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男孩 Oh Boy (2012德)》《成长的片断》零零碎碎地讲了一个男孩几天的生活,没有前因也没有结果,有些电影是讲述一个故事,有些电影只白描一个片断。
此片展示了“成长”作为一件事情的一个片断。
人的成长中,不定会在什么时候突然产生一种状态:质疑自己、否定自己、失去价值判断、茫然、何去何从…… 在没有梳理清头绪之前,就停下了自己的脚步,玩玩颓废,扔扔身边的东西。
不同于讲故事,因为要完整,所以顾及很多东西;片断,因为单一,可以有足够空间和时间来精雕细琢,用以刻画这个瞬间。
作为观众可能会因此觉得冗长,但若作为自己的成长体验和成长回顾,只会太短。
在这个瞬间,会让当事人觉得无比漫长没有尽头,仿佛今后的一生都将是一直这样下去了。
但是,终究人生还是会有选择,多年之后,回头看看,本就这个样子,没什么报怨,也没什么值得思考,本就是会那样的一个过程。
就像大自然里并不都是花香,成长里也并不都是正能量,很正常也很应该的事情。
片子是黑白的,加重了它本身就独特的一种气氛,就像张国荣在《阿飞正传》里的那种感觉。
主人公在整个片子中都在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却慢慢形成一种气氛,
I just wanted to have a quick smoke before spoiling the rest of your party.A day of a frustrated bourgeois boy idling around in Berlin, running into people agreeable at first glance but whose more or less disturbing nature/past/story is revealed soon after, and most importantly, struggling to get himself a coffee.—鏡頭經常在低角度的遠景跟親密的近景間跳躍,體現男主角Niko游離的視角,一邊從外部觀察人、觀察自己,一邊又是這空虛存在狀態的主人公。
父親問他,到底他隱瞞退學的兩年以來到底都在幹嘛?
他說:「想事情。
」想什麼?
「Über mich…über dich…über alles.」Niko與他人之間的距離,顯然是電影想捕捉的當代生活的主要症候。
電影開場,Niko冷漠地拒絕共度一夜的女孩;之後他這一天以內的多個邂逅都像開場關係的倒置。
每次見面一開始都是愉快的、輕鬆的,但不過多久,他人的「真面目」或者私生活就會將相處變作一場災難。
桌上擺著幸福家庭照的駕照審查官(?
)初見時對Niko親切地寒暄問候,到最後卻毫不掩飾不屑與偏見,將Niko的酒駕草草結案;鄰居大叔帶自家妻子的家常菜來拜訪剛搬來的Niko,客套的交談竟演變成大叔自揭私人傷痛、讓Niko尷尬不已。
除了對社交禮節的有趣觀察(對剛認識的人吐露心事的不合宜、因為只會見一次面就可以隨便對待別人),電影中「無法看透他人」、「無法理解他人」的主題越往後發展的越深:Niko在咖啡廳巧遇小時候因為身材肥胖被自己霸凌的女同學,對方熱情地邀請Niko看自己的演出(Niko的好友看著原意嚴肅的演出卻不斷發笑,同樣是理解之不可能的一次例證),還直言Niko是自己過去的暗戀對象,本以為是一場和解、甚至豔遇,沒想到正要發生關係時Niko一句「這樣不太好」戳中對方傷疤,頻頻質問「你真的覺得我太胖了嗎」——Niko說話時自然不曾考慮有此誤解空間,但女孩在解讀Niko的話語時,總歸要從自身經驗出發也是在所難免,於是最後Niko被掃地出門,不歡而散。
而不斷出現的個人之間的疏離與斷裂,在接下來的酒吧一景,透過上來搭訕的老酒客之口明言:“I don’t have the faintest idea what they are talking about. Do you know what I mean? I mean…Listen, that sounds like a different language, doesn’t it?”老翁談論自己小時候經歷納粹、家人參與納粹,看見眾人撿起石塊砸窗,忍不住哭泣,其原因竟是 “Because I thought, with all the broken glass, I couldn’t ride my bike anymore.” 他醉倒在地,對上前關心的Niko只有一句I don’t understand you,點題並達到高潮。
剩下幾顆拍攝清晨時分柏林的空景,帶出的寂寥與空虛和接下來理所當然的死亡,為Niko的一天收尾。
他終於喝到了一杯咖啡⋯⋯
最近看了几部特别闷的电影。
《那夜的武士》、《噢,男孩》、《怒火青春》。
三部电影,三个国家。
日本、德国、法国。
一个惦念着为妻报仇的男人,最后和仇人在烂泥地里和解了,竟然和解了。
电影开头的亮出的凶器,到最后竟成了避之不及的瘟疫。
法国的《怒火青春》完全没有《芭萨提的颜色》来的决绝。
为抵抗司法不公的骚乱,到最后也没有升级。
二十四小时的无聊与空虚,铭刻在三个小青年的脑门上。
二十四小时之后的故事,很令人期待。
但也恐怕和本片一样,成了别人的故事。
这也挺好,也许它更符合某个群体的特征。
《噢,男孩》,则温和地多。
没有太多花哨的噱头,平淡如茶。
想不起第一次看《Oh Boy》是什么时候了。
一个不求上进的年轻人、爵士乐的背景音乐、黑白画面、形形色色的人,这些平常的元素混合在一起,就是影片的全部。
起初并没有特别感触,或是类似“无聊而琐碎”的片子看多了,才有足够的耐心看完。
这些日子走走停停,吹过的风,遇见的人,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这部电影,想起尼科,想起他那稀松平常的一天。
也许是同龄人的缘故,慢慢产生了很多共鸣。
有人说,尼科是迷茫的代表,真是这样吗?
导演在整部影片里,也没有刻意传达尼克是谁,在做什么。
这只是一个普通的辍学男孩而已。
在那一天,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暴露癖、言语挑逗疑似男同性恋的驾照评定师;因支付不起咖啡费,嘲笑尼科是“大街上讨咖啡喝的流浪汉”的女服务生;遭遇中年感情危机、酗酒、孤独、对人生丧失信心的邻居卡尔;街坊邻居、大学时公认的天才演员,因瞧不上邀约片商的剧本,呆在酒吧等“真正的角色”,现在无所事事、靠嗑药、找机会跑龙套的平凡人马泽;在酒吧度过最后一晚、客死他乡的老头子弗里德里希。
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也有例外。
施耐德,尼科父亲的得力助手,外表英俊、做事干练有分寸。
比起尼克,施耐德更像亲生儿子。
尼科父亲的出现是故事的一个小高潮,从他口中我们得知,小时候的尼科:上喇叭课半途而废,学巴西战舞半途而废,学击剑、吉他、钢琴,最后都半途而废。
尼科父亲渐渐对他失去了耐心,给了他最后一笔钱,劝他买身好衣服找个工作然后就走了。
女主角尤里卡·霍夫曼尤是尼科的校友,初中的时候暗恋尼科,但因自己身材太胖而被尼科取笑为“小胖墩”、“小飞象”,差点自杀。
弗里德里希是最后出现的一个人物,老头子背井离乡60年,在酒吧里对尼克胡言乱语,显得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但在与老头子随后的交流里,尼科对老人多了些同情和好感。
老头子留下一句:“街上这么多的碎玻璃,我再也没办法骑车了。
”随后便离开了。
但悲伤的是,老头子刚走出酒吧门口便栽倒在地, 最后不治身亡。
咖啡是电影里的一条暗线:在咖啡店因为被女服务员误导,支付不起咖啡;在与马泽一起就餐时想喝咖啡却被告知卖完了;在片场想找杯咖啡喝却发现咖啡壶空了;在高尔夫球场想喝咖啡却也没喝到;在酒吧想喝杯咖啡,却被告知咖啡杯已经清洗过了。
最后故事的结尾,尼科坐在窗前,终于喝到了咖啡。
当然,天也亮了。
可是,喝到咖啡以后,接下来该怎么办?
这部电影并没有告诉我们尼科天亮以后的决定,也没有告诉我们,他是否已经明白自己该怎么走下去。
这是电影最巧妙的一点,我一直想找个理由告诉自己,尼科会拿着父亲给的钱买身西服,买双皮鞋去找个工作,踏实地走下去。
可是这不也是我肤浅的想法吗?
阳光升起以后,尼科也不只有穿身干净的衣服,去安分地找工作这一个选择。
也许他应该去找尤里卡道歉,请求她的原谅;也许应该找邻居卡尔,听他聊天,陪他打桌上足球,帮助这个中年人走出阴影;也许应该去找马泽,一块儿找点事做;也许应该返回火车站找到那两位检查员,向他们道歉并支付逃票的罚款;也许,可以找点其他什么事做。
或者,是不是应该把这些事一一做完。
人生没有那么多非做不可的事情,也没有那么少的选择,怎样才算成功的一生?
有钱、有体面的工作,还是有一个温暖的家。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人也在走着不同的路。
只要内心向善,这都没什么对错之分。
人生而不同,为何一定要遵循条条框框,随波逐流,或者成为父辈期望的自己。
在整个故事的进行里,尼科一直是一个慵懒的状态,也许是迷茫带来的疲倦,也许是压力,尼科一直想喝上一杯干干净净的咖啡,提提神,然后继续前进。
尼科是个善良的好男孩,因为同样是遭遇迷茫,同样是处于人生的低谷期,卡尔整天躲在地下室酗酒,马泽靠嗑药度日,他们都是被生活压垮的人,他们都只愿靠药物和酒精来麻醉自己。
这个世界不太好,麻烦遍地,但难的不是麻烦,难的是如何面对。
1,第一杯咖啡第一杯总是从不经意的时候开始。
说不经意有点儿假,我只是不愿去要。
不要的后果倒从没想过,只是给我的时候,我并不需要。
我要的是走,是离开,而不是咖啡。
2,第二杯咖啡 那时候我尚算乐观。
总觉得该有的时候自然会有。
有时我问,这到底是乐观还是愚蠢。
或许愚蠢是乐观隐意的一个部分。
置身事外时,所想的一切都明晰可辨,某些时刻你觉得自己简直聪慧过人。
可事实总能证明,你理所应当的事情并不总是理所应当。
你的聪慧过人也只是愚昧的假象。
3,第三杯咖啡 酷的头发和身体我知道自己紧张起来了。
追求表象的东西完全源于深层的渴求。
表象是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这我见过,许多人也对此深信。
可要我说,终究也变不了什么。
卑微的总是卑微,一如冷漠和厌倦,你能压制它,却始终无法更改。
4,第四杯咖啡 你总能猜到那又怎样。
猜得准出处和结局,又能怎样。
轨迹是很可怕的东西,它不进油米,不由分说。
它制造假象哄骗你,制造巧合惹怒你,即便先行猜到,也一样没有好下场。
我想起一个要我拎包等他的男性,那个黑色的空包丑陋不堪,我要忍受的是提着毫无重量的东西等在太阳底下。
太阳是我人生逃避的内容之一。
他说,腰带坏了,你在外面等我。
我还记得他发黏的声音呢,我一再模仿,却学不像。
5,第五杯咖啡 过期想要的时候已过期。
没关系,让我们来杯烈酒。
烈酒尝得多也能变柔和,人可不一定。
他们说,你喝它干嘛。
我说,睡觉啊。
五年前的事情了,也或许更久。
回忆的时候我总不经意把恶劣的情况归结到一个年份里。
林林总总掐一个头,转眼又是另外一个垃圾袋了。
该扔就扔吧,你总要学得武断一点儿。
6,第六杯 这一次,我只要酒。
酒能让我保持善良。
保有一颗赤诚的心。
我见过那样一些老人,可我见过的老人终究还不够多。
我希望你能变老让我看看。
嗯?
那个时候,我愿意跟你交换我的惭愧。
我会对你说,晚上好。
7,第七杯也有可能我已经放弃了咖啡的念头。
可不是说了,绝处亦逢生。
我半眯着眼睛装绝望,希望能够骗过你,为我开启另一段生活。
这样寄望于人,死了也是活该。
8,最后一杯见过奇形怪状的人,不愿再听他们讲话。
看到你的神情,我觉得连油腻腻的头发都赤诚起来。
赤诚这个东西你没丢过,你只是埋了它们,满皱眉头轻轻地埋。
即便暴尸荒野,即便貌若醍醐,即便最后也没有什么答案,咖啡,请来一杯。
我看了几部汤姆希林主演的电影,《法比安》、《无主之作》,之前还看过一部瑞士的《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这几部片子叙事都很慢,很注重细节,更加专注与人的精神方面的思考。
我觉得这几部片子的尺寸拿捏得很好,受众文化教育程度更高,拍适当的内容,剩下得就给观众思考、不会增加受众的负担,把受众当人看待,而不是控制民众思想的武器。
表达的内容都是很细腻的,主人公不是大英雄之类的,只是普通的青年人,是细节地表达了他们的困惑与不安。
而不像国内的主流片子假大空、缺少细节、心态很急、巴不得一天内就赶英超美,而忽略观众内心的想法,说得难听点,把观众当成傻子在那里拍电影和电视,把所有的东西都讲出来,拍不知道给谁看的内容。
我只是表达我看完这几部北欧电影之后的感受吧,比较舒服和心安,就像一个了解你的老朋友和你聊天一样,一个老朋友表达出你想说的。
其实,我们作为渺小的不能再小的人,并不是人人都想要建功立业、以及之前价值观鼓吹的要住更大的房子,开更好的车,我们只想有份还算过得去的工作,养活得起自己,有三五好友周末聚聚,仅此就够了,不需要什么上班就升职,然后加薪,走上人生巅峰。
站在高处的就那么几个人,剩下的人都只是体系里渺小的人罢了。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这种那样的问题,会有许多迷茫和困惑等,我很奇怪国内影视片展现的都是斗志昂扬的年轻人毕业了就大刀阔斧地进入社会,要大干一场,要这样那样地完成自己的抱负,影视里的布景和场景永远都是最理想化的,人人居住着超大的豪华房屋、做着天天说闲话的工作、有着帅气漂亮到极致的男女朋友、永远都有三五好友伸出援手,永远都是梦境一样,永远没有立足于人们的心,人们的心理到底想表达什么,大家像是被权威下了封杀令一样,不能表达或者展现甚至任何隐晦的暗示都不可以有,去表达任何负面的内容。
所以现在都很少看国内影视剧了,难看捞钱、唯独不是表达。
看了几部北欧的电影,以及发现汤姆希林接拍的电影还是挺和我的胃口的。
回到这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我才感觉我像是个人一样,原来人不是一定要天天斗志昂扬地去上班、加班、去娶妻生子、去还贷款,人是可以慢慢静下来去思考周围的社会,思考一切的,当自己觉得过得不舒坦时可能就是周围有问题的。
我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社会化工具吧。
想说得很多,最终还是写不出太多,先写这么多吧。
’oh,boy‘电影中的1小时25分钟,是Niko·Fischer的一天,也是我的思绪跟着niko在柏林费德里希大街附近自由飘荡的1小时25分钟。
以黑白为基础色的电影画面,没有彩色般绚烂夺目,反而让人更加关注一件件发生在这个男孩身上的事情。
电影的故事脉络,也以男孩为载体,呈现了出来:迷茫孤独与被理解的渴望,是年轻的常态。
但也许会在一天的某一个瞬间,你似乎突然抓住了实在的东西。
慵懒和虚无缥缈的心态刹那间四散而去…桌子上冒着白烟的咖啡,便是预示着新的一天的开始。
Niko是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本应是正在念着法律专业二年级的他,却中途辍学,理由是他在思考,他要思考。
他的的一天从搬家开始:把大大小小的纸箱放置在新家的地板上就算完成。
泡腾片冲水、吐司机点烟、收到驾照被扣留的信件、赶不上楼下的公交车就是他早晨的样子。
无奈,郁闷,对周遭生活的不解便是他一天生活的常态:想买一杯黑咖啡却被告知要3.4欧,去柜员机取钱卡却被吞了进去,地铁的售票机坏了没有买上票却被工作人员查到逃票,顺手把零钱给予流浪汉而后发现自己身无分文时取回,反被路人侧目
他说自己这一天很忙,有很多约会:楼上的新邻居前来拜访,给了他一大碗自己妻子制作的肉丸表示欢迎,他和演员朋友去片场拜访另一位演员,他陪伴演员朋友去一贩毒的朋友家里取“货”,他被小学同学邀请去看一幕戏剧。
邻居的拜访不全是热情,更多的是一个孤单却灼热的心灵希望向另一个心灵诉说。
他的演员朋友天赋极高,却拒绝出演任何一个角色,为的是等待一个能和自己的天赋相匹配的角色,最后却只在片场跑龙套。
贩毒的朋友房间里弥漫着朋克重金属的气氛,隔壁房间的奶奶却在贩毒的孙子给自己买的多功能躺椅上听着巴赫假寐休息。
他的小学同学茱莉亚曾经是一个胖胖的姑娘,成功瘦身后好像获得了自信,但内心深处却仍然惧怕自己会被别人在小学那样被所有人嫌弃和嘲笑。
他不理解,他觉得人们都很奇怪:邻居既然有如此苦衷为什么不找他自己的朋友诉说?
朋友热爱戏剧为什么迟迟不肯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
奶奶和他贩毒的孙子所属于的两种如此截然不同的氛围竟然在同一屋檐下存在?
茱莉亚在遇到流氓下流的挑衅后明明可以扭头就走为什么还要转身与流氓对峙?
他用迷茫的眼神看着周遭的一切,他想知道,周遭发生的所有的事情缘由和意义。
每一次当他觉得自己接近答案时,却会被各种各样的事情打断。
就像他在一天内四次想喝咖啡而不得,就像他每次掏出一根烟都要和路过的行人借火。
在他躺在那张多功能按摩椅上冥神休息时被进来的朋友叫醒,在他正要和许久未见的小学同学说出自己内心的疑惑时被前来借几只烟的路人打断了两人的对话:他所思索的、他所寻找的答案,哪怕是他期望的片刻的用来“思考”的安静的时间,就像那得不到的咖啡,和点不上火的烟一样,总是求之不得。
有多少答案似乎已经呼之欲出,却还是说不出来。
可是他又好像没有那么迫切地想知道答案,只是眼神涣散,慵懒地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
当男孩在夜深走进家附近的酒吧时,他准备将自己一天的困惑、懒散、无所适从都放进面前的烈酒里,正要一饮而尽时,从酒馆外摇摇晃晃走进来的那个老人没等男孩同意,就坐在了他的身旁,拉着男孩,讲起了自己的过去......这意识流的电影,其中的感情却是恰到好处的克制。
不治愈,也不致郁,甚至不乏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幽默。
不需要内心独白,只要Niko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句话语,就能理解他内心所有的活动。
看着看着,这其中的男孩竟然多像生活中的自己,连尴尬的笑容,颓废的样子一模一样,连半途而废的姿态都一模一样。
嚯,希林小天使的尴尬、白眼、不解都是天使型的
Niko与不同的人对话,试图理解着他眼中这“奇怪”的世界,同时也是想被这世界理解“奇怪”的自己。
他想通过自己和他人对自己这个个体的定位来找到自己今后生活的方向。
既不希望他人完全看透自己,却又希望仍有一两个能理解自己矛盾而多样的内心世界。
发现在和陌生人聊天的过程中有一个契机,便一股脑的将内心想法和盘脱出,尽管心底的声音告诉自己那个陌生的人不可能是那把解开内心困惑与满足内心被理解的渴望的钥匙。
这是Niko,也是我,或许也是你。
影片的最后,Niko开始了有杯热咖啡的一天。
那他在这1小时25分钟内思考到他的答案了吗?
我想是有的。
那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进来酒吧,Niko从一开始的不耐烦变成后来的认真倾听;在老人在酒馆外倒地不起后没有走开,叫了救护车后便一直在医院守着;得知老人逝世后,执着地想知道老人的姓名......男孩的眼神里的迷茫、懒散的神情不见了,眼睛不再被雾蒙蒙的阴翳笼罩,取而代之的是清澈的眼神透露出的一丝丝坚定。
Niko可能也发现,那些答案其实早已洒落在与他相遇的每一个人身上。
让Niko困惑迷茫无所适从的答案其实早在四处显现。
来自奶奶的实实在在的拥抱,和一句照顾好你自己,是告诉Niko要去温暖地生活。
父亲停掉他的信用卡后只给他留下了100欧元,是告诉niko光每天百无聊赖地“格物致知”是找不到他想要的答案。
茱莉亚在面对流氓的下流的挑衅时公然反击,是告诉niko自己所感知的一切,不管是疼痛的还是其他,是要表达,才会被听见、才会被理解。
老人在反复询问”你明白吗“后尽管得到的是”我明白“的答案后,还大吼着”不,你根本不明白“的行为,是告诉niko疑惑和迷茫,在每一个时间段,哪怕是70岁的老人心中也会存在。
但我们应该学会的是和心中所有的”不明白“共存,理解纵使有再多”不明白“,而且也许至死也不明白,还是要推着自己往前走去。
很多答案不用刻意去寻找,在你往前走的时候,答案会不期而至。
当他回忆起自己一天中所经历的事情后,在清晨热咖啡氤氲的白烟中,他也许发现,只有实实在在地去经历些什么,才能到达思考所及的远方。
这样的影片太适合这样一个夜晚。
纯粹休息宅在家里一天,看了几部不咸不淡的电影,浮躁伴着些不安,想着下周可能出现的被生活所迫的种种,并未真正的松懈,甚至怀疑自己的荒废。
到了晚上,爱人未归,自己独酌,看着这样一部电影,浓缩黑白化的影像,并非有多少自我对照,但却有不少被放大后令人增强触觉的部分。
有的时候对自己状态无察觉就是一种幸福,因为察觉意味着思索,思索必定伴随痛苦。
How difficult to get a cup of coffee in Berlin? For Niko Fischer (Schilling), a young college dropout, that becomes perversely elusive after he refuses one from his girlfriend in the morning, all he wants is to leave her apartment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clichéd avoidant type, hence, Niko is punished, he would have to lollygag for a good 24-hour to slake his hankering, and Jan-Ole Gerster’s first feature A COFFEE IN BERLIN happens entirely within this 24-hour time-frame. The one-day shtick unfolds aimlessly with its jazzy rhythm, black-and-white palette, knowingly alluding to the “city symphony” of yore, and is concatenated by Niko’s encounters with various people, those vignettes run the whole gamut from droll (suddenly finding him strapped when his credit card is swallowed by the ATM, Niko attempts to take back the coins he gives to a homeless man), bloody-minded (the state psychologist who denies him the driving license for being emotionally unstable), to touching (a nap on a grandmother’s modern Barcalounger), even poignant (a late night tragic shows Niko finally learn to take on some responsibility).But the most cardinal, pervasive sentiment Gerster manages to create through Schilling’s simmering performance, is a dispirited resignation, the Y-generation’s attitude towards the world, in particular, the German society, as the fixation of its past can never be expunged, whether it is an ex-overweight girl’s traumatic past experience, or anold man returns his homeland after a 60-year absence, and reminisces that ignominious time. On the one hand, Gerster is irrefutably remarkable to condense a gallimaufry of quiddities, that suffuse the contemporary milieu into its slender running time, but on the other hand, some of his choices are too stereotyped, like the proverbial understanding that Germans are built without funny bones, even for a performance inside a black-box theater, “funny” still is an insulting word to a supposedly avant-garde mind, also, the sex dynamism between Niko and Julika (Kempter), leaves a bitter taste in the mouth, the portrayal of a girl using sexual appeal as her go-to criterion of self-actualization is myopic, not to mention, minutes ago, she is the one who just valiantly confronts three cads without batting an eyelid, she should have been wiser, so should be the one who authors that scenario.referential entries: Dietrich Brüggemann’s STATIONS OF THE CROSS (2014, 4.2/10); Noah Baumbach’s FRANCES HA (2012, 6.6/10); Robert Siodmak, Edgar G. Ulmer’s PEOPLE ON SUNDAY (1930, 7.2/10).
一个男孩的一天。
只讲一天的话,其实也有优秀的例子,比如《超体》就是三天内发生的事情,但是内容很紧凑。
但是《啊,男孩》都算不上一个故事,只是一天中发生的无数琐碎小事啊。
我真的很烦这种电影。
导演(同时也是编剧)在表达一种情怀,我疑心这是他经历相关的事情。
不过我真的觉得这种情怀很乏味,把无用伪装成优雅,把无所事事伪装成思考。
我就是看不起这个男主角了。
我的汤姆·希林,演了这么一个角色,草。
PS:有点像《麦田里的守望者》
男主长得像张国荣...
一没洗头没刮胡子没换衬衫脏了一天就想喝一杯咖啡的德国少年一天的经历,这一天他思考了一下人参~~ 黑白画面+绝美构图+慵懒爵士乐+美丽的柏林+《希特勒的男孩》中那纯美的黑发少年长大了~ 没觉得闷和困还挺入戏有感觉的。#表妹电影#
柏林小青年在拒绝女友及她的咖啡后,粗大事了:怎么都买不到咖啡,还被各种人刁难.......被人刁难得眼眶湿润的事都经历过吧,男主把这个滋味表现出来了,所以,加分。
伍迪艾伦电影的气氛?看来该补补课了
男孩数次想喝咖啡结果都未能如愿,一个个害怕孤独又拒绝靠近的心灵,百无聊赖又不去改变的生活,波澜四起而又平静。黑白摄影和慵懒爵士,情调和味道。
不是很理解
无所事事的青春,迷茫困惑的青春啊,负能量不适合现在的我
这算青春成长电影了吧
26.12.2014 一开始就想到following了!!"黑白、小语种、处女作、咖啡、一个人的一天流水账(其实剖析出来是好几段人生)。喜欢的元素都齐全了。对我有极高的治愈力。/ 一看便是稚嫩导演的一次遐想,黑白摄影很是精致,一天都喝不到咖啡的男孩儿,在午夜之后的清晨,终于可以尝到那最平常的滋味。"
最烦这种明明可以做出点什么却偏要文艺装腔的去学别人迷惘徘徊无病呻吟。黑白挺干净,情节设计戏剧微妙、但感觉很松散,咖啡男孩的一天到最后也没有引起人的共鸣,这样的小品太清汤寡水,无济于事的片子。
2.5 这么一部稚嫩又做作的学生习作就可以横扫德国奥斯卡了……德国电影这几年也太悲哀了点吧
文艺小品
简直爱死这种风格了,黑白画面+慵懒的爵士做出的细细流水账,清新俏皮、不落俗套。一个迷茫的男孩对抗着来自全世界恶意的故事,一个关于咖啡和打火机的故事,很有味道也很浪漫。
只记得看过
喜欢这样的黑白片,用轻薄的音乐让故事在其中流转。
【一串有指向意义的微妙的爆发】
必须承认画面拍得很唯美,黑白影像和很多场景的取景角度都很棒,但是就故事内容来看男孩的一天感觉像是流水账,试图从配角的语言中搜寻一点逻辑或者是价值观的传递,可惜没有发现,这就让整部电影看着没有主旨(或许只有德国文化背景的人才懂)。整体评价一般
2.5 不开心就去死好了,不要浪荡了,浪费大家时间。
身边的人越来越奇怪,他们的语言我已经听不懂。太晚了,没有咖啡,来杯酒吧。期待的Fischer's song原来并没有出现在电影里,奶奶听的又是639?
这是一个关于喝咖啡的故事。味道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