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瞥见过一段文字。
如果追寻味蕾的绽放,那么不可以错过土耳其。
土耳其的滋味浓郁,很容易沉醉其中。
它说,土耳其人爱好肉食和甜食,最好只带味觉丢掉身材。
海报的色泽和上面沉默的调料充满了蛊惑的味道,两者叠加在一起充满神秘,凭视觉就可以感受到红色炙烈的口感和棕土色浓厚的嗅感。
对于视觉以外的感官,我心存敬畏。
或者是视觉太容易,或者这太容易已经让人疲惫,小王子说,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看不到的,于是我很是觊觎“香水”的嗅觉,“春光乍泄”的听觉,“香料帝国”的味觉。
类似的叙事风格还有独自在家,这是一个成年的小男孩再回首自己的年少。
同样是孩子的视角,那些动荡和残酷的现实和政治,真实的与他们平行成长——虽然处于同一个时空,那些大人才关心的烦心事儿回荡在孩子耳畔,但他们从没听见。
事后查了关于土耳其和希腊的战争,这些仍然说不清的史事带着当事者的视觉,就像孩子眼中的父母:他们争执的都是些重要却无聊的历史。
可以不断看到生活片段的重复,她曾经做过的事情这次换作了他,被抱起点燃圣烛的少年如今去扶助一位老者燃圣烛,他们曾经的行为方式也被他无意识的重复。
看她的女儿再次起舞,有没有她当年的妙曼和妖娆。
生活是一种继承,在这种无意识的重复和模仿中,渐渐成就出了传统。
政治和宗教同时角力在地域划分上,不可避免的搅动当地人的生活,不知道被祖国驱逐出境是什么感受,受益于古希腊文明的君士坦丁堡终于和希腊人肃清了渊源。
被土耳其驱逐的母语为土耳其语的希腊裔,被希腊接纳却仍被视为土耳其人。
想起生活在津巴布韦的殖民者后裔,在这片野性的黑色大陆上世界被严格的划分为黑白两界,他们在当地对自己的血统有着强烈的优越感,但在他们的祖国,他们被视为殖民地的次等产物。
他们不属于非洲,同样也不属于英国。
这些心灵漂流者,终日泊不进港。
画风真实与奇幻结合,拍摄土耳其景色的长景充满穆斯林的色调和风情,并伴有微微的怀旧感。
配乐隐隐有忧伤。
剧情上众多不同角色对于细节的重复,增加了紧凑感。
人生中有两种旅人,一种是看着地图,一种是看着镜子,看着地图的人是要离开,看着镜子的人是要回家。
《香料共和国》,片如其名,充满着淡淡的芬芳。
记得看完后,李老对大家说:这是一部很适合在大型电影节开幕式播放的电影。
我深以为然!
“太好看了!
”正当我无法更细致表达对影片的赞赏时,李老一句话精辟 地概括了电影的总体特点:情节具有厚重历史感又节奏舒缓流畅,音乐具有浓厚伊斯坦布尔民族特色又能给世界观众共鸣的听觉享受,爱情亲情乡情共同酿造了暖人 心房的故事,能给观众无限美的感受、丰富的思考空间。
循着香料淡淡的芬芳,我试着去感受美妙的音乐,以及蕴含在香料与音乐背后的乡情和爱情……音乐点亮观众耳朵如果把音乐从《香料共和国》中拿掉,就像把一座绚丽花园的花都变成无色,虽然作为灵魂的花还在,已经没有办法欣赏其美好了。
在我看来,音乐虽然不是片子的灵魂,却起到了点睛的作用,把片子的内容渲染的淋漓尽致。
把风潮唱片的音乐专辑下载到电脑后,我好一阵子天天都听两三遍,欲罢不能。
小珊美在香料阁里跳舞时,俏皮灵动的音乐让人抿嘴微笑,而小凡尼斯清澈眼神里对小珊美爱意的萌动也随乐声蔓延开来。
当广角镜头扫描伊斯坦堡当地全景时,伊斯兰叫拜文的唱诵与神 秘肃穆的音乐结合在一起,让观众对影片真主文化的背景有更深的印象,把浓浓的当地宗教风情展露无疑。
而当小凡尼斯一家被驱赶要离开土耳其到希腊的时候,忧 伤激越的音乐在小凡尼斯跟外公和小珊美告别时响起,随着火车的远去而渐渐磅礴,流淌着不舍与无奈的矛盾交叠,让人不胜唏嘘……民族特色浓厚的音乐,故事发 酵成荡气回肠的酒。
温馨又不失大气的音乐使电影情节给人厚重的历史感。
音乐,让电影变得耐人寻味,启发观众的思考。
《香料共和国》在配乐上的成功得到了国际的认可,在2003年一举拿下希腊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配乐”的奖杯。
给影片配乐的伊凡希 雅•瑞柏丝卡从小学习古典音乐,所以她的作品往往充满着鲜明的民族色彩。
有这样出色的配乐师,能取得非凡的效果也就不足为奇了。
“生命不能没有香料,就像不能没有太阳;生活和食物一样,都要加油添醋才完美。
”这是电影中经典的对白。
这用在音乐上也很精辟:正是伊凡希雅的音乐完美地烘托出这部电影所涵藏的深邃情感。
我想,多年以后回想观看影片的感受,印象最深的肯定是黄昏中希腊城在空幽的音乐中静默,小凡尼斯为小美珊撑的小红伞在土耳其风格的乐声中飘走……香料承载故乡情怀外公在土耳其教会了凡尼斯香料的哲学,当凡尼斯离开故乡,香料便成了代表故乡意象,承载着凡尼斯一家三代割舍不断的乡愁。
片中有几个和有趣的情节:外公的几个老朋友赶来为其接风时,有人问路,他们同时向右看了看,再像左看了看,便指着家的方向告诉行人应该朝那个方向走。
当镜头拉回到1959年的伊斯坦堡,当有人在香料店前向凡尼斯外公问路时,他先往右看,再往左看,也是指给路人自己家的方向。
参加完外公的葬礼后,凡尼斯在香料店前也碰到问路人,而他也像外公和他那些朋友一样,左右转后指了家的方向……被几代人重复的相同动作,暗示了他们对家的归属感。
人,最离不开的是自己的故乡。
人,最放不下的是浓浓的乡愁。
当凡尼斯重复了外公那个动作的时候,他肯定明白了,自己一直逃避的故乡,原来是自己最牵挂的。
凡尼斯的舅舅是船长,经常漂泊在外。
他时不时收到凡尼斯外公寄来的肩膀疼痛的X光照片。
为什么父亲时不时寄这样的照片来给自己?
他开始只以为是父亲老毛病又犯了,希望他询问相关医学信息。
可是当他回到家乡跟父亲和凡尼斯一起去澡堂洗澡的时候,才明白父亲的用意:每当国内冲突局势紧张的时候,父亲便寄那张照片在之前战争中受伤的肩膀的X光片,原来是为了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自己的家乡,无论走多远,也要回到家乡来。
外公用心良苦!
一张X光片,寄托了其对国家对故乡深深的情怀。
最后,已成为天文学家的凡尼斯回到破旧的香料阁里,童年时香料阁的景象早已消逝。
他一点点找出遗漏在墙角、桌底的香料,盐、佪香、辣椒粉……在桌面上摆成宇宙的形状,最后他用力一吹,电影在超现实的香料宇宙中结束。
而凡尼斯也在这个宇宙中,实现了自己内心对家的回归。
芬芳香料 苦涩爱情“珊美,别回头!
在月台上我们心意相通,这一刻我们将永远不忘。
”说完这句话,凡尼斯看着心爱的珊美跟她的丈夫和女儿越走越远。
当可爱的小女孩回头微笑,凡尼斯难抑内心的痛苦。
在香料的芬芳中,凡尼斯与珊美的爱情几经跌宕,却最终以离别告终。
苦涩,在我看来甚至有点凄美。
他们的花火在对香料的探讨中产生。
小凡尼斯和小珊美打赌,做肉丸要多加一样香料才好吃,便把偷听到外公对客人说的要想让人情投意合,就要加肉桂作为佐料的理 论告诉了小珊美。
而作为回报,小珊美跳舞给凡尼斯看。
俏皮灵动的音乐中,小男孩恣意地欣赏着小女孩随意的舞姿。
虽然显得幼稚,却很可爱。
更重要的是,两人的爱意因为香料而萌动了。
在车站一别后,两人的联系便被历史的问题隔断了,一直到几十年后凡尼斯重返故里,在外公的葬礼上又碰上已经为人妇并且有了孩子的珊美。
国家的历史命运影响了 身份尴尬的凡你斯一家,同样,也包括他的爱情。
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两个小孩的情投意合又算什么?
这样看来,是历史酿造了凡尼斯爱情的苦涩。
重逢后凡尼斯极力去补救这段曾经搁浅的感情,为此他留在了当地大学当老师。
在珊美女儿的生日party上,他呼应了童年那场相遇:为珊美做菜,做了肉丸,也加了肉桂。
因为他记得外公对顾客说过,要想让别人说“我愿意”,就要用肉桂。
只是他担心的事情最终发生了:珊美的丈夫出现了,这样的香料似乎注定凡尼斯的失败。
最后凡尼斯选择了放弃。
命运的捉弄让人摸不透,虽然有爱,但是两人在已经走得太远,生活的实际让人无奈。
既然没法得到,那就两个人都好好继续走各自的路吧!
在火车站上凡尼斯让珊美不要回头,是对爱的大度,也是一种释怀。
我佩服凡尼斯,因为他知道刻意占有永久远比不上真心的片刻。
苦涩也是一种味道,虽不好尝,也一样丰富了影片的味道。
▲ 《香料共和国》海报 © Village Roadshow Greece“胡椒的味道,是又辣又焦,就像太阳一样;盐的味道, 有需要时可以为生活增添点情趣;肉桂的味道,既苦涩又甜蜜,就像女人一样。
”——《香料共和国》 《香料共和国》看似是一部大谈美食的电影,但事实上食物不仅仅是食物,香料也不仅仅是香料。
Fanis的外公用香料摆下星阵图,姨妈用食物的味道唤起家人间的温暖。
片中Fanis的舅舅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看地图的人和看镜子的人,看地图的人将要远行,而看镜子的人准备回家。
而在导演塔索斯·布尔梅提斯的眼中,食物意味着流落“异国”的伊斯坦布尔人回家的唯一途径。
”
▲ 《香料共和国》截帧 @ Village Roadshow Greece影片选了一个微妙的切入点——香料。
伊斯坦布尔从古代起就作为东西物品交换的重要港口而繁荣,香料市场是伊城旅游必到之地。
而食物,民以食为天,它更代表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国家政治与个人命运的结合在这部电影中不仅仅只是一种噱头和影射,而是实实在在的干涉,以食物作为勾连,政治对每个人心灵上的创伤,被导演处理得像稀松平常的对话一般,甚至带着优雅的幽默,云淡风轻。
▲ 《香料共和国》截帧 @ Village Roadshow Greece电影关于美食,内容却说的是故乡——伊斯坦布尔。
祖父、父亲、Fanis都是希腊人,信仰东正教,故乡却是远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祖父一辈子都没有离开,也根本就不想离开。
《香料共和国》最重要的命题,不是被土耳其驱逐的希腊人,也不是被希腊人看作异族,更不是关于夹在土耳其与希腊这两个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政治争论,而是关于一群被困在过往的历史中,无法被定义的古老族群身份和记忆失落的现代悲剧。
这一点从影片的希腊文原名可见一斑。
▲ 《香料共和国》截帧 @ Village Roadshow Greece在原希腊文的片名“Politiki Kouzina”中,其实是包含着两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
首先从字面意思看,“Politiki”指的是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的城邦,“Politiki Kouzina”顾名思义就是“属于这座城邦的菜肴”,但是往更深的意味去解读,不难发现在希腊语的字母转换之间,“Politiki Kouzina”可以引申指“the politics of the cuisine”(美食中的政治),这一点在英文片名的翻译中是完全体现不出来的。
导演在其中回忆的不单只是被驱逐的过往,更多的是隐藏在味道之间的故乡——伊斯坦布尔,陷入游离状态的自我文化归属才是这部影片忧伤的所在。
▲ 《香料共和国》截帧 @ Village Roadshow Greece影片将历史的离散作为最核心的主题,通过前菜、主菜以及甜点三个部分分隔整体。
第一部分在伊斯坦布尔拍摄,以Fanis一家的流离失所作为契入点。
从拜占庭时代开始,希腊裔少数族群在土耳其的社会地位一直暧昧不清。
从1922年奥斯曼帝国的分裂到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希腊与土耳其两国开始长达数十年的《希腊-土耳其人口交换公约》,土耳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镇压政策,迫使其境内百万希腊人迁出。
例如,二战期间为非穆斯林建造的劳动营,以及在同一时期对非穆斯林征收的财富税(varlık vergisi),引致成千上万希腊人的经济崩溃和死亡;1955年9月,制造社会恐慌,迫使希腊人伊斯坦布尔大逃亡推动了人口外流;1964年罗马人(Ῥωμαῖοι Rhomaioi)驱逐法令;直到1978年,土耳其境内希腊裔人口锐减至7000人。
这一交换强迫约150万来自安纳托利亚和东色雷斯的希腊人,和来自除西色雷斯以外的整个希腊的50万土耳其人重新定居。
▲ 《香料共和国》截帧 @ Village Roadshow GreeceFanis一家的撤离便是从1964年法令颁布的前夕开始,作为世代居住在伊斯坦布尔的希腊裔族群,影片的第一部分通过祖父与Fanis之间家族饮食文化的传承,带出了这一群体的集体文化和生存哲学,以及家族聚会谈话时,希腊族群对于彼时社会紧张气氛的恐惧。
直到1960年起,塞浦路斯从大不列颠帝国殖民版图中独立成为共和国起,土耳其开始以前主权国的身份意图吞并塞浦路斯,这一举动激发了希腊人和土耳其人更加白热化的敌对状态。
Fanis一家除了祖父外,所有人一夜之间被警察带到边境,迎接他们的是另一张冰冷的警察面孔,所谓的“祖国”只是把他们当成同一血统的难民,所谓的“同胞”视他们的土耳其口音为笑话,影片的第二部分写满了格格不入。
▲ 《香料共和国》截帧 @ Village Roadshow Greece导演塔索斯·布尔梅提斯以自身经历创作的《香料共和国》,借Fanis的处境发出文化归属与身份认同的双重拷问——何处是我的家。
故乡的驱逐和故国的疏离让Fanis不得不重新思考自我身份精神归属。
食物与烹饪带来的感官体验,让他在物质中找到一种高概念性的认同感。
味觉上的体验开启了异常特别的世界观,不为流离失所的经历而破裂的文化链条,让身处希腊的Fanis依旧保持着,伊斯坦布尔香料店中感受到的体验。
Fanis对伊斯坦布尔的记忆,以及自我身份认同,都与味觉感官直接相关。
▲ 《香料共和国》截帧 @ Village Roadshow Greece在电影所描绘的伊斯坦布尔味道地图上,这座城市属于人民,而不是特定的地缘政治身份。
味觉感官上的差异,这种文化的感性地理特征,对于另一种文化背景的族群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导演选取了只有熟悉伊斯坦布尔味觉感受和视觉景观的人才能获知的电影语言,在某种程度上“隔绝”了外人在视觉上的文化理解,同时通过味觉感官唤起对城市的记忆。
同样地,影片中的希腊裔伊斯坦布尔人来到希腊后,依然根据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来确定方位,存在于脑海的记忆地图。
当他们离开伊斯坦布尔时,带走的是隐藏在食物味道中的记忆体,即便离乡背井也还能指引着他们,“我是谁,我来自哪里?
”。
当片中一位老妇人发现Fanis在毛绒藤叶中放糖时,马上辨认出同样来自伊斯坦布尔的同乡。
味道所创造的纽带,形成了这个特殊群体对于伊斯坦布尔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
▲ 《香料共和国》截帧 @ Village Roadshow Greece从这个意义上讲,食物是这部电影主题的基本来源:通过不同的食谱和配料,不同的记忆变成的生命印记,打破地缘政治的边界,以食物作为身份认同的入口。
本周五将放映VCD影促会2018年秋季“及时飨宴”唯一一场《香料共和国》,机会难得,一同来苞谷汇以美食打开味蕾记忆。
▲ 《香料共和国》截帧 @ Village Roadshow Greece参考文献:1. Aesthetics of Displacement: Turkey and its Minorities on Screen,Ozlem Koksal, 2016, New York and Lodon, Bloomsburg publishing.2. Istanbul and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Ottoman Empire, Bernard Lewis, 1963,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p 29.3. "Rūm"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Byzantium, Alexander Kazhdan, 199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ol. 3, p. 1816.4. The Greek minority of Turkey, HRI.org, Retrieved 22 January 2017.
【from维基百科】希腊历史古时的希腊是由各城市组成的城邦治。
希腊曾经被其城邦马其顿领导。
在亚历山大三世的领导下,马其顿王国灭亡了波斯帝国,希腊文化随之传播到埃及、中东和中亚地区,史称希腊化时代。
希腊历史中政治与军事上重要的城邦为:雅典、马其顿、斯巴达和底比斯。
虽然在军事上希腊在公元前168年被罗马共和国完全征服,希腊文化却反过来征服了罗马人的生活。
作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希腊文化继续主宰着东地中海,直到帝国被分裂成两部分。
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本质上就是希腊化的。
东罗马抵御了几个世纪来自东西方的攻击,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最终被沦陷,奥斯曼帝国也从此逐渐征服整个希腊。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821年,希腊人宣布独立为止。
1828年希腊独立战争结束后,希腊在1833年建立了君主政权。
在整个19世纪及20世纪初,希腊不断扩张领土,吸收奥斯曼帝国内讲希腊语的族群,直到1947年希腊的版图成了现在的样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腊曾被轴心国占领,二战后,希腊又经历了一次内战。
1949年内战结束后的希腊宣布加入北约组织。
1967年4月21日军人发动政变,之后又宣布废黜国王。
塞浦路斯问题最终导致了军人政权在1974年的垮台,其后公投通过废除君主制,共和国成立。
1977年大选结果左派势力增长但是并未使政局混乱,希腊政局自此安定。
1981年希腊正式加入欧洲共同体。
香料和美食贯彻始终,讲述的却是离人的乡愁.从来不知道一部以香料为切入点的电影也能拍得这么隽永而耐人寻味.或许故乡就像上等的香料,独特的气息足以深入你的骨髓,只要一点小小的刺激,马上就会想起.就好比一道菜,颜色可以忘记,形状可以忘记,在哪吃的什么时候吃的和谁一起吃的都可以忘记,但只要再次尝到同样的味道,过去的记忆就会悉数浮现.'人生中,有两种旅人.一种看着地图,一种看着镜子.看地图的人是要离开,看镜子的人是要回家.'
很多年前听到《伊斯坦堡》这首歌,还不知道伊斯坦堡在哪里,只觉得是一个童话般的地方。
后来看了帕慕克的小说,才知道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是一个很美很浪漫的地方。
伊斯坦布尔就是伊斯坦堡,《香料帝国》中的故事开始的地方,土耳其,夹在欧亚当中的那一小块陆地,融合了欧洲和亚洲的两种风情,却散发着它神秘而自由的气息。
这个关于香料的故事,就发生在伊斯坦布尔,这个曾是土耳其首都,如今令无数旅游者魂牵梦绕的国度,在影片中一一展现了它的魅力。
影片中的男主角外公是一个卖香料的杂货店老板,对本国的香料有着情有独钟的非凡喜爱,并教会了外孙用透过香料去看待整个世界,会有非同一般的发现。
对小小的男主角而言,香料就是他的整个世界,他的童年、他的爱情甚至他对祖国的怀念,就是小小的一撮粉组成了他的回忆。
无法想象没有香料的日子,多么平凡乏味,香料是食物的记忆,是食物的回味,也是食物不可或缺的一道味觉。
没有香料,食物只是普通的食物,加了香料,食物散发出无法言喻的美妙和趣味,它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爱情本身。
爱情的味道就是肉桂,加了肉桂的肉丸能滋生爱情的萌芽,小小的男主角父母争执的时候,母亲只用了一颗加了肉桂的肉丸,就令父亲陶醉在爱情的香气中不能自拔,而在异国他乡流离的时候,一张从家乡带来肉桂气息的明信片,同时唤醒了男主角的回忆和对爱情最熟悉的滋味,难以言喻又令人牵挂。
香料太神奇,但却是土耳其人民的魂,香料即能代表一个民族,一个小男孩对故土怀念的全部。
影片通过香料,表现了土耳其人民对祖国的热爱,没有一个国家的人那么爱自己国家的食物,对自己的食物情有独钟又矢志不渝,我相信没有那份热爱,电影无法表现出香料如此的美妙和独一无二。
影片尽显了土耳其民族的文化和独一无二的饮食特色,让我们享受文化之旅的同时,感受土耳其美食的独特风味和那神秘缭绕的国度的香料之魂。
拥有一半希腊血统的凡尼斯的童年世界充满了各式各色的香料味道,外公经营的香料店是味道的宝库,内敛的小茴香、热情的肉桂不同的香料就像不同的梦想,不断的洋溢成长的惊奇和欢乐。
童年就像是阁楼上的旧阳光,温暖金黄色的好像永不生长。
但是现实中一场土耳其和希腊间撕裂族群的战争斩断了少年幻想的一切。
生长于伊斯坦堡的凡尼斯被迫举家迁往国籍上的故乡-雅典,硬生生地与外公和心爱的珊美离别,只因为在政治戳记上他们属于不同种族。
离开了栗色卷发的小小美女,离开了那个拥有白色灯塔,蓝色海面,红色阳伞和黄色提箱的回忆,面对陌生的雅典,凡尼斯一家人并没有回到故乡的感觉,周遭不信任的眼光,让一家人更觉得身份错乱,荒谬嬉闹中带着伤感。
成长中的凡尼斯选择躲进厨房,实践外公的香料哲学,用食物的味道在记忆上郑家一道道的枷锁,使得对外公来访的期待和对珊美的思念,随着时间流逝,渐渐尘封进凡尼斯心思的底层。
多年之后,凡尼斯成为知名的天文物理学家,在远走他乡的前夕,一通电话又勾起对于「故乡」伊斯坦堡的思念。
凡尼斯知道,分离的时候不要回头,因为回忆就是回忆,回忆不是用来重温的,回忆仅仅是用来纪念的,当他再次面对离别,他选择了不回头,他选择了永远的离别。
初恋不是用来旧情复燃,初恋跟童年一样,只是用来怀念。
最后凡尼斯回到了童年的阁楼,早每个角落里寻找记忆的香料,是童年的记忆,是国家的记忆,是爱情的记忆。
就像是外公说的那样:辣椒热情如火,就像是太阳。
盐巴具有生命就像是地球,金星是女人所以是肉桂,而水星,充满了热力。
最后凡尼斯在胡椒粉颜色的宇宙中微笑,因为他知道生命不能没有香料,就像不能没有太阳;生活和食物一样,都要加油添醋才完美。
这是一部关于“错过”的电影,使我想起一句话:如果你现在想做的事没有去做,以后你也不会去做!
所以我们老是错过,老是后悔。
男主角儿时敢扒火车去看爷爷,成年后却因为种种原因(包括儿时被坦克拦下的心理阴影)而未能成行,见到爷爷时已天人两隔,多麽叫人遗憾呀!
我在伊斯坦布尔的朋友Aysee,她是第一个告诉我“希腊人恨土耳其人”这件事的人。
“恨”其实是一个情绪很强烈的词,倒不如说希腊人不太喜欢土耳其人比较贴切。
当然,这些情绪在年轻一代身上已经不再那么明显,就比如今天你在街上遇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你问她恨不恨日本人,她可能会回答为什么要恨?
国仇家怨,时过境迁,时间给了每个人都意想不到的答案。
再者,任何的恨里面可能都隐含着爱,日本人称西安为“不朽之都”,NHK拍《丝绸之路》,全片浓郁的追思情绪甚至超越CCTV版本。
希腊和土耳其也一样,国仇家怨四百年过后,伊斯坦布尔仍是希腊人最常去旅行的地方,有不少人带着老照片到伊城的小街小巷去,试图找到自己或自己父辈曾经住过的房子。
每年夏天,希腊也针对土耳其推出独有的签证,允许他们到临近土耳其的爱琴海离岛度假,每次签证时长为一周。
1453年5月29日,在博斯普鲁斯翱翔的海鸥见证下,威尼斯守军和希腊人由于不敌土军进攻,君士坦丁堡沦陷。
历经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拉丁帝国的这座伟大都城,最终落入奥斯曼帝国手中,成为突厥帝国近四百多年的首都。
“君士坦丁堡”这个名称来自于希腊语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η这个各位大概有所了解,但事实上今时今日“伊斯坦布尔”也并非土人所创,而是同样来自于希腊语στην Πόλη,意思是“进城”。
这么多年,从帝国首都到当今土耳其第一大城市,她孤傲的身影一直伫立在爱琴海的一侧,而另一侧则是希腊人永恒的都城,爱琴海除伊斯坦布尔外第二大的城市,也是欧洲文明起源的地方——雅典。
而土耳其人和希腊人的爱怨情仇,也同样围绕着这两座城市而展开。
1453年君士坦丁堡沦陷后,奥斯曼帝国也从此逐渐征服整个希腊。
奥斯曼帝国末期,王朝四分五裂,1821年,希腊人发起独立战争,正式宣布希腊独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国奥斯曼帝国成为协约国的瓜分对象。
风水轮流转,此时的希腊政府怀着建立“大希腊”的野心,开始积极参与对奥斯曼帝国的入侵。
发展到这里,就要不得不请出土耳其近代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土耳其当今的国父——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图克。
如果你到过伊斯坦布尔,大概就能记得,伊斯坦布尔最大的机场Istanbul Atatürk Airport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正是他,组建国民军,自任总司,并在萨卡里亚河战役中,大败希腊国王亲自率领的近10万大军。
有趣的是,阿塔图克先生,这位土耳其历史上第一位总统,事实上诞生于希腊的第二大城市塞萨洛尼基,这座城市在希腊北部,比雅典更靠近伊斯坦布尔。
从被奥斯曼帝国统治到独立再到反攻奥斯曼帝国,土耳其人和希腊人在认同和排斥中度过了漫长的四百年。
近代土耳其和希腊,由于领土争端、民族纠纷、宗教信仰及文化背景不同等原因,同样冲突不断。
时至今日,希腊和土耳其仍旧因爱琴海诸岛的归属及塞浦路斯的问题而关系紧张。
隶属于欧盟成员国的塞浦路斯,与朝鲜半岛一样被瓜分成两半,南部隶属于希腊,北部属于土耳其。
土耳其至今不承认塞浦路斯政权,我的塞浦路斯朋友贝丝,之前从欧洲直飞土耳其曾经被拒绝入境,因为她“来自于一个不存在的国家”。
写到这里,你大概也就不难理解两个民族由来已久的矛盾和冲突。
除了这些,土耳其和希腊几十年前曾经发生的“遣返原籍”事件,也是近代矛盾争端的主要来源之一。
2003年,希腊导演Tassos Boulmetis根据自身童年经历所编导的电影《香料共和国》在希腊上映,引起极大反响,迅速成为当年也是希腊电影历史上最卖座电影。
2005年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名扬海外。
有趣的是,这部大部分篇章都在描写伊斯坦布尔的电影,却没有在土耳其上映。
故事讲述男孩凡尼斯与家人生活在伊斯坦布尔,他的祖父拥有一家香料店,在那里,凡尼斯度过了他的童年。
1960年代,凡尼斯的父亲因为持有希腊国籍,被土耳其当局遣返,凡尼斯和母亲随同父亲迁往雅典,而身为土耳其公民(希腊裔,但因为生在伊斯坦布尔所以拿土耳其护照,凡尼斯和他母亲也是土耳其护照)的祖父则选择留在伊斯坦布尔。
从男孩长到少年,再到少年到中年,故乡伊斯坦布尔,记忆中的祖父和儿时的玩伴,成为丹尼斯心中挥之不去的哀伤。
这部电影很形象描述了当时希腊公民被迫离开伊斯坦布尔的情况,当时离开的人,被通知只允许携带一个行李箱,其他留在伊斯坦布尔的财产则充公归土耳其国家所有。
其实当时被赶走的不只是希腊人,也还有亚美尼亚等其他非突厥民族的人。
不少在希腊生活的土耳其人,也不得不返回土耳其,这个“遣返原籍”事件因为与中国几乎无关,所以也没有出现在我们世界历史的书本中。
但当年的这次生离,造成了很多希腊人从此与伊斯坦布尔永隔。
片中最动容的就是凡尼斯父亲说过的那段话:“你祖父压根儿就不想离开伊斯坦布尔,我们谁都不想离开,说什么都不想。
伊斯坦布尔是城上之城,它是全世界最美的城市。
美妙的音乐、灿烂的夕阳,还有和我们分不开的闲话家常,在我们被通知滚蛋那晚,移民官在我耳边说,只要我改信伊斯兰教,我们就能留下来,不会有人再伤害我们。
你想知道这些年来我挥之不去的梦魇吗?
那就是我没有当场拒绝,我迟疑了足足五秒钟,愿上帝原谅我,那是我这辈子最难熬的五秒钟,希腊还是停留在想象中比较美,想象中比搬来之后实际所见更美。
愿上帝原谅我。
”我昨天问我的希腊朋友,我说伊斯坦布尔和雅典,你更希望住在哪里;他说:“伊斯坦布尔是一个适合去旅行的时候,去待一个星期可以,让我住在那里我受不了,看看那些交通,你可能塞在一条路上三个小时都动弹不了,还有那些拥挤的人群,这些我都受不了。
而且在雅典生活,我觉得会比伊斯坦布尔更安全,在雅典,凌晨一两点走在街上你不会觉得有危险,但在伊斯坦布尔有些街区还是很危险的。
”我跟他说我的意思是如果伊斯坦布尔和雅典都是空城,现今的这一切都不存在,你要从中选一个你觉得比较美的城市住下来,你会选哪个。
他回答说:“这样的话,我会选伊斯坦布尔。
”雅典当然还是很美,让我搬来这里住上一年也没有什么问题。
但四百年下来,好像过往的那些希腊人们把最好的东西都留在了伊斯坦布尔。
事实上我在伊斯坦布尔最喜欢的两个地方,曾经都是希腊人的街区,一个是Cihangir,另一个是Galata,这个街区是典型的希腊人街区,就在欧洲新区İstiklal大街的两端,İstiklal大街——这条伊斯坦布尔目前最标志性的主购物大街,同样也是希腊人的杰作,希腊驻伊斯坦布尔的大使馆也就在这条主街上,常常看见就让人产生物是人非的唏嘘感来。
Cihangir和Galata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变,就沿用希腊人原来的称呼:Galata在希腊语中是“卖牛奶的人“的意思,尽管现在的Galata早已经没有卖牛奶的男人;而Cihangir是伊城现在最著名的艺术家区域,也是房价最高的地方之一,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尔罕·帕慕克,其工作室就在Cihangir。
土耳其人和希腊人的爱怨情仇仍然在继续,这两个民族的兴衰史其实也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伊斯坦布尔随着奥斯曼帝国的沦陷而没落,从维京人口中的“伟大之城”变成当代土耳其第一大城市,甚至连首都也都不再是。
雅典,这个亚历山大大帝王朝的首都,尽管仍旧是希腊的首都,但登上报纸头条时却总是伴随着“国家破产”、“经济崩盘”的字眼。
传说,亚历山大东征前曾就东征一事征求过智者的意见,智者说“你看,云总是从西边来。
”但亚历山大仍旧执意东征,脚步虽然最远抵达印度,但王朝最终却被东罗马帝国所灭。
我希腊的朋友打趣说:“要是他当时不往东,往西边去,东罗马帝国甚至都不会存在。
”很多我们现在看起来对世界产生巨变的事,其实最初都只是一个小小的想法而已。
我希腊的朋友,她总是觉得说美国人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人,他们的语言都是伪造的,来自于拉丁语和希腊语拼拼凑凑(虽然我们在谈论这个的时候说的就是英语)。
她说她在学习英文的时候,常常觉得有些希腊语的词汇在英文中根本找不到对照的。
“让人民变得愚蠢,政府就更好控制他们,英语诞生的时候实际上就压缩了人们的视野,很多其他语种已经到达的地方他们都没有,英语其实是很贫瘠的语言。
因为这样,政府统治起人民来就更容易。
可惜现在的希腊人一心都觉得这些英语文化很了不起,他们都忘了希腊语才是世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我相信这样的事情也一定同样发生在中国。
”“Freedom”这个词语诞生于希腊,来源自希腊语“ελευθερία”,意思是一个人到了一个他觉得喜欢得不得了的地方。
“这个地方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思想境界,就好像一个人,通过领悟到了他生命的意义”。
"Ocean"这个词语也来自于希腊语“Ωκεανός”,意为“一大片蓝色”,“Ω”意为惊讶。
最初创造这个词语的人,大概也是被爱琴海那一大片深蓝所惊讶和震撼。
常常我站在雅典的街头,望着远处,就会觉得时间真是宏伟的东西,千百年间,她到底改变了多少人们执意认为会是永恒的事?
土耳其和希腊的爱恨情仇其实在时间长河中都不过是沧海一粟,再过几百年,或是几千年前,又会有什么民族站上世界的舞台,又会有什么令人感动的生死离别会发生?
等到那个时候,爱琴海两端的伊斯坦布尔和雅典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没有人知道答案。
辣椒,热情中带有火爆,像太阳;金星,如女人一般甜蜜中带有苦涩,像肉桂;地球,承载生命,就像盐巴,食物中的必须。
希腊人向来专注于自然界的谜题,同时也执着于朴素深刻的哲理。
所以,主人公凡尼斯的童年,氤氲在外公不散的香料气息,和他关于天文的趣事里。
然而,凡事总有,民族的纷争和战事让凡尼斯举家迁移到了希腊,只剩下年迈慈祥的外公和两小无猜的小女朋友。
带着对香料挥之不去的记忆,凡尼斯在希腊逐渐长大,才明白当年外公的用心:食物因香料可口,而人生却往往充满了苦辣酸辛。
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有勇气接受那些注定不完美的结局,就像可敬可亲的外公永远不会来希腊和他相聚,还有长相厨艺俱佳的舅舅终究找不到一个会做饭的妻子,患有帕金森症的姑妈总是徘徊在治愈边缘,还有,留在希腊的美丽女友注定了只能为他人妻……何必去计较在意那些本就无法完美的结局。
生命中有太多的不完美,而外公告诉我们,那些看不见的,往往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影迷喜欢影片的结尾,离别十分,凡尼斯对迈向站台的女友说:“不要回头,因为我会看到你的泪水。
”
老人用星星启蒙孩子对香料的印象,辣椒是太阳,普照每一道菜,肉桂是金星,甜蜜中带着苦涩;仓库中漏入了几缕阳光,萝莉在香气缭绕中与尘共舞,爱情悄然萌芽;而超现实的红伞摇曳在星云间、细雨中、风和海浪之上,不管时间和岁月变迁,它会告诉你家的方向。
虽然不喜欢男性视角和小男孩视角,但这部还是要比西西里美丽传说啦,阿玛柯德之类的要好多了。至少没有那种亟不可待要证明自己是个男人的各种对女人的符号化展现。
人生中,有两种旅人,一种看着地图,一种看着镜子。看地图的人是要离开,看镜子的人是要回家。
以为会是用感情承载食物,没想到是食物承载感情,不如想象中的好,我就是吃货= =只想看纯粹的美食视觉盛宴= =
土耳其人赶走了他们,当他们是希腊人。希腊人收留了他们,却当他们是土耳其人。就跟汉堡包一样被夹在中间,没有未来,没有故乡。
想吃土耳其料理=。=
主角不是做厨师了么!肿么变天文学教授了!
做作
让人想起《天堂电影院》,伊斯坦布尔浓浓的“呼愁”令人动容,就像帕慕克笔下一般。混杂着香料的美食记忆,童年的美梦,一生的故乡......
「這次不要回頭。那次在月台,你回頭了,那一幕將永至難忘。」3.5
小茴香味道强烈,能让人变得内敛,肉桂能使人两情相悦。很喜欢这部电影,像读一本书一样。看这部之前,已经好久没有一部一看名字就直觉会好看的电影了。
土耳其的希腊裔移民历经文化同化和政治背叛后,找寻不到自我身份。开胃菜主菜甜点三个篇章割裂这个移民家庭的年代史,美食与魔幻的香料寄托无处乡愁,癫痫姑妈和从未出现的外祖父让魔幻色彩渲染温情,结尾的vanis终于回到了伊斯坦堡却发现故土活在想象里。看地图的人是要离开,看着镜子的人是要回家。
土耳其电影的主旋律 “ 家 国 梦 ” 让我有点疲劳了。
触摸时间的香。
慢慢沉浸在,每一种味道里。
有点天堂电影院的感觉,景色还是很美。对美食的理解也很独特,还能跟宇宙银河系什么的关联起来了。
浪漫;神奇的孩子;跟《天堂电影院》有些神似。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6037628画质不好,字幕太小,看不清楚。肉桂像女人一样,甜蜜中带点苦涩。他们说话好快呀,听不习惯。孩子做饭好吃有什么不好,为什么不让他进厨房?这么小就早恋,太早熟了。想去土耳其澡堂洗洗。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mNoVcZnZSrY
画面很美 片子的节奏像圆舞曲一样 悠扬 土耳其与希腊间的一些问题让一直生活在ISTANBUL的居民搬到ATHENS 但搬不走对故乡里爱 所有的味道和记忆即使都跟以前一样 又不一样 如台词说的 有些东西看得见有些看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