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争,1961至1975年,美国对越南发动的侵略战争。
越南战争是印度支那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争期间,美国耗资2000多亿美元,阵亡46266人,非战斗减员10326人,伤153311人,失踪和被俘5486人。
战争的失败,使美国在美、苏争霸态势中陷于被动,被迫收缩全球战略。
越南人民在中、苏等国支援下,与老、柬人民并肩战斗,以伤亡200多万人的代价,实现了国家统一。
看预告的时候就感觉挺有意思,奇奇怪怪的标题总有些不错的内容。
本片也不例外,由酒话引发的一次旅途(其实也有身边的人的刺激,不断去世的伙伴和游行的妹妹),带来了一个精彩的故事。
虽没看过原著,但就改编后的结果来看还是比较完整的。
观影感受嘛,就有点复杂了,就谈谈对主人公成长的一些浅显见解吧。
整个旅途对主人公影响深远,甚至可以说改变了他未来的走向。
在他不断寻找朋友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接近战争,不断接近真相。
而越接近真相,离过去的自己也就越远。
离得越近先说说主人公的朋友们,分别在越战的不同地方。
这里只聊聊那三个他想找的朋友,临时出现的篮球队队友不做讨论。
第一个朋友第一个朋友离前线较远,找也好找。
甚至用看起来十分戏剧化的顺风车都能找到,简直离谱。
相遇后也十分开心,大家深夜畅饮,谈天说地,好不快哉。
此时主人公还没有意识到战争的残酷与真相,因为这一切太顺利了,顺利到让人不敢相信。
从编故事拿到三天假,再到顺风车,再到找人一气呵成,没有一点困难。
即使长官出现,也没有让男主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甚至知道了CIA这个特殊角色,为后续的旅程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其实这里男主还没意识到什么,仿佛越南战场跟他在麻省当兵一样,其实只是他离得不够近。
第二个朋友第二个朋友已经在前线了,不过不是战争的中心地带,有遇到敌人也有生命危险,但好在范围不大,能勉强接受,男主的内心开始发生一些变化。
本以为见面是个惊喜,第二个朋友会和第一个朋友一样开心。
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深处前线的朋友没有开心只有愤怒。
愤怒的不仅是自己被召回时的风险,还有对男主的担心。
虽说男主是前美国海军陆战队成员,但毕竟没有经历过真实的战争,孤身一人来到这多少会有危险。
后面的情节也是十分奇妙,朋友竟带着男主去了战壕,体验了一宿真实的战争。
虽然子弹满天飞,但无人伤亡,男主也是怂怂的待着。
最后大家还是一起喝了早餐啤酒,朋友的愤怒虽说消退了不少,但并没有让男主继续走下去,而是给他安排了回去的飞机。
虽说男主此时有点动摇,但依旧坚持着目标。
下一个朋友,才让他真正发生了改变。
第三个朋友第三个朋友,也是唯一受伤的朋友,给男主带来的震撼最大。
情况发生的也比较特殊,本来都要溜了,可谁成想突然的新年战役突然爆发,打得男主措手不及。
朋友所在的弹药库又炸了,作为哥们儿自然是要去一趟的。
万幸朋友只是受伤,没什么大碍。
只是这个朋友对男主的态度一言难尽。
并没有表示出高兴,更多的是不耐烦。
为什么不耐烦?
难道从小玩到大的朋友穿过千山万水来找自己的时候不应该开心么?
笔者推测是因为最后一个朋友刚经历过生死大劫,失去了不少战友。
现在男主来了,更多的是希望他早点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不要有性命之忧。
还有一方面是这个人竟然因为送啤酒这个莫名其妙的原因来到了如此危险的地方,为他的愚蠢而生气。
其实都是可以理解的,第三个朋友处境比第二个朋友的处境也不遑多让,毕竟身边就是弹药库,这也让他的危机感更重。
此时的男主刚在城里见识了战争的残酷,甚至失去了自己刚交的朋友孝。
军营里又是一片战火后的破败,内心对于战争的真相和本质有了新的认识。
已经不再是当初纽约城里只能通过媒体来了解的普通群众了,有些事情还是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能明白。
相信男主在回去的飞机上一直在思考这些事情,和已经逝去的士兵们一起。
离得越远男主回去后,镜头语言直白的告诉我们男主已经不是曾经的自己了。
想想影片一开始大家讨论越战时的镜头:
镜头分别是对着男主和他的朋友,还有酒保一人。
因为此时只有酒保参战过,对于没有经历战争的Boys显然是对立的,对立的双方讨论问题,很容易引发一些冲突,比方说酒保的突然炸毛。
男主回来后的镜头是这样的:
一个镜头给酒保和朋友们,一个镜头给男主。
镜头的变化暗示着双方认知及思想层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这趟旅途让他获得了真正的成长。
后续大家也知道了,男主从一个无所事事一直啃老的油工,慢慢上完了高中,去了哈佛大学,最后成为了纽约立法和政治主任。
现实就是这样,你离某些东西越近,就会离某些东西越远。
其中好坏尚不可定论。
毕竟生活嘛,哪里说得准呢?
PS:真的不该早上看这部电影的,看到一半发现该去上班了,不得已只得请了天假┑( ̄Д  ̄)┍。
参考文献:1.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一部从名字开始就在讽刺的电影。
听起来,一个人为了弟兄们,要把象征着思念与支持的啤酒,千里迢迢从美国运到越南,确实值得讴歌。
但是,这故事有个前提,即它发生在越南战争期间,那些啤酒之于浴血奋战的美国大兵,太像不知天高地厚的玩笑。
那场号称出师无名的侵略战争,曾被美国上层包装出虚伪的正义,而像本片男主奇基(扎克·埃夫隆饰)这样的普通民众,有过一定的军事经历,并且将之视为人生最高光,那在电视、报纸铺天盖地的英雄宣传当中,自觉成为战争信徒大概不足为奇。
哪怕社区里一同长大的伙伴,已经有在战争中失踪,甚或是牺牲,又哪怕自己的妹妹已经上街游行,痛斥政府把年轻人推去送死,他也只会觉得,站在反战一面,是再愚蠢不过的丢人举动了。
于是奇基当众驳斥妹妹,甚至跟对方阵营动粗,并在之后头脑一热地决定,要把美国啤酒,亲自送到参战的兄弟们手上,让他们知道大家都在惦记着、敬佩着。
因此,有了这么一出骑虎难下的「白痴」戏码。
「白痴」是相对参战军士以及我们这些旁观者而言的。
死伤无数的战争被视作儿戏,奇基只身一人走入战区,只当是探访哥们儿的长途旅行,哪怕已经去到了第二处战地,还能天真地把发小从前线紧急召回,而对方冒着枪林弹雨的生命危险,仅仅因为那罐号称惊喜的啤酒。
更可笑的是,奇基千辛万苦带来的美国啤酒,在越南就能买到。
不过这没有否认事件中的「英雄」一面。
原本奇基只是一如往常地随意跑火车,没想到被闻讯而来的伙伴家属先后托付,那既然夸下海口,作为「男人」,头皮再硬也还是得去。
于是他运送啤酒,也捎上对方女朋友无法送达的袜子,还有母亲希望带去的信仰项链。
他希望昔日玩伴能够在千里之外,由精神层面抵达曾经一同喝酒吹水的无忧岁月,缓解乡愁,消减紧张,就像是希望自己依然葆有的过分天真,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这里有一些关乎自我感动的持续修正。
哪怕被掩盖、被粉饰的残酷与邪恶已经出现在眼前,他还是选择一再蒙蔽自身本就匮缺的事实认知。
他只在原地惦记过往,不可能知道,更不愿意相信原地和过往,都失去了真实性。
他越纯粹,越显得他和跟他一样的大众可悲,而这可悲对于美国,甚或整个人类社会而言,是持久和惨烈的,尽管有一派风和日丽的表征。
那么概括起来,在政治或人性考量加诸身上之前,奇基可以说是典型「兄弟会」思维的反面代表——高度重视交情,高度认可阵营,因此高度顽固、蛮横与排异。
具有微缩社会关系的封闭环境里,兄弟会渗透的价值,是一个派系的最高指南,也是相应世道运作的准则。
奇基与社区里的同龄人,就构成了这样一个群落。
高度倚赖这一群落的他们,往往具备相似的背景,缺乏自我思考的习惯甚至能力,因此视野较窄,思想趋于过分保守。
与此同时,无所事事的他们往往既觉得怀才不遇,又觉得不外如此,整体上头脑简单但世故,愤世嫉俗但偏颇。
奇基他们的抱团取暖,构成愈加闭塞的气压。
唯独是在这样一个圈子里,他们可以集体冬眠在昔日本不那么光辉,却可以在重复回味中榨出神话属性的往事里。
因此,当他们认为身在国内的反战派被误导过后的抗议,是对光荣参战甚至英勇牺牲的贬损,是对国家意志与兵士传统的公然对抗,那必然剥夺了他们这些服过兵役便自认官兵的群体的良好感觉,相当于从根基上瓦解他们存在的意义。
很多人喜欢把「归来仍是少年」套在男人身上,但很多时候,这话说的仅仅是脑子。
奇基身上这种单纯的,沉实的,却也带有固守毒性的少年气,被电影集中放大。
诚然,《啤酒运送》是一部反战电影,但也由是在反战群像中,竖立起一个相对新鲜的人物形象,不是反派,但拥护过反派,让人气郁,但又有难得的热血。
所以他哪怕是反战喜剧里的角色,却完全可以给世间最庞大的群体之一代言,包括我们在内的许多人,就在某个阶段,某个角度,就是这样的井底之蛙。
人物特性的出挑,予以观众相当明晰的战争观感。
熟悉的酷烈战火一分不少,但因为适配的荒谬喜剧色彩,使得游园式的深入,摆出了高度概括的启蒙姿态。
奇基来到越南之后,后知后觉地领略到战争内核的残酷。
原来在美国新闻报道里锐不可当的军队,不仅笼罩在腥风血雨之中,而且面临节节败退甚至伤亡惨重的后果。
更为甚者,官媒口中冠冕堂皇的正义之师,却在肆意处置俘虏与平民,而且美方在维系国际风评时,动用了各种栽赃嫁祸的下三滥计俩。
在奇基经历信仰崩塌与重构的递进过程中,观众也随之加深了对越战的虚无,媒体的坚执,以及总统为首的谎言集团的印象。
前期当中,奇基必须是蠢钝的,他不蠢钝,就没有后面回神醒转的机缘,没有借势打脸的反差,那么这些残忍的桥段与虚伪的传播,就没法被影片诙谐幽默的风格压出更能震撼人心的力量。
很突出的一幕,是奇基初次在酒店邂逅一众记者,对大家竟然不信服、不尊重总统表示强烈不满,他觉得大家写遍这场战争的负面报导,让国内民众失去希望,并导致当下乌烟瘴气。
直到后来,记者寇茨(罗素·克劳饰)跟他表明,真相不会伤害大家,扭曲事实的谎言和阴谋论,才是伤害美国的东西。
终归故事的余味在于,哪怕我们站在相对上帝视角的后来者位置,也还是能够清晰感知到人在事与时中难以摆脱的思想禁锢,因而对需要付出代价才能探寻真相这一美国常见的创作表达,有更多清醒的理解。
人对认识自我的艰难,在电影里面,甚至外头,成为了略高于反战主旨的思辨对象。
而这一切包裹在喜剧与传记的双重外壳里,更易服用,也更能延宕。
喜剧,放大了悲剧探索的范畴。
传记,则任由真人原型劫后余生的原初经验,给现实里的迷糊人生多泼几盆冷水。
这样一部剧作设计相当圆熟的电影,具有充沛的情绪感染,很难不让人想到导演彼得·法雷里此前在奥斯卡登顶的作品《绿皮书》。
《绿皮书》 两部电影都以相对愚昧的底层白人作为主角,通过一段充满思想冲突的未知行程,不断挑衅固有认知,拨正偏见教化,慢慢走向人与人之间弥足珍贵的理解,也对身份及相应位置所捆绑的无妄之灾,进行具有同理心的反省。
《绿皮书》关乎种族,《啤酒运送》关乎国别,都有隔阂与掠夺,都在后世有了公论与拨正。
与此同时,前者关乎国内的不公,后者关乎国际的不义,积怨跟警惕填充了电影体量和时长无法抵达的深广背景。
前些年愈发自觉的种族伤痕曝光与反击中,《绿皮书》顺势成了一部来自「对家」书写的忏情录,获奖无数至少代表着自觉矮上一截的身躯,有了境界高上一层的示范。
起码,好看之余,是能为呼声所用的。
《绿皮书》《啤酒运送》其实在这基础上,接续探讨了人受限的思维,以及由此带来的无尽伤害,突破了反战基本盘的固有冲击。
不过,它改编自真人真事却呈现出某种夸张戏剧效果的简化编排,重复构设带来的功利印象和审美疲劳,使之失去一些更为本真的触动,加上现在并非反战高潮,而且长期广受关注的战争片总显饱和,少了冲奖的天时地利。
法雷里试图接连炮制成功案例的意图,就在更大的野心和更弱的表达之间产生了矛盾,哪怕奥斯卡屡次让相对大众的电影,盖过相对精英的作品,国外口碑远远未能触及此前高位的《啤酒运送》,也很难再在颁奖季找到立足点。
但至少,它在延续法雷里喜剧之路的表达上,让人看到奇基可以是另一种形式的「阿呆与阿瓜」,还是能够叫人「一个头两个大」,更重要的,是在这网络喷子与过火理想主义者遍布的时代,让人明白奇基这一人物尖锐的冒犯性,来自我们,更指向我们。
那么,都被借古讽今了,总该被讽醒三两次吧。
一、意识形态斗争战争的反思——谁才是真正的侵略者?
真相不会伤害我们,谎言才会,扭曲的事实和阴谋论才是伤害这个国家的东西。
对于越战的反思,男主Chickie从一个拥护美国政府一切决定的无知者,逐步认识到了战争的本质,这不是为了对抗XX主义,而是一场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散布。
邻居死亡,只有妹妹哭泣,可见,一个士兵在漂亮国人的眼中只是为国捐躯的士兵,然而,他们还是丈夫、儿子、父亲。
只有女性才能深刻体会到战争带来的压力和焦虑不安。
酒吧老板“上校”作为二战遗留老兵,对漂亮国的决策深信不疑,并怀疑这一代人是否会打仗,不考虑那些年轻的小伙子为了什么去战斗。
军官对于Chickie假装中情局深信不疑,越是捉摸不透越是中情局,好吃好喝的伺候着,随心所欲的开后门。
白胡子记者作为正确新闻的传播者,Chickie亲自前往前线送啤酒让他改变看法,并教授着Chickie什么才是这场战争的本质。
一场帝国主义打着资本主义的大旗表面上是为了对抗XX主义,实则是散步帝国主义的战争。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全球范围内区域具体化的表现。
二、意象——啤酒到底是意识形态的传播还是简单的美式善意。
啤酒到底作为一种什么元素存在呢?
Chickie酗酒,是一个典型的街溜子。
邻居大都入伍,他凭借麻省服役四年逍遥。
给哥们送啤酒也是口嗨形式所迫,不得已出发,但是在路上相对来说是很顺利的,下船就遇见127部队见到第一个哥们,随后也是很顺利的遇见接下来的几个,虽然有些人喝不到啤酒了,虽然有一些小插曲,不过无伤大雅,他完成了送啤酒的任务并活着回来。
啤酒更像是一种军火补给、一种意识形态的补充,代表着美国高层利益的举动,让前线的士兵知晓漂亮国还在,并弱化矛盾,减少士兵厌战情绪,稳定局势,促使霸权主义的不合理成功。
三、NPC设置影片中出现的交通警察“孝”和酒保“贤”,孝不孝,贤不贤。
交通警察是漂亮国扶植的傀儡政权下的交通警察,酒保是漂亮国扶植的傀儡政权下的酒保。
又是在讽刺东南亚的传统观念亦或者是东方的传统观念,其心可诛。
男主只身跑越战前线给好友送啤酒,回来后改变了对战争的认知,这个题材被彼得·法雷里相中合情合理:他上一部单飞的《绿皮书》问鼎奥斯卡,就是基于一个大叔旅行归来消除偏见的真人真事;鼓吹战争虚报战况,这在俄乌战争仍未停火的今天尤其有现实意义;这种说出来都没人信但又确实发生过的奇葩事,从来都是影视剧的最爱。
于是顺理成章的,法雷里携前作的主创班底,以人物原型的同名回忆录为蓝本拍了本片。
我猜这个叫Chickie的哥们儿要么是缺根筋,要么是想出风头,要么就真的图样图森破被美国大胜的宣传忽悠了。
片中除了罗素·克劳的记者角色是杜撰的,主线中寻访四位好友的过程都基本属实,假扮CIA特工畅通无阻、遭遇北越春节攻势等抓马也确有其事。
导演只是对时间线做了模糊处理,原本四个月的行程让人感觉不到一周,有助于增加紧迫感。
总体观感我觉得还不错,主题也都传达到了。
跟同是越战喜剧片的《早安越南》比,深刻度偏弱但流畅度更高。
无奈影评人不买账,烂番茄新鲜度还不到50%,看来法雷里这次不能在奥斯卡重现辉煌了。
但也有开心的,比如蓝带啤酒,好个大型广告。
这些年,充斥在美国电影中的“政治正确”实在越来越多。
不得不说,观众们都渐渐感到疲劳,毕竟大多数人看电影是想放松一下,不是来听谁说教的。
然而,有一位导演却特别擅长在娱乐和说教之间找到平衡,让你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能领会他想传递的道理。
他就是《绿皮书》的导演彼得·法雷利。
绿皮书彼得·法雷利擅长将严肃的社会议题包裹在轻松幽默的故事之下,用温情与诙谐的方式建构了一个充满着人文主义的世界。
虽然在说教,但并不招人反感。
2018年,《绿皮书》让他捧回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
时隔4年,终于等来了他的新作——
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 (2022)7.82022 / 美国 / 剧情 喜剧 战争 / 彼得·法雷里 / 扎克·埃夫隆 罗素·克劳
《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看似是个荒诞故事,但却是改编自真实:美国对越战争时期,26岁的前美国海军陆战队成员奇基突发奇想,从纽约出发,远赴越南寻找正在参战的儿时好友,并给他们送去啤酒。
左:剧照 右:真实照片编剧为彼得·法雷里本人以及《绿皮书》的联合编剧布莱恩·库瑞和皮特·琼斯,男主角约翰·唐纳修由《歌舞青春》出道的扎克·埃夫隆扮演,另外还有罗素·克劳、比尔·默瑞等老牌实力演员助阵。
这个故事将我们带回1967年纽约市英伍德(北曼哈顿的街区之一)。
主角奇基(约翰·唐纳修 饰)是一名商船船员,除了出海就是和朋友们喝酒吹牛。
游手好闲的他,总是被父亲嫌弃一事无成。
主角奇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用奇基哥们的话来形容就是:心肠不错,但我比较担心的是你的脑子。
父子俩的日常就是斗嘴,只有在一个问题上,他们能达成共识——爱国。
当时的美国总统LBJ(林登·贝恩斯·约翰逊 饰)呼吁团结一心打越战,奇基虽然没有被征召入伍上前线,但这不影响他的一颗爱国之心。
听闻邻居家的孩子在越战中死去,父子俩都觉得为国牺牲很光荣,他的家人会感到自豪。
全家只有奇基的妹妹克莉丝汀坚定反战:“我们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那里打仗,我们街区已经有8个孩子死了。
”这一家人在越战问题上的分歧,也映射了人们看待战争时的不同态度。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当下,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的战争,支持和反对的声音各持己见,谁也不服谁。
当时的美国社会,也因为看待越战的不同态度而被分裂成两派。
反战人士通过示威游行来表达抗议,他们高举标牌,用蜡烛为死去的士兵哀悼。
奇基的妹妹克莉丝汀也在其中,兄妹二人为此展开激烈辩论,奇基甚至还和其他人大打出手。
他的理由是:这些游行示威的人会伤害前线的军人,我们应该给他们支持打气,而不是反对。
奇基经常光顾的费德勒医生酒吧,就是一个爱国人士小据点。
酒吧老板“上校”更是美国老一辈国家主义者的代表,在他看来“爱国”是一种高于一切的精神。
上校有了个大胆的想法:去越南,找到雷诺兹、柯林斯、帕帕斯、杜根、米诺格这些为国而战的街区兄弟,然后送给他们每人一罐啤酒以表示感谢。
让他们知道,国内还是有很多人支持他们。
想想在前线作战的士兵拿到一罐来自家乡的啤酒,是多么暖心催泪的画面。
爱出风头的奇基表示他可以去送啤酒,这是他表达爱国的方式。
他可以申请在前往越南的船上打工,顺道就可以送啤酒过去。
牛是吹出去了,酒醒后的奇基也有点犹豫。
他安慰自己,战时应该没有船。
可是突然间各种万事俱备,注定他要有此一劫,于是稀里糊涂的奇基,背着一袋啤酒登上了去越南运送弹药的轮船。
在航行了十万海里之后,奇基终于抵达西贡。
在码头的驻军基地就遇到一个同街区的兄弟,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
奇基还被误认为是中情局的工作人员,因为“送啤酒”听起来太像某种任务代号。
所以没人相信他真的是来送啤酒的,大家都是一脸“老哥,我懂”。
奇基是百口莫辩,只好将错就错,这个特工的假身份,倒让他去战区一路畅通无阻。
奇基来到靠近战区的卡拉威尔酒店,这里聚集了很多记者和摄影师。
亚瑟·寇特就是其中之一,他是《看杂志》的战地记者。
寇特对美国总统的鄙视让爱国者奇基很不爽,他认为寇特应该尊重美国总统。
他还抱怨这帮记者老是报道负面新闻,不够正能量,应该多报一些正面新闻。
寇特反问:为什么要正面?
当众人听说奇基来这的目的是送啤酒,都感到匪夷所思,一脸“你有病”的表情,毕竟越南也有啤酒啊。
奇基强调他带来的是美国啤酒,结果到下一秒就被打脸,对面刚好有人在喝同款美国啤酒。
此时的奇基显然还没搞清楚状况,他甚至想到租旅游巴士去战区。
当奇基终于找到哥们瑞克·杜根所在的营区,指挥官也摸不清奇基是什么来头,只好临时把正在前线作战的杜根叫回来。
当杜根顶着枪林弹雨冲回来,惊魂未定的他看到的是,拿着啤酒突然冒出来,想给他惊喜的奇基。
奇基应该就是很多人口中的“情商低”。
他的自我感动遭遇了完全割裂的现实,让整个事情显得荒诞。
杜根听说他来送啤酒,愤怒大过惊喜。
他认为奇基如果继续,会死在越南。
杜根只好带着奇基穿梭于战壕,慌忙躲避密集的射击,一个不走运可能就当场丧命。
这是奇基作为平民第一次体验战争。
送啤酒这一暖心之行,在生死较量的战场,显得越来越荒谬和愚蠢。
奇基把带来的啤酒分给战壕中的士兵们,九死一生的大家默默啜饮着温热的啤酒,每个人都心情复杂。
奇基得知雷诺兹已死,而跟奇基关系最好的汤姆也下落不明。
当初汤姆并不想参军,是奇基说服他去的,奇基对此深感内疚。
他也没心情继续送酒了,可是当奇基回到西贡码头,发现之前送他来的轮船已经离开。
他只好去美国大使馆求助,现在的他只想离开这个被战火笼罩的地方。
在卡拉威尔酒店,奇基再次偶遇战地记者亚瑟,他们争论起负面新闻的危害。
而寇特告诉奇基,他曾经目睹了100多个村民被美国大兵杀害,他的记者朋友也在战乱中丧生。
奇基认为记者是故意去报道负面新闻,这些新闻回到国内会影响民众的士气,是有害的。
而亚瑟给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真相不会伤害我们,谎言才会,扭曲事实的谎言和阴谋论才是伤害美国的东西。
主导战争的那些人才不是爱国者,他们是政客,说谎就是家常便饭。
如果任由谎言继续,他们只会继续派孩子来这里送命,好假装已送命的孩子死得合理。
”
随后,奇基就被刷新了认知,亲眼目睹了近在眼前的爆炸。
年轻士兵就在面前被炸断了手臂。
他这才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可怕,绝不是爱国者们口中一句冷漠的“他为国作战,他的家人会为他自豪”。
自豪吗?
这些死伤本可以避免的。
而当战火蔓延而来,西贡遭到炮火的袭击,半个堤岸市都被越军占领,有过两面之缘的越南交警孝在战火中被杀。
离开战场要比进入战场难得多,寇特点醒奇基:让我们来看看今天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今天的世界就是战后的世界,也是一片狼藉的世界。
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远离战场的民众很容易将战争理解为,一个充满英雄主义想象的词语,往往在宏大叙事中淹没了具体的残酷和血腥。
奇基最初又何尝不是将战争浪漫化的一员。
影片没有在战斗场面上做太多刻画,而是以小见大,从平民奇基的视角去亲历战争。
展现了一个盲目爱国的中二青年如何被刷新认知,从自豪到反思的心理转变。
奇基这才明白过来:这不是战争,这是大屠杀。
而在寇特看来,战争原本就是一个大型犯罪现场。
从战场回到家的奇基面对昔日伙伴,已经不再是那个随声附和的中二青年,他对战争有了新的理解。
他得知好友汤姆已经战死,当初正是奇基鼓励汤姆上战场,而他自己却没去,这也讽刺了很多现实中只会口嗨的人。
奇基告诉上校,战争是混乱而失控的,“我不确定这一次我们是否在拯救世界”,言外之意是“我对美国发起越南战争的正义性保持怀疑”。
现实情况永远比电影更荒诞,正如一位豆友的短评:“啊?
我看有人问怎么现在还在拍这种土死了的电影,那请问为什么现在还在打这种烂仗啊?
”
21世纪的我们依然需要《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这样的反战电影,苦口婆心地感化人心,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因为战争的阴影从来没有远离,人类似乎学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说: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关于战争,停止口嗨,去看看那些从战火中生还的人的叙述吧。
电影原型:杜根、帕帕斯、奇基、柯林斯、麦克卢恩*本文作者:RAMA
电影刚开头就给我一种不适,因为男主此时还是站在保卫国家的立场发言,然而他的啤酒之旅开始之后,转眼间剧情进入轨道,男主的旅途正式开始。
战场不是电影,不论是乐天还是傻乎乎终归是要亲眼见证死亡甚至接近死亡。
正如第二个兄弟场景中说出的,“这是几个月一来见他们第一次笑”“回去之后我发现我适应不了,于是我回来了,战场才是我的家”“离开战场比进入战场更难”,男主态度也在开始改变。
由于飞机上来自于“同行”的误会,男主只得自身前往,而与自于小女孩的对视更是加深了男主对于战争的理解。
春节反攻,军方的托词,记者的选择,这接下来的情景与台词相印衬,“战争就是大屠杀”,“战场就是大型犯罪现场”。
男主回家,电影走向结尾,“我应该少喝一点,多思考一点。
”整观全剧,我在怀疑喜剧的走向和安排是否会弱化战争的思考!
我觉得真的,让战争和政治犯都去死吧!
最后为战地记者致敬,前辈的荣耀不要成为后辈的托词。
难以想象这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纽约周边的Inwood小镇,一事无成的酒鬼Chickie,出于某种无厘头的勇气,以及狐朋狗友的怂恿,只身前往越战前线,给几位生死未卜的邻居们送去家乡的啤酒。
你没看错,单纯只是为了送啤酒。
在去越南前Chickie是个战争狂热分子。
体现在他相信战争是拯救世界的壮举,认为民众应该无条件地支持战争,觉得国家发动战争一定有其合理性。
而当他怀揣小镇的希望,冒着生命危险给兄弟们送去啤酒和祝福时,主人公的光环不禁耀眼起来。
毕竟,他是个信仰友谊和荣耀的人。
对于这样一个心怀善意的“蠢蛋”,我们又怎么忍心苛责。
电影最大的新意还是在送啤酒这件事上,没想到这件事本身的荒诞竟引发了一连串耐人寻味的事:面对这位千里迢迢漂洋过海的“游客”,军方竟然在各个环节配合及给予帮助,他们认定他是CIA特工。
哪怕他一次次坦言自己就是来送啤酒的,人们依然相信“送啤酒”是某种暗语或代号。
所有人甚至他朋友都觉得这事太蠢了,愤怒地质问他:“Are you nuts?
”有时候因为实话太过离谱,所以没人相信这是实话。
回到家乡,当朋友们在酒吧将他围住,期待他讲一些前线刺激或可怕的故事,大概所有人都没想到他不仅完成了运送啤酒的任务,还平安回来了。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表达了他也不知道这次战争是否是正义的。
他开始懊悔自己劝Tommy参战,这个错误的决定害得自己最好的朋友丧生;他开始后悔自己去前线送啤酒,因为一罐该死的啤酒什么也改变不了;他开始觉得Christine的抗议是有意义的,国家不应该把自己的民众推入深渊。
《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故事缺乏新意,但画面拍摄精美,配乐也恰到好处。
独特视角产生的代入感确是很强的,当Chickie面对战场的枪林弹雨,吓得不敢动弹;当他在树林里躲避追捕,身上爬过巨大的蜈蚣;当他亲眼目睹大使馆被炸,见到身负重伤的朋友。
这一切都让我们反思,既然明知残酷,为什么我们还要一次次发动战争呢?
#相对论感谢朱导推荐的电影一个由真实故事改编的作品却让荒诞可笑的光照进了现实的森林很多事情有绝对的对错吗?
似乎没有。
当Chickie兴致勃勃地说服Tommy去参军甚至在西贡酒吧义正严辞地反驳骂总统的记者们时,他可能做梦也想不到战争有多残酷当Chickie提着一大袋啤酒只是为了向父老乡亲们证明他不是嘴炮时,他可能前半辈子都没想过自己即将进入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绞杀的炼狱,驱动力是看似崇高的意识形态和口号当Chickie看着Oklahoma洁白的制服上晕开的鲜血,他可能才会突然意识到死神不在乎你是否有罪最经典的,是他最后说的“Less drinking, more thinking.”也许他阻挡不了越战的巨轮,但这次真实的经历至少拨动了一下他和身边人觉醒的齿轮。
对于军火商和一些zf高层战争是Mayo de Cinco一般的狂欢🎉而在前线被枪林弹雨撕扯着身体和心灵的士兵和他们的家属来说战争一点都让人开心不起来#相对论就像最近的这波😷一边有人说:其实就是感冒发烧在实际经历之前也以为是这样我自己亲身体验症状也较轻但是当亲眼看到家人痛苦不堪肌肉痛发烧胸闷咳嗽鼻塞没胃口一起来就算提前备了退烧药,温度也像过山车才明白新冠也有相对论学生群里有家长呼吁线上也有家长会不解为什么害怕线下但万一你家里没药呢?
但万一你本来就有基础疾病呢?
但万一你家里有老人和没法吃药的婴儿呢?
#相对论所以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并不相通。
诙谐幽默,点到为止,没有《全金属外壳》那么残酷和深刻,使用独特的视角来展现战争的残酷和不义。
很多战争真的有必要打吗,如果是你的父亲和儿子去了战场,你愿意这样的战争继续吗,作为一个卑微普通人,没有战争对你是最好的?
看看现在的俄乌战争,有赢家吗,乌克兰的男性被打死打残,家园都成了废墟。
俄罗斯人的孩子把命丢在战场上了。
仅仅作为一个普通人想想,你愿意打仗吗?
那些鼓吹战争的人,要么别有用心,要么是从没见过血肉横飞的场面,一个好的电影不应该鼓吹战争。
爱国也是一个很需要思考的辩证题目,别让有些人利用了你的爱国心。
Kind of surprised this is based on the true story and is funny and some scenes like it’s not a rocky or sitting on his elephant shit and also confess that he’s actually civilian in warzone but everybody believes he’s one of the CIA and also like finally I don’t see an action between drinking and PTSD likeafter he came back from warzone real he should do a little less drinking and a little more thinking and all the boys who came back later on to the neighbourhood. It just quit quit it
极其庸劣的电影,不仅看不出一丝才华,甚至看不到一个亮点,还到处露怯。在技法之外,排除直白的说教后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不能把这片搬到二战,来波反反法西斯,所以他们的父辈们怎么就在save the world了,他们怎么就不是在save the world了,靠观众自己读历史书吗,读过书了为何要看这么肤浅的电影。特么居然能7.8。
可以翻拍一部,是去中高风险区送可口可乐。
啊?我看有人问怎么现在还在拍这种土死了的电影,那请问为什么现在还在打这种烂仗啊?
故事很好看,好笑又有反思,估计也就是真人真事,一般编剧不能这么胡编。一个粉红的战场之旅,通过慰问前线的儿时伙伴,看到了国家的虚伪、战争的残酷,以及同代人牺牲的无谓。最佳啤酒(或戒酒)广告
也许是主角没选对,也许是故事没讲好,反正看下来感觉这个分数过誉了~
R u fking kidding me 是怎么把越战拍成fratboy roadtrip movie的 不是说关于越战的都得拍得死气沉沉但这玩意儿看得是真让人火大 浪费生命
没有触碰核心,只是一段神奇的旅行而已
挺好的故事,拍成平淡的流水账
7/10
想反讽帝国主义侵略本质,却降智(譬如鸡仔顺水推舟假装CIA过五关斩六将,让美国军队开方便之门),跟反思讽刺战争的喜剧经典《陆军野战医院》差太远。想透过主角直接目击直面战争的士兵、前线战地记者、战场受入侵平民等不同身份的真实(人物又太脸谱化),去击破政客的“公关”谎言、揭开美丽国惯用的美化侵略本质的伎俩,又显得太过直白,恨不得把总结放大加粗敲黑板。所幸的是,经历过“然并卵”奥德赛之旅的鸡仔没有成为大英雄,这是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唯一亮点。
白左在意淫中再次陶醉了自己
按绿皮书拍的血战钢锯岭版白日梦想家
应该让那些好战分子都去战区实地体验这么一回
有死人就不打仗了?那谁来捍卫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四星给真实事件,二星给电影。
想说什么?
因为是真人真事,莫名有些合理起来了
好主旋律。。。
overstaged
男主的行动力和执行力着实惊人,牛皮谁都会吹,像男主这样冒着送死的风险都不认怂的犟种也是难得一见,活该他成为被历史记住的那个。
补标。男主Zac成熟了不少,直接成为了大叔。故事还挺有意思的,人物也有成长,很标准的故事框架。但我总觉得大家要求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