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开头给人一种过于高大上有点劝退的感觉,但是在之后,很多东西都是给人民说的,在讲述全民公投背后的真相,无非是传媒的天下。
不过对于不是很了解英国党派制度的人来说看着有点吃力。
看着很正经官方严谨的电影同样也有着好莱坞的味道,看点就是卷福的经典形象“反社会型人格”是如何以自己的天才实力对阵其他人。
在紧张刺激的公投对决中,也不忘发掘一下Dominic Cummings的内心世界。
也讽刺了一下英国的议员制度,议员的确给人一种无知的感觉,但具体的话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
上周,贝佐斯离了,宝宝也离了。
腐国人可没有那么幸运,自两年多前,决定离的那一刻开始,财产和其他的清算还没完成;而且看上去,远没结束;虽然据说协议离婚的日期限制就要到了,但毕竟曾经一起拥有了40年。
没有什么是腐不能解决的,大可不必担忧,他们总会腐“出路”来。
比方腐如本片,就是对民主制度的自嘲式诠释。
民主制度,特别是一人一票的方式,早已成了事实上的行业标准。
这不,大事小情,斗个嘴,喝个茶,投个票,啥都搞定了;既高效又公平,既优雅有怡情。
这一切美好似乎都来自于一个假设,那就是每一票都由一个独立的个体(思想)控制并自主的使用。
然而,古斯塔夫勒庞(19世纪)说,大众作为群体,也服从一定的规律,社会学规律;群体也有情感,性格,道德观,理性,想象力以及宗教。
理论的变化也许不大,甚至没有,无论是在社会学还是在基础科学;但是,用之不尽的计算能力和廉价无比的存储空间,给21世纪实践这些理论提供了技术可能性。
海量数据的支持下,个体的行为特征,甚至思想;不再像看上去那么无序,不可预测;相反,数据量越大,模型越可靠。
脸书知道你啥时候开始和谁恋爱,甚至知道什么时候这种多巴胺作用会结束;显然,国家stay还是leave这样一个对个体来讲相对更偏向理性的选择,则更易于被计算。
票选民主制,不再能发挥它的设计者的初衷,不经过批判和改造,显然已经不再适合这个时代了。
“网上呆的时间越长,反而越孤独”。
这不仅仅是鸡汤类的警句,更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冷静思考。
五光十色的互联网,要啥有啥;实则,你看到的只是你喜欢看到的;并且被喜欢看到的东西包围久了,也就失去了探索其他可能的兴趣和勇气,从而愈加陷入在被喜欢的东西包围的怪圈里。
没有了未知,孤独必然随之而来。
Vote Leave运动的战略总监老多,据维基百科,‘Take Back Control’这句口号确实是他提出来的。
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老多领导的这个运动确实是典范和教科书式的成功;而这句口号则是,利益相关方管理的灵魂。
没有过错,谁先提出离,谁就背负天然的责任;而这句口号改变了这种微妙的感觉,在感官道德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责任的负担倾斜向了对方,”Leave”喊出口的时候愈加理直气壮了。
RemainLeave此片相当于时事动态的总结:贝九一直响,莱昂纳尔序曲,被断电的埃尔加《爱尔兰时报》Peter Crawley)将这部电影分为五颗星,称之为“政治悲剧,充满科技惊悚片的活力”,称之为“英国幽默的点滴”。
我怎么一点都感受不到,笑点在哪里?血喷伦敦市长?
,挑战卡梅伦到底?
《卫报》的露西·曼根对这部电影非常挑剔,五星只给两星,称之为“肤浅、不负责任的电视”,并批评奈杰尔·法拉奇和阿伦·班克斯的描述是“并不危险的狗屎搅动者,更像卡通小丑。
”:意见不断的重复,比如说7000万土耳其人入欧,比如说4300万欧元的损失。
从我个人对土耳其的了解,可以负责任的说,这是一个失败的政权,这个国家被通货膨胀和官僚腐败所困扰,在30年内不会有任何希望。
某种程度上脱欧并明哲保身,也许是个明智的决定。
更不要提带来了大量的移民,造成不安定因素的激进穆斯林。
英国剧作家、非小说作家萨拉·海姆在《卫报》:英国脱欧的毒害如何使普通人互相对立,或揭露我们软弱的领导人是如何轻易地被机会主义者领导的过程中,任何一篇新闻都没有超越格雷厄姆的焦点群体场景。
”我认为这条意见并不中肯,因为这种混乱并不是电影带来的,而是现在英国的现实就是如此,我在英国看到的领导人软弱不用说,他们的白痴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了。
但是,这片子讽刺的是康明斯本人是没什么立场的,他只不过是为了政治的目的,而坚持脱欧。
《纽约时报》称,“脱欧正在分裂英国。
英国脱欧电影也是如此。
”一个机会主义者的复出,蓄意的分裂国家意见。
再次表明,康伯巴奇的中年油腻男,表演成功。
在最后脱欧派胜利的一刹那,突然让我想起了克林顿时代的竞选作战室。
结果总比战争本身重要。
1.少用电子设备(很难)2.如何才能摆脱大数据分析?
(行动反人性,逆势而为)3.人没有自由意志(大多数人只是各种化学物质操纵的肉机器)4.大多数时候,大多数人,情感战胜理智。
5.重复,重复,重复,这就是最重要的魔法。
6.失去造成的痛苦远大于获得带来的喜悦,所以用take back control。
7.现实世界越来越复杂,一个普通人乃至政府都没有能力对包括脱欧可能带来的后果进行较准确的估计,因此,会讲故事,会煽动的人会是赢家,但不一定是正确的结果。
对错只能看运气,看情绪占到了哪边。
8.那个感觉没有人生价值的女人,不该被忽视,但确实被忽视很久了。
从长期来看,脱欧可能对英国最终回归正轨是件好事。
9.投票结果揭晓时,脱欧派有多少人是为了胜利而胜利?
现在我的这些想法是我的想法吗?
还是长久以来被灌输洗脑的结果?
这种洗脑可能时自己选择的。
大数据能猜到我会写下这些吗?
根据概率,应该是可以的。
很好的题材,导演抓住了如何煽动底层人民情绪这条主线,和精英政客们所谓理性的无力反击这条副线,张弛有度,很是精彩。
1 片长90分钟,感觉有点短。
脱欧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两个小时也不多,还可以涵盖更多的内容。
比如有本somewhere vs anywhere的书,提到脱欧的主力是出生直到工作都在一个地方somewhere的人。
这个观点很有趣,但是电影里没有看到。
2 我算是数据分析的入门者,但是没有体会到数据分析以及所谓的精准画像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电影中只是泛泛而谈,不过这毕竟也不是技术类电影。
我个人感觉,大数据画像起的作用应该低于那些take back control,NHS和土耳其移民等煽动性口号。
3 留欧负责人的顿悟,让人感觉有些突兀。
他意识到了脱欧思想的来源是政府几十年来执政的积弊,有什么事情喜欢向欧盟和移民身上推。
但这是在中年白女哭诉了一番(盎撒人与生俱来的骄傲?
)之后,他就突然顿悟了,感觉不到这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很真实并发人深省的一部作品,把整个过程讲得挺清楚的,节奏比较紧凑,也不难懂,适合对英国,对脱欧,对政治有兴趣的人看。
个人看完后真的对英国首脑将如此关乎国家大计的决策交给普通百姓真的感到很震惊,全国几千万人,有老有小,有傻子有智者,有心怀天下之人也有唯利是图之人,总之鱼龙混杂,有多少人愿意并且有能力站在整个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做抉择,且极多的人易被煽动,就像剧里演的,各派都用极科学的数据分析,强针对性的投递广告,这样投出来的票真的还是民众的意愿吗,普通百姓完全就是某些人政治斗争或实现个人价值的棋子,脱欧公投真的是荒谬至极,希望早日有个结果吧,英国也挺不容易,实力逐渐衰弱,失去霸主地位,这种感觉确实很难受,所以“take back control”真的是一个很戳人的口号,其实无形间他们已经把这个问题扩大化,这早已不只是脱欧留欧的问题了,所以西方那种民主真的还挺可怕。
其时并未曾关心过时事,并不知道影响到底有多大,只是隐隐约约知道自那之后英国多了很多袭击事件,好似变得不够安全了。
片子算以半纪实的方式来还原当时的民(乌)主(烟)选(瘴)举(气)的局面吧,什么都不用多说,看客自行领会。
水平有限评不了剧,有一点小感想。
1.世界上永远没有完美的政治体制,所谓民主也不过是在puppet master的引导下用"自由意志"为他人实现政治/经济目的而已。
有选举权只是假装有发声权而已,你选出来的人只会为他背后的利益集团发声。
虚假的权利用来做什么?
还要付出真实对应的义务,麻烦。
2.聪明的人讨厌被愚蠢的人指导做一些浪费生命的事情,长期积郁爆发下第一反应是"改变",无关对错,不计后果。
其实也是"破坏",让现有的体制/秩序不再work,重建一个"公平"的环境,精英阶级来掌握主导权,就是片中一再强调的"take back control",而并非真是像slogan写的那样真的为民众取回自主权。
而通常也拥有自私的共性,"I just reset the system, but expect someone else to change the world." 好写实,你只想做一回自己的主人,但这无力改变这操蛋的世界,于是拉着全国人民和你一起走向可见混乱的未来。
3.这混乱其实迟早都要来,有没有这张选(闹)举(剧)都是。
政治经济发展到某个阶段,就是需要这样自我内耗的过程来为之后的变化保存能量。
过去几千年人类世界不就这么过来的吗?
你说科技进步了,人类进化了可以避免,不存在的,人性如此,无非是死的人少点。
4.为了这辈子生活的好一点,真是要算好经济周期和政治发展阶段,投身在一个civilized的国家乖乖做一名普通群众就好,经济上过得去,政府虽然暗地里欺负你在外面还是可以保护你。
活的轻松点,这才是ultimate的目标。
写完,困觉。
整体上一般。
有几个点有价值,值得思考:根据社交媒体(即使你不怎么上网)获取个人信息、精准投放,甚至是骗你。
非理性战胜理性。
欧盟官僚太多?
应该多致力于经济互动,而非政治建制?
或曰:先搞好经济、再去弄政治?
英国一向疑欧,这次退了,反而有助于欧盟团结吧。
而且,其退欧的痛苦有警示作用:有问题,慢慢解决嘛,就事论事嘛,全面的退,既不易、也不划算。
低层(低对高,下对上)自然不“理智”,一向如此。
现在的问题是,高层无远见,只知道自己享受全球化的好处。
在此意义上,民..主好,就是好!
低层有了发言、参与决策的渠道。
上智与下愚不移,对吗?
不对吗?
人类文明史似乎支持这个论点。
但是,上段所述情况,同样存在。
所以,制衡是王道。
比如美国总统选举,一方面是一人一票,另一方面是州(应该译为“邦”)层面上的赢者通吃。
是部我想要再看一遍,好好分析的电影(从政治角度出发,与电影技巧无关)电影(部分)展示了科技所能拥有的恐怖力量——改变政治局势。
普罗大众自己都意识不到,自己的观念被引向某一特定方向。
某些话语在不断重复,某些观念逐渐被根植在一些人的脑中。
谎言重复一万遍,就成了真相。
小小的点被无限放大、无限重复,就成了人们愤慨的对象、深信不疑的“事实”。
淘宝、微博……的算法也是如此,推荐符合偏好的事物,从而将选择范围、思想范围大大局限,减少了多样性。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甘愿为其所束缚或者没有意识到自己被束缚状态的人,都是在圈地自乐。
可笑这些人以为自己拥有全世界,其实不过是井底之蛙。
脱欧揭露的英国内部深层次社会问题,是最令人心惊的部分之一,与此相比,政治好像是更表层的东西,是权谋者的手段。
留欧党组织的座谈会(?
)上,人们从最初的漠不关心,到最后的争吵、吼叫,揭示了一部分英国下层社会的真实情况。
种族问题、生活问题、移民问题、个人意愿……每个社会都有沉疴痼疾、有不能轻易揭开的伤疤,平时大多数人小心翼翼视而不见或者刻意避开,到了这种时刻,每个人要做出(可能是)关乎切身利益的选择时,所有的小心都被抛去,所有曾经隐而不宣的都铺在桌面上,大家撕破了脸,声嘶力竭地声讨认为属于自己的一切,拼命吼叫,好像谁的声音越大就越有理。
所有有过往的社会,都无法抛弃过往。
当Dom说I miss sleep时,不禁想到《麦克白》中被偷走的睡眠,这里是否有隐喻?
议员死亡事件发生时,我感觉Gove和Dom都有些震惊,没有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一步,完全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我想,当时的他们对于自己所做的事应该是有所怀疑、有所动摇的。
Gove与Dom在酒馆见面时的言语,可以说是很真实了,他好像不仅仅在问Dom,也在问所有的英国人,所有观影的我们。
这些让人头疼的、值得深思的问题。
Gove对Dom说,你也会控制不住。
一语成谶。
从现在来看,Brexit发展走向是所有人都没有意料到的。
Dom一直以来听到的声音是什么?
影片结尾指出,脱欧派中,不仅有Dom选择的AggregationIQ(?),还有Cambridge Analytica,是有点让人感到意外的。
原来,Big Data已是大势所趋。
后面又说,剑桥分析参与了Donald Trump的选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只是这不禁让人胆寒:在这样数一数二的民主国家,真正的民选似乎已经无法实现了,选民被遥控着作出符合某些政客利益的选择,如果一直这样,民主何去何从?
The story continues to unfold.
主要是字太多了短评放不下= =James Graham的剧本其实就两条线:一条Dominic Cummings(Benedict Cumberbatch)的Vote Leave,一条卡梅伦zf 的spin doctor Craig Oliver(Rory Kinnear),双方对垒,前者把握到了时代脉搏,提出现在是New Politics时代,主动出击,后者发现苗头不对时 为时已晚,被将了一军。
故事的高潮在退留阵营两人在投票前夜偶遇,并在酒吧里展开的一番舌枪唇剑。
(听起来怎么有点不太纯洁>_>)——可惜James Graham大约是怕大洋对岸的美丽奸人看不懂(本剧是Channel 4与HBO合作的,并同月在美国播出),又怕美丽奸人对英国zz妹有兴趣,于是掺进了很多蛋疼的细枝末节比如——剑桥分析门,毕竟这也关系到了美国选举投票(但实际上 剑桥分析门事件究竟多大程度地影响了脱欧公投 依然是个谜);又比如为啥要让美丽奸人更眼熟的Benedict Cumberbatch来演Dominic Cummings,明明Rory Kinnear的秃头更天然一些【喂】;再比如那个从take control到take back control的slogan灵感来源桥段也太没意义了= =而且Dominic Cummings支线占相当大篇幅的同时,James Graham似乎也很吃不准Dominic Cummings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一会儿表现他zz嗅觉灵敏但道德感低下,性格乖癖的一面,一会儿又要表达他其实是个顾家好人,显得衔接生硬没有一贯性;另一方面Benedict Cumberbatch又走上了他演反社会天才的老路= = 全剧比较精彩的部分还是在Rory Kinnear,一边照顾一群儿童吃饭,一边和留欧派开电话会议,结果怎么也无法控制儿童规矩吃饭,以此隐喻他的留欧策略已经失控。
另外UKIP双人组的作为搞笑担当也够可以= =
到现在,脱欧谈判也一直都在新闻中听到。本来以为能窥探脱欧的另一种视角或者更深挖了一些。观完后就如卷福所说的 听到嘈杂的声音,毕竟卷福的语速 一堆政言 已经让我这英音控已经特别累了。我记得当时那段时间新闻和后续 把留欧派的失败原因都分析的差不多 这片里更多的在于从脱欧派展开,而且新闻里我记得还有个片段说 当天下雨许多留欧派觉得留欧肯定 所以没去投票。倒是 哪有什么绝对的民主 公投将这个选择留给公民 而政党各派 显然还是得去影响公民 哦 政治费神。
当听力了
秃头卷福抬头纹哎,我还是很喜欢英国的
witty, fast paced, very good camera work. love the scene when Dom pressed his face down against the asphalt with the rumbling sound in the background. great shot with a hidden metaphor
剧本一般,本尼演的不错,本尼、狗爹和贝尔就是不断突破自我,挑战新角色的典范。
其实脱欧的综合原因是很难在一部电影里讲清楚的,更何况还想做做时代解读,就会显得散乱和神神叨叨,连带着这个角色也脸谱化了,后面算是挽回了一点,但是还是太难把握了。无论如何,卡梅隆哼小调总是要鞭尸的。
老套 无趣 一句话可以说清,不想听吵
有些不错的台词和思考。
妈耶,看得好爽是怎么回事,感觉120分钟不够看……
某些人的一举一动颠覆数千百万人的命运。
最高赞的短评真是不愧是反映了豆瓣是精英装逼社区,所以民主公投是民粹,普通大众决定国家前途就是儿戏,普通大众都是傻逼,只配在您们这样的精英中选出领导者替大家做决定的才是最民智的方法,或者也不要选了,您们精英直接决定了,让麻瓜民众照章执行好了.他们的智慧加起来都不及您们精英们的脚趾头,只有精英们才有资格决定国家前途
20年前就开始的斗争?我在想,失去了苏联,大概民主自由也变成了同样丑陋不堪的东西,嘴上叫嚣着伟大,却看不到那些一直在失去什么都得不到的人。
是否无理 起码十年
本尼再一次证明了他的强大演技,唯一不足的就是故事有些平淡,少些力度。
7.5分。英国脱欧公投绝对可以在史书上记上一笔。一个愚蠢的政府是怎么为了逃避责任而把事关国家未来几十年国运的决策交给完全没有概念的公民手上,而公民们又是如何作死了以后又想反悔的~~普通民众的从众心态真是被掌握得太好了,所谓的民主为什么越来越变成反面教程,这还看不透吗? 最好笑的是最近要无协议脱欧了,竟然英国佬又开始反悔了??尽管我一直同意欧盟根本维持不下去,但这样内斗到如此也真是刷新三观~~议会既不同意首相的脱欧计划,又不同意无协议脱欧,那你们想咋样啊???看看明天梅会不会辞职吧~~~不知道之前的约翰逊,或是她自己下台的时候,会不会反悔当年的决定吧~
我还以为会是思想的碰撞 激烈的辩论。结果就是纯粹的政治,煽动了一小撮摇摆的人。
没啥道理。
都懂的。
和大多数电视电影一样拍得寡淡如水,同样的题材做成纪录片明显更有意义。
坐着地铁骑着自行车却操着唐宁街的心,操纵着亿万普通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