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料理人小和也为了300万寻找食谱,最终发现被套路,探索家族史的故事。
挣钱行长/愁眉苦脸天才角 人设不倒。
中途被立派的西岛叔和刚哥的手臂肌肉吸引。
从最后的由衷一笑,感受到小和也对料理的热情、对同伴的信任、还有作为料理职人的信念。
电影的镜头太细腻了,缓慢的节奏把故事说地很圆,人物刻画丰满。
在处理中日关系的时候,不偏不倚,传递了对战争的反思。
大致剧情是让孙子找外公的过去的故事,一开始以为要讲伪满的太平盛世,后来还是揭穿了表面风光,起码政治正确了。
山形的菜里有各族一体的反映,说明他有的是温和的帝国思想。
事到临头选择了慷慨赴义,着实是一个按良心办事的人,但是在开拓帝国的年代里果然无能为力,只能说是一个适合盛世的普通人,再有才华也是生错了时代。
之前倒是没想过满汉全席地位这么高。
吃得够多?
什么都吃?
还是吃得有档次?
这些我都不赞同。
真正的吃货,是要看你为了吃,能付出什么代价。
比如下面这位,为了吃可以挂科的:我们水产专业,大三都要有一个生产实习,大概就是去村里实实在在地养鱼养虾三个月。
带我们实习的教授说 「我带实习20年了,只给过一个学生不及格。
」 为啥 ?
「他把育种用的母贝吃了。
」又比如这位,为了吃以身试药:“阿姨,你在做什么好吃的?
我能尝一口吗?
”“我在熬中药!
”“那我尝一小口。
”“……”不过这些都不是吃货的最高境界。
真正的终极吃货,看完这部电影你就懂了—— 《最后的食谱 麒麟之舌的记忆》
01 民族或许不能融合,但料理可以传说中,每个终极吃货都有一个“死前必吃”清单,只有把这顿吃了才能咽下最后一口气,死得瞑目。
不过因为厨师死了、餐馆倒闭等诸多现实原因,这些吃货很多都“死不瞑目”。
有求就有供,针对这些终极吃货,也催生了一个特殊工种。
有一类厨师,他们拥有“麒麟之舌”的天赋与高超的厨艺。
所谓“麒麟之舌”,拿音乐比喻就是拥有绝对音感的人,只尝过一次的食物,他们也永远不会忘记味道,并且可以原封不动的复原料理。
佐佐木充就是这样一个拥有“麒麟之舌”的厨师,他专门为有钱人提供“最后的晚餐”,并收取高额报酬。
照理来说,这种万里挑一的厨师应该住豪宅、喝红酒,活得光鲜亮丽才对,但佐佐木充却是一个实打实的穷光蛋,他所有的报酬都拿去还债了。
从小在孤儿院长大的佐佐木性格怪癖,在厨房里更是一个暴君。
他追求完美的料理,无法信任身边同事的厨艺,做不出完美的食物宁愿赶走客人,这最终导致佐佐木把同事和客人都得罪光了,餐厅也因经营不善而倒闭。
背上巨额债务的他只有通过“最后的晚餐”服务来慢慢还钱。
财迷的二宫和也绝对是这个角色的最佳人选突然一天,佐佐木接到一个来自中国的神秘电话,承诺给他五千万日元的报酬,请他到北京见面。
邀请他的中国老人,居然是钓鱼台国宾馆的前厨师长,杨晴明。
杨晴明聘请佐佐木寻找一份失踪的食谱,并希望他重现食谱中最后一道菜的味道。
老杨说,这份食谱叫做《大日本帝国食菜全席》,七十年前他与一位日本厨师山形直太朗共同创作,随后山形神秘失踪,食谱也随他一起消失了。
之所以找到佐佐木,是因为山形直太朗和他一样,也是拥有“麒麟之舌”的人。
财迷心窍的佐佐木接下了这个任务,回国探访的第一个人,是山形当年的助手,镰田正太郎。
已经满头白发的镰田在远离城市的乡下经营一间料理店,他告诉佐佐木,山形曾经是天皇的御用厨师。
1933年,伪满洲国刚刚成立,年轻的山形被派往这个“新的国家”,目的是想通过日本人的手,做出名垂青史的食谱。
关东军三宅大藏少将命令山形创造出不输给满汉全席的《大日本帝国食菜全席》,并且在天皇访问满洲国那天发布。
为了协助山形创作食谱,三宅少将特意派给他一位中国助手,也就是那位委托人杨晴明。
痴迷厨艺的山形,抱着对烹饪极大的热忱和坚持,和妻子千鹤、助手镰田、老杨一起不分昼夜的研究食谱。
很快,银河风鱼子酱挂面、清炖甲鱼变奏曲、山珍海味万花筒等与众不同的料理就这么诞生了。
山形的目标是希望这份食谱能够融合中华民族、大和民族和西方美食的精髓。
他始终认为,虽然民族不能融合,但料理却可以做到。
佐佐木探访的第二个人,是在哈尔滨经营餐厅的俄罗斯人达比托。
几年过去了,山形的食谱渐渐完整,唯独卡在了最后一道菜上。
然而很傻很天真的山形却不知道这一切都是一场骗局。
只想认真做料理的他,没想到他的食谱早就变成了阴谋的一步!
随着天皇即将访问中国,三宅交给山形一个重要的的任务:向天皇奉上菜品的时候在菜里下毒,并且把罪名嫁祸给杨晴明。
三宅的目的不是毒杀天皇,因为菜品会由专人先试毒。
他的目的是制造溥仪唆使杨晴明下毒的罪名,借机挑起战争侵略中国。
所以这顿饭不可或缺,这也是三宅处心积虑邀请山形创造食谱的原因……02 反思战争本片改编自作家田中经一的小说《拥有麒麟之舌的男人》,导演泷田洋二郎,曾凭借《入殓师》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演员阵容更是豪华得亮瞎眼,二宫和也、西岛秀俊、绫野刚、竹野内丰,全都是男神级别的。
本片采用“时空交错”的叙事,借佐佐木的明线引出山形的暗线,但其实大部分篇幅是放在了伪满洲国时期的暗线,其中也反思了战争对人的伤害,类似题材的电影,在近年来的日本电影中还是比较罕见。
当山形对杨晴明说他融合料理的理想时,杨晴明告诉山形:「什么民族融合,山形先生,那不过是理想罢了」。
在那个敏感的年代,关在厨房里的日本人、中国人、俄国人无论相处得多么融洽和谐,但都掩盖不了丑陋的侵略本质。
民族难以相融,食谱也只是发起战争的阴谋。
山形这样正直而单纯的人最终也只成为了政治阴谋的工具。
多年后回到日本,当时的厨师长铃木先生翻阅曾经的照片,不禁感叹:“我们到底在别人的国度做了什么?
”
就是这样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背负的是白骨累累以及无数逝去的生命。
到底应该如何正视、反思战争?
去年的8月14日,纪录片《二十二》上映,这是国内首部“慰安妇”电影,电影里有一位女性志愿者。
到了影片最后,我们才知道这个小姑娘其实是一名日本留学生,她从2009年开始,就留在海南照料这些老人。
而与之相对的,是日本政府一直主张更改日本教科书,更对曾经的侵华事实避之不谈。
到了今天,这些老人依然没有等到日本政府的道歉和赔偿。
在反思战争这个问题上,本片虽然涉及到了一点,也仅仅是触到而已。
无论是本片也好,还是高分动画片《萤火虫之墓》,它们都被称为反战电影,但微妙的是,它们都是通过炮火和政治对于日本平民的伤害来体现反战思想,而对侵略国的暴虐却都巧妙地回避了。
日本平民因为战争遭受的苦难,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因为战争到来了,而是因为日本政府发起了战争。
致歉,是这些电影中始终缺少的魂。
很多人说战争里都是输家。
的确如此,在战争面前,无论中日,所有善良的人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男人被迫参军,女人躲避炮火,城市苟延残喘,战争的爆发不会带来和平,只会把真正有良知的人推向深渊。
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自己所遭受的伤害,而没有正视对侵略国造成的伤害,这种“反战”也不过是一种隔靴搔痒的自我满足罢了。
-FIN -
看这部电影的原因,是我夜里12点饿了吃着难吃的夜宵,于是想给自己开开胃。。。
没看过书,但看了电影后,很想买本书来再读一遍。
其实前半部我并不看好,开篇就是一个长发蓄须穿着黑西装的颓废青年在叫“他算什么最后的厨师”,我以为这一定是反一,留着给男主虐的,结果最后是个死忠。。。
然后男主出场,面瘫高冷,厨艺当然是牛B的。
给个大款做碗饭就收好多钱。
然后故事展开,中国厨界第一人请男主去做饭。
有中国元素我喜欢,但我当时就想吐糟,妈蛋日本人厨艺这么好么?
然后一段段回忆展开,我才发现,这男主是男二,西岛才是男一。。。
西岛一行坐火车来东北时,画面真的很美,人物造型也好,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作为中国人,我内心毫无波动,甚至想笑,不过倒能看出日本人想要上岸的迫切心情。
然后就是男一的日本厨艺吊打中国、法国、俄国什么的,要制定超越满汉全席的菜谱,而且把杨这个角色丑化——虽然我不喜欢满人。
看到这里时,我最多只能给三星,甚至二星,将它定调为日本自娱自乐片。
然而后半截剧情突然反转,我惊讶的发现,这片子三观居然还挺正:反派是日本军阀,电影里也说了所谓“满洲国”其实是别国的领土,承认了日本的侵略性质。
男主不愿在菜里下毒,嫁祸溥仪,职业道德还是挺高的。
除了踩了满汉全席一脚外,倒没什么。
后面随着真相揭开,还是挺感人的,我承认我哭了,年纪大了泪点就会低些。
整片围绕一本菜谱,通过二个骗局展开情节,一个是关于男一的恶骗局,一个是关于男二的善骗局,讲叙了三代人的命运。
虽然用回忆的方式展现剧情已经是常见的手法,但是剧情一波三折,毫无尿点,综合我还是给了五星,推荐一看。
最后问一句,日本料理有油炸么?
我要为这部电影爆灯…原来只是觉得打四星就可以了,但是一直看到最后一秒,看着食谱一页页翻完,发现早已泪流满面,不由得想给五星。
这么优秀的反战片我觉得不引进真的说不过去。
在反战的立意之外,还有着更小格局的立意,在严肃的震撼之下还有温情的感动。
这不仅仅是一份食谱,料理是不断进化的,对一个家族来说,这份食谱更是家族延续的见证,充满了为家人做料理的爱。
所以它可以不断的更新续写。
我们跟着主角完成了主线任务,这个过程中每面见一个NPC就是一个进阶。
到了最后,真实的感受到这一段过去的故事对主角带来的震撼,一步一步的,从对信任他人这一浅显道理的不屑,到对食谱背后的沉重的生命力量敬畏。
一个人因此而改变。
其实第一个泪点还是献给了反战,那句“我们在别人的国家做了什么啊”秒哭。
平民不过都是棋子,坚守料理不能成为挑起战争的理由也只是无用功,向往民族融合无可厚非,但那不是占了别人的国家来创造理想的国度。
最后的最后时空交错回到了最朴实的其乐融融做料理上,而最后的最后的最后,是料理的革新,时隔三代的革新,是一个小家族的大世界。
可以说是把以小见大讲得非常好了。
“一本食谱诞生以及流传的故事,一个家族几代的命运,一段麒麟之舌的记忆”佐佐木充对烹饪拥有极高的天赋,能够一模一样地做出品尝过的任何食物。
但由于对于厨艺和助手过于苛刻,他的餐厅倒闭,自身也欠下了高额债务,于是只能靠“为临终的人做最后一餐饭”来偿还债务。
一天,佐佐木充收到了一个奇怪的委托——寻找一本七十年前的菜谱。
一段尘封的往事,一个凝聚几代人心血的菜谱的故事通过细腻的镜头缓缓呈现。
一 叙事手法电影的叙事手法并非是通常的顺序或者倒叙,而是从佐佐木充接受中国老人杨晴明的寻找菜谱的委托开始,以佐佐木充拜访每个人物为主线,采用回忆的手法,透过不同人物的视角进行讲述,并在人物的拜访中大篇幅地以影像语言代替人物的讲述。
佐佐木充每拜访一位昔日的亲历者,便听到一段故事。
最终,菜谱的真相和他的身世浮出水面,佐佐木充才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大家为了将菜谱交给他而设置的一道解密题目。
这种叙事方法在涉及现在与历史关系的电影中经常被用到,特征是镜头在现在与历史之间反复跳跃,但同时保持了两条叙事线条各自的完整性。
通常是以某件物品为开端,或者以某件物品为线索,透过人物之口或书面记录,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一段尘封的故事。
例如冯小宁导演的《举起手来2-追击阿多丸》便是以一个漂流瓶开端。
口碑极高的电影《紫日》便是以一个八音盒开始,从一位老人的视角讲述一个中国农民、一个苏联女兵和一个日本女学生因机缘巧合结成小队穿越大兴安岭森林的故事。
日本电影《永远的零》则是以养父去世留下的日记本为开端。
可见,这是一种为相关题材电影所普遍采用的方法。
二 人物形象文中的主人公与其说是佐佐木充不如说是他的外公山行直太郎。
佐佐木充和山行直太郎虽然都拥有麒麟之舌和对烹饪的专注,但个人魅力却相差很多。
受限于篇幅,佐佐木充的形象其实并不鲜明,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比较标签化的。
影片描绘最深刻地是他的冷漠和对菜肴的专注。
冷漠体现在他不去看望养父、对委托人的感激无动于衷而只在乎金钱报酬。
另一方面,佐佐木充并不相信爱和情感在烹饪中的作用。
在他看来,烹饪就是一种技术,所谓带着爱烹饪不过是技术不足的人的一种借口。
而对厨艺的苛刻虽然着笔不多,但是影片已经告诉我们,正是这一点使他的餐厅倒闭。
充的这种淡漠亲情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可能与其个人经历有关,其父亲母亲均早逝,在孤儿园中长大,又过早踏入社会。
人情冷暖恐怕难以使充对他人报以善意,唯一的朋友只有和他在孤儿园中一起长大又一起出走的健。
前期的充基本上就是这副形象。
后期的充有所变化,他开始承认爱和信任在烹饪中的作用。
“おいしな おいし”,影片的最后,当他吃着根据菜谱做出的炸排时,恐怕也感受到了其中包含的祖父和母亲的爱意吧。
相比之下,得益于大篇幅的描绘,充的祖父山行直太郎的形象更加饱满鲜明。
在回忆的开始,受日本关东军的委托,山行直太郎和妻子千鹤从日本来到满洲国,在日本助手镰田正太郎和中国助手杨晴明的帮助下,决心制作一份超越满汉全席的食谱。
当然,他不知道这其实是日本关东军嫁祸满洲国皇帝溥仪的一个阴谋。
(其实这块挺疑惑的,日本军官的理由是让满洲国真正独立,可是溥仪只是满洲国的一个傀儡皇帝,一切军政大权均操持于关东军手中,这个嫁祸有什么真正的意义吗?
)刚开始的山形直太郎和充很像,虽然拥有很高的烹饪天赋,也有对于厨艺的专注,但同样缺乏对同伴的包容和信任。
他并不信任自己的助手镰田正太郎和杨晴明,一切亲力亲为。
对妻子的劝告也置若罔闻,反而认为是干预自己的工作。
为了制作出超越满汉全席的食谱,山行直太郎对身边的幸福视而不见,在妻子将要临产时仍然远走新京寻找食材。
等到妻子去世,山行直太郎才领悟到“あい”和信任对于烹饪的意义,开始对身边的人报以信任,终于制作出了超越满汉全席的食谱。
可是获知关东军阴谋的他毅然焚毁了凝聚了数人心血的食谱。
从这个方面看,山形直太郎是一个善良而有良知的人,他的良知便是“绝不用食谱害人,绝不在饭菜中下毒”。
当时的日本举国狂热,在时刻准备为帝国贡献一切的人群中,山形直太郎还能坚守原则殊为不易。
何况这本菜谱是山形直太郎和妻子心血的结晶,却并没有见到山形直太郎内心有多少冲突与不舍,可见他的良知与原则是远远高于自己对烹饪的热爱的。
但是这样的结果是他被日军官枪杀,女儿也成为孤儿。
疏于关心妻子,使女儿成为孤儿,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
醉心烹饪,却又烧毁食谱,且舍生取义,他无愧于自己的职业和良知。
本来作为一个普通人,义本来是与他不相干的,但是他却在紧要关头选择了义,成就了舍生取义的结果。
以为最后会大哭,结果没有,虽然感受到了导演关于战争的一些反思,但是由于影片中一些逻辑和细节的瑕疵,缺乏真实感、沉浸感,说到底是现代日本人对于过去战争年代的妄想,作为中国人看时常有点出戏。
其一,最开头的杨晴明(这个名字的槽点就很多,如果作者有深入研究应该就不会取这个名字)给佐佐木提出任务的地方过于豪华了,虽然要体现出现在有很好的地位,但是经历过战争的老人很难会是这种铺张浪费的人,在老年杨晴明身上看不到经历过战争年代的痕迹。
其二,镰田背叛山型后参加了战争,虽然有后悔,但是更多的是对山型的后悔,没有什么对战争中日本作为的反思,就连经典的那句话还是铃木厨师说的。
感觉导演虽然有前进一些,不是停留在日本传统战争无赢家的视角,但是有点只走了一半,不上不下的感觉。
(我很喜欢大酱,但是老年的这个人没有滤镜了,所以無理)其三,虽然说是做宫廷料理,料理的食材都很豪华,但是在那个年代,而且山型作为厨师也需要去菜市场,一点都没有反应中国下层人民的影子和乱世物资的不足,只是用欢快的场景带过,过于想当然了吧,虽然也可以,但是就是普通及格。
其四,最开始在北京车上的那段剧情好多余,那个胖子说的话有必要?
一开始以为有啥埋伏,看完返回想想觉得当时设想了很多的自己是个傻子,用来侧面描述佐佐木当时的无情又显得很无力。
虽然总体价值观还能接受,但是看的过程中,这些小细节一直围绕着,很难说深度地融入这部电影,明明是大导演,卡司也很豪华,但是作为中国人的立场看这种战争的历史片,就算是带着为了爱豆看的滤镜,也只能说是勉强及格。
看前半段的时候内心有无数槽要吐。
一个侵略者有什么资格谈论民族融合?
逻辑的根基都是错的,不要谈什么虚假的正义了。
阿直师傅的故事注定是悲剧,小我与时代的价值冲突最终付诸死亡。
可是再往后看,民族融合早已发生在个体上。
他们可以用俄语、日语和中文交流,他们的孩子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成长,他们做出了真正融合的料理。
其实这是一部讲述个人成长的影片,日本电影好像一向喜欢以小见大,以个人或家庭的视角反思历史,最终达成某种和解,举重若轻,像一声叹息。
叙事手法上,倒是四平八稳,无功无过。
电影的色调、配乐、服化道依旧维持了日本电影的高水准,在讲述食物这件事上,他们游刃有余。
画面切到故宫时那段背景音,传统曲调里混着京剧和城市的噪音,拿捏极准。
有点版本龙一末代皇帝的味道。
满洲国军营里的那间厨房,真是每个热爱做饭的人的梦想啊。
对于二宫和也的印象只停留在大奥里,那眼角的一抹红太惊艳,决绝与美艳几乎成为他在我心中的个人符号。
本片里他饰演一个冷漠的料理人,颠覆在我心中的形象。
有些日语的发音还带点儿方言?
真是可塑性极强的好演员。
作为一部上映的商业电影,完成度不错,只是我更喜爱日本电影里对人性幽暗面的探讨,或幽默或轻描淡写地白描,只展示,少有评述,静海深流,却在你心上狠狠揉搓。
2017.12.10第二届澳门国际影展·美食特别展映——最后的食谱
开场影展负责人上台引言:相信很多人今天是为了看二宫和也而来的,不过因为他在日本的演唱会不能来现场。
事不宜迟还是直接观看荧幕上的他吧。
全场的欢声和鼓掌啊。
说几百遍还是要说,西岛叔和nino一场对手戏都没有,一场都没有!
真的太可惜了。
为什么让充大厨去找这份食谱,到最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发展,“食谱里蕴含的爱意”没错好老土的发展可是就是吃这一套啊。
听见后面gn在抽鼻子的声音我都怀疑我是不是泪点太高了,直到最后食谱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真的眼泪就流下来了。
其实最想大力夸的是西岛叔、あおい酱、刚酱和西畑迷弟啊。
直太郎面对枪口的微笑,大雪纷飞里的千鹤,默默在充身边的柳泽,大声痛哭的鎌田,没有他们,可是撼动不了佐佐木充这座冰山的啊
美食反战题材,就像中国人很喜欢在抗日神剧里意淫一样,日本人同样在影视里面意淫了中华美食。
一个只喜欢生吃和油炸的民族是无法体会理解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的。
影片讲述的厨艺最高境界是超过满汉全席,只能说是特殊时代没什么追求了。
故事套路化严重,叙事矫情,拍摄不够精美,但其推崇的匠人精神是足够热血的。
拥有猫之舌的我看完后只觉得你们这样对待松阪牛真是太过分了!另外二狗是不是演不了不中二的中年了?
我担其实没什么戏份的
扯一堆蛋!强行治愈,不是我的菜!
日式ZZZQ,感受到了努力,大半夜看的我好饿啊……………………不过其中有几道菜,味道会真的好嘛……全片里刚哥陪聊+炒饭,GG听书+旅游
非常好看!!剧情时代交错,伏笔和爆发点非常棒!最后结局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讲述了对梦想对坚持,个人理想和名族大义的冲突,亲情友情,以及跨越国籍的信任。观看途中好几次落泪。nino戏份并不多,但作为线索把三代人的记忆串联的起来,吃食物的嫌弃脸还真不像演技(笑),电影院里看饿了。
我想做出让全世界人都幸福的料理。
挺尴尬的,想要传达的情感和呈现的菜品,还有西岛的演技。二宫没什么发挥的余地,感觉就是个串联故事的作用。还是绫野刚最生动有趣,可惜戏份太少。
那种过于圆润的意外携着温情与爱的浓度在几度拐弯抹角不断揭示真相的过程里堆积起了相当够劲的煽的力道,然后在终点便轻易地收获了观者的眼泪。但于我来说,这是一种累和乏,不再迷人和感动,只剩看后的一声哈欠和懒腰。再无其他。2+
这是一个让人完全感觉不到冲突的故事,甚至在某些时刻忘了电影的背景是那段黑暗岁月。故事的一切都围绕“食”展开,它可以让不同的民族得到沟通却跨不过政治的高墙,但能让吃到的人感到快乐与幸福,不为高官厚禄而做,不为名垂青史而做,这就是“厨”与“食”的真正意义吧。
作为戏中戏的传奇部分勉强有点意思,但没了这部分后故事就一点意思也没有了。整体上本应该是“寻找”传奇,但转折来转折去又演变成自我“寻找”,结构完全乱了套,最后就是一地鸡毛
不是没亮点的 但实在太长太啰嗦啦
如果这是中日友好40周年的命题作文,其实真的讲了个好故事,让前面的很多生硬、漫画化都变得可以原谅了。最后一次杨用完全不标准的口音假装自己讲了句很流利的中文的时候,甚至都没有人再笑了
很帅
意外地好看!跟我想象的不一样hhhh里面的中国语有点出戏hhh但是有一段简直哭成狗了 不过nino的戏份其实不算多 我怎么觉得西岛叔好像更多点
nino也老了 不能忍!没想到是一部美食电影,剧情有冲击力,西岛叔叔的中文比里面的杨晴明说得好多辣,那个杨晴明只会说好吃。(飞机上看的)
只要尝过一次就能完全复制其味道,这真的很牛。要是我也有这种技艺就好了。西岛俊秀是真俊。
很平静的讲述过程,虽然一开始就猜到了结局,不过整体的过程还是不错的。而且这是从日本人的角度讲述的抗战历史,不知道在日本国内的观众是否会喜欢了,按照国内的标准,这也是“日奸”电影了吧,难得难得。
二宫戏份并不重,西岛叔的人生真是让人从头哭到尾。“虽然民族不能融合,但料理却可以做到。/明明只是想认真做料理,为什么战争要把料理变成阴谋?/世界上没有第一料理,料理是不断在进步的,就像这个时代。”
nino滤镜加一星。
这才是究极的反战电影吧,不管厨房里日本人中国人俄国人是多么惺惺相惜温馨融洽,都掩盖不了伪满洲国满目疮痍的真相,食谱也好卢沟桥也好都只是战争的借口,有理想有才华的日本青年最终也只能死在政治阴谋的枪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