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奘生平:陈祎,五岁丧母,十岁丧父,哥哥出家,荐白马寺。
聪明英俊,得法号三藏。
三藏者,经藏 律藏 论藏。
向往天竺佛法,去长安讲学,名动京师,有信徒萧瑀。
申请取经,太宗未允,贞观二年,启程西去。
经凉州、过瓜州,遇胡人石磐陀(孙悟空原型),授五戒,收为徒,得老胡人赠马。
石磐陀,前途艰难,起歹念,被识破,后离去。
遇信徒,顺利过五峰。
入戈壁,老马识泉水。
抵达伊吾,被高昌抢去讲学,使留下,决意不从。
拜为兄弟(御弟之名由此),赠金银侍从以上路。
印度性力派,劫唐僧,当祭品,反成信徒。
玄奘西域之行,路途五万里,历时十八年,带回舍利子一百五十粒,真经六百五十七部,名震五印,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
《大唐玄奘》在叙事方面基本尊于史实,给观众呈现了一个《西游记》之外的唐三藏。
可以看到,真实的唐僧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物,他以一人之力,历时如弥久,意志坚定地完成前人从未有过之成就。
三藏西行乃贞观二年,适才25岁,彼时已在京师小有名气,生活不可谓不舒适。
但他自学梵文,毅然决然走上求佛之路,一去十八载,历经千辛万苦。
年级轻轻而有此等心性,有几个人能做到的。
十八载内心虔诚,路途中多次面临生死绝境,亦无法阻挡探求佛法之志。
影片交代了故事的整个主线,包括很多细节和谈话都是有史可依的,这一点做得很好。
可对于唐僧内心的描写过于粗糙,真正的佛祖不只在西域天竺,更是在求佛路上,影片对三藏历经万难而产生的顿悟描写过少,抑或是黄晓明的长相缺乏灵性,总之对于心性成长感受过于单薄。
其实,我倒觉得如果让片中的瓜州太守罗晋来饰演唐僧的话应该会比较走心。
另外,影片的画面非常值得称道,绝美景色,实地拍摄,赏心悦目,非常享受。
唐三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西行之路,弘扬了佛法,触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口述经历著成《大唐西域记》,对印度意义重大。
借用东坡居士的一句话: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最后,一句话影评:叙事有余,走心不足,对于想了解真实唐僧的人或者是摄影爱好者,值得一看。
身边的朋友不太有热情去看这部片子,但又对它讲了什么还蛮好奇的,所以唆使看过了的我写这篇影评,斟酌一下再去看。
既然写了不如就发上来供众人一乐。
该影片为人物传记,也没什么悬念所以就不顾忌剧透不剧透畅所欲言了,介意的朋友请慎入本人对佛教并没有什么了解,单纯是一个对这段历史有点好奇的路人,有什么无知之错请大家多多包涵。
首先,实景拍摄的大好风光给一百个赞,看惯了影视城搭景与CG特效,这种真实的,壮阔的风景的确震撼。
玄奘自长安,途径哈萨克斯坦等国,最终达到印度,每一个地区百姓的不同口音,不一样的服装、建筑风格,不一样的地理特征,配合每个地域特有的民族风情的配乐,非常细致有趣。
重点感慨下长安城的几个街景,如果我没认错的话应该来自横店最著名的一条取景街——清明上河图一进门就是,一个在各类雷剧古偶中用烂的景居然能拍的那么诗意缱绻,也是摄影师技术逆天。
喜欢剪辑视频的朋友请务必在硬盘中存一部该片,110分钟左右的电影你可以剪出约60分钟美轮美奂的空镜,涵盖各地风光。
赞美的话说完了,进入正题。
首先,我个人觉得,该片的选角真的很有问题。
不谈教主演技或给大众的印象,他的长相真的太让我出戏了——他长得真的很深目高鼻大宽双眼皮,配合裘德洛式的欧米伽下巴,和西域人站在一起。
完全很融入他们嘛!!!!!!
一点都不像是一个从中原来求学的留学生嘛!!!!!!
我觉得你和歪果仁画风很相同啊教主!!!!
(摔)我心中的玄奘法师,应该是一个五官轮廓没那么欧化,俊朗(据记载玄奘长得也蛮帅)温和的中原男子,他带着大唐的气魄,博学游走与西域各国之间,为他们带来大国的治世之道,却又心怀故土,格格不入。
而不是一个长得跟你们超级像的混血帅哥啊喂!!!
然后讲一下蛮多人都吐槽的配音问题。
我感觉教主真的很努力了。。
但是有些时候觉得他真的太。。
抑扬顿挫了。。。
大和尚讲经和悟道时应该没那么多喜怒哀乐吧。。。
OTZ,他极富感情的语调与静谧的,广阔却又孤独的大好风光有些格格不入,有些世俗的烟火味儿。
还有,影片后半段在印度的情节,所有演员说的都是叽里咕噜的梵语……教主的口型,完全没有对上配音。。
因为口型与配音极大的不吻合,导致后半段的镜头很多采用不走心的全景、远景或者拉背,情节的重点又都是佛法的论道,导致本来就听不懂叽里咕噜讲啥需要费劲的看那些诘屈聱牙字幕的我,也没法舒服的感受影片画面,全程懵逼脸。
我个人觉得,后半段在印度的情节,其实不妨全部删掉。
自影片后段可看出,《大唐玄奘》这部片,想向大众传达佛教中“小乘”与“大乘”的奥义。
“乘”就像渡河,“小乘”渡自己一人,“大乘”渡世人。
前半段玄奘的西行,一个人寂寞的旅程,是他的小乘,后半段在印度的学习,普济世人,将经书带回故土,是他的大乘。
这个情节的设置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影片的节奏。
玄奘西行时遇到无数苦难,途径各国,见到各地百姓,官员,每一个地方都花时间写却又泛泛几句对话,反而有种让人抓不住重点的感觉,不如他在莫贺延碛沙漠与马的那段独戏让人动容。
到了印度那烂陀后,他的学习,悟道,在印度去各种很美的古庙参观,莫名其妙的救助了一个还蛮帅的人设很有忠犬肌肉受feel的男奴,开外挂般受到印度人膜拜,因为太多的佛教术语以及我之前说的配音and镜头问题,食之无味,让人坐立不安各种开小差。
这部影片,在剧情上有太多的碎片,碎片之间联系太少,缺少一个动人心魄的,激烈的转折点,明明有着广阔的山河美景,有着或激烈或宁静的美妙配乐,却居然没震撼观众心弦的情节,实在可惜。
倒不如删掉印度那一段,将“小乘”放在玄奘一人一马独自走过沙漠,失控,癫狂,却又最终感悟的人生修行上,将“大乘”放在他途径各国,传播文化,教导慈悲以待世人,以及为将真经带回大唐,舍弃安逸生活,一路不回头的执拗上。
如果这样,或许像我这样对宗教一无所知的普通路人,或许会比较容易理解玄奘这段旅途的意义。
毕竟在我这种俗人看来,玄奘这一路,除了对佛教的传播有着深远影响外,更多带来的还是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带来的是文化的交流,他最广为流传的著作非佛经而是《大唐西域记》,而他最深的感悟就是他走过的路。
如果影片的重点放在玄奘一路西行,自我的成长成熟顿悟,将讨论的中心放在文化交流而不是高深的佛教教义上,会不会对我们这些普通人了解这段历史,了解佛教,要更加容易一些。
毕竟这部影片最大的意义,就如同玄奘的一生一样,将美好的信念从高高的神坛上摘下来,传递给千万家。
公元628年,二十九岁的玄奘,一个年轻,高大,英俊的中原僧人踏上了一个人的苦行,当他回来时,已是四十三岁,满面尘土的中年人了。
我就问一句,为什么没给黄晓明画皱纹和白头发?
他看上去并没有像过了14年的样子啊?????
本着对历史的喜爱,对一代高僧玄奘法师的崇敬,支持了票房。
然而,虔诚的心被刷的洼凉洼凉的,并没有期待中那个德高望重的法师的出现。
先说说我对高僧的解读,慈眉善目是本分,温文尔雅是修行,举止优雅是德行,轻言浅笑是心性,不卑不亢是气魄。
影片中的风光是美好的,教主的演绎是努力的,慈眉善目是路人的,温文尔雅今生没见过,举止优雅课本里没学过。
轻言浅笑,不卑不亢不如满脸的喜怒哀乐,抑扬顿挫。
我痴,我笑,我哭,我泪,说好的德高望重,却掺杂了满目的世俗,人间烟火味儿。
我悲,我嗔,我跪,我拜,还我的东土高僧唐玄奘。
当大家都在议论由黄晓明担任主演的《大唐玄奘》是不是烂片时,我依然冲着它的佛教主题前往观影。
令人感叹的是,周六应是观影的旺季,全广州老城区却只有不到十个场次,可见此片不受欢迎程度了。
玄奘,也就是世人所称的“唐僧”“唐三藏”,三藏者,经律论也,指佛教典籍的三种主要形式,能被尊称为三藏的人,通常都是精通各类佛教典籍和学说,学问甚大的人。
我们了解的唐三藏的形象,多是《西游记》中的那个,然而历史上真实的玄奘,却鲜有耳闻。
要怎样去了解历史上的玄奘呢?
可以看他的著作《大唐西域记》,里面记录了他西行路上的见闻,可以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是他的弟子记录的他的生平,可以看纪录片《玄奘之路》,以及本片,《大唐玄奘》。
<图片2><图片1>(身穿印度袈裟的玄奘)应该说,《大唐玄奘》基本和《玄奘之路》中的内容大同小异,不过有所增删以及进行了一些艺术处理而已。
总体来说《大唐玄奘》是一部比较拖沓的电影,也许因为如此它无法赢得观众的好感。
但是,它也只能拖沓,因为,玄奘法师当年的西行之路,的的确确就是一个很拖沓,很多波折的故事。
历史上的玄奘父母早丧,童年就出家,或许是童年的不幸造就了他的早慧以及对人生不一样的见解,他把自己投入到据说能解脱烦恼的佛学的学习和修行中去。
后来游历川陕等地,遍访各家名师,学问精进,年少成名。
苦于当时流传的佛经并不完整,翻译版本也不一致,令人无法系统学习之余,更引发诸多争论,于是有了片头的场景,玄奘申请出国前往天竺。
希望找到经书原文,正本溯源。
这就是玄奘西行的发端,当时,唐都长安西部边患未除,因此有禁止百姓出国的禁令,玄奘的申请也被拒绝,但当时长安城内发生饥荒,政府只好开城门让老百姓逃荒,片中可见玄奘夹杂在灾民中,却又孤身走向和百姓不一样的道路,西边。
然后出现了一条路线图,从长安出发,奔向甘肃再向新疆,再到中亚然后往南,奔向印度,这好比是进度条,统领全片的进度。
在国界以内,玄奘遭遇的问题主要是官府的阻挠,但玄奘最终依然幸运的越过了国界,甚至在玉门关的烽火台中,得到第一关守将的指引和施舍,物资得到了补充,从而越过了国界,奔向了自然界的第一个大难关——沙漠。
<图片3>(在戈壁中穿行)<图片4>(因徒弟遇到雪崩丧生而悲痛欲绝的玄奘)西行之路上,等待玄奘的并没有什么妖魔鬼怪,只有大自然的挑战,是那无尽的长路、沙漠、雪山,还有随时可能出现的盗贼。
片中玄奘部分路程幸运地遇到来往丝绸之路的商旅,历史上这些商旅一般都是有经验、规模浩大,甚至拥有武装的队伍,能有效保护僧人,不过片中没有过多展现这些。
但更多时候,玄奘是独自一人行走在浩瀚的沙漠中。
看到黄晓明在孤独中行走的背影,看他误将水壶打饭导致储水流失时的惊慌,见他的脸被化成一个很沧桑的妆容,以及干裂的嘴唇,见他的马都已经累的不想再走,身边的观众都在笑,但我却想到,一千多年前的玄奘大师,到底时遇到多少的困难,用多大的决心和勇气,才能走过去呢?
片中玄奘甚至在默念自己的遗书,似乎是他也觉得自己有可能要以身殉道,为自己后事做准备,可似乎暗中有神助,后来酷热的沙漠忽然下雨,疲惫的老马见到玄奘晕倒了却背起他,一路直奔一个叫做野马泉的地方,过了那里,就到了高昌国。
玄奘总算结束了跟大自然的搏斗了。
以上的磨难,片中都用了全景镜头予以展示,既让观众领略到各类西域自然风光,也有助于大家真切了解玄奘经历的苦难。
除却这些困难,玄奘还要面对西域各国或软或硬的挽留,西域诸国当时因为政治、文化、宗教等需要,希望有一位高僧能常驻国中,如片中高昌国的鞠文泰,此人对佛教很是虔诚,片中的高昌王甚至不惜用自己的身体作阶梯让玄奘踩上去登上讲坛。
但他希望玄奘不要西去,留在高昌做国师。
但玄奘心意已决,以绝食抗议,最终还是被放行。
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玄奘终于来到了天竺那烂陀寺,在鲜花铺垫而成的道路上,玄奘用最为虔诚的五体投地之礼,一步一步拜入寺中,成为戒贤法师的弟子。
戒贤法师和寺中的僧人说的都是古印度的梵语,黄晓明也是,虽然我不知道他们说得对不对,但能做到这样,也说明了本剧的用心。
仿佛,真的看到一千多年前那个活灵活现的玄奘在说话。
<图片5>(在接受戒贤法师教导的玄奘)玄奘在那烂陀寺中刻苦学习,印度僧人很多人都是精心钻研一到两种学说,但聪慧的玄奘却通过学习,掌握了各种各样的学说,并游历了印度各地,特别是佛陀曾经走过的足迹,但眼中所见,却不如想象中那样,公平、美好、和谐。
片中介绍了印度固有的种姓制度,这是一种严格甚至严酷的阶级制度,片中有躲着玄奘,只敢低头走在路旁的奴隶,据说他们因为身份低贱从来不允许进城,就算必须进城,也只能低头而过。
也有带着面具的怪异男子,当他和身边的女子向身为僧人的玄奘供奉水果时,玄奘好奇地询问了他们的故事,男子本是富人家的奴隶,因为主人家火灾救出了小姐,被认为玷污了她的清白,被下了要戴着面具的诅咒,而身边的女子,正是奴隶所救之人。
最后玄奘找到当地婆罗门长老求情,长老教他在恒河沐浴十天,即可解除诅咒脱下面具,但是男子并没按照要求,因为在护送玄奘渡河时发生了风浪,男子跳下河中抢救佛像和经文,最后面具脱落了,但是男子却没有遇到什么诅咒,只是露出一张英俊的脸。
对于这样的情节,我无意议论宗教,但我能感受到玄奘大师那种慈悲的胸怀和气度。
<图片6>(得到戒日王款待的玄奘)故事最终以玄奘经历了十九年的跋涉和游学后回到长安,并开展翻译经文工作而结束。
全片没有一般意义上的波澜起伏的剧情,只有围绕一个和尚西行的故事而展开的平铺直叙的剧情,故事还叙述得有点凌乱,不了解玄奘的观众,可能并不懂得到底发生什么事。
有些情节,如观音菩萨教授心经、玄奘遭遇外教徒的逮捕处以火刑,但遇到大雨逃过一劫等具有传奇色彩的情节,也没有展现出来,而玄奘在那烂陀寺的学习经历也是一笔带过,也许,我们其实也就只知道他曾在那里学习过,而且学得很好,甚至于能在辩经大会上力压群雄,总之,许多内容都有一点浅尝辄止,意犹未尽的感觉。
不同于其他和佛教有关的题材,本片比较少宗教说教,这对观众来说应该是好事,因为宗教说教,最好是静心且出于自愿去寺院听讲,而不是在影院中。
本片只是塑造了一个为了满足内心求知欲望而不远万里,不畏艰难,不受引诱,不忘初心的古代僧人形象,正当玄奘在印度因其通晓三藏而声名鹊起之际,他没有忘记自己西行的目的——取回真经,带回中国,教导众生离苦得乐。
苦难和荣耀,也许对这样一个出家人来说,不过是刹那的云烟吧!
他最终回国了,将余生奉献给了他的译经事业。
(受到老百姓欢迎的玄奘)
(带着经书、佛像、舍利子回到长安)这是一种,令人敬佩的精神。
直到今日,我们能看到的大部分佛经,都出自玄奘大师及其弟子之手,手抚经卷,不禁想起唐代另一位高僧义净法师的一首《求法诗》: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若不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诚如斯言,现在佛经已经到处流布,而且真假难辨,前人历经多少磨难才翻译而成的经书,现在有的在寺院作为免费流通物品,有的也是书店中的出版物,许多人对他不感兴趣,或者当做封建迷信,心灵鸡汤。
试问如今几人会看佛经,几人会去了解佛教?
只能说,有兴趣的,不忙一看,没兴趣的,也请尊重,一切唯有用心、尽心、对得起良心而已。
而玄奘法师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学习他这种舍身忘我、无畏艰难的大决心大智慧了。
这部电影应该算是一个历史题材的影片。
讲述玄奘不畏艰辛,克服万难,独自一人前往天竺取经并返回大唐的传奇故事。
片中,着重展示了玄奘西行过程中的各种磨难,曾经甚至数次命悬一线:边境线上被烽燧哨兵当成偷渡者,差点命丧箭雨;徒弟石磐陀被心魔驱动,险些动了杀念;在干旱少雨的莫贺延碛中失去水源又迷失方向,差点命丧沙海……而这些都挡不住他坚定的脚步。
最终,玄奘凭着内心坚定不变的信念,完成了这段不可能完成的旅程。
全片最为感动之处是高僧玄奘在最后一次磨难的时候,生命危在旦夕,识途的老马就仿若通人性一样,它可能记得这个主人在自己濒临死亡的时候还喂它水喝,老马就像是懂得感恩的人,在玄奘倒地不起的时候,老马迅速趴下,引导僧人玄奘爬上他的马背,载着他找到了那个湖。
找到水源的那一刻,玄奘开心的跳入水中。
五一去看了并不卖座的电影《大唐玄奘》,由于美术指导王家卫的出马,电影画面绚丽宏伟,但是剧情本身并不如《大唐西域记》原著精彩,且被一些高人发现细节不符合史实及佛教戒律。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宗教题材的电影能在电影院播出,即便不能让普通观众领悟“佛法僧”“一刹那”“大乘小乘”的真谛,也算是看到了信仰复兴的曙光吧。
玄奘大师,被唐太宗称为“沙门之领袖”,被鲁迅称为“民族的脊梁”,被印度人民称为“解脱天”和“大乘天”,被印度国王赞为“解行渊深”,被西方人称为伟大的旅行家、哲学家和翻译家。
在那个年代,凭着坚定的信念完成千古传世的西行之路,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
回顾玄奘的一生,其实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取经。
然而这一件事,不仅是对肉体的磨砺,更是对信念的考验。
“取经”坚定不移,敢于发大愿。
当年玄奘发愿西行,却并没有获得官方准许,然而他为了获取佛学上的突破,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不向苦难屈服。
西行途中迷失沙漠,遭遇死亡的威胁,他发下“宁向西方一步死,也绝不向后一步生”的誓言;不被富贵所动。
面对高昌国王重金“聘请”,西行之心坚定不移,宁愿以绝食抗议,仍无贪恋之心;不被名誉所困。
即便抵达天竺国后受到百般礼遇,获得至高的荣誉后,依旧不忘初心,最终完成了取经的大愿,其对使命的执着可见一斑。
“学经”精进勤奋,跻身学霸行列。
玄奘大师在那烂陀寺一住就是五年。
当时寺中僧徒各个才智杰出,学识渊博。
因此许多驰名天下的外国学者,都想来这里解除疑惑。
想入寺的人,都得经过一番辩论较量,十之七八会失败而归。
而玄奘以超人的天赋及之前在语言和教理方面打下的坚实基础,很快就跻身于受持五十部论典的十大法师之列,并获得了极其尊贵的礼遇。
他被安置到护法菩萨北面的上房里。
在万余人的那烂陀寺,享受这种待遇的仅有十人。
“译经”追求极致,重塑行业标准。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入长安弘福寺译经。
当年三月,由梁国公房玄龄发文征召全国上下所有寺院中擅梵文通佛法、持戒无损的高僧大德同集长安助玄奘译经,在严格的筛选之后,组成了阵容极为强大的译经团队,并形成了极其严谨的译经流程,包括译主、征义、征文、书手、笔受、缀文、参译、刊定、润文及梵呗等环节,玄奘之译经成为了我国佛典翻译史上的一大分水岭,后人称玄奘之前历代所译之经典为旧译,称玄奘开始之译作为新译。
坚定、踏实和追求极致,这种品质看似简单且愚笨,却是这个纷繁世界里难能可贵的珍宝,唯有单纯且坚毅的人才具备,时下称之为“匠人精神”,其中集大成者终将成就“大师气质”,也是一名高僧对佛教修行的完美演绎。
PS:联想同一时期火爆的电视剧《欢乐颂》,本来还对安迪给樊胜美“办公室油子”的评价不明就里,现在终于恍然大悟。
所谓普通和精英,平庸和杰出,凡人和大师的区别就在于——我们左顾右盼,而他们专注一心;我们瞻前顾后,而他们义无反顾;我们患得患失,而他们舍身取义。
其实我觉着他演的还是不错的,那个眼神,透露着沧桑,感觉到玄奘对西去取经的执着与偏爱。
没有什么可以退缩,一路走来的沧桑都挂在脸上,服装道具化妆也挺好,其实黄晓明演一些比较不是那么装酷总裁型的人物都很能刻画出人类本来的样子的。
之前记得他在中国合伙人的人设跟造型,虽然土的掉渣,但却符合了那个时代的人物特点,很是让我印象深刻的。
刚看完了大唐玄奘,美轮美奂的文艺片,感人至深的信仰和人生传奇,为一带一路和中印文化年作了很好的宣传。
西域风光,印度风情和宗教圣地都很吸引人,想找点剧照结果看到豆瓣各种奇葩的评论,第n次被知乎和豆瓣的一部分自大狂点燃。
早就知道不能信豆瓣,对他们的骂声回应几点,说说为啥不能根据豆瓣看新片:1“观影爱好者”并不专业,“电影专业学生”可能是学渣。
他们的评价要么只关注演员是谁再进行套路吐槽;要么揪历史掉书袋不明白艺术与现实的区别;要么只关注语文课本上的“情节够不够冲突刺激”, 够不够“细腻深情”,两者没有严苛地合二为一(本来二者有时就彼此矛盾),都没有进行一个统一的赏析。
他们只是对艺术和世界一知半解还想兜售自己的零散三观罢了。
要么没看之前就已有成见,要么看了五分钟就想抖机灵,接下来都准备着攒段子写影评。
世界之大,其心之狭。
不要评论自己看不懂的作品。
2上豆瓣的有一部分是大龄自负文艺剩男剩女,进入了社会,觉得自己有那么点与众不同,但过不好现实人生,就充满戾气。
他们什么都挑剔,看世界都不美,自己除了文艺接触一些,没太多人格修养,要求别人倒是要完美。
他们理性和感性的天平严重不均衡,要么完全无法感动,要么脑残得稀里哗啦。
3黄晓明是法师和局子双重钦点的主角。
青年楷模,影视巨星,票房号召力,出众的形象气质,符合玄奘在人们心中高大上帅气的形象。
他演的很合适。
只是长得帅人又红就招妒了。
4其他网站的喷子联系到少年班我尤其不能忍。
少年班是我心爱的电影,讲述上过交大少年班的导演通过亲身经历,是一部很有内涵的电影,用心体会才能明白其中那些简单却少有人体悟到的道理--①即便智商超群,也不懂人生这复杂难题---曾经是少年,现在是中年,但欲望太多却越活越不如前。
心理健康比智商高更重要,“我们来自小镇小乡村发誓要做了不起的人,却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忽然醒来,只想从无边寂寞中逃出来。
总以为成功之后就能抚平伤痕,欲望边埋着错过的人”。
②成功的人是罕见的,大部分才子都在无情的社会中没落。
正如大唐玄奘的影评,“我的朋友的中央戏剧学院表演专业优秀的学生,只因为长得不符合当下“鲜肉”审美没被关注。
为符合“美型”减肥到1米9只有120斤。
毕业四年后终于在沙漠当了群众演员,戏份全部被减去,影片最后连名字都没有。
”天才其实面临的人生困难更多。
要么没有良好环境,要么招妒忌被迫害。
片中的懵懂的少年们用叛逆反抗纯属无奈之举,不可与其他青春电影混为一谈。
最终他们也认识到了眼见不为实,长得美对他们好的女神可能是个祸害,对他们严酷无情的老师可能是出于爱,他们没有注意到的平凡朋友情人可能才是最值得珍惜的东西。
5题外话,至少这片子再次提醒我要赶快去看佛学(不是佛“教”,从所有其他世界观得到启迪,但不只知道往功德箱扔钱求发财),还有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像高僧一样视之为信仰,如此才能成为最高级别的学霸。
就这么多,豆瓣电影的评论页面只能用来看影片简介。
說實在的,要不是居委會發優惠券,5元即可觀影,而且我爸對玄奘題材感興趣,鑒於普遍大眾對黃曉明演技的評價,我應該是不會專程去電影院花錢看黃曉明的片子的。
不去看他是因為覺得花的錢不值得,然而我對黃本人并不反感,甚至曾經(10年前吧)還覺得他的平面廣告還挺帥的,也覺得作為一個為人大方的山東漢子,人品不錯也難得。
但我既然看了這部影片,就還是要就片子本身談一談我的感受。
我不知道創作者對電影的定位是什麼,我覺得劇本有些單薄。
它是按照玄奘西行取經的經歷,一個個城市、一個個困難、一個個收穫的順序來交代,好像流水賬,感受不到矛盾、感受不到高潮。
就連在敘述玄奘於茫茫沙漠中出現臆想瀕臨崩潰和死亡的最大一次磨難時,我就覺得這個本應該是高潮的點,創作者卻沒有把它講好,本來可以很感動很升華的,我作為觀眾確覺得像在隔靴搔癢、尷尬得很。
所以,我只好自己為電影開脫:我把它當紀錄片來看,紀錄片不是故事片,不需要矛盾衝突。
再加上該電影還有一個優點是畫面宏大優美,它如一副自然的畫卷,展現了大中國絲綢之路的壯闊和風貌,還有異域他鄉的風情。
很大程度上,人們花錢看大屏幕就是為了體驗這種視覺效果,就因為這一點,我給2星。
如果沒有黃曉明這樣的大明星主演,換成其他人我都能夠踏踏實實的把這個片當做紀錄片來看,也不會苛刻評價;但是因為是大明星來演卻演不好,我就覺得真糟蹋這麼好的畫面。
先不說曉明的下巴為啥越來越大越來越翹有礙觀瞻,他的表演還真不走心啊!
我都能夠想到電影是要表現玄奘取經的堅定信念,連那個邊塞官吏、烽火臺的將軍和西昌國王都那麼努力的配合表現出被玄奘的堅持而震驚和感動的時候,但奈何曉明的表情就是或茫然或呆頭呆腦或詭異的微笑。
我也只能低嘆,要出來一部好電影還真不容易啊,又要故事好又要景好又要拍攝手法好又要演員好,還真是難啊!
看了很多评论,都是吐槽黄晓明的,如果撇开演员来说,大家又觉得如何呢?
今天下大雨本来不想出门了,但是已经过了电影退票时间,想想反正离家近就去看了。
观影的人不多,厅也很小,不足十人。
我坐在第四排中间,我一直坐在前几排,主要因为前排很少有人坐,可以安安静静地看电影,就是时间久了眼睛疼呵呵。
之前看到蒲巴甲的访谈提到这部电影,题材我很喜欢,纪录片式,情节展开缓慢,文艺风,适合安静地观看。
最最吸引我的,是电影里的光影效果和配乐。
中间有段是玄奘法师途径沙漠,空无一人,只他一人一马,孤立无援,而且是在极度缺水的状况下,我想任谁都会奔溃的,我深深感觉到无助与寂寞。
最后玄奘法师走出沙漠,又经历种种困难,才到达天竺,取得真经。
玄奘是执着的,整整19年,从大唐到天竺,再从天竺回到故土。
期间遭遇了种种,虽然影片在心里描写和表演上不是很丰满(我认为),但是自己深入想想,还是为这种坚持感到深深地折服。
我想影片除了讲述玄奘法师取经的经历外,还想传达的,是不是一种坚持,一种勇往直前不怕艰难的精神。
其实很多事情,要的就是一种坚持,但是很多人中途就放弃了。
如果玄奘法师面对沙漠,面对官兵的压力,就那样半途而返,那么也不会有中国繁盛的佛教文化了吧。
西游记被广为流传,但是作为真实的取经过程,大家可能并不知晓。
人无完人,同一部电影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接受。
这部电影我觉得要观看者首先对题材感兴趣,至少电影的效果和配乐我个人非常满意。
可以从电影中获得知识,可以从电影中获得感悟,也可以从电影中获得欢乐。
那样,就不失为一部好电影。
定位太奇怪。虽然制作很用心。但是在院线上画却不肯找个好点的编剧。就是一部流水账,如过不是对相关题材感兴趣还是不要浪费时间了 其实小明真的一点被黑过头了。回到长安流泪那一幕还有丁丁被感动到。除了色彩过于艳丽的毛病外剧组场景道具甚至图形特效都做得蛮认真的。王墨镜做艺术总监的关系?
不知道为啥这么低分,基本还原大唐西域游记的重要情节和人物。以此为剧本,剧情不会差。风景美如画,教主这么多人吐槽,我觉得合格,玄奘这样的伟人本来就难演。最差的应该是特效了。服装,场景还原高分。十九年的故事拍成120分钟,真的难度不小。
。。。看得我好方,,大沙漠这样子走早成干人了。。你不能戴帽子吗?那时候有涂防晒吗?那马我以为死了,在最崩溃的时候小明同学会做什么?剧情开始终于有冲突了,嗷。。。。原来是马做了惊人之举,和小明的努力一点关系都没有。。各种人物,那个女的,还有那堆印度人,各种语言口型对不好出戏。。
纪实类挺好的,黄适合这种片子。因为坚持才有了价值
不是任何人的粉,更不是水军,个人感觉这部片应该6分左右吧,好像不少跟风黑的,所以打五星算是平衡下吧,喜欢王菲唱的片尾~
对佛法的执着,历尽艰险,矢志不渝。在那烂陀,受万众敬仰,深谙大乘小乘之别,毅然决然回到大唐,希望普度众生。
当历史看太浅,当故事看又太散,本来就不是适合电影的题材,娱教肯定是不行的,但在代入角色并体味心境上有几处倒还不错。
这电影还行啊,怎么评分那么低。主角从神态到表情还有语气都蛮入戏的,镜头布景都很不错,打斗有脱离的感觉,罗晋表演用力过猛,总让我觉得他看上玄奘了……是我想多了嘛?
故事还是挺好的 可惜队友( ̄(●●) ̄)啊
骑过长途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辛酸
这部戏,你坚定着,绝望过,高兴过,欣慰过,也思念过。你还是一如既往的认真着表达这每一个细节。这一路,你不因为多一个陪伴而高兴,也不会因为离开一个人而停下脚步。当看完之后,我才知道,我已经不在是为了黄晓明,也是为了这段历史,为了玄奘的执着,为了他坚定不移的信念而看的
罗晋与晓明同框,感觉前者更帅
黄晓明真是不让人失望,一如既往的烂
专门听了钱文忠老师讲的玄奘,补了补课,虽然对这样的题材有准备,但电影还是有点失望,说是传记片,人物没有太立起来,说是历史片,获取的又不多,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更像是科教片,作为一个影像资料……
演员整容强大,画面优美,值得一看。
大师,Baby这妖精在家里等你,你就别扮什么悲天悯人的和尚了好不好?给五一假期的朋友,买票看这个不如买个风景区的门票去吸吸新鲜空气啊
啥也不说了,这1星给摄影
黄晓明已经把粉丝和观众对他的信任榨光了!
就是看不懂 故作深沉有意思么
看演员知分数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