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

The Queen,英女皇(港),黛妃与女皇(台)

主演:海伦·米伦,詹姆斯·克伦威尔,阿历克斯·杰宁斯,麦克·辛,罗杰·阿拉姆,西尔维娅·西姆斯,蒂姆·迈克穆兰,罗宾·索恩斯,道格拉斯·瑞斯,帕特·拉法恩,格雷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法国,意大利语言:英语,法语,德语年份:2006

《女王》剧照

女王 剧照 NO.1女王 剧照 NO.2女王 剧照 NO.3女王 剧照 NO.4女王 剧照 NO.5女王 剧照 NO.6女王 剧照 NO.13女王 剧照 NO.14女王 剧照 NO.15女王 剧照 NO.16女王 剧照 NO.17女王 剧照 NO.18女王 剧照 NO.19女王 剧照 NO.20

《女王》剧情介绍

女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97年,戴安娜王妃车祸身亡,举国悲痛欲绝,但是英国王室人员却对此采取了逃避疏离的态度。这种漠不关心激怒了很多英国民众。民众反王室的情绪相当高涨,紧急形势让王室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但是,英王伊丽沙白(海伦•米伦Helen Mirren 饰)并没有出来稳定民心,而是携家人躲到了度假行宫。托尼•布莱尔(麦克•辛 Michael Sheen 饰)此时刚出任首相,面对此刻棘手的情势,必须尽快找到平衡各方利益的措施,让王室摆脱信任危机,女王重新修好与国民的关系,而自己也在当中树立权威。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老妈的三国时代浴血十四年穿越美国英雄神话99个月亮梦回三江杀戮都市2大秦帝国之崛起深宅入棺森林孤影乐坛毒舌嗡嗡鸡第十四季黑道与家族那夜我们行向彼方无处藏身阿卡普高第三季无名卫士三粒粗盐天王助理爱是阳光谎言真探惊世巨鳄野王我的儿子是老大故宫里的大怪兽之莫奈何的谜题星期日联赛蝴蝶密码等待着你魔女的香水我是你的小幂phone

《女王》长篇影评

 1 ) 又想起千万里之外的那个女王

   又想起千万里之外的那个女王     杨眉2009.1这个女王指的是那个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头一次想起她并且久久挥之不去,是两年前看那部片子时,那时就想过这部片子真该做《社会心理学》的最佳参考片之一。

然后就想起要写个影评。

但是因为当时没有时间做功课(查史料等),因此久久没有动笔,几个月后,才渐渐淡忘了那个女王。

这一次又想起那个女王,并且再次挥之不去,是因为电影(我想可以直译成“格蕾丝离世之后”)。

格蕾丝夫妇人到中年,有一双可爱的女儿,美伊战争后,格蕾丝赴伊参战,她的丈夫斯坦.菲利蒲则在美国本土的一个居家零售公司做一个部门管理同时自己一人带着两个女儿。

由于美国的战争宣传,菲利蒲的女儿一直认为妈妈是英雄。

片中有很多细节体现这个家庭间相亲像爱的关系,印象最深的一是片头,妈妈从远方的伊拉克战场打来长途电话:“嘿,你们好!

这是妈妈。

我在这里给你们打电话只想告诉你们我是多么想你们。

斯坦,我猜你现在正在上班,你去参加那个团体辅导了吗,我认为那是件好事。

哦,天哪,这里太热了,我不知道我下次什么时候可以再给你们打电话,我只想说:我爱你们!

我想你们”;二是为了表达彼此的思念,小女儿在妈妈行前和妈妈有个约定,那就是每天美国时间的晚饭时,妈妈和小女儿的手表闹钟会同时响起,那是属于妈妈和小女儿、也是属于妈妈和全家人彼此思念的时刻,那个时刻,正在吃饭的他们,会立刻放下餐具,静静地,闭目低头,饭桌上的爸爸和两个女儿会共同思念那个远在异国战场上的妈妈。

可想而知,这曾经是一个多么温馨的家。

可是有一天,爸爸接到了妈妈阵亡的通知!

在这巨大的灾难降临之时,爸爸顾不上自己的悲痛,首先想到的是两个女儿,他不知道怎样的告之才可以把这个灾难所造成的痛苦降到最低,不知所措之中,他采取了这种状态中的人最常做的事:逃避。

他抛下工作,甚至都顾不上和女儿的学校请假,带着两个女儿匆匆就上了路,茫然和慌乱中,似乎只要离家越远,那个可怕的消息或说是噩梦就会被甩得越远。

那个时刻,他的心理防御机制被瞬间调动起来:否认、否认、再否认,而表现在行为上则是:行走、行走、再行走!

直到他那对真相一无所知的小女儿提出一个建议:我们去“魔法主题公园”!

途经孩子的奶奶家时,当菲利蒲知道自己的弟弟已经知道真相,怕弟弟说漏了嘴,他顾不得等自己的母亲回家,拉起女儿就又立刻往前走……人们被这部片子打动,除了反战的原因之外,很大程度是因为那个父亲在听到噩耗时所表现出的对女儿的本能的爱,他在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妻子离世的消息时,凭着做父亲的本能首先做出的反应就是要保护孩子,那种深情,那种执着,那种不顾一切的决心,随着故事的继续缓缓展开,这个主题非常明确的反战片,通过这样一个父爱情深的故事来表现,视角真是非常好。

然后,不期然地,就又想起了那个千万里之外的女王,当时看电影时那种心疼的感觉又一次涌了上来。

  那个女王和上述电影中的父亲菲利蒲一样,同样是面临家人(戴安娜是她孙子的母亲)的非正常死亡,同样是家中孩子的母亲去世,同样是千方百计想要保护孩子少受伤害(女王的孙子当时一个15,一个12),同样是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母亲去世的消息,同样是孩子的最可信赖的亲人,而且——他们自己也正同样面临着巨大的震惊、悲痛(虽然内容不一定一样)甚至恐惧需要处理(这还牵涉到女王年轻时其父被刺杀那样一个创伤性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创伤),但是,不一样的是,他们的工作职位不同。

  人都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实,“人在庙堂,才真是身不由己” 呢,不仅仅身不由己,而且心都不能由己,以至于连独自悲伤都不被允许。

  所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就没有美国普通人菲利普那样幸运,菲利普的茫然和无助让那么多人为之动容,他因此而成为人们心中好父亲的典型;而女王的痛苦与茫然无措不仅无法得到人们的理解,反而成为人们攻击她的理由。

  看着电影中群情激愤的场面(我查过资料,这部片子的导演为忠实历史,在拍片前做了大量功课,因此基本忠实于史实),我忍不住想,这些乌合之众中有多少人想到过在那个不幸发生的时候,他们的女王首先是一个祖母,她的第一反应完全是一个热爱孙子的祖母在孙子面临丧母巨痛时想保护孩子、想把创痛降到最低时的本能反应?

  有多少人能够理解、愿意理解女王作为一个祖母的悲哀与伤痛?

且不说片中英国人当年对女王的痛苦和两个急需抚慰的小王子的悲伤的漠视,且不说他们借题发挥对王室不满时所表现出的极端与激愤,且不说那些政党和媒体在利用戴安娜之死上所做的种种文章,只说多年后,在中国看电影《女王》后不少观众的反应——这个女王很冷漠——是不是多少也可以反映出人们在理解他人时所受到的局限?

  我在看电影《女王》时忍不住地想,今天的英国人在看《女王》时有没有内疚感?

他们当时那样意气用事,非要女王屈服不可,提出那样不合理的要求:要王室对一个已经不是王室的人行超出标准的王室葬礼,甚至包括降半旗。

在今天,在他们看这部片子时,会不会为自己当年那样容易就被媒体煽动而出现的群体极化行为而感觉愧疚,会不会对自己那样轻易就选择从众而感觉吃惊甚至不安?

  理解他人尚且如此难,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就更不容易,正因此,我们在行事之前就一定要一思二思三思,那样才有可能把自己会给他人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也才有可能把未来的悔恨降到最低。

  理解他人不容易,被他人理解同样不容易;被他人被误解而仍然能够有沉着、冷静并做出牺牲小我、以大局为重的选择就更不容易,这样的女王,我对她唯有——钦佩。

  附:为写这篇文章,我在网上查了很多当年的史料,也看了几篇影评,有一位叫李燃的评论写得非常好,看了后有一种终于有人为女王说句公道话的感觉。

有关戴安娜,我也想发表点自己的看法,她的死很不幸。

她在为公众服务方面做了很多贡献,这是有口皆碑的,她为推进这个世界的公平正义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只是在她的婚姻不幸上,她个人当年不是没有选择,她不是婚后而是婚前就知道查尔斯另有恋人,甚至知道在他们举行婚礼前几天,查尔斯还送了卡米拉一个钻戒,在知道恋人如此不忠的情况下仍然选择结婚,她的不幸某种意义上是由她自己选择决定的。

  最后,欢迎各位到我的网站上浏览,那里有很多真正本土化后的心理学资料,谢谢。

                     http://www.yangmeipsychology.com/   也可以直接在google上用中文搜"杨眉心理学网站".

 2 ) 《女王》:1997—2007,凭付风与烛

十年前,1997年8月31日,黛安娜命陨巴黎,刚刚失掉香港最后一块殖民地的大英帝国,笼罩着混沌的末世情绪。

那时我是一个懵懂的黛迷。

从黛安娜离世起,便开始执迷于她的影像和绯闻,她活着的风情和死去的传奇。

十年后,黛安娜余影犹在,只是人情冷暖,曾经莫名的伤感早已随风而逝。

人们愿为一个美妙的转身感动,也肯为一个模糊的背影叹息,却毫无逻辑地、根本不去在意生活的本来面目。

对于黛安娜,我们又能了解多少她的内心?

在那段注定成为传奇的事件背后,一直以来,人们忽略了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一个当时已70多岁的老人。

十年后,一部电影试图走进那个敏感时刻的被称为女王的老人的内心。

在黛妃离世十年的此时,这样的安排像是反思之余的天意,也是值得尊敬的祭奠。

无论尊贵贫贱,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尊严,暴发户除外。

不能因为她是女王,就抹杀了人性的相通。

电影中的女王,首先要捍卫君权的尊严,她冷漠的开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新首相布莱尔拜见前的主仆对话饶有意味。

侍者:陛下,首相来见。

女王:是准首相,我还没任命呢。

这一来一去的对答,活现了女王对于尊严的恋战和无奈。

至于权利,早已是明日黄花。

维护仅有的王室尊严,面对1/4民众对君主立宪的反对,已在位40多年的女王的无助的坚持,至少值得叫嚣打倒君主的人们尊敬。

面对黛安娜的死,女王的苦衷被轻易地漠视了。

这个搅乱王室秩序的女人,赢得所有人爱戴的舞台又何尝不是王室。

黛安娜从一开始就被定性为弱势的、受王室压迫、被丈夫欺骗的灰姑娘,而女王只能扮演一脸冷酷、无情无义的狼外婆。

这种角色的对立,又有多少言不由衷呢?

女王一厢情愿地相信,她的子民至少可以公允地看待两个女人之间的战争:谁没错,谁又有错,或者,何必对错。

然而,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女王只能是这场战争的输家。

她对布莱尔说出的一席话,是全片最动人的段落之一:你以为,我会丢下两个失去妈妈的孩子参加葬礼吗?

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英国人,更相信他们的智慧和判断。

他们一定会抛开这些媒体制造出来的悲哀,选择静静地伤痛,默默地悼念。

毫不张扬,不失尊严,这是我们民族的处事方式,也是我们赢得世界尊敬的原因。

然而世界毕竟改变了,人们更锺情于夸张的情绪和煽情的表演。

冠冕堂皇的理由被彻底否定,尊贵如女王,却不能坚守自己的意愿,她不过是想通过沉默来守住自己的尊严。

然而不被允许。

全片刻意的冷静在女王出来探望悼念黛妃的人群时被打碎。

当女王转过头来,一脸的凄然必须要转化成善意的微笑,她走向一个手持鲜花的小女孩表示可以帮她把花递到祭奠处,女孩怯生生地拒绝,女王的心在一瞬间冷到了冰点。

而后女孩说,这是送给您的。

这是全片唯一的煽情的地方,不在结束处,是再高明不过的处理。

刚才还在为女王的辩解和不情愿会心一笑的我们,情感被毫无防备地击溃。

那一刻,女王手捧鲜花,表情凝静,走过致敬的人群,胜过电影中黛安娜最后诡异的回眸。

十年了,人们的情感从最初的狂热,走到了反思的宁静,黛安娜风韵犹在,女王又老了十岁。

十年的沉淀刚刚好,既没有遗忘,也不再冲动。

在山涧,汽车抛锚的女王背朝镜头无声抽搐,然后她看到最美的雄鹿,然后看到了雄鹿的死。

生命就在这希望与失意间流转,感动之余更多的还是承受。

 3 ) 永远的女王

20年前高中时读《傅雷家书》,让我过目不忘的词汇就是:“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这是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处世态度,也是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精英阶层人们身上常见的特征。

这个词汇用在Helen Mirren扮演的伊丽莎白二世身上倒很贴切。

电影从首相布莱尔上任开始,随即黛安娜的去世无疑似一枚重磅炸弹落在白金汗宫草坪上,媒体狂轰乱炸,民众穷追不舍,不断考问皇室态度。

在高涨的“虚拟环境”下人们的情绪里,民众已经把黛安娜当作灰姑娘,王室婚姻的受害者。

女王还天真地以为人民还是她五十年前上任时对她顶礼膜拜的民众,私生活不检点的前王妃、前儿媳妇被狗崽队追逐致死不过是自己家庭私事而已。

女王如果读了美国新闻学家李普曼Walter Lippmann的《公众舆论》,和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的《乌合之众》,处理这场王室危机公关事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吧?

他们还在皇家园林打猎休假之时,外界已经舆情鼎沸了。

好在还有首相,年轻的首相抓住一切机会进言,挽救了王室形象于危难之中。

最难忘的一幕是女王独自驾车在皇家御园的山峦和溪流中驰骋,在河滩上抛锚等待救援时,她看到了拥有14个叉的雄鹿,他们俩目光对视力了一会儿,女王眼睛湿润了。

Helen Mirren诠释的女王比女王自身更符合人们心中对女王风范的期待吧?

整部片子流畅、清新、优美,矛盾处理和解决都消于无形。

暗自感叹,只有英国能拍出这种味道的片子啊!

2007年1月22日伦敦雾

 4 ) 刑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每个人都有放弃和坚持当鹿吊起的时候,当女王走上圆形的讲台的时候,他们是如此的相似

 5 ) 女王受委屈了?

这个电影是说女王受了委屈了?

她拒绝对戴安娜表示哀悼是对的?

媒体和国民错了?

看电影前先看看历史吧:1996年8月28日解除婚约,戴安娜获准保留“威尔斯王妃”的头衔。

戴安娜虽然和查尔斯离婚了,但她仍然是王妃,这个头衔是皇室给的,那凭什么女王反问布莱尔 “难道她没和我儿子离婚吗?

”只要她还有这个头衔,布莱尔就可以说她是人民的王妃,公众就有权煽情地悼念她并指责皇室的冷漠。

我们有时甚至可以对远在异国他乡的受苦受难的人表示同情和哀悼,怎么对曾经是自己儿媳的人表示下哀悼真的这么难吗?

你再怎么不喜欢她,人都死了,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呢?

你可不可以考虑下活着的儿子和你儿子的儿子的感受?

我如果是小王子们,有这样的奶奶,我一定和她绝交,因为她太冷酷了,太无情了。

她珍视的是那些腐朽的体制传统和荣华富贵,就是不珍视情感。

另外,女王的干练、稳重和识大体貌似招来了不少粉丝。

正是她太强了,造就了她那窝囊废一样的儿子。

一个堂堂的国王,谈到如何处理自己前妻的丧礼时连P都不敢放一个,在老妈面前大气都不敢出,甚至连自己正常的想法都不敢表达呀。

一个对自己的儿子的自尊都忽略不见的女人,我鄙视她。

 6 ) UK, dignity and calm.

That is why i am so keen on UK. Here a kingdome comes along with dignity and calmn. But the queen drived herself and the castle seemed a little small, decoration isn't that grand. What is worse, the prime minister actually lived in such a flat instead of a mansion? ( UNBELIEVABLE \O/ )

 7 ) ■ 女王屈膝。谁没落了?

她说:我选择静静地悲伤,默默地哀悼。

我以为这是我们民族一贯做事的方式。

从不张扬,但不失尊严。

她没说错。

但是她错得厉害。

她没有得到她一贯事奉,也一贯爱戴她的,“她的人民”所给予的理解和支持。

因为她简直是“不合时宜”“不识时务”。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所信仰并身体力行的“低调和隐忍”,“职责第一,个人第二”成了授众人以攻击口实的把柄。

她也没想到,不止大英国昨日的辉煌已成历史尘烟,英伦文化最后一点精神底蕴也如西行落日,在慢慢消散它的余晖。

这是一个高唱展现自我,宣扬离经叛道的年代,人们需要的是倾泄,而不是压抑自己的情感,无语承受误解。

传统很苍白,尤其是当其面对现代传媒机器的强大。

观念其实早已改朝换代,想要颠覆的也不仅仅是区区英国王室所代表的君主制。

人民不答应她独自处理家事,因为平静与沉默一向有很高的机率被当作“冷血”看待。

一个老人最终只得选择了退让。

英国皇室老了,她的时代一去不返。

但与其说王室没落,女王屈膝。

倒不如说是她所代表的内敛行事的原则与方式的没落。

是以她对她的首相说:不,这不是谦逊。

是屈辱--忍辱常常跟随负重之后。

它们相伴偕行。

她不要趋附于政治企图和媒体企图联手制造出来的“大悲大哀”,这种万人空巷,齐声歌哭的举动,不知怎么总让我联想起文革,都是属于轻易被煽动起来的集体性狂热。

从不认为一场举国发烧事件能给什么深邃的主义或者情感找到出路。

“革命”这个词听起来总是轰轰烈烈、一片绯红,相当蛊惑。

但是戴妃事件中,我看不到什么是有别于偶像崇拜。

一个自主脱离王室的人,究竟需不需要在其死后,从新回来享受当初所誓言要放弃的整套王室的尊贵?

答案应该是否。

当然,这一切并不是戴妃本人的授意。

我想她若是泉下有知,也许,只是也许,会从棺木里坐起,扬手告诉众人莫以她的名义谋自己利益,妨死者升天,耽误她匆匆赶路。

 8 ) 文革在哪个国家都可能发生

在英国或者在中国都一样。

愚民永远存在,在某些特殊场合下,可以占绝大多数。

媒体是促成民众转变的杠杆,媒体齐心协力时几乎无坚不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或者九十年代末的英国,都是这样。

前王妃比女王强悍的地方在于,她成功地橇动了这根杠杆,虽然不幸被杠杆砸死,但也让杠杆拨动了地球。

在她身后地球按她希望的方向疯狂旋转。

看完这个片子,我对女王充满敬意。

她在疯狂面前尽可能地保留了一个高贵的女人应有的尊严,包括她对戴安娜之死的冷漠一个正常女人,对前儿媳在媒体面前的所做所为,如能轻松原谅,那就太不可思议了。

而查尔斯,这个男人·····

 9 ) 屈膝,还是学乖?

1997年戴安娜王妃车祸中香消玉陨,那时候我不过是个尚未开窍的初中生,并不懂得欣赏传奇,更不要说为之掬一把同情之泪,呵,做什么,我又不认识她。

不过1997年在英伦三岛,却着实有一个人因为不肯为之当众哭泣而身处险境,落得千夫所指,横遭诟病。

这个人就是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当是时,英国王室对戴妃之死反应冷淡,举家避居行宫巴尔莫罗堡。

这一做法激起民愤,媒体火上浇油趁势抨击君主制,女王的地位岌岌可危。

上任仅三月的首相布莱尔斡旋其中,终于说服女王“与民众共同悲伤”,平息了这场风波。

电影《女王》围绕这一事件展开。

但我没料到这部片子可以拍得这么好看。

女王有银灰鬈发,细薄嘴唇,讲一口矜持的伦敦音,戴低调柔润的珍珠饰物。

她那么尊贵乃是由于她的权威来自久远的岁月,根基深厚,一千年来,曾称霸一方。

于是我们看到,布莱尔在她面前单膝跪地,接受任命。

而接下来女王貌似漫不经心地同他讲起,“你已经是我第十位首相了,我的第一位首相是温斯顿•丘吉尔”。

听起来真叫人咋舌是不是?

戴妃之死令举国大恸,白金汉宫门前祭成花海,面对镜头,民众哀哀痛哭。

自由派人士称王室为“一群憎恶自由、感情迟钝的怪胎”。

而急于登基的威尔士王子,做好一切准备随时抛弃他的母亲,叛逃向大众的怀抱。

实在讲,他甚至还不如首相布莱尔来得忠诚。

但女王极力维持贵族的格调,隐忍的感情方式。

对于民众的误解,她说——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英国人民,更相信他们的智慧和判断力,我相信他们随时都会摈弃这种由媒体制造出来的大悲大哀,选择静静地伤痛,默默地哀悼,这是我们民族处事的方式,毫不张扬又不失尊严。

不过你知道,我们这个世界奔跑过甚,一切崩溃得太快。

老罗素早已说过,人们迫切希望改变自己的地位,并且正热衷于使地球表面各个部分看上去都彼此相像。

呵,甚至必须要有相同的悲伤,而表达悲伤的方式最好也要一样。

真的讲不好,1997年那个非同小可的盛夏,究竟是民众通过媒体强制了女王,抑或是媒体借由民众对女王施加了它日益膨胀的暴力?

想想真叫人心凉。

影片中有一头寓意深远的雄鹿。

它很美,鹿角有十四个分叉,站在清晨的薄雾中好似神明,高贵典雅。

这头鹿出现之前,女王在哭。

她站在河水当中,镜头里只看到她抖动的肩和背。

之后她回头,见到雄鹿,被它的美击中,连眼泪也忘记抹。

这鹿好像专程来同她打个照面,容她向它道别。

次日,女王得知雄鹿已被射杀,驱车赶往猎场,看见鹿倒挂的身躯和砍下的头颅,她知道,旧时光不再了。

呵,真正的贵族统统走错时光隧道。

他们是豹,卓尔不群,但不幸得很,这个时代早已臣服于豺和土狼。

最后,在戴安娜的葬礼上,人们为一篇煽情的悼词鼓掌、起立、流下热泪。

而女王寂然不动,临了,她举起手,揉了揉眉心。

你看,女王并没有屈膝,她只是学乖。

我的微信公号:逍遥兽

 10 ) zt陶杰连续三日专栏评《The Queen》

【】英女皇和鹿 苹果日报 2007-03-06黄金冒险号    《英女皇》是一出很奇怪的小品,很像所谓「纪录式的戏剧」(Docudrama),把戴妃之死的新闻片断,与剧情穿插起来,却因为海伦美兰,还有演的是英女皇,变成一部很独特的戏。

因为全片其实只看一人、一事、一景。

人,自然是海伦美兰的演技,英女皇也是一个任由国家摆布的演员,最后她为了戴妃之死,化妆向全国电视广播,海伦美兰演的是英女皇,但英女皇也是一个演员,这是一场奇妙的戏中戏。

  然而一事和一景,却不是结局的这段,而是英女皇独自驾车,在一条小河搁浅,她抬头看见一头公鹿──王夫一族正在狩猎,这头公鹿正是他们追踪的猎物。

英女皇困在冬天的这条河里,与公鹿打了个照面── 「你多美啊,」她赞叹,远处传来王夫们的猎鎗响。

这时英女皇起了怜爱之心,呼唤公鹿逃走,鹿走了,她松了一口气。

公鹿逃到了隔邻的野地,躲过了王夫的追捕,然而几天之后,英女皇发现,这头鹿子还是被猎杀了,隔邻的地主告诉她,是伦敦的一个投资银行家猎杀的。

地主邀请英女皇参观鹿的尸体。

一事和一景,就是这一幕。

猎鹿的这一场,暗喻黛安娜之死,黛安娜的名字是希猎神话里的狩猎之神。

  黛安娜任性胡为,招惹王室恼怒,尤其是王夫。

黛安娜跑到巴黎去偷情,在狗仔队的追逐中,客死在邻国。

英女皇独处的时候,很同情这只野鹿,只有她一个人搁浅在天地之间时,真情方才流露。

叫野鹿快走,是不是在黛安娜自由不羁的性子里,英女皇也在自怜?

她也是深宫里的女人,一切都端庄有序,她无从享受逍遥自在的快乐。

但公鹿终于被杀。

英女皇看了尸体,没有说出她与这头动物有过一面之缘。

她把惋惜和哀痛收藏得很深,地主为猎物自豪,英女皇冷冷说一句:「替我恭喜那位银行家吧。

」感情到了如此内蕴含蓄,方是境界。

看《英女皇》,仅看一人、一事、一景,就是海伦美兰演的这个人物,就是猎鹿的这件事,以及在荒野的这个场景。

野有死鹿,也曾经是诗经古远的哀愁。

【】菊花和美酒 苹果日报 2007-03-07 黄金冒险号   《英女皇》的戏味很淡,围绕戴妃之死,公众知之甚详,没有阴谋论的内幕,编剧没有发挥想象力的余地。

例如,不可以写王夫跟MI5特务组织秘通电话,问对方「搞定了没有」,也不能把戴妃之死「创作」为谋杀之外,而且执行的其中一个狗仔队,原来就是○○七,而且在车祸现场,由丹尼基格扮演的占士邦,情深地凝视着昏迷的戴妃,画面倒叙三年前,在爱琴海的一艘游艇的双人床上,占士邦跟黛安娜做爱缠绵,今天,看见旧情人跟一个埃及佬车祸浴血,这位多情皇家特务静静在流泪。

  既然不可以这样写,编导绑住了手脚,没有鱼翅、鲍鱼、海参、星斑,怎样烹出一席好菜?

这就考究工夫。

全片的唯一冲突,就是「王妃暴毙,英女皇应不应该露面,应全国民情,公开哀悼?

」一来黛安娜是皇室之敌,二来并无先例可援,三来最重要的一点,是身为皇室元首,不可以随便流露伤感,因为正如片中一个角色说的:「善于隐藏情感,是英国在世上备受尊敬的原因。

」感情不是压抑,而是隐藏,更不可以宣泄,这是很深奥的哲学,也是英国人和德国人的条顿民族,跟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的拉丁民族的基本差异。

在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眼中,英国人活得很辛苦,但皇室必须表现国家尊严,戴妃车祸,保持沉默就是国家尊严。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压力,编导为英女皇虚构了猎鹿这场戏,只有在独处的时候,英女皇才对眼前的野鹿发出由衷的赞叹:「你多美啊」,这是英女皇最人性流露的时候。

  她听见王夫在远处狩猎的鎗声,呼唤野鹿快逃,焦灼之情,溢于言表,但野鹿逃得过初一,躲不了十五,还是被另一个猎人宰杀了,还邀请英女皇观赏鹿尸,即使在如此私人的场合,英女皇也不可以讲:「我刚见过这只鹿,牠是我放生了的动物,想不到被你们杀了。

」她只能说一声「恭喜」,她没有流泪的权利,也没有公开表示悲痛的自由,因为「善于隐藏感情,是英国在世上备受尊敬的理由」。

戴妃性好自由,追求情爱,轰烈死在邻国狗仔队的狩猎之下。

英女皇一生安逸,却只是高贵的囚徒。

人淡如菊,情浓似酒,如果能同时拥菊花和美酒的情怀,是幸福的,《英女皇》是一部淡恬而深沉的戏,说尽了人生的哀愁。

【】藏的学问 苹果日报 2007-03-08 黄金冒险号  一个好故事,会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英女皇》的故事情节很淡,主题却很浓,就是一句话:「善于隐藏感情,是英国在世上备受尊敬的一个原因。

」英国文化的长处,在于一个「藏」字。

例如,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座落在武士桥的豪宅区,四周都是博物馆,是一所名校,但是帝国学院没有一个很显赫的霓虹灯招牌,更没有所谓的领导人题字。

不仅帝国学院,任何一所显赫国际的机构,从皇家学院、皇家国际战略研究所,从牛津的基督学院,到BBC电台,一副招牌只是很小的金属匾,很不显眼地钉在门外石墙的一侧,字体很小。

  外来的游客,拿着一张地图,四处仰望,就是找不到。

首相府也建在一所不显眼的老房子里,英国人相信,越有实力,越是要收藏,情感当然也是一样。

英国的小说,不论喜怒哀乐,从《傲慢与偏见》到《简爱》,都是淡淡的,从无散发江滨、歌哭山林的激情。

虽然一海之隔的法兰西,出产了《悲惨世界》这样的作品,气势磅礡,爱恨澎湃,雨果是一头激击长空的大苍鹰,俯冲而擒,但英国的小说家,喜欢叙述鸡毛蒜皮的琐事,像一群啄余谷粒的鸽子。

老鹰觉得鸽子没有出息,但鸽子却觉得,不一定在蓝天和峻岭,在教堂的日影和青苔的檐阶之间,更有细节的天地学问在。

    法国人热爱革命,用暴力推翻皇室,英国人觉得法国人很疯狂,激情驾驭了意志,感性推翻了理性,无论在艺术有多大的成就,这样的民族总是低一级的。

福尔摩斯侦破谋杀的过程,也是一样,一宗谋杀案发生了,出现一具女尸,是谁干的?

福尔摩斯对于「沉寃待雪」、「锄强扶弱」、「替天行道」之类的道德理由没有兴趣,他把每一宗棘手的谋杀案,当做一局艰辛的围棋,一个高深的填字游戏,一道科学的不解难题。

他对死者并无怜悯,对凶手也没有仇恨,福尔摩斯有没有血性?

读者不知道,这一点,也不重要。

只知这位高人,从拆解一个迷局的过程中得到快感,小说家把这个过程写出来,就是一种文学和娱乐的成就。

英国在世界文明之中,是一项伟大的资产,正在于当世界都陷于歇斯底里的疯狂中,只有英国人是冷静的,做到这一点,先要习惯孤独。

电影《英女皇》的主题很深,对于民情喜欢大喊「我们崛起了」,喜欢集体唱K、猜枚,群起冲凉揼骨的国家和地区,这是一部大闷戏,看翻版《黄金甲》好了,这部戏不要花寃枉钱进场。

《女王》短评

看到搞笑的潜力,但女演员是妈妈说要努力的方向

9分钟前
  • 小子路
  • 还行

责任第一,个人第二;女王不好当。

11分钟前
  • Louis
  • 推荐

全世界最担忧皇室制度在当下存在意义的莫过于皇室自己了,由这个疑问而引导出在种种事件,尤其是在不断改变的世事境况下皇室究竟应该如何定位自身从而“合理”地回应。戴安娜逝世确实是一个探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的角度。喜欢全片不拖沓以及焦点集中。女王河边独处那段演得很走心。但总觉得差了口气……

14分钟前
  • 等待如果
  • 较差

太政治化了··政治的太假了··演得还不错吧

18分钟前
  • July
  • 还行

07.11.7对于事实并不了解,所以不能有发言权.但这部电影看上去很像是为女王辩护.海伦米伦还是在高斯福德庄园里演技惊人.

23分钟前
  • jessiestone
  • 还行

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 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王室的困境 致敬 戴安娜

24分钟前
  • 凤瞳
  • 推荐

[PhD] 大家都不容易 女王也不容易

29分钟前
  • Ivan
  • 推荐

“不洒狗血,不作秀;责任第一,个人第二。这是我一直一来受到的教育”

31分钟前
  • 次非
  • 还行

舆论的力量岂止可怕,简直就是恐怖。

33分钟前
  • 树木希凉
  • 还行

如果不说它是喜剧,我会给它打更高的分。因为女王好棒,但从头到尾我都没笑

38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还行

看完后,更觉得皇室没必要存在了

39分钟前
  • 豆友1484677
  • 较差

让只知道民主、共和的人看看,君主、贵族。

40分钟前
  • yanggzz
  • 还行

不知说什么好,只是因为得了奥斯卡奖才想看一下,但看完后也没觉得有怎样

42分钟前
  • yangyxy
  • 还行

2006.3.27

47分钟前
  • Utopia
  • 力荐

以简单的故事力图接近最真实的女王,除了对女王形象的细腻刻画,和对其家庭的描摹,还着重描绘了女王与首相布莱尔间亦师亦友的关系,影片对女王的刻画相当出色,当然也有海伦·米伦的演技加成,而影片整体只能算中规中矩,虽然以较为新颖的角度切入,叙事也相当具有风格,影片也有较为精彩的片段,但影片整体把控不是很好,全片过于平淡,高潮戏的位置和力度的考量都稍有欠缺,有些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传记片中不够出色,但好在有海伦·米伦的演技加成。

48分钟前
  • Serge
  • 还行

从国王的演讲,到The Queen,英国人的内敛气质一如既往。

50分钟前
  • Rick
  • 力荐

毫无意义

54分钟前
  • 很差

Bend over to Helen Mirren!

57分钟前
  • dormant
  • 力荐

对我来讲,略微有点教科书+演wiki词条了(传记片容易犯的毛病)。不过还是很惊讶于在戴妃之死这么多年后,我有看到整个事件中的另一个视角。Helen Mirren的演技占去了一大半的好(小女孩献花那里让人动容),另外我也好喜欢Michael Sheen演的Tony Blair啊!

60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I give you the "Queen"

1小时前
  • 戈戈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