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说烂片的,应该是没看懂的!
星野桑的《俺俺》于去年被映画化,因为主役是龟梨和也的缘故,就一直在关注。
之前看making和访谈,只觉得这是一部讲述电话诈骗的,看完之后的我觉得完全被不剧透的主役和监督桑给骗了,噗在我看完整部之后还是完全不懂它在讲述什么,只知道因为电话诈骗,增殖了一个又一个的“俺”,之后一个又一个的“俺”被删除了。
前前后后不断的翻过来倒回去看了几遍,甚至翻了其他人写的分析才大致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不得不感慨:监督桑真是用心良苦,处处是细节处处是伏笔;也不得不佩服原作者星野桑,这是多细腻的心思才能写出这样一部著作。
越来越多的“俺”增殖出来,大家也是性格迥异,其实这是代表真是自我的丧失,主要的三个“俺”:均、大树、NAO,这3个俺是三种不同的性格代表的含义也不一样,就连作为背景出现的豚鼠也是有颜色上的区分。
虽然辨别大家最重要也是最方便的途径就是,佩戴的手表。
豚鼠参见手表的区分方法。
红色手表最先消失,最终留下的是黄色的,这表明主人格已经确立了自我,回归最终的自我。
片尾搭配KAT-TUN的《FACE TO FACE》算是对主题的呼应。
对这部映画我还是蛮力荐的,适合慢慢回味,但胆小的人不要在晚上看哟,整个过程我的小心肝儿都被吓得砰砰跳,噗
当永野均去冒充别人用电话诈骗时,已经否定了自己而想成为其他人,所以出现了不同的自己,过着不同的人生。
但讽刺的是,这些与永野均长相相同的人却想成为均、取代均。
在避免被杀的逃亡中,均终于明白自己不想被取代,想要保护自己的身份,想要做自己。
结尾,均说:“我就是我”,是对自己的肯定,因此随之这场闹剧结束了。
在结尾,均去还钱,而大树妈妈却已经不认识他了,说明不是还钱这个行为让一切回归原状,而是永野均对自己的认可使一切回归原状。
冲着kame去看的,可是,真的一开始10分钟,我真的没有kame的颜我就真的要关掉手机了。。。。
但是看了20分钟之后,我更想关掉手机了,我智商不高,看不懂啊……总之很混乱啊……宗旨是,不要做oreore诈骗集团?
哈哈,不是啦……人有很多面,有好的自己,善良的自己,也有心存私心的自己,怀着恶意的自己,有着自己也不知道的自己存在,虽然不都是好的但是都是自己!
所以,没有关系,因为我是我!
这也是kame最后对大树说的话!
画面有点乱,而且我看到画质也真是渣,所以觉得实在有丢丢看不下去的感觉但是kame的颜顶起了一部剧反正有这么多kame分我一个吧
一开始看简介,是关于电话诈骗,但是看了之后发现比简介更好看,好吧,这类片子对于我来说不看豆瓣解析是很难懂的。
有人说这片子是恐怖片,有人说是黑色幽默,有人说是悬疑片,我想说也许是关于成长的治愈片。
男主均从一个自我认可障碍的存在感为零的男屌丝,到最后终于认识到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花,哦。
不小心唱出来了)均的这一系列离奇经历我想我们每个人都遇不到,想一想,全世界都是我,那该多方便啊,但是世界不是这样的,也不能是这样的。
自我认同,也是人活着的动力。
很多人长得不好看,也不愿意整容,有些人整了容,却不能接受那个不像自己的自己。
关于这一点,可能我体会深一点,作为双胞胎之一,我曾经差点因为某些原因跟妹妹交换身份,虽然只是交换了一下名字,但是我完全接受不了,在别人看来,反正你们都一样,有什么不可以,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可怕的人生,我会失去我自己,最后我还是选择做我自己,虽然今后我过得还是一种废柴人生,但是我守住了我自己,这样让我觉得我还活着(作为我自己)。
也许是因为我太感性,也许是因为我太傻,但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花。
一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也是摸不着头脑,但是为了看龟梨我就继续看下去了。
而且这种充满悬念的电影,对我来说吸引力还蛮大的。
先说演技,我倒是觉得龟梨演得很好。
因为从角色里来看,没有一个是像他本人的性格的,反差特别大。
而且没有一个角色是让我觉得重复了的,看起来就像是不同的孪生的龟梨。
背景音乐跟拍摄的色彩都很赞,是我喜欢的世界颜色。
海报跟挂坠,手表这些小细节值得推敲,也是十分有趣。
然后来说说剧情,每个人看的感受都不一样,我就说说我理解的。
我觉得是一开始主角偷了手机,然后进行了【是我是我】的电话诈骗,骗了人家的钱,于是内心开始不安,产生了幻觉或者这部剧其实就是主角的心理斗争。
然后主角不断分裂出不同的自己,有好的有坏的,进行不断的消除与增殖。
中间出现主角跟一个女的婚外情,而他也分裂出了女性的【俺】,这里可以看出主角内心的挣扎,他觉得是罪恶的,所以并不想与太太在一起,所以最后太太死去了。
主角中间分裂出的戴眼镜同事,我觉得是主角羡慕他可以追求自己的理想,所以觉得产生了嫉妒而又羡慕的心理,在他的世界里同事被杀,而自己又分裂出一个跟同事长得差不多的【俺】。
为什么会被杀呢,我觉得应该是主角把同事要考税务师的事情告诉了大妈,大妈管不住自己的嘴,这件事被别人知道了,也许是产生了流言蜚语,导致那个同事失去了追求梦想的念头,所以在这个世界里那个同事就像死去了一般。
主角心怀愧疚,又分裂出来一个同事。
而小直我觉得是意味着他的纯真,不过也是他逃避的自我。
当他逃避的时候就会产生出新的自我,而他把这一切都归咎于那个纯真的自我,因为无知所以可以逃避。
当他不想上班,约妹子去开房的时候,他就把这一切视为逃避了。
最后结局大树说的,他最可能是那个真正的自己,我觉得他是对的。
因为大树的形象是沉稳、残酷、不择手段的,也许是主角的本性,所以他才选择偷别人的手机,进行诈骗。
而那个看起来有点懦弱,工作懒散的均才是分裂出来的,也就是自己的良知。
所以最后面的善良的均灭掉了大树,应该也是代表了良知战胜了邪恶,所以均把钱还给了那一家人。
一切都回复原状,他接受了更好的自己。
就算是穷,工作懒散,没法追求梦想,那也是他自己。
而电影的一些细节我仍然没有想明白,例如为什么那个女的要让他去拍照片,那代表了什么?
同事大妈的形象在海报上是什么意思?
疑问还是有点多,但是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十分有意思的,也不像大家说的那么无聊。
毕竟我觉得好电影才会留给人想象的空间。
主角永野均,一个普通的家电卖场员工。
一个偶然的机会,顺手牵羊拿了快餐店邻桌的一个手机,鼓起勇气实施电话诈骗,成功从一个名为大树的男性的母亲那儿骗得90万日元。
然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永野回家后,自己的母亲却反而不认识他了。
随后,永野相继认识了两个和他面貌酷似的人,他们三人除永野外,其他两个一个较成熟理性的自称为“大树”(也就是假的大树),另一个比较顽皮的在校大学生就称为小直。
三个住在了一起,很多事情,生活习惯因为都极为相似,感到非常开心。
好景不长,一天小直带了9个和他们三人长得像的人回住所,虽然最后被大树驱逐走了,但他们立刻意识到一个问题:社会上和永野长得像的人正在激增。
永野让小直代替他去家电公司上班,小直却勾引女孩。
永野本人也因和女客户产生关系而遭到其夫追打。
这个女客户又莫名惨死在浴室。
与此同时,激增出来的“类”永野人群却又在不断地被删除(消失),这引起了三个人的恐慌。
有一天永野收到一个手机附照片的邮件,显示小直被杀害了。
永野通过照片的细节和死亡现场的对比意识到了什么,直接去找了大树。
并一刀结果了大树。
“大树”在死前承认他就是小直,伪装成大树并把真正的大树杀死的事实。
于是,永野终于把诈骗来的钱还给了大树的母亲,而此时永野的母亲也恢复了记忆,永野回到了他妈妈的身边。
以上就是电影的大致情节。
有部分人用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来描绘永野及其两个分身,这是一种相对容易的解读。
在笔者看来,这部电影最想传达给观众的是“我”的定义及其使用方法。
我究竟是什么,我从哪儿来,在这个世界上怎么和我相处。
这才是最最要紧的。
20世纪意识形态的崩溃,冷漠无感情的金钱支配的社会,人应该怎么认识自己,怎么和别人相处,这是全世界(除北朝鲜外?
)共通的课题。
没有了精神领袖,没有了信仰,我,作为一个个体,必须存活下去,但同时又有着无所不在的孤独。
很多人认为自己之所以没有朋友,没有女人是因为没有钱,但少部分富起来的人,当他们有了所谓的朋友和异性后,感受到的孤独却比奋斗时无所差异,甚至更加地强烈。
于是一部分人追求享受,追求挥霍和堕落,进而滑向新的贫穷。
永野作为无意识形态支配时代的一个个体,典型地展示了个人在这个宏大世界中遭受的迷茫和挫折。
1110追记感觉好多人都说看不懂,因为非常喜欢这部片子于是做的这段心理分析希望对大家的理解有帮助。
撇开角色本人不谈,外部出现的各个人物其实是一条发展脉络,均的母亲代表分裂的原因,大树的母亲代表迷失,内田的角色是一个引导者,加濑亮是来自工作的压力(被削除),目标税理士的ヤソキチ代表来自梦想(当摄影师)的压力(也被削除),三个警察是他害怕发生的事情(诈骗被逮捕),因为除了内田和那些分裂产物只有这三个人知道大树和均实际上是一个人。
简单的说就是部心理学相关的电影,一个中二青年做了问心有愧的事人格分裂了,在他的幻想里因为冒用别人的名字所以自己亲妈不认得自己,他欺诈对象的妈妈把他当成自己儿子,其实意思就是自我的丧失。
他叫他妈妈おふくろ是个很不亲热的叫法,语源的意思是管理,暗示他跟他妈妈是管理和服从的关系(从他说不想当摄影师,妈妈说已经寄了照片可以看出),也是他分裂的原因,他做了坏事违背了他妈。
均从大树妈妈的角色出现开始发现增殖(大树家柜子上的照片),他从这里开始陷入混乱,关于这个母亲有个很微妙的镜头,均早上起来看到她露出内裤在睡觉,给了均一个特写,也是在影射他的俄底普斯情结。
内田的角色相当于是他树立起来的女神的形象,而这个人认得他并且认可他,他不是问过内田你为什么认得我(当时nao也在场)内田说不是理所应当的么,跟他睡之前内田不是叫他认可一个认可你的人么,但是一起过了一晚上在浴室翻过来的脸不还是他,意思就是这个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他愿望的投射,也就是说他希望被人认可。
(ps,女神最先做了什么事?
没错,跟他一样偷了东西,而他出面制止了,这是个先入为主的行为肯定,他认可她觉得他们是同类)内田在停车场跟均谈话的时候背板的牌子是啥?
右向的箭头写着出口,我觉得导演的暗示真是费尽心思。
内田的老公和他的小喽罗代表障碍,也就是说他不是一开始就受到指引,而破除障碍的刚巧不是他一个人而是三个主要的人格一起。
最后大树策划了互相残杀的过程,代表他内心残忍的一面,最早杀掉的是nao,也就是他的幼稚软弱,但是他最后杀掉了大树也就是说战胜了邪念,还了钱以后他妈妈认识他了,也就是说他回到了正轨。
以上,其他小细节如车牌号码的分析见评论,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我没有看过三木聪的其他片子,但是对他那部叫做乌龟意外游很快的片名非常有印象。
原因倒也跟龟梨君有点关系,我当年十八岁,失恋寄情于龟梨君的犀利轮廓,朋友特地送我一只巴西龟,挑食不吃隔夜饭,拉尿很臭,我每天买一块钱新鲜肉给它,叫它咩咩,放它在我家屋顶花园散步,然后发现乌龟意外爬很快,通常我把它从鱼缸里抓出来转眼已经在三米开外往花坛的排水口里面钻。
所以龟梨君演起三木聪导演的电影我觉得真是因缘巧合。
总的说来萨特在《禁闭》里面有句话叫做他人即地狱可以概括我对这部片子的感受。
永野均先是本我,后来增殖成了我们,我们相处起来很愉快,有一样的口味,一样的思想,在一样的情景中做出一样的条件反射。
但是我们中的每一个我都带着自我意识,拥有不同的性格和生存方式,于是我们又变成了他人而互相角逐残杀。
很多人觉得剧情很难理解,但我看完原著以后的感觉是星野幸智用抽象的手法描述了多重人格患者而已。
永野均因为诈骗的刺激精神层面解离,和多重分裂人格并存,在心理学上称做co-conscious。
nao是幼稚不负责任的一面,永野是惶惶不知所措的一面,大树是冷静控制局面的一面。
主人格为了保持本我的整体性压制了其他人格用杀害来表现,整个过程从邻居诡异的女人开始不过是段想象。
所以在还钱以后主人公恢复了正常,并且问自己母亲“生我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虽然看了原著,但凭良心讲光看小说很难建立起角色印象,因为小说里一个人分裂出二十五种人格还都以俺作为自己的称呼,看到后面大量增殖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是谁在发言,电影有具体的设定相对更好理解。
不喜欢日本电影的理由之一是拖沓,意外的这部节奏还不错,收尾有点仓促,但那种戛然而止的感觉和略微怪异的主旨倒是很搭。
写这篇评论是因为我真是喜欢大树,比电影版极道鲜师里的小田切龙还要小田切龙。
作为冰山腹黑控小田切龙是我喜欢龟梨君的开端,电影版里面的他为了体现“已经长大成人”的气度太过温柔,反观大树又聪明又冷静,打架的时候身手矫健,一个飞踢外加把围剿他们的黑道份子车钥匙拧断在启动锁锁眼的时候我油然而生一阵感动,我们龟梨君26岁仍然手脚俐落筋骨软Q。
当然也有可能是作为巴赫乐迷在nao,大树和永野均仨人开始奋力反抗的时候bgm陡然换成了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
在我最爱的片子沉默的羔羊2,这一段开始出现的时候汉尼拔医生开始吃人,吃到第一段变奏结束。
三木聪的片子果然如传说中的细节很多。
永野均和大树第一次相遇在永野妈妈住的团地门口,有一段很明显是分别录的,虽然合成到一个画面,但是收音的空间感不一样。
永野均住的地方有巨大的漏斗型水塔,拉远景的时候的存在感好像阴齿里面的两根烟囱。
永野均取钱以后存折账目剩下222,222日元。
永野均把内田有纪往仓库拉的时候,内田身后赫然出现了panasonic beauty的广告牌。
内田有纪住的地方像个仓库,给了外墙上的47两次镜头。
不管是永野妈妈居住的巨大团地还是内田有纪家里标着数字的储物柜都和密集/增殖的概念呼应。
大树有句台词说野球選手が本気で話すことは素人には理解できない(棒球选手说到专业的东西一般人是理解不了的),我当下内心默默的想,让介于选手和一般人中间的龟梨君情何以堪。
永野均数次打电话的时候,还有n次街角都出现了黄底色打着红叉叉的豚鼠海报写着don‘t proliferate(不要增殖)。
最后永野均的一句话可当做总结,虽然他放弃梦想,终日得过且过,却在枪杀大树的时候说俺は俺だ,不管出现了多少个增殖产物,他却始终清醒的保持着本我的存在,这样的永野均,大概就是大片寂寥的房屋中间那根醒目的水塔吧。
一边看一边觉得这是迷惘青年们在全球各个角落都会存在但这种怪异的表达才是日本青年的风格啊。
或多或少都会有过“别人真难相处啊好累啊“的想法。
但是只和自己相处的话,也免不了产生“你是个没用的笨蛋”“我真聪明啊只有我才能看清这一切吧”“我到底是什么我不了解自己”这样的自言自语。
(想起青山七惠《一个人的好天气》里那种迷惘青年的自诉。
)电影明显是那种关于本我超我的比喻。
活泼贪玩的我,冷酷狠心的我,什么都无所谓的我(如果全日本的青年都变得无所谓,日本就会在世界格局里下沉),女性化一面的我。
性格中哪一部分被压抑下去了,对外人对家人和对自己又是展现的哪一面,如果恋人也这么了解自己就好了的”痴心妄想“,不接受别人的话自己也不会被接受的,在选择的当口到底选择成为哪一种人……电影不断抛出这种弦外之音,也让人想起这些问题来。
不过,由于行差踏错电话诈骗了他人钱财才开始进入一系列幻觉,最后还了钱世界又清静了的这个故事,难道是在劝人向善么orz!
很多设定和细节蛮精彩的。
1. 仓鼠这种以各种乱伦培育出无数后代的家伙,在均的手机吊坠上出现,在俺山房间角落各处密集地出现,在道路的告示牌出现。
2. 三个我走在一起的时候,Nao是双手插袋蹦蹦跳跳的,均是双手下垂有点驼背有点颓废的,大树是单手插袋步伐坚定跟一半泽直树似的精英模样。
3. 一开始的大楼镜头,和最后的大楼镜头呼应。
所谓”回到起点“啦。
4. 均打工的地方(居然还是个副经理!
不是该坐办公室的么这种头衔)总是以一个电视展示墙开始场景。
每次都是(无数个)均一张百无聊赖的脸在电视们上出现。
(突然在想会不会刚好33个电视?
)5. 内田少妇的各种套装鞋子铂金包真好看(<···go me,纯粹是女人视角),弯下腰靠近均时的线条也好好看(怎么男人视角出现了= =)6. 原大树的手机都掉水里了又被浮动的水草托上来,响起姐姐的来电又缓缓沉下去。
感觉自己也要沉下去了。
7. 配乐是不是传说中那种多听一下会导致自杀的风格?
音符跳跃得要让人抓狂。
8. 洗衣机前怪怪的大婶、内田少妇老公带来的耄耋打手和房屋前面擦了粉的老头儿到底起什么作用啊,这种不作解释的路人真让人不安啊。
9. 均总是回头望的水塔是代表什么呢。
提醒自己不管怎么混乱,那个本我还是坚定地伫立原地么。
10. 出现两处美艳少妇版均,全场都爆笑。
(啊不,全场也就不超过15人……同期都在看《Thor 2》啊!
)还有怪不得觉得均妈妈眼熟原来是噩梦小姐里的校长!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在新加坡会留意到日本片子,都是因为FilmGarde售票厅会设置3D大板海报墙滚动播放近期的日本电影预告片。
《图书馆战争》是这样,《白金数据》也是这样,比起母国、韩国和其他东南亚地区进口的电影有专门在做推广的样子……
我没有读过小说,据说故事是一个人因欺骗而精神分裂产生的一段幻觉,我却更愿意用天神(是God还是天照大神?
无所谓啦)救赎来解释本电影。
一个笑话内容大约如下:一大学生深夜归宿,被宿管大妈拷问:“学号多少?
宿舍号多少?
干什么去了?
”好难啊,一口气问了三个哲学终极问题:我是谁?
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每个人都将被这三个问题拷问终生,盖棺都不能定论,唯一可定论的是:人们通常不知道“我是谁”,却常常希望“我不是我”。
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与无聊间摇荡。
——叔本华人,求而不得便痛苦,求而得到便无聊,物质欠缺便痛苦,物质充裕便无聊。
那么,有没有什么东西是既痛苦又无聊的呢?
有,我觉得是“我”。
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一小时3600秒……至死为止,人都是“我”,打不过逃不掉,“我”又“在痛苦与无聊间摇荡”。
难怪人们禁不住遐想“我不是我该有多好啊”!
不只穷人如此,富人也如此,不只平民如此,贵族也如此。
希望“我不是我”几乎是人类逃不过的情结。
正因此,才有如此之多的穿越小说、穿越影视。
小者自己穿越时间,如《蝴蝶效应》《回到未来》,中者穿越成为他人,如《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最夸张的就是由人而成神,如《冒牌天神》。
本电影属于中者,至于穿越的能量,我倾向于天神救赎。
已经放弃摄影梦想的永野修在大卖场销售电器,极度消沉的他处处不顺,在商店被上司欺压,在快餐店被店员无视。
听着身边一个无礼的叫“大树”的家伙畅谈人生梦想、五年计划,永野修一定禁不住感慨:“我不是我,是他就好了”。
大约是天神听到了他的心声,于是“Biu”的一声——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五笔,Biu字我真是不会写,Oh yeah yeah,第二天永野修就成了大树。
只是,这个天神有点烦。
他没有格式化硬盘就重装系统,还一口气装了N个相同的系统——“我”虽然不是我了,却成为了无数的“他”,大树版的我,直的我,永野修的我,巨乳女的我,死宅男的我,朋克男的我,黑社会的我,警察的我……“我”们有相同的记忆和偏好,却分别生长出了独特的个性。
“我是谁”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加复杂:如果“我”们都是“我”,“我”又是谁?
谁是原版?
谁是盗版?
……为了争夺“我”,“我”们尔虞我诈、刀枪相向、你死我活。
当然,天神并不是超级变态杀人狂,专以整人为乐,在设下难题的同时,他也打开了一扇窗,内田有纪扮演的房屋经纪人就是透过这扇窗的一束光。
(话说我很喜欢内田有纪,日版《流星花园》无论是TV版还是电影版我都看过,英姿飒飒美丽逼人)是她,给“我”机会重拾相机旧梦重温;是她,让“我”体味与他人相处的温暖和愉悦;是她,与“我”一夜温存;是她,暗示“我”回到原点;……没有她,“我”绝不可能喊出“我就是我”,绝不可能活着回到故事的起点,让我的世界重新走上正轨。
至于最后活下来的我到底是本我,还是他我?
那已经不重要了,“我就是我”!
既不是大树,也不是永野修。
========我并不满意电影中对“我是谁”的答案——“我就是我”,因为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不可言传就是不能理解,不可理解也就是不可意会或者一人一意会,而可以被多重解释的答案就不是答案。
我感觉这个“我就是我”类似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笛卡尔也不能圆满解释“缸中之脑”引发的疑问:我是谁?
世界是真实的吗?
只好将肉体和灵魂分离,引入上帝——上帝给予了人灵魂,当人提问“我是谁”、“我存在吗”时我就存在。
而本电影中的意象不正对应着“我思故我在”吗?
灵肉分离——“我”们有相同的肉体和记忆,却有不同的个性;我思故我在——“我”们都在提问,但只有一个人问了正确的问题“我是谁”,其他的“我”问的却是“我是大树(永野修、直……)吗?
”所以,只有回答“我就是我”的人才有灵魂,才存在。
觉得有趣的点三木 (略)もっとわかりやすい青春ストーリーにもできたかもしれないけど、それは避けようっていう。
亀梨 だからこそ見ている人の内側に入り込むような感覚が残る作品になったと思うんですよ。
スッキリしないかもしれないですけど。
三木 何かしらの違和感は残るよね。
(略)对谈部分。
三木桑(果然w)故意地,没有拍出“便于理解的青春story”。
对观众来说大概会留下「違和感」。
--現場でも亀梨が「大樹やナオに比べると均のキャラが弱く感じる…」(略) 均を「他者と一緒にいるときに自己が確定していく人物」として決定づけていった。
監督も「均のキャラクターを初めから決めてしまうと”俺”が曖昧になっていく世界の根幹が崩れてしまう。
脚本を書いているときに意図していませんでしたが、亀梨さんと一緒にそれを発見できたのは、とても有意義なこと。
亀梨さんが演じた均にとても愛着を感じています」と語っている。
production note部分。
在拍摄现场,龟梨君提出“与大树和nao相比均的存在感好弱”,与三木桑共同研究后(三木监督说,因为均弄不清“我”是谁的问题,所以这样的感觉是正确的),决定了永野均是“在和他人的相处中确定自己的人物”。
三木桑表示——要是一开始就决定了永野均是怎样的,“我”的概念变的暧昧的世界的根本就崩溃了。
在写剧本时并没有这样的意识,与龟梨桑一起发现这件事很有意义。
以及对谈部分的最后监督吐了自己一手好槽「お客さんに優しくない、不親切な映画です。
」——颇有自知之明嘛。
但不亲近也没关系,梗多,留白空间也多,很有趣。
咩咩基本很好看可爱帅气(无法克制形容词!!
)。
不好看的时候也都很好玩。
满足了。
做自己
三木 一星半 可能因為我不好男主角,或可能故事不能吸引我
不像三木聪的三木聪电影,故事压缩一下拍成世奇正好,现在有点拖沓。PS,主演选了龟梨和也是因为这家伙女装也OK吗【笑
荒诞又诡异。给咩一个星星
我觉得还不错啊~配乐让人听的神经紧张~不能多听~
三木聪也开始玩psychologie了,龟梨和也居然演得还不错!
虽然我承认这片子拍得肯定很有内涵,但是如果看个电影还要绞尽脑汁去想这片子在拍什么就有点儿过了.
很少有看上去这么“明快”的分裂电影,其实每一个人内心都有很多个自己,关键的就是最终战胜其他自己的是哪一个自己而已。这部电影就是关于一个这样找回自己的故事。
太诡异
无聊。
最霸气的地方 莫过于 电影结束的演员表了&gt; &lt; 唔咩V5
又一次怀疑世界啦
卧槽,我没看懂啊!~~什么个意思啊这是。
。。。
私が今年見た中で一番気持ち悪いの映画だんた←生理的
最后结局是什么意思??
好题材,渣表达
世界奇妙物语即视感....
这种喜剧,,啧啧,,推荐下大家可以尝试看下。
不够三木聪,不怎么脱力,龟梨和也根本不搭啊,换小田切让意思就对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