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激光就是一种最常见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基本粒子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满足泡利不相容原理的费米子。
另一种服从玻色爱因斯坦统计的玻色子、对玻色子来说,不存在彼此之分,你不能通过编号放在不同的格子里的方式来区分,宏观世界的区分方法在这里是不管用。
你也可以理解成所谓不同的粒子本质其实是同一个粒子所有玻色子的自旋要么为0,要么为整数。
而费米子的自选是半整数。
所以偶数个费米子形成的粒子对,也构成了玻色子。
对玻色子来说,它们可以被激发到完全相同量子态。
这时候大量的粒子集合体的行为就如同一个粒子一样。
通过这种方式能实现让宏观物体(假定这个宏观物体是由玻色子构成的)呈现出宏观世界可以观察到的量子效应。
这个宏观物体能够被一个粒子的波函数描述。
这其实有点类似刘慈欣球状闪电里描绘的宏电子,但实际电子是费米子。
但大量玻色子应该是可以聚集形成的宏量子。
量子效应一个最典型的就是波粒二象性。
也就是一个物理对象同时是波又是粒子。
所以电影里呈现的玻色爱伊斯坦凝聚态的人能穿越障碍物就不奇怪,这和光波能穿越玻璃是一个道理。
能高速移动也不奇怪,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物体具有超流性能,流动时候不受任何阻力,没有任何粘滞力电影里的描绘还是很符合科学原理的。
其实既然其满足波粒二象性,应该还有许多神奇性质,比如不被观测时波函数发散,被观测时波函数塌缩。
还应该满足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无法同时确定其空间位置和动量。
对其空间位置定位越准,则其动量变化区间就越大。
这电影中似乎表现得还不太充分。
电影里描写的凝聚态人,本身是没有意识,男主角通过破坏某个开关,导致所有凝聚态人停止行动并解体。
这个许多观众觉得无法理解。
其实电影最后应该已经交代了原因,男主走到最里面,发现许多装置里放着人的神经系统(大脑、脊髓)。
凝聚态人本身其实就等价于一个量子,能够用波函数描述。
那么片中的设定应该是在人的意识活动和凝聚态物质之间建立了量子纠缠。
人的意识的自我观测能使得凝聚态人的的波函数塌缩,形成稳定的实体,并且受意识的支配而运动。
而片子里男主角破坏的那个装置应该就是维持那些容器里神经系统的意识和凝聚态人体之间纠缠态之用。
破坏了量子纠缠。
波函数发散,就无法维持稳定的凝聚态了。
就呈现出最后全体瓦解的情形。
这个科幻电影描绘的凝聚态人,比大刘球状闪电里的宏电子和量子人,其实更靠谱一些,科学根据更充分点。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相当高质量的科幻片,一部很罕见能符合科学原理的科幻片。
2016年,科幻动作电影《 幽冥 | Spectral》哈,上来必须赞美一番,没想到这个电影挺好看,视觉效果也非常讨喜,剧情清晰,套路明细,结尾升华。。
剧情还能圆的回来,非常标准的好电影。
开始以为灵异电影,最后用科学揭开真相。。
非常有走进科学的感觉,主角拯救世界,没有太多的BUG,一步一步来,剧情喜闻乐见。
场面很有大型游戏的感觉,机械灵异,能量炮,最后机器狗,感觉帅的一P,最后也升华了一下主题,战争的亡灵。。
确实有点小感触呢。。
然后士兵继续走向前线。。
很有感觉。
---我是帅气的分界线--推荐指数:★★★★☆(9/10分),最近烂片中,不容易遇到的大爱电影多给1分,推荐小伙伴们 看看 挺好看的!
在不久的将来,战争会是什么样子?
这部电影给了很好的回答。
不想去谈科技飞跃后的战争,那些太玄乎,有生之年或许看不到了。
但是这部电影描绘的战争如果发生,或许可以在新闻里看到。
“敌人”只是一种在电影当时科技水准下正常的产物,就如核武器先后研制出来,早晚会生产出来的,对敌武器也是如此。
电影展现了一些细节值得我们揣摩。
军队的东西拆一拆拼一拼,就可以组装为另外的武器,这是多么模块化的世界,这样的军队正是将来所必须的。
智能机械参与战争,见最后决战时改装的机器狗。
相对老式的武器(AK47系列等)依旧在服役,也能与装备先进的美军对抗。
这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反战电影,不管是男主一开始反战的愤慨,还有那些流言,更不谈那倒下的孩子,亦或者是男主最后坚定的离开,诸多细节充斥的反战情绪。
战争不是儿戏,新式武器带来的死亡不仅仅是对手的,影片结尾,幽灵哪个又不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呢?
愿有生之年,世间太平。
最近有部美国电影<<幽灵>>高清版资源出现在国内各个盗版网站上,不怎么知名。
本以为是3D动画电影,看了才知道是好莱坞最新出品的战争电影。
《幽灵》这部电影出彩之处在于敌方研制的一种前所未见的全新武器突然在战场中出现致使美军所依仗的先进装备打遍天下无敌手,肆无忌惮干涉别国内政,势如破竹斩获敌方目标的傲慢戛然而止,前线士兵伤亡惨重,被打得扑满大街了。
一时之间美军懵了,从上到下束手无策,军方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寻找对策便成为美军火烧眉毛之痛。
这种武器仿似鬼魂,有点独立意识,三五成群。
几乎沒有任何物理特性,子弹如同打在空气里,穿身而过,却沒有任何伤害。
但它对人类却有巨大的杀伤力,白天黑夜对其行动毫无阻碍,更让人恐怖,不寒而栗的是这种鬼魂越来越多,几乎遍地都是,轻轻松松飞檐走壁,蜂拥而至。
到处追杀美军,紧咬不放,。
而其又具备隐身能力,来去迅速,无影无踪,人一但触碰旋即挂掉,无一幸免。
如果没有特殊的探查设备,单凭肉眼无法识别。
坦克,飞机等诸多武器被其视为无物。
几乎找不到其的任何弱点。
无庸置疑,美军一败涂地,总部基地都被其完全摧毁,甚至总司令将军也沦落到难民营与平民一起躲藏。
他哀叹到世界末日真的到了吗?
(微信公众号:历史挺有趣)第一次对不可一世的美国军队产生了质疑。
与《独立日》一样的套路,幸运的是到了最后某个军方尖端装备科学家依据自己的判断和验证找到了来自敌方鬼魂的弱点,并且发源地也被其挖掘到了。
美军借此契机重振旗鼓,展开绝地反击,直捣敌方总部,一举反败为胜,将敌方研究成果为我所用。
强大的美国军队的自信心又回来了。
这部电影也深深的反映出美军对未来战争的忧患意识。
(微信公众号:历史挺有趣)不知道的东西才是最可怕的。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历史又不悠久,又沒有文化的积累沉淀。
只能面向未来寻求素材,人为的制造威胁。
这部科幻,恐怖类型的电影,并不是什么大制作。
但情节紧凑,层层推进,高潮迭起。
尤其是开始时鬼魂在黑暗狭窄的空间中突然出现,扑于人身上。
勾起了观众巨大的观影好奇心值得称道。
悬疑,探究电影剧情的发展结局便成为观影的动机,前后呼应完整,麻雀虽少,五腑齐全。
细节的处理相当到位。
比起国内某些所谓的大制作,看了开头就不想看下去的烂片要好上不少。
相对而言,恐怖片的制作成本是最低的,但收获的票房却是不成比例的高,非对称获利。
迄今为止,因题材的限制中国并没有完全严格意义上的恐怖片。
不是没人想到,而是政策的红线闯不了。
遑论欧美大热门的《电锯惊魂》系列电影,日本的《午夜凶铃》等等。
这些电影的相继出现,绝对是迎合电影市场上观众的需求。
这部电影小而细致,有兴趣的影迷可以观赏下这部爆米花电影。
Netflix自从2015年开始拍电影以来,一直尝试各种类型各种题材的电影。
2016年12月9日,它上线了自己的第一部战争科幻电影:《幽冥》(Spectral)。
这是一个很大胆的举动,因为现在的科幻片真的不是谁都能拍的。
归根到底,科幻总要展现一些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景象,这就要花钱,有了钱,才能拍出《星际穿越》、《火星救援》这样的作品;如果没钱,那一定要有一个好点子,用思想上的快感取代视听上的快感,比如《机械姬》、《龙虾》这样的作品。
对于初涉科幻圈的Netflix来说,这两种高度它都很难达到,所以它基本都在捡别人用剩下的拍。
它的第一部科幻片《超时空传输》(ARQ)就是走的小成本路子,这是一个关于时间循环的故事,基本是一个科幻圈用滥了的梗,但是拍得很规整。
战争科幻绝对属于高成本路子,很难拍。
于是这次Netflix又从老式科幻片流派中取经:美国大兵打怪。
这个流派在上世纪8、90年代以及本世纪初非常流行,但大多数都沦为了烂片。
本片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没有把打怪变成一出闹剧;同时,影片又赋予这些怪物以现实的土壤,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这就使得这部影片既有怀旧的味道,又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了。
说了这么多,我们来说说这部电影本身。
它目前在豆瓣电影上有7.1分,这在战争科幻中相当不易。
首先,电影的名字颇为耐人寻味:“幽冥”,原文Spectral,它包含两种意思:一个是物理学意义上的,意味“光谱的”;还有一个意思就比较直接,“幽灵的”。
有趣的是这个词既包含了科学的、理性的一面,又包含了精神的、感性的一面。
而看过电影后就会发现,电影以它为片名,是一语双关。
电影的故事背景颇具现实意义:东欧小国摩尔多瓦连年内战,政府军与叛军战乱不休,人民流离失所。
当然从电影中可以看出,政府军和叛军背后分别是美国和俄罗斯政府。
美国直接派出部队,赴摩尔多瓦参战。
随着战事升级,战场上谣言四起:一种无形的幽灵正游荡在城内的大街小巷,取人性命。
起初并无人相信这种无稽之谈,然而即便是战事越来越惨烈,人们仍然能注意到,越来越多的人——无论是政府军、叛军、美军还是平民——都离奇丧命。
美军新配发的战术目镜,捕捉到了战场上幽灵一样的人影,但无人知道那是什么。
于是目镜的发明者、我们的男主角马克·克莱恩(詹姆斯·戴尔 饰)被从美国本土叫到摩尔多瓦,与中情局女特工弗兰·麦迪逊(艾米莉·莫迪默 饰)、三角洲部队一起试图搞清状况。
这里要说一下演员阵容。
网络电影,没什么大牌,但基本都是各大电影电视剧里的黄金配角和大熟脸。
例如男主角詹姆斯·戴尔此前就出演过HBO美剧《太平洋战争》的三名主角之一,以及漫威影业《钢铁侠3》中反派的邪魅小跟班。
这个男主很讨喜,属于高智商冷幽默。
他为国防部开发军用装备,但非常厌恶进攻性武器。
影片开头他发明了一种蒸发敌人水源的装置,一群国防部官员过来参观,希望他能在活体身上试试,当即遭到他反唇相讥:
女主角艾米莉·莫迪默则出演过《新闻编辑室》中的麦肯齐·麦克海尔。
影片接下来的故事既有很多动作场面,也笼罩在惊悚而诡异的氛围中。
因为这个团队不但要面对战乱丛生的摩尔多瓦街头,还要追查险恶的超自然力量。
故事总体的架构,是遵循了过去的美国大兵打怪流程的,有的人会觉得比较套路,但这个流派的爱好者会觉得很爽,因为本片算是在这个流派中做得出类拔萃的了。
故事前半部分是惊悚片,阴森的东欧建筑加深了恐惧感。
虽说是网络电影,但投资绝对是够,这是Netflix的一贯尿性。
电影有很多摩尔多瓦城市街头的全景、俯拍,不像有些小片子搞一些室内场景对付一下。
而且电脑制作的战乱中的城市颇具东欧风情,很吓人也很有味道。
后半部分真相渐渐大白时故事就变成了科幻片,这个时候整部片跟《异形2》、《星河战队》、《毁灭战士》这类片的风格就比较像了:身着重甲,手持逆天武器,身边机甲助攻,向潮水般的敌人进攻。
当然我觉得最像的还是《最终幻想:灵魂深处》,感觉直接就是受到了它的启发,尤其是片名和敌人的样子是如此相似。
《最终幻想:灵魂深处》
《幽冥》我觉得主创一定是《最终幻想》爱好者。
《幽冥》不但和《最终幻想》样子像,而且它也像《最终幻想》一样试图在紧张刺激的故事中再做一些思考。
这就是它比单纯的美国大兵打怪要推陈出新的地方了。
我们前面说过,“Spectral”有两种意思,“光谱的”和“幽灵的”。
前一种意思指的是男主角马克发现,片中敌人是人类肉眼不可见的,但却可以在其他的光谱中看到;后一种意思是迷信的当地人对这些东西的称呼。
他们认为战争的恐怖唤起了超自然的力量,唤起了死者的灵魂,迷失的灵魂,它们被困在生与死之间,无法安息,于是只能为祸人间。
对当地人的解释,中情局特工弗兰不以为然,马克也认为不够科学。
马克和当地人对“幽冥”现象的解释角度,一个理性一个感性,互相冲突,又互相呼应。
电影的这个处理,是动了点脑筋的。
往浅了说,是在打怪之余顺便反思了一下战争;往深了说,是用了一种超现实的表现手法来表现战争。
这种手法在其他电影中也有很多运用,比如2010年卡普空自己出的动画电影《生化危机:惩罚》,也发生在虚构的动荡的东欧前苏联加盟共和国。
虽然它只是根据游戏创作的打怪动作片,但通过人与怪物的对比,同样表达了“战争中只有人是最可怕的怪物”的主题。
2016年一部发生在两伊战争背景下的恐怖片《阴影之下》,也借鬼怪喻时局,反映出可怕的不是鬼怪,而是时局与战争对灵魂的压迫。
《幽冥》还有这一系列电影,都通过将战争的恐惧具象化,让角色和观众都能感知得到,所谓国之将亡,必生妖孽;心里有鬼,才处处见鬼。
电影结尾,男主角马克发现了“幽冥”产生的原因,同时也见识到了生不如死的被试验者。
影片又借马克之口从现实的、“科学的”角度再次重复了当地人对“幽冥”的认识。
不知为何,当地人的迷信想法,竟与现实惊人地相似。
隐喻与现实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如此有头有尾、有始有终的打怪片,已经不多见了。
当然,《幽冥》并非没有毛病。
电影对“幽冥”给出了一个很科幻的解释,可惜不太科学;男主角马克,虽然在开篇有铺垫他废物利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很强,但后面一夜之间给一整支军队造出武器装备业太逆天;情节上有一些小bug,为了不剧透也不在这里再细说。
另外,影片比较含蓄地暗示了,这个烂摊子是老毛子的黑科技搞出来的。
但不管怎么说,《幽冥》这个打怪片拍得有模有样,完成度高,还有自己的思考和新意。
这个类型片的爱好者,千万不能错过。
看这电影名以为是部恐怖片,结果是部科幻片,而且很有意思的科幻片。
套路虽然很美国,都是科学家和美国大兵打死了怪兽,这个怪兽的出现让军方很困惑,找了科学家,科学家在一次次的挫败后来个顿悟,然后组织了反击,打败怪兽。
这一部科幻的亮点是能把鬼魂或者说幽冥引向另外一个物理状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这为以后的鬼片和科幻片互通开了一道门,亦鬼亦幻的局面即将开启。
鬼片里,鬼魂将会赋予科学的定义,科幻也在鬼魂的基础上更加天马行空,没有科学不能解释的鬼魂,也没有鬼魂达不到的境界,科技加鬼怪,啧啧啧,这要能无限扩展的意思啊,哈哈哈!
虽然这些年看了不少企图用科学解释鬼魂的片子,但都很牵强,这部片子有点不一样,从理论到实践,包括技术手段都很充分地展示了一个鬼魂从科学的角度的由来,而且毫无违和感,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结尾在意料中,但最后展示幽冥的由来这段还是很脑洞打开的,分子级的人体扫描,1:1的凝聚态人体打印,科研员神经系统控制,都很有料。
看到最后,居然还有一层反战的意思,体会到电影最初科学家的一句话:你现在还有科学家同情心吗?
值得推荐。
开头就是哇这些东西是什么太恐怖了吧,后面是哎呀我懂了原来就是这玩意儿,最后是无论什么在主角面前都是渣,从头到尾只要有主角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我能说这套路太幼稚了,这不叫科幻片,这只能叫悬疑枪战片。
另外,一个小国家,投入了钱就能在生物和物理上取得“连世界警察的中情局”都毫不知情惊掉下巴的突破?!
还TM量产了。
一个工程师,一晚上时间就在没有CAD没有精密加工仪器的情况下发明并量产了十来把脉冲枪。
你觉得观众都是16岁吗?
战术眼镜激光,多重镜片自动校准高光谱摄像机,设定好紫外线,把某些零件的极性对换,或许可以把他从摄影机变为探照灯,让肉眼可见。
穿墙,一击必杀,速度极快幽魂铁砂能够克制,脏弹战术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波色和爱因斯坦预言的一种状态,它有非常不寻常的特性,铁锉屑能使其速度变慢,无法穿越陶瓷,但能穿墙,温度非常低,以至于直接接触便能瞬间致命。
等离子放电,可以破坏凝聚态。
这武器帅的一批啊,三脚架,多弹夹横插在枪身上,双重瞄准器校准,开枪时枪身旋转。
开枪前士兵戴上护目镜,肩头一体防护甲。
机器狗跟随,携带装备。
以分子水平扫描人类,并以凝聚态印出生化仓中的尸体,控制这些人形幽灵科技版幽灵
这个武器其实很高端啊,就像是无人机,或者和无肉体阿凡达类似。
隐形,常规武器无效,不死或者说死了还可以重新打印一个出来。
而且因为样子比较吓人还自带心理攻击。
其实只要再改进改进,让控制员不要只剩下大脑和神经,那么恐怖,像阿凡达一样从那冰箱里出来的时候还是一个完整的人就行了。
这样子就不会像片子里一样,因为愤怒。
而反过来把研究人员都给杀了。
变成了一个敌我不分的武器
刚看完,感觉题材不错,把战争跟“幽灵”结合的很好,不突兀,有理有据。
也有使命召唤的范儿!
既有大片即视感,特效也不错,也有对战争、人性的深刻反思。
很多人说剧情、装备、武器、敌人太过天马行空,但我要说:这是科幻片!
现在看当年星球大战中的很多科技已经照进现实了,但你想想那可是上世纪70年代拍的,那时候咱连自行车都没有,你能想到今天的你会开上汽车吗?
能想到会飞出地球吗?
这正如现在很多人不理解现在的科幻电影一样。
这可不仅仅说是以前的吸血鬼变幽灵,木桩变电击枪,换个兵器无脑打怪那么简单!
说科幻电影引领科技发展一点不为过!
我们一直处于科幻片的“无人区”,所以也鲜有创新,山寨横行,很期待“三体”的上映!!!
享受这部很有诚意的电影就好了,请无视那些科幻电影上避免不了的小bug和一些细节上的不足。这个世界需要《星际穿越》,但这个世界不只需要《星际穿越》。
新意十足,场面火爆,美轮美奂,又最终幻想既视感
Netflix电视电影,米国大兵科学打鬼,Weta道具赞。
总觉得幽冥应该联合起来,组建一个幽冥无产阶级政党。这样拍才得劲
7/10,比较过瘾的科幻电影,枪战也很刺激。
还行,除了后期比较套路,对于敌人的设定还是蛮有意思的。解锁了RPG新职业:武器设计师,收集破烂能造成个牛逼的兵器来。
光是開頭那個 五毛錢特效,我就默默的關掉視頻了
非常套路,很多逻辑漏洞
故事背景设定烂,乱套高大上理论,而显然核心技术甚至都不是凝聚态;后面的逆袭牵强,而且明显拍得很糙,草草收场;要不是在选角和特效上花了点儿功夫,也就2星吧。
雾霾第七天,我看了这样一部电影,嚼着自己要背过气去了。连一向勤俭的妈妈都建议我们去海南买个房子,可是贫贱不能移啊!
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主要是看装备。
游戏即视感,科幻般的画面,设定同样出奇。
人物塑造为0,剧情bug漫天.....网飞的原创电影真是好弱鸡,还不如学学亚马逊做发行先把品牌打出来啊。
逃生片的pattern,睇得多自然发现,亚裔必须死。
这么烂居然有人说好?
开脑洞也得按着基本法啊。
3.5
美术满分、特效一流水平,不出戏进入未来世界。摄影标准,没有特色但也没有缺陷。台词和导演不行,太俗套。不过对我的启发是:如果要拍中国军人的特点,不能像美国大兵一样这样暴力、散漫、幽默,而是红海行动那样权威、寡言少语但事后救人,在视觉上突出解放军“整齐”的力量。
充斥着故弄玄虚,2倍速都嫌墨迹,困死我了
直接拍成奇幻不就好了,为什么非要扯上物理名词。。看得很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