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佐木杏奈是一个很小就失去所有亲人的孤儿,被赖子所收养,赖子一直努力想让杏奈快乐,但杏奈却一直郁郁寡欢,她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总是把自己排斥在同学们的圈子之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暑假来临,为治疗杏奈的哮喘,赖子安排她到札幌乡下朋友家疗养。
在那里,有美丽的田园风光,有一片醉人的湿地,杏奈喜欢去湿地写生。
一天,她意外地发现了湿地中的大宅,虽然她第一次来这里,但感觉自己对大宅是那么熟悉。
每晚,她都独自来到这里,与亦真亦幻中的玛妮共度美好时光。
但终于有一天,这一切被一个同样喜欢大宅、喜欢玛妮的女子唤醒。
原来玛妮早已不在人世,她在世时非常不幸,早年丧夫,为了生活,她需要工作,迫不得已把女儿送入寄宿制学校,但女儿却一直认为是她抛弃了自己而不能理解她、原谅她,直至车祸致死。
玛妮在伤心中想努力把外甥女抚养成人,但因为心中伤痛太重,不几年也去世了。
杏奈突然在这一刻长大了,她意识到自己以前不快乐,是因为内心一直在恨着狠心留下她一人的父母,在她看来,不管是什么原因,他们都不该留下她一人活在世界上。
但听完这个故事,她醒悟过来:她那么喜欢的“好朋友”玛妮,竟因她女儿不理解、不原谅而过得那么痛苦,自己的行为不正像玛妮的女儿一样无知吗?
从此,她像变了个人似的,在赖子来接她的时候,她竟然不自觉的把“阿姨”改口为“妈妈”,对赖子一直隐瞒她领政府补助的事也释怀了,反而是赖子主动和她讲起,杏奈这时才明白,养母并不是故意瞒着她,而是想尽量让杏奈不感觉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
杏奈还主动去和吵过架的朋友道歉。
杏奈成了一个和其他花季少女一样的快乐女孩。
恨,是最不划算的一种情绪。
你恨一个人,那人根本没有任何的损失,伤害最大的只有自己。
因为你一旦产生恨的情绪,快乐就会离你远去,身体就会产生一些毒素,对自己的健康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所以原谅别人,就是宽恕自己。
影片的开始,只是平平淡淡地讲述杏奈的假期生活,让人感觉没什么特别的。
如果不是同事推荐:“耐心看完,你会收获很大。
”我一定不会看完的。
但影片的最后,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是我完全没有意料到的结果。
在这儿我就不说了,想知道结果的自己看哦。
补充:非常喜欢影片中的大岩夫妇,他(她)们两人的婚姻生活是那么和谐,晚饭后,大岩在做工,阿正拿了一大袋零食边吃边和他聊天的镜头一直在我脑海中盘旋。
他(她)们对杏奈非常疼爱,但从不限制她的自由,从不会强制她不准去这、不准做那,即使是杏奈和邻居的女儿吵架,被邻居找上门,他(她)们还是坚持认为杏奈是个好孩子。
在饭桌上,杏奈讲一些村中见闻的时候,他(她)们会认真倾听,一起感受杏奈的快乐与忧愁。
一天晚上,杏奈晚归,发烧而晕倒在外,他(她)们也并没有责备杏奈,只是焦急地抱了她去看病。
我感觉孩子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里,会非常地快活。
最后,赖子在看到杏奈的巨大变化而感谢他(她)们的时候,他(她)们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我们什么也没做。
”正是在他们看似“什么也没做”的自由中,杏奈才有机会成长起来。
我也要努力像他(她)学习,营造一个这样的家庭氛围。
2015年12月26日星期六
怎么说呢,大概粗略的看了下几篇影评,普遍反映似乎是换了导演,终是在利益和风格上有着微妙的不同等等。
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讨厌这样的改变。
以往的吉卜力,无论是凄惨的身世还是恶劣的环境,清一色主角都是正能量满满的,就算是绝望,也只是一时的。
宫崎爷爷大概就是想借由所谓孩童梦幻般的天真,来给与我们面对现实世界的勇气。
至于环境保护之类,此处按下不表。
而这部动画大概是吉卜力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如此阴郁的主角设定吧。
一个养女,因为自己的哮喘,偷偷发现的政府补助金等等,自顾自的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存在,否定父母,否定他人,甚至否定自己。
我不得不承认,这种心理设定虽然让人总有点嗤之以鼻,未免小题大做,但却实实在在的存在在很多孩子的童年当中,包括我自己。
小孩子的心思是很细很小的,一点点蛛丝马迹就能引起莫大的不安。
而失去了安全感的小孩,很多也会在下意识里,进行掩饰。
恶性循环,自然会越陷越深,最后形成一种自我厌恶的性格。
我倒是觉得这次的性格塑造明显变得接地气了,从反观自然,到反观社会,吉卜力是在进化还是在退化,现在仍不好妄下定论。
看到中段的时候,我曾猜测这只是纯粹叫做“童年玩伴”的心理现象,这种情况很多都发生在缺少陪伴或者自卑,丧失安全感的孩子身上。
他们会幻想出另一个玩伴,一般都会是同年龄且一切和自己截然相反的对象,从而来弥补心理上的缺失。
金发碧眼又拥有着值得骄傲的家庭的玛尼,很符合对此类症状的描述。
只可惜,我猜得到开始,却猜不到结尾【笑。
事实上,玛尼更像是“童年玩伴”和被爱的记忆所结合而出现的幻象。
主角虽然自我厌恶,否定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但其实潜意识中仍然渴求着被爱,被理解。
而在被遗忘的孩童时期的记忆里面,对于大宅的印象和曾经被玛尼深爱的感觉,最终促成了“玛尼”的出现。
【每次都会下意识打成尼玛。。
好痛苦。。。
最终,通过各种摸索,求证和旁人的叙述,终于还原了当年的故事,也从此打开了主角的心结,让她再一次能够坦诚的接受他人的爱意,并真实的感受到被爱。
这种事情,说来容易,在现实当中,操作起来却非常困难,并且很容易适得其反。
因为很多小孩在封闭自我的同时,会刻意回避或者曲解他人的爱意,甚至拒绝去理解他人对自己关心的背后的含义。
而这个时候,正面引导则会变得困难重重,甚至加深误会。
但如果就此放任不管,很有可能会造成成人后性格的缺失,并丧失在某些方面去爱别人的能力,因为无法感到被爱。
当然,以上都是我这个非专业人士的一点点小小的见解,如果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自当可以提出来 总而言之,我很喜欢这部作品,也在结尾处哭成傻逼。。。
吉卜力的这次尝试我觉得不能称之为失败,在新老交替的时候,改变是喜闻乐见的,如果能够完美的继承宫崎骏爷爷的风格,我觉得才有点小可怕呢。。。
最后说一句,这次也打着“吉卜力最后之作”的旗子,我怎么总觉得这词我听过好几次了呢。。。
求不闹,求再接再厉。。。。
吉普力工作室的电影总是不会让人空手而归,电影的画质非常好,实在是看风景油画养眼的好地方。
这回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比较小众群体的故事,“这世界存在着用眼睛看不见的魔法圈,圈圈分成圈外和圈内,这些是在圈内的人,而我是在圈外的人。
”电影主人公杏奈就是以这样的开场自白道出了内心孤独寂寞又无能为力的艰难境况。
这也将是整部电影接下来围绕主人公面对这样的困境将要解决的问题。
其实我是很能理解杏奈的,初次拜访大岩一家时太过正经紧的客套话,碍于情面大岩阿姨带她去拜访友人时的拘谨约束以及她对其女儿的示好却被她认为对方多管闲事揭她的短而反击别人,发现自己错了又不好意思认错索性懊恼气急的跑开逃避,种种行径都在向世人展示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是怎样别扭困难的跟别人打交道的。
外界的人和事在杏奈看来是那么的复杂而难以应付,别人看来轻松愉快的社交却只会给她带来不自然不放松的恐惧。
那就干脆退缩到自己的世界里吧,将心力倾注于画笔与速写本里,欣赏着自己的画,有模有样,太有成就感了。
其实受限于当时的技法与主观限制,很多人包括我都有这样的感受,是带着欣赏的眼光看自己的画的,其实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只有在日后自己更上一层楼时才会发现原来这里不行那里不行,不过那都是后话了,只有这样的成就感才能支撑自己有动力与兴趣接着进步。
回归正题,画画是杏奈唯一自信且能够借此向外界证明自己的仅有的高地,可不是嘛,日常的习练与可能存在的天赋足够把周围的同学甩了不下一条街,如果自己付出汗水的“画作”得以昭告天下迎来如潮的好评谁不想呢,但她太矜持,所以当在影片刚开始老师象征性伸手要看她的画,她欲拒还迎的伸手准备把画递给老师时,她内心是已经捧起双手准备接下老师的赞赏的,也许还会引来周围同学的围观与赞赏。
可是在递的过程中老师的注意力被其他事吸引过去了,这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原来老师想看画只是随口一说而已,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重要,自己的认真换来对方的随意,真是让人羞恼,感觉被冒犯羞辱一般,心理巨大的落差让她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当时就犯了哮喘旧疾。
“可能杏奈比较内向吧”“那算内向吗?
”“好啦!
你别说了。
”一个好心的同学委婉的说法被另一个同学差点说破了,养母与杏奈的同学对话里察觉到杏奈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又让你破费了”杏奈对养母这样说道,这是连养母都能感觉到杏奈对自己的隔阂。
何止是内向,简直是内向到极致的孤僻了。
杏奈就是这样一位极度缺乏安全感且缺爱的一个孩子,这样的敏感内向郁郁寡欢或许也是她身体不太好的原因吧。
不得不说身为孤儿的孩子是非常脆弱的,玻璃心的孩子也是最难呵护的。
“12岁啊,确实是一个比较难琢磨的年纪”养父这样说道,相框里灿烂无邪的笑容说明在杏奈更小年纪时她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可爱,可是在某个偶然的机会让她看到了抽屉里那一个写有救济金的信封后,开始懂事的杏奈敏感的感觉养母一家并不是真的爱他,她开始多疑,沉默寡言,开始把对方看成是自己寄居的屋檐,她封闭内心,过于在意自己的感受就会忽略外界对她传达的信息。
送她到北海道大岩家的修养身心是她养母关心她的举动,杏奈敏感的以为是被嫌弃,这是在她看到信封之后的又一强力佐证,她在大岩夫妇面前称呼养母为阿姨让神经大条的大岩先生一头雾水,然而养母眼含泪水望着她坐车远去确是爱的证明。
只有到电影过了一半杏奈将这个痛苦的秘密哭诉给玛尼我才恍然大悟,那封薄薄的救济金信封一直以来是12岁的信奈的一块心结,这也是导致杏奈自闭的罪魁祸首。
原来作为一个孤儿是要需要面对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呀,他们必须要比有爹妈的孩子拥有更多的爱才行,这也是如果要领养一个孩子或者拐卖孩子最好要趁孩子不记事的原因,这让我感觉到我是多么的幸运,有亲生父母,别人家有的我大抵也有。
影片短短四五分钟将问题紧要的大致介绍之后,主人公就去了北海道,那里有个大岩夫妇,大岩女士有个很想见主人公的好朋友角屋女士,而角屋女士还有一个女儿只大主人公一岁的信子,而且她们俩还被大岩女士安排一起去玩,原以为影片接下来就是讲述主人公是怎样跟小胖妹信子欢快的玩耍结下深厚的友谊之花且顺便打开心结重新焕发活力的故事,就算在杏奈骂信子是“胖猪”之后两人不欢而散我也预期对接下来两人将怎样马上的和好,可惜导演米林宏昌就是不走寻常路,他就是要调你吊胃口,就不随你的愿。
如果难以进入别人的内心是作为芸芸众生的能力限制而使得A计划流产,那么只好祭出可以看破人心的鬼魂这一开挂的大招作为解开主人公心结的一个突破口B计划了,影片为了牵引出这个B计划用了大概半个小时的时间做了铺垫,小胖妹就此被踢开一边凉快去了(导演好残忍!!
)!
接下来的遭遇就有些玄乎了,原来大岩先生对谷仓的调侃说有闹鬼不成想也是真有其事的,与金发蓝眼与主人公同龄的小美女玛尼的认识也是借着主人公对一栋很有眼缘的老房子开始的。
这栋吸引杏奈的老旧房子会突然间焕然一新,华灯熠熠,高朋满座;玛尼能稳稳当当的站在小木船尖儿上而不会掉下来;与玛尼欢快的玩耍突然不见了;有时自己与玛尼道别,然后就在路上、草丛里扑街睡觉直到自己醒来或者被人发现;玛尼一再要求杏奈不要把她俩的事跟他人提起......总总迹象都表明玛尼其实是住在老房子里面的一个亡魂。
这么一说也许有一点吓人,也只有12岁的杏奈傻乎乎的蒙在鼓里,但我们也看到这鬼也是只好鬼,简直是主人公的贴心好闺蜜啊好不啦,而且这鬼也不是谁有那么好的福气想见就能见的。
这是影片里做的比较明显的给人察觉有关人鬼情未了的镜头,其实是在放松你的警惕,算是条明线,还有一条暗线,这里我就先不说了,原因嘛嘿嘿,现在这么早说就没意思啦。
然后影片就是讲述这一对闺蜜的养成史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神出鬼没(其实就是鬼啦)的玛尼是如何慢慢开导主人公并引导她知道真相,并且安慰主人公,不要伤心啦,你看,其实玛尼我过得比你还惨,虽然家境不错,但老爸日理万机没什么机会管我,老妈是个只顾自己到处游山玩水也不管我的人,我是个爹不疼妈不爱的孩子,管家婆也是个跟容嬷嬷有的一拼的人,两个双胞胎姐妹花就是管家婆容嬷嬷的打手,豪门深似海,这是一个白富美的悲哀啊!
好在还有一个疼她爱她的尔康同志哦说错了是和彦同志。
说到情深处,涕泪俱下好不悲惨。
“没有人故意让你害怕吗?
”玛尼问道。
“没有!
故意捉弄的更没有”主人公义愤填膺的回答,“那你真是很幸福,我....如果是你就好了”。
于是我发现比较惨还是玛尼,不过人家是给主人公树立坚强有爱的版样。
主人公要带人家去谷仓,证明什么妖魔鬼怪都是骗人的,结果在那里搞的跟妖魔鬼怪一样吓人的就是玛尼同志好不好,搞得主人公吓的跑出来扑街,真搞不懂这是什么情况。
有关玛尼后续身世详情就由玛尼的儿时玩伴久子小姐补充完整,从久子小姐的娓娓道来之中我才猜到主人公的身世,主人公有一双蓝色的眼睛,而且刚好玛尼也有,原来玛尼是主人公的外婆!
于是我就脑补,老婆婆落难,孙女没人照看,于是老婆婆玛尼家乡的乡亲们知道了,乡亲们的亲戚们自然而然就听闻了这个消息,刚好乡亲们的亲戚里有人不孕遗憾不能生小孩,所以也就近水楼台的把这个可爱的孩子领养走了。
所以主人公才有机会回到外婆的故乡,要不然哪有那么多的巧合刚好去养病的地方就是她外婆的故乡。
为什么大岩夫妇跟养父母没有提起这事?
好像既然养父母隐瞒不了已经记事的孩子被领养的事实,那应该坦白的说出主人公的身世才对啊?
嗯,孩子还太小,等长大了在跟她说吧。
这是一部缺乏亲情之爱的青春萌动的小女孩在关键时刻逝去的祖宗跑回来给她补爱,变成天使保护她的故事。
故事结局也是很美满,这次疗伤之旅圆满结束。
好啦,这次说的太多了,这也是我不能主次分明条理清楚的交代一件事情的缺点,不过说了这么多,我也想了很多,仔细想的过程中还懂了很多道理,看来看电影些个影评不管写的好与否,只要认真的写,还是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的。
导语:提起吉卜力的作品,多数人都会想到宫崎骏。
宫崎骏创造了吉卜力,使吉卜力有了今天的辉煌与成就,但是吉卜力不仅拥有宫崎骏一位巨匠,还有与宫老齐名的高田勋,以及后起之秀米林宏昌。
米林宏昌的电影作品,最知名的有两部——《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记忆中的玛妮》。
这位监督的两部作品,均取自英国作家的小说。
可惜这位才华横溢的原画师、动画师、动画导演已离开了工作19年的吉卜力,希望今后他的发展可以更好。
“玛妮,我原谅你了。
我喜欢你。
我绝对不会忘记你的。
”这是一个孤独患者的故事。
安娜自小失去亲人,从此不再与外人说话,她唯一的爱好就是画画,画画是一个跟自己心灵交流的过程,所以她不停地在画中幻想着一个女孩——玛妮,在安娜被送去乡下住在亲戚家疗养呼吸疾病时,安娜真正的邂逅了玛妮,玛妮金发碧眼,如洋娃娃般美丽。
两个孤独的人在这次偶然的相遇之后,乡下那间本来荒废的城堡也在夜间灯火通明,安娜同玛妮在城堡中有着无限的欢乐。
孤独已不复存在,虽然欢乐短暂,二人总归要分开的。
至于玛妮与安娜为何要分开,是安娜在发现了玛妮的一些历史时,觉得玛妮拥有她自己的生活,因此玛妮不会永远陪在安娜身边。
安娜原谅了玛妮的离开,因为安娜已不再需要玛妮的陪伴,孤独感早已不复存在,安娜已变得更加坚强了。
电影到此还没有体现安娜与玛妮的缘分所在,后面便由一位玛妮的旧相识缓缓道出玛妮的前世今生。
安娜的幻想为何会如此真实,就是因为玛妮是她的祖母。
玛妮家中遭受太多不幸,自己的丈夫早逝,安娜的父母,即玛妮的女儿和女婿也因事故双亡。
玛妮一人承担安娜的抚养责任,直到去世。
论孤独,没有亲人的人最孤独。
其实安娜不是真的孤独,比起玛妮,安娜要更幸福。
所以安娜最后解开了心结,与养母回家了。
安娜孤独时,祖母化成她的幻想,陪伴着她。
祖母的孤独,却随着祖母的衰老慢慢消逝。
祖母化成同安娜相仿的年龄,与安娜展开了“恋情”,其实就是祖母与孙女亲人间的爱。
安娜在玛妮的陪伴下,成长了起来。
从幼年到少女,玛妮从未离开。
安娜用这种奇幻的方式让祖母回到自己身边,其实就像大多数孤独的人心中所寄托的东西一样,在自己心中创造出美好的人或事,自己与自己的幻想对话,渐渐的,孤独感便消失。
人的孤独,往往是因自己无助、弱小、缺爱。
没有亲人、朋友,爱只有自爱,没有人帮助自己,自己也无法做成任何事。
当恐惧袭上心头,人便寂寞空虚冷。
在孤独面前,玛妮、安娜也害怕过,但是,玛妮有小安娜的陪伴,责任让她不再孤独;安娜与玛妮分开,则是在对过去的自己说再见,对孤独说再见。
告别过去,也许是一种排解寂寞之苦的方法呢,即便依旧孤独。
孤单不代表孤独,人何尝不会有孤单一人的时候呢,但是,孤独却不是所有孤单之人都能体会到的。
孤独是一种超脱众人的状态,不同于孤单时的寂寞、空虚。
孤独时,人会强大起来,就像安娜那样。
即使安娜以后也可能有一个人的时候,她已不会感到孤独。
玛妮给了她爱的力量,记忆中的玛妮已成为心中的玛妮。
孤单的人啊,你的心中是否也有一个玛妮呢?
1.故事的创作者是谁?
故事原著:琼·盖尔·罗宾逊(英语:Joan Gale Robinson,1910年-1988年),婚後姓托马斯(Thomas),是二十世纪出生于英国白金汉郡杰罗兹克罗斯的女性作家、插画家。
2.故事是如何诞生?
(When Marnie Was There——1967年)据罗宾逊的女儿说,《当玛尔尼在那里》的创作开始于一个家庭在沿海村庄伯纳姆-奥维-斯泰特的暑假。
罗宾逊一生都与诺福克郡有联系,早在1950年就与伯纳姆-奥维有了具体关联。
该地的主要自然特征包括一条小溪和潮汐沼泽,以及一个被沙丘包围的孤立海滩。
退潮时,罗宾逊从海滩上沿着沼泽小路行走,注意到一栋具有独特的蓝色门和窗框的房子,名为 "粮仓"。
在远处,她注意到这所房子似乎隐藏在周围的环境中--直到低沉的阳光极大地照亮了它的砖块。
她来到房子附近,透过上面的窗户看去,她看到一个年轻女孩坐在那里,正在梳理她的头发。
这一经历促使罗宾逊写了一个故事。
在村里逗留的剩余时间里,她在沙丘上呆了一段时间,并写下了笔记,创造了安娜和玛尔尼这两个人物。
粮仓的特点影响了故事中虚构的 "沼泽屋"。
海滩、沙丘、草地和穿越沼泽的路线成为故事的主要场景。
那年夏天之后,罗宾逊继续写了更多的笔记,在大约18个月的时间里,这些笔记被整理并发展成一份手稿。
The creation of When Marnie Was There began during a family summer holiday in the coastal village of Burnham Overy Staithe, according to Robinson's daughter. Robinson had a life-long connection to Norfolk, and a specific connection to Burnham Overy as early as 1950. Major natural features of the location include a creek and tidal marsh, with an isolated beach surrounded by sandhills.During low tide, Robinson walked from the beach along the marsh path, watchful of a house with distinctive blue doors and window frames, named "The Granary". At a distance, she noticed the house seemed to disappear into the surroundings—until low sunlight dramatically illuminated its brickwork. She came near the house and looked through an upper window, where she saw a young girl sitting and having her hair brushed. This experience prompted Robinson to write a story.Throughout the remainder of her stay in the village, she spent time in the sandhills and wrote notes, creating the characters of Anna and Marnie.The location of Burnham Overy Staithe directly defined the settings of the sto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anary influenced the fictional "Marsh House" in the story. The beach, sandhills, meadows, and routes across the marsh became major settings of the story. Robinson continued to write more notes after that summer, which were collated and developed into a manuscript over the course of about 18 months.——Wikipedia3.她的所有作品:天使的代表(A stands for angel、1939年),我们的父亲(Our father、1940年),万物之神(God of all things、1948年),十名小天使(Ten little angels、1951年),泰迪罗宾逊(Teddy Robinson、1953年),快乐的一年(The Happy Year、1953年),泰迪罗宾逊之书(Teddy Robinson's book、1955年),亲爱的泰迪罗宾逊(Dear Teddy Robinson、1956年),上帝在哪儿?
(Where is God?、1957年),玛丽玛丽(Mary-Mary、1957年),更多的玛丽玛丽(More Mary-Mary、1958年),七日间(Seven days、1964年),回忆中的玛妮(When Marnie Was There、1967年),查莉(Charley、1969年),远走的女孩(The Girl Who Ran Away、1969年),关于泰迪罗宾逊(Teddy Robinson himself、1974年),夏日惊喜(Summer Surprise、1977年),美格与梅克丝(Meg and Maxie、1979年),大海巫婆的黑屋(The Dark House of the Sea Witch、1979年)。
小说的取景地?Norfolk England, The Granary house@1960s(下图未考证FYI)
The Marsh House in Norfolk
Burnham_Overy_Staithe_Windmill动画电影取景地?
軽井沢,日本
写这一篇,是为了回答某些不能理解女主心理的人,说人“父母早逝家道中落那点破事儿”而招致了“内心破碎” 原因站不住脚。
先岔开说一句,作为中国人,读一读我们的传统经典文学还是很必要的,比如《红楼梦》,你会读到里面有个女生叫林黛玉,那玻璃心可是发展到了吐血而亡。
好的,接下来回归主题。
=====变态的分割线=====【变态杀人狂】——极端变态性格的人,在我们这个真实世界是存在的,这一点相信大家没有异议吧?
好,那么假设【变态杀人狂】是100,而我们正常的心理健康的人是0,那么也许你就可以理解,在变态杀人狂和正常人之间可能还有99个层级。
也就是说,很可能有很多人有着【不同层级的变态】。
俗称:心理问题。
=====弗洛伊德的分割线=====就在一两年前,还有心理专家分析过说1/10的中国人存在精神心理问题。
于是有媒体说1亿中国人有精神病,当然是夸大夸张了。
但也某种程度说明存在心理问题的人很多。
在欧美发达国家,人们就更是有事没事就要去拜访心理医生。
所以我们这个真实的世界,人类并不是韩剧那样亮晶晶亮晶晶,拍拖男女睡一起只是盖被纯聊天。
恨不能牵个手、接个吻就要去死。
真实世界,人类有基本的生理欲求。
人类的心理也会有各种问题。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墨菲斯的分割线=====真实世界,一个孩子如果受到某种打击,她真的可以自闭、不信任人。
像刺猬一样伤害身边的人,其实是为了自我保护。
而这种人一旦自我保护起来,往往会过激:比如别人开个简单无恶意的玩笑,她要叫别人“胖猪” 回敬回去,比如最爱她的人她都不信任。。。
这个小女孩的经历来看,发展出这种性格并不奇怪,特别在青少年时期本来就是敏感的阶段就更明显了。
多多少少的,其实很多青少年都有这种问题。
=====俗喇的分割线=====对于心理问题,电影给出的一个化解之道,说来俗喇——就是用爱。
不俗的是:这爱是很多年前母亲在她心里种下的一个种子。
与身边人相处时,也许对我们也是一个不错的启示。
所以,哪怕是对有一点奇怪的人,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尝试释放一点善意吧。
你对别人的善意,也许会是一个好的种子,在适当的环境里萌芽。
=====电影的分割线=====对于电影本身,我倒是持保留态度。
在我看来,电影的叙事流畅性有提高的空间,改编剧本有些平淡。
剧本用了太漫长的篇幅表现一些可以预料的剧情。
唯一的亮点在最后的谜底揭晓,但除此以外,剧情的推进中乏善可陈。
基本是可以睡前观看的。
即便到了谜底揭晓前一刻,也只是爬上谷仓这么平淡无奇的“小惊吓”,实在太温和。
但相对的,人物塑造和总体框架剧本,我个人是非常喜爱的。
===== 完 =====
说说我对回忆中的玛妮剧情的理解,本片催泪但烧脑,不少东西得研究心理学(剧透)安娜父母死的早,安娜那时才一岁多,对父母和父母对她的爱是一点印象都没有的,外婆玛妮在安娜1岁-2岁的时间段抚养她,那时的安娜虽然还不记事,但安娜照顾她生活的点点滴滴已经深入到她的潜意识里,也就是灵魂深处,这也是安娜对于亲情的最早的记忆。
安娜在婴儿床上听玛妮给她讲了很多自己少女时代的事,但安娜能记到潜意识里的只剩下海里月下泛舟、舞会、和卖花小孩跳舞、在谷仓和未来的丈夫增进了情谊,肯定还有别的故事,但她太小,能有印象的就这些了。
另外外婆给安娜的别墅的照片她婴幼儿时视为宝贝,(继母说她刚来家时就握着这照片),这别墅的形象也进入潜意识,另外,大家注意到没,片中数次出现外婆刚去世,安娜还没被领养时的情景,幼小的安娜都在怀里抱着一个穿蓝裙子的金发洋娃娃,这个洋娃娃是关键,后面会讲,外婆给婴儿床上的安娜哼婴儿曲入睡,这声音是安娜小时候听了最有安全感的音乐,是对亲情的美好记忆也进入潜意识。
总之,这些事长成少女后的安娜平时是记不清的,只在灵魂深处藏着,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激发出来,但命中注定的是,安娜来到了外婆给他讲的那些故事的发生地,在灵魂深处里的故事便思如泉涌,这时的她还没有将这些记忆和幼儿时期,和外婆联系起来。
安娜是个性格孤僻、自闭、自卑的孩子,她坐在海边、在别墅里、在谷仓里,深深的陷入到自己编织的梦里,把自己代入到故事中,和玛妮一起经历那些故事。
注意,玛妮少女时代的形象安娜是不知道的,安娜是用幼儿时的洋娃娃形象代替的,金发碧眼和玛妮很像。
安娜和玛妮在月光下跳舞的音乐也是玛妮在婴儿床上给安娜哼唱的,安娜在自己编织的世界里找到了精神的寄托,但现实中的悲惨结局也影响着她的虚构世界,她虚构出来的玛妮也会像真实的玛妮外婆那样离她而去,安娜不能释怀,她让玛妮在虚构的世界里请求她的原谅,她也原谅了玛妮,她说她最喜欢她了。
其实,这也是潜意识活动,她最爱外婆,她原谅外婆离开她。
后来,她找到了她幼儿时代拿着玩的别墅的照片,明白了一切。
本来她那时太小,对外婆的爱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模糊,只存在于灵魂深处了,但通过这次旅行,外婆和她的亲情变得无比清晰了,安娜对自己说,她会思念外婆一辈子的。
另外,她也找回了自我,本来她的状态有变成她亲生母亲的趋势了(问题少女),她以后会好好的生活,她已经没有亲人在世上了,爱着她的继父继母就是她的亲人,她会好好珍惜她,最后,祝愿安娜长大成人后找个好老公,有自己的家庭,孩子,这样她就又有真正的亲人了!!
热泪中。。。
19号去看了首映的。
其实电影中安娜并不是被海边村庄的老夫妇收养,而是去海边的小村庄去疗养的。
看吉卜力的作品,很多时候并不是冲着剧情去的,而是因为喜欢美美的画面,感觉作品就像一条小溪缓缓的流开来,细腻优美,海边村庄的场景也真的就跟自己见的海边小村一样,真的就是现实中的场景搬到动画里了,其实福冈也是这样一个小城,不知不觉中,海边已经成为生活里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安娜从内心封闭,不愿人交流,把画画当成唯一的寄托,有太多心结,但是因为身边温暖的人们而慢慢学会分享快乐与不快,并且变得阳光,学会了努力的生活并接受身边人的关心。
这样一个暖心的小故事应该时常在我心头徘徊吧,因为贪恋着这种慢节奏的美好。
有些记忆其实不是属于你自己的,你所做的不过是,恰好在潮落的时候经过,恰好在潮湿的清晨里,从浓雾的回音里看到了一所房子。
这时的你,还不知道你曾在这份荒芜里,拥有一个陌生的名字。
记忆自己不会排山倒海,不会自己诉说,但它们会借用一个声音将你搁浅,让你在没有方向的远方里,将目光授予它。
有些记忆其实不是属于你自己的,但当你听到,当你选择用泪水做成的船驶向它。
它便成为了你的记忆。
想念不顾一切跑起来的样子想念带动风的样子想念marnie的头发在风里飘的样子想念暴风雨里拉着marnie的手想念你跟我说这是我们俩的秘密 永远的秘密想念你大喊着原谅我想念你悄悄的溜出来找我想念你爽朗的笑 跟我说 那时候你以为自己是最幸福的女孩想念你哭着抱着我说其实你真的很害怕想念你对我说marnie其实你已经很努力了想念昏倒在路上被爱你的人抱回家 在阿姨宽宽的肩膀上睡着想念和你一起做饭想念拉着你的手有些人真的一转身就会消失所以久子阿姨才会想赶快把老宅画完吧可是我真的很幸福
关于童年阴影的表达非常到位,感同身受。祖孙蕾丝情很有看点呢。
吉卜力画食品的功力登峰造极,馋死了。可惜片子本身不过关,吉卜力本身锻造普通人生活是细节中见真章,有很多会意的小幽默。这次被女孩的心路与回忆所掩盖,这种心路带有很重的童话完美意味。偶遇桃花源,与梦幻街少女的走心流程很像,可惜少了太多情怀。吉卜力风格的匠气太足,完全不喜欢
米林宏昌这是怎么了?
还是我内心世界不够
和祖母搞拉拉,也是够了!!!
只有吉卜力的动画能让我看哭。前面看着又百合又鬼畜结果最后大逆转
带点悬疑色彩的家庭伦理(?)片。最后是女孩子和女孩子互相抚慰、互相救赎,隔着辈份却连着血脉。过去的没能挽回,新生的正在开始,人总是要向前的。让我多加一星的是全片的气氛,尤其是到暴雨中谷仓和意外被发现的日记那部分,令我想起了另一个印象极深的故事,那种你朦胧地知道会有悲伤的事发生,但它始终在雾后面的吸引力。
雄心勃勃的中庸研究,或者电影……
女主的玻璃心和公主病需要好好治治了
吉卜力这样下去确实要完......虽然后来逻辑上都解释得通,但是前面线索布得太乱,讲的也乱,各种情绪凭空爆发,剧情的推进十分无聊。还有,杏奈对玛尼的态度完全就是在给出同性恋的信息,但是这不应该是导演的意图,所以这点上极其混乱;最后是外婆的事实一下就看出来了,但还是非要卖个不存在的关子;玛尼的心理问题因为讲述的方式也是莫名其妙。所有的矛盾好像都是因为一个补贴金产生后来又只通过补贴金被化解,全无感觉。事实证明画面的美感确实是次要的。但是片子其实也不算美。虽然精细,但是缺少整体的美感。审美问题。
场景还是一如既往的漂亮。女主到处惹麻烦,性格别扭,真心讨厌,最后算是矫正成功了。然后玛尼是从小给她讲故事的外婆可是她忘了而现在终于通过种种线索和潜意识地回想找回了记忆。算是完成任务,把吉卜力的片子看完了。
故事蛮简单的,但被电影故意弄的很绕很奇幻的感觉,其实还是很普通。人物除了画面上,其他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配角也都很做作,没有存在的意义。
故事平淡刻意煽情,缺少吉卜力标志的想象力与细腻。
20150524 720p
风景真不错
一开始都以为是《花与爱丽丝》似的女生拉拉片吧,没想到结局竟是……没有这个结局或许只能给到3星,但是吉卜力永远不会满足于平庸,在一切都有了解释的时候,最击中内心。片尾曲“Fine On The Outside”很好听!
秉承吉卜力的精良水准,描绘女孩曲折命运下的成长经历,格局偏小但唯美动人。
又是移花接木式的改编,明显感觉出这并非是出自日本的故事。米林宏昌是否该考虑继续做“世界名作剧场”类的动画呢?看本片也只是想作为读原著的契机。
同样是对西方儿童文学作品的本土化改编,《记忆中的玛妮》完全沿袭了米林宏昌处女作《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里“返乡养病-遇见伙伴-展开探索”的叙事模式,通过讲述带有奇幻色彩的故事来展现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也是吉卜力动画电影非常典型的表达手法。原以为是田园风景般美好的治愈片,却因为湿地大宅里神秘少女的出现逐渐转向,杏奈与玛妮建立起的情感联系在虚实之间来回游走,故事也在玛妮身份的疑惑中开始有了一丝悬疑气息。而所有的谜题直到杏奈身世真相被揭露那一刻终于得到解答,这场阔别良久的另类重逢与跨越时空的诗意神交或许是已故外婆留给孙女最后的陪伴,像导师一样引领她学会宽恕与接纳,让孤僻自卑的少女成功解开心结。还是吉卜力式的温情童话,结局虽然看上去欢喜圆满,但几代人源于童年不幸的连锁悲剧,背后却隐隐折射出阴暗和哀伤。
越来越无聊了```片尾曲加一星,虽然很早在虾米听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