的地方,因为那种地方的出品,再怎么努力想还原真实、想要洗去铅华,却只能把真实感停留在镜头上,也就是停留在炮火连天的战争表面,很难做到像这部电影一样在看似不经意的平铺直叙间透过纷乱的硝烟把一切原本的情感倾泻在观众的心里。
回到正题,谈一下这部电影的感受。
从影片的一开始,寒冬、雾霭、厚重的军装、森林和鸟鸣……这些首先呈现出来的视听恰到好处地勾勒出一个辽远的北欧国度;当我还来不及考虑更多关于这个陌生的国家和这段陌生的历史,就被寻常的甚至略带懒散的训练以及这些士兵的训练内容所惊讶,居然是更换自行车胎,这还是我印象里第一次把自行车部队作为主角搬上银幕。
然后气氛紧接着就浓稠起来,镜头随着士兵们的疑虑和长官们的担忧,通过训练场、营地、会议室等简单狭小的场景,逐步把战争前夜这一令人不安的时间节点推到近乎爆炸的边缘。
少尉在办公室内沉默地写着家信,五味杂陈地给手枪装填着子弹,办公桌上缓缓掠过的家庭照片;营房内士兵们佯装的沉稳与自信,却又按捺不住心中的悸动与焦躁,极力掩饰紧张的对话和快要压抑不住的情感迸发;营地院内少尉与摩托化部队的中士交换着烟火,略带惆怅和不安地以两位老兵的身份交流着即将来临的战争;简报室内大小军官围在桌前焦虑地等待边防站的报告,谨慎地探讨着抵御敌人进攻的策略……这些简简单单地一切就是把战争爆发前这样一支驻守边境的小部队会表现出来的一切原原本本地呈现在镜头前,却也把战争来临前的紧张、焦虑、压抑、凝重和那么一点点跃跃欲试的兴奋充分地、炸裂式地涌现出来。
就像海面之下的暗潮汹涌,厚重的军装和皮靴下面透出的也是隐忍又不失爆发力镜头语言。
然而,该来的一定会来的。
当边防站最后一次通报情况:“德国军队正在向边境推进……他们越过边境线了!
我们正在遭受侵略!
……”然后就是断线的盲音,无论简报室怎么努力寻求回话等来的都是可怕的沉默。
军官们互相对视了一眼,明白了接下来他们应该怎么办了。
他们的祖国正在遭受侵略,他们的使命在召唤他们。
警报拉响,营房里的所有人担忧的也终于来了,战争的洪流已经席卷到士兵们的面前,由不得他们再踌躇什么。
急匆匆地穿好军装、戴上头盔拿起步枪,一窝蜂式地冲到楼下,面对长官的命令,排好队领取子弹和急救包。
这里运用了许多特写镜头,军需官分发弹药时的机械、士兵们接过弹药时的颤抖,士兵们脸上表情的纠结和惶恐……充分地表现出新兵即将踏上战场时的紧张。
最先出发的是摩托车连,自行车连将紧随其后。
临出发前摩托车连的军士略有迟疑地问少尉:“骑自行车到那里需要多久?
”,少尉坚定地答道:“我们远比你想象得要快。
”这是一份战友间的安慰和鼓励,满怀着对国家的炽热情感。
摩托车连开走了,紧接着出现了让我感动的一幕,少尉和中尉没有像影片开头一样“吃小灶”,而是带着同样的装备跨上自行车,冲在连队的最前面。
我同样也忘不了中尉低沉但坚定那句话:“愿上帝保佑国王和祖国。
”当一行人吃力地蹬着自行车在公路上前进时,我们看到的是笨拙的身影和疲惫的面庞,而不是我们想象中部队奔赴边疆保家卫国的雄赳赳和气昂昂。
也许这就是一个小国的无奈吧,人数装备资源全方位落后于对手,但祖国遭受了侵犯却又不得不去迎击强大的敌人,这是一场不可能胜利的战斗,可能每个士兵的心里都少了那一份必胜的信念。
就在大家竭力赶赴前线的时候,迎面却开来一小股部队,不是敌人,正是先于自己开拔的摩托车连……大家面面相觑,有名新兵试着安慰自己道:“也许是战争结束了?
”。
摩托中士却带来了不好的消息,奉命守卫的隆托夫特比尔已经沦陷了,我们正要撤防到下一个村镇构筑防线,最好你们也跟我们走吧。
中尉此时略有鄙夷地回答说:“我们接到的命令是坚守隆托夫特比尔直到援兵抵达,你可以做你想做的。
” 中士的神情闪过一丝犹豫,丢下一句“你还没有看到过前方是什么样的。
”便继续带领摩托小队朝着相反的方向驶去。
然后就是短兵相接,中尉利用仅有的地势和时间简单部署了一个防御阵地,准备尽力把德军拖在这里。
就算是守株待兔,这支部队也丝毫没有获胜的可能,他们仅有的重武器是一挺老旧的机枪,面对德军的装甲车几乎无能为力。
部队被打散了,少尉率领的二排也阵亡了一个兄弟,他只能无奈地下达撤退的命令,抄近路退守至哈泽斯莱乌。
中途他们躲进了一个农妇的房子,院子里鸡犬相闻,屋子内宁静祥和,直到农妇出来被吓了一跳——也是被这些陌生的“闯入者”所吓到。
少尉见没有追兵而至,便下令起身继续赶往下一个村镇。
这里给了一个背朝镜头,直到一行人慌慌张张地走远,庭院里还是鸡犬相闻,仍旧是一派祥和,这是第一个有深刻意义的讽刺;遇见了中校,他宛若运筹帷幄一样平静询问着少尉战况同时指挥着电台装车,然后坐进汽车开走了;来到了一个小村镇,再次遇到了摩托部队,他们在这里构筑了简陋的工事准备阻击德军,可当地的百姓却像看马戏团一样欢快地再看着这帮士兵的热闹,有一个孩子还在向大家兜售牛奶……当炮火真正在身边炸响,这些平民才想起来逃跑,混乱之中那个卖牛奶的孩子被打死了,这只是这部电影里第二个阵亡的给过正面镜头的角色。
部队进行了坚强而微弱的抵抗,结局仍旧是失守。
仅存的抵抗力量终于退到了哈泽斯莱乌,负责守卫正面入口的上尉却接到命令不能放任何人进去。
少尉压抑着怒火上前与他理论,作为刚刚从前线退下来的人,说出了那句似曾相识话:“你还没有参加战斗吧?
”上尉愣住了。
少尉接着冷冷地说:“在等待你们支援的时候我们已经在边境上失去了很多士兵。
”最后上尉打开了路障对他们放行。
守卫城市的巷战达到了影片的最高潮,说实话,这场巷战拍得一板一眼、整整齐齐,宛如搭好布景的舞台剧,丝毫没有我们所知道的巷战那样的残酷和惨烈。
但同时也拍得极其真实,士兵们找掩体射击、交替掩护,以及撤退时的混乱、无序甚至仓惶狼狈全都让人身临其境。
在城市里最后进行的抵抗,大敌当前,弹尽粮绝,这一小撮人被德军逼到角落再无路可退。
少尉面对着士兵们急切的呼喊与茫然无措的诘问,决绝地取出了曾小心翼翼压上子弹却从未勾动扳机的手枪。
耳旁一侧是近乎绝望但只要有命令就仿佛看到曙光的忠诚的士兵:“长官!
我们该怎么办?
下命令吧!
”,另一侧是大口喘着粗气、抽搐着,已经半身跌入死亡仅仅依靠求生本能支配剩余意识的伤员:“救救我……我不想死……”。
墙的后边就是近在咫尺的如潮水般涌来的敌人军队,身边的环境非常危机非常紧迫,身边的环境也仿佛滞缓了、静止了。
少尉颤抖着、紧绷着,他咬紧牙关,他汗如雨下,他感到天旋地转……直到他木讷地挤出那几个字——“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
”我曾几度担心他会把亲手压进弹仓的子弹送进自己的嘴巴,却忘记了一个军人最后的也最真实的出/绝路——投降。
当少尉决绝地喊出投降的字眼,他全身的血气似乎又都回来了,尽管充满了负罪感与愧疚感,但他保住了这一群人的生命,所以我们不能总是用传统的价值观念衡量这是对还是错。
周遭前一分钟还在搏命的士兵全都愣住了,做好了拼死一搏的准备却没想到等来的最后一个命令却是投降。
短暂的愕然之后即是释然,他们仍然惊恐却添了几丝决绝,前排的士兵丢掉手里的枪,转头便对身后的同伴像俘虏敌人那样吼道放下武器……没有人不会照做,不仅是因为长官的命令,也是在那一瞬间对生命和死亡的考虑,对意义和代价的思索。
那样千钧一发的情况下,你不可能指望每一个人都能冷静地权衡利弊,所以这个重担自然得由少尉——小队的领导者一肩扛下,殊不知决定这个选择要用尽全身力量,是怎样万般无奈与悲痛。
少尉是此时此地的最高长官,他当时在瞬间的恍惚与眩晕中会怎样思索?
自己为什么不是首相或者国王,早早宣布投降怎么会有这么多流血牺牲?
难道国家和政府都看不出来两方差距的悬殊吗?
自己为什么不是将军,在德军越境前就派遣部队进入阵地阻击来犯之敌怎么会像现在这样处处失利节节败退?
自己又为什么不是一名普通士兵而是什么他妈的少尉,下达投降这个命令有多么沉重你们有谁知道我的心在滴血吗?
……反正最后这个命令是说出口了,士兵们的性命总归是保住了。
少尉率先举起双手走出掩体,反复呼喊不要开枪,其他人也跟着他缓缓走了出来,不过惊恐并没有消失,谁都害怕对方会因为紧张而扣动扳机,如果那样,投降和牺牲就真的失去了任何意义。
好在这不是东线,任凭德军怎样吼叫他们也不会屠杀战俘。
正如高潮过后总会带来失落和惆怅,影片高潮过后的结尾给被俘士兵的镜头全都意味深长。
苦涩地分享香烟,不甘地抽着烟,被喝令站起来时愤怒地掷掉香烟,少尉下令列队众人带着仍是军人的骄傲齐步走向囚车。
这时候镜头呈现的远景,是兴奋的人群,他们看到竭力捍卫的国家到处悬挂着万字旗,竭力保护的民众竟在跟侵略者握手言欢……上车之前德军的一名军官拦住了少尉,向他表达了军人的敬意,但同时也透露了自己的疑惑:你们为什么还要拼死抵抗?
为什么还要增加这么多无谓的牺牲?
少尉不明白对方是什么意思,服从命令坚守阵地保家卫国这些不是军人的天职吗?
换做是你也一定会这样做的。
难不成你是在嘲笑我们的弱小吗?
德军军官看出了他的疑惑,转而问道:“你们的国家早在几小时之前就已经投降了,怎么你不知道吗?
”木然,木然,还是木然,这是这时最好的解释,少尉已经无力去懊恼与纠结,这一沉重的回答确实打击到了少尉,可他却已经没有力气被击倒了。
他拒绝了德军军官礼貌的邀请,坚持要跟自己的士兵同乘一趟车去战俘营。
他是最后一个登上汽车和落座的,已经坐下的士兵没有一个人在望着他,也没有人望着其他人,他们都已经没有力气了。
又是一个摇镜特写,每个人的表情都很疲惫,却又各有不同,或懊恼、或愤怒、或悲哀、或茫然、或无奈……都清晰地展现在一张张苍白的脸上。
随着汽车缓缓启动,他们经历了第一战,也完成了最后一战。
一天不到的时间,从开战到停战,从自己的军营又回到了别人的军营。
车窗外缓缓掠过的,是祖国的孩子登上德国陆军的装甲车,兴奋地挥舞着头盔和武器,仿佛他们赢得了胜利。
正片结束后是对当时亲历战争老兵们的访谈,这永远都是一个十分感人的场面,这样的采访一定要趁早,就算他们活过了战争也终究逃不过时间,可悲的是我们以后的战争片很难再看到这样的画面了。
最后说一下对于电影本身我的个人感受,如果人物对话、角色关系以及战争刚刚爆发短兵相接时的张力再把握得纯熟一些,一部分镜头和剪辑的运用再多下些心思、大胆一些,这部《开战日》完完全全是一个值得给满分的经典佳作。
豆瓣上的评分,实在是太低了。
小国与大国之前的战争,还没开始,其实已注定是败局。
你还在骑自行车夜行,练习换轮胎的速度,而人家德国的坦克已经开进了你的国门;你还在一颗一颗装子弹到弹夹里时,坦克已经开到你的面前。
但是,至少,丹麦也有抗争过!
小国也有小国的尊严,不管大国小国,都有军人,军人与普通平民的看法就有天壤之别。
平民说,20年前这里是德国,现在是丹麦的,不管是属于哪个国家,我都不在乎。
军人说,但是我在乎。
非常写实的一部历史电影
一场甚至连冲突都称不上的战争,导演却处理得相当可以
其实咱们看看这类战争片还是挺好的,大国和小国的战争观对比。故事很平淡,拍得也克制,看到有人说欠表达,这就是看多了直白的强刺激的不需要动脑子的类型片,该表达的不都在里面了?
分数:68 中规中矩的战争片,特色就是自行车小队阻击装甲车和坦克部队……影片中没有爆炸、没有手雷炮弹等出现,还有没有配乐是另一特点。短暂的战争,开始即结束,但令人反思。
这个题材拍成电影真是尴尬。故事没有太大起伏,也实在没得起伏,毕竟实际战斗时间还没这部电影的拍摄时间长。德国丹麦同文同种的,并没有看出太多战争的反思,也算是拍个献礼片安慰下自己,毕竟也算放了两枪。作为电影,只有上尉最后率队投降那段有点意思。
不明白但微微敬个礼
开战命令都是让人紧张不安,也不知道什么结局,士兵遵从命令,平民平静生活,这或许就是一切战争的开端。
如同过家家
场面太小的战争片还是会闷
战败的面孔。战争电影里的另类作品,描述丹麦这个二战版图中的边缘战场发生的事情,淡淡的绝望和迷茫充斥全片,比波兰骑兵对抗德国装甲师更荒诞的是,丹麦士兵只能骑自行车进行战略转移,所谓的转移,也就是节节败退撤守而已。甚至没看到丹麦用任何重武器反击,仅仅一天便投降了。片子重点描写的是各种备战细节和单兵操作,但这些在强大的机械化部队面前都没有意义。而影片同时隐隐流露出某种意识形态,即丹麦的迅速投降实乃迫不得已,并非脆弱绥靖的表现,还是抵抗了的,但真实的历史当真如此吗?
白打了。。。
二战丹麦抵抗了几小时,战死16个士兵,它能拍出什么战争片?恰恰相反,开战日非常出色,战争题材上品。它仅拍开战日一天的故事,战争气氛、士兵心理、对阵视角都很抓人,紧迫和压力贯穿始终,战争片不一定需要大场面和血浆。但由于时间紧促,所以对无谓的牺牲伦理主题展开不充分,这点不如波兰西盘岛。
很新鲜。没见过的自行车,头盔跟咖啡壶。视角也比较有意思,不同于我们的死很多人,在没怎么伤亡的丹麦,二个人就已经很多了。
爱沙尼亚、瑞典、丹麦陆续拍了这样的电影,下一个该比利时荷兰拉托维亚芬兰了
德国军官问他为什么坚持抵抗这么久 难道不知道国家已经投降的事情么? 直接把大哥问蒙圈了 大哥心里瞬间那些个酱油白醋各种调料直接都溢满了斯勘的纳维亚海峡
小国寡民,四小时就投降了,拍了一部两小时的抵抗电影。
我怀疑这是架空历史……丹麦人只有屁滚尿流,满脸谄媚
渐亮天光下缓慢地骑行机动,类似《锅盖头》里科威特油田大火的诗意。
没什么深刻的含义,这个大事件感觉从丹麦国王的角度拍才会有点意思。
如果军人在战争中集体反思保命怕死,那豆瓣统治地球是早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