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去了这么久,用现在的眼光来看2001年的《红磨坊》依然很好看,如果经历数年后,我想电影会成为歌舞电影的一个经典代表作品。
在电影中我们能看到大段大段华丽歌舞唱段,康康舞和甲壳虫、艾尔顿·约翰、麦当娜、斯汀、涅磐、皇后、U2等乐队们耳熟能详的现代名曲交织在一起。
让我们看到艳光四射的妮可在钱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红磨坊中芳香四滥媚惑男人。
可能是我个人就是喜欢这么精美、华丽、热闹、靡滥的歌舞片,所以才会爱上《红磨坊》。
歌舞片的电影情节一般不会太复杂,红磨坊一位红牌歌妓爱上了一位贫穷的作家,而有钱的男爵却想占有歌妓。
穷作家只能给歌妓带来爱情,这些看似高贵高尚的内容却华而不实的精神食粮,男爵能给歌妓带来成名演出机会、带来钻石,这些虽然都带有皮肉交贸色彩的东西但却是很多人不能缺少的物质需要。
歌妓为了生活为了爱情不得周旋于俩个男人间,爱情与钻石可能是每一个女人一生都在追求的,最后歌妓大胆选择了爱情放弃了钻石,那怕只是短暂的炫烂,这注定了电影故事的悲剧性。
妮可在电影《红磨坊》中的表现相当惊艳,记得当年也因歌妓一角色得到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个人觉得当选最佳女主角没有什么不妥,或许评委被她在《红磨坊》香艳的美貌所吸引而忽视了她的演技,妮可只能在次年《小说人生》扮丑来摘冠,真是一座迟到的奥斯卡。
被《红磨坊》里边的歌舞场感染得是热血沸腾,接着又找来《妈妈咪呀》、《圣诞惊魂夜》、《芝加哥》歌舞片来观看。
当然这种重情不重欲的故事更多存在艺术作品,让后人对祟高的爱情进行歌功颂德。
现实生活中的男女会理智的多,爱情是吃不饱的面包,钻石可以换来更多的面包。
凡夫俗子们在爱情与钻石面前二选一时,会选择什么呢?
我会选择钻石,也可能我是一个拜金主义者,相信人生需要爱情,爱情不可能永恒,钻石才是真正的永恒。
这部我觊觎很久了,事实证明看了很多遍歌舞片段不等于看过电影。
视听效果非常非常出彩,可以看出导演有着把舞台搬到银幕上的野心,剪辑和音效上尽力还原了剧场独有的梦幻绮丽。
歌舞片歌好听已经赢很多了,Come what may 在我这可以排情歌榜TOP 5,专辑里更有不少大牌加持,另外我发誓我在电影里听到了大卫鲍伊的歌!
演员们的唱功和演技也很到位,小角色都能给人深刻印象,两位主演年轻美貌有实力,妮可基德曼美得让我失去理智!
伊万演的诗人男主后期越看越烦,然后结尾一场哭戏又让我暂时宽恕他了……最大的问题就是剧情,看得出来致敬了茶花女(还有点儿泰坦尼克号的意思),其实“恨海情天”和“要死要活”只有一线之隔,男主不停强调“人生中最重要的就是爱和被爱”就让我觉得很不妙了,后面什么绝症、误会、一厢情愿、自我感动的戏码全都在意料之内,男主当众羞辱女主那里倒是出乎意料,直接让人血压飙升!
真的,男主,你这个人,你的情意,本身就会害死人。
要知道女主一开始就是尽职尽责上班并且想当演员而已。
全片对爱情的探讨一个劲地往浪漫上渲染,好像有爱就能原谅一切,但最后的效果是男主自我折磨还折磨所有人,把大家都折腾一遍,最后闷在打字机里痛诉情史,好像是别人折磨他似的,大哥,胡子那么长了就少在那自我感动了。
我知道这是部爱情片,也知道这是部歌舞片,唯一不知道的这居然还是部喜剧片,当然,最后还是个悲剧。
片子的故事本身其实没什么好说的,无非老套的穷小子和有钱人争美女的故事,有钱人和美女一定是权钱交易互相利用啦,只有穷小子和美女才必定是真爱,因为,有钱人都是没有爱这项技能的。
没错,多少年,起码几个世纪吧,爱情故事多半都是这么设定的。
不过,对于现在这个时代,这可不是什么好设定了,也不是正确的。
我一直以为,网络时代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让大家畅所欲言,真的畅所欲言,不论你是何身份,有没有地位,你的发言一样可以被所有听到了。
也正因为此,很多从前一直延续不变的设定也渐渐被人们所厌恶了。
看这电影最大的感触,并不是来源于电影本身,更多倒是来源于弹幕和评论。
尤其是评论,从前往后翻,能清楚看到随时代变迁,观众喜好的变化。
因为一开始的评论,有说浪漫的,有说男主很深情的,有diss女主的,嫌她不够漂亮,歌不够好听,等等等等,但是没有骂男主的。
可是后来,渐渐地,骂男主的开始多起来了,我非常不喜欢男主,所以我是喜闻乐见的。
在我看来,这个男主很自私,爱不爱的暂且不论,我只知道他的爱是非常自私的。
曾经,大家都会感动于这种所谓的爱情,但实际上,也不知道这种爱情是为了满足谁呢?
女主总是牺牲最大的,不是吗?
我不懂为什么这种爱情片总是让女方作出牺牲,“伟大的细绳 ”,甚至连童话故事都这样,那个著名的童话《海的女儿》,其实很气人啊。
唯一的解释,我想,可能因为这都是男人写的……我喜欢其中的一个评论,这本来就是公爵和名妓之间互惠互利的故事,偏偏有个男小三硬插一腿,还自诩为真爱。
作家男主很会洗脑了,孜孜不倦地向女主灌输她真爱最可贵,为了真爱什么都可以抛弃什么都可以牺牲这类的思想,可他又凭什么确定,只有他能给女主真爱,凭什么断定公爵对女主的就不是爱呢?
哈,这也往往是很多爱情片里从来就回避的问题,于是我们又回到了开头,若一穷一富一美女的三角爱情片,基础设定便是富人不能懂爱。
很无耻了。
如果相遇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一定还是这样的选择;如果爱你是个现实的错误,我一定还是这样的选择;如果现实是我们相守的阻隔,我一定还是这样的选择;如果转身是生命终结的骊歌,我要和你一起承受所有的苦痛,为什么你要一个人走
如果说,中国悲哀的爱情剧总是从头到尾的让你觉得压抑,那么这部片子就会让你在快乐中伤感,在欢娱中哭泣,在羞赧中放纵。
是爱情还是生活,有的时候更多意义上的让人不得不去面对。
或许它是个伤感的结局,可是现实的残酷又有多少人能够选择爱情的结局呢?
我果然很讨厌那种幼稚的一批的年轻穷艺术家作家诗人理想主义者男主,通过才华引诱是舞女或者妓女或者明星,大小姐的女主掉进爱情,最后女主一无所有丢失了事业,美貌,金钱赔上了生命,然后男主忧郁一段时间开始艺术创作,作出他们的故事,最后誉满天下,盆满钵满,实现了理想然后孤独一辈子。
好讨厌,超讨厌,对吧,这种爱情,男人得到了一切,不仅是金钱,甚至女主的死去都变成了他荒凉世界里面的精神寄托,滚烫炙热,能捂在他心里一辈子,最后连死去都是美好的,因为他尽享人生后终于能奔赴心中所爱,我不质疑这些女主们是因为她们自始至终都是单纯的在这种爱情里无所求,义无反顾,But diamonds are a girl's best friend,对于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女性这才是人生真理,虽然我也能懂为爱情飞蛾扑火过活短暂且梦幻的一生的魅力,每个人都有支配自己人生的权利,但我看了这些故事后就是会不平,当然这种无奈也是爱情故事的魅力之一吧,其实不仅是西方名著,各地都有主旨类似的小说,电影,艺术作品,故事,它们被创作出来估计不仅歌颂了爱情也讽刺了爱情吧不过是温柔的就是了。
真棒!
精美的布景,漂亮的歌唱红磨坊是我近来看得最好的一部电影。
严格来讲这部音乐剧的情节十分俗套,听歌剧的人会知道,红磨坊的故事是歌剧波西米亚人和茶花女的混合体。
一些旋律也是从别的音乐剧抄袭来的,但电影镜头的转换方式非常特别——这也是除了精美布景以外最给人震撼的地方,使得电影更加精彩好看。
电影的演员挑选也很到位,Nicole Kidman挑逗的眼神简直让我迷恋上她了。
几乎完美的音乐剧电影。
看的时候一直想着茶花女,剧情的老套让人不得不回想这一部惊世之作。
同样是美艳妓女与普通青年,同样以爱打动妓女淡薄的心,同样妓女因爱而伤害他,同样青年误解后拿钱侮辱她,最后,同样地,红颜薄命,染疾而死。
可也有不同样的地方,读《茶花女》时,我感到的始终是爱情的崇高,情人的悲惨,让人读着读着就不忍落下泪来,连贯自然细腻生动;而《红磨坊》,片刻的感动与遗憾后是更深的矛盾疑惑,一团团迷惑盘踞心头让我始终达不到影片情感的高潮。
首先我并不能十分理解他们的相爱。
他只是因为一场误会和她唱了一段歌跳了一段舞,因她的美丽爱上了她,便以极崇高的名义与她大肆喧谈“爱”的美妙,让从未体验过爱的舞女心怀憧憬,以身相许。
他的爱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
茶花女中的阿尔芒,倾慕她的美丽与才华,看到患病咳嗽的玛格丽特泪流满面,每日悉心探望,这才打动了玛格丽特,随后又带着她抛下巴黎,竭尽所能地为她还债,迁就着她,一点点改掉她不好的习惯。
而克里斯蒂安呢,他只是说他爱她,他看到过几次莎丹妮在演出中发病,却从未发现她的病情。
他拥有着“崇高的爱”,却还是会嫉妒,不顾一切的只是想得到她,在她想放弃时用歌声打动她,却从没有考虑过她的后果。
莎丹妮让他实现了剧本创作的梦想,而他为她做过什么呢,他从不为她考虑,不为他们的未来考虑,只是理直气壮地去爱,没有担当、没有付出。
但是,或许这就是诗人?
只懂得理想而不顾及现实世界的莽撞诗人。
只是他恰恰拥有她最渴望的狂热的爱的激情。
或许,他们的相爱从一开始就注定悲剧。
*****影片中的歌曲很多,有些还具有名曲混搭的风格,给人以相当的惊喜感。
比如当我开头听到涅盘的时候,整个人都有错乱的感觉。
导演将几乎每一场转折性的情节都以歌舞表现,手法也相当的夸张幻想主义,电脑制作、跳跃、特写的镜头很多。
我明白导演想要营造出歌舞升平或是爱的力量的氛围。
但坦白说对于我有些太过了,过多太现代的镜头给人了一种不真实感,曲风有很多雷同,总用一首歌曲让舞女完成如此大的观念彻底改变也有些单薄的意味,剧情显得有些跳跃,主次不明。
让我郁闷的是妮可每次被歌曲后来打动时表情姿态都差不多,本期待会有多点的层次...*****不过影片想表达的信息倒是足够明了,全篇紧紧扣着“要去爱”的主题,开头结尾打字的情节让全片结构完整,结尾也发出了Love will live forever 的最强音。
爱永远是最老套又最有说头的主题。
关于爱,其实让我印象很深的还有公爵和“巧克力”。
平心而论,公爵对于莎丹妮的情感也是爱,愿意为她付出,一次一次相信她,只是因身份颇有些权势欺人的意味与明白直漏的占有欲,让人不由产生反感。
当然,他后来想要杀死塞巴斯蒂安绝对不对,可是就像剧中说的,嫉妒会让人发了疯,诗人也是如此。
评判人的是非对错,原本就是最困难的事。
还有那个黑人“巧克力”,只是不顾生命的去救塞巴斯蒂安,失恋时安慰他,点醒他,一味想让他们和好。
这是不是另一种爱呢,他对莎丹妮,是否也有着爱呢。
只是,没有人会注意这些问题,没有人会想到他。
*****忍不住想要说说两个主演。
一直很喜欢妮可,典型的传统美女,金发蓝眼白皮肤,当初她和汤姆克鲁斯的离婚让我神伤很久。
而在《红磨坊》,她的表现足够惊艳,曼妙的身姿和一双恬美的眼,风情万种光彩照人。
最喜欢恋情败露后她的无助和对哈罗德的强硬,演技非常自然真实。
这之后似乎总是泪水涟涟的摸样,让人不忍心疼。
伊万惊到我了,一开嗓便让周围的一切都安静了下来,他的声音柔美深情而有力量,起承转合婉转悠长,妮可的声音也不错,比起伊万却差了一些。
*****这样的剧情与一些表现手法让我不很喜欢,但跳过这些,不必深究,大略的味道仍是出来了。
——好在有两个闪光的主演倾情演出,好在有一股对爱的追求永不消逝。
http://axinlove.com/2011/06/moulin-rouge/《Moulin Rouge![红磨坊]》by @xinl.ve 110629Movie Rating:7.《Chicago[芝加哥]》2003年席卷了OSCAR,在它前一年出品的《Moulin Rouge![红磨坊]》在颁奖典礼前同样有个热门的开始,却各有各的不同,《Moulin Rouge!》成为死在沙滩上的前浪。
好莱坞歌舞片呈现了一时的回光返照,之后又再归于了贫瘠。
本片的导演Baz Luhrmann[巴兹·鲁赫曼]在2008年再与Nicole Kidman合作,加上红极一时的金刚狼,一手好牌变成糟透了的《Australia[澳洲乱世情]》。
时隔多年没有进步,又做编剧又做导演的Baz Luhrmann早已露出的短依然还是很明显,交出的作品始终藏不住。
利用Ewan McGregor[伊万·麦克格雷格]饰演的Christian写前半生的自传,开始多年前发生在红磨坊的故事。
之后的故事情节以Christian闪回的方式表现在观众面前,码字的Christian可以视为编写本片剧本的Luhrmann、Craig Pearce的化身,而红磨坊发生的情爱事迹又同时是当时的落魄书生的一段记忆。
才情与容貌的配对,怎么都透着一股穷酸味,因为天朝神奇的土地上才子佳人的故事也着实不少。
卖文的家伙们都把自己伪装的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大家闺秀小家碧玉的对方,容貌胜人有情有义,要是青楼女子则更是为生活所逼,却也都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奇女子。
那种小秀才被女子戏谑、鄙夷甚至完全忽略的状况,当事人自然避而不谈,写出来的东西则不免有把冷眼当秋波、拂袖作矜持、厌恶视为欲迎还拒的自作多情。
“爱”与金绝对衬爆灯,“爱”与金绝对好相处,雪狼湖的调调多么世俗易懂。
看惯了脸谱化的故事,当人物形象已经固定成型,没有新意的电影自然也就失去了一部分的乐趣。
公爵一恶到底,小男人除了空洞的许诺和激情就再也不能给Satine以实质的帮助。
钱,没有,爱,不见,产生爱情并维系之的东西,像男人的情感一次孱弱虚无,舌灿莲花在某些时候也是可以说男人嘴上涂了蜜,能将简单的女人迷得神魂颠倒。
电影之中值得分析情感的逻辑转变的人物,一片矬子中拔个将军,只有Nicole Kidman的角色Satine。
Satine年龄不大,成为红磨坊的台柱子,要有在男人间左右逢源的老练,但年龄要求其有小女儿的一面。
将Christian误认为公爵并予以勾引,表现了她曾有的世俗、老练,贡献肉身以获得向上的台阶,看做是人生的交易并无问题。
在与hristian相处时的神态举止,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年轻女孩陷入爱情的甜蜜(让观众先入为主的是Nicole Kidman扮嫩要获得接受)。
通过前后的转变,Satine具有了两面的性格,相较于其它角色,稍微把她立起来一点。
歌舞为电影确定了类型,不能成为剧情和人物单薄的挡箭牌。
未能产生复杂化叙事,也未能将人的善恶挣扎等真的人性上演,Baz Luhrmann还需一些天分。
Moulin.Rouge.2001.720p.BluRay.x264-MELiTE
红磨坊看得我好气。
完全男性叙事。
又是一个“妓女从良”,“荡妇中的圣母”的老套故事。
莎汀,正因为她是一个美人,而美人的破碎又应和了人们心中的破坏欲,美人如斯,就被投射了那么多的苦难,背负了那么多的痛苦。
她完全被剥削,完全被粉碎,毫无反抗的能力,在一个脆弱的泡泡中过着奢华却转眼便会逝去的生活。
她生活中的所有男人,都在觊觎她,像那些在舞会上疯癫的男人,公爵;都在利用她,把她当做敛财工具的班主,在她身上寻找征服欲与控制欲并将之包装为“爱”的男主。
有人爱她么?
在这个电影里,是没有的。
男主爱她?
如果爱她会将她当众羞辱?
会为了证明自己是被莎汀青睐的而当众揭开自己和莎汀的关系,并且激怒掌握莎汀前途的公爵?
他了解莎汀吗?
他试图了解她吗?
他知道莎汀的梦想,和不安吗?
爱上她只是因为莎汀的闪耀、引人注目,他只是想独占她,只是想控制她,而最关键的他为何会爱上她,是因为莎汀告诉他,她将他认成了公爵!
在这句话后,男主就仿佛非她不可了,oh,真的吗?
之前还贞洁的男主真的爱上莎汀了吗?
当然没有,这只是男性该死的胜负欲罢了!
有什么比上位者青睐的女人喜欢微不足道的自己更爽的事情吗?
没有!
而莎汀,就被这包装为“爱”的毒药,蒙骗,作为一个灵感的缪斯,一个陪伴者让男主完成了作品的升华。
最后,在这“以爱为名”的谢幕中,以生命为代价,走完了这一生的被剥削之旅。
而20年前的电影,打着爱的名号,剥削女性,在女性身上投射自己猥琐的破坏欲和厌女,将女性角色只看成一个工具,忽略女性主体性和女性友谊的电影,可以说他妈的比比皆是。
而我们就在这样的叙事下长大,我们渴望爱情,可是大小荧屏上却在放映有毒的以“爱情”为名的摧残。
我们潜意识里不相信友谊,或者认为友谊极其容易破碎,我们对外表的细节吹毛求疵,因为我们成长的主流荧幕上没有女性榜样,只有美丽的女孩儿,美丽的少女,美丽的女人,我们认为自己必须美丽,否则就会从世界上“消失”。
我庆幸在临近30看到这部电影,她华美,炫目,幽默,妮可美的摄人心魄,可是即使它这么美,我看的什么还是坐立难安,愤怒和厌恶交织。
我看到了厌女、看到了导演编剧角色完成的对女性角色的绞杀,看到了作为一个女性观众的不被尊重。
改评。虽然故事就是一则歌颂真爱的浪漫小品,但看着Ewan那双灰绿透明的眼睛,我就fall in love了呀>///< 服装舞没不错,音乐和表现形式到中段略单调。
选曲真是太俗了这么个魔幻爱情故事你给我唱I will always love you还给我来一段like a virgin?? 虽然两位主演都是颜值巅峰但演得真是浮夸聒噪。感觉跟巴兹·鲁赫曼的审美大概差了好几个星系。
男主角的眼神和歌喉……真是不能不让人心动啊……他还演过《猜火车》,居然能够如此在流氓痞子和痴情才子之间游刃有余,真是了不起啊……不过我横竖没看出来妮可基德曼哪儿漂亮,所以怎么也都不明白他看上她哪儿了……
得瑟地切着镜头的导演令人唾弃。。不过既然剧情很浪我也就认了。。
有什么理由不打五星呢。美好的妮可加上美好的伊万,加起来就是再美不过的爱情。看爱情片很少哭,但是这片子,打着打着围巾我都开始泛泪花了。最后妮可扑到在舞台上的那个样子,真是心都碎了。
伊万和妮可的绝世美颜,尤其是亿万无辜小兽般能淌出水的蓝眼睛和侧颜痣,啧啧啧。。。但作为一个歌舞片,几乎没有一首好听的歌啊,闹腾得要死还言之无物。影片前面四分之三都如坐针毡,仅从探戈开始才变得好看起来,才有歌舞片该有的流畅剪辑。伊万有把好嗓子,但真不会唱歌啊,直愣愣地都不会打弯儿。
男主也说了自己要写关于爱的故事,他在歌颂爱的时候本就包含着对自己事业、理想的追求,却用这所谓的爱去剥夺女主的人生,他对女主的执着只让我觉得自私自大自满,更不用说他准备离开时还是用的金钱去羞辱女主,这是什么幼稚又无耻的人物塑造,,,这个故事真是完美符合了男性对女性的幻想,说这种爱是“普天之下最美妙的事”,真是歹毒啊
NicoleKidman的第一次出现 惊艳了~
重點在哪?Ewan的歌聲真好啊。難得我終于有耐心看掉它。
本想两星……可是妮可和万老师真是一对养眼的女A男O……两个多小时?看得我如坐针毡,每当觉得应该快结束了吧一拉进度条傻眼,很cliche,作为歌舞剧歌不好听真的是原罪,除了那首每年响彻冰场的tango基本没有印象点……啊好难看,故事也很男本位,一个爱你爱得要死甚至为你抛弃物质改头换面的妓女?我的天啊,直男可真会幻想……受不了了还是给两星
皆近过火繁复,推到极致也是一种夺目的风格,剧作上问题很多,参考一下《泰坦尼克号》的杰克吧,同样是穷酸书生爱上关系复杂的女人,那个几乎是婚外情,道德问题更大,相似之处是需要跟权贵掰掰手腕,要么把男主人公塑造的更有魅力对女主人公有更多益处,或者最后为之牺牲,因为他们本不相配,必须夸大男主人公魅力,要么走讽刺向,以女主视角展开,一个只想着爱,但幼稚。一个机关算尽,类似于《偷心》。可现在两边都不靠,叙事上容易引人诟病,但硬件极高,风格突出,长板够长。
错眼以为男主是詹姆斯·麦卡沃伊 James McAvoy//其实每个看似套路的故事也会因为细微的区别而大大不同。如果无法自如地让自己选择去听到夜莺的歌声还是汽车的吵杂声,为何不沉默下来,让自己成为能够用魅力吸引别人聆听的那种人呢
“没有法律。没有限制。只有一条规则:永远也别坠入爱河。”妮可•基德曼那时多美丽,情绪饱满,可知遇见一个好角色有多难。
怎么会有这么傻的男主🤡 别再让我看见女明星和素人的爱情故事
总觉得是男主害死女主的。她太被动,一面要担心整个剧团的安危一面要安抚小男友的嫉妒心。你有什么呢,一颗真心并不能替代整个生活,当她年华老去你还会爱她吗。整个电影华丽浪漫的外表下是理想主义爱情的矫情与脆弱,我觉得导演是隐藏很深的FFF团员。
【巴兹·鲁曼“红幕布”三部曲之三】
就是从这部电影开始,我学会了欣赏歌舞片。华丽的布景,动人的音乐,波希米亚风格,还有:dimond is girl's best friend
勉强两分。开场半小时还可以的,歌舞营造的明艳繁乱,由男主画外音引入叙事,让红磨坊的歌舞有了主观性,背景放在1900年的巴黎,但音乐都穿越了(好像还听到一句《我心永恒》),这种痴狂劲在歌舞片里很常见,但巴兹鲁赫曼的水平,也就是个缩水版的朱丽·泰莫。进入剧情就惨不忍睹了,只是个绝症美女选有钱公爵还是穷作家的破烂言情剧,剧情架构也极度简单。设定基德曼是贩卖爱情的交际花,但她的实际表现却是个没见过世面的村姑,基德曼和伊万的对手戏写的清汤寡水,这一对儿是只有爱的姿态而无爱的内容,口号式爱情了。后面的歌舞也不行,欺瞒公爵的那些桥段和歌舞都是小丑式表演了,基德曼也演的过于用力,场景也始终周旋在剧院内部,很容易看腻烦了
同一个故事,美国人讲成红磨坊,意大利人讲成茶花女。。。更加坚定信念。。只有才华才能抱得美人归~
小伊万诠释了我对热情执着萌呆美青年的全部定义~笑容和眼神看得人心都融化了~我得承认他演绎的这个男子如此的诱人,但是养这么一只理想式的美青年所要付出的代价可比养只学术宅要来的大多了啊……这个可是要命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