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印度电影,它总给Ywan君一种魔幻的感觉,既能有脑洞大开的无厘头,也能有直面社会陋习弊端的冷冽。
或许这也是印度电影的魅力所在。
如果说有哪些能让人记忆深刻的印度电影。
我想,一定是那些能令人反思,引人共鸣的电影。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它揭露了印度现实社会底层人民的挣扎;《杰伊·比姆》,它抨击了司法机构对印度种姓制度的歧视;《三傻大闹宝莱坞》,它嘲弄了印度教育制度的僵化;而Ywan君最近看完的印度新片《星期四》,则是我看过印度电影中对印度社会和司法控诉最赤果果的。
这部影片并没有把焦点对准以往那些阶级制度、种姓制度、男女不平等矛盾,而是选择了一个更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强奸罪。
2012年,一名23岁的少女在德里的公交车上遭到惨无人道的轮奸致死,印度黑公交轮奸案震惊世界,也引发了女性大规模游行抗议。
可人的生命不能只换来一场烛光游行,这个代价不能这么衡量。
这起案件之后,纪录片《印度的女人》与剧集《德里罪案》诞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印度强奸行为的泛滥和丑恶。
德里更是被人冠以“强奸之都”的名号。
女主奈娜,就生活在这样的国家,一个高端幼儿园的老师。
她漂亮能干,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以及老板同事的信赖。
但谁也不知道她正策划一个大阴谋——绑架16个小孩。
拉上纱窗,关上门锁,很快幼儿园落入她的掌控。
她伪装得很好,孩子们都未曾察觉,还一如既往地玩耍。
然而,意外发生,警察不期而至。
该怎么办?
凉拌……她举枪伸出了门口。
警察迅速围拢,家长立马而至,媒体嗡嗡萦绕。
山雨欲来,满城沸腾,惊呼连连。
警察很焦虑,而屋内,奈娜镇静异常。
警方立马询问“你要如何才能结束这一切?
”奈娜立马反唇相讥“哪个白痴告诉你我要结束这一切?
好戏才刚刚开始。
”
奈娜顺手向警方甩出一个条件——1个小时五千万卢比。
就这么简单?
显然这只是开胃菜。
警察也没闲着,立马暗度陈仓,想来个突袭。
谁知,媒体来了个网络直播,警察行动反被奈娜监控。
这……猪队友真是哪都不缺。
奈娜自然不甘示弱,当老娘是软柿子?
走着瞧。
直接用火力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之后,一段视频随即传上网络,家长群里立马一晕一伤。
警察局长这边满脸黑线,直接把行动指挥官发配“边疆”。
奈娜趁热打铁,甩出第二个条件——我想和印度总理通话。
What?
你咋不要和美国总统通话了。
但警方被奈娜用小孩拿捏得死死的,没办法,只能向上请示。
总理立马落入两难,聊还是不聊?
不行,这种小贼不能惯着,国家脸面何在?
选举将至,要考虑民意呀!
呵呵……,你们的意思是之后给这些小孩立个纪念碑就行了?
一股韩影的调调油然而生,这是要黑政府的节奏?
还好,女总理力排众议,与奈娜开始通话。
可谁知,奈娜一上来就说出自己的第三个条件——我要和你见面。
这……女总理立马骑虎难下,被摆了一道。
警方那边一番排查,逐渐发现奈娜的目的似乎并没有表面那么简单。
正义之声不能沉默前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曾说:“纵观人类历史,有能力行动者却袖手旁观,知情者却无动于衷,正义之声在最迫切需要时保持沉默,于是邪恶方能伺机横行。
”印度的犯罪泛滥,显然是整个社会的正义缺乏。
司法机构如看惯黑夜那般,习以为常,无所作为。
殊不知,黑夜并不该被习惯,而是需要一种光明,即便微弱也能让人在黑夜中看到希望。
只不过有人选择了等候希望,而有些人选择了成为那道光。
显然,奈娜选择了后者。
凭什么女性因为这种人渣的罪恶需要用自己的一生来抚平?
凭什么普通人只能用这种最决绝的方式来博取支持?
凭什么罪犯可以只需几年监禁,甚至逍遥法外,而受害者却要压抑一生?
一句“她是整个体制的受害者”就能解释全部?
显然不行,被忽视的不仅是案件的事实,还有被害者最朴素的情感,那是普通人最基本的诉求。
当她们被看成一份份案件的编号,一串串被统计的数字,一个个毫不相干的陌生人。
当她们在不断地抽象中,被贴上标签,不再具体,失去价值。
无疑,这才是最可怕的。
当一个个鲜活的人被冰冷的数字所取代,那么他们存在世间的价值已被无情地否定。
也意味着掌握着世界大部分资源的人会让剥削更加肆无忌惮。
前2年大火的网剧《沉默的真相》不也是如此吗?
所以,检察官江阳以自缢的方式发出最绝望地控诉;所以,鲁迅以笔迸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所以,奈娜向全世界揭露自己的伤疤,用枪逼迫全世界倾听她的愤怒和绝望;我想,当受害者被迫拿起枪,向全世界鸣不平,那么这是全社会的悲哀,是我们把枪递给了她。
可是,我也认为那些《前程似锦的女孩》不该用最冷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恨意。
有毒的种子永远长不出正义的大树徐翔曾说:“人无法通过不正义的手段去实现正义的目的,因为手段是种子,而目的是树,有毒的种子永远长不出正义的大树。
”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也说:“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人性是复杂的,并不存在单纯的善与恶,很多时候,两者之间是相互转换或者共存的。
人并无所谓的绝对正直,只不过女人受到的诱惑不够,而男人付出的代价太高而已。
深渊产生的本质是个体缺失了“更高价值”追求而形成的空洞,没有“更高价值”追求的人越多这个空洞就会越大。
但奈娜没有哲学家深邃而敏锐的洞察力,看不见它的存在。
所以,她才被仇恨与不甘所蒙蔽。
试想,奈娜的任何一个错失都可能让一个小孩丧命,让一双父母悲痛欲绝,让无辜者卷入纷争。
暴行只会衍生出更多的暴行,而悲伤将成为永恒的旋律。
每当我们表达对不公的愤慨时,是否能扪心自问,时刻保持自省?
是否我们比想象中更幽暗?虚伪?邪恶?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是否我们内心的恶会催生更大的恶?
是否因为自己所认为的正义,而肆意物化他人,让其成为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
是否在自我感动的执念中,漠视他人的情感,而不自知?
当然,这里的我们是指我自己。
同样,我也认为当看到世界的不公,需要感到愤慨。
正义一直存在,它就像圆圈一样,没有人能画出,但客观存在,让我们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正义可能迟到,但请相信不会缺席,请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去熨平内心的褶皱。
而周围的人也请给予足够的关怀,对于创伤与修复不妨看看Ywan君在这篇(《月亮之光》一个拥抱后,请让生活回到从前)提到了五步法。
影片的结尾用字幕打出了“自从你观看这部电影(128分钟),据统计……在我国已有8名妇女被强奸。
“
我们总说人能影响人,但真正能影响的人其实很少很少,很多时候,所谓的影响,其实只是片刻的感动。
那么,请你认真思考一下……你看到这里花了多久时间呢?
本文完推荐评分3.5/5.0,整个故事的逻辑性还有所欠缺,特别是那突然的镜头拉近,配上那惊悚的配音,多了着实有些令人笑场。
不过瑕不掩瑜,上一次有这种感觉的还是《误杀瞒天记》。
喜欢TWIST的朋友不妨周末得闲看看。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随便写写的Ywan头条号:Ywan电影日记
聚焦印度女性社会和法律现状的现实题材。
总理手下对女性总理的偏见;印度体制问题导致在印度每16分钟就有一名女性被强奸,施暴者没有被绳之以法,受害者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心理治疗;媒体为了知名度和收视率,妄加评论的报道等。
这些都暴露出印度社会的现状,好在印度电影审查的包容性,至少让这种题材的电影得以发声,也许会是推动现实社会关注和立法的开始。
我们说拍一些现实题材电影,不是为了抹黑,而恰恰相反我们是太热爱这片土地,是希望通过这种艺术的形式作为一种表达,去监督和惊醒,让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好,这才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
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才能多角度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让社会越来越好。
韩国电影已经起了很好的正面例子,对于现实社会种种不足的艺术表达,促进立法的完善,对社会弱势群体有了更多的保障,这才是电影带来的积极意义的一种体现。
希望一切越来越好~
作为一部惊悚悬疑片,印度影片《星期四》成功地讲述了富有爱心的幼儿园老师奈娜通过假装劫持儿童,揭底了多年前的一桩QJ案,使ZF高官不得不重视印度越发普遍的QJ问题,最终赢得胜利,为女性权益赢得了保障的故事。
故事整体架构清晰,伏笔和细节安排较为巧妙,虽然逻辑上存在些许漏洞,但从立意和情感方面来看,也可以算得上是良心佳作。
“自你开始观看这部电影,据统计,在印度已有8名妇女被QJ……”关于影片的主题,片尾的字幕已经将所有情绪挑动到了至高潮,令人唏嘘、令人心酸、令人扼腕。
但电影的艺术不仅源自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甚至还将以更加隐晦的形式展现出更多内容,而不仅限于“你所看到的事实”。
在这部片子中,除了女性权益保护的直接冲突,更隐含了关于正义的四个“ < ”,也正是这些细节更加增添了影片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部分逻辑缺失带来的遗憾。
首先是个体民意 < 政//治因素。
对于一件全网炒作的bangjia案件,本应该以民意为先,迅速果断处置,但是作为印度ZJ高层的Prime minister团队成员却时时刻刻以选票和ZJ影响为主要方向,所思所想所做都是以是否能够取得ZJ资本为前提。
这种ZJ制度是悲剧一再发生的根源,也是影片想要表达的深层问题。
为了平息这种公愤,影片将女Prime minister塑造成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形象,不仅和女主角通电话,还冒着风险亲自与劫犯见面。
片中女Prime minister批评下属时义正言辞地指出:“如果你不为自己国家的事情投入感情,那为我工作就没有意义了”。
诚然,ZJ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管理社会,而管理社会的根本就是要以民生为先,如果不带有感情色彩,从人的角度出发,又怎能出台符合民心的政/策呢?
更何况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QJ之类的问题已经普遍存在于印度,ZF为什么会视而不见呢?
所以,影片实是以女Prime minister之口指出了印度为政之道的要害和关键。
同时,有一点值得我们思考,女主奈娜为什么要通过这种“告御状”的形式来控诉呢?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印度ZJ体制存在的问题,如果事情不闹大就不会“上达天听”,就不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更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说白了,这也就是民意 < ZJ的原因,如无必要,不要找事,息事宁人才能保住乌/纱。
如果说ZJ体制是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那么行/政/司/法力量的懒政则是推动悲剧的重要因素。
在影片故事里,奈娜之所以指名道姓地要求贾韦德·汗警/官来处理BJ案件,就是因为数年之前的QJ案正是贾韦德·汗办理的。
当时的贾韦德·汗为了侦破另外一桩可以让自己名利双收的大案、要案,而忽略了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小案子,以至于奈娜长期饱受抑郁的困扰,给整个家庭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从这个角度来看,印度的行政司法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再比如处理BJ案的过程中,作为案件最高指挥者的助理处长,只是想着快速平息事件,而不考虑可能会给人质带来的后果,派人迅速镇压,结果因为网络直播的力量未遂,甚至还导致一名儿童“死亡”。
所以,在印度的行/政/司/法体系看来,个体民意 < 行政因素。
不伴随正义的力量是暴虐,而不伴随力量的正义是无效的。
奈娜面对抓大放小、顾此失彼的印度行/政/司/法体系,徒有正义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作案者依然逍遥法外,依然为非作歹,只有受害人饱受精神上的持续折磨。
司/法力量的空缺,必然导致狂暴力量的兴起,身单力薄的奈娜只有借助“BJ”这种暴力,才会将一件“小事”变成惊天巨案,才能引起司/法/行/政力量的强力干预,才会引来伴随正义的力量,才有可能来纠正本已偏航的司`法体系。
在整部影片中,除了行凶作恶的歹人外,最令人痛恨的就是不良媒体。
在他们看来,事实远远 < 流量。
只要能够赚取到流量,吸引到眼球,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在片中,PNBC的总编仅仅凭借几句录音,就要给奈娜贴上标签,甚至不惜让手下人将录音按照自己的意图剪辑播放,来换取收视率。
作为被BJ孩子母亲的新闻主播莎莉妮更是如此,企图误导群众,在没有取得真相的情况下,将奈娜直接定性。
正如女Prime minister所说的那样,情绪是一种资产。
如何利用群众的情绪,是媒体所擅长的。
但是这种力量一旦被滥用,就会歪曲事实,误导人民。
幸好,导演安排奈娜采取了网络的方式,向社会直播了整个事件的经过,同样是依靠网络情绪赢得了支持和敬重。
所以,在奈娜被警察带走的时候,一群看热闹的人自发地向奈娜敬礼示意,表达敬意。
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必须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
这是影片所要表达的深层内涵之一,不仅仅是为了时髦而使用网络直播的桥段。
最后一个“<”,就是底/层永远<高/层。
在影片故事里,奈娜是高端幼儿园的老师,丈夫是知名律师,开着豪车、住着豪宅。
在任何一个国家里,这样的生存条件都可以说属于上层。
但是,即便如此富有,但依然缺少话语权,奈娜依然只有依靠BJ这样的途径,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作为小资的奈娜尚且如此,对于处于水深火热的穷苦印度人民来说,又有什么力量发出自己的声音呢?
恐怕只有悄无声息地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忍气吞声罢了。
作为电影作品,结果必然是正义得以声张,坏人得以伏法。
但对于印度现状来说,这恐怕也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
故事的结尾,QJ死刑的法案获得通过,恐怕也只是导演对于正义的渴求吧。
美国教育之父诺亚·韦伯斯特有句名言:只要提着正义之剑攻击,再柔弱的手臂也会力大无穷。
柔弱的奈娜用自己的成功,再次证明了在正义的事业中,弱者也能战胜强者,个体也可以改变体系。
这种改变,不仅仅是对于性犯罪案件本身的改变,而是对以上“四个<”的改变。
电影的主人公赢得了改变,我们每个人也应该主动改变,而生活中的世界也必将赢得改变。
综上,本片值得一看。
对于电影后半段的反转还是比较意外的,电影前半段故事铺垫了很久,但回过头发现每一帧的铺垫都让后面的反转顺理成章。
这是继《误杀》、《一个母亲的复仇》后看过的另一部关于女性被强奸话题的电影。
但不同的是,女性独立的角色在这部电影中被凸显得十分明显,怀着孕依旧恪尽职守的女警官,儿子刚被救下就立刻返回新闻直播间的新闻女主播,被助理制止但仍旧关心幼儿安慰的女总理以及我们心系学生的幼师女主(一个教学方法得当、又给小朋友们很多情绪价值的好老师)都是当代独立女性的剪影。
她们有想法,有责任心,她们具有独当一面的魄力。
其他女性人设的衬托,也无形中暗示着女主也会凭借自己的力量去达成她的心愿。
哪怕孤军奋战,但她无所畏惧。
就像所有影片中的独立女性一样。
和前两部电影不同,这是一部关于女主自己的“复仇”之路。
母亲报案未果多年,或许她自己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抑郁药、冥想中心的帮助努力尝试去忘却,但直到司机的出现让她记忆被再次用力地唤醒,疼的不仅是她自己,也是她自己对未来那个小朋友安全的担心,她不希望那个小女孩有一天也经历发生在她自己身上的事情。
所以,我想影片中提到的司机“运气不好”,不仅仅是女主搪塞别人的措辞,更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话,是司机运气不好,再碰到了她。
所以她可以展开她的跌宕起伏的“复仇”,为她自己,也为和她有同样经历的女性人群,希望这个国家的大众能够真正注意到女性被强奸的问题,希望立法能够保护那些有些身心都需要关爱的人。
希望随着法制建设和民众意识的觉醒,未来可以少看到这个话题的电影。
(不是因为不好,而且希望未来这类事情不会再发生了)
.虽然前半部分的剧情有一点点拖沓,花了太长时间去推进主角的核心诉求,还有不断用恐怖片的运镜来渲染气氛,但是后半部分立意出来还是很震撼的2.尤其是镜头给到司机眼睛瞪得像铜铃那里,“你永远都找不到他。
因为他,就在你身后”鸡毛都起了!
这种人渣败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还是不知悔改,不会承认错误,反倒想继续掩饰过去推脱责任,让人作呕😷 强奸犯的丑陋,与女主为他包扎伤口的善良真的对比太强烈3.发现一个细节,贾韦德警长陪总理进了房子后,一开始他的枪应该是一如既往没有打开保护模式的。
但当他撕掉司机嘴上的胶布之后应该认出了他就是当年强奸女主的人,所以想为当初为了多拿奖章、出名而没有继续追踪女主的案子赎罪,所以默许了女主开枪报仇杀了强奸犯(包括女主被押走的时候这俩人还在互相点头致意,这迟到的正义啊!!
又呼应了女主上新闻时说的我们的国家都习惯了一种延迟:政府和警察的延迟:警察和新闻的延迟、新闻和公众的延迟。
这也给了媒体添油加醋的机会)真的太细节了👍4.女主的未婚夫其实也揭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如果发现自己深爱的伴侣曾经遭受过强奸,是会选择接受?
释怀?
还是离开…5.总理的出现也揭示了女性在职场上的一些问题,总是会被人以情绪化为由攻击。
包括我自己,作为一个高敏感的人,也曾经为了这种性格特点感到烦恼;也曾经被人一天到晚说自己太情绪化了,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感觉自己很没用。
But情绪本身又有什么错呢,敏感何尝是一件坏事呢。
正如电影所说的“情绪是一种资产”,那么高敏感的人也会更善于觉察身边的人的情绪,更懂得关心他人不是吗6.电影的结尾很好的升华了主题,真的是电影形式在立意面前也没那么重要了。
“在你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有8名印度的妇女被强奸”,真的很刺眼,很发人深省。
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事情不发生在自己头上,人们常常会闭上耳朵假装听不到。
但愿我们都不会遭遇这些,但也希望我们有发声的勇气与主动
在我们的社会中有没有这样一群人,受害者有罪论,说话从来不考虑受害者及其家属的感受。
之前有个新闻报道,有个高中女生,学习优异,因为班主任的猥亵她得了抑郁症,旁观者给她泼脏水,而那个犯罪分子却仅仅受到轻微的学校的处罚,是的学校没有报警,而后面再报警警察也轻微处理了,而无耻的老师名义上是道歉,却口头威胁受害者,后面这个女孩选择了跳楼自杀。
而只有她的死才换来这个老师开除教师队伍。
如果我们的孩子都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那是绝望的。
也许很多人并没有碰到这种情况,可谁能保证自己的孩子甚至自己不是下一个?
故事背景:2022年11月15日有人跑银行去劫持人质,被击毙。
网络是这么评论的:啥年代了,跑去抢银行?
脑子进水了。
这个电影类似,有个女孩跑幼儿园去劫持人质。
印度狙击手的水平,真尼玛差啊,电影放一半了,女猪脚还没被击毙。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媒体直播了。
更更让人不可想象的是:总礼竟然跟嫌犯见面了。
简直是天下奇闻。
印度导演真奇葩,是个大骗子。
这个电影,假得不能再假了。
如果再假,就只能这么拍了:问我为啥抢银行?
我抢嘛银行,抢嘛银行?!
我是劫持人质,我有话要说。
媒体在哪里?
媒体不来?
不来我也要说:我告诉你,我儿子被拐卖了。
我整整找了二十年,没找着。
我要求拐卖儿童判死刑, 据《公安统计年鉴》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2万被拐卖妇女、儿童案件,平均下来每天就有50多起。
每天50多起啊, 总礼,你看不见吗?
然后,嘣鲜血喷满整个电影屏幕。
剧终。
前期的漫长等待就为了最后的爆发,高潮一浪接一浪。
解决问题,是否要以暴制暴?
这个暴是可以很温柔的,为了得到重视问题有时候需要些手段,当然也不鼓吹这么激进!
最后那句字幕彩蛋,真的令人震惊,不剧透!
观影者不要随随便便点入评论区,哪怕一些细节就足矣破坏你对这部戏的嫌疑感,一切都是等待最后的高潮。
新年第一部 印吹斯汀电影 ,电影音效做的不错的 配合画面质感相得益彰。
电影开头直接抛出大大的瓜让我顺着瓜吃了下去 女主冷静的不动声色就让我大概猜到了事情的结果 ’橄榄枝一个接一个的抛 顺理成章的就浮出了水面。
故事的悬念的布控节奏还可以 过程嘛多少有点拖拉,结局还可以 把强奸犯隐藏到最后才拉出来这还是我没想到的,这节奏突然升高突然耳目一新。
意外导致的伤痕时间可以治愈 但灵魂与心理的创伤是永远无法治愈的,未经他人苦 你我皆牛马人物女主的理智与冷静是我最为佩服的的一面的,在未婚夫面眼里 在孩子眼里 在外人眼里 我是个正常的不能在正常的人 但又有谁知道 面具之下的创伤让我永远无法释怀可能是我韩片看多了 我以为会一黑到底 甚至于让我觉得女主真的会狠下心枪杀人质,不过前期人物塑造我就应该知道如此之理智冷静人物也不需要了。
影片很好的讽刺了体制制度的缺陷,还有这执法者视而不见的态度社会底层人的利益却只有等到 瞎子看见 聋子听见 哑巴说话 才能引起注视 这是多么可悲。。。。
立意很不错,为生而为奇葩国家的女性悲惨遭遇发声也是很支持的!
但就一部电影而言,支撑情节走向上出现的两个bug有点过于离谱了:1、男孩子中枪,又是直播,全部人包括警察就被一个倒地动作骗到?
这个是中枪啊!
连传说中的枸杞飞溅的特效都没有,就所有人都骗到了,只能说医大眼科医院了解一下。
2、不论什么要求什么情况下,一个正常运作的现代社会政体,不可能发生让元首级别的人单独会面罪犯的,哪怕这个元首自己有意愿,程序及政权机制也不会允许,这个应该还真不是元首能想咋地就咋地。
这两处可以说是推动影片情节的重要基点,但出现了基本无法圆的bug,导致整体逻辑都建立在了一种想当然上面。
可惜了,希望这个不会影响到影片所呼吁的主旨,本人一直觉得奇葩国那些管犯下这样罪行的男人,应该物理阉割!
电影背后的意义是巨大的,绝对认同。但就电影本身来说,看一个10分钟的电影简介就差不多了
作为一个更信任个人力量的女性是真的看爽了。这个题材不可能有比印度来拍更有说服力的了,Naina的最后几枪开在了我的心坎上。真的是很大胆很激进演技也全员在线的一部电影,塑造的几个主要女性角色由于设定太好甚至无法批评它的刻意。
抱歉 看了二十分钟实在受不了一半印度语一半浓重印度口音的英语对话。。。。。
“自你开始观看这部电影,据统计,在印度已有8名妇女被强奸”的片尾字幕久久的在眼前留遗……这电影能看到国内外进几年好多同类型作品的影子,远到《3年A班》《沉默的真相》近到《开端》《新蝙蝠侠》……罗翔好像说过:纵观人类历史,有能力行动者却袖手旁观;知情者却无动于衷;正义之声在最迫切需要时保持沉默;于是邪恶方能伺机横行我想说:如果一个社会把最普通的老百姓,最该被保护的受害者一点点逼成了罪犯,逼成了施暴者;一个生态把大家都愚化成了键盘侠和冷漠的旁观者,那么,我们每一个人不仅是沉默的帮凶,更是下一个潜在的被害者和元凶
并不是女权,而是基本的正义和公理!影片最后借报纸说出“印度醒来的星期四”这样理想主义的标题时,我们该用怎样的内容去反哺被社会扎得千疮百孔的人们与和谐美好的社会呢?有的电影可以用逻辑、理论来侃侃而谈,有的拍出来就是一种胜利。
虽有瑕疵,但这个真的作为女性,我一定要打5星,希望更多的人看到。为啥印度这类的片就拍的很好……立意真的,太重要了
一般般吧。
拍摄以及故事的推进,真心很不错,也算是“黑暗骑士”,真正推动社会的发展...居然全程没有尿点,太厉害。
羡慕过美国电影届,羡慕过韩国电影届,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如此羡慕印度电影届
现在女拳内卷都到这种程度了吗。
确实挺俗套,几乎没有悬疑,但就算电影技巧上没有做到最佳,它反映的现实意义还是不得不让我打四星,关于强奸受害者复仇、争取正义的电影,再多也不为过。至少人家还能拍出这样的电影,至少人家在电影里老百姓还真能和最上面面对面讲话呢。
一个女人需要孤身奋战、耗尽一切才能换来少得可怜的话语权,而现实要比电影黑暗得多,片尾字幕印象深刻,在观看这部影片的两个小时内,就有8位印度妇女被强奸,同为女人、同样身处亚洲,对于这种恐惧十分感同身受。看之前以为会很类似《裙角飞扬的日子》,看完发现探讨的问题确实不同,题材很好,可惜的是拍得一般,制造悬疑氛围用力过猛,几处镜头+音效真的很印度,废镜头废戏一堆,高潮来得太晚,立意大于影片本身。
这电影能给高分的唯一原因就是:看到了没,这么烂的片子都比国产电影分高。
用看似极端的方式,撕开自己的伤口,来挑战另一个真正极端并且烂进根里的问题,女主真的令人尊敬~
电影意义很好。但是就电影本身来说,有种期待很大但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的感觉,最后的解密部分好仓促,前面也并没有做到情绪上的紧张刺激感。最后会有一种,就这?的感觉。
选材很好,主题立意很高,但叙事上bug太多,经不起细细推敲,主角的一切都太过于顺利,顺利到不合理。简单来说就是简易模式版的《王牌对王牌》+《3年A班》+《恐怖直播》,印度在翻拍电影这方面真的厉害。
1.错过了两周,总算是在这个星期四看了这部《星期四》了。不过原名《A Thursday》还是翻译成《一个星期四》更为恰当。2.影片于我有些印度版《恐怖直播》之感,看到后面又联想起《开端》和好些新闻事件;3.渺小个体的声音不被听见或重视,当事人只好另辟蹊径、选择非常手段来引人注目,增加问题被关注并解决的可能性;4.片尾字幕:Since you’ve started watching this film, as per statistics, 8 women have been raped in our country. 自你开始观看这部电影,据统计,在我国已有8名妇女被强奸。
很类型片了,印度议题下包着非常西方的外壳,虽然很多细节经不起推敲,太过幼稚和情绪化。但已经在讨论了,再往后不知道是否会进化的出人意料。
节奏、叙事、反转其实都是非常常见的,包括那个男孩的生死其实都算不上悬念,但最重要的不是这些类型的拼贴和操持,而是最后敞开动机时的控诉,如果那些控诉不能完整表达出来,前面的一切铺垫玩得再花哨、再悬念迭出也没有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总觉得这一类印度电影或者韩国电影有力量的原因。所以说,不是简单去学前面那些类型化的叙事方法,而是要争得最后那些诉说的可能性,但这显然又是电影之外的事了。可很多时候都是电影之外的问题裹挟着电影本身和电影之内的问题。
三傻救不了教育,星期四也帮不了妇女地位。不过发声总是好的,剧情推动有点生硬,细节经不起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