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SS STRONGLY RECOMMEND人类发明了正义和邪恶这两个极端的概念,并打着这两者的旗号做了无数件亦正亦邪的事情。
无论在什么时代,也无论在任何角落,人们都在制造着英雄和圣人,进而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制造着信仰和舆论。
作为普通大众,我们是被教授者,我们的任务就是倾听、相信、服从,因为历史证明了正义始终不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主旋律,而邪恶也常常冠冕堂皇地把正义打为阶下囚。
关键不在于正义和邪恶的斗争,哈姆雷特上演一万次,始终不变的,只有胜者王侯败者寇。
赢家就等于正义,权力自始至终是历史方向最靠谱的指挥棒。
而正邪之争,只是一个屡试不爽的灵丹妙药。
Goya's Ghosts的故事里,恶魔当道,天使落难 ── 究其原因,恶魔有无数张面孔,天使只有脆弱的灵魂。
恶魔附身一般的洛伦佐是随着时势千变万化的变色龙,他是道貌岸然的神甫,他是法国大革命的旗手,他是仓皇逃窜的逃兵;天使一样美丽和纯洁的伊内斯始终都是一只羔羊,她跟随着看不见摸不着的主,又跟随着强奸她的神甫,直到最后发疯,她仍然跟随着那个已经死去的坑害了她一生的男人。
画家Goya无力改变这荒诞的恐怖的世界,他能做的,只是用他的画笔忠实地表现美与丑、善与恶、生与死。
在故事的最后,他看见恶魔和天使的女儿站在征服了西班牙的欧洲新统治者身旁以妓女和情妇的身份迎接着未知的新时代,他知道了,我们本就是正义和邪恶的共生体。
不管统治我们的是宗教还是国王,民主还是法律,我们都该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那绝不是人类期盼了几千年的正义。
正义,只是那传说中的ghosts。
可谓片如其名,承袭了戈雅之灵魂,以讽刺批判之笔写苦难众生,浓缩了螺旋的、残酷的历史中的戏剧性,凝聚为高浓度的黑色幽默。
形式上也同戈雅一般,有着精致多变的技巧:一个关于异教徒和女巫的预言式的、设问的开场;一组自由、平等、博爱的蒙太奇;以及一个非常棒的结尾,延展了应有的一切。
期间穿插着戈雅的画作,一组博斯的《人间乐园》更如天神降世,超越了戈雅,超越了时代,用它不可名状的感官审视着尘世的一切。
三个主角也很出色。
很久以前看的,补个记录,一部低估的杰作。
作为戈雅他记录了一段西班牙的历史也记录了人们的罪恶与无知作为米洛斯他解释了戈雅后期由浪漫主义画风转而为表现主义画风的缘由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残缺与悲怆没想到能在这部电影里看到那么多戈雅的作品也没想到在特定的时代里艺术品记录的不再只是瞬间的美丽还有灵魂迅速凋谢的辛酸
又是一部失望大过期望的作品,或许对导演的了解除了《莫扎特传》之外别无他作,又或许原本就是对网上的故事简介有误解(插一句,这个写简介的人真的很欠扁,胡乱编造,混淆视线),以为这是刻画戈雅艺术人生与内心世界的传记片。
可事实上,娜塔莉·波特曼所饰演的伊娜丝与教士洛伦佐才是故事的主角,而戈雅在其中只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从向伊娜丝的父亲引见洛伦佐,到十五年后向洛伦佐引见伊娜丝,他的举动间接影响了两人命运的变革。
所谓“戈雅之灵”,并非戈雅的艺术灵魂与人性品格,那么所指什么?
这是我一直无法说服自己的一个疑问。
作为莫扎特同时代的杰出艺术家,戈雅经历了西班牙最动荡的时期,在失聪后反而迸发出更为强烈的创作欲望与灵感,留下了诸多不朽画卷。
但正如许多艺术家所面临的困境一样,戈雅也不得不放下清高的头颅,为有金钱有权势的人作画像,出入宫廷阿谀奉承,锱铢必较每条款项的支付。
戈雅的人生在强大的生存压力与艺术原则和理想之间冲突着、矛盾着,在迷失的边缘徘徊着,却仍然坚持画笔下的真实。
即使有万般的无奈与抑郁,他的画中尽是无言的倔强与执著。
具有历史背景与戏剧生涯的戈雅,失聪之后的生活尤为价值与吸引力的素材。
然而,如此大的发挥空间,却被导演完完全全的忽略了,与此同时导演却似乎对人物之外的东西更感兴趣。
比如,不遗余力的特写戈雅制作铁版画的过程——拜托,又不是铁版画扫盲纪录片!
又比如,以戈雅的一幅幅的作品作为结尾——晕,这是怕观众对他的作品不熟悉还是怎么的又扫盲?
就算为了纪念戈雅也犯不着在电影中举办作品展览会吧...不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就算了,将镜头浪费在这些不必要的细节上真的让人无言。
在为戈雅抱不平的同时,不得不说影片对洛伦佐的刻画要成功的多。
作为虚伪的宗教卫道士的典型代表,影片赋予洛伦佐的不是简单的反面形象,他的情感复杂而内心丰富。
他是残暴的野心家,他费尽心机的铲除异教徒,实则却制造了白色恐怖,令不人道的“神讯”重见天日。
可惜却遭遇到令他的人生巨变的人——伊娜丝的父亲,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的尊严与所谓“上帝会赐予力量”的谬论正是在“神讯”面前土崩瓦解,并被迫签下了承认自己不是人的荒诞声明。
眼见说服主教释放伊娜丝无望的他立刻逃得无影无踪,投机主义的他在法国见风使舵,开始信奉人权,甚至结婚生子,15年后回到西班牙时,作为首席执行官的他倒戈一耙,将主教一干人等以侵犯人权等罪名打入死牢。
然而,好景不长,他早已遗忘的伊娜丝通过戈雅找到了他,并说为他生了孩子,震惊的他只能将伊娜丝送进疯人院。
但更令他寝食难安的却是戈雅找到了做妓女的私生女阿丽西亚,他不仅向阿丽西亚隐瞒她的身世、阻止母女相认,为了确保他好不容易建立的崇高名誉和威望不被玷污,甚至干脆将所有的妓女抓走送往美国,以绝后患。
洛伦佐的激进、自私与伪善可见一斑,然而,他终究不是大恶之人,他还存有人性和良心,否则他大可以利用他的权势大开杀戒,将昔日通缉他的教会同僚统统送上行刑台,大可以不违背对主教的诺言将他杀死,大可以将可能阻碍他仕途的伊娜丝母女杀害灭口。
因此,当洛伦佐因为回头察看手下伤势而被抓住时,善良的一面终于在生死关头表现出来,虽然有些突兀,却也并非不合情合理。
更让人感触良多的是,面对主教等人的审判,洛伦佐所表现出来的出奇的冷静与镇定,以及临刑前对于唯一的生存机会仍倔强与不屑一顾,颇有点抗日烈士大义凛然、誓死不从的意味,与当年签下无稽声明被要挟的情形大相径庭。
是他变了吗?
是戈雅怒斥他没有信仰的那番话触动他了吗?
还是因为他太清楚藏污纳垢的教廷和道貌岸然的教士绝对容不下他,低声下气忏悔乞求活下来只会招致更多的侮辱和苦难?
他那曾经阴鸷、狠毒的眼神此时此刻充满了嘲讽,甚至在那一瞬间令人对他产生了怜悯与不忍,至少比起某些毫无骨气与原则的墙头草,或是贪生怕死、苟且偷生的可怜虫,他更像个人。
正在那时,他发现在围观者中大声叫喊他的名字的人,竟然是他所唾弃、忌讳的伊娜丝,当他看到伊娜丝向他举起一个婴孩时,他的眼中流露的分明是从未有过的温柔,一想到妻儿的马车在他被抓时毫不停搁的前进,对眼前的这个疯女人怎不欣慰与感激?
有这样的结局,对他来说也算可瞑目了。
虽然对电影的整体感觉不置可否,但还是从某些片段中还是一览导演的功力。
比如之前所说的结局,包括伊娜丝抱着孩子牵着洛伦佐尸体的手前行、周围孩童唱着歌谣的情景,意味深长,令人发省。
比如伊娜丝的父亲为了救回女儿强行“神讯”洛伦佐的桥段,与他那惊魂未定的妻儿一样,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而后更是被这位父亲的果敢决断与强烈的爱女之心打动,并顿生敬意。
最后不得不提伊娜丝这个角色,原以为花瓶的娜塔莉·波特曼此次形象的颠覆与演技的挑战显然极为成功。
十五年前的伊娜丝年轻、美丽、单纯、善良,被戈雅视为天使,即使十几年未见仍不能忘怀,而十五年后因法国废除了宗教所而被释放的她,再度出场可谓绝对震撼——歪瓜裂枣、眼斜嘴歪、头发稀疏、瘦骨嶙峋、衣衫褴褛、脏的像济公般身上随便一搓就是一团泥,就好像天生的乞丐一样,行尸走肉般惨不忍睹,完全不复当年的飞扬神采、魅力身姿与高贵气质!
化妆师的精湛技艺令人啧啧赞叹,而我们也见证了娜塔莉·波特曼一次演技的突破,刚刚重见天日时无法睁开双眼的伊娜丝,边随手伸入衣内抓痒边一瘸一拐在大街走的伊娜丝,与另一个疯婆子抢东西(以为是婴儿)的伊娜丝,兴奋激动的抱着婴儿一心要带给洛伦佐看的伊娜丝...娜塔莉·波特曼把握住了难得的破坏形象的机会,将伊娜丝这个让人唏嘘不已的可怜女子演绎得入木三分,令人刮目相看。
相形之下,将实际上进行了遮掩与淡化处理的全裸镜头当作卖点宣传,实在太过俗不可耐,简直是对艺术的亵渎和践踏。
就像说起黄金甲,观众们津津乐道的除了满城菊花之外必定是满场的“馒头”,如果有人说起《戈雅之灵》印象最深的是全裸镜头,那绝对会是电影最失败的地方。
而现在看完电影的我可以负责人的说,这种想法是可以看作对导演的无理攻击和对影片的蓄意侮辱。
电影的名字是<<戈雅之灵>>,英文是Goyas Ghosts.由此可以看出, 戈雅之灵指的是戈雅所画的天使,魔鬼,教士,平民,少女,王后…….,是众生万象,是这个世界的真实,就像罗伦佐一开始说的”这些画,展现了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而他的画笔正是他的双眼.,所以他画的皇后才会那么丑,因为皇后的确这么丑,所以他看到的世界如此狼狈不堪,如此丑陋而不忍再睹. 宗教裁判所的逼供,酷刑;拿破仑军队带来的杀戮和耻辱;而英国人呢,罗伦佐的头颅,还有复辟的教会.这一切都是在最冠冕堂皇的说辞下发生的,教会以上帝的名义杀害异教徒,拿破仑的军队以自由的名义奸淫掳掠,罗伦佐以对家庭负责的名义决定放逐自己的亲生女儿.世界就像一个拼盘,一个乱糟糟的拼盘.有人说历史终归只是历史,可是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大家也在想,过去的一百年已经是历史了,可是谁知道他们将面临的是更大的灾难呢?天若有情天亦老,人若无情便是神. 正义战胜邪恶,可是为什么到处都是肮脏的呢?有人讲”不是不报,时侯未到”,这不是一句废话麽.世界并不是一个有秩序的世界,所谓神的指令根本就不存在,周遭一切就像一团颜色不明的浆糊一样,缠缚着我们.当罗伦佐被问到如果他被讯问会不会承认不存在的事实的时候,他低下头喝酒,想要逃避这个问题.戈雅说,如果痛苦麻痹了我的意志呢?我是不是很有可能承认呢?这是一个问题.以前看到一些电影里面,经常有一些红军遭受酷刑,但是却能够坚忍不拔不屈不饶,当时觉得怎么可能呢,要是我,换我绝对招了.但是,这完全是有可能的.罗伦佐完全可以向教会忏悔来换取自己的生命,但是他没有,他选择坚持.人只要意识到他自己是自由的,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选择的时候,人就是自由的,严刑拷打能奈他何?以前老师说,自由是相对的,是要收到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的时候,觉得老师是对的.但是现在转念一想对于道德和法律,我不是也可以选择不遵守麽.我不违反并不代表我没有这个自由,而只是代表我选择遵守.历史书看多了,便越来越觉得历史似乎是一个假面女郎. 很长时间都被批的周作人, 其实他当时的决定完全是正确的,但是他自己当时也是被种种道德所束缚而苦恼不已的,但是他自己最后还是做了那样的选择,只是他当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否则这个决定并不难做.还有汉奸汪精卫,我不是想为他翻案,但是换作我说不定也会那样选择. 历史上很多人青史留芳, 像文天祥,也是这样, 还有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也说明人是自由的麽.当然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并不是什么很美好的权力.因为自由意味着选择,而选择意味着责任.因为选择总是主观的,是你的选择,你便要承担你这选择所带来的后果..就像萨特的《苍蝇》中俄瑞斯特斯一样,不管是多么艰难,多么痛苦,最终还是要你选择.有些人以自由的名义逃避选择,但是却不知道自由便意味着选择,你选择逃避,但最终还是逃无可逃..有一个同学天天玩游戏不上课,简直就是堕落的样本.最近突然忙碌起来,天天上课,夜夜3,4点,问他怎么了,他说快毕业了,得抓紧. 他选择玩游戏逃避,可是最后这个后果还是得他自己承担.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同时也是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是密切而不可分的.人的自由的实现必须是在不干扰他人的自由的前提下的.世界是荒诞的,人是自由的.所以人类是孤独的,但是个体的人却一定是孤独的,除非你选择孤立于世人--而这实际上也不可能完全实现的. 一个人介入生活,其实就是介入到于他人的关系中去.你可以选择消极介入,尽量不与人接触. 但是如果你选择积极介入的话,就必须认识到对方和你一样是自由的,是不能强迫的.如果你把自己的意义完全建立在对方身上,过度的依赖对方甚至离开对方就活不下去的话,那对方就完全可能成为你之地狱。
所以个人的自由必须以他人自由为条件, 比如说你和你女朋友, 就必须认识到她是自由的, 要给她空间, 当然不是叫你跑到天涯丢她在海角, 因为你选择和她相恋, 就必须负责. 人的自由,应该不是只等于人的自由意志,王阳明的四句教中,有善有恶意之动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自由意志向善向恶,究竟如何,不像王阳明有一个良知学在那里撑着,存在主义似乎没有做出比较好的解答,或者说我现在接触到的存在主义没有作出解答。
自由既然需要这么多的定语,那自由还是不是自由了?
大概这就是我们生来就背负的充满悖论的命运,像西西弗斯一样无奈的反复不停的推着石头上山,但是这大概就是人生真正的意义吧。
西班牙畫家哥雅是皇室御用宮廷畫師, 風格有如攝影師, 把西班牙皇室家屬的貴室專氣, 一國之尊的氣派一筆一墨, 人物膚色, 錦衣華飾, 忠實描繪。
教廷邀請畫家畫壁畫, 教延高級宗教裁判所執行官Lorenzo請老朋友繪畫肖像, Lorenzo對於權力的把持, 慾望的擴張有著人根柢的原始統治, 魔鬼薰染了身心, 雙眼透出大權在握, 執行上帝法律的迷醉, 畫家看得清楚, 為了不讓朋友在畫像看到了真實醜陋, 把山珍海錯吸納過豐的肥胖身體刪減了贅肉; 薰染眼珠改為鷹傲天下蒼生。
身為上帝地方宣揚神示的宗教高層, 藉著鎮壓異教徒惡法, 把懷疑是偽裝成守猶太人儀式的Ines收入監獄。
畫家原意是藉畫寄勸諫, 要朋友別要利用神的聖膏塗在弄權得勢的臟腑, 做謙卑, 傳褔音, 感化罪人的門徒。
宗教裁判(Inquisition)神職審問官用平和的語氣提問, 答案不合預期, 施以酷刑, 犯人又何以抵受人體不能承受的極限? 不是發自撫心自問的認罪, 實際是把不遵守戒律的所謂異教徒趕盡殺絕, 鞏固羅馬天主教在地上的勢力, 宗教本義是信者得救, 不是滅絕其他向善的非我族類, 獨顯一教自大的獨裁。
商人打了一個黑色笑話譬喻: 我是黑色猩猩及亞洲紅毛猩猩的雜種, 這是腦袋正常的人不會簽字作實, 然而, 受盡嚴刑迫供, 肉體遭受撕心裂肺的痛, 嘴唇上下開合, 主禱文的低吟意圖壓過肉體苦難; 主看守信徒的愛被人害怕受苦受害的本能掩蓋, 不是有罪從認罪的回答違反了祈禱的力量、包容, 別說無辜的女兒, 算是見慣風浪的商人、與皇室權貴打慣交道的宮廷畫家在刑具下都大呼招供, 人的本性就是這樣, 無了期的肉體虐待教虔誠宗教蒙羞。
法國拿破崙軍隊鐵啼踏破西班牙領土, 無情炮火, 敵軍搗毀家園的慘號, 哥雅聽不到了, 他感謝上帝奪去了聽覺, 沒有取走視力, 血色碎片滋長了畫家對國民的關懷, 對世道無常的透視, 畫風大改, 蝕刻法銅板畫不再繪上人間色彩, 改為黑白速寫, 粗線條的即興突出了教會收取捐獻的中飽私囊, 士兵欺凌低下階層。
電影以哥雅眼睛看著炮彈轟隆的市街, 聲音消失, 交待畫家身體毛病的心理轉變, 影像有畫, 畫中有意。
Lorenzo畫像在公眾焚燬, 油畫顯示的肅穆聖潔形象經過烈火, 沒落平民不會翻開的記憶內頁, 出賣教廷, 以人為本的變臉是時勢造英雄, 持守的認罪悔改禱文不是法國自由主義能夠接納, 刑罰就由昔日弟兄承擔。
牢獄的皮肉破裂, 用雙手遮住重要部位的女人, 教Lorenzo不敢再違反掌握大權的誘惑。
Natalie Portman是氣質最接近Audrey Hepburn的女演員, 她真的有聖女特徵, 有一種犧牲自我的獨一無二:《這個殺手不太冷》的小孤兒是殺手保護的小天使; 《V煞》甘願剃掉煩惱絲的演員操守; 本片更塗污了俏臉, 牙齒亦給塗黃, 憔悴的瘋子扮相, 由少女演至婦人, 出落凡塵的美, 隱約見到美國電影學院百年百大女性第三名: Audrey Hepburn的芳靈託付。
Patrick Chan寫於2007年11月27日
阿甘曾经问,人生到底是随风飘零,还是有个定好的命运呢?
生长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导演米洛斯同年成长在孤儿院里面,出来才知道父母死在纳粹集中营里面。
他自己曾经坦言那时候失去父母其实并不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因为对生命的终结没有理解。
第三帝国陨落之后,捷克进入了共产主义,从事艺术的米洛斯经历了秘密警察,言论控制——如同生活在西班牙Inquisition 统治下戈雅一样。
这些艺术家都是一个站在旁边的观察着,看着人们的人生在眼前一格格画面的闪过,在力所能及的时候,把这些画面用自己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戈雅的艺术幸运的没来得及遭到inquisition 封禁;而七十年代米洛斯在捷克的电影《黑彼德》虽取得国际盛赞,却遭到了当局的永久封禁,米洛斯导演的工作也不能继续,才到张开双臂欢迎他的美国寻求机会。
在米洛斯眼中,改朝换代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情,因为他经历了三次。
本片拉长的线索中,就是讲述这些改朝换代中各种人物的凄零的命运。
这样生离死别的故事千千万万,那些一晃而过的死亡,米洛斯也没有能力顾及。
每个人物在生命完结,或者青春殒灭之前,故事的波折是永远也讲不完的。
而作为一个艺术家,最纠结的是没有一个能让今天渴望娱乐的观众满意的结局;这些生命被战争和体制偷去的鬼魂们,怎么能够让你满怀纯真幻想的离开影院呢?
张艺谋的《活着》,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讲述的都是这样的鬼魂,戈雅的笔记本上灵魂们被戈雅记录了下来,《戈雅的灵魂们》被导演和主演诠释出来,我们才得以清醒地看到人生在体制巨变下的随风飘零,甜美的花季少女枯萎成峰巅的老妪,乞丐和逃犯成为权贵,而权贵成为阶下囚徒。
只有一开始就带着对这些人物的爱,才能真正体会他们经历的痛和不可思议的悲凉。
我先入为主的因为《莫扎特》喜欢导演关注的题材——个人vs. 体制, 先入为主的因为《杀手不太冷》喜欢主演纳塔利,先入为主的喜欢戈雅, 喜欢艺术家的故事;所以我才会为他们的遭遇感到揪心难过,为人生的无常感到无可奈何。
有趣的是,这些人生结局悲凉的电影,都被主流社会屏蔽掉了,有的被封禁,有的被商业边缘化。
《戈雅》在美国被拒绝发行,很难想象一部由这几位明星主演的电影,居然没有获得主流的发行,在美国票房刚刚获得一百万,全球不足千万。
这个命运似乎和戈雅给西班牙王后的画像一样,在作品完成之前,艺术家绝对不允许别人的评价,而结果揭晓之后,观众可能脸色阴沉,扶手而去。
而艺术家怂怂肩:可是,这是一幅很美的作品啊!
《戈雅之灵》。
一部以娜塔丽.波特曼的裸戏和盗取戈雅之名为噱头的电影,也是我第一次原谅无聊噱头的电影。
导演是Milos Forman,曾经导演过《飞越疯人院》和《莫扎特传》,两部我相当欣赏的电影。
他在20年后又奉上了一场悲剧,任何人都无法逃脱的悲剧。
我决计不记叙任何剧情,任何人都可以看懂的剧情不需要连篇累牍的文字鼓噪。
唯一能说的,就是任何怀有希望的人,最终都得到了上帝的惩罚,无论他的希望善良抑或邪恶。
最终得到幸福的,大约只剩一个疯癫了的厄莲斯,此时的她,什么都没有了。
而英军的政权大揽,厄莲斯的女儿阿莉西亚的飞黄腾达,谁都不知道他们的幸福究竟能够持续多久。
Forman把所有人物都无助地置于一场政权的纷争中,不同的人在权力的宝座上不断更迭,风光无限地上台然后被后来者绞刑。
一个卑鄙的神父从言必称上帝到妓女一般手持人权大旗惩罚他的主教和教众。
同样的神父,被政权更迭后的主教判以死刑。
女儿看着自己的父亲被施以绞刑却与情人谈笑风生。
连戈雅面对故旧的死刑能做的也只是用画笔见证。
他想暗示所有人的命运都如同飞蛾一般被我们所畏惧的所谓上帝玩弄么。
每个人似乎都在设法能够取得自己甚至他人命运的掌控权,然而最终都会被判以相应的罪责。
如同《飞越疯人院》一般,所有抗争、甚至心存希望的人都会被上帝看作罪人。
疯人院里的其他人也许是快乐的。
如同《戈雅之灵》中的平民一般快乐。
因为他们是愚民,是服从者。
他们不再有任何反抗,甚至不再希望或绝望。
他们只是在生活本身中生活,并不为任何所谓信念或理想做任何事。
所以他们快乐。
当然,获胜的还有一个从疯人院中逃走的酋长。
他想说有足够的力量就可以逃脱命运的诅咒么。
也许Forman对待题目才是真的煞费苦心。
他把戈雅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见证者,对一切都无能为力,除了他的画笔。
难道这就是Forman的结论么。
看豆瓣上的评论。
一位朋友貌似将福柯与Forman联系在了一起。
虽然我不敢说自己真的明白福柯,但至少我能确认,这是牵强的。
福柯关注的是边缘史,历史的变迁在他眼中已经与政权更迭之类绝缘。
同时,福柯对于历史的更迭是持肯定态度的,即便会使一些人在历史的漩涡中牺牲。
他对于权力的变迁的解释是知识的当权者,而知识本身的演变他也是持乐观态度的。
只是,他将政权更迭诸类事归为了荒谬之事。
不过有些地方确实能够让人产生同福柯的联想,对疯子的同情,和对伏尔泰等知识领袖的乐观态度。
主教也会因为对上帝的爱而被命运惩罚,也许Forman想让所有人都不再期望。
但我不是教徒。
即便我有我的信仰。
Forman是个爱音乐的人。
他一定知道贝多芬在耳聋时拼命扼住命运的喉咙,为后世留下了哪些宝藏。
我爱《飞越疯人院》的原因,除了从头至尾的悲剧元素外,还有那个穿着白色长裤寻求自由的酋长。
我相信,有希望,无论我们在什么样的漩涡中,都可以让我们像战士一般拼争过。
这比坐以待毙的幸福要幸福,对么。
另,戈雅的画作并未很多出现在电影中,很是遗憾。
但还是看到了他最出名的几幅描绘法军闯入的油画,而且还有福柯挚爱的那副维拉斯奎斯《宫娥》。
也许这个可以证明Forman真的很欣赏福柯?
嗯,也许。
维拉斯奎斯和戈雅是西班牙最出名的两位宫廷画师。
然而,那个时代的画师永远都是誊写历史色彩的人。
而我们,已经可以书写历史了。
写在前面:这是存在主义文学与人生的作业。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二十年后,“西班牙不朽的画家”戈雅完全失聪,他听不见人的声音,狗的吠叫,但他确确实实听见西班牙土地上的经久不息的哀鸣。
而他是寂静的。
他静静看着它的发生,看着它结束,看着残酷的上帝的刽子手们以上帝的名义公开的残暴,看着无情的铁蹄踏过西班牙的土地, 看着上帝子民的伤害以及革命下的流血,看着无意识的大众一阵又一阵的热烈地欢呼。
存在主义认为的荒诞在这个世界真实地体现着。
面对荒诞下以及荒诞着的世界,戈雅试图挽救的努力完全没有作用,他只能静静地用画笔去描述这个荒诞下以及荒诞着的世界。
这二十年,心中有只幽灵困在他的心头,让他变得阴暗,但这二十年却是他创作的巅峰期。
荒诞下以及荒诞着的配角在《戈雅之灵》中戈雅是个幽灵,时常隐身于荧屏之后,不管是导演有意还是无意之为,洛伦佐这个配角成了主角,他穿着黑色的大袍,吸纳了所有主角的光亮。
故事以他为开端,以他为结束,他是影片的中心。
美丽的少女衬托他的丑陋,无邪的婴儿衬托他的狡诈,坚忍的父亲衬托他的懦弱,单纯的女儿衬托他的无情。
荒诞的世界选择了荒诞的洛伦佐,它把舞台的亮光打在了洛伦佐身上,洛伦佐开始翩翩起舞。
荒诞幕一:1792年的西班牙,邻国的骚动引发了天主教会的不安。
恐怖又一次在人们心灵蔓延。
可怜的伊内斯因为没吃猪肉被莫须有的罪名入狱,严刑逼供。
伊内斯的父亲将洛伦斯请到家中,使其表演了荒诞的一幕。
他被他自己颁布的刑罚所折磨,最后只能承认自己只假扮成人潜入教会的猩猩。
在这样一个世界,谁不是只猩猩?
荒诞幕二:洛伦斯逃离西班牙后,教会依然控制西班牙,伊内斯被关在了监狱。
当洛伦斯回来的时候,一切大变,他大声说道,自从拜读了伏尔泰、卢梭的作品,他已经改变,这些天主教会都是邪恶的,只有革命才能带给西班牙光明。
他宣判主教有罪,判死刑。
他以前试图用最严历的手段巩固这个组织,现在却用最残暴的方式摧毁这个组织。
荒诞幕三:拿破化的战败之后,洛伦佐仓皇而逃,而最终被捕。
主教在他面前宣判他和死刑。
他又一次接受这个命运的颠覆。
正如存在主义所言,存在是偶然的,没有先于存在的本质,存在是没有理由的,存在是荒诞的。
谁也无控制存在,谁也无法掌握世界。
洛伦佐的命运便是这存在主义认为的荒诞的真实体现。
他人即地狱再看看洛伦佐与其它主角之间的纠葛,他显然已将他人视之为地狱。
萨特认为,“他人就是地狱”。
在萨特看来,他人乃是一个存在的客体,这种客体不同于物,他不但存在着,而且还对我构成了威胁,因为他是自由的物体。
在他的“目光下”,他可能把我变成物。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要从他人的目光或他人的地狱中解脱出来,只能有两种途径:或者心甘情愿地做别人的物,或者使他人做自己的物,去操纵他人。
而洛伦斯选择了后者。
对于伊内斯,从爱幕到占有,从占有到抛弃。
洛伦斯视之为物。
伊斯的美丽让洛伦斯心动,在监劳中,他以祈褥为名,将其强奸。
他不考虑她的自由,只视为工具。
在被强迫解救伊内斯的时候,他又发现教会的庞大让他无能无力。
当二十年后,伊内斯又老又丑,近乎成了疯婆子的时候,他无情地将之抛弃在疯人院。
伊内斯于他而言,是物。
对于他自己的亲身女儿,于他而言,也是个人名誉的包袱和累赘。
当他得知还有这个私生女的时候他没有太震惊。
他迅速而果断地前去见他已经做妓女的女儿,劝她离开“妓院”般的西班牙。
这失败之后,他直接使用行政命令,强行驱逐妓女。
没有半点亲情可言,这世界就是人与物的关系,而非人与人的关系。
荒诞所谓的意义在荒诞的世界里,人沦为工具,沦为他人之物,这样的世界便是部分存在主义者认为的世界,荒诞下而且荒诞着的世界。
面对如此之荒诞,宗教主义者寻求完教信仰,而积极主义者正是意识到人生的没有意义,而去主动的追寻意义,赋予生命于意思。
无法改变,只能旁观,只能跟随,这便是真正的主角戈雅的行为。
他将意义赋矛他的画作之中,创作了无数画作。
后人从画作之中看见了那个像幽灵一般躲在历史背后的人。
影片的结局也是耐人导味的。
洛伦佐的尸体在手拉车上前进,伊内斯抱着妓女的婴儿牵着他的手回眸而笑,戈雅缓缓跟随,一群孩子欢快地唱着动听的歌谣围绕着他们。
这世界,不知谁是谁的中心,谁是谁的悲喜,谁是谁的未来,谁为谁而旁观,谁为谁而前行,谁为谁而存在。
其实,又何必在乎谁为谁存在?
找到所寄托的“谁”或是“物”,人生便就如黑暗的幽灵,也会发出让荒诞的世界震惊的光亮。
看过《莫扎特传》(Amadeus, 1984),所以Milos Forman的新作《戈雅之魂》来了的时候岂能错过?
看后的震撼却远超过《莫扎特传》,让我久久不能入眠。
今天才知道,这位导演竟然还导演过大名鼎鼎的《飞跃疯人院》、《情书大亨》。
虽然这两部作品都没看过,但是早有人告诉我它们都很优秀。
《戈雅之魂》从头到尾的色调都十分灰暗阴郁,演员的演技十分到位、细腻。
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晚年戈雅的扮演,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把落魄画家的心理波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这种落魄又不等同于莫扎特的落魄,它似乎是一种迷茫,不知何去何从,不断寻找寄托过程中的落魄。
这种追寻随时都被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马路上、广场上大众茫然空洞的眼神给淹没,似乎是沧海一粟,即刻就会被海水吞噬。
故事如下:1792年,西班牙的最高权力仍由天主教掌握。
无论是在法国入侵前还是法国入侵后,西班牙天主教教皇保持着木讷、呆板的形象。
相对思想前卫的修道士洛伦佐(贾维尔•巴尔登饰演)建议教皇重新像中世纪那样,启用宗教审判所,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洛伦佐喜爱西班牙画家戈雅的绘画,通过戈雅的绘画他看到了美丽的模特伊内斯(娜塔莉•波特曼饰演),她是一个富商的女儿,被误认为遵循犹太教传统习俗而被捕入狱。
但是当洛伦佐和伊内斯的父亲祈求洛伦佐救这个女孩时,洛伦佐竟然径直到监狱强暴了她。
洛伦佐被迫在女孩父亲的文案上签字,此事被教皇知晓,洛伦佐被迫逃离西班牙。
多年后,法国军队入侵西班牙,戈雅是几乎完全丧失了听力,他变成了一个阴暗的心理失常的人,几乎成了自己的一个幽灵。
但这一时期也是他创作生涯中的巅峰时期。
洛伦佐逃到法国,背弃了天主教的教规,娶妻生子,此时回到西班牙担任拿破仑政权在西班牙的执行官,他废除了他建立的宗教审判所,犯人们被释放。
伊内斯此时已经又老又疯,亲人也在战争中故去。
她不得不找到戈雅,告诉他,她唯一的牵挂就是自己在狱中生下的女儿,她甚至没有给她喂过奶。
戈雅找到洛伦佐说明此事,但他矢口否认,并且把伊内斯关进疯人院。
戈雅找到了伊内斯的女儿阿丽西亚(同为娜塔莉•波特曼饰演),她小时候从修道院逃出,混迹于吉普赛人中,是个年轻美貌的妓女。
但洛伦佐既不想让母女也无意认其为女,只建议她迁往美国,一心只想扫清自己的麻烦。
戈雅从疯人院中赎出伊内斯,但在去往妓院的路中洛伦佐已经派人将妓院的妓女们都遣至美国。
伊内斯抱起妓女遗落下的婴儿。
风水轮流转。
拿破仑战败,惠灵顿公爵的铁骑踏入西班牙。
西班牙再次沦陷,洛伦佐在逃离的路途中被捕。
天主教被重新扶上权力舞台,洛伦佐在审判中选择不忏悔,最后被判死刑。
影片的最后,穿着褴褛的小朋友们唱着民谣围绕着伊内斯,而伊内斯抱着小女孩,牵着在运尸车上洛伦的手。
戈雅尾随其后,渐行渐远。
伊内斯被强暴的那幕也被作为这部影片的一个“看点”,因为波特曼同学在这部戏中全裸了。
可惜抱有这样想法的人估计都十分失望吧。
波特曼此刻的裸体好像黑暗中唯一的那一点光明,而洛伦佐神父的袍子恰好也是黑色的,他似乎在吞噬着这唯一的一点光明。
她的身体早已不仅仅是身体,而是一种符号,代表了美丽,年轻,活泼,与宗教的陈腐、黑暗形成强烈的对比。
同样的,在这部电影中所有这些代表了美好的,生机勃勃的东西最后都被消灭了——即便是后来在西班牙大肆宣传自由精神的洛伦佐最后也被判处死刑。
伊内斯踏出宗教审判所的时候的音乐是一个女声的无词歌唱,当伊内斯走过尸体,走过号啕大哭的人们,走到遍布着尸体的,曾经的自己的家门前时,女声的音高达到了F3,让我们听到了一个画面之外的声音:它就好像是西班牙本身的哀鸣。
在事过境迁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与20年前完全不同的戈雅:他眉头紧锁,神色严峻,目光锐利,不修边幅,也是一个与周围动荡环境格格不入的形象。
在电影中他始终地保持着清醒,虽然我们知道画家本人最后是疯了的。
或许这也不过是一种“众人皆疯我独醒”的状态吧。
他是电影中的历史见证人——经历了朝代的更迭,看到自己笔下的美丽形象被彻底捣毁,最后一无所有。
影片中的三个主角:伊内斯、洛伦佐,戈雅,一个死了,一个疯了,唯独戈雅,继续寂寞和落魄。
广场上处决罪犯之后乐队奏起了欢快的舞曲,大家开心地跳起舞,早已忘却曾经拿破仑时代创下的暴行,忘记去悲伤,也忘记自己的国家依然是被入侵的国家,就像拿破仑政权刚建立时,人们听着洛伦佐的演讲,欢呼雀跃一样,他们处在永远的集体无意识中。
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艺术家和他笔下的美丽少女都是无力的,他们不能左右政权的更迭,他们也不对他人造成任何伤害,却被糟蹋着,直至失去声音,失去话语权。
我更加倾向于觉得这部电影是一部讲关于绝望的电影,而它描绘的又恰恰是艺术家的绝望——他敏感,他看到一切,但是他无能为力,他想做些什么,但是势单力薄。
戈雅救出了伊内斯,但是她早就疯了,即便她没有疯,还有成千上万个伊内斯,由谁来救呢?
戈雅的振臂高呼果然在日后才被人知晓。
我们今天终于可以看到他画作中的深刻含义,他描绘的那种可怖的场景,可当时的人们都在做什么呢?
他们感受到了么?
或许更多时候,他们只会或鄙夷或惋惜地道一声:“这个疯子……”影片最后的那首民谣让人浮想联翩。
孩子们天真无邪地唱着歌跳跃,歌声中多的是欢欣雀跃,没有太多忧伤。
只有当无音高的打击乐伴奏响起的时候才让人联想起那种带着枷锁般的快乐。
又老又丑又驼背的伊内斯回眸一笑,一切似乎回到了从前,她依然是那个天使,那个在教堂壁画上的圣女,那个青春快乐的,有着茉莉花香味的女孩。
此时苍老的,尾随着戈雅,显得苍老而孤独。
那是多么寂寞而无奈的背影啊!
当然这个故事大概都是虚构的。
《莫扎特传》大概也都是虚构的。
似乎导演更希望我们去解读出些什么,而不想告诉我们一个教科文案般的史实。
在《莫扎特传》中我们看到了天才的无奈,在《戈雅之魂》中我们看到了最为敏感的艺术家在一个动荡时代背景下的无奈。
或许,这样也就够了。
从波曼小姐从监狱里出来那一幕开始,我一路折服到最后,结尾好萌
娼妓不如的是谁,宗教?法庭?神权?王权?革命兴起又失败,风起云涌的时代下遍是受苦受难的小人物,激荡的是人性的卑劣、怯懦、野心和幻灭。戈雅的笔是时代的镜,以艺术之名永存不变。
绝望的父亲拷打神父逼迫其签字承认自己是猴子,这段真是神剧情,对宗教充满了辛辣的讽刺。不过我觉得神父在泥泞恶臭的宗教监狱里上了少女还产子,这段太肥皂剧了,不大喜欢。然后电影还提供了一种新鲜的绞刑:以前我们看到的绞刑都是人吊着;西班牙是水平用绳索把颈脖箍紧,然后从后面一拧,人脑袋一歪,就over了。 显然还是前者能给观众提供更大的愉悦。最后说下西班牙为什么宗教更疯狂。实在几百年来一直是对抗穆斯林前线,战争让人更加疯狂和极端,必须旗帜鲜明地站队,没有中间地带可言,没有混沌含糊可言。
话说最后NP牵着尸车走的瞬间和小NP和英国士兵互相放电的瞬间实在是让我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了~
起伏跌宕的剧情,让人感叹命运的无常,所有人都在因各种利益而歪曲真想,唯有戈雅可以大体上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下真实的人性,他是善良的也是无奈的。豆瓣的电影剧情介绍是错的!根据影片:1.洛伦佐并没有把伊内斯打入秘密地牢,他是在地牢里才见到伊。2.洛伦佐并不是被流放,是逃亡。
2010-03-23 劇情...我不喜歡
虽然不是围绕哥雅的一生拍的,但通过女孩和牧师的境遇勾画出了哥雅所在的那个时代。可以看到哥雅的画为什么会越来越黑暗:时代太凶猛,个人太无能
无语,简直浪费我时间,exo me ,戈雅只是来打了个酱油??
剧情感觉一般,但是娜塔莉好美
@2018-11-08 02:43:57
從十八世紀西班牙宗教審判開始,所謂道德理想只是行使權力與迫害無辜的藉口,權位更迭的亂世裏看似牆頭草的神父,畢竟還是混雜道德堅持與人性慾望的複雜人類,畫家哥雅則掙扎於藝術的自由與價格。劇本稍嫌緊湊粗略,缺了大氣,但演員表現和場面調度精彩,哥雅的版畫令人難忘。
男女主角都喜欢,可惜没太大意思~
哪里文艺哪里有哈维尔。哪里有哈维尔哪里就有丑陋。
不是很喜欢这类题材
既没戈雅也没灵( ̄﹏ ̄m)但是娜塔莉演技盖过一切丑恶人性,比起本片,《黑天鹅》基本就算一土鸡
乱七八糟的肥皂剧,福尔曼目前最差的作品,而且很可能是他最后的作品了
很無趣吶,讓人昏昏欲睡的。
历史的角斗场上,重演着谬误与谬误间的搏杀。硝烟散去,爱从未远离,曙光却总在远方,在苦难与泪水之路的尽头。
戈雅的角色最多算穿针引线,其实并不是绝对主角,洛伦佐神父这个人品低下、自私卑劣、见风使舵的投机分子比戈雅更出彩,妮莉丝的悲惨命运也令人唏嘘。。。城头变换大王旗,戈雅等人不过是被时代裹挟的无力个体,作为用绘画反映现实和表达观念的艺术家,由于个人立场,在各方势力争斗中也表现出无奈、挣扎。片中呈现的西班牙宗教法庭对民众的残酷迫害、法军队入侵西班牙肆意践踏、法国大革命浪潮为西班牙带来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都为角色的命运沉浮铺垫了动荡的历史背景,这是一个看点;而片中出现不少戈雅的画作,尤其是《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还有委拉斯凯兹的《宫娥》、博斯的《人间乐园》等作品,是另一个看点。
戈雅只是走了个过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