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张律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3
简介:以采访梦境的形式串联在韩打工的外乡人的群像,通过他们身在异乡为异客,异乡犹有故国梦的的讲述和大量生活环境的空镜展现他们不一样的乡愁和孤独,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又散落韩国各地,他们各自有梦,生活在不一样的风景之内或之外详细 >
借标,公共空间的探讨,穿插民间采风,监狱里的独白。你只能经过,不能停留,因为现在正在OC。走出隧道就是光明了吗?不如出走,不如出走…
结尾四星,其余三星。
在异国他乡做了哪些甜美的梦。
失望
《春梦》发表完老师让我一定看下这部, 确实也是关于"梦"。外国劳工在韩生存状态, 他们谈自己梦到的梦。有自己动起来的小车的画面,也有写真馆老板让被拍者说김치或치즈的场面。又是主观镜头结尾, 手持摇晃的奔跑与喘息, 以及画面全黑后仍在持续的交通工具呼啸声。0404한예종도서관
梦境串联异乡人群像,并非单纯纪录,韩语(外语)与其他语言(母语)交织带来一种生涩的迷人感,导演自身同样作为外来者,带着摄影机(也是一种入侵)观看韩国。此作让我对张律产生浓厚兴趣。
张律拍纪录片还是太手生(感觉素材爆棚可是成品一般),长镜头多得有点不像纪录片…不过很喜欢几个多语种路牌(关注点是都没有日文),还有孟加拉人自述后吃草吐草的大象~
节奏刚刚好。镜头都很美,有呼吸感的,平静的注视。
留白的空镜,好久没发这么长的呆;异国他乡的梦,原来也不那么异国,不过我倒是很久没做异梦了
各国劳工面对镜头自述梦境的间隙,张律选用了大量人群蒸发式的空镜头,比如摇晃的秋千,挪动的小三轮,机械厂和蔬菜大棚的模糊局部,仿佛在幻想和营造一个民众全面消失中的韩国,结尾那个主观镜头也透露出导演的失落。
张律拍完《豆满江》(2012)说这可能是自己的最后一部电影了,但一年后他就交出了《风景》。他把镜头对准数名在韩外籍劳工,用大量空镜展示了他们的生存环境(嘈杂的车间、大棚),请他们谈他们在异国的梦。有人梦到自己中了乐透,带家人朋友去首尔玩、看演唱会;很多人都会梦回故乡;被烧伤的工人在梦里被戴镣铐的鬼魂缠身又遭遇纵火;有人一晚五次梦到自己辞职。《风景》里没有张律热爱的唐诗。
#风景 纪录片的英文介绍有这么一段话:在很多时候,人们只是作为彼此背景的一部分而存在。这荒凉的景色带给你一定的感觉。随着时间在寒冷的街道上重叠,你会被困在一个更深的洞里。可以说整个纪录片下来没有一个画面能让人感觉到美丽,只是简单不过的画面,平凡的工人、雾蒙蒙的天、脏乱的市场、机器化的高级工厂以及人工造布的手工作坊……每一个受访者都说出了自己的一个难忘的梦,一个在异国他乡的梦。这些梦的叙说最后转化为“梦的影像”(组合长镜头),摇晃着不真实的人世间。
上帝创造韩国的时候是不是倒了半杯牛奶和生石灰
无数在我以外的人和景,无数在我以外的世界都在这急剧降温的今夜汇集在我面前,突然使我有点紧张,面对这一系列风景,我难以开口说什么,定神以后,正视自己眼前的风景,我同样难以开口说什么。也许称得上忧伤,但同时我也怕提到这个词语,只好作罢,随后任由某种脆弱随意在今夜流动。
平淡 冗长 但有力量
他镜头里的韩国,是一团迷雾,作为发达标志的摩天大楼都隐藏在迷雾背后,看不清楚。外来人的梦大多数关于故乡,关于家庭。说是在拍韩国,其实这些人吃的东西,住的家的样子,都不像韩国。他很爱拍在一个静止的环境里不应该动起来但最后又动起来的东西。他的纪录片虽然是以采访为主,但他拍摄了大量空境,很多还是在用手持镜头,抖抖的,想他也参与了这部纪录片,而且他就是这部纪录片的主角一样。非常非常非常喜欢最后,镜头狂奔了,然后在一条狭小的巷子里停下来,发呆,坐下来,然后望向天空,镜头的参与感格外突出。
风景在工地里在工厂地在屠宰场里,乡愁在风里在雾里在梦里。
高度发达的东亚社会,开放与封闭共存
以 “梦”串联起来的《风景》是一幅群像。然而 “梦” 其实是因人而异的,它无法成为凝聚这些外来者的纽带。所以真正将五湖四海千差万别的 “异乡人” 拉拢起来的是语言。他们用母语或第二母语诉说着同一个梦(乡愁)并试图以 “梦” 描绘着它们的形状,但问题的根源在于眼下的身体却作着与这些白日梦完全相反的运动。除了种植和展示梦,张律的人文主义镜头也在残忍的击碎和瓦解着梦。
梦境的碎片化为异乡的慰藉 喘息在粗糙的声境里被不断放大……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借标,公共空间的探讨,穿插民间采风,监狱里的独白。你只能经过,不能停留,因为现在正在OC。走出隧道就是光明了吗?不如出走,不如出走…
结尾四星,其余三星。
在异国他乡做了哪些甜美的梦。
失望
《春梦》发表完老师让我一定看下这部, 确实也是关于"梦"。外国劳工在韩生存状态, 他们谈自己梦到的梦。有自己动起来的小车的画面,也有写真馆老板让被拍者说김치或치즈的场面。又是主观镜头结尾, 手持摇晃的奔跑与喘息, 以及画面全黑后仍在持续的交通工具呼啸声。0404한예종도서관
梦境串联异乡人群像,并非单纯纪录,韩语(外语)与其他语言(母语)交织带来一种生涩的迷人感,导演自身同样作为外来者,带着摄影机(也是一种入侵)观看韩国。此作让我对张律产生浓厚兴趣。
张律拍纪录片还是太手生(感觉素材爆棚可是成品一般),长镜头多得有点不像纪录片…不过很喜欢几个多语种路牌(关注点是都没有日文),还有孟加拉人自述后吃草吐草的大象~
节奏刚刚好。镜头都很美,有呼吸感的,平静的注视。
留白的空镜,好久没发这么长的呆;异国他乡的梦,原来也不那么异国,不过我倒是很久没做异梦了
各国劳工面对镜头自述梦境的间隙,张律选用了大量人群蒸发式的空镜头,比如摇晃的秋千,挪动的小三轮,机械厂和蔬菜大棚的模糊局部,仿佛在幻想和营造一个民众全面消失中的韩国,结尾那个主观镜头也透露出导演的失落。
张律拍完《豆满江》(2012)说这可能是自己的最后一部电影了,但一年后他就交出了《风景》。他把镜头对准数名在韩外籍劳工,用大量空镜展示了他们的生存环境(嘈杂的车间、大棚),请他们谈他们在异国的梦。有人梦到自己中了乐透,带家人朋友去首尔玩、看演唱会;很多人都会梦回故乡;被烧伤的工人在梦里被戴镣铐的鬼魂缠身又遭遇纵火;有人一晚五次梦到自己辞职。《风景》里没有张律热爱的唐诗。
#风景 纪录片的英文介绍有这么一段话:在很多时候,人们只是作为彼此背景的一部分而存在。这荒凉的景色带给你一定的感觉。随着时间在寒冷的街道上重叠,你会被困在一个更深的洞里。可以说整个纪录片下来没有一个画面能让人感觉到美丽,只是简单不过的画面,平凡的工人、雾蒙蒙的天、脏乱的市场、机器化的高级工厂以及人工造布的手工作坊……每一个受访者都说出了自己的一个难忘的梦,一个在异国他乡的梦。这些梦的叙说最后转化为“梦的影像”(组合长镜头),摇晃着不真实的人世间。
上帝创造韩国的时候是不是倒了半杯牛奶和生石灰
无数在我以外的人和景,无数在我以外的世界都在这急剧降温的今夜汇集在我面前,突然使我有点紧张,面对这一系列风景,我难以开口说什么,定神以后,正视自己眼前的风景,我同样难以开口说什么。也许称得上忧伤,但同时我也怕提到这个词语,只好作罢,随后任由某种脆弱随意在今夜流动。
平淡 冗长 但有力量
他镜头里的韩国,是一团迷雾,作为发达标志的摩天大楼都隐藏在迷雾背后,看不清楚。外来人的梦大多数关于故乡,关于家庭。说是在拍韩国,其实这些人吃的东西,住的家的样子,都不像韩国。他很爱拍在一个静止的环境里不应该动起来但最后又动起来的东西。他的纪录片虽然是以采访为主,但他拍摄了大量空境,很多还是在用手持镜头,抖抖的,想他也参与了这部纪录片,而且他就是这部纪录片的主角一样。非常非常非常喜欢最后,镜头狂奔了,然后在一条狭小的巷子里停下来,发呆,坐下来,然后望向天空,镜头的参与感格外突出。
风景在工地里在工厂地在屠宰场里,乡愁在风里在雾里在梦里。
高度发达的东亚社会,开放与封闭共存
以 “梦”串联起来的《风景》是一幅群像。然而 “梦” 其实是因人而异的,它无法成为凝聚这些外来者的纽带。所以真正将五湖四海千差万别的 “异乡人” 拉拢起来的是语言。他们用母语或第二母语诉说着同一个梦(乡愁)并试图以 “梦” 描绘着它们的形状,但问题的根源在于眼下的身体却作着与这些白日梦完全相反的运动。除了种植和展示梦,张律的人文主义镜头也在残忍的击碎和瓦解着梦。
梦境的碎片化为异乡的慰藉 喘息在粗糙的声境里被不断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