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部常规的爱情或者剧情片,事实上,若是带着这种预设的观念去看待这部影片,那恐怕就要失望了。
这部影片聚焦的群体是艺伎。
这个职业是由一群不幸的女人撑起来的,虽然她们打扮华丽,举止优雅,顾盼生姿,引人遐思,但讽刺的是,真正的艺伎却只有美丽的外壳与一系列行为规范,她没有真正作为人的信念、追求和激情。
这真是一种悲惨的存在。
我认为,这部影片最有价值的内涵分为两层,一是其中呈现的关于“艺伎”这一可以说是只存在于人们想象之中美感的一种概念,而是探讨一个只存在于神话传说中的形象在现实中的处境。
艺伎是什么?
正如影片中描述的那样,”没有希望,一无所有,她以刻意的粉饰来掩盖真实的面容,她的眼睛深得像秋水,这不是一个艺伎该期待的,这不是一个艺伎该感受的,艺伎是失落的世界的艺术家,她舞蹈,她歌唱,她取悦你,予取予求,她生命的其余部分是阴影,是秘密“。
不得不说,影片拍得是真的好,将那种只存在于想象中的美感还原到了现实中。
对男人而言,这种美真是如同下凡天仙般的存在。
对女人而言,这种美就只有皮囊上的漂亮了。
但,影片呈现的“艺伎”本质上就属于一种只存在于神话传说当中的概念。
就像传说中望夫成石的妻子,神话中下凡的仙女,艺伎不需要有人的特质,也不应该有人的希冀、欲望,她就是人们心中对于某种追求的符号化、概念化。
这种符号化的形象最适合的载体原本是木偶,是塑像,但可笑的是,真有人将它具象化,将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硬生生地塑造成了这样的塑像。
这也是这部影片情感推进的本质原因。
将人变成神,就意味着抹除作为人的希望与追求,淡化作为人的情感。
影片中出现的5个艺伎,各有各的追求与欲望,各有各的处世手段,但她们大多难逃“艺伎”这一职业自身的束缚。
主人公千代子心中的执念一开始是家人,后来是主席,但她大多数时候只是唯唯诺诺,听从命运的安排,这也导致她一度成为初桃和真美羽争斗的工具,面对心上人却不能开口,只能将自已委托给一个又一个陌生的男人,对各种各样的人强颜欢笑,如果不是命运眷顾,最终让她和主席得以团圆,她的归宿大概会是成为“艺伎”这个概念的实体,一个将情感重重掩埋的工具人吧;而初桃性格刚硬,面对艺伎不能追逐爱情的条例,她奋不顾身地扑向了心中的爱人,但这种勇敢却不能保全她的恋情,甚至让她一度变得愤世嫉俗,不过个人认为,5个艺伎中,她的未来是最好的,因为她早早地认识到了艺伎与人性的根本矛盾,并且最终放弃了艺伎的身份,孤单而坚毅地离开了置屋;南瓜追求的是置屋的主人这个地位,但她并没有认识到“艺伎”的本质,尽管影片中是千代子的计划让她的愿望落空,但就算没有千代子,她的计划实现了又能如何?
徒增笑耳。
和田夫人和真美羽两人虽然身份不同,但她们都是认识到了“艺伎”的本质、接受了规矩而扭曲地生存的人,她们身上其实不缺乏人性的显露,比如和田夫人对千代子的帮助,比如真美羽对千代子的叮嘱,但她们的所作所为出发点大都是维护“艺伎”的存在,她们也曾受过苦,无力去改变这个秩序的同时却要让更多人进入这个行业,而这只是为了自己心中丑陋的欲望。
真的让人唏嘘。
“我不知道我们何时才能再见,再见时这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模样。
我们都有可能会遇到许多可怕的事。
但每当我想到,这世上还有美好存在,我就会想起你。
”——《艺伎回忆录》小千代将手里的冰沙涂在嘴唇上,笑着对会长说:我现在在像个艺伎吗?
从未体会过被人疼爱的人,仅是一碗冰沙,就令她感动不已。
自此,小千代迫不及待的想要靠近这个人,他成为她的梦想。
尚且年幼的千代将成为艺伎的过程当成实现梦想的过程,“从我遇见你的那天起,我所做的每一件事,就是为了靠近你。
”可是,初桃的嫉妒让千代成为艺伎的过程分外艰辛。
她只能从奴隶开始,一直等待改变自己命运的人出现。
同屋的南瓜第一次登台演出,她急急忙忙过去送完琴后,萌生出想要看看室内的想法。
又是一次不能言喻的疯狂心跳,这年,她15岁,抬头的瞬间,第二次看到这个她心心念念想要见到的人,可此刻的她,还不配见他。
急速逃跑后落下的心跳,更加坚定了千代想要成为艺伎的信念。
豆叶的出现,改变了她原本艰难的追梦路,她被豆叶收养,以培养她为一名艺伎为初衷。
千代说不出自己此刻的内心是怎样的,但有一种感觉非常的清晰——她离会长又进一步。
“从那天起,我就知道小千代已经消失在雪白的面具和鲜红的嘴唇后面了。
”千代这个名字,随着小百合的替换而渐渐被人遗忘,她终于明白,成年的世界里,有许多事情是身不由己的,她需要成为最优秀的艺伎,才能继承置屋,以保自己和身边的人平安。
随之而去的还有千代所有的真性情。
每当夜深人静,怀中的那方手帕,是她最大的动力和安慰。
她开始变得坚强,不准自己哭,因为妆会糊掉。
即使初桃一气之下烧掉了置屋,即使,当他成为最优秀的艺伎的时候会长将自己拱手让给别人。
即使,战争的到来,让她不得不再像年幼时洗手做羹汤。
即使,她变成了一颗让别人东山再起的棋子。
唯一不变的,就是那颗为会长存留的真心。
她依旧渴望能够和他在一起。
所以她用尽心思设计了那场风月之夜,她想让令会长愧疚的朋友看到,从此对自己死心。
可是,自己以为的最好的朋友,在此刻完成了她最大的报复,她带来了会长。
“门推开前一刹那,我几乎可以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在膨胀,仿佛河流在涨水。
因为我从未采取如此极端的办法来改变我未来的人生轨迹。
我就像个孩子,踮着脚尖走到悬崖峭壁上俯视大海,但怎料到一个大浪袭来,把我击入海流,席卷而去。
”这是小百合所始料未及的,她离开了那个地方,再次踏上属于她的置屋。
“她抹上浓妆,掩饰她的真面目”。
曾经她也曾真正的爱过,可是,“艺伎是不能有感情的,艺伎是滚滚红尘中的过客。
他在人事面前,唱歌跳舞,讨人欢心。
付出一切,真正的自我,却躲在阴影之中。
内心充满秘密。
”她仍旧爱他,只是她已经不再是当年那般的纯真。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是自己所不能安排的,命运,给了她人生的繁荣,便不再给她完美的爱情。
“其实,我知道,你就是当年那个女孩”。
小百合回头的瞬间,眼泛泪光,她等了这句话等了好多年。
小百合可能不会再知道,那次一同在樱花树下,会长就想要说出这句话,却迟迟没敢说出口。
好在,虽然晚了点,她终和日思夜想的会长在一起了,虽然她不是他的唯一,他却是她唯一的恩客,这样,就足够了。
好在,余生很长,后半生有你。
我很明白,一个女人愿意为了爱去付出全部,即使只是50%的爱。
片中,反复强调,艺妓是别无选择的,不能期待太多。
其实不是艺妓的女人,又何尝不是这样?
女人之间争风吃醋的小伎俩,在男人的大谋划中显得未免有些多余。
我依然觉得沉迷于小伎俩的女人是幸福的,因为有的是希望。
女人就是这样没出息的动物,即使你把整个世界都拱手给她,她恐怕也依然是那个幻想王子的小丫头。
她的全部思考和行动,都是目的单纯的只有一个,争取她的王子,保护她的王子。
努力,为了他,等待,为了他,哭泣,为了他,微笑,也为了他。
他,就是女人的信仰,女人的幸福,女人的希望。
我通常会羡慕这样有理想有抱负的女人,我也希望自己能够一直象她们一样,梦永远不要醒来。
九岁的千代子被卖到艺妓馆。
她被那家艺妓馆挑大梁的知名艺妓初桃百般凌辱和刁难,可是有一双独特的蓝灰色半透明眼睛的千代子却顽强的生存下来。
她唯一的希望就是找到姐姐,逃出这里。
后来,姐姐不知下落,却因为得罪了初桃而失去了接受艺妓训练的机会。
只能沦落为奴仆,干些粗活。
绝望而无奈的千代子在桥边痛苦的哭泣。
这时耳边响起一个磁性而温柔的声音。
她看到一张英俊而善良的中年男人的笑脸。
他告诉她不许哭,还给她买了冰激凌。
他让她笑笑,她笑了,笑的那么甜美。
在她小小的少女的心田里,爱情的种子在悄然萌芽。
从此生活不再难以忍受,不在没有重心。
她全部的希望就是成为一个美丽优雅的艺妓,乞盼有天能再见到那个让他心动的男人。
15岁那年,她被转卖给了另一个知名艺妓实惠。
她努力训练她成为一个优秀的艺妓。
并给她取名小百合。
终于,她成功了。
没有男人能敌的过她的美艳。
而且就在那年冬天,她遇到了她生命中那个重要的男人。
他是一个公司的社长。
他的朋友武野同样喜欢小百合。
因此社长总是沉默。
小百合被一位将军凌辱,又被实惠把她的初夜卖给了一位嗜好处女的医生。
小百合在痛苦中却只能一次次地与社长擦肩而过。
战后,一切过往都烟消云散,她在京都飘落着樱花的春天,又与社长重逢。
他们她深情地看着那张无数次在梦中出现的脸,看着多少年来给她以希望和信念的脸,那张带给她憧憬,幻想,勇气,以及绝望和痛心的脸,那张她以为自己再也见不到的脸……她偎在他怀里。
因为激动和痛苦而瑟瑟发抖。
他们并肩走过撒满樱花的小路。
作为艺妓,她不敢奢望作他的妻子。
和他在一起就已经足够了。
她的爱,卑微而崇高,渺小而伟大。
那是深入灵魂的爱,纵然生活如何变迁,如何受尽折磨,也不能剥夺,也不会改变的爱…… 尽管影片颇多非议,并且大部分取景在美国,可是我仍被片中浓烈的东瀛风情所吸引。
影片的配乐和剧情配合丝丝入扣,颇有东方色彩。
巩俐,杨紫琼的演技让人倾佩,章子怡演技平平不过也圆满的诠释了小百合这个角色。
小百合,光鲜而美丽,让万千男人倾慕和喜爱,然而在内心深处,她只渴望一个男人的平凡而简单的爱。
哪个女人不是呢?
美的,丑的,失败的,成功的,平静的,挣扎的……一切终其所以,不过在做一个公主王子的梦罢了。
没时间写文章,先记个笔记,有时间和心情再补。
1.平铺直叙,没有重点2.人物普遍扁平化。
3.、美国的导演、美国的小说、美国当地编剧注定这部片子融入的是美国的意识形态。
4.美术不错。
5.女主的蓝色眼睛流露着美国的血液,人物用的是美国语言,这样的叙事话语里,展现的是美国文化。
而不是《菊与刀》中的日本形象。
即使美术场景制作得再精细,脱离了日本语言的韵味,就无法有小津安二郎作品中的日本格调。
6.艺妓的培养不到十分钟的交代,颇具日本民俗特色的内容就这样一带而过。
7.我在想,如果《艺妓回忆录》的命题摆在我的面前,我更宁愿像中岛哲也的《被嫌弃的松子一生》一样浩浩荡荡地讲述一个旧时代日本艺妓的沉沦。
艺妓作为一个悠久的、光鲜的、神秘的职业,承载了丰富的日本文化。
以一个艺妓为中心,可以牵动日本民族的血与肉。
这么好的题材就这样白白地浪费了。
8.与《霸王别姬》做比较,都写到主人公年少时的艰难和饱受欺凌。
都用到了很多特写镜头。
但《霸王别姬》接连不断的压迫延伸到对主人公造成长久的心灵创伤,深刻影响主角的性格。
它前后呼应,使人物的悲剧性从一而终。
主人公的人物塑造更加生动,扩宽了思想的深度。
而《艺妓回忆录》除了初桃还有点特色,置屋的长辈形象都是模糊不清的。
童年的悲惨经历对她没有一丝创伤,甚至就因为一个中年男人的一句安慰就忘掉姐姐抛弃父母双亡健康快乐积极向上,典型的美国式心灵鸡汤。
9.这部剧就像《功夫梦》一样,热映都是因为美国人爱看美国文化在异域上演。
其实来评价这个电影的好坏,从开始就没有什么意义,一个美国人用中国人演日本人的国粹,谁都觉得陌生,无论是美国人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在美国的一些卖家居用品的商店里,他们挂出"本季中国风格家居"的广告牌,当你走进去的时候,发现里面会有一些很莫名其妙的东东,例如,一个红色的像框里,歪歪扭扭的一个黑色中国字,(一般都是错字)或者一口大黑箱子上面有个大铜锁.我实在不能把他们和我可爱的祖国联系在一起.我的一个老美朋友买了一副那样的字,兴致勃勃的叫我去他们家观赏,我不忍心告诉他那个字根本不存在,就编了个字哄他,看他喜眉笑眼的样子,我只有叹气的份.同一座城市在游客和居民眼中是截然不同的,更别说一个国家的国粹了,一个外国人能了解多少呢?
一个传奇的故事总会有一个若不起眼的开端。
小百合的故事这样开始:“有一次,在我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在Sunagawa岸边,一个非常好心的英俊陌生人给我买了一杯甜冰.......”.小百合吃下了鲜艳的甜冰,也就是从这一刻起,小百合懵懂的内心里搬进来一个男人,她的人生搭上了一根冥冥中注定的轨道,这条轨道,急速、炫目、看不到尽头.......她成为了一名艺妓,她的眼睛像一潭深水,她把自己的面目藏在那层描画过的脸后面,她舞蹈, 她歌唱,她能给任何一个靠近她的男人带去无尽的幻想,她在暗影中休憩,悄无声息,但她的心也在逐渐死去,一点一点死去,希望像树叶般片片飘落.......故事的结局?
“你无法告诉太阳多照一些阳光,也无法告诉雨水不要再下了,对男人来说,艺妓只能做半个妻子。
我们在黑夜降临时成为人妻,并从如此之多的刻薄中学会善良。
一个拥有超出她所自知的非凡勇气的小女孩,能够将她的祈祷变为现实,懂得这样的事情难道不是一种幸福么? 毕竟,这不是一个皇后或女王的回忆录,而是另外一种。
正如导演马歇尔不断强调的那样,这只是一个情感故事,无关历史,无关国体,只关风月。
据说北京市从几年前开始离婚率就开始超过结婚率,以前,我们总是嘲笑西方人对待婚姻的草率,西方式的婚姻在我们看来是缺乏责任感的---在出品这部电影的好莱坞,明星们有过三四次在神父面前交换誓言是很平常的事。
在一次又一次地说”我愿意她(他)成为我的妻子(丈夫),从今天开始相互拥有、相互扶持,无论是好是坏、富裕或贫穷、疾病还是健康都彼此相爱、珍惜,直到死亡才能将我们分开。
“以后,我怀疑当事人是否还有神父来得感动?
自从我在火车上遇到那个比我大四岁离了四次婚的家伙后,我开始对婚姻了有一些新的看法:没错,有的人频繁结婚确实是草率或者更龌龊的目的,但也有很多人,他(她)们在每次的结婚的时候对对方的感情都是无比真挚毋庸置疑的,那时,他们都忠于情感也忠于对方。
可是,很不幸,有时候,用牛魔王的话说就是:感情破裂了。
于是,为了彼此的幸福,为了给对方一个在将来找到另一段真爱的可能,离婚迫不得已的遗憾选择。
我相信段正淳对他每个人夫人的感情都是真的。
在这部电影里,呈现的是另一种情形,小百合对爱的忠贞,从那杯甜冰开始,她余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接近她心中的那个英俊的男人。
而事实上,故事结束前,小白和总共见到那个男人也没几次,她却能如此坚定不移地忠于她内心的感情。
甚至可以这样说,她的整个人生不过是在桥上的那几分钟邂逅上的。
这就是典型东方人的情形,电光火石间的莫名一瞬能让她忍受麻烦的婚姻、无穷的琐碎、消逝的感情、失衡的责任。
小百合的忠贞造就了她的隐忍,她的勇气给她带来了悲剧,她不得不去面对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屈辱。
这一切是否值得?
把整个人生压在几分钟上?
情感是一种很不可思议的东西,它在小百合身上所激发的力量一点也不亚于一台微型核电站。
在其它地方也有类似的情景:发现胰岛素的班亭医生,出身加拿大农家,小时有个亲密朋友名叫珍妮,和他一起打球、爬树、溜冰、赛跑。
有年夏天,珍妮忽然不能和他玩了。
她的“血中有糖”,竟至不起。
班亭始终耿耿于心。
后来他学成行医,立志济人。
因为他对她有那一份情感,今日千百万糖尿病患者才得以生存。
帕斯卡尔的小外甥女接触了据说是耶稣荆冠上的遗物,眼疾即痊愈了。
这使他研究奇迹的问题,并进而决定写 一部为基督的宗教辩护的著作,即《辩护书》(Apology)。
这也是《思想录》的开端。
纪伯伦说:”有限的爱情要求占有对方,而无限的爱情则是只要求爱的本身。
”可是,有多少爱情是无限的呢?
无限和有限只是代表长短,并不表示那一个更高贵。
执着是值得尊敬的一种忠诚和坚守,但有时候,执着意味着对未知未来所蕴含的种种机会之否定,这或许是更大的损失。
-aima 3.14.2006
有些人一辈子都在为别人而活全世界的人都想得到他但是她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那一个两代艺妓的不同命运阿苗曾经也曾风光也曾有过叫做希望的东西过现实残忍的将它打碎扎到了手 流了血还要再作坚强 立刻戴上面具拿起武器重新战斗小百合是不幸的但最终还是幸运的一生的一贵人足以感觉,情节有些牵强,更多地融入了艺术加工的色彩而失去了生活的真实。
从我遇见你的那天起,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靠近你。
————小百合 卑微的人太容易满足,,一份红豆沙就可以燃亮整个世界。
少女时代的偶遇焕起豆蔻年华的朦胧爱意。
从此像收集晨早第一珠露水般收集着那个人的点滴印迹。
世间有一种爱,是夹杂了崇拜,感激,好奇与等待,像那碗红豆冰一样,火红的爱意随着时间的推进慢慢渗入心里深处,深深处,越多的了解就越发的迷恋。
纵然起承转合错过又相遇,大团圆结局却让我伤感万分。
这世间有很多的真爱,并无福消受这种缘分,它们总显得太短,太胆怯,太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就算上帝要让他们错过又相遇,但经年间,身边已是陌生的脸。
在娱乐圈里有遭受非议倒不一定全是件坏事,至少能够引起足够的关注度,加上猛炒恶炒必然搞得路人皆知。
《艺伎回亿录》从其筹备开拍起就受到来自多方面的置疑声与反对声,首先是来自日本的声音,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会找了三位中国演员来出演日本艺伎,难道日本人本身不更适合本国文化吗?
另一方面,同样有来自中国的反对声音,那些传播于网络上关于妖魔化章子仪的虚假爆料更加令人震憾,这何尝不是一种民族情结的极端行为。
不过这一切的一切,也都随着时间的考验和影片的上映迎刃而解。
谣言是如何造出的?
又是何人以何种目的为之的?
事实上,我并不认为网络上盛传的那些假剧照有多少可信性,以《艺伎回忆录》这种大卡司的主流影片绝对在会尺度上相当注意,避免影片评级时影响到票房。
即便那些剧照是真的,作为演员真的为一部好影片一解罗衫也并非不可接受,当年在好莱坞闯荡拼搏的陈冲和邬君梅远比现在的章子仪困难许多,所牺牲的尺度也要大的多,却也没有多少人指责,究其原因无非是章子仪人气的过快飚升与解不开的政治民族情结(解读部分心态:一个年轻演员一红起来就忘本,演什么不好演,偏演日本艺伎)。
其实这些已全不重要,现如今影片本身应该更值得关注,在看过《艺会回忆录》之后心中不免产生个比较,心想本片中的裸露情色镜头也不会比章子仪在张艺谋影片中的更多。
抛开一切成见与有色眼镜来看待这部影片,不得不说本片与《最后的武士》有着相似之处,同样是一部以西方视角来欣赏东方文化的电影。
的确,我们必须承认文化的异殊有着几千年的时间造成的鸿沟,并不是近代科技飞速发展就能够轻易将不同文化拉近的,即使同样地处东方的中国与日本也并不能轻易理解彼此的文化。
《艺伎回忆录》改编自美国作家阿瑟高登的畅销小说,也就是说这部电影从它出生之前在胎里就已经打上了西方式的烙印,不要说日本观众不能接受这样贴有日本文化标签的好莱坞电影,作为中国观众同样感觉得出这其中的文化差异。
其实作为导演罗伯马歇尔,他事实也并没有过多考虑文化上的东西,他执导的《艺伎回忆录》原本就是要拍给西方观众看的,影片针对的就是西方观众的口味,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西方观众对神秘东方文化的好奇心。
回过头来看当年在奥斯卡上拿奖的影片《末代皇帝》,虽然影片很出色但却并不是中国的,这是贝托鲁奇缔造出关于个人命运的故事,源自于他的脑海而不是历史,这样的故事应该是西方的,但他将它放置在神秘的中国,于是更能打动西方的观众们。
西方视角的东方故事终究还是西方的,东方文化只是一味能够吸引人的调味剂,主菜还得是西式口味,不然就怕西方观众不买账。
影片的故事讲述家境贫寒的千代子年幼时被卖到了艺伎馆中,从奴仆做起历经各种困苦,偶然在桥上邂逅了一位实业家男子,并被其魅力所吸引,于是决心将来要成为一名出色的艺伎。
当长大后在艺伎实穗的培养下终于成为出色的艺伎,并更名为小百合。
但她却仍旧不能忘却那位被称为会长的男子。
她的人生几经起伏,在历经各种磨砾之后总于得以幸福闪光,最终找到了自己寻求的爱情。
这样的故事何其熟悉,无非是又一个灰姑娘的美梦成真,如此圆满的好莱坞式结局,一切都在说明这是一个包裹着东方神秘外衣的西方童话,它符合好莱坞电影迎合观众的完美规则。
小百合就是那位受尽欺凌的灰姑娘,受到来自另一名艺伎初桃的压迫刁难,终于有一天她如花般在枝头绽放,赢得无数赞许的目光,她的人生因此改变,等来了自己的王子,其间虽经历坎坷,但结局依旧是拨云见日。
不同于童话中那些森林古堡的是,人物的身后换成了京都狭窄的石板路,和充满历史尘埃的木屋,以及樱花飘舞的东方美景。
罗伯马歇尔能够抓住的也就是这些,镜头之下的外景大都是在南加洲所拍,除了少许景头取自日本京都,虽然美是拍得很美,但毕竟这只是形式之美,对于东方的神韵罗伯马歇尔无力探得更深。
这是件无奈的事情,我想日本观众应该会比我们感到更多的无奈。
就象我们看见尊龙饰演的溥仪站在紫禁城里打网球,镜头中的紫禁城却不象是中国的紫禁城。
同样的,三位华人女演员真的适合影片中的角色吗?
恐怕未必,日本的女演员应该更适合诠释艺伎这种纯日本文化的特产,但好莱坞的片商却不这么想,他们需要的是明星对观众的影响力,这一切直接关系到票房成绩,电影市场化的最终目的。
从这一点来说,作为中国观众应该庆幸,中国电影人在好莱坞的影响力远远要超过了日本电影人,也就是说美国观众会为了章子仪买票去看这场电影,却不会为某个日本演员买票,因为章子仪在美国有着足够的知名度而日本演员却没有。
所以日本演员没有机会得到影片最重要的三个女角色,连最出色的日本男演员渡边谦和役所广司也只能成为章子仪小姐的绿叶。
市场影响力是一个方面,但表演却又是另外一个方面。
如果不考虑过多艺伎这一特殊角色的成分,我想这三位华人女演员的表演是值得肯定的,巩俐的放荡狠辣都是到位的,将初桃渴望爱情却又无力把握,最终让忌恨占领身心的癫狂展现得淋漓尽致。
章子仪是很努力地诠释着小百合这个角色,应该说这样的表演是值得肯定,但还不能达到可以让人映象深刻的程度,至于提名金球奖也是多凭借名气。
杨紫琼还是将实惠那份经验老到、处乱不惊的风采拿捏得当,但问题是她作为小百合的老师,在传授艺伎的技巧时显得柔美不足,这也与她自身过硬的线条是有关的。
另外值得肯定的是桃井薰饰演的妈妈桑,的确很抢戏,而饰演小百合幼年的小演员也很出彩,那种气质真是不太多见。
很多人对于一号男主角渡边谦不是很满意,总觉得这个人物与小百合之间甚少火花,而且少有出彩之处,倒是另一位男演员投所广司更让人欣赏,那种内敛的情感都是这位日本最具实力演员的拿手好戏。
另外熟悉的还有香港演员曾江的客串。
对于《艺伎回忆录》这样一部脱胎于西方的东方童话,从根本上就不可能完全展现出东方的文化,因此它也绝不可能在东方获得认同。
但对于那些西方观众而言,它可能依旧有着美丽的吸引力,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一部电影极可能在西方获得认同,因为它从头至尾就是拍给西方看的电影,与东方相关的只是那层外衣,除去那层东方外衣,里面的故事就纯粹是西方式的美丽童话。
文:眉间尺
章子怡演的还是不错的。剧情垃圾了点。那个主席为什么会爱上她?这份爱情来太莫名其妙了吧。
有关一个女子的蜕变
艺伎的含义就是艺术家,要做一个艺伎,就是要让人把我们当成一件活动的艺术品。
巩俐杨紫琼和少女千代都完美。章子怡从相貌到演技都撑不起这个角色啊。。。原著剧情也是硬伤。
流水账呀,远远不及《恶女花魁》。
如果没有那双眼睛,她也只能庸碌一生了。
只有最外的那层是日式,其他都很欧美..太欧美。里面的男人们基本无塑造可言,都是屎。结局更屎。三星都是给摄影(原声)和小千代的~!!
不喜欢
看着看着 刚开始觉着还行 就发现很扯。。。搞来搞去 还是部典型的美国片儿
少女时的小千代真棒,可惜到国际章就生涩僵硬了太多。画面细腻,可惜剧情拖沓。不温不火,无功无过,就这样吧。
那眼睛里有水
我记得当年看的时候挺喜欢的,光影拍得很惊艳…为啥豆瓣评分这么低
一个美国人找三个中国人拍日本人的故事,比较优秀
《夜宴》和这部,让我对章子怡的印象慢慢慢慢的回升。但情节上有些片断看不懂,此外,让三个中国女子演一部日本戏,还是美国拍的,这种混血儿产物,还是觉得怪怪的。其实,这就是一部灰姑娘的故事,不是吗?
没看人生相对失败,看了人生彻底失败。美化创伤,最后一吻看得我反胃。
这部片里章子怡的木讷演技也能提名充分说明好奥斯卡也不过都是吹出来的罢了。奥斯卡明显就是放几个真演技派给自己提逼格,然后夹带一些水货。。。藏污纳垢之所。
故事的结局小百合得知自己心心念念的情郎也心心念念自己并最终与之走到一起!这应该是片中的艺伎最好的宿命了呢!奇怪,怎么豆瓣才6.9分?低了!我打五星平衡一下,起码也得八分左右,每一帧画面都拍的好唯美,特别是幼年时期的千代,真希望自己以后也能生个这么可爱的娃娃 o(╥﹏╥)o
慕名已久,冲着三个女神看的。
我不太理解,所以这个主席是恋童吗?还是搞养成系的。。。
学习一个陌生女人来信,可惜没有人家感人,借了艺妓的外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