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也看了十几年足球了,但相比对电影的热爱,发觉自己似乎算不上个真正的球迷。
只要是好电影,不管哪种类型、哪国语言都要看,无论悲喜结局,看完都会大呼过瘾;看足球时则倾向性太强,只看自己喜欢的球队、球员,观看前后顾虑重重,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便会闷闷不乐。
没办法,电影是虚幻的,足球是现实的,现实总是要比虚幻更残酷。
所以,当现实中的足球被搬到电影中,故事也就透着些残酷的味道,虽不重,但绝对要比“一球成名”之流尖锐、深刻许多。
教练与教练之间,教练与球员之间,教练与俱乐部上层之间,周而复始的矛盾,成绩好了还好,只要一连续输球,所有矛盾立刻翻倍激化——这就是体育,尤其是足球。
看过太多现实中的相关案例了,可真被放到电影中,还是很让人感慨。
影片的叙事结构很棒,将布莱恩克拉克在德比郡和利兹联队的两段执教生涯穿插讲述,每一边都很好看,这相当难得。
最喜欢布莱恩在德比郡升到甲级联赛后第二次对阵利兹的那场,赛前平静中忽然爆发的动员,看得人热血沸腾,比赛时从窗外呐喊声揣测战况的紧张与不安,让人真开始喜欢上这个疯子教练。
被仇恨蒙蔽双眼匆忙中执教利兹似乎是布莱恩犯下的一个错误,但实际上他所犯的最大错误是背叛了朋友兼最好的助手彼得泰勒。
有句话说得好:人在人下要把自己当成人,人在人上要把别人当成人。
对有能耐的人来说,上半句似乎不难做到,而对下半句的背离往往成了他们前往滑铁卢的车票。
利兹前主教练唐里维在得意之时得罪了布莱恩,布莱恩更牛,于得意之时砸掉了自己和好朋友的饭碗,并且在恶语中伤好友之后扬长而去。
好在那短暂的44天执教生涯成为布莱恩克拉克的人生巨大财富,成为他日后带领诺丁汉森林队创造辉煌奇迹的奠基石。
人生总有潮涨潮落,或许我等普通人没有电影中那样的大起大落,但一样有自己的高潮与低谷,关键是我们能在潮落时学到些什么,能于潮涨时保持些什么。
PS:感谢迈克尔辛,一如既往的高水准表演
当你已经成为了冠军,当你成功的把老霸主拉下马,当你正春风得意之时,老霸主忽然伸出了橄榄枝,你会怎么做?
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拒绝,然后带领我的球队继续征服世界。
但克拉夫不,他把执教利兹联作为一项挑战,作为他在追求完美足球之路上的一个挑战,他勇敢的接受了它,试图把肮脏的利兹联队变成另一个艺术足球的信徒,甚至为此不惜与助手和老朋友分道扬镳。
然而利兹联队的足球风格已经深入骨髓,就像英格兰国家队一万年都踢442一样,因此,就像堂吉诃德单枪匹马的冲向风车一样,结果是毫无悬念的失败,克拉夫在谈话节目上受尽羞辱,黯然下课。
然后影片就在这里达到了高潮:克拉夫最终赢回了他的朋友和助教,并在诺丁汉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这部影片有两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1.当德比郡队第二次挑战利兹联之前,克拉夫在更衣室里没有多说一句废话,士气就被调动到顶点。
但是作为主教练,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他甚至没有勇气走出更衣室。
2.影片的最后,导演用一行字幕“Clough remains the best couch England never got"嘲笑了英足总的高傲和克拉夫的伟大。
昨天看了一部《魔鬼联队》电影,本以为又是一个体育励志的电影,但影片结束后我收获到是布莱恩克拉夫和彼得泰勒的友谊。
布莱恩克拉夫于1935年3月21日生于米德尔斯堡,他在球员时代先后效力米德尔斯堡和桑德兰,并没有获得什么耀眼的成绩,但他却是一个超级高效的前锋,在参加的274场联赛中,他一共打进了251个进球。
不到30岁的时候克拉夫便选择了退役,并开始了自己的教练生涯,先后在利兹联和德比郡执教,他那传奇的教练生涯正是从德比郡开始的。
967年他开始执掌德比郡,1969年,将德比带到了甲级联赛,在1972年率队获得甲级联赛冠军并拿到冠军杯入场券,在次年的冠军杯中,又率队一举杀进半决赛。
此后短暂效力利兹联队44天,黯然下课后,和他的助手彼得泰勒带领开始还是乙级球队的诺丁汉森林在1979、1980年两夺欧洲冠军杯,制造了足球史最辉煌的奇迹。
整部影片节奏舒缓,连扣人心弦的比赛的场面也用了另一种视角呈现;主教练布莱恩躲在球迷看台下面的房间里,通过全场不断的欢呼或叹息来小心翼翼的猜想比赛的场面和结局。
这一幕深深的打动了我。
但最打动我的是影片结尾,狂傲的布莱恩克拉夫在利兹联队严重受挫后,给他的助手及朋友彼得泰勒双膝跪地,大声的承认错误以祈求泰勒的原谅,真正的朋友之间是没有任何形式的束缚的,不管此时的彼此是多么的难堪还是沮丧,在朋友面前都显现的那么自然,即便是高傲的布莱恩的下跪也是那么的温情,此时的天空也极力的配合着,蓝天白云及明亮的阳光,都预示着这一对好友的未来无限光明
由《该死的联队》一书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讲述了英格兰足球历史上的传奇教练布莱恩·克拉夫(Brian Clough)足球生涯中最黯淡的一个片段:执教当时的豪门利兹联队仅44天就创记录的遭到了解职。
影片在讲述这一事件的同时,穿插了克拉夫之前在德比郡队如何崛起取得成功又不得不离开的经过,通过两者的比照,展现克拉夫强烈的个人风格和独特魅力,并试图解释其成败之道。
布莱恩·克拉夫其人其事即便是熟悉英国足球的观众,布莱恩·克拉夫也会显得有些久远了,还是先简单介绍下他的生平。
布莱恩·克拉夫获得过两次欧洲冠军杯冠军并且是蝉联(诺丁汉森林)、两次顶级联赛冠军(德比、诺丁汉森林)以及其他杯赛冠军若干,被英国皇室授予“帝国军官勋章”(OBE)。
他说:“我不会说我是这一行里最棒的主教练,但我绝对是顶级之一。
”有的球迷则称其为未当过国家队主帅的最伟大的英格兰教练,这是种很有趣的说法,既是充分的肯定,又饱含着遗憾。
另外他也是狂人教练第一人,自我张狂口不遮拦,可以说是穆里尼奥的大前辈。
1935年3月21日,克拉夫生于米德尔斯堡。
球员时代先后效力米德尔斯堡和桑德兰,274场联赛中,他一共打进了251个进球(在电影中这一数据也被他骄傲的提及),是个高产前锋。
1962年的一场比赛,克拉夫十字韧带受伤,在当时这样的伤对球员职业身涯来说的是致命的。
大休两年后,克拉夫尝试复出失败后便选择了退役。
1965年,克拉夫和助手彼得·泰勒在位于英格兰第四级联赛的“Hartlepool United”队开始了其执教生涯。
时年30岁的他成为整个联盟中最年轻的主教练。
1967年,克拉夫和泰勒一起入英乙(第二级联赛)的德比郡队。
通过加强球队管理和大量引员,一年之后,德比郡就以英乙冠军的身份升入甲级联赛,并在第一个赛季取得了第四名的成绩。
71-72赛季,德比郡力压利兹联和利物浦获得了甲级联赛冠军,克拉夫声名鹊起,成为德比郡的英雄。
不幸的是这也成为他在德比郡整个生涯的转折点。
随着成绩的加持和自信的增强,克拉夫率直和张狂的个性更加显露出来。
在球队事务上有些惟我独尊,不仅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而且在球员的引进上不考虑球队的财政状况甚至从不事先通知球队管理层。
因此,克拉夫和球队董事会特别是球会主席之间的关系开始变的紧张。
对外,克拉夫口无遮拦,通过媒体出言攻击。
足总、联赛、各支球队、教练和球员,甚至自己的球会和球迷也不放过。
处处树敌喜欢表演,也加深了克拉夫与球会的矛盾。
当然,其中不少也是正义之言,比如斥责足总腐败、联赛不公平特权阶级互相包庇、赛场球风粗野等。
他身体力行,要求自己的球队和球员公平比赛,坚决反对粗野和作弊,而且在那个长传冲吊流行的年代,坚持自己442和短传渗透的打法。
只是他是个孤独的斗士,不可避免遭到当时主流的打压和反对。
而有的则过分了些,不会人人都能接受觉得可爱。
比如夺冠之后的赛季德比郡队在冠军联赛半决赛负于尤文图斯,赛后克拉夫指责尤文图斯是不要脸的骗子,并质疑了意大利在二战中的表现。
还有一次做客老特拉福德战胜曼联后,克拉夫竟对着德高望重的巴斯比爵士做出“V”字型的胜利手势(克拉夫本人对此表示否认)。
1973年10月,克拉夫和助手一起向球会提交了辞呈,离开了他代了已六年的德比郡队。
之后来到Brighton & Hove Albion俱乐部,相比之前的成绩,度过一个并不算成功的赛寄。
(小说或电影和真实不一致的地方很多,后面会具体讲)1974年7月,克拉夫收到来自利兹联的邀请,成为到英格兰国家队上任的主帅唐·里维(Don Revie)的继任。
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克拉夫之前公开表示了对唐·里维的不屑与轻蔑,并且批评利兹联踢球风格过于侵略性,在他眼中不成规矩。
在此背景之下,而且这次没有了泰勒的帮助(留在了Brighton),克拉夫与利兹联队中的明星球员互相疏远,联赛开始阶段球队成绩不佳(6场比赛仅得4分),克拉夫在坚持了44天后被解职。
唯一不算糟糕的事,是克拉夫将继续享有由利兹联提供的高额年薪。
1975年1月,克拉夫成为英乙诺丁汉森林队主教练。
克拉夫自己也有了改变,不再象以前那样随便开炮乱放话,并且努力化解以前言语造成的问题。
次年7月,没能带领Brighton升级的泰勒回到克拉夫身边。
76-77赛季,诺丁汉森林成功升级;77-78赛季作为升班马即夺得甲级联赛冠军,同时获得联赛杯冠军。
78-79赛季获得欧洲冠军杯冠军,并卫冕联赛杯;79-80赛季,蝉联冠军杯。
1993年5月,克拉夫因为身体原因和媒体指责的丑闻,辞去主教练职务,并从此结束了他的教练生涯,诺丁汉森林也在这一年降级。
2004年9月20日,克拉夫因胃癌恶化去世,享年69岁。
故事的戏剧性《该死的联队》(“The Damned United”,作者David Peace )是本小说,而非纪实性的传记。
2006年出版后,非常成功,不仅十分畅销,而且还有人称其为“最好的体育小说”。
但书中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却都是基于真实,相关的是非就难免引起争议。
当事人之一的原利兹联中场球员Johnny Giles就提出了诉讼,他说,书中的很多事情事实上根本没有发生过,所以有必要上法庭作出澄清。
而包括克拉夫在内的其他相关人员在小说出版时多已去世,无法象Johnny Giles那样采取行动。
而克拉夫的家人则对小说的出版表示失望。
由于看的只是电影,所以下面就着电影的展现来说。
克拉夫为什么会在利兹联队失败?
无论是解读事件还是刻画人物,都需要解答出这个问题。
首先,通过对克拉夫在德比郡时经历的闪回,观众可以了解到克拉夫与利兹联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当克拉夫和德比郡队都还是无名之辈时,克拉夫对利兹联和球队主教练唐·里维都非常敬仰。
有次杯赛抽中利兹联来德比郡比赛,克拉夫满怀期待,在自己的小俱乐部中为客队的到访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结果却是不仅比赛惨败,唐·里维和利兹联对克拉夫彻底的忽视,不仅事先准备与唐·里维共饮的红酒依然原封不动,更屈辱的是唐·里维连礼节性的双方主教练握手都没在意,这让克拉夫一直耿耿于怀。
要摆脱屈辱,就要自己奋发图强,与唐·里维及利兹联的第一次遭遇,成了克拉夫事业和命运的转折点。
几年后,克拉夫率领德比郡在主场战胜了利兹联,并力压对手获得了联赛冠军。
屈辱的宣泄不仅是在球场上,克拉夫成为了胜利者后,开始(有资格)在言语上激烈攻击唐·里维和利兹联,矛盾公开化。
夺冠后第二年,在德比郡要与尤文图斯争夺冠军杯决赛权前夕的一场联赛,碰巧遇到利兹联,克拉夫固执的派遣主力出战,结果在利兹球员恶劣粗野的动作让德比郡多名球员受伤,导致几天与尤文的比赛告负,双方仇上加仇。
其次,问题也出在克拉夫本人身上。
在德比郡的成功,让克拉夫居功自傲,甚至有些目空一切,但却没有从离开中吸取教训。
教练的成功需要依靠球员,但即便是自己带出来的亲信也有可能背叛,何况是原本就充满敌意的对方呢。
来到利兹联后,克拉夫不但没有缓和与球员之间的矛盾,而且依然自视高人一等。
在足球方面坚持自己理念是没错,但不被接受其他就免谈了。
克拉夫的傲慢,加剧了与球员之间的敌对情绪,球员不愿出力,球队成绩一败涂地。
之后的球队会议上,球员代表更是向俱乐部股东直呈对克拉夫的不满与反对,直接导致了克拉夫下课。
第三,克拉夫只身前往利兹联,身边没有了得力助手彼得·泰勒。
泰勒对克拉夫非常重要,在德比郡时,购买球员、安排整形,克拉夫都要听取泰勒的意见。
而且泰勒与克拉夫相辅相成,可以在他与主席及球员之间起到缓冲作用,并随时指出问题给予忠告。
离开德比郡时,克拉夫自作主张把泰勒也拉下水。
之后,在事先答应了Brighton & Hove Albion俱乐部的邀请后,克拉夫难拒利兹联的诱惑,两人遂分道扬镳。
克拉夫在苦难时刻打电话求助,遭到了泰勒的拒绝。
直到克拉夫下课并有所反省后亲自登门去道歉时,两人和好,然后再一起开创辉煌。
克拉夫与利兹联第一次接触的这一段渊源,是典型的作品式叙事,即为冲突寻找最初的原点。
从手法上说,生动的细节,并且渗透进人物促进发展,是很精彩的,而且让人印象深刻。
但这样的设置同时也落入了一个传统的定式之中,即要有明确的因果,并且有一条“发展观”的线索串联。
不幸的是无论其中多么曲折,哪怕事件都真实可靠巨细靡遗,表现出来的人物反而削弱了其独特和传奇性。
另外在克拉夫身上,为主题服务,采取的是将人物身上的某一点特质进行放大和夸张,以求冲突更加激烈和明显,于是克拉夫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张狂与固执把自己逼入绝路。
夸张的不仅是克拉夫到利兹联执教时的态度,还有他和助手泰勒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影片中克拉夫和泰勒的分合,是可以确定的虚构的一段(现实中克拉夫是在Brighton俱乐部执教完一个赛季后再收到利兹联的邀请的,一直作为二把手的泰勒留在Brighton俱乐部想自己独立执教一支球队在足坛也是非常正常的事。
而还在德比郡时,两人更是亲密战友是同一阵线共同进退的,是不太可能发生影片中那样的自作主张和不快的。
),和其他部分一样,都是为了加强人物解读事件。
这一段的加入整体效果倒还是很不错的,只是克拉夫打电话向泰勒求助问要买什么球员那一幕,就有些太过戏剧性了,甚至显得有些白痴。
补充一下克拉夫与泰勒的故事。
克拉夫的成功离不开泰勒的支持倒是真的,克拉夫带领球队取得好成绩时,无论在德比郡还是诺丁汉森林,都有泰勒在身边辅助。
但泰勒自己单独执教一支球队时,成绩却也并不耀眼。
相辅相成的两个人友谊深厚,但后来两个人却真的决裂了。
1982年,泰勒从诺丁汉森林退休,但没过多久就出现在了德比郡队的主教练位置上。
1983年,泰勒在没有知会克拉夫的情况下从诺丁汉森林转会了一名球员到德比郡,两人发生激烈的争吵。
两人之间的裂痕,到泰勒1990年因病去世的时候也没有修复。
得知泰勒的死讯,克拉夫痛哭不已,不仅因为他的去世,更因为没有能和挚友在有生之年重修旧好。
虽然两人很多年没有来往了,但泰勒的葬礼克拉夫带着全家人一起出席。
泰勒的死对克拉夫影响非常大,那种情绪一直无法挥去,加重了克拉夫酗酒的恶习,直接影响到他的身体健康状况。
本片的编剧皮特·摩根(Peter Morgan),近几年正炙手可热,最有名的作品包括《女王》和《福斯特对话尼克松》等。
《该死的联队》其实和《女王》非常相似,都取材于真实的传奇人物,并集中表现主角生命中非常特殊、面临危机的一个时刻(女王面临戴安娜王妃事件,克拉夫在利兹联短命的执教),以点及面来展现和解读人物。
《该死的联队》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内容饱满,整体非常完整,塑造出来的克拉夫也非常鲜明,一些点睛的细节、指标性的段落让人印象深刻。
比如有一处是德比郡与利兹联关键一战的时候,克拉夫一个人躲在更衣室不敢到场边观战,紧张有满怀期待。
他焦虑的盯着更衣室的窗户,外面的观众如果起身欢呼的话(预示着进球),他就能从窗户看到他们的身影。
这一幕以静制动,内外兼修,搭配安排得非常完美!
不仅脱出了满场沸腾激情欢呼的俗套表现方式,而且更加动人。
不过,影片的设置似乎有些过于饱满,正反内外滴水不漏,少了必要的留白和一分洒脱,过分的强调情节和戏剧性,反而显得不真实(此真实不是现实的真实,而是艺术形象和整体氛围的塑造)。
扮演克拉夫的是麦克·辛(Michael Sheen),麦克·辛的作品多与皮特·摩根合作,包括了《君子协定》和《女王》中扮演托尼·布莱尔、《福斯特对话尼克松》中扮演记者福斯特等等。
他在本片中的表演,建立在大量事件包裹和冲突不断的剧情之上的,反响方面,影评人多给予肯定,而熟悉克拉夫的人则并不认可。
或许可以说麦克·辛再现的是个属于《该死的联队》的克拉夫。
我个人总觉得麦克·辛与克拉夫本人的形象与气质实在是相差很大。
最后再补充一些克拉夫的语录。
在英国足坛,没人会忘记这样一句话:“我不会说我是这一行里最棒的主教练,但我绝对是顶级之一。
”“我们是狗屎,我们不可能进决赛”——布莱恩·克劳夫1986年世界杯前这么说过,不过他是克劳夫,没有媒体敢骂他。
“如果我和一名球员争吵的话,我们会坐下谈二十分钟,然后确定我是正确的!
” 讥讽长传冲吊的英式传统足球:“如果上帝想让我们在云端踢球,他就不该为球场铺上草皮。
”“有样东西我有两个,他只有一个——我说的可不是裤裆里那玩意儿”——克拉夫说弗格森。
在他辞世前,弗格森还只有一个欧洲冠军杯。
“你们说的都没错,他确实有点像我年轻时那样子,只是他还没有我那么棒。
”克拉夫说穆里尼奥。
(欢迎关注个人公号“星期三噪音”noiwed!)
对于我这个从1994年世界杯才开始喜欢足球的人来说,对于英国足球史上的传奇名帅布莱恩•克拉夫,印象深刻的只有两点,一是他曾经带领诺丁汉森林两夺欧洲冠军杯,再看看如今诺丁汉森林的衰像,感觉此人能做到称霸欧洲应该是挺牛B的事儿。
二是他曾经拿弗格森说事儿,“有样东西我有两个,他只有一个——我说的可不是睾丸”,他指的是欧洲冠军杯,他2004年去世前,弗格森还只有一个。
不过,能说出这样的话,想来布莱恩•克拉夫应是一个口快直言之人,加之在足球圈获得的成绩,牛B又直言之人的故事想来应该精彩。
电影《魔鬼联队》,虽然只是截取了布莱恩•克拉夫教练生涯的一个片段,而且是一个失败的片段,但是已经足够精彩,可以感受他一生的传奇。
1974年,布莱恩•克拉夫告别德比郡,执教英格兰足坛这段时期的霸主利兹联,而之前,利兹联的主教练唐•里维刚刚接过了英格兰国家队的教鞭。
影片通过布莱恩•克拉夫上任前就在电视台对唐•里维一番口无遮拦的攻击,很快告知了观众两个俱乐部和两个教练间纠结的关系。
利兹联在联赛的霸主地位正是被刚刚升入联赛的德比郡终结,而布莱恩•克拉夫视唐•里维为死敌,也就是新贵的教练接替了死敌的位置,执教传统强队,想想之前两队从教练到球员间还互相攻击的场面,此番布莱恩却要前来执教,其如何处理与队友的关系首先就是令人担忧的事情。
果不其然,强势而情商不高的布莱恩不顾利兹联旧臣的感受,全面否定唐之前的执教方法和战术,激起了队员一阵阵反弹,面对这种情况,布莱恩不知深入沟通,反而是找来德比郡昔日弟子若干,激起了更大矛盾,最终,利兹联成绩糟糕透顶,布莱恩迅速下课,从上任到离开,历时44天。
在剧情上,影片以一种利兹联的现在与德比郡的过去闪回的方式相结合,将布莱恩的个性,以及他与唐的恩怨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看布莱恩的故事,我难免想起了穆里尼奥,两者似乎有些共同之处,都是曾经的小角色,内心多少带着些敏感,对外常常显得张狂。
而布莱恩在本片中的敏感和怨气被处理的更富于戏剧化,当年名扬欧洲的唐,带领利兹联做客德比郡时,因为没有与他握手,引发了布莱恩对其一生的怨气。
而也正是凭着这股子证明自己的豪气,他带领德比郡杀入甲级,进而夺冠,可谓扬眉吐气。
而同时,影片也将这个阶段布莱恩的张狂和因此带来的代价集中展示,这份张狂让他充满人格魅力和鼓动性,可以给球队和球迷最大的激励。
但是同时,这份张狂又具有两面性,因为这份张狂,他屡屡给球队带来口舌麻烦;因为这份张狂,他就为斗气在欧洲冠军杯重要比赛前尽遣主力与利兹联对抗,结果球员身心疲惫,甚至有人受伤,赢了战斗却输了战役;因为这份张狂,他在来到昔日死敌利兹联执教时,不知处理人际关系,让自己越来越被动,而实际上,从本片看,这并不需要他多么的八面玲珑,稍稍注意下对方的感受,或许就可以避免这样的困境发生。
而这份张狂也带给了他最大的代价――也是本片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情感线索――与助手皮特•泰勒交恶,让他们的友谊遭受沉重的打击,也正是这份友谊的波折,让影片更突出了一个男人的成长过程。
一个人的成长向来与年龄无关,你不能说一个三四十岁的男人就完全成熟了,正如布莱恩,从德比郡到利兹联,他都是那个张狂的不顾他人感受的布莱恩,而不同的是在德比郡,他有个“保姆”,一个与他性格互补的助手皮特•泰勒。
皮特的性格和布莱恩显得判若两人,他性格温和,不事张扬,同时处事传统,做事谨慎,正是他帮布莱恩物色球员,处理很多具体事务,并尽可能纠正布莱恩的偏颇之处。
然而,当被胜利冲昏的头脑的布莱恩不但企图在德比郡以球员威胁董事会,又在接受其它俱乐部邀请后又要违约前往利兹联时,皮特实在忍无可忍。
温和之人的爆发常常更加激烈,皮特甚至选择与布莱恩绝交的方式,去过自己安定的生活。
没有了皮特的布莱恩积极的一面无从发挥,消极的一面倒是尽情摧毁一切,所以,这个男人终于在挫折中成长,意识到他不是不可一世的足球皇帝,他可以桀骜不驯,却也要学会与真挚的好友相处。
布莱恩向皮特请罪,在皮特家门前动情的一跪,可谓跪出了这个男人的真性情,他就是这样情感外露的家伙,会让人讨厌的咬牙切齿,也会可爱的让人感到亲切。
影片的最后交代,两人重新结合梦幻组合,接手了一个名叫“诺丁汉森林”的小俱乐部,并奇迹般的带着这支球队杀入欧洲,连续夺得两届冠军杯,而后来的成功,也是从这两人友谊恢复并愈加坚实的一刻开始。
这是一部球迷不可错过的电影,那俱乐部内外的故事充满趣味和戏剧性,而哪怕你是一个非球迷,看看布莱恩这个个性中年男人的人生起伏也是颇有味道的体验,何况,还有那经受考验的友谊温暖人心。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a29ce2f8af5d221dd9f9fd98.html
情绪低落,想看一部体育片励志下。
于是选了这部影片,看剧情概要,还以为是足球版的《卡特教练》……一看发现上当了,其实就是部传记片。
类似《女王》,旨在刻画传奇教练的人生,足球比赛不过是个“背景男”罢了。
对照的叙事方式很特别,反派果然没有好下场……101101晚外公家
《该死的联队》:神奇教练的黑暗岁月 相信大多数观看本片的观者都是本着作为一个球迷对于足球励志题材电影的特殊情感。
足球对于男人是激情与梦想交织的运动,虽然不是职业球员,但是球迷对于足球的感情,绝不亚于把足球当作谋生手段的专业球员,有时甚至比职业球员更加狂热,也许是因为职业球员天天与足球胶合,会产生出一些审美疲劳,而球迷每周,每逢大赛的“双规”(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宣泄,更是一份“小别胜新欢”似的云雨爆发。
一见到绿茵场就忍不住兴奋,一见到看台上满坑满谷的球迷就忍不住激动,若再恰逢几颗精彩的进球、几处精妙配合、守门员几次神奇的扑救,由领先到被反超再到逆转,到被逼平,再到伤停补时最后几秒钟完成绝杀,那这就是一场将被载入史册的球场。
峰回路转且荡气回肠!
当然本部电影没有展现出球场上的风云变幻场景,而更多是给予球场比赛想象的空间,比如有一处是德比郡与利兹联关键一战的时候,德比郡主教练一个人躲在更衣室不敢到场边观战,紧张而又满怀期待。
他焦虑的盯着更衣室的窗户,希望借此得以感受赛场上激烈的气氛与进程结果。
此段虽然没有形象的给出球场上的真实对抗情景,但是我们从主教练的神情,动作就能感受出赛场上的氛围。
这种以静制动透过主教练的心态描绘更加深刻反映了赛场上的波谲云诡。
这种心态描绘更加直接的切合击中了球迷看球时的心态。
因为少了绿茵场上球技的展示,影片把更多的着墨点放在了球场外。
也许这正是一场球的胜利与失败很多关键因素在场外场下。
这种手法继续了《女王》《福斯特对话尼克松》的传记片风格。
略去事件详细经过,更多着眼挖掘于事件的背后。
隐去宏观时代洪流叙事,着力于事件利益相关方人物的微观描绘,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背景、行为等。
这一脉相承的传记片《女王》《福斯特对话尼克松》包括本部《该死的联队》都有着两位关键人物在场——剧作家皮特•摩根与影片男主角麦克•辛。
麦克•辛在《女王》中扮演托尼•布莱尔、《福斯特对话尼克松》中扮演记者福斯特。
个人感觉麦克•辛在此三部曲中的演出没有任何实质上的突破,甚至都属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包括姿态、语言等。
固然有角色,剧情冲突限定了麦克•辛的表演,但是仔细玩味起来,这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性模式化演出,很容易产生思维定式限定未观影前的想象空间,不利于一个演员的可持续发展。
也正因如此,个人对于麦克•辛的下一部影片既有几分期许又裹挟着几分担忧。
《该死的联队》则把镜头对准了英国传奇足球教练布莱恩•克里夫。
论功绩,布莱恩•克里夫政功显赫。
1967年入住乙级队德比郡,一年之后德比郡以乙级联赛冠军升入甲级联赛。
71-72赛季,德比郡力压利兹联和利物浦获得了甲级联赛冠军。
76-77赛季,克拉夫带领英乙诺丁汉森林成功升级;77-78赛季作为升班马即夺得甲级联赛冠军,同时获得联赛杯冠军。
78-79赛季获得欧洲冠军杯冠军,并卫冕联赛杯;79-80赛季,蝉联冠军杯。
影片结尾处打出字幕“再也没有任何一个英国教练能超过这样的丰功伟绩!
” 熟悉足球行情的人都清楚的知道这些成绩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神奇教练的传奇故事。
但是影片却没有对准这些辉煌与荣耀,而是选择了神奇教练生命中最低谷黑暗的一段岁月作为影片的主题,也就是他1974年执教利兹联队后44天就被闪电解雇的历史。
这显然有悖于大中华的传统理念。
而且神奇教练04年刚刚去世,按照国人拍摄传记片,肯定会选择光辉正派的一面浓墨重彩铺天盖地的进行宣传弘扬,而对于人生另一层面或阶段则不置可否甚至刻意掩饰,美其名曰:“太阳也是有黑子的,我们不要只看黑子!
”前段时间大红大紫的主旋律大型歌舞剧《复兴之路》竟然就这样轻描淡写,有意无意的略去了共和国的几十年的历史。
盛世之下,不敢正视,显然“盛世”的命题已经成了伪命题。
影片也正是通过神奇教练身处这短短的黑暗岁月前因后果的状态描绘来完成了对于神奇教练为何神奇,如何神奇的有力诠释,经历了如此黑色裂变之后,影片嘎然而止,就此收场。
仿佛是要告诉世人:“他是从这里来,将要到那里去”。
一个人的历史,一个国家的历史都会经历或光明,或黑暗的阶段,之后的光明往往正是源于之前的黑暗。
当下的光明也许正在孕育着将来的黑暗。
2009-11-14
无论是球员还是教练,都有最适合自己的球队,布莱恩·克里夫就是那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教练,所以他更适合带领小球会创造大奇迹,利兹联是一段小小的插曲,他的人生可以分为德比郡和诺丁汉森林,如果他自己是球队的大脑,那么彼得·泰勒就是他的眼,黄金搭档,球坛传奇。
很喜欢用这种怀旧的镜头叙述几十年前的故事,丝毫没有违和感。
虽然不了解那段历史,但影片讲得很全面,即便稍加修饰,依然能够将准确的信息传递给我。
“克劳夫喜欢撒谎。
”1993年,艾伦-修格面对最高法院法官时如是说。
这是修格在热刺队的前主教练特里-维纳博对他说的。
最高法院听说克劳夫在为诺丁汉森林队购买或出售球员时,总是喜欢接受回扣,在理想的情况下,他们总是在一个公路服务咖啡馆中进行私密交易。
克劳夫拒不承认---“撒谎?
那难道不是只有搞洗澡堂子的水管工才会干的事儿吗?
”---因而未曾被判有罪。
不过可能的情况是:“老教头”在转会市场上进退自如,即使帮助一个小小的乡村俱乐部进入欧冠联赛,他也能够从中大赚一笔,因此他觉得自己有资格得到回扣。
在他们的所处时代,克劳夫和他的左右手彼得-泰勒在转会市场上真可谓无人能敌的超级大师。
克劳夫和泰勒是1955年在米德尔斯堡的一场预备队比赛初次相识的,他们似乎立刻就一见钟情了。
不久后,他们便一起利用业余时间游历整个英国北部,共同观看足球比赛,教孩子们踢足球。
泰勒一直是球队助手,但克劳夫却以英格兰足球史上最短的时间踢进了200个进球。
直到克劳夫27岁那年的节礼日,克劳夫因为在冰冻的坡道上急刹车而导致右腿膝盖粉碎性骨折。
三年后他打电话给泰勒,告诉他自己收到了哈特尔浦的教练邀请函,他对此不感兴趣,但是如果泰勒跟他一起,他会考虑。
泰勒答应了,尽管在哈特尔浦的医疗部门他一个人得干两个人的活儿,在有比赛的日子他就要扛着海绵垫儿跑来跑去。
两人的搭档生涯就此拉开了序幕后面的事情大家都差不多知道,重点是:无论两个人具体的关系如何(是不是同性恋我们不得而知),他们非常擅长和了解如何与球员签约。
以下是他们的几次成功出击:1.1976年以2000英镑的价格从非英超联队俱乐部“朗埃顿”购买了加里-比瑞特斯,四年后又以125万英镑的价格把他卖给了曼联队。
对于诺丁汉森林,这是笔非常划算的交易;曼联这次购买比瑞特斯的出价要比他们12年后1992年从利兹联购买埃里克-坎通纳还要高出25万英镑。
在曼联,比瑞特斯的成绩相当于每个进球86000英镑,两年以后,曼联又以当初四分之一的价格将比瑞特斯卖回了诺丁汉森林队2.1990年,花费47000英镑的价格从爱尔兰的一家名叫“科布漫步者”的俱乐部购入罗伊-基恩,三年后以375万英镑的价格将他卖给了曼联队,在当时这个价格打破了英国转会市场的记录3.1977年以145000英镑的价格从伯明翰城俱乐部买入了肯尼-伯恩斯。
伯恩斯在当时被视为“一个到处跟人打架,整日酗酒的赌徒,体重严重超标”。
1978年,英国足球协会将伯恩斯评为当年的年度最佳球员4.两度以低价购入阿奇-格米尔。
1970年格米尔还在普雷斯顿俱乐部效力,克劳夫驱车来到他的住处,请他来德比队。
格米尔拒绝了,克劳夫说,那样的话,他就睡在停在门口的车里不走了。
格米尔的妻子请克劳夫住在屋内。
第二天的早餐上,克劳夫终于说服格米尔与德比队签约。
这次转会费用为60000英镑,格米尔很快为德比队赢得了两座联赛奖杯。
1977年克劳夫付给德比队20000英镑,并用那个如今早已被人遗忘的守门员约翰-米德顿换得格米尔来到他的新东家-诺丁汉森林队;在这里,格米尔为他赢得了又一座联赛奖杯如果说有哪一个球队在转会市场上的每一分钱都物超所值,那就是克劳夫领导下的诺丁汉森林队了。
在20世纪70年代,两者的相关性已经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他们用一支以很便宜的价格买来的球员组成的球队赢得了两座欧洲冠军奖杯。
遗憾的是,我们没有那个时期的财务数据,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即使到了1982年至1992年这段时期,克劳夫在泰勒离开以后开始江河日下之时,诺丁汉森林队在球场上的表现也和那些在球员薪水上花费高出两倍的俱乐部不相上下。
克劳夫冲破了球员薪水和联赛积分榜成绩之间铁一般的联系(简言之,球队中球员的薪水越高,在联赛中的成绩越好,这说明与其在转会市场上花钱买入几个替代品,还不如给球员加薪来得有效。
球员薪水的市场相当有效球员越优秀,他的薪水越高-然而转会市场却非常低效。
大多数时候,俱乐部买来的球员总是不合适)。
我们很难一一识别这一传奇二人组所有的转会秘诀,如果在当时,对手们就能够了解他们的做法,相信每个人都会竞相效仿。
泰勒在《泰勒与克劳夫》中清楚的写到,他花了很多时间去寻找(像伯恩斯那样的)球员因为一些表面的特征,其他球队错误地对这些球员的估价过低不过要说起来这也不是什么秘诀,人人都力图做到这一点。
有时诺丁汉森林队的确也会在人人都看重的球员身上花大价钱,诸如第一位“身价百万的球员”杜利华-法兰西斯,以及因为他们的高昂出价而成为英国历史上最昂贵的守门员彼得-希尔顿不过凭借着《泰勒与克劳夫》一书,我们找到了该传奇二人组的三个主要操作规则:A。
出售优秀球员要像购买时一样积极球员到达自己某一个时期的巅峰状态正像是股市到达最高点,克劳夫和泰勒一直在试图找准这一点,从而适时抛出手上的球员。
每当他们签下一位球员,就会对他做一番说教,泰勒将具体的说辞都记录在自己的书中了:“孩子,一旦我们有机会用你交换一个更好的球员,我们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
那是我们拿人家的薪水应该做的事情---做到最好,尽可能的赢得更多的比赛。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比你更好的球员而不用你去交换,只能说明我们是欺骗老板的无能之辈。
但我们可不是无能之辈。
”1981年,就在肯尼-伯恩斯为诺丁汉森林队赢得了一切之后,俱乐部以400000英镑的价格把他卖给了利兹联队。
B.老球员总是被过高估价如今奉行该原则的大师就是温格。
这位阿森纳队的主教练是足球界能够客观看待比赛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因为他曾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得过经济学学位。
作为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经济学家,他更相信数据,而不是关于比赛的人云亦云。
温格常常让后卫踢到35岁左右,不过中场和前锋踢球的年限要比这早得多,如亨利、维埃拉、艾玛纽埃尔-佩蒂、奥维马斯,这些球员没有一个在离开阿森纳队之后有过什么上佳表现。
C.低价购买那些个人问题频出的球员(诸如伯恩斯或赌徒斯坦-布尔斯)然后帮助他们克服那些问题克劳夫是一个酒鬼,泰勒是一个赌徒,二人都很同情问题球员。
在与某一个新球员协商签约时他们会问他一个常见问题,“我们通常都知道答案”泰勒写道。
那个问题就是:“让我们在签约前听听你做过哪些错事、无论事关女人、毒品还是赌博。
”克劳夫和泰勒认为一旦他们知道球员的问题所在,就能够帮助球员克服这些问题。
泰勒说他曾告诉1979年加入诺丁汉森林队的布尔斯(这位球员后来一直在森林队效力,直到自己的运动生涯结束):“你私人生活中生活的任何问题都必须向我们报告;或许你不喜欢这么做,但是我们会向你证明,那是我们确保共赢的管理方式。
”在球员坦白某一个问题之后,泰勒写道:“如果我们无法找到答案,就会将它提交给专家:我们会为球员的问题向牧师、医生或当地议员寻求咨询意见。
”温格多半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帮助托尼-亚当斯和保罗-莫森戒掉毒瘾的。
所有这些听起来很简单,但是足球界最常见的态度是:“我们可是花了大价钱把你买过来的,你还有这么多问题,去你的把”就好像当收入超过了一定程度,就不可能再患什么疾病、毒瘾或思乡病了。
本来心情有些低落,但看完这部体育传记片之后,down ture up。
由于下载不成功,惟有在威雅宽频影院在线睇。
在电影杂志刚看了篇英国演员迈克尔•辛的介绍,他小时候狂热喜欢踢足球,有星探曾要招徕他,还好他爸不喜欢离开所住的城市,没让他去。
后来他发现足球逐渐成为他所不喜欢的对抗运动,转移了兴趣。
《魔鬼联队》是《女王》制作团队继2006年后再次合作,迈克尔•辛饰演英国至今没人能超越的伟大足球教练布莱恩•克里夫,他趁机可秀一下球技,凌空转身抽射入网。
按一般体育电影套路,肯定讲传主如何披荆斩棘,然后一路高奏胜歌,没料到是讲他职业生涯最低谷的44天,以他带两个儿子到利兹俱乐部上任开始,不断闪回几年前他与拍档皮特•泰勒如何将一个不知名的俱乐部打造成乙级冠军,其中他又是如何与利兹联队当时的教练唐•里维结成仇口。
现在明白电影名了:The Damned Unite,强调的是联合,而不是个人,布莱恩担任利兹联队教练之所以失败,正是他一意孤行,并口出恶言,伤了皮特的心。
有个细节表现做布莱恩的副手是多累的活,皮特心脏病发,他跟来探病的布莱恩开玩笑说,医生查不出病因,待知道他跟布莱恩工作三年后就明白了。
布莱恩被炒后开车载着儿子到了皮特家门口,皮特刚好在整理花园,道歉过程跟情侣和好没什么差别,个人认为是整部影片的高潮。
布莱恩按皮特要求(抗议无效),双膝跪下(那可是当着留在车里两个儿子的面,要在中国,绝对不可能,太没面子了),一句一句复述皮特说的话:“我毫无保留为自己成为了傻瓜道歉,因为没有你,我将一事无成,没有你,我一无是处。
求你,宝贝,让我回来”。
皮特终于张开双臂,两人深情拥抱,再听一下两人对话,皮特说:“你又会耍我,是吧”布莱恩答非所问:“你知道,我爱你”“但这不会阻止你”“那没有我你会克服一切困难吗?
”“永不”影片最后循例放了一段真实人物的画面,他俩再次携手将英国南部诺丁汉森林队打造成最强的队伍,而旧对手唐•里维,做为国家队的教练以失败告终,在阿联酋任教,又闹出财务丑闻,本来他担任利兹联队教练时,便是靠队员用肮脏小动作赢取比赛的。
演员的选角,外形方面惟有皮特反差最大,迈克尔•辛与真实的布莱恩相似度有90%,从影片看来布莱恩狂妄、自大,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可从历史画面看,布莱恩的面像反而给人一种腼腆的感觉。
2010-05-16,最后这段太tmd基了,还是hooligans们比较汉子,6。
传奇一生啊 天赋异禀的人性格都这么怪异么
大英腐国的电影就不能没有搞基摸..
太短了 导演舍不得胶卷啊 多拍点主角的辉煌时刻能累着你啊
what a bloody crap shit
如果你玩过FM 并且曾带领不知名的弱旅捧起丰田杯
摄影!
故事感觉没展开,教练确实伟大,仇恨执念很深
远好于<United>
演一个人难 活人更难
让我觉得很蠢的电影
IPTV 英语简字 外公家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291139/
作为伪球迷,对布莱恩克拉夫这位传奇教练的经历自然是不甚了解,不过足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它包含的意义实在太深远了……
我很不CJ的想象他俩的攻守关系。
收起那些刺人的锋芒,或者找个好搭档在身边。
双线叙事,第一条线Brian Clough一生最灰暗的时光,加盟利兹联44天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被解雇,第二条是带领乙级连队德比郡冲入甲级并拿到冠军的辉煌时刻,情感纠葛方面主要是一些与Don Revie的恩怨,还有和他的搭档peter之间的合作、分裂和复合。没有直接表现运动的场景,所以很难讲是传统的足球题材,作为传记片,截取的几个重要的片段,演绎的不功不过。如果不是真人真事改变,结尾真是有点太反高潮了。
把一个名人拍的如此傻X也不容易
如果你玩过FM 并且曾带领不知名的弱旅捧起丰田杯
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另一个支持他的男人系列……另外最后那一跪还有皮特逼他说的那些话,“宝贝让我回来吧”什么的,真的不是离婚后求复合吗……
great production that fascinated me in a subject I am only mildly interested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