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玛丽苏大女主影视剧大行其道,只要是有些名气的女明星,就可以随意找个烂大街的网文IP翻拍,20 30 40 都可以顶着满脸的化学填充物随时扮成13岁14岁15岁 卖娇发嗲 真个儿做作的浑然天成。
总之无论女主的样子有多么的丑陋到用300级打光滤镜也盖不住,总会有男123456号愿意或自幼倾心或一见钟情或由怨生爱,把得到女主的爱当成人生唯一终极目的。
然后就一切都顺理成章的,无论是家国天下还是个人志愿,全都敌不过女主的一喜一忧一嗔一怒(最近刚好上了一部完全印证这些要素的大女主剧,朝堂权谋争斗20分钟的对白里出现数十次女主乳名,是天子群臣的勾心斗角不在于朝政皇位,在女主婚事罢辽)。
但是,你不能批评。
你说年龄不合适,皱纹太多眼神太锐利,不像少女...粉丝就扣帽子你歧视女性,宣扬年龄焦虑容貌焦虑;你说剧情悬浮鬼扯怎么可能人人爱女主,杠精就反唇相讥你没被爱过自然不懂,你就是个酸鸡。
而这些战斗力爆棚的小女孩们,正是这种题材剧种的核心受众和重要拥趸。
她们处在三观正在建构的重要人生阶段,每天被这种剧集充斥生活,将自己代入女主视角,就天然的以为这个世界是围着自己转的,全世界男人都会爱我。
然而,这个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呢?
是《芝加哥》。
芝加哥,讲述两个,或者说,以这两个为代表的一群坏女人的故事。
她们说:我出轨、说谎、杀人,但我是好女孩。
她们无一不美丽、聪明、性感,充满欲望,她们自以为已经掌握了在这个男权社会里,通过自身原本处于劣势的“性别优势”去获得自己想要之物的途径。
某种程度上,她们都成功了,或者说,暂时获得了成功。
片尾姐妹花双人组合的公演大热,貌似是个圆满的结局,但我们都知道,BE还是HE,取决于影片的结尾停在哪里。
再往后多拍一两年,她们的境遇和结局,其实我们都能想象的到。
你会说,那当然啦!
坏女人永远都只是一时得意,怎么配得到happy ending呢。
那么,好女人又如何呢?
那自然是连一时得意的机会也不会有啦。
就像那个匈牙利女孩,她是唯一无辜的,也是唯一被早早绞死的。
因为她是好女孩,是个完美受害者。
完美受害者,自然要用来被害了,不然岂不是浪费了这个世界给予男人作为主人的性别优势和生杀大权嘛。
好女孩,是被噤声的。
她发不出声音,所以是最佳替罪羊。
坏女人会发出声音,用她们的某些“优势”,但她们发出的声音,不是真相,不是她们想说的话,她们只是提线木偶,在背诵着幕后操控者写好的剧本。
人人都说神奇女侠是女权,可是,如果我也是天神的女儿,生来就美丽、性感、长生不老、有超能力,我也可以这么的“女权”,如果我也有一颗许愿石,能让我一夜之间就变得像戴安娜一样有魅力、有能力,我也可以无所畏惧,高喊女性要独立,要自强不息,要睥睨众生。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洛克茜或是那个语言不通的匈牙利女,有自己的欲望、自己的缺点,自己的无力。
可惜的是,这么多影视作品,坏的给我们假象、给我们幻想;好的给我们思考,让我们醍醐灌顶,但却没有一个,给我们指一条明路,真的告诉我们一个生在普通家庭,没有先天容貌和智商优势的平凡女孩,要如何在没有主角光环加buff的情况下平安跨过一个个沟壑艰深的凶险陷阱,顺利走到独立自强的女权山巅。
踢踏在腐败血肉之间,摇曳于森森白骨中央,于欲望的血液绽放出灼灼生辉的恶之花,极尽妖冶之能事,极尽浮华之乖张,极尽迷醉之蛊惑,极尽名利之贪婪,极尽华丽之腐败。
冷艳刚烈,娇柔妩媚的双生花,在嚣张叛逆的爵士乐中,在无数跳远旋转的亮片中,在放荡狂野的挑逗里,在《芝加哥》的舞台上演一场性感至极的罪恶大秀。
沉醉于Catherine Zeta-Jones的美艳狂放,那种骨子里的率性狂妄,泼辣果敢,已经极具力量与原始野性的舞蹈张力,一颦一笑中的风情万种,极具磁性的浑厚嗓音,一出场就抓住了全部的视线和焦点。
当警察涌入舞厅,Jones做最后的亮相时,那一挑眉的挑衅,极具侵略性的性感,极具攻击性的风骚。
让我瞬间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以至于全片结束,都让我执拗的认为,只有Catherine Zeta-Jones才是芝加哥闪耀的瑰丽钻石。
她高傲的眼神不羁的神情已经把整个芝加哥踩在脚下,当你以为这样一个妙人,必定会在芝加哥撞个头破血流的时候,她却能跳一支《I Can’t Do It Alone》,甚至再而不衰的走向了最后的鲜花掌声。
就让人人都爱矫揉造作的Roxie,而我独爱Velma Kelly。
Renee Zellweger不亏为演技派,那种愚蠢中的天真,世故中的狠辣,清纯里的妖魅让她拿捏的入木三分,让人看的又爱又恨又怜又憎。
看第一遍的时候真没看出来她刚扮演完《单身日志》里的肥妞。
演技可见一般。
她同Richard Gere 贡献的《We Both Reached For The Gun》的木偶戏以及法庭中的一场马戏踢踏舞秀,让《芝加哥》把这个世界骂了个酣畅淋漓,晶莹剔透,剥光了华服,割裂了血肉,抽离了骨骼,露出一片腐臭肮脏的污秽来。
歌舞升平之下是永不落幕的秀场,整个社会是等待兜售艳情故事的低俗看客。
生命,自由,尊严,道德不过是碾碎脚下的渣滓,毫无咀嚼的欲望,新鲜的血液才是芝加哥的最爱。
吊带黑丝里若隐若现的白花花大腿,闪耀如金色波浪的秀发,湛蓝如荡妇一般轻佻的眼神,以及一个故事,一个浪荡的小道消息,一场矫揉造作的秀,才是芝加哥的最爱。
封神场面个人最推崇6女囚所表演的《Cell Block Tango》,随着水滴有节奏的慢入,恶女茶话会式的展现,舞蹈干净利落,独白戏谑残忍,堪称歌舞剧最高峰!!
绝对的封神!!
有罪和无罪的界限在柔美的肢体中被模糊不清,是你冲进我的刺刀,是你对毒药缺乏抵抗力,是你明知我很烦还招惹我,是你说爱我然后抛弃我,只有清白的匈牙利女人带着抽泣与虚弱。
罪恶是茁壮的,清白则虚浮无力,被吊死在脚手架上,物竞天择,这是达尔文的进化,是人类欲望的狂欢!
杀戮与性感蓬勃生长,无序与混乱激烈震荡。
滋润着有着无比膨胀胃口的罪恶之城:芝加哥,一遍一遍重复歌咏着 “I didn't do it, But if I'd done it,How could you tell me that I was wrong?”啊哈,这可真是太妙了,妙极了!!
当Roxie与Velma Kelly在一片闪光中,收获玫瑰与掌声,对这台下的看客说,谢谢,我爱你们,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时候,灼灼生辉的恶之花开的绚烂,滋养它们的人正在台下欢呼雀跃,献上灵魂。
在看完《歌厅》之后会惊讶没想到歌舞片还能这样拍,同样《芝加哥》再次打翻了我对歌舞片的认知。
All That Jazz的开头就非常吸引人,之后更是通过剧情设计和快节奏的把控,让你没有停下喘息的机会,不愧是奥斯卡最佳。
看完之后心潮澎湃所以跑来写了人生第一篇影评,为了方便,我将印象深刻的内容总结成了五点。
【1】首先来谈谈歌舞部分体现出的再现魅力。
最大的特色当然是歌舞片段和现实片段的交错融合,这个在歌舞片里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把灯光黑下来,男女主角开始换装,然后变成舞台戏份,开始载歌载舞。
但是决定歌舞片成功与否的往往是歌舞片段是否比说台词来得更加吻合主旨。
简而言之,歌舞不是为了“唱出台词”那么简单,而是通过浓缩的精华表达出潜文本和主题。
而无疑该片的大多数歌舞片段都完美地承担了这个功能。
并且最突出的是,该片通过歌舞片段淋漓尽致地“再现”(Represent),最明显的代表就是“木偶戏”。
当Roxie犯案后出来回应媒体,Roxie言听计从地重复律师教她背诵的“官方回答”,木偶戏完美地将人物内心和客观状况进行了刻画和模拟。
木偶戏【2】歌舞+监狱的搭配。
正如片中Roxie说的Criminal is an Act,导演大胆地把监狱背景和歌舞片组合。
形式上导演把监狱变成了舞台,把犯人变成了明星,搭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危险的诱惑与威胁。
内容上,该片的故事选择了从两个因为谋杀罪入狱的女人尝试洗清罪名的角度切入,他们虚荣的舞台梦想贯穿始终,这一点也体现了歌舞和监狱的融合。
歌舞与监狱,欲望与危险【3】前面说到剧情非常具有设计感,是因为你可以看到各个人物主人公的动机和行动变化轨迹,步步地通过人物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推动剧情发展。
比如说Roxie从傻白甜到手段高超的自我包装高手,有她想成名的内在动机的步步转变,也有律师和外界给她带来的关注的推动作用。
同理可推,每个人物的转变都是有依据的。
虽然这样的手段并非高超,但是却十分精准,通过人物动机转变推动剧情转变。
同样地由于匈牙利女人的被处刑触动了Roxie请回律师这一点也非常明显地证明了这一点。
或者说,剧情充满了反转,但是反转的设计恰又是十分到位的。
除此以外,剧情的主题表达也是非常饱满的。
剧情的主题围绕着人对于浮华的渴望,以讽刺的手法多次正反说明了浮华的沉浮只是一场关注力的游戏,每个人都将只是游戏的一个过时小丑。
女主1和女主2是最正面说明这个主题的例子,而律师则是通过为己所用的方式来印证这个虚伪的系统背后的人性逻辑,连群众都是明晰这个主题的,比如卖报小男孩在最终审判前就印刷好了“有罪”和“无罪”两版报纸来满足大家变态的好奇心,不管审判过程和最终结果如何,大家只关心这个八卦。
(也侧面讽刺了当时的新闻真实性)【4】再来谈谈节奏。
节奏方面从头到尾都非常紧凑,这也是让我感觉到编剧能力和导演调度能力厉害的地方。
强势且抓人耳目的开头让观众一直到舞台开始之后(2:48)才窥见了女主2的真面目,可谓是吊足了胃口。
随后主题故事慢慢展开,高潮层层出现,在即将疲惫的时候又会抖出大包袱来惊吓观众。
而在无聊的片段,又会通过小插曲的快速切入给观众提神。
比如在最终审判的那场戏里,女主的一个撩起裙摆的设计让严肃的场景瞬间又活泼了起来,群众的注意力再次被刺激。
总结来说,全片快速的剪辑和镜头移动让人感觉一直在一场嘉年华狂欢之中,这也恰好是影片中give them some razzle dazzle所讽刺的东西,吻合了主题。
【5】最后来谈谈镜头剪辑。
镜头的剪接沿袭了《歌厅》的特色,前后歌舞和现实的拼接造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比如最后律师在辩护的时候,口若悬河地开始表演,下一秒的反应镜头直接采用了歌舞片段的观众反应,“再现”了观众的反应效果。
但是最讽刺的还是匈牙利女人被处刑的片段,把她现实被处刑的过程和展示“大变活人”的歌舞剪切在一起,在她被悬挂而死的下一刻,采取的是“大变活人”后观众欢呼的反应。
现实中人们有没有欢呼并不重要,导演只是利用这种手段达到他戏谑的效果。
如果这还不是“蒙太奇”手法的一种高级应用的话,我想不到还有别的形容。
最后一点点杂谈,本人此前对“芝加哥”文化没有了解,或许就像是洛杉矶LaLaLand意味着异想天开做白日梦一样,“芝加哥”这个“形容词”意味着名气和虚荣的稍纵即逝,每个人都可以在这座城市“成名15分钟”。
以上所有东西纯属个人观点,没有学术依据,因为看完电影太嗨了所以跑来分析一番。
非常喜欢《芝加哥》还有《歌厅》,这两部歌舞电影用饱满的表达和设计让我对电影艺术大开眼界。
2019年2月24日 写于上海
芝加哥算是第一部认真看完的音乐剧,不谈三观问题,只是讲讲我片面的观影感受。
之前看过电影里的片段,私心偏爱Velma。
电影看完后对Velma的评价会更加中肯一点,但相较于Roxie还是更喜欢Velma。
清纯中带点小性感怎么说呢?
我不单单只是讨厌Roxie的狡猾多端,其实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她对待Amos的态度。
Amos算是全片三观最正常的一个人,他虽然是Roxie的舔狗,无论发生什么总是无条件相信Roxie(我看到她那张脸也不会怀疑她),但Amos是个懂得把握尺度的舔狗。
在知道Roxie与家具男有染时,他拒绝帮Roxie顶罪;在知道孩子不是自己的时,他毅然决然选择离婚。
反观Roxie,她因为Amos没有帮自己顶罪而恼羞成怒;当所有人抛弃她后,只有Amos在意她,而她却并不在意。
许多这样忘恩负义的时刻就注定了我不会太喜欢Roxie。
Roxie是真切的有一个明星梦,她的出身,她的经历,她的情史都过于普通。
在她作为一个家庭主妇时她没能出名,锒铛入狱后竟然因为恶名成为了“大明星”,但她也只是短暂的被芝加哥爱了一下,就像Billy所说:
That’s Chicago.但并不能说我一点也不喜欢这个角色。
我对Roxie的爱存在于她在舞台上故作性感时略显滑稽的模样,她清纯外表下那颗火热的心真的让我爱到不行!
舞台上的Roxie如果说按照故事性来看,Roxie是女主角;那我认为从综合上看,Velma才是当之无愧的女主角。
舞台上的VelmaVelma与Roxie最直观的不同点在于她对性感的把控更加熟练。
舞台上她永远是风情多种的,即使在杀人后接受记者采访时,她也是一种慵懒的美;而当她渐渐过气,无人问津时,她的光芒也依旧没能被掩盖,出证法庭时还是有把我惊艳到。
即使没有多余的妆容修饰,也依旧美得不可方物Velma的性格也很吸引我。
她懂得变通,初见她时,她因为发现妹妹和丈夫有染,不顾情面的“解决”了他们。
敢爱敢恨,十分果断。
并且在亲手杀了两个亲人后,可以不慌不忙地赶往夜总会进行最后一场演出,在表演时看到警察她也依旧从容,没有出现差错。
即使身为狱中囚,她也依旧保留着独属她的那份傲气和高贵。
而在意识到自己情况不如先前时,她也可以放低身价主动找Roxie希望合作。
I Can't Do It Alone.剧中的每一个舞蹈选段都堪称经典。
我最喜欢的Top3分别是《Cell Block Tango》《We Both Reached For The Gun》以及《Nowadays》。
◾️Cell Block Tango:五位谋杀亲夫的快乐寡妇为您带来一段精彩的女子监狱探戈。
我更改了这个选段原先的介绍,片中的介绍是“六位”,但事实上有一位匈牙利姐姐是被诬陷的杀人凶手,她也是全片最悲惨的一个人物。
唯一无罪的一个人竟然是库克郡立女子监狱第一个被处死刑的人,而真正犯罪的人却摇身一变成为了舞台上的明星,既讽刺又无奈。
我真的太喜欢那句“I didn't do it, But if I'd done it,How could you tell me that I was wrong?”真带感,感觉自己三观开始扭曲惹。
◽️We Both Reached For The Gun:一段十分经典的极具黑色幽默的木偶戏!
这一段正面体现出Billy的辩护能力之强,难怪经他手下没有一个死刑犯被判处死刑。
这段也很形象地表现出了Billy的辩护特点,在他的辩护过程中,整个法庭仿佛变成了一个木偶剧场,而他则是操控这一切的上帝。
Roxie身为被告,也只是剧场中的一个普通木偶,她甚至不用说话,全凭Billy为她制定的专属台词就能一炮成名。
Roxie和Velma之所以是主角就在于她们都不会轻易服从于Billy的操控,她们有自己的意识,会反抗Billy的一些对自己无益的决定。
♠️Nowdays:两名重获自由的监狱之花带来的一场末日狂欢!
平分秋色这段是Roxie和Velma两大女主在电影最后共同在芝加哥大剧院的表演。
也是全片最荒诞无经的一个部分。
为什么呢?
“唯一无罪的女人被处以死刑,而真正的杀人犯却在掌声和灯光下再次持枪。
”电影最后两名女主谢幕时不计前嫌挽手迎接观众们的欢呼喝彩,以及Roxie的那句“Thank you!
believe us,we could not have done it without you!
”真是全片最大的讽刺。
一言以蔽之,看这部电影千万要放下你的三观。
最后,我只想说:I love The Musicals forever!!!
《芝加哥》不乏浓墨重彩,歌舞升腾。
但是在一组组幽默的、搞笑的镜头后,依然发射出冷峻、犀利的锋芒。
影片中的情节设置和人物设置都赋予幽默和搞笑,以诙谐、游戏的态度反衬严肃的主题,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让观众在轻松的剧情里思考着不轻松的主题。
首先,片中的剧情始终围绕着律师比利如何想方设法帮助罗克茜成为舞台上的明星。
舞台是一个表演的空间,不同于真实的世界。
舞台上表演的成功离不开台下的精心策划、反复演练。
这就使得剧本中包装明星的一切造假活动得以顺理成章地展开。
比利为了让罗克茜成为明星,首先是对罗克茜的身世、经历、作案动机重新编造,对她进行形象包装,然后他们不分昼夜地进行演练,直到罗克茜能把编造的台词背得滚瓜烂熟,脱口而出。
接着,比利进行了精心的策划:一是罗克茜答记者问那场戏,借助新闻效应,罗克茜一夜成名,由一个杀人凶手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受人同情的无辜的弱者;一是法庭上比利为罗克茜辩护的那场戏,罗克茜无罪释放。
同样是借助新闻效应,罗克茜与凯莉成为舞台巨星,她们那精彩的双人舞赢得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但给观众印象最深的却是台下比利那灿烂的微笑``````舞台后的暗箱操作与舞台上的完美演出、罗克茜的谎话连篇与老百姓的信以为真、比利的惟利是图与法庭上的道貌岸然都构成了一组组强烈的对比,具有很强的讽刺性。
其次,影片中的人物都表现出扭曲变形。
人丧失了智性情感,不再高雅伟岸,温柔美丽,而变得猥琐渺小,滑稽可笑。
从律师到“无辜的受害者”,从新闻记者到法庭审判官,从明星到追星族都成了揶揄调笑的对象。
即使是忠厚善良的老实人汤马斯———罗克茜的丈夫也不例外。
忠实的汤马斯,为了不让妻子入狱,强忍戴绿帽的耻辱,主动承认自己是杀人犯;为了给比利付5000 元律师费,汤马斯东拼西凑,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
当听到妻子编造的怀孕日期时,老实人终于爆发出对妻子不忠的愤怒,但他并没有放弃对妻子的救赎。
法庭上,众记者烟消云散后,只有他在那儿耐心地等待着妻子的归来。
这反而让罗克茜觉得奇怪:“你要干什么?”“我想带你回家———你想要的,还有孩子。
”“这不可能!”罗克茜尖叫起来“, 天啊! 你真的相信? 我没有孩子。
”说完,罗克茜再也不关心丈夫的存在,只顾看着窗外,为自己不再受关注而百思不得其解。
“没有?”可怜的汤马斯好象掉进了一团雾水里,独自一人悻悻地转身而去。
在影片中,诚实善良反而变得可笑,痛苦和不幸成了开玩笑的对象,人类的处境变得冷酷而荒谬。
人们不再天真,不再有理想,不再有崇高感和悲剧感。
面对自身这一现实处境,人们甚至没有愤怒,只有麻木,就象汤马斯一样。
正如哈桑在《后现代转折》中所说:“后现代不再狂躁,他在冷漠的世界中,展示了后现代艺术家眼中那恐怖和卑琐的世界。
”但在这种表面平静中,却蕴藏着内里的冷嘲、戏谑与解构。
“戏笑释一切”、“一切皆戏笑”是该片的特点,也是后现代电影共同的基调。
但该片在镜头语言的使用上,有时过于强调后现代电影的拼贴意识———对故事的叙述采用无序的拼贴、画面与画面之间使用大量的跳接,这样有时会给观众带来视觉接受上的断裂,造成观众审美接受上的间断性、跳跃性。
尽管这样《, 芝加哥》依然是一部上乘之作,它的成功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示。
首先,该片包含了成功的商业片所具备的多种元素。
如该片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片中大量的歌舞表演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观赏性。
在那充满着动感诱惑与活力四射的歌舞表演中洋溢者浓浓的异域激情和个性张力。
该片的好莱坞色彩也十分浓厚,造型、剪辑、声音的优质要求使得这部作品是一部符合好的工业标准的作品。
此外,该片情节曲折,凶手与美女、嫉妒与阴谋的情节设置使得片中剧情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其次,该片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性、艺术性。
因为一部影片仅仅具有商业性还是不够的,有艺术性的电影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芝加哥》结构紧凑,人物个性鲜明,让观众在色香味俱佳的视觉拼盘中感悟那深层的社会内涵和强烈的批判意识。
马赛尔·马尔丹曾说过:电影是一种企业,也是一门艺术;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存在。
影片的商业性和艺术性并不矛盾。
《芝加哥》就在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女人戏,但是它特别就特别在,它没有爱情。
以前的电影,现在的电影,各种题材的电影,都喜欢用爱情作为点缀,甚至以爱情作为救赎,连枪战片也不例外。
非要给暴虐的男主制造点柔情,让大众相信杀人不眨眼的人其实渴望真爱,多么美好的世界!
好像世界上真的是到处充满爱了,爱情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其实是多么自欺欺人的行为。
这个电影出色就在于他很现实,一部女人戏,一点歌颂爱情的意图都没有,甚至对爱情有点嘲讽味道,律师出场的台词,句句都是反话,句句都是讽刺,告诫那些被爱情洗脑梦想靠爱情走天下的女人醒醒吧,这是真实世界。
真实世界里,爱情只是传说,大部分人拥有的,只是欲望,各种各样的欲望。
这部片子虽然没有爱情,但却有别的内容。
那个被诬陷的女人被送上断头台时候下面观众的反应,唏嘘,或是欢呼,突然让我想起了鲁迅的小说,中国那些伸长了脖子去看英雄被砍头,兴奋的好像看戏一般,其实未必是中国的劣根性,CHICAGO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心态其实全世界都有,只不过,那个时代人们喜欢看的受虐主角,不是英雄,而是女人。
就是女人,女人,无论你是歌舞剧演员还是罪犯,其实你都在舞台上,你的娱乐消遣的内容。
无论是你打扮的如同洋娃娃般接受爱慕,还是被吊死在大庭广众之下,其实都是娱乐的演员。
女人,尤其是漂亮的女人,对你的宠爱是娱乐,看你痛苦也是娱乐。
你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对大众都是娱乐,只要主角是女人,那么一切就带上了香艳的意味,哪怕是你的痛苦对众人来说也如同一场表演,看起来带着SM的快感。
导演很显然借着这个题材在表达更深刻的内容,因为这是CHICAGO,因为主角是女人,所以才有那么多的看客。
如果被送上绞架的是个男人,导演就不可能拍出好奇的观众,和他们内心的欢呼这种情节来,导演其实是在讽刺,不是吗?
ROXY后来终于明白,她曾经以为是征服了大众,其实说到底她就是一个大众的玩偶,大众看她巧笑盼兮的心态,其实和看那个女罪犯上绞架的心态差不多,一切无非都关乎于娱乐。
娱乐,就是如此。
就好像君王对于小妾,宠幸过后就生厌,寻找新的肉体,新的刺激。
ROXY永远逃脱不了玩偶的命运。
这是女人永远的命运,是靠别人宠幸而生存的女人注定的命运,也是大多数女演员的命运。
这也是为什么我多少觉得这部片子有女权的味道。
但是这部影片的主旨似乎也并不是控诉,不是哀怨的妇女解放电影,女主角也并不是天使。
她所做的一切也都是出于欲望,杀了人,享受了名誉,还逃脱了法律的制裁,所以,这个世界是不公平,但是,你还想得到什么呢?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歌舞片,CHICAGO的DVD和CD买了几年了一直未看,昨日先是偶然听了CD,那首“All That Jazz”实在是精彩绝伦,于是看了影片,看后深深着迷了,实在是太出色了,以至于我连续看了2天,很多片段细细欣赏了10多遍。
可以说,此片的音乐歌舞造诣在我心目中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本人很喜欢片中所描绘的20年代的芝加哥的场景,那种奢靡、浮华、势力的氛围实在是引人入胜。
此片的摄影水平也造诣极高,影片实在是太漂亮了,也是一场视觉盛宴。
片中2位女主角都很喜欢,相对而言,更欣赏蕾妮齐薇格,其在片中的表现无可挑剔。
相对之下,凯瑟琳泽塔琼斯的表现力因为剧本关系则相对要薄弱点。
此片中的每首歌舞都堪称精品。
开头的“All That Jazz”真是爱死了,这也是我最喜欢的JAZZ风格的曲调。
其后齐薇格的“Funny Honey”真的快让我融化了。
“Cell Block Tango”这个片段我看了不下10篇,实在是很震撼,当然可能有些人不大能接受这种风格。
“If You Are Good To Mama”唱的真的很有韵味。
“We Both Reach For The Gun”这段实在是太好玩了,使用木偶戏的场景真的是很有讽刺意味。
喜欢里面齐薇格的造型,真的很可爱。
此片中看的最多的片段是影片最后,连续3个场景演唱“Nowadays”,每一篇都独有韵味。
第一次是在Roxie被释放后,尤其是那句“And that's good”,其中good加重且加长了音,很好的唱出了Roxie无罪后的心态。
第二次是Roxie在面试时试唱,这段唱的则比较轻快。
第三次则是和VELMA合作在剧台演出,这幕场景十分喜欢,可以用恢宏壮丽太形容,仔细听的话,还可以听出ROXIE和VELMA不同的音调和语气。
后面的舞蹈场景中,可以看出齐薇格稍微瘦点,感觉其感性和调皮;而泽塔琼斯则是老到和成熟的。
演出最后齐薇格用激动的口气在说“Thank you”的时候,我忍不住笑了。
尽管这是个非现实的喜剧,但实在是值得细细回味。
现在这张原声CD一直放在手边,随时可能会听,用来放松心情真是不错的选择。
在2002年第75届电影界最高荣耀的颁奖典礼奥斯卡金像奖的最后关头——最佳影片的揭晓时间,最终《芝加哥》打败了《钢琴家》等奥斯卡学院派偏爱的文艺片,获得了年度最佳电影!
可以说,一部商业极致的歌舞电影,能得到如此高的荣誉,不仅仅是导演出色的拍摄与剪辑,也与《芝加哥》长盛不衰的音乐有着重要的关联。
既然是歌舞片,要唱也要跳。
电影的音乐与镜头的编排,是在舞台剧中所看不到的。
开场一连串目不暇接混乱的镜头,快板的爵士,欢快的夜总会在等待最佳舞蹈组合凯莉姐妹登场:大家很快便进入氛围。
于是伴随着欢乐的萨克斯风,观众们还没看懂故事是否开始,是怎么回事,Velma便已经枪杀了自己的妹妹和丈夫。
然后欢快的节奏突然减缓进入歌唱配乐,独自一人来到夜总会的Velma上台了。
《芝加哥》最经典的杰作——《All That Jazz》响起。
也许泽塔琼斯扮演的Velma在片头一连串不露脸的混乱快镜头切换,结果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后,那艳俗的妆容让你觉得失望,听完一曲《All That Jazz》后,你就会觉得,导演相中她演这个角色,是完全正确的。
她冰冷的气质,泼辣的说话腔调,高难度的舞蹈,还有一丝不苟的唱功, 实在很难再找到一个比她更完美的女演员。
唱得好的不一定能演,演得好的不一定能唱,更何况还有舞蹈的高要求。
而《All That Jazz》被重新编曲后,显得毫不啰嗦了,舞蹈也更性感更迷人更简练。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的美国正在被经济危机困扰着,而人们却丝毫不受影响,照样奢糜的都市夜生活,空气里弥漫着香烟与酒精的味道,片头就把纸醉金迷的夜城市氛围毫无保留地展现了出来。
接着便是Velma被捕入狱后,Roxie如何枪杀情夫的情节。
之中包含了Roxie在憨厚的老公Amos做替罪羊对警方招供时演唱的《Funny Honey》,从缓慢抒情的节奏入门,然后Amos说漏嘴,唱腔变从温柔变为愤怒,最后Roxie怒吼收场。
被关上囚车后,背景音乐是一段颇具喜剧感的萨克斯快爵士,让大家丝毫不为这个被情夫辜负的女人入狱感到愤怒或者惋惜,反倒觉得这是很快乐的情节。
监狱里,欢快的爵士依旧没有停顿。
监狱长登场,风骚的一曲《When You Good To Mama》,将黑人擅长的爵士唱得风趣无限。
的确,爵士就是黑人的大粗嗓子唱出来的,白人清亮的声音和萨克斯、没有节拍的钢琴十分不合。
随着Roxie进入牢房,《芝加哥》最经典的一幕开始了。
六个美丽的女杀夫犯叙说自己入狱缘由之歌——《Cell Block Tango》。
依旧遵循了电影的概念,虚拟了一个舞台与现实同时进行。
欢快而愤怒的节奏,剧本作者想让观众们觉得,她们杀夫都是可以原谅的,所有的男人都“had their coming”,自作自受。
但是其中的匈牙利女人是唯一无辜的,因为不会说英语,花不起钱雇辩护律师,所以她也是唯一一个被处死的。
这部电影第一个较大的讽刺,唯一清白的人被绞死了,引用记者的话就是,“她创下了历史,47年来芝加哥处死的第一个女人”。
于是在后半段中,描写Hanya被绞死时,颇为巧妙的手法虚拟了舞台上Hanya表演着匈牙利著名的“大变活人”消失表演,现实的她泣不成声地走上绞刑台;现实中绞刑台下站着的人们一张张惋惜的脸,似乎在感到难过,但是舞台下的芝加哥观众看着韩雅“消失”后全体起立鼓掌,持续的欢呼声呐喊声,这一对比让人强烈感受到芝加哥人们的贪婪心理,看多了女人坐牢还不够,要看绞死女人。
处死韩雅时时候全是让人紧张的密集的鼓点,总希望能有个英雄可以出来拯救这无辜的女子。
可惜紧张的鼓点没让大家失望,现实依旧是现实,如果无辜的人被救下了,这部电影就失去价值了。
另一大讽刺便是男主角——神秘的律师Billy上场时的音乐。
他如痴如醉的在一群性感的女囚中唱着“我不要钱,我只要你们温柔的爱”。
但是现实中却只认钱不认人。
楚楚可怜的韩雅用匈牙利语混合着几句不标准的英语向他求救。
可是现实和舞台还在一直切换,他依旧唱着“我只要爱”。
再谈谈影片十分出色的两个歌舞部分,一是律师Billy和女主角Roxie在记者答辩会上演的木偶双簧戏《We Both Reach For The Gun》,二是Roxie成名后自我陶醉的一段个人秀《Roxie》。
双簧戏是《芝加哥》原本就存在的一场戏,不过在导演的巧妙改动后,简直巧妙地让人拍手叫绝。
歌曲的节奏改得欢快了,两段突然切入成华尔兹的“understandable”显得更有喜剧感,以及记者们木偶一般僵硬的妆容。
巧妙的讽刺,也是对于现在的记者们本性的写照。
双簧戏结束了,Roxie成名了,《Roxie》来了。
电影最精彩的一幕集中体现在这首歌上,完全把歌舞电影相对于舞台剧的优势体现了。
多面镜子的旋转,深黑的大背景衬托主角的闪闪发光的戏服,最后还弄出一个巨大的“Roxie”霓虹灯缓缓上升,巨星感十足。
再说这首歌本身,前奏是一段颇具挑逗性的低音爵士钢琴,主角讲成名经历缓缓道来的一段独白。
随之突然引入歌唱,展现懒散的歌喉和风骚的舞姿。
经典歌词——“谁说谋杀不是一门艺术…她以丑闻走红”。
当今社会还有多少徘徊在二线三线的艺人们为了成名,不惜出卖自身隐私,或者闹出监狱抑或醉酒的丑闻。
说到Roxie,不得不说女主角的出色表演。
瑞妮•齐薇格在那时候,还只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演员,不算二流明星但在一线众星里她是最平凡的。
我想不通当初是谁借她信心接下Roxie这个角色。
要知道,这可是人称“Diva”的歌剧女主角之位。
而她,既毫无唱功可言,也没有舞蹈功底,身材也不够火辣,更何况年前为了拍《BJ单身日记》还故意增肥了10磅。
不过,她没让我们失望,恢复成了苗条的细腰,也苦练了三个月舞蹈。
唯一的问题可能是唱歌方面。
不过,导演宁愿用一个不懂唱歌的专业的演员,也不会用一个不会演戏的歌手去挑起主角的担子。
更何况,瑞妮的傻傻的气质和不出挑的长相 、身材是Roxie的不二人选。
比她完美的Diva不是没有,不过你总不会想象《歌剧魅影》的女主角艾米•罗森来演Roxie吧。
《Roxie》这首歌所需要的演唱技巧不会很高,没有太多的无旋律的爵士音符,也没有太多需要拖颤音的长音,所以,勉强还是能算一首成功的作品。
一个没接收过歌唱气息训练的人,也无法要求她唱得更好了。
音乐的编排都很切合三十年代的音乐氛围,那时候好莱坞刚从无声电影发展为歌舞电影,歌舞片红极一时,美国都沉溺在Billie Holiday的靡靡爵士中。
不过由于经济危机,“爵士时代”也在三十年代后戛然而止。
一直到二战结束,人们的享乐之心才渐渐找回。
《芝加哥》中的歌曲是那个时代人们奢侈享乐淋漓尽致的体现。
不论是懒洋洋的“Funny Honey”,还是剧终时两位女主人公回到舞台上热烈的地跳“Hot Honey Rag”,穿插在电影里的每一段衬托杀人犯罪的欢快的爵士,法庭上Billy调戏糊弄法官和证人们的一曲“Razzie Dazzie”,都与享乐主义盛行、挥霍无度的社会环境相呼应。
不过商业电影依旧是商业电影,剧终必须是美好的。
即使杀了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两个妞还是“改邪归正”回到了风光无限的舞台上。
如果编剧想让它变得更有戏剧感,结局应该改成:两个女人为了再次成为报纸的头条成为芝加哥的名人,再一次杀掉男人重返监狱。
最近一系列事件就像一串路标,一路箭头的把我指引到了这里。
不出意外地,po出“中国渣男图鉴”的原创博主被群起而攻之,继而被删号。
网络世界容不下一个改编的短视频,但是怕什么呢,豆瓣高分嗨片——芝加哥还可以一刷再刷的。
丑话说在前,此片调味太烈,不宜两种观众——自带粉红泡泡的少女心及深度癌化的直男。
尤其后者,可能会引起强烈不适。
但对于我来说,这片真特么痛快呀。
里面的美女们性感的像妖孽,她们又唱又跳,甩着坚实的大腿,流苏裙摆闪闪发亮,追光灯盯住她们,看她们款款扭动,眼神迫人,动作精准有力,随着鼓点不断加速加速加速。
像花豹在丛林中潜行,最终显露身形的一刹。
有人死了,死的总归是猎物,而非掠食者。
这部剧实力反套路,深得我心。
讴歌两性和谐的电影太多,太政治正确。
模板中的男女范本要么两眼一黑的陷入情爱、要么在情爱中拉拉扯扯反复剖白。
爱,就像批量生产的速溶咖啡,难免浮着一股子廉价的油腻气味。
剔除它,戒断它,若敢瞧一瞧两性关系中的另一面,就应该瞧一瞧现实中的中国男女——容不下一个改编视频的当下,男女关系是不是真那么和谐?
也应该学一学芝加哥,这里的男人都是盆中餐,不是女人的终极目标。
女人扑过来,而心意都在别处,在名、在利、在自我,没有一秒钟的犹豫和感怀。
只可我负你,不可你负我。
那些女人的眼神,一旦瞄住了你,像枪。
即使是我最不喜欢的roxie,她开枪杀人也不是因为男人辜负了她的情,而是辜负了她登台的愿望。
英俊潇洒如理查基尔,在女人间炙手可热也不是为了他的肉体,而是利用他为跳板为自己脱罪。
简言之,这是一部女性成长指南兼男性使用说明书:1.自己的体验和自我实现永远最重要。
2.能帮助自己的男性可以长期合作or短期利用。
3.不能帮助自己的男性请无视,扯后腿的男性请嘎嘣。
首先要澄清的是,我清楚地意识到创作者呈现某个特定题材并不等于其认同此种价值观。
但是此剧对一个具有现代性别意识的女性观众,的确是提供了被侵犯的观影体验的。
现代性别意识的缺乏看到部分豆瓣评论竟称此片是女权主义的,无奈之余,只想首先抛出一个显而易见的逻辑来驳斥此种观点——创作者聚焦和呈现女性(或者是别的群体)不天然构成对该群体的直接关怀,故事怎么讲的依然很重要。
全片的视觉元素和内容叙事无处不在暗示编剧和导演缺乏现代女性性别意识。
女性的着装和表演完全服从好莱坞主流的男权审美凝视,很物化女性的审美状态。
对于女性角色的勾勒,如果说要有突破,可能对比的只能是那些女性完全是附属角色的作品——在那些作品里,女性是扁平无姓名的状态,连作恶的能力都没有,隐藏在社会主流之外的第二性。
芝加哥里的女性,仿佛是更有力量,敢于作恶的,女子监狱的题材的确是好莱坞主流里比较少关注的。
但这种表面的虚掩一枪,在性别意识上与更倒退的那些片子其实大同小异,甚至此处的动机可以更恶劣——挟持弱势群体的故事以博人眼球。
目的并非是要激发社会正向关注,而只是利用奇观效应博取观众的好奇心,落脚点依旧是自己的作品能否获得实际利益。
具体来说,片子里的两位女主角,依然是弱势和受害者群体,喜怒无常和过分的情绪化。
我们当然可以争辩,喜怒无常和情绪化并非不可以是正面维度,但是大部分观众都可以明明白白产生对这种喜怒无常的负面体验,那么此种直觉式的反应留给观众的负面结果就不可以被忽视了。
反之,片中的男性主角大律师则一直以一种游刃有余自信的状态出现。
的确,片子对其的塑造是有讽刺意味的。
但男性居于主导地位的叙述也是明明白白传递出来的。
再次回到开篇抛出来的论点,创作者对这种现象的忠实呈现(的确,好莱坞是这么乌烟瘴气的),并非自证其对这种现象的认同,甚至有可能是出于想要批判的初衷。
但是,恰恰是因为此种偏见和陈腐的性别观念如此顽固的植入了普罗大众的认知,真正有效的打破方式必须是更决裂式的。
忠实的呈现,是不足以激发批判思维的,甚至容易被再次误读。
重述现实的讽刺式的批判在现代女性生存状态没有真正改善之前,很难成为行之有效的发声手段,话不说清楚的话,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很有可能会说,她只是在欲拒还迎,是害羞吧。
此处,亦没有想要赶尽杀绝男性视角的意思,只是希望看到更多女性角度的凝视来丰富主流审美。
或者说,无论哪个性别的创作者,都能够审视一下自己故事里女性的状态。
优秀的歌舞剧视听语言抛开性别意识,放纵自己去欣赏的话,本片的歌舞剧视听语言的确是一流的,其中几段歌舞的形式(个人最喜欢的是六个女子在监狱的探戈和记者会提线木偶的两段)滴水不漏的宣告了形式可以如何反哺和支撑电影的内容意义。
所以最后又回到了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只能选一个的话,到底是要好心肠还是好才华呢?
既生瑜何生亮呢?红磨坊在前,跟风者随后
说实话,我不太懂歌舞的作用,无论是跟剧情还是对观感,显得维和了。这座城市,灯红酒绿。繁华,虚荣,金钱,犯罪,谎言:最后不过都是名和利。多么眩目的外表,多么精彩的故事,背地里都是一肚子坏水。没人在乎真相,大家都只要流量。跟着便是过眼就忘,继续追寻下一个虚无。
一开始还真看不下去,歌舞剧的演员还真要两把刷子不然真搞不来,凯瑟琳泽塔琼斯舞跳的真好,不愧是专业训练的。监狱那段舞很好。这部电影极讽金权主义社会,揭露社会现实问题。
一个绿婊想出名,却在监狱实施了造星计划;娱乐至上时代,要靠自己制造话题,不然就会被淹没遗忘。一边说着自己作为女人的悲惨境遇,一边跳着艳舞撩拨着观众的情绪,还有一个坏到骨头里的下流女人,见棺材了,知道落泪了,获自由了,抛弃了恩人想名望了,都是被那个带了绿帽还给筹钱脱罪的胖秃好丈夫惯坏的。没有音乐,这就是部法庭烂剧,好吧,我也不喜欢这里的音乐剧,而且最美的凯瑟琳也有点肥硕了
只想说音乐剧原比电影好看。不过去看CHICAGO MUSICAL之前不妨先看看这部,加深对剧情了解。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才发现……《BJ单身日记》也没法当作励志电影看了!齐薇格根本就是一个尤物啊!!
这个才叫“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人生、正义、司法、媒体这些东西其实就是上演各种秀罢了。没杀人的匈牙利人被绞刑,杀了人的婊子们骗得好接着去演戏了。呵呵。虽然似乎众人对Zellweger的表演评价还不错,但是我觉得她演所有东西都把台词卡在嗓子眼,哦就像赵薇阿姨一个样,不好。李察基唱歌差。
看过的剧情最棒的歌舞片,那段拉线木偶戏很出彩,毕竟是奥斯卡最佳影片啊~~
不是很喜欢歌舞片
Not my cup of tea,这些暴露的大腿和胸,还有荒诞的表演- -受不了
一个完全遵循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影像产品。所有规则都是可以用金钱买通的,罪犯是可以在监狱中随意走动的,庭审辩护是满嘴谎言的,以至于「监狱」就是「妓院」,「监管员」就是「老鸨」(里面所有人还叫她“妈妈”),「男律师」就是所有女罪犯渴望的「能将自己赎出的嫖客」——颇为讽刺的是,在女权意味满满的「牢房探戈」段后紧接的,就是身着火辣服装的女罪犯们在歌舞中对男律师的歌颂。贯穿全片的对舞台与影像表演的交叉剪接有意思,但就像芝加哥这座城市一样,浮华罢了。
“木偶歌舞秀”是我觉得本片最出彩的一幕~~~
Renée Zellweger惊艳死
这电影真是莫名其妙啊。果然我还是不适合歌舞片。诶。
三星半,片子本身很好看,介於我對歌舞題材的電影沒有什麼興趣.這類電影太抽離現實的背景,間離的明顯.我很受不了這種明顯裡想法的表現手段.但偶爾讓自己看一部,全當調劑一下..這種類型,我最看好的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同樣有抽離.但抽離多少次也不離開現實,還能表現的很真實殘酷.我想理想世界是什麼
一般般,剧情不错,歌舞就没啥睇头,聊以缅怀下4、50年代歌舞片的黄金时代罢了
插了很多歌舞,还有点黑色幽默的意思
确实是不太行,这深深的男性凝视,&男性女性都变作表现芝加哥的工具but对女性显然更负面塑造,还有这可怜男性群体的自嗨
剪辑比Bob Fosse流畅多了 但是剧作堪称平庸 尤其和前者巅峰时期后者相比简直是浪费时间
浮华交接,满地昙花。与犯罪片的结合很有看头,不脱离“舞台”的歌舞场面让人联想到《歌厅》。区别在于打破了鲍勃·福斯有意制造的割裂感,没有场景上的频繁辗转,呈现方式倾向于外化的精神臆想,加强了外在的紧密联系,但也消解了内在的互文快感。讽刺浅显,好在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