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后来到了沙漠山上的旅馆,他哥哥的灵魂应该不在那里。
or is it just me?
自己的灵魂放开了。
哥哥确实是劳拉的,一直守护在他身边,直到自己在人间的灵魂消散。
在劳拉的家新男友都说了感受到了哥哥的存在,有什么阻碍他。
凑字。。。。。。。。。。。。。。。。。。。。。。。。。。。。。。。。。。。。。。。。。。。。。。。。。。。。。。。。。。。。。。。。。。。。。。。。。。。。。。。。。。。。。。。。。。。。。。。。。。。。。。。。。。。。。。。。。。。。。。。。。。。。。。。。。。。。。。。。。。。。。。。。。。。。。。。。。。。。。。。。。。。。。。。。。。。。。。。。。
存在的问题,总是在观察与行动之间。
Maureen描述她如何行使灵媒之能时,完全无法说出个所以然,但她又切实地确认自己能够查知亡故胞兄的灵魂——但从之后她的犹豫不决,她所受的惊扰里,观众知道那不过是一种谎言。
为何要说谎?
Maureen只是希望得到Lewis的讯息,她只能不顾理性地选择相信。
Maureen是迷信的吗?
我想也许不是,她不断地从关于Spiritualism的视频、画作里寻找一切可以依靠的东西,来支撑着她的行动,即使这意味着她要干一份让她厌恶的工作,这样她才能留在巴黎继续追寻鬼魂。
她做出了看似违背常理的选择。
即使是匿名短信这样的伎俩,她也愿意去相信;而作为观察者的观众,大概早已将短信背后的人物猜得八九不离十。
但电影最高明的地方也在于此,即使在剧情上本无太多悬念,仍有这些神奇的“短信戏”将人牢牢握住,不得不赞叹导演和Kristen Stewart。
虽然她自己说等待死后的讯息是她和Lewis约定的,她为了这个约定在不住的奔波,但我们从始至终似乎都在观察一种徒劳,直到最后也不知道Lewis的鬼魂存不存在。
对于Lewis来说,这个约定的意义在于证明灵的存在,而Maureen所经历的一切早已证明了这一点,甚至她不需要费太多功夫就能碰到许许多多的幽灵。
她观察到了,但她做出了违背观察的行动:她选择活在过去的梦里不要醒来。
如果你看完电影以后也在想那个从宾馆里走出来的鬼魂到底是谁,你或许也能理解为何Maureen痴迷于这种与观察,甚至思索相左的追寻吧。
第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私人采购员》,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通灵者怪异寂寞的迷乱评价了!
Pincent:灵异,寂寞,尝试与外界“联系、接触”,到头来都是同自己的对话、和解。
像是专门拍给小K的,非常贴合她的气质。
薛Tony:前面不知所云,结尾使我迷乱。
日烦夜烦:概念堆砌的倒是挺多又唬人,可神秘主义可不是这么玩的,拍得是个什么鬼。
暧昧而多义的指向不单单是靠惊悚氛围和人物设定本身,这种题材和表达就太吃演员了,扮的好从来就不等于演的好,斯图尔特还是不太行。
淡水河边:感觉挺奇怪的片子,套了个灵异题材外壳,有几场戏拍的效果还挺好,但是整体有点莫名,并不太熟悉阿萨亚斯的风格但是可以感受到导演在片子里作者性的内容和技术上的想法。
我略知她一二:k将她的表演风格发挥到极致,不确定性和疏离感之下蕴藏的汹涌的内心活动通过克制的爆发而让人窥见一二,这种压抑的情感和不能说的变化是所有人的成长中最私密的内心。
其实导演再故弄玄虚一点就好了.......Her Majesty:所以五方和小K都朝着艺术片道路前行了吗?
大导演们主要还是看中偶像演员的气质,演技啥的该调教调教,没悟性的也就作罢。
片子还是有东西的,只要你对于虚无有自己的看法,五星和淋星都可以给这部片子,个别调度很像侯孝贤。
法罗岛岛主:看完后细细回味了一下,越想越口区,越想越口区,索性不想了直接给个二星,不然我真的要发飙了,你tmd这是什么瘠薄玩意儿。
我们敏熙:原本以为是个鬼魂惊悚片,没想到最后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的个体焦虑。
斯诺-纳什维尔:剧本很适合Kristen Stewart,倒也蛮能抓住观众,让观众继续期待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导演Olivier Sssayas用鬼故事作为一种探索悲伤主观过程以及随之而来的自我妄想的手段,然而他在构建超自然现象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许多问题要么被公然展示,要么就根本没解释,留着被观众误解。
果树:关于居留,关于等待,关于跳脱与关于告别,原本会适合我当下的心境来看,但得到的共鸣却不及预期。
中段的谋杀案冲淡了太多本来该有的情感酝酿,结尾很高级,似乎有了答案,却又一切悬而未决,似是故人归来,却发现仍是孑然一身。
了却烟硝:其实影片本身的设定还是很有意思的,当你能弄懂影片中某些镜头的含义时,这部电影还是有很多的精彩之处的。
影片本身通过一个疑似能通灵的女私人采购员的视角来展开故事,不过前半部分直到女主收到匿名短信为止的部分略显沉闷了一些,撞到鬼的桥段更是颇具喜剧风格。
不过后半部分影片渐入佳境,宾馆部分的镜头运用更是全片最大亮点,也足以见得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的强大的执导能力。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的表演也算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前半部分的呈现其实是很奇怪的,但是越到后面,尤其是最后在阿曼部分与哥哥灵魂的对话一段更是充满了影后气质。
#FIFF6#DAY4的主竞赛单元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阿萨亚斯这种纯意识流的作者表达,一般人都消耗不起,全程基本上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匍匐前进九十分钟,在最后时刻来个第六感模式,稍微挽回点时间价值,无福消受这种法国文青范。
本片基本上属于小K的个人show,没有其他重要角色,全程撑着一张死气沉沉的脸诠释了一个重度孤独症患者,表演还是在线,只是受剧本所限,缺乏了多维度的立体感。
另外,她在影片中的轻解罗裳及自慰戏份完全找不到必要的支点,纯粹是腐朽的法国假文艺作祟,简直浪费!
早知道有这部电影,是之前看采访小K时知道的,不太记得她当时是如何描述这部电影的了,但看完后果断5星,不懂什么演技,不懂什么故事情节如何推进的鉴赏,只是单纯为这个主题罢了。
如果不是因为坐在电脑前,没有在电影院更强烈的代入感,否则肯定又会因为莫名的点哭成一个傻逼了吧。
看电影的时候记下了一些点:克林特(想起了韩国电影《杀人漫画》);降灵论;神智学;神灵使者(Medium);给对方发送指示(sign);维克多·雨果&泽西;隐形的存在(soul);No desire if it's no fobbiden;直觉很强的人。
哥哥的灵魂,他确实就在那里,他给了你sign,可你却不懂;死者会照顾活着的人,一直相信。
我看不出所谓的自我发掘与认知,只是觉得这或许是对于最亲近的人告别的一种放不下与逐渐释怀吧。
生命中都会出现这样的片段,但或许是因为感知的不同、应激反应不同,我们呈现出了不同的化学反应。
最近在看一本书,《前世今生 生命轮回的启示》,淡化对死这个fobbiden话题的恐惧。
信 能量 永生 淡然。
“山是我的坟墓我是上帝的呼吸我升起降落我想要天空 而地想要我星星将我拉起棺钉却困住我的脚影子喊着'下去'太阳却喊着'上升'在地面上郁郁寡欢守卫无数的坟墓看穿空空的头颅我就是噩梦的煽动者从冬天起你就离开海岸去往平原有什么理由吗我无处不在但只在某些时刻被人看见我升起又降落灵魂啊要遵守律法正如星星那样它们想恒星那样和谐相处有的灵魂有处安身有的则四处飘落天堂有两面太阳和灵魂夜晚和死亡光芒和重生一半夜晚属于来世另一半夜晚属于无限”
前半部分是电影情节,含剧透,了解情节的可以跳过:具有通灵天赋的 Maureen,在自己双胞胎哥哥 Lewis 死后,在巴黎为 Kyra 做私人采购员,实质上是找机会希望能和去世哥哥的灵魂进行接触。
期间,Maureen 去 Kyra 的公寓,遇到了德国人 Ingo,Ingo 自称是 Kyra 的男友,准备和 Kyra 分手。
之后,Maureen 手机收到了来自未知号码的短信,对方对 Maureen 的行动了如执掌,Maureen 虽然有所戒备,但是还是和对方聊了起来,甚至曾差点把对方当成去世哥哥的灵魂。
一次,Maureen 去 Kyra 的公寓把为她购买的珠宝拿给她,却惊讶的发现 Kyra 的尸体,背后有明显的刀伤。
震惊之余,她看到走廊尽头的门半掩着,黄色的光一闪一闪,同时还有节奏的发出声响,最后演变成令人费解的噼啪声,令惊恐的 Maureen 飞奔出公寓。
Maureen 报了警,她声称自己将买来的珠宝放在 Kyra 家就惊慌失措地逃跑了。
随后 Maureen 仍然收到未知号码的短信,逼问她是否将短信的事情告诉过警察。
未知号码还告诉 Maureen,“他”有她房间的备用钥匙,已经把珠宝放在 Maureen 家里了(Maureen 发现确实如此!
)。
随后,她在自家门缝下面收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皇冠广场酒店329号房间”。
之后 Maureen 带着珠宝到了329房间,她听到了开门声,然后神色忧虑地慢慢抬起头,但却也没有显示出惊讶,黑下。
接着本片最诡异的镜头出现了,摄影机对着空气拍摄,然后电梯的门自己打开了,随后酒店的门也自动开闭,好像有人走了出去,但观众却看不到有人。
紧接着 Ingo 走出了329房间,埋伏着的警察试图逮捕他,但是却被他挣脱了,他还朝着警察开了一枪。
电影尾声,场景变回了 Maureen 和她嫂子,Maureen 称警察逮捕了 Ingo,嫂子问她是否愿意和她住一段时间,Maureen 同意了。
在嫂子家的院子里,Maureen 遇到了嫂子的新男友 Erwin,Erwin 认为他取代了 Lewis 的位置,觉得有些歉意,另外,他说他能感觉到 Lewis 的灵魂就在这里。
Erwin离开以后,Maureen 独自坐着,观众能够看见 Maureen 背后出现了一个灵体,然后灵体消失了,只剩一个悬空的杯子,坠落,嫂子闻声下楼,Maureen 和她说玻璃杯可能是 Erwin 进门后被他被碰掉的。
结尾,Maureen 到阿曼去找她的朋友。
在阿曼的旅店/住处,怪异现象再次发生了,Maureen 看到了悬空平移的玻璃杯。
玻璃杯被打碎了,Maureen 开始发问:M: Lewis? Are you here?(砰!
)(此处敲击声一下代表是,两下代表否,电影前段有述)M: Have you been waiting for me?(砰!
)M: Are you at peace?(砰!
)M: Thank you.M: Are you not at peace?(砰!
)M: Are you playing with me?M: Do you mean harm?(砰!
砰!
)M: I don’t know you.M: Who are you? Who are you?M: Lewis, is it you? Lewis, is it you?M: Or is it just me?(砰!
)说完最后一句台词,Maureen 好像突然醒悟了什么(吃惊的表情,倒吸一口凉气,然后呼气,放松),电影闪白,打出演(yang)员(guang)名(dian)字(ying),结束。
Maureen 经历失去哥哥的悲痛、谋杀案,最后离开这一切来到阿曼,所有这些似乎就是电影的完整剧情了,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说实话看完电影我也不置可否。
脑子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在Ingo之前,是谁离开了329号房间?
一直纠结于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不管之前出现过多少灵异或者费解的内容,电影前3/4仍然都是线性叙事的,但电影在这里似乎断掉了,而我们自始至终也没有见到过 Maureen 走出过329号房间。
这使得后来 Maureen 出现在咖啡馆有点像是盗梦空间,就像在梦中我们不清楚梦是从哪里开始的,我们也不知道“这个” Maureen 是从哪里来的。
当然,一种解释是 Maureen 安全离开了329房间,Ingo拘捕后又被警方逮捕了,但这样似乎过于简单和乏味了。
而另一种凭借个人直觉的解释是 Maureen 在329房间里遇害了,进入电梯离开的是 Maureen 的灵体。
毕竟 Ingo 一个因为分手(至少这是电影给出的理由)就可以杀人的人过于危险,我们有看到他夺枪(?
)射杀(?
)警察,但我们有见到他被逮捕吗?
也许走入咖啡馆之后完全都是 Maureen 自己的想象,就像 Erwin 转述 Lewis 的话,Maureen 的哥哥实际相信人死后灵魂会逗留一段时间,所以,这里会不会像很多类似的电影的那种处理方式,即主人公并未认识到自己已经死了?
尤其是电影结尾处 Maureen 和某个灵魂的对话,最后说的 “Or is it just me?” 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里似乎英文原文就有歧义,中文就更难以翻译。
我找到了一个关于此部电影的论坛,根据论坛中的发言大致总结出以下几种意思:https://taylorholmes.com/2017/04/21/the-ending-of-kristen-stewarts-personal-shopper-movie-explained/第一种:She is asking the ghost if it is her brother, or is it just her wanting it to be her brother, or unable to accept that it is. 即仅仅是她个人希望这个灵魂是他哥哥,她不愿接受它不是。
(例句,在英语语境下,人们会问 “Did you see that, or was/is it just me?”, “Did you hear that, or was/is it just me?” 你看见那个了吗,还是我看错了?
)这种解释的不合理之处在于,通过之前的问话(Are you playing with me?),女主似乎已经发现了这个灵魂的话不太能够取信,如果是上述解释,和最后一个镜头 Maureen 幡然醒悟不符(凭什么相信最后一下敲击,灵体是在说实话,以及在此解释基础上 Maureen 明白了什么?
)。
第二种:Are you really here, or is it just me here in this room? 论坛发言者进一步给出的解释是,因为灵魂是不存在,在这个空间活着的人只有 Maureen 一个。
他的哥哥想要告诉他,不要再寻找他的灵魂,放下,过自己的生活。
这个解释我认为仍然难以采信,理由同上。
第三种:or is it just me,这是“我自己”(Maureen)的灵魂。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整个电影讲的是人的灵体和实体分离的情况。
在酒店房间,Maureen 的“灵魂”(或其他什么,暂时只能这么称呼)和她身体部分分离了,所以最后主角发问的时候,回应的是她自己的“灵魂”。
这种观点似乎无法把酒店断掉的部分和结尾结合起来,另外,通常我们也不会认为灵魂能够部分出窍,部分留在自己体内,最后主角醒悟到这一点,好像也不是很合理。
第四种:or is it just me,(发生这些)是因为 “我自己”(Maureen)。
意思是,当 Maureen 问 or is it just me?
时,灵体给了一个肯定的答复,即没有人愚弄你(Are you playing with me?),而是你自己还有高清楚状况。
实际上你(Maureen)已经是一个灵魂状态,只是你自己还没有意识到。
个人比较倾向于第四种观点,这也就解释了影片中间为何会断掉,以及为什么女主最后会倒吸一口气,感到很惊讶,然后又觉得释然。
另外还有人说 Maureen 去找她的朋友(或男友),此前那个人在视频通话时一直说自己工作一直很忙,但是为何女主到了阿曼,男主却自己先离开了,只留下一个纸条,说让Maureen去找他,而且只需要带上最少的东西出发就可以了,然后还说整个旅途是斯巴达式的,但女主自己选择踏上这个旅途,似乎暗示了这是某种灵魂之旅。
总之,个人觉得这种充满矛盾的电影才比较有趣,也有回味的空间。
当然,找到一个圆满的答案是不可能的(找到了反而没劲了)。
即便我们知道了Maureen是不是已经死了,电影仍然有许多无法解释的地方,例如发短信的“人”是谁,真的是Ingo吗?
是谁把珠宝放到女主家里的,以及如何做到的。
短信声称的有备份钥匙,又是怎样拿到的;以及短信似乎对女主的行动了如执掌,是有人监视她吗?
以及发现Kyra尸体时门后的声音和光亮意味着什么?
嫂子家后院厨房里出现的灵魂是女主的哥哥吗?
也许这些都是导演故意制造各种矛盾,也许永远没人知道故事到底意味着什么,但至少我认为这部电影并不仅仅是他表面的样子。
说实话,电影我是真没看懂,而且也看得直打瞌睡,但是,丝毫不影响我观察女主的颜值。
一、16分54秒,乍一看,还以为是黑寡妇呢,不过这个动作也挺漂亮的;
二、18分09秒,侧颜看上去好美啊!
三、45分49秒,在片中一直很酷的小姐姐终于露出了自己的另一面,看,还不错吧?
四、57分17秒,穿上一身黑纱,很修长的腿,真是性感啊!
五、59分10秒,突然换了一身白装,感觉瞬间惊艳啊!
六、65分钟56秒,别的不多说,自己看图吧;
七、98分钟16秒,女主:还是只有我?
随后一身咚回答了她。
完
列举奥利维耶·阿萨亚斯以女性为主要人物的三部电影:《迷离劫》、《登机门》以及《私人采购员》,不难发现阿萨亚斯从90s到10s风格的逐步演进。
这三部电影在我看来都拥有相同的本质,而它们表现这一本质的形式和方法论则各不相同。
也恰巧因为这一点的存在,观众得以感受到深藏于电影和人物中的情绪,与之共情。
与其他渲染情绪的电影有着形式上和外表上的不同。
简单来说,这三部女性主导的电影都利用了“陌异感”这一特质,将主要人物置于陌生,疏离的环境与人群中,以突出她们在其中的格格不入与孤独。
有趣的是,三部电影都以模糊的,去头去尾的类型化,悬疑化外壳驱动剧情发展,若只关注外表很可能会被电影的类型片逻辑带偏,从而忽视电影的情绪内核。
这种发展随性,逻辑不清晰的类型框架也是一部分批评声的原因所在。
《迷离劫》(1996)1996年上映的《迷离劫》是阿萨亚斯在中国最知名的代表作之一,这部电影文本上的“元电影”形式不仅强化了电影中围绕张曼玉进行渲染的情绪,也让彼时阿萨亚斯激进的表达方式找到了巧妙的落脚点。
在电影中,饰演自己的张曼玉只身来到法国,同陌生的剧组拍摄“迷离劫”这部影片,而让-皮埃尔·利奥徳饰演的导演则可以视为阿萨亚斯本人的化身。
作为中国观众,看到亚洲面孔的张曼玉在语言不通,格格不入的情境中与外国人交流,工作会立马感受到强烈的异样感与孤独感。
阿萨亚斯为突出主角身份所做的尝试间接引导了中国观众对同为亚洲面孔的主角产生“身份认同感”,因此感到与角色有更深的共情。
同时,得益于角色与导演本人之间的互文关系,结尾处看似与正片整体基调截然不同的短片可以视作阿萨亚斯的一次炫技:在电影中,从头到尾都神经兮兮,热衷摆烂的利奥徳拍出了技惊四座的短片杰作;而在电影外,对观众固有预期的破坏也让节奏平缓的影片迎来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潮,非常明显并巧妙地展现出阿萨亚斯当年的导演意志与天赋。
《登机门》(2007)而在2007年的《登机门》中,角色与环境之间的身份互换了:艾莎·阿基多饰演的主角被迫流亡于香港街头,为谋求生存穿梭,奔波于陌生的市井中。
相比10年前的《迷离劫》,《登机门》拥有更多的类型元素,在持续不断的高速剪辑和镜头运动中,角色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变得非常显著。
除此之外,角色毫无逻辑,随心所欲的感性行为让电影充满了不确定性,情节发展的轨迹变得不可莫测。
但这却并不妨碍那些独属于艾莎·阿基多一人的喘息时刻渲染出孤独的情绪,对未来命运的摇摆不定更是加深了这种感受,此即为剧情随机性的意义所在。
在这里做一个猜测,可能对于欧美观众来说,欧美面孔的主角在亚洲面孔中间的异样感也可以加深他们对角色的“身份认同感”,从而从中感受到更强烈的情绪。
《私人采购员》(2016)2016年的《私人采购员》在延续《登机门》悬疑元素的基础上,在多数桥段中都呈现出《迷离劫》般的日常情境。
但比前两部电影更进一步的是,阿萨亚斯已无需利用角色身份与环境的相斥关系渲染情绪,也不再使用激进的表达方式,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与之所处的环境是完全贴合的,而环境和电影的氛围本身则是清冷,具象并拥有极强疏离感的。
剪辑和情节发展也具有随意感和留白处,可以批评它们是简陋的,然而我却认为这是阿萨亚斯弱化导演存在感,信任并将主权交予人物与环境的表现。
当摄像机以平常的方式记录下面无表情,流露着冷峻气息的克里斯汀·斯图尔特流转于各个场所,做着她认为枯燥乏味的工作时,我们仿佛看到了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位孤独灵魂的缩影。
引用友邻“迷宫中的站起来”的短评:“一部只有人物且只有一个人物的电影”,便不难理解打动我们的实则是人物和围绕着人物的孤独感。
电影中幽灵发的短信,难道就不能是我们手机中的朋友吗?
不时出现在各处的幽灵,难道就不能是我们某种执念的体现吗?
这些事物可能极其虚无缥缈,但却始终紧紧牵扯着我们,牵扯着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私人采购员》以最反类型,非典型的方式,刻画了现代生活中部分人群的真实写照。
而这一点被深深埋藏于类型框架中,以最不起眼的方式进行细腻的描绘与表达。
但也恰好是这些隐秘的,真挚且关乎于生活的东西,让这部电影的存在变得格外珍贵。
I want ,so ....I change my phone's keyboard sounds setting. The woman is too charming. That unknown is too ordinary in everybody's heart, isn't? By the way, some illusions made me especially want to contact with English . Whether something is just from those messages?Who care your words ?I care ? Certainly after I .....//Bonne nuit! C'est prohibitif! O làlà, mon yeux!J'ai failli ne pas te reconnaître.Aussi j'ai vu
上周五晚在香港国际电影节上欣赏到阿萨亚斯这部新作,完全没有令我失望。
映后更有机会见到导演本尊听了一堂大师课,收获颇丰。
自从看过他的《登机门》和《迷离劫》后,我便深信阿萨亚斯是当今影坛上最具创新意识的作者导演,他混合类型片风格的手法实在让人措手不及,能与之比肩的只能是黑泽清,然而后者近年有屡次失手的表现。
这部在去年戛纳上摘下最佳导演的作品无疑又是一次精彩展现他混搭技艺的绝佳机会。
从开头段落来看分明是一出惊悚灵异题材的故事:老宅、幽灵、通灵者,这些类型片的常见元素在他的镜头下构建起一个惊悚度甚高的引子。
然而很快故事就转到时尚气息的巴黎时装界,女主角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带有“媒介”的意思:替女雇主充当私人采购员。
随后出乎意料地,插入另一个极具悬念色彩的匿名短信情节,直至最后灵异事件再次浮出水面……不过,想要体验灵异惊悚片的观众恐怕要失望而回了,因为片中唯一出现的“幽灵”形象实在有点贻笑大方。
在我看来,导演想要借助这个具有灵异色彩的故事来阐述一个女性认清自我以及面对现实的过程,这才是阿萨亚斯最大的野心所在。
类似的主题在他之前的几部作品也能找到类似影子:《登机门》里被利用而最终醒悟放弃复仇的情妇,《错过又如何》里最终戒毒的瘾君子单身母亲。
在本片里,克里斯汀·斯图尔特扮演的则是一位在巴黎独自闯荡的美国女孩(这跟她现实生活中的身份有相似),经历双胞胎兄弟去世后无法释怀,深信他的鬼魂会给她“信号”;在工作中却遭遇女雇主的百般刁难;其后更在出差途上偶遇匿名短信勾搭。
这不仅令前后两个层面产生交集,更一语道破她内心的孤独感,而由此孤独感而产生的迷惘与恐惧才是影片要阐述的重点。
女主角面对亲人的离去无法找到依偎,孤独感由此而生,工作中遭遇的不如意则令这种孤独感加深,再加上身处异国他乡,令她在精神上饱受着压抑与困扰。
结果要透过偷偷摸摸换上时尚新衣变成“他人”来获取心境上的满足与平衡,经历匿名跟踪事件后终于放下心结,前往阿拉伯国家展开新生活。
最后一幕面对兄弟灵魂再现的情景,她终于醒悟质问:Is it you? Or it's just me……完整地呈现出一位年轻女性认清自我的过程。
阿萨亚斯在导演技巧方面也在不断开拓创新,近年来恐怕难在银幕上看到如此频繁展现手机短信的画面了。
导演透过这种叙事方式,有效投射出女主角内心情绪的敏感变化,无形中也增添了剧情的张力,尤其是匿名人透过短信告知要到家里来找她的一幕,接连不断的数条短信令惊悚度陡然上升。
另一种手段则是通过服饰来展示内心,她自如地褪去身上朴素单调的装扮,赤身裸体换上闪烁耀眼的时尚服饰,整个人在焕然一新的装扮里恢复了自信,摆脱了恐惧。
这一点导演似乎在有意引入物质主义(materialism)对当今社会年轻人心态影响的思考,也令影片有了更深层次的探讨意味。
在映后的导演大师课里,我更听到导演现场讲述影片的多个要点分析。
其中关于明星身份的分析似乎跟他前作《锡尔斯玛利亚》有共通之处,由于我没看过那部无从作比较。
另外一点是关于影片借鉴黑白默片的手法,我觉得挺有意思。
片中女主角对白不多,很多场景都是一个人,比如驾驶摩托车在巴黎大街上飞驰,以及在女雇主家中偷换新衣的场景,都给斯图尔特充分展示个人演技的好机会;而经典女星玛琳黛德丽的德语老歌,雨果的通灵轶事片段,更能让观众嗅出默片的无形力量。
最后,不得不提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的演技。
她在阿萨亚斯的指导下,脱胎换骨地展现出自然主义倾向的精彩演绎,实在令我刮目相看,种种细腻的情绪演绎,无台词的段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于是联想起她去年在法国恺撒奖上凭借《锡尔斯玛利亚》获得的女演员奖项。
在此要恭喜阿萨亚斯,在张曼玉和艾莎·阿基多之后,终于找到了新缪斯!
也不知道是哪个人翻译的字幕,还中英文呢,翻译烂的还不如谷歌,直接看英文字幕都比中文强,电影除了女主角长得比较漂亮,某些镜头挺好看之外,不知道这个鬼电影到底在讲什么鬼故事,乱七八糟的!电影整个过程,苹果手机形影不离,特写镜头里分分钟可见,难道是苹果的软文,可也太糟糕了吧
太久沒看裝逼片了。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和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合作的第二部作品,可惜影片并未像之前的那部作品《锡尔斯玛利亚》那样获得赞许。恍恍惚惚的剧情,配上斯图尔特一惊一乍的表演简直是要命。影片类型模糊,观众难以定位,当初还不如剪辑成喜剧片可能会更好。
什么玩意啊。。她果然脑子有病
#SIFF第六场 #以小K收官 啊啊啊终于在大银幕上看小K演技和腔调各种飙!! 跪!!感谢SIFF,一刀未剪!! #我就是脑残粉粉粉粉
失望
小k还是不错的
我就是来看kristen的
阿萨亚斯果然就是好一部砸一部的节奏~K姐演得……看得出很努力
你瘫换衣服了、你瘫自慰了...一场比《食祷爱》之流更有深意和B格的“心灵与认知之旅”。无论是黑夜还是白天,与鬼魂对话还是神秘短信的那一端,Maureen都在了解和认识自己:但感觉还是欠了点什么,大概差别是可以盯着《鬼故事》的Rooney吃那么久的派;却不能长时间看瘫不断的发短信。
电影有惊悚,灵异,还有欲望的刻画,元素风格杂糅,几条线都是欲言又止,整部下来叙事较为凌乱,想表达的主题又拍的很禁欲系,包括那几场克里斯汀露点的段落,居然参杂了些许耐人寻味的忧郁和沉重,种种情结都好像导演脑中的意识流世界,刻意具象化和异能化,在天马行空过后终将回归现实,然而孤独依旧
年纪轻轻怎么就驼背了呢
导演想拍一场亲人逝去联系现实世界后人心理的惊悚片,可惜他完全不懂节奏。而且一大段黑屏让我干嘛,锻炼夜视超能力吗?
啊?
倒是没什么令人讨厌的地方,拍得也没毛病,演得也没毛病,探讨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也不是不行吧,可是这也没探讨出啥来啊,拍了一个多小时到底是为了什么呢阿萨亚斯。。。
阿萨亚斯导演一直喜欢将几件艺术或电影相关考据的事情杂糅进角色的生活,其实都是他自己的兴趣点,融进一个故事,这次其实就是人心里有鬼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做了这么一部情节非常好莱坞,风格上又很法国的杂糅片,神圣鬼鬼很灵异,拍到最后并不是哪类型电影,其实还是导演自己。
又是一个无病呻吟
开篇很赞 然后渐渐弱下去
近日最佳。非常奇怪的观影体验:突如其来的闹鬼,猝不及防的露点(你K胸型真好看)。
悬疑部分还是挺吸引人看下去的,空无一人的感应门兀自开合的场景拍出了日常生活中的灵异与恐惧,可惜做作多余的结尾非要加为此加一个注脚,瞬间意境尽失。虽然很多人盛赞小K在本片中的演技,但我依然觉得她始终跳脱不了演自己的桎梏,而且自慰那一段真的相当断裂,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