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要分成前后篇,前篇各种铺垫烧脑,看的云里雾里,为了能够看明白到底讲的什么故事,紧接着看了后篇。
整个电影主题不够集中,既有父爱的冲击,也有警署腐败的揭露,还有警察与记者之间的斗争。
如果能够抓住一个主题深入渲染,或许能给人更大的冲击。
父亲为了查出凶手,打了14年的电话,每天上百个,最终通过凶手的声音终于查出凶手,让人动容。
描述内部警署的腐败过于简单粗暴,哪有那么直白弱智的上司,而二渡等内线人物和工作描述不到位。
而警察和记者之间的斗争跟案情联系不大却吸引了大量的注意力。
64案最终的凶手也让人多少有点儿失望,前篇给出了声势浩荡的铺垫,后篇却没有交代清楚全部的伏笔。
看不懂的地方,可能只能去看原著了。
2017-7-19 19:13《昭和64年(前篇、后篇)》(2016)。
女儿惨遭绑架撕票,父亲历经14年,凭借仅存的绑匪声音记忆,一一拨打电话簿的住宅电话,成功锁定凶手并实施报复。
前后篇时长4个小时的刑侦悬案,强大卡司的精彩表演掩盖掉影片节奏、铺垫和一些细节交代上的欠缺,酣畅淋漓之后是精疲力尽的满足。
根据横山秀夫巅峰之作改编。
艰难曲折的悬疑过程,震撼催泪的结局和真相,改变所有人生轨迹的漫长14年。
相对于高分的剧版,更喜欢电影版阵容,佐藤浩市、绫野刚、瑛太、三浦友和老中青三代同场飙戏,胶片的色调和质感,非常值得一看的2016年佳作。
整部剧没有侦探,所有警察都是一脸茫然。
到最后也是仅仅凶手自己说出来了,没有任何的实质证据。
对于前篇:杂乱的警察局权力纷争,失败的调查,没有推理; 对于后篇:杂乱的警察局权力纷争,没有推理,最后凶手自己承认了,没有证据。
本剧硬伤:1。
受害者父亲完全靠14年之前的声音记忆打电话来找罪犯,在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把电话放到电话簿上的时代,碰运气找到了凶手?
这是推理么?
况且这个现实中失败率很高且无法作为上庭证据。
2。
一个警察局花了14年来隐瞒录音机故障的错误有意义么?
每个人都像知道点什么,甚至还有个当事人把自己关了14年禁闭来忏悔,完全是神经病啊,有14年时间忏悔不如跳出来曝光事件对吧?
而且知情人不是为了职务隐瞒,就是为了良心隐忍,这个完全是神经病操作,还有个有良心的警察辞职不干换了3个工作,你要是这么有良知直接找媒体曝光啊。
剧中媒体是完全不会被警方控制的,想要真相的知情人随时有机会利用媒体翻出警方的失职。
3。
就算警方有失误,但这个失误并不是直接导致绑匪撕票的原因,该处分的处分完了继续积极调查啊,就此为了隐瞒案件也不怎么查了,这不是有病么。
4。
主角从头到位就在纠结一件事,到底要不要听领导的安排呢?
听了就昧良心,不听又没工作。
所以全程主角没有任何作用,除了内疚和纠结在要不要编制。
5。
对于案件本身没有任何直接铁证,完全是等运气,无推理,这是本剧最大问题。
昨夜一夜未眠,以至于深更半夜把原本计划两天看完的《昭和六十四年》前后两篇都看了个遍,前篇因为是白天看的,还算耐着性子,而后篇是一边似醒未醒的状态,然后厌倦了片中的表情特写最后乃至拉了几个快进,算是有始有终。
一直觉得日本电影很“难看”,不是不好看的意思,而是不容易看懂。
自以为还算了解日本和日本人,但放到电影这么个短篇幅的载体里,还是觉得自己勉为其难。
日本电影有一点我很崇尚,就是现实性的再现。
在如今日益颠覆三观的日剧里,至少电影还是维持了其对现实的写照。
若是要说和从前日剧的不同,那就是从前的日剧现实但鸡血,一般让人心血澎湃。
而日本电影很有意思,几乎都是黑暗且厚重,似乎不这样便不能让观众沉重地走出影院,当然也有可能我看得不多见识短浅。
反正不知道这算不算日本文化里热爱悲剧的民族特色,仿佛这个民族生来就是为悲剧而生。
听说《昭和六十四年》电视剧一共也只有5集,而电影前后差不多四个多小时,不知道差不多同样的篇幅有怎样不同的精彩。
若说精彩,电影里大咖云集,上来第一眼看到的三浦友和便让我心潮澎湃,曾经的鲜肉虽然老去,但往昔俊朗的面容仍然依稀可辨。
说到这里,想顺便说说日本的男人。
不知为何,再青春再鲜嫩的少年,放在日本的国土里,上了年纪都会越长越象,作为老前辈的尾大不掉几乎人脸一副,似乎年纪=严肃,年纪越大越严肃越苦闷,无论是不是真苦闷。
或许这和他们长期浸淫在一个论资排辈的集体中有关。
同样呈现这样问题的还有那个瑛太,几乎没让我认出如此热血随时充满肾上腺素的记者是曾经的美少年。
说回剧情,剧情实际并不复杂,如果直接讲破案找凶手,那就成了狗血国产剧,大和民族的电影必须反映黑暗现实。
于是,集体与个人的对立,比人高比天高比国家都要高的集体,永远是大和民族心中不为人道的无奈。
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对决,反映的是日本社会无比现实的内与外,党争派斗,看着影片,过去的,现在的,甚至将来的似曾相识,一幕幕都在我脑海浮现,心里不由会心一笑。
此书作者横山秀夫,据说是松本清张的接班人,没看过书不好说,但单从影片来看,与松本清张还是差些距离。
自以为,推理的主线自是推理,而任何现实也好情感也好,都是其的附带,若是喧宾夺主,难免让人不适。
后篇为很多书迷所不满,虽然对我这种愿意喜剧收场,坏人天诛地灭的观众来说,看到三上狠揍凶手那幕,自然心里一宽,但纵使不曾看过书,也不得不看出这一幕有如高鹗续写的红楼梦,明显路数不对。
剧情突然高潮,突然收尾,难免狗尾续貂。
好吧,浑浑噩噩地看戏,戏里戏外都是心情不轻松,想想也罢,还是回头去看韩影,虽然现实一样黑暗,至少最后总是坏人出场好人胜利,让我这种简单的心明明了了,心里也有些轻松。
挥挥手,别了,短暂的昭和六十四年。
PS:每次写完评论再想题目,总是很头疼。
此标题明显文不对路,不过也算我对剧中人物们的一种叹息吧。
佐藤浩市演的不错但是根本不该选他,外形台不合格了。
三上在原作是相貌相对偏丑,女人嫌爹丑自己又像他才离家出走,佐藤浩市这脸哪个女儿会嫌他丑、tv版选皮埃尔泷其实一个原因就是他的昭和颜。
警察官场斗争在原作和tv比重都很重,电影则更偏重64本身的案情,警务刑事不合、地方中央不合基本一笔带过。
泷,存在感很强的二渡也几乎轮为路人。
后篇最后半小时基本是原创了,多加的东西画蛇添足。
原作和tv最后是保护了犯人家属的实名的,电影全改了,甚至加了三上和犯人搏斗的情节,匪夷所思!
其他演员阵容很强大但槽点满满。
椎名桔平县警本部长,刚出现的时候场内几乎爆笑,泷藤贤一警务部长、三浦友和搜一课长、忍城修吾搜一刑事。
你们县警有好人么,都是变态流氓面孔。
总之本片抛开原作和tv的确是良作,和tv放一起不足就很明显
2016日本悬疑片《昭和64年 后篇》,根据日本同名推理小说改编,豆瓣评分7.4,时光网评分6.9,IMDb评分6.3。
前篇铺垫,后篇侦破,因此后篇要比前篇好看很多,前篇过于剧情化,后篇才展开侦破脉络。
故事很有日本悬疑作家东野圭吾的味道,不是简单的犯罪侦破故事,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性,影片并未在凶犯的犯罪动机上着墨过多,更多的是体现凶犯以外的角色们如何在时过境迁14年后寻获陈年罪案的凶犯。
由于时间跨度14年,所以影片有些难以服人的硬伤,比如说,有人模拟14年前的路线犯案,但14年前的地点在14年后全都在,这未免缺乏真实性,要知道14年来会发生太多太多的变化。
再举例,影片结尾时找到了14年前的那辆车,难道这个地方14年前后一直原封未动吗,那辆车14年来没人动过吗,光是被人拿去卖废铜烂铁的可能性就很大,怎么可能14年来还在原位呢?
老父亲凭借对罪犯声音的记忆寻获凶犯,这一剧情让我想到了韩国犯罪片《那家伙的声音》,两部影片的着眼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部影片有两条故事线,一是侦破陈年旧案,二是警局内部斗争,凸显男主在警局内部斗争的泥沼中中把持正直、坚持正义、为受害者伸张正义的职业品格。
前篇在片尾有后篇简介,后篇在开头有前情提要,前呼后应,这使得这两部电影看起来就像是电视剧一样。
影片有一处硬伤,就是片尾男主与凶犯搏斗时,凶犯其实根本没有可以搏斗几个回合的机会,因为男主是刑警出身,制服罪犯轻而易举,根本不存在和一个普通老百姓过招的机会。
这种硬伤在其他电影中也见过,当然,如果警察一招制敌,电影就看着没啥意思了,电影是要有戏剧性的,不能太写实。
首先说一下我的观看顺序:电影前篇——原作——电影后篇。
没看过电视剧版,我觉得也没必要看,建议只看原作。
看了原作感觉真的不适合拍电影,不进行大幅改编的话很难拍好,真要拍那也只能是拍电视剧。
本来原作都没想读,只是看了前篇之后太多不懂的,没办法,不想后篇也看不懂,才读了原作。
后来读了原作才知道,就这叙事方法,就跟丝毫没玩儿过wow的人去看魔兽一样,也许看了知道在讲什么,但是绝对谈不上是看懂了。
原作中主线是翔子ちゃん这个案件没错,但是真正想讲的并不是这个,这台戏真正的冲突点在刑事部(代表地方)VS警務部(代表中央)这个点子上。
电影里面提是提了,但没有升华到主题的高度。
就只有后篇赤間怒踹桌子那里给我留下了印象。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刑事部周四就完蛋了。
」这句赤間的标志性台词在电影里好像也没出现?
另外,实际上的重要人物——幕后「騒動師」二渡也在电影里基本上打了酱油。
至于那堆记者,以及広報室和记者的冲突,电影里面倒是表现得八九不离十。
再说悬疑推理的问题,原作里面谜底最后揭开得有点儿太快,而且之前各种蹊跷(案发时间巧合,雨宮正好不在家,原犯人不可能效仿当年那一套)让人没读完就能猜到目崎就是当年的犯人。
但至少,不读到最后30.40页很难想到是雨宮靠無言電話找出的凶手以及一切都在二渡的算计之中。
结果后篇一来就给你提示了电话亭,电话账....而且也没提松岡是怎么用他独特的方式确认犯人的.......电影看起来悬疑推理性大减。
说老实话,我觉得日本电影还是擅长打温情牌,这电影演着演着就变成了父爱亲情篇,三上的あゆみ,雨宮的翔子,当然还有犯人目崎的かすみ。
前两个父爱就不提了,都懂,至于犯人的,他其实早就想到是有人在给他下套了,但他还是选择了女儿,因为他不知道女儿没被绑.......最后再说下电影的原创结尾。
原作是开放式结局,谈不上好也谈不上不好,读者自行脑补。
电影加了个确定逮捕目崎的结尾,虽然可以是可以,但我想说,既然要弄GOODEND,那为何不让あゆみ也回来?
皆大欢喜岂不更好。
最后的最后吐槽一点,二課長落合在記者会見上晕倒那里,电影里柄本佑演得太假了。
直接坐着翻个白眼就往前倒算什么.......怎么也应该站起来晃两下再倒啊.......
在影院连坐4小时没跑厕所的看完了,剧情铺得很开,略拖沓,众记者只是复杂了局势,没感觉有推动情节的作用,略烦。
(花了4小时和120块还是要留点什么,以下有剧透部分)故事讲的是父爱吧,利用父爱犯罪,始于父爱去侦查,也是利用父爱好好惩戒了罪犯,以其之道还施彼身。
本片唯一触动我心灵的是也是真相揭露的时候,雨宫对于女儿被绑架当时所发生的细节一直都牢记心中,连当时自己被罪犯耍的团团转时,途径小店里坐着的女警员,虽只有一面之交,却能在十几年后一眼便识出。
更是凭着自己的记忆,想去找出仅仅用电话来与自己联系的绑架犯的声音,不断地用公用电话打了将近一整本电话簿的无声电话,一家一户地去分辨,当终于找到是绑架犯的声音,雨宫失声痛哭……这段营造的氛围还是不错的。
用了整整上部来铺垫,2小时过去了,放字幕说中场休息,当好多人被忽悠都起身准备奔厕所,下部又开始了。
接下的1小时揭露了真相,当感觉没啥好演了,看了下手表,发觉还有1小时。
剩下的1小时全部用来展现主角的英明神武。
最后终于结束了……4小时也算是个人生体验,也证明了有一颗良好的肾!
本片的亮点是日本媒体对司法的干扰。
媒体对警视厅的高压其实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案件的侦破。
警视厅管辖东京都内。
而警察厅是管理除东京都以外的日本全国的县警、府警和道警的组织。
两者虽然都是警察组织,却有着对立的关系。
原本警察组织与邻接的县警同仁关系恶劣,而且就算在县警中,也会有各个主管方面争执不下。
而且,警察组织的对立面并不是只有这两方。
处理从国外入侵日本的间谍等特殊案件的警视厅公安部和内阁公安调查厅,由于工作领域相互重叠,也出现过对立的情况。
3+2.5=5.5。
平成十三年间的电闪雷鸣,是昭和六十四年的礼拜一,我在电话这头听见无助的母亲恳求孩子归家的哭诉,默不作声;平成十三年间的倾盆大雨,是昭和六十四年的礼拜二,我在电话这头听见一向要强的父亲害怕的不敢说一句重话,默不作声;平成十三年间的阳光普照,是昭和六十四年的礼拜三,我在电话这头听见记者们吵吵闹闹逼问消息,默不作声;平成十三年间的大雪纷飞,是昭和六十四年的礼拜四,我在电话这头听见官僚躲在办公室秘密商讨掩盖真相,默不作声;平成十三年间的秋叶染红,是昭和六十四年的礼拜五,我在电话这头听见自责不已的警察重新着“都是我的错”的喃喃自语,默不作声;平成十三年间的狂风怒号,是昭和六十四年的礼拜六,我在电话这头听见孩子们不被父母理解的烦恼,默不作声;平成十三年间的风和日丽,是昭和六十四年的礼拜日,我在电话这头听见了我重复十三年后终于找到的声音一个熟悉的声音我哭了,掩面而泣平成的十三个年头,不过是昭和最后七天的循环,日本人心中的裕仁天皇驾崩于昭和时代最后一年的昭和六十四年,而我心中的裕仁天皇驾崩于平成十三年凶杀归案的“昭和六十四年”
#16SIFF#后篇太拖,在影院坐了4小时有点忍不了,还各种闪回镜头,抓捕罪犯的过程也无甚说服力,一股日剧莫名的中二感,浪费票钱sigh
看之前就想知道什么内容必须做成两部,看完后篇依然觉得有拖沓的嫌疑。但是故事性还是很强的,感觉好久没看社会派推理了。
2020-04-10
比前篇好看一些,但总体还是太沉闷了。
记者们为什么不自己出去调查呢?都等着警察报,再凶也是被动啊。
#影像碎片#后篇14年后的案件总体处理就要比电视剧差很多,电视剧在前肯定是想在故事线上突破一下,但是就有种续貂感。卡司也很有意思,随便一个酱油都是洼田小哥,电视剧里B太的角色,到了电影里面变成了哥哥A太,简直是故意。不过相对来说,即使卡司再强大,感觉给这些演员发挥的余地不大。
隐忍的硬汉电影
前篇副标题“怒涛”积攒能量爆发,后篇副标题“恸哭”转向感人真相;后篇开场就马上高燃状态,但没维持多久,骚动的场面,角色凝聚魄力不如日剧版。二渡这客串角色的戏份加太多太刻意了,像迎合SP把背景串联起来。结尾改编部分显累赘,严重失分。若喜欢故事,推荐日剧版更多惊喜(尽管剧情几乎一样)。
后篇当然也看过啦
估计很精彩,我我下载的事“后篇”,前面的还没看,吸收不了啊……。(删掉了)
日本人这个轴劲儿,真是跟你不死不休,还是太长,总是收不了尾。查了下片名对应的年份,再想想片名,若有所思。
拍得很细,但是需要一些警察组织和记者俱乐部的背景知识,如果没看过社会派或者警察小说会不太明白,能听到很多观众的议论,大牌云集,镜头一晃而过的熟脸太多,不是单纯的推理悬疑,所以略水土不服
剧情是前篇好看,解密靠后篇。选角蛮有意思的,电视剧版主演和佐藤浩市好像,会有一丝误认。所有演员总体电视剧版更好。有意思了。
进入后篇之后很快暗示了真相,显然推理并不是这个作品的重心。人物形象经过前篇铺垫之后部分角色鲜明了很多,也有了主次突出和情感推进。总长四小时带来的效果,其实还是略有欠缺的。
狗尾续貂
昭和之后的日本人真是废,一帮狗屄记者,抓起来加特林突突他们啊?打火机烤老二,活取他睾丸,结扎他肛门,看他们还叫不叫!
前半段就达到了剧情的高潮,二次绑架和无声电话的坚持很精彩很动人。然后,就莫名其妙又演了半部,二次抓人那段真是翻白眼。
后篇剧情终于拨云见日,但还是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过早暴露出真相和结局的强煽都是败笔,加分是永濑正敏的出色发挥,一个永远留在昭和64年短短的七天时间里的父亲。还有就是日本记者真强势也真废材,新闻自由程度的高度开放,但自身调查却几乎依赖官方披露,黑幕居然是一个失误,这事在你国,也叫事?
如果剧情更紧凑一些,剪辑更犀利一些,时间更精短一些,才能发挥电影点魅力,不然还不如去阅读原著。
5分。场面上来说,后比前还能强点。这是带有前戏,技巧等符合一切标准的一次做爱,唯独缺少激情。越是面面俱到,越是平庸。体制讲了很多,但依然感受不到体制真正的黑暗和冷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