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中大家认为人格分裂的是家辉,我们来回顾一下家辉杀人时的人格。
1.杀第一人,被害者被赋予爷爷(你们懂得)的身份,那么家辉是本体,仇恨爷爷出轨。
2.杀第二人,被害者被赋予第三者的身份,那么家辉还是本体,仇恨破坏自己家庭的人。
3.杀第三人,被害者被赋予强奸姐姐的身份,被剪掉下体,那么家辉依然是本体,仇恨强暴姐姐的人。
4.杀第四人,被害者被赋予姐姐的身份,家辉自然还是本体,痛恨姐姐生下自己并对自己撒谎。
5.本来要杀小孩,小孩是孤儿,被赋予家辉的身份,家辉同样还是本体,痛恨自己的存在。
家辉整个过程是虚拟自己悲惨的一生,希望通过杀戮来终结这个悲剧,并通过录音话剧的形式来反映这个过程,他并没有人格分裂,他最多只能算是精神异常,经常容易体会到自己的不幸而随机杀人。
可是电影中出现过几幕家辉打了人后,一会又忘记了自己的行为,似乎又有点人格分裂的影子,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的见解是,家辉并不存在,整个杀人过程就是郭富城扮演的陈探所为,而那个小孩的经历就是陈探的经历。
而在中间起到重要环节的就是陈探的好友风泽。
风泽知道陈探小时候的经历,当发现凶手的杀人过程和经历后,知道陈探就是凶手,一个有警察经验,但是又性无能的人(陈探周围从来没有过女人),为了让陈探侦探的性格战胜杀人的性格,于是放纵了陈探。
卢警官为了警告陈探,派去一个警察去吓吓他?
一个明知道门锁了还要硬撞的呆子警官?
这个角色是陈探虚构出来的,因为当时陈探认为卢警官嫌疑很大,但是当陈探去找另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时候,他要找到的人,其实是犯罪的自己,风泽让陈探放弃,因为他知道陈探杀人的人格,已经指向了侦探的人格,他不想陈探失去侦探的人格,自然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风泽的安排,安排老妇人认人,安排假的家辉的资料,安排假的家辉的妈妈见陈探,这些都是为了挽留陈探侦探人格所做的努力。
当虚拟出来的家辉死了后,陈探听了磁带,他为什么要听?
很多人认为因为他说自己是妈妈,家辉觉得风泽是姐姐杀了他,陈探内疚所以哭,试问难道陈探自己不知道这个过程吗?
之所以哭是因为陈探在听了磁带后觉醒了,知道了自己人格分裂的事实。
当最后的时候,陈探感到惊讶,风泽不知道会有这个结局,所以为了保留陈探侦探的人格,安排了陈叔,但是自以为觉醒的陈探,知道父母已经死亡,感到不可思议,于是经过陈叔这么一刺激,又开始人格分裂了...当然这些都是我的猜想...谢谢大家...
本来是不错的一部电影,但那些鬼影啊神马的太扯蛋了……悬疑就悬疑好了,为嘛非要带上一些迷信色彩,难道想说能破案全靠那个被杀女人的鬼魂的指引?
科学与迷信本是完全的对立面,导演到底想说是一个案子的侦破光靠推理是无用的,时候到了案子自然就会破了?
真扯……
首先是电影的背景莫名其妙。
几个香港警察在泰国玩得风生水起。
不了解的人估计还以为泰国有香港的管辖区呢。
了解的人知道不是这么回事,然后就要把这个逻辑圆起来。
几个香港演员们演的是泰国人?
但是郭富城黑板上写的电脑里搜的都是汉字啊。
其实这是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导演只是把拍摄地选在了泰国而已,不管在哪里不都一样地讲故事么?
但关键是,导演在好几处地方还刻意给了泰文特写,提醒观众这是在泰国;还刻意选了几个香港警匪片里的老熟脸当主角,提醒观众这些人都是香港人。
退一步说,既然已经是在泰国拍了,就好好利用,拍出异域风情来,也是电影常用的一个噱头。
但实际情况是,要不是那些泰文,我真的以为这是在香港的贫民区或者是70年代的大陆。
其次是电影呈现出比较松散的状态。
拍拍小男孩和她姐姐的故事,拍拍卢sir和丰泽的内讧,含蓄地拍拍犯罪过程,拍拍陈探独立断案,拍拍犯罪嫌疑人。
我们的关注焦点一直在切换、游移,并且有一定艺术素养的观众都会以为这些零散的线索肯定最后能归于一点,于是在一边观看的过程就一边试图找出这些线索之间的关系。
同是孤儿的陈探就是那个和姐姐生活的小男孩?
用车撞丰泽的人是谁?
如果是卢sir的话,难道卢sir就是杀人凶手?
在电影前部分好几处丰泽的表现都很反常(比如在陈探推测凶手应该是警察局内部的人时,丰泽很紧张,甚至有些心虚,立马果决地否定掉),难道丰泽才是那个小男孩?
(这里蒙太奇的运用产生了这样的提示效果)为什么陈探能拥有超能力听到杀人凶手跟他讲话?
难道陈探有分裂型人格障碍?
我们产生了这么多的猜测,结构剧情没有顺着任何一条向下发展。
到最后,我觉得我再也不相信导演了,再也不相信任何事情了。
就在这个时候凌家辉出现了,我条件反射式地认为这又是一个幌子,再也懒得去关注他了。
直到陈探和小男孩姐姐的一番对话,我才又非常不情愿地相信了这回真的是真的,同时顿悟,原来,凌家辉才是焦点啊。
真正高水平的导演,是在无数次地玩弄你的好奇心、捉弄你的智商后,在揭示真相的那一刻让你感到一种天地崩坍的震撼。
而这部电影是玩得让你感到厌倦了,直到揭示真相的那一刻也吊不起胃口,反而觉得很狗血。
从某些片段来看,悬疑氛围渲染得很到位,比如陈探在小巷子里被摩托车追的情景,比如三个凶杀案的发生现场,但这些片段都对推动情节发展意义不大,都是些没有下文的噱头,纯为悬疑而悬疑。
所以听多了“狼来了”的观众没等到真正的高潮就早已泄了气。
中国没什么高智商的电影,这部电影努力向西方的高智商犯罪、心理悬疑片靠近,设计罪犯是分裂型人格障碍症患者。
有这样的设计的片子数不胜数,佳片亦多,人格分裂早已不能像在希区柯克的《精神病人》里一样成为多大的亮点。
《致命ID》里有令人匪夷所思的连环杀人案,《美丽心灵》里有一位诺奖获得者的动人成长历程,《一级恐惧》里有爱德华诺顿用高超的演技和智商和律师周旋,《搏击俱乐部》里有一个人对自己疯狂欲望的疯狂实践和对于人性和生存的哲理性思考。
《B+侦探》还仅仅停留在希区柯克的心理分析式的形式上,布排下线索,最后运用心理学理论(主要是童年经历对人的深远影响,和人格分裂的相关理论)解释罪犯的杀人动因和一系列的举动。
关于这部电影名义上的主角,陈探先生,是如何追查出凶手的过程,跳跃性极大,丝毫没有逻辑的严密性可言,丝毫没有智商可言。
不管是陈探信口开河地瞎猜猜对了真相,还是陈探把所有线索写了满满一黑板,看得自己眼花缭乱然后突然就明白了点什么,还是陈探拥有超能力能跟凶手对话,都没有智商可言。
我想,不管是拍惊悚片还是恐怖片,都不是靠拍摄技巧靠配乐靠表演营造点诡秘的效果随便在什么地方让观众提心吊胆一下就够了的。
不管是惊悚片还是什么片,都一样是电影,在各方面都能达到一部好电影的标准,然后才能成为一部好的惊悚片。
1)2011年5月20日沪西小厅。
2)票价70元,58团购网39元两张票+两小矿水+小爆米花(实际没给)。
3)就十二个观众。
4)估计都是团购网买的,开始了一会儿进来一对祖孙,外孙块头很大,有股味,不知道是口臭还是狐臭。
5)无广告跟预告片。
6)不知不觉,又好几个月没进电影院。
本身想跟老丁看《关云长》的,无奈他有事。
差点约不到人,感谢姚抽空陪我。
心理电影,感觉很灰暗。
泰国拍的,所以挺有亲切感的。
110522下外公家
一个原来很简单,没什麽悬念的故事!
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叙事手法和故弄悬虚的剪接技巧。
也因此令到电影中每个人物都很傻很天真。
注意:有剧透,不想看到请绕路从电影刚开场的那个小孩子以及他的不幸经历,再到第一个人死亡,我的第一念头就是,这个很像韩国的鬼片《老师的恩惠》啊。
好吧,接着看,前面几个死亡故事的叙述相对后面来说还是可以的,注意,只是相对后面部分,从郭富城坐在凳子上冥想,我就不知所以了,其实一个很简单的小孩子痛苦童年经历导致心理变态而杀人的故事,不知道怎么就被故弄玄虚成这样,按我来看,导致了该叙述的叙述不好,整理看来讲个故事都讲不好。
很多情节都前后不衔接,要怕侦探片,讲个故事的本领还是有待提高吧。
两个警察之间的恩怨最后就没了 ,那你提它干什么,只是为了给人一个假象,那个警察也可能?
太白痴了吧;让摩托车追着郭富城那么死命的跑,真的就是为了警告啊,我开始还真的没有相信啊,但是它是真的,让我不能理解,那这样你就不要在一个晚上安排两件交通事故,要刻意误导观众是可以的,但是要向柯南学习一下。。。。。。
影片期间还有几处笑点,好吧我承认我笑点有点低,但是觉得这些笑点的设置有点不伦不类了;音效太跌宕了,几乎要让我心脏蹦出来,如果没有音效,可能会是一部喜剧也说不定。。。。。。
;郭富城演的还是可以的,至少看前半部分的时候,还可以找到他要刻画的人物的影子,但是我想说的是,你是侦探啊,有必要一个人在你面前自杀你吓到向后反弹一米然后转身跪倒么?
要说是烂片,那还是算不上的,节奏还是比较紧凑的,只是后面比较无语,好吧,我又说但是了,大家还是自己看吧。。。。。。
真不知道他想说个什么故事......谭耀文呢?
医院之后怎么就不见了??
他不是警察吗?
就因为同是孤儿坐在凳子上就能想到对方在想什么??
警察都是玩的吗,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会,除了内部斗争.....最后连个收尾都木有,侦探万能!!
有木有!!!
还有那个没考上警校的神经病,是世外高人吗??
仓促的结尾,用身世交代一切,还是觉得既不合情也不合理....果然打破不了续集不如前一部的魔咒啊·第一次参加内部试片会,人不算多,活动结束抽到个保鲜盒套装,运气不错。
关于剧情:我只记得C+侦探还不错,但现在完全想不起来剧情了。
据说B+是C+的续集,可是故事也没有完全说完,据说是为了A+侦探做准备。
难道郭富城是真正的精神分裂患者,又或者他父母的死亡和这两集中的剧情有关系?
除此之外凶手的出现毫无悬念可言,让人觉得导演还是有所想法但表现力有限,只能通过制造气氛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如同大山产子,雷声大雨点小。
关于技术:音响没的说,在电脑上看都能完全感到惊悚的气氛。
彭顺彭发拿手的剪辑就更不用说了,郭富城在公园长椅上那段,颜色、闪回、镜头的拼接让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感觉,只是稍微有点用力过度,让人觉得过分炫技。
片子开头的那几首泰国小骚曲,隆重体现了彭顺彭发兄弟作为东南亚人的民族性,哪位知道是什么曲子分享一下?
关于演员:谁说香港最努力的演员是刘德华?
明明是郭富城嘛!
二十年不见郭叔叔的演技真的有大幅度的提高,比起刘德华那种“我演的角色都是角色的荣幸”的演技,郭富城真的强太多了。
直接看看不出来,看看最后一场戏他和徐正曦的对手戏就能看出来,后者的表演太苍白了,看得人只想打瞌睡,而郭富城这边就要丰富得多。
香港演员就是有特别明显的演技派和偶像派之分,看廖启智的戏看了这么多年,塑造的角色无一不细致入微,在《线人》中的落魄小角色让人有浓重的代入感,觉得他就是香港小市民的代表,最近才得金像奖真是委屈他了。
龚蓓苾的出现也没给大陆学院派的表演丢脸,基本上大陆科班出身的演员在港片里的表现都不会差到哪里去,具体请参见《门徒》里的张静初,把吴彦祖落下到哪里去了。
除此之外,闪回中的小演员和谭耀文之流的表演统统不及格。
剧情结构:(开篇)接上一部,慧心案立了大功的老冯招私家侦探小郭,让小郭为自己提供线索,两人共同发财升官。
并给小郭看一中,男子谋杀案。
(建设)凌晨,一名妓女被杀,并被录下死亡前惊恐惨叫声;又一名男子被锤子活活锤死,并割下老二于瓶子中。
公园晨练,电话骂脏话女被割舌铅笔捅死。
(对抗1)小郭推断凶手为人格分裂,并电话老冯注意。
小郭去医院查证狗,锁定梁伟业,并在菜市场抓住要枪杀买菜老太的梁伟业,经技术鉴定,此人为纯神经病患者。
(对抗2)公园目击证人在指认证人时出错未能准确指认凶手。
老冯回家途中遇袭被车撞,装死逃过一劫。
小锅求教神经病患者,获得启示,重走精神分裂患者杀人历程,锁定凶手林家辉。
并在林家辉家中搜到行凶录音。
(结局)小郭从林家辉姐姐口中获知真相,林家辉是她被强奸所生之子。
后又因爱上自己,他不得不说出真相,受到刺激的林家辉愤而离家。
此刻小郭终于明白,每一个案件的幕后生意。
第一起案件,对应林可儿口中的父亲之死。
第2个妓女事件对应了林可儿被强暴的事件。
第3个被割下下体的男子,警方发现经常欺压女性,这算是林家辉给母亲报仇。
第4个戳死割舌小美女,对应林家辉母亲说谎,隐瞒自己身世。
每个案件都是林家辉的一种人格分裂。
小郭跟老峰电话发现老公被绑架,林家辉让带录音带去交换。
人家会劫持老冯和一个孤儿,李家辉要杀死孩子结束它的痛苦,这次对应的是自己悲惨童年。
在林家辉即将开枪之时,小郭冒充妈妈,唤醒林家辉母亲记忆。
逐开枪杀死老冯,对应杀死姐姐,留下妈妈。
随后录下开枪自杀的声响,此刻林家辉自导自演的剧本终于落幕。
《B+侦探》在表现一位人格分裂凶手时,好像分裂的不够彻底,某些部分又过于的狗血,使得电影失色不少。
有些观众希望那个人格分裂的凶手就是阿探,让一个一路追查凶案的私家侦探成为最后的凶手,因为一个有多重人格的家伙可能连自己有没有犯过案根本就不记得,还一门心思的寻找真象,而真象就是自己是那个连环凶手,显然这样的安排相当的好,也相当的大胆。
电影的最后,应该是郭天王对着自己说话,对着自己解剖案情,就有可能像《搏击俱乐部》那样成为经典之作。
导演在安排凶手的连环作案过程缺少了一个连贯性。
凶手因为自身家庭悲剧产生了报复社会的念头,陷于自己人格分裂的情况中,并把行凶过程录成广播剧。
凶手选择行凶对象也应该具有一代表性,而且每次犯案后要留下点标志,要让一个悲情的行凶者身上绽放出正义的光茫。
心头大爱《七宗罪》中的凶手就把自己化身为一个救世主,向人类七宗罪展开了报复施道,凶手纵然是可恨的,但行凶计划相当令人敬佩,行凶手段宛若在做艺术创作。
如果安排凶手人格分后,把自己定位成一名为民除害,维护社会安定的警察。
凶手杀掉第一个是赌徒,切下赌徒的双手,第二个杀掉是放高利贷,双脚被切。
接着要被杀掉的是妓女,用木棒植入其下体,第四个死掉的嫖客,生殖器被切掉。
第五个贩毒者舌头被割掉,第六个与黑道同流合污的警察耳朵应该被摘掉。
六个人都属于社会边缘分子,都是对应的关系,那个被杀掉的警察不应该是阿泽,而是阿泽的上司卢警官。
还有请凶手注意一点,行凶时应该选择雨夜,陋巷这样的地方,做案后不容易留下证据。
虽然凶手看了很多推理小说,也知道在行凶时不要留下指纹。
但至于电影中公园行凶那段,公园的草地是最容易留下凶手的脚印,也是最难清理掉的,警察们怎么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呢?
捉到嫌疑人后,民众指认不出来,也可以通过公园内留下的脚印来判断。
导演安排凶手与姐姐之间的母子关系,真的太狗血了。
俩人怎么看也不像差十三岁,目测也就差个三五岁。
现实中未成年少女在家产子之事也听说过,倒是没有哪个少女能如些淡定独自一人把孩拉扯大。
我比较相信凶手是一个有恋母情节熟姐控的小正太。
凶手的家庭悲剧,应该是父亲好赌成性欠下赌债,母亲无法忍受被逼为娼还债,杀夫跳楼,家姐被性侵沾染毒品。
所以,凶手的整个行凶计划也算是与家庭背景形成了呼应。
电影看完,我人格分裂成导演了,我比导演更狗血。
看完《C+侦探》后总觉得电影中有很多逻辑推理不够严密,后来据网友们说我所看到的是内地和谐版的《C+侦探》剧情做了删剪,电影真正的关键是电影字幕走完后的彩蛋,彩蛋令整个故事情节更加的缜密惊悚,至今也没能看到《C+侦探》的彩蛋。
而《B+侦探》精分的不够彻底,每一件凶案的发生太过随机,凶手最后与警察的对峙也不够强悍,也没什么悬念。
无论是C+还B+看完后都令人有些不爽,无法拍案叫绝。
阿泽留下的项链,张叔带来的照片,应该是导演为《A+侦探》留下的线索,阿探将在A+中找到自己的身世。
配乐很紧绷,在电影院被吓的的要死,竟然还是睡着了。生病不应该逞强看电影,还是如此烂的片
处处都在规避审查,景别少的可怜,走心理惊悚路线完全不是港片所长
看样子还有A+咯。
音乐和节奏都不错 没看过C+,不过应该还不错
没有了惊艳之感!
故事不错..但结局到底是咋回事?
沒看《C+偵探》就看這片,沒斷節感,結尾處對《A+偵探》留的餘地太刻意。作為一出驚悚懸疑劇,彭順的鬼片技巧用到本片中營造驚悚綽綽有餘,遺憾的是懸疑部份。本片中案件信息量太大,以至於有種超負荷的感覺,敘事結構上的混亂又讓懸疑感弱了一個層次。我越來越喜歡廖啟智了。
影片的摄影构图和配乐都很有特点,贴合这部心理侦探剧的阴暗、压迫和惊悚感,某些细节的精妙需要在大银幕上才能体会得到。片子融合了佛洛依德心理学和希区柯克的风味,实在是很妙,是一部有意思的电影。个人感觉郭富城的演技好象又精进不少。
有点惊悚
哥以为可以视郭天王为一个靠谱的演员了。
后半段太烂了!
比不上 C+偵探...... >_<
郭天王的演技一直都在进步。
推荐理由仅是影片氛围及观影效果,但收尾收的不高明,不出彩。
挺喜欢电影这种阴暗的基调,悬疑氛围营造的也不错,但是影片对于悬念的把握不够深入,凶手展现的太快,加上很多故弄玄虚与之无关的剧情,显得电影拖沓乏味。2.5星~
偶十分喜欢。
失望不起了
作为一部侦探片,圈套和推理可真够弱的~
龚蓓苾出来打了个酱油。。。老了很多呀。。。
兄弟拆伙干 越干越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