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一年前,当时看了很多部都是令我感触颇深的电影,甚至是这辈子或许都没法忘记的电影,包括刘奋斗的《绿帽子》、李杨的《盲井》、蔡明亮的《爱情万岁》等等,当然这些电影都跟我接下来要讲的没有太大的关系,只是觉得好电影需要分享给懂得欣赏她的人。
第一次看克里斯蒂安·贝尔的电影是《美国精神病人》,个人认为《美国精神病人》要比这部电影略胜一筹,但并不是贝尔的演技问题,他的演技还是同样的精彩,有过之而无不及,况且他还为这部电影瘦成了鬼一样。
只是这部电影在情节表现上有些过于做作,电影里的那些重要节点的提示也感觉有些生硬,重要的是整个故事的真相有些让人失望(还以为会是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以及最后男主Trevor在镜子前突然想起一切,并如释重负的不断重复着:“I know who you are!",贝尔的这场演技固然精彩,但感觉揭露真相的这个节奏并没有掌握好。
<图片2>如果最后”觉醒“这场戏放在他在岸边抛尸时,而抛出去的却是地毯和空气,这时镜头已经给到了一切的答案(很赞的一个镜头,一切豁然开朗),而他在回头时再看见黑人Ivan,这时经过一系列回想并歇斯底里的喊出:“I know who you are!",我想节奏会更连贯,效果会更好一点!
<图片1>不过这部电影却一直漂在我的脑海里,而且越漂越深,挥之不去,除了整体的黑暗风格以及幽灵般的背景音乐之外,很多情节也都深深地让我着迷。
男主Trevor彻夜的失眠,整日神情恍惚,这种痛苦,内心的煎熬只有经常经历失眠的人才能体会到。
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正经历着失眠的困扰,我经历了一段一周45天都无法正常入睡的日子,持续了半年之久,每夜可能都要熬到凌晨3点以后才会睡着,严重的一个月是靠安眠药度过的。
失眠当然是有原因的,电影里Trevor的原因显而易见,而我的原因也无非是看不清自己的未来,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后来我学会了如何解脱,其实我们的一切痛苦,都可以从书本和电影中找到答案。
<图片3>Trevor每天深夜里都去机场的咖啡店,电影里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在Trevor的潜意识里幻想出小男孩的母亲,以及1:30那个时间节点,并与后续的剧情搭配。
但同一个地方重复不断地去,应该是我们很多人都会做的事。
有些人喜欢尝鲜,有些人喜欢守旧,但我想人应该都是会念旧的,应该都是有情怀的,都会有一些你经常去的地方,比如豆瓣,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精神角落。
<图片4>Trevor是念旧的,他不像是个嫖娼者,就连妓女他都只找那同一个,以至于妓女会对他动了情并愿意为他从良,这种心理说明他不仅仅只是为了谋求肉体上的欢愉以摆脱失眠对他的困扰,更多的是寻找一个心灵上的慰藉,一个内心的避风港,所以他只会找她一个人,这样彼此会越来越熟悉,也会彼此敞开心扉的交谈。
<图片5>最后,我在思考的是电影中黑人Ivan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角色,对于Trevor来说,Ivan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就像薛定谔的猫,在他把裹着“尸体”的地毯抛向海里滚开之前,他是存在的,等他抛出后地毯打开发现一切都是浮云,他就变的不存在了。
<图片6>最近看了《探长来访》,我就会有意无意的把黑人Ivan这个角色和探长相比较,但探长这个角色在电影里的意图应该是明确的,他是上帝。
而我们这位黑人他并不是上帝,虽然Trevor是在他的一步步指引下想起了一切,并在他的目送下进了警察局,但他毕竟在车间里害Trevor走神并造成了重大安全事故,所以他不是上帝,因为上帝不会害你!
<图片8>那么他是魔鬼么,影片里我们大多是看到他丑陋不堪的一面,整个人物形象,不坏好意的笑容,缝着脚趾的畸形的手掌,处处都是坏人的痕迹,但结果却在结局反转,他背靠墙壁目送着Trevor走进警察局,俨然一个正义的形象出现在你面前!
但在之前的车间里他的所作所为又该如何解释呢?
显然他也不应该是一个完全的魔鬼形象!
后来,我想起心理学上的一个观点:如果你一直想着某件事情,你的潜意识就会潜移默化地驱使你的行为做出反应,不知不觉的你就会完成了这件事情(好坏都有可能)。
这个有点像《星际穿越》里提到的”墨菲定律‘(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回到电影中,男主Trevor长期失眠,失忆,精神已近乎崩溃,他是渴望睡眠的,他一直想找出自己失眠的原因,所以他的潜意识里出现了黑人Ivan、小男孩的母亲以及他自己想象的那些桥段。
但由于他的精神恍惚,时好时坏,所以黑人Ivan这个形象不稳定,时有时无,有时会做出魔鬼的事来,有时也会向上帝那样指引他找回逝去的记忆。
所以说,Ivan是他潜意识里的一个既复杂有矛盾的混合体,是他愧疚不安的灵魂的救赎。
电影中还有一个老掉牙的问题,“Who Are You?”,这句话其实就是问我们自己:我是谁?
,这是个亘古流传的哲学问题了,一般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这个问题应该能从他们的信仰中找到合适的答案。
不过我在很久以前听过这样一个答案,我很喜欢,借此分享一下,那就是:“我是我爱的人爱的人!
”<图片9>最后,这部电影对我个人而言是有一定影响的,积压了很久今天终于可以像Trevor那样如释重负的表达出来了,希望今夜可以睡个好觉,晚安!
一直以为这是一部悬疑片,看完才发现这是一部精分片,在众多的精分片中,这一部的剧情算不上多么的出色,中规中矩,但依然有让人看下去的动力。
这动力一是想验证心里对剧情的猜测,一是为贝尔的表演所吸引。
导演在剧中安排了很多暗示,反复出现的1:30分,冰箱上不断变化的猜字谜的贴纸,ivan肥胖的身躯及招牌笑容与贝尔的瘦弱和沉默对比,庞蒂克火鸟车的车牌743CRN和公羊皮卡车牌NCR347。
故事看到一半基本上就能知道是怎样一回事,只是主人公为什么会失眠,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合理解释。
直到最后,那个反复在机场出现的女招待和她的儿子才揭示了最终答案,贝尔饰演的男主角内心的愧疚,让他无法面对这样的一个交通事故,他选择遗忘和置换,而那对母子的表情令他回忆起内心对母亲的爱。
长期紧张压抑的神经让他的世界灰暗阴沉,最终导致他人格中缺陷的一部分转换成ivan,他眼里的侩子手和残缺的人(表象为ivan的残缺左手)。
我们可以看做这是男主角在自己精神里充分幻想出来的世界,他极力想摆脱的命运和他拼命想弄明白的事实其实是个巨大的矛盾体,因此他的不堪重复终于导致他长期失眠和精神分裂。
整体来看,这部电影非常老套,情节安排也不算出彩,但是画面整体的感觉和导演对节奏的把握都非常到位,再加上贝尔精湛的演技(贝尔为拍此片在两周内狂瘦57斤,每天只吃半个橙子半个罐头,加上大量的跑步,敬业精神可见一斑),此片值得一看。
这是个画面 摄影 道具 演技 无与伦比的片子但是 我看到后来我认为 他太过牵强了 感觉 编剧在人生里缺少太多黑暗的东西 认为 闯倒一个小孩 逃逸了 他一生都会受到谴责这个逻辑 太幼稚了 太牵强了抛开一切 我只能当他是个梦 编剧自己脑子里道德底线很浅的梦这片子里 有很多 遥相呼应的细节 来制造恐惧 黄色手电 汽车点火器 皮鞋 等等恐惧的是什么恐惧的是自己 以前看的一个片子里有这样一句话“我看你们的生命如蝼蚁,没有一点怜惜,只会狠狠的在踩上一脚,没有认识自责和内疚”。
这就是看这个片子为什么有人说好有人说坏你的心理底线是什么 就是来判别这片子的好坏突然让我 想起了李云龙 机会主义的亮剑“不要告诉我有多少敌人 只要告诉我敌人在哪里。
”这是石原莞尔的 考试答案这些都告诉我 人的道德底线 决定了你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赞贝尔,非常出色!
不为他瘦骨嶙峋的兢兢业业,为的他的表演非常出色!
我压根就没想到要拿这部电影与其他任何一部电影比,没有什么可比的,《Fight Club》是《Fight Club》,你可以说它的出发点就很高,探讨很深奥的东西云云。
《The Machinist》不能因为没有从一个足够高深的主旨入手而受到责难,导演的意图很简单,一个简单意图用复杂的语言去表现本身就不简单,更何况它有足够出色的表现力,氛围的营造和镜头的运用都非常出色!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我就开始坚定的告诉自己:永远不要做可预见的会让自己后悔、内疚的事情。
一开始应当是爸爸告诉我的,永远不要为不可挽救的事情后悔。
后来的很多重要选择,我的原则就是:不要让自己后悔。
我觉得这样很好,至少我过得心安理得,我忠实于自己的每一个选择,安心读书,安心读新闻,安心退论坛,安心谈恋爱,安心看电影....扯够了~~扯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一件事:导演想表达的,哥们儿我早就做到了。
导演想说什么呢?
Never do something that makes you feel guilty,never be a hit-and-run driver.如果你已经笃信上面的观点,并且看过fight club,Shutter Island,Identity,A Beautiful Mind或者Secret Window中的任意一部且有点悟性。
你就不用去看这部电影了。
贝尔瘦成这样的确太不养眼了,我宁愿看德普揉着乱糟糟的头发演精神分裂......看到一半就猜到了,那个胖子是他的另一个分裂人格。
也猜到了贝尔抛尸后回头看到的人,还是那个胖子。
但是我没有猜到他精神分裂,失眠一整年(让我彻骨的理解了白岩松,崔永元们的痛苦)的原因是因为他撞死了小男孩后肇事逃逸了。
看到揭晓结局的时候瞬间有普法教育片的感觉:不要肇事逃逸!
认识贝尔是在《致命魔术》中,我基本上已经忘了他长什么样了,但是他也告诉我一个真理:瘦成这样真的很像标本。
因此,我要增肥!
此外,鉴于近来已经看过无数部悬疑片导致了审美疲劳,我决定说服兔子暂别这种类型的电影,每次看一半就猜到结局然后提心吊胆的祈祷”千万别是这样“的感觉真的太不爽了....
(其实你看完电影就会发现翻译有误,因为主角充其量就只是个机械工而已,这在咱们中国是很严肃的事情,差着好几个技术职称呢,呵呵)我对这部影片的评价没有7.7,也就6.0吧,属于还可以一看的。
原因是我在半中间的时候已经感到悬念的消失了,心中对剧情还有一定的幻想,宁可希望我没有猜到结局,可还是猜对了一半,所以惊喜就不够了。
主角Christian Bale,最著名的作品是American Psycho (美国精神病患者),本片里他瘦得惊人,我做了一下功课,查到如下资料:原来为了吻合他饰演的失眠症患者,他在2周内减重30多公斤!!!
伟大的演员啊,向Christian Bale致敬!
并建议出减肥书,一定拿下本年畅销书第一!
导演Brad Anderson,之前著名的作品是Session 9 (隔墙幽灵)。
在本片里从头到尾把颜色调到快失去色彩,此外乏善可陈。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海报上的Line:How do u wake up from a nightmare if you're not asleep?如果你根本没有睡着,又如何从噩梦中醒来?
《The Machinist》,机械师,2004年的美国电影,主演是Christian Bale。
这是一部特征上类似搏击俱乐部的影片,主角患有某种程度上的精神分裂症,臆想中的人格在他长达一年的失眠困扰中时隐时现。
全片灰色调的光影和主角精湛的演技使得导演想要表达的那种氛围,很好的被呈现。
很喜欢剧中的两个女主角,机场饮食店的服务员和那个妓女,喜欢她们和主角的互动谈话,说不上来的喜欢,也许是环绕在她们之间的空气很令人舒服吧。
主角的歇斯底里源自他的长期失眠,所以他遇事的那种愤怒常使观影的我觉得,hey man,easy……就算有什么事,心平气和地说,不好么。
他的妓女女友说他是fucking psycho,评价的太到位了。
特别需要记录的是,贝尔为了演绎剧中瘦削的主角,曾在两周内减掉55磅,这是他原本体重的三分之一。
此外,他还是那部有名的《致命魔术》的帅气男主角。
主角常常在夜班时绕路去机场的饮食店喝咖啡吃派,个人极度喜欢机场这样一个特定空间。
失眠就是一場清醒的噩夢。
同幻覺相似。
總會有一些心裡放不下的事情。
一直纏繞。
纏的喘不過氣。
已經看了三遍。
總感覺好像還沒有看過。
一些相似的場景不斷的在我們腦海裡重放。
在強烈的負罪感中苟且偷生。
慢慢失去本性。
于是一個自己恐懼陌生厭惡的自己產生了。
存在的永遠是我們的意識。
寫影評太費精神。
何況意識流的電影如果全說破也就沒有觀賞價值。
劇情很簡單。
結構還不錯。
簡單評價。
只是我們是不是都有希望別人能諒解的時刻。
活的寬容些。
諒解別人就是諒解自己。
失眠的眼神都是相似的。
想起一些人。
連同自己。
能忘記是最好。
如果不能忘記。
就讓我永遠記得吧。
其實我不想忘記。
就當作一場幸福的夢魘。
可能是我看过《搏击俱乐部》的原因。
从影片开始,我就觉得这部影片是描写一个精神分裂的故事的。
简要的剧情分析:人物:Trevor-表面身份-机械师 实际身份-车祸肇事者Ivan -表面身份-迫害Trevor的人 实际身份-Trevor的另一个人格Maria -表面身份-机场服务生 实际身份-死者(小男孩Nicholas)的母亲Nicholas表面身份-机场服务生的孩子 实际身份-Trevor肇事中撞死的小男孩剧情应该是这样的,1年前,Trevor驾车出行,由于没带打火机,使用了车上点烟的装置(那东西该叫什么?
)点烟。
不料,由于点烟他撞上了Nicholas,事后逃逸。
但内心极大的愧疚感却久久不去,最终造成了他的人格分裂。
他由于承受不了这种愧疚的压力,所以创造出了Ivan来掩盖他肇事的现实。
他设定Ivan几经陷害他,最后将小男孩杀死来掩埋事实(主人公撞死了小男孩)。
同样,Marie在她的想象中是机场服务生,并与他发生艳遇,相互关系很融洽。
实际在他潜意识中是希望肇事从没有发生,他与Marie也不是杀子仇人。
他的潜意识试图用这种关系来掩盖他的罪过,以消除罪恶感。
最终他杀死了另一个自己Ivan,从此幻想消失(从理论上讲此后Ivan应该永久的消失了),他发现了事实,决定自首。
PS:我的心理学知识目前还是半调子,不敢说我所有的分析都是正确的。
但大体上还说的通吧。
在一系列讲述精神分裂的影片中,患者的双重人格,通常会得到外化,由两名风格迥异、对比鲜明的演员分别表现。
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如何使观众落入圈套,忽略掉贯穿影片中所有意义明确的指向性细节,从而忘记寻找两者之间实际上无处不在的联系。
这一类故事接近让-克劳德·卡里耶划分的第二种故事类型:讲故事的人了解这个故事,而听故事的人并不了解。
在这样的故事里,引起观众的兴趣并不特别困难,并不需要飞机坠毁或者大楼坍塌什么的(它们只是在浪费制片人的钱),只需要一点点神秘的不可知的因素就足够了。
而在讲述精神病患者的影片中,这样的神秘因素通常来自于“叙述者”的想象空间,即代表其第二人格的主人公的某些不合理行为(比如,他的突然出现与消失,并且通常地,他在其他所有人的记忆里处于空白状态)。
当然,电影发展到今天的浩大规模,也许我们考虑这个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少。
曾经别致的叙事方式一再重复,而观众学会逐一识破影片中的种种陷阱,甚至他们从一开头就可以料想到结局(就像今天的许多鬼片那样,在观看之前,我们就可以猜到,它们大抵跟精神病或者犯罪心理脱不了干系),这时编剧所要面对的巨大难题就是,如何在已经有一个确定终点的前提下,持续而强烈的挑拨观众的神经。
在此意义上,《机械师》的做法,有一些是成功和值得借鉴的。
与另一部同样描写精神分裂的影片《搏击俱乐部》不同,后者中实为一体的两个主人公之间,由始至终穿插了一个名为玛拉·辛格的女人,而导演谨慎地将“三人从未同时出现”这一细小而至关重要的细节抹得一干二净,从而轻松地将观众的通常性解读引向了误区。
而《机械师》的主人公莱兹尼克比任何人都要忧郁和沉默寡言,由于沟通的极度缺乏,观众从一开始就不难猜出,莱兹尼克与数次出现的胖子(莱兹尼克臆想出的另一人格)其实就是同一个人。
不得不指出,围绕着黑人的事件过于诡异和夸张,以及导演过分在意两人间的外型差异,大概就是导致此处叙事失败的根本原因。
幸好,并非没有挽救的余地。
人物设定,莱兹尼克是一个事业失败的小工人,生活枯燥烦闷,长达一年的失眠令得他骨瘦如柴。
这个人物的设置一方面很大程度地切合了平常人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又具备某些不可思议的成分,比如他为什么会患上严重的失眠症,这本身就足以引起观众的兴趣。
而《搏击俱乐部》中,为了形成一个完整的反射结构,追根溯源的部分恰好被有意忽略掉了。
有一个定义说,所有的故事都是关于所知和所不知的游戏,而故事的全部功能在于,潜入不知之中以发掘新的事物。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耶稣的故事总是被不厌其烦地翻拍,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观众在明知黑人男子与主人公是同一个人的情况下,依然不厌其烦地去寻找他的根源。
叙事方式和故事本身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物,叙事有它自己的模式和技巧,而《机械师》中做得好的部分,是信息的隐藏与不断发掘(通常的做法是将前面反复出现过的小细节与真相的某种特性一一对应起来),以及冷峻阴沉的影象风格的运用。
《机械师》的视觉艺术,是写实而略微残酷的,破旧的房间、低沉的乌云,还有主人公干枯的身体,都宣扬着某种末世情绪。
事实早已证明,这样的颓废作风,对于现代人敏感脆弱的神经,总能产生巨大的冲击。
而最后的十分钟剧情,真正起到了挽救全片的作用——虽然它的到来晚得有点儿过分。
真相的揭示实现了所有信息的重组,看似牵强的情节终于有了意义,而影片也因此免于流俗。
此时我们终于发现,早些出现在电影中的事件,很大部分都不过是主角的想象,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而它们最终都成为了真相的暗示,且指向明确。
这一点上,《机械师》的做法与《停留》类似,只不过后者的剧情架构基础是幻觉而不是想象,于是就更加怪诞荒谬。
然而无论如何,关键在于,两部影片中最主要的故事,都发生在电影人物的脑子里,这与绝大部分动作片科幻片有着本质的不同,而观众(叙述接受者)在观看影片的同时,需要不断将自身获得的信息打破重组,于是从此意义上来说,故事又主要发生在观众的脑海中。
观众即是叙述者,又是被叙述者,因而生活中的部分情感体验,能够与电影交织重合。
这就是为什么《机械师》一类的影片,即使结构混乱不堪、情节颠三倒四、内涵晦涩艰深,却依旧可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甚至进驻到我们内心深处的真正原因。
瘦。瘦。瘦。天空的颜色。那天我为什末要看这个。
肇事逃逸的内疚感会导致精神分裂而坦白从宽才能睡得安稳,从头到尾都是美国版的廉价「法治进行时」。
又一部记忆碎片
精神病患者的神经世界
片子的品质让贝尔的减肥从“敬业”沦为“愚蠢”
救赎你妹,假到不行
精神分裂是好莱坞经典俗套了,情节稍嫌拖沓,所以不予高分。
破逼玩意
贝尔胖的时候完全认不出啊。。
妈呀~我的贝尔
很闷。
又见这类题材,都拍烂了,个人感觉有些地方跟搏击俱乐部神似
这片也就剩摄影和贝爷的身材了。那个结尾,我擦你还能再普法教育一点么!!!
看多了此类影片,已经猜得到结局。换口味!
如果是中国拍的,我就给5星。
主角为此瘦了30公斤,佩服
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能拍成这样还能说什么? 我敬佩这个职业到不行的演员,我喜欢这部黑暗的电影~4星电影和5星演员
偷FIGHT CLUB的机没偷成的后果
真的是很佩服克里斯蒂安贝尔的敬业精神,能活脱脱把自己饿成一具僵尸
原来我看过,跟他一样做了梦,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