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对,那时错

지금은맞고그때는틀리다,错恋(台),现在对那时错,Right Now, Wrong Then

主演:郑在泳,金敏喜,尹汝贞,奇周峯,崔华静,刘俊相,徐永嬅,高我星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5

《这时对,那时错》剧照

这时对,那时错 剧照 NO.1这时对,那时错 剧照 NO.2这时对,那时错 剧照 NO.3这时对,那时错 剧照 NO.4这时对,那时错 剧照 NO.5这时对,那时错 剧照 NO.6这时对,那时错 剧照 NO.13这时对,那时错 剧照 NO.14这时对,那时错 剧照 NO.15这时对,那时错 剧照 NO.16这时对,那时错 剧照 NO.17这时对,那时错 剧照 NO.18这时对,那时错 剧照 NO.19这时对,那时错 剧照 NO.20

《这时对,那时错》剧情介绍

这时对,那时错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导演韩春秀应邀至水原市出席影展放映,却在阴错阳差之下提前一天抵达。为了打发时间,导演在市内四处观光,因而邂逅一名美丽的当地画家尹熙敬,并共度这意外得来的一天假期。萍水相逢的两人相谈甚欢,原本只说好共进一杯咖啡,最后却成了好几杯烧酒;原本只说好要参观画室,最后却成了酒后吐真言。同样的时间、同样的相遇,要如何表现全系在导演的一念之间,最终会带来不一样的结局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混出新高度大宋提刑官告别昨夜前男友←retry亲爱的你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胡同交响曲国家元首狄仁杰之冥神契约焰火之城虫之歌午夜狂欢红背艺术家无法抗拒的男友们死神降临搭车人我的宝藏母爱无悔管道古寨警情我是谁: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莱拉幽灵鬼屋哨兵行动逗留的爱情西蒙妮麻辣兄弟之疯狂一夜情怨2达芙妮少年透明人

《这时对,那时错》长篇影评

 1 ) 你越想抹杀遗憾,越会深陷其中

真的是很棒的片子。

最后直揪着心,导演又进去剧院向她告别的时候,生怕她会吻上去,因为昨天他说希望等她再出来,她接连两次跑去亲他脸颊,说下次就是嘴唇。

可惜后来她没能出来,天太冷他等一会儿也默默走了。

到了第二天,放映的剧院里,昨天明明心里还想要继续聊天,还想和她散步,他也只是好好告别,她亦开心说要看完导演的所有片子。

尽管他走后她转回座位坐好时一脸落寞,但她没有亲,也没有追。

后来导演的片子放映完,她走出剧院,漫天大雪。

看到这一幕,真是心下生怕导演等在外面。

还好他不在,她在雪中独自回家,心里一半是电影的充实,一半是分别的空旷,但她的背影干净,脚步也轻盈。

完美的结局。

正是遗憾造就的真与美。

我爱你,我要让你知道你有多美好,要感谢你我的相遇。

但是际遇只是到此为止,若是硬生生地要延长,不加克制的欲求,只会让一切变得局促不堪。

她若亲了他,他若等在门外,一切又会有什么变化?

除了肉体片刻欢愉,之后只会是无尽的纠缠错失,而他一定是要回他的首尔。

他有他的发妻,他的两个孩子,他的事业,而她只是一个人。

她只会被折损,消耗殆尽。

而现在,她在雪中回家,傍晚时分,心里有爱,有电影,有美好回忆,无论何时想起来都没有太多苦涩甚或难堪的味道,只是像雪一样,茫茫地下,天地清净,空气中都是湿润新鲜的味道。

她会继续画画,也会开始喜欢上电影,她还有无尽的未来待展开。

她还是这么干净纯真而美。

 2 ) ∑洪尚秀<Un侯麦

洪尚秀的电影之所为影迷所推崇,基于下述原因:①主题:青年文艺男女的爱情;②风格:场景-人物-对话,推拉镜头;③结构;④对前三点始终如一的坚持。

这些原因虽然简单地列出了洪尚秀电影的特色,却不足以构成这份“热爱”的全部。

按照如一的制作模式与风格,观众开始带着期待眼界来观看一部洪尚秀电影,自然他们也必将获得满足。

可以说,洪尚秀自觉不自觉地创造了自己的观众,这些人形成为一个群体,每年一部洪尚秀电影成为他们的例行期待。

虽然洪尚秀已经被认定为是具有独创性的风格导演,但却不是完全的。

正如影迷不断在指涉的,将洪尚秀的电影与侯麦的电影比对在了一起,而后者是洪尚秀继承的前辈们中身形最为高大的一位。

我们可以指出几例(在此,不再去深究两人探讨主题的相似性),侯麦所创造的简约风格如何继承在了洪尚秀的电影中。

作为最具辨识度及标示性的推拉镜头,虽然已经成为洪尚秀处理单一镜头的唯一方式,却早已经出现在侯麦电影中。

在《沙滩上的宝莲》中,两个女人共同坐在花园中聊天的场景,就是通过推拉镜头完成的:场景-人物-对话,这三者通过一个推-拉代替了传统的正反打。

这不仅是运镜方式相同而已,处理方式也如出一辙。

可以再举一例。

洪尚秀电影的另一明显特征是他在每部电影中都在玩结构。

可以是写日记的方式(《日与夜》)、写小说(《海边的女人》)、三个男人视角(《我们善熙》)、散落的日记拼凑(《自由之丘》)、两段重复(《这时对那时错》)。

而这种以简单的结构来安排内容的方式在侯麦的电影中早已出现,表示时间的字幕条(《沙滩上的宝莲》)、三段故事(《人约巴黎》)、日记体(《夏天的故事》)等,似乎已经为洪尚秀的电影结构开启了大门。

虽然有这许多的相似之处,将侯麦的电影添加些泡菜味,却并不能生产出一部洪尚秀电影。

两人所站的视角,批判的方式都有不同。

洪尚秀关注的是男女之间的欲望,而侯麦聚焦于男女之间的游戏。

相应的,洪尚秀处理人物需要在男女两个个体之外再介入一个他者,形成为两男一女或两女一男的“三人行”结构,或者更多(这种复杂的结构在此不作讨论);而侯麦则相当固定地把焦点对准在男与女的二元对立上。

在侯麦的电影中,男与女角色的对立,可以相应地看成主体与客体,起先主体是男人,客体是女人,男人对女人有欲望,但随着故事的发展,欲望可以从主体对客体的单向度反转,从客体对准主体,也即女人成为主体、男人成为客体,随着故事再深度地进行下去,欲望在这种周而复始的交替中将被逐渐消隐,原先欲望的法则就转化成了一种爱情的游戏(我躲你,当你找到我之后,你开始躲我,然后我找你;被发现之后的结果永远都是在增加下一次发现的难度,游戏会不断升级。

)但洪尚秀不同,他站在男权主义的立场上,将男人定位为主体,女人依附为客体,这种设定也就屏蔽了在侯麦电影中主客体可以相互转换的可能。

欲望这种单向度的指向所导致的结果就是:一旦主体之于客体的欲望得到发泄(男的将女的骗上床)之后,关系就将终止,关系的继续只能依赖欲望的不断激起,这时候洪尚秀就介入了一个第三者,它作为介体可以源源不断地激发起主体的欲望而不枯竭,方式有两种:①介体是男人(往往如此),那么欲望就从嫉妒中补充,男人相互间的竞争是欲望不被枯竭的保证;②介体是女人,那么主体对客体的欲望补充来源于这一介体的自身激发,对客体的欲望被转移介体身上了。

这要区分开这两种情况,得分情况进行详细讨论。

如果介体为男人,欲望激化的程度依赖于主体与介体的接近程度。

主体与介体越接近(即在客体看来,主体与介体对其有越来越相近程度的吸引力),主体就会感觉到越来越强烈的竞争力,这时候,得到客体的欲望也就越强。

相反,主体与介体的距离越远,也即介体对主体构不成威胁,那么欲望的维系就会越弱。

另一类是介体为女人的情况,这时是以欲望的转移为表征的:对客体的欲望部分转到了介体身上,介体参与进主体的欲望分配。

面对相同吸引力的客体与介体,主体对自身的欲望如何分配会犯困惑,此时任何一方的优出都将改变主体欲望的分配结构,实际上这种孰强孰弱的态势将会非常多变,这就导致了主体欲望在还没发泄完毕就将被另一方激发,没有完结的可能。

洪尚秀电影中的欲望法则与侯麦男欢女爱的游戏法则的本质区别,决定了洪尚秀电影的乐趣来自于对男屌丝悲惨境遇的幸灾乐祸上,而一部侯麦电影的美妙,如同阿巴斯的《合法副本》中所探讨的,通过精妙的台词还原出爱情真实的模样。

我们也该看到洪尚秀近几部电影作出的转变,肉体像精神,即欲望法则在向游戏法则的转变。

(如《这时对那时错》)

 3 ) 太气了!

对于搞艺术的老男人来说,漂亮的柔软的孤单的女孩都是猎物,说其漂亮是真的,因为漂亮就喜欢她想和她谈恋爱可能也是真的,但是这种真只是一种欲望,因为搞艺术的老男人已经先定的把自己人设为艺术家,艺术家看到美当然要占有,所以这种真和欲望就显得很恶心很虚伪。

首先要会说漂亮话,前半部就是说漂亮话,漂亮话在老道的经验驱使下成功了,可惜遇到了更老道的大姐姐,当场破功。

(你可以看到当女孩说我没朋友时,导演有一刻怂了。

)后半部分就是漂亮话失败了,开始耍手段,先是拿出真诚,没有比适时适地得真诚更有用的了,“我结婚了,没法和你结婚”,接着拿出脆弱,“啊!

我好难受啊!

人和人的怎么这么难啊!

”对昏头寂寞又有点崇拜艺术家的小女孩来说,老男人的脆弱太好使了,一来二去更昏了头。

(当然,喝酒是肯定少不了的。

)我甚至怀疑老男人脱衣服是因为女孩不在场,就不用装了,索性猖狂做自我,没想到小女孩还很吃这套,觉得他很可爱?

哈哈哈哈哈哈哈 始料未及(或者其实是料到了?

毕竟是艺术家嘛,艺术家自然要有艺术家样子,喝了酒我还不脱衣服撒野?

)“我很擅长滑冰”,“你看起来是很敏感”,还有比这两句话更让人恶心的?

这两句话已经完美概括了导演这种老男人。

甚至我觉得老男人去问女孩家庭情况时,是想摸摸底,好谋划谋划下一步,是mindfuck呢还是真fuck. 还好女孩有个好妈妈,不然可惨。

有趣的还有前后讲座导演反应的不同,前面因为泡妹子没成功所,所以拿观众和主持人撒气,后者好像进行的不错,所以导演和大家其乐融融。

还有那个女演员,每次导演抽烟,她就凑过来抽烟,抽烟是女演员的法宝了。

洪尚秀的远古死亡推镜也很有意思,我觉得他那么拍就是想让观众意识到镜头的存在,让观众和电影拉开距离——你们要观察,而不是代入。

本身剧情情节性就很低,所以观察就更为重要了,洪尚秀的意图大概在此。

然而我看到搞艺术的老男人泡单纯寂寞女孩我就非常生气,所以只能给三星。

 4 ) 寒夜里看雪飘过

这是一个沉闷的故事,而且还讲了两次,情节很简单,一个中年导演出差时有一个空闲无聊的下午,偶遇一位文艺女青年。

这位名叫咸春洙的导演,被画画的尹希静吸引,从搭讪到参观工作室到共进晚餐到晚上去希静的朋友家做客。

第二天他们作别。

就是这样。

然而,如果有足够的耐心看完第一遍,我觉得,你有可能去看第二遍,也许会觉得趣味横生。

确实这故事讲了两遍,乍看是重复,也没有惊天动地大反转,却因为细节的不同,有着不同质感。

就像第二版开头,寺庙的场景看起来一样,只是多了阳光。

第一个版本里,导演言语勾搭,在寿司店酒过三巡,希静借着酒意道出孤单和倾慕,导演却隐藏了自己已婚的事实,直到在希静朋友家被追问才说出,令希静心情大坏,二人不欢而散。

第二版,同样的场景,类似搭讪对话,导演显得较为坦率,希静则较为矜持,并且当即反驳导演对她画作的评价,导演在寿司店直言已婚之事,失态地痛哭流涕对希静说爱,还送她戒指,然后跟她去朋友家,第二天她去看了他的电影。

没有大的戏剧冲突,情节在对话中推进。

而那些对话都是那么地尴尬,半真半假的搭讪,词不达意的问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话式评价和恭维。

一切在语言中打转,起泡,上涨和消退。

这对白写得十分高妙,看似笨拙,无限贴近真实生活,实际是经过提炼和安排。

作为观察者的我们,一定能感觉到,说出的语言和两位人物的真实内心存在着距离。

而这距离有多大,它几时近,几时远?

都耐人寻味。

就像他们第一次去希静工作室,希静说咖啡没有了要去给导演买,两个人来回说了好几次,去或不去。

但我们感觉到话里的情绪,明显与咖啡没有关系。

生活不就是这样处处是沉默孤独?

人们说出无数个句子,却沟通困难,见到一点“心意相通”的火星就想抓住。

心意相通的时刻,也许是一刻情真,也许只是伪装逢迎。

或是为了“感受自己还能够爱”——换而言之用爱感动自己,或是为了“我没有朋友”而今天终有一人欣赏而欢喜。

这些时刻,是语言接近内心的时刻,但它们往往短暂,说出口之后,只在空气中留下尴尬,要用无数个口不对心的句子来掩埋。

搭讪的依然不高明地搭讪着那份超然世外的美丽,被搭讪的依然从有知识文化光环的陌生人处得到欣赏而欣喜。

虽然他们两个人其实并不了解对方,也没有认真打算深入了解。

但人与人终究不同,希静似乎想要了解导演多一些。

第二个版本临尾有一句台词,希静说,导演我喜欢你,我要把你的电影都看一遍。

这句话听起来真是抵死文艺,而且充满了仰慕和爱,但是在第一个伪君子版本中,被逼问出真相导致与希静不欢而散的导演在次日分享会上情绪爆发,怒斥为什么要追求完美电影表达的语言。

那么,从作品中了解到的,是真实还是想象?

是那人内心的真实情感,还是语言表现的刻意重建?

这是一个悖论。

希静未必不知这一点。

但希静有她的处世之道,既有深夜归家就不出去的爽约,也有她文艺的一面。

既然电影中有想象的世界,为什么不?

这部颜值普通(小城外景普通,人物衣着普通,男主的造型甚至在普通之下)的电影,最美的一刻,就是结尾,电影散场后,希静拉起外套衣领,独自走了,她的背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纷纷扬扬的雪中。

小城的老旧和凌乱消退,白色使一切变得简单干净。

靠对话撑起叙事的电影,演员就十分重要。

两位主角都拿出了精彩的演技,郑在咏演出了那种斯文猥琐,金敏喜演出了那种孤独和隐约焦虑。

他们在咖啡馆和寿司店的一气呵成的几个长镜头对手戏相当出色,尤其在寿司店希静那有控制的醉态。

第一版希静在得知导演已婚后,有一个中景和一个特写,她沉默而有层次的表情变化,也很显功力。

说这部电影,不可避免电影和现实的观照。

我不知那句“导演,我要把你的电影都看一遍”是不是洪导演借女主之口说出的内心呼唤,抵死自恋。

但无论如何,在他的镜头下,女主灼灼生辉。

回头望去,这就像是洪老师涂涂改改写了两遍的情书。

2016.09.12

 5 ) 随手研究 | 《这时对那时错》里的大佛到底在哪儿?

前两天看了洪常秀的《这时对那时错》,依然是导演惯常的日常视角,一段关系的两种可能性,细品非常微妙。

不过电影中最吸引我的,其实是一个镜头,一尊金色的大佛伫立在女主家的旁边。

作为巨大仏爱好者,还是忍不住去探究了一下「这尊大佛到底在哪」这个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首先是定位。

根据剧情,这部电影发生在首尔以南不到40公里的水原市。

而电影中除了出现了知名景点「水原华城」,其实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地标——수원화성홍보관(水原华城弘報館,即宣传中心)。

在第二段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男主导演和女主画家去画室的路上,正好路过这座建筑,可以看到墙面上的标牌。

我们在Google街景里按图索骥一下,建筑正面长这个样子,朝向正北。

而电影中男女主后来跑到天台上去抽烟,画室所在楼的对面正好就是弘報館,可以得知两人的方位是面南。

由此可以判断,男主和女主所在的位置很有可能是这个小楼。

而在这段情节中,女主曾经指向远处的山,说那是自己的家,并且提到了附近的佛像。

于是我们登陆Google地图,先找到两人所在小楼,然后根据女主指向的西南方向搜索,很快就能发现此处唯一的一个佛教寺院:대승원(大乘院)。

根据剧情可知,女主的家就在这座寺院的旁边。

(影片中是夜景,为了看清我们把画面调亮一些)于是我们在Google地图上进一步搜寻,通过街景就可以发现女主家的原型,同时也找到佛像的所在地。

由此确定,电影中出现的这尊佛,就是八达山大乘院内的弥勒尊如来佛。

其实佛像本身并不是特别高,原佛高12米、加光环高19米,距离巨大仏还有很大差距。

不过和民宅的交错,在镜头下依然产生了奇异的视觉体验。

而且这尊佛原为青铜,1999年改为金佛像,也增加了感官上的冲击力。

家的旁边有一尊大佛是怎样一种体验呢?

影片中女主说「大的很奇怪的就能使我的心放松,有了守护着我的那种感觉」。

不过我身边也有朋友表示,有这么一尊佛在这可能会被吓得不敢回家……

以上。

 6 ) 我们从哪里走向了不同——两人对话中机位的选择

电影开始,这似乎又是一个洪尚秀标准似的,猥琐大叔和绿茶少女,喝酒聊天打嘴炮的故事。

男主角是个导演(又),在巡回演讲的间隙邂逅了一个女画家(其实是尾随人家进了行宫)。

<图片1>甩出自己的名导演身份搭讪成功后,男人邀请女人去咖啡店。

咖啡店两人聊得很欢,女人主动邀请男人去自己画室。

晚上在小酒馆男人趁酒势表白,吻了女人,并说想和女人结婚。

女人随后高兴的邀请男人去原本约好的和姐姐们的聚会。

聚会上,姐姐们毫不留情的戳穿了男人的风流逸闻和已经结婚的事实。

女人觉得很可笑,于是最终两人没有了然后。

最后在男人并不成功的电影宣讲会之后,第一段故事结束了。

“这时对那时错”的片名又一次亮起。

<图片2>你以为接着是讲两人之后的故事?

洪尚秀才不会这么简单,他把前55分钟重新拍了一遍,只不过细节不同,最终结局走向也不同。

其实看第一段故事非常煎熬。

洪尚秀一直喜欢拍纯粹的男女聊天,但是这次的男人似乎特别猥琐,女人也乐于接受男人明显的奉承。

对话场景也基本是固定镜头,只靠偶尔的推移来表达些情绪。

比如在咖啡馆,一开始是中景的双人主镜头,当开始深入的聊到女人为什么喜欢画画的时候,镜头推移到了女人的单镜头。

大部分时候这都是不太会让你注意到的,只有在和姐姐们的聚会上,当男人不得不承认自己结婚了的时候,镜头不断向位于中轴的女人推进,这时候女人的嘲讽脸就特别值得注意和玩味了。

当进入第二个故事的时候,同样的场界却用了不同的机位,这时候固定镜头也变得有意思了。

比如两人最开始相遇的场景。

虽然同样都是位于画面两端,但因为角度选择的不同,画面重心明显不同。

第一次是从男人这边开始,男人看了女人几次,开始想搭讪,这时镜头拉开变成了两人的主镜头,画面重心也一直落在男人这边。

而第二次的时候,镜头先是横扫到了女人这边,在女人犹疑了一会搭话后,镜头才拉开至双人主镜头,而且之后的画面两人基本处于平衡的位置。

区别最大的一个场景是在画室,这也是最终走向不同结局的关键地方。

第一次故事,加了一段女人要给男人泡咖啡的段落。

男人位于画面外,女人在画面中央,不断的向男人解释,显得特别局促不安。

第二段故事则直接从画画的颜料开始。

两次画画开始的镜头也不一样。

第一次直接横扫至画,可以看到画的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第二次也是从调色盘开始,但是横扫至两人的镜头,画的内容在第二次里面一直没有出现。

然后在第一次里面,镜头基本是落脚于女人,着重看到男人一直保持着如下的痴汉表情,说着听不懂的溢美之词。

第二次,基本是如下的平视镜头,男人认真的对女人的画进行点评,说她领悟的不够。

女人感觉冒犯,开始烦躁。

镜头分析就到这里。

由于是同样的人,同样的场景,最终却走向了不同的结局。

那么到底是怎样的细节导致了这样的局面。

可以看到,第二次里面的男人不是那样猥琐的虚假的一味奉承,女人也不是抱着对名导的敬畏之心。

他俩一开始就敞开心扉,在咖啡馆就聊起了家里的事情。

后来在酒馆,同样是表白,男人却主动说起了自己的婚姻,对女人的爱也更纯粹可爱起来。

最终当然两人也不可能在一起,但是彼此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谈了一场短暂的恋爱。

而洪尚秀不但利用台词、表演,展示了这些不同,还利用同样场景不同镜头设计向我们突出了这些信息。

固定镜头看似死板,却靠着角度和有限的横移运动设计,有着更多的可能。

 7 ) 同样的话,你对多少人说过?

文 | 阿嬷男人是一位电影导演,一次偶然遇到了画画为生的女人。

两人在咖啡店喝咖啡、去女人的画室闲谈,两人距离渐进。

在寿司晚餐后,女人邀请男人一起去参加自己朋友的聚会。

在聚会上,女人说起男人对自己画作的独到评价,在众人的好奇怂恿下,男人重述了一遍后,其中一个人指出,他在很多场合说过相同的话,在对方的追问之下,女人获知了更多信息,男人已经结婚了。

她感到意兴阑珊,遂提前离场。

在整个谈话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女人脸上的表情变化,从兴致勃勃到尴尬维持,再到意兴索然,最终失意离场。

不得不说,女人邀请男人参加聚会这一举动就带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她没什么可以称得上朋友的人际往来。

她在聚会上看似随意提到男人对自己的评价也充满了企图心,她以为男人了解她的内心,并有心宣扬这份了解。

说白了,女人单方面在几个人之间划出一道界线,圈出一个所谓的“我们”来。

男人则完全又是另一回事。

他可以在一天里赞美不同的女人漂亮,对人和事,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术。

不问就不说,没说就不能说是欺骗,这是所有男人的小心之道。

说白了,男人是结果为导向的动物,过程不过技巧而已,管它用了多少次,好用就行了嘛。

一件事无论多么微不足道,都希望对方只与自己共同拥有。

只有我和你一起经历的事情,你只对我讲过这样的话,我的屋子只许你来,带别的女人来的话,那你也别来了。

我们,这是女人的占有。

而比起餐桌对面的某个女人,男人更乐于谈论自己流浪过多少张餐桌,这是男人的占有。

说白了,男人的占有和女人的占有完全就不是一回事。

 8 ) 依然洪尚秀,德勒兹与德希达的后现代图像表达

依然洪尚秀-《这时对,那时错》依然洪尚秀,依然的节奏和风格带着我走完洪尚秀一年一部的旅程。

从迷上洪尚秀伊始,就开始追随洪导的影片。

变与不变之间,熟悉与不熟悉之间,相互撞击出来的就是一部典型的洪尚秀标签的“小品”。

这部《这时对那时错》依然重复着洪尚秀特有的标签。

演员变了,场景变了,但大体的结构设置和对话流依然那么熟悉。

这部电影用两个平行空间构成,对于常看洪尚秀电影的朋友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不过,两个独立的空间,其实永远两个独立的个体。

就像双胞胎,看似相似,却有着本质的差别。

同样的场景,同样的演员,同样的顺序,这个属于不变的汤,而不一样的机位,不一样的语调语气,不一样的对话方式,则属于变的作料。

洪尚秀在突变的因子后把影片导向了不一样的结果,也就是他孜孜以求的世界的另外一种可能性。

这个可能性,关乎观众的心理学,洪尚秀深谙观众的心理需要。

放在现实世界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时间节点内的唯一空间,此刻做过的事儿,过去就过去了,正如开篇有意反其道而行之的片名“那时对这时错”。

过去了就过去了,没有后悔药可以吃。

但放到洪尚秀这里,现实中不可更改的过去被重置,观众有了“重活”一次的机会。

这个“天赐良机”牢牢抓住了观众的G点,再活一次会发生什么了?

一切熟悉的场景和演员,由于对前一个部分已知,这时候观众有了全知的上帝视角。

洪尚秀把裁判权交给了你,你看似知道熟悉的东西在熟悉的运行中又发现了不熟悉的错位和偏离,那是一种下意识的快感。

知道又不知道,没悬念中又营造出悬念的好奇心驱使你去发现知道的不知道。

这一下就结结实实中了洪老师的下怀。

那么同样的故事设定怎么进行可能性的探寻?

这时候就引出了偶然性的需要。

对于洪尚秀的结构玩味,如果说可能性是一以贯之的横纵标,那么正是重复中的偶然性这个纵坐标定位了洪氏哲学。

下面,我们来简单看看几个例子。

1,第二部分中,女主角的画室部分,从调色板开启这个长镜头,到最后画作没有出现在镜头之中(第一部分画作直呈在观众面前),这一次不变的依然是男主痴痴的看着女主画画,对话的开启钥匙依然是我在想希静小姐你。

但是,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女主的神情态度都有所变化了。

第一次,两个人似乎交织在伪善客气的套路之下,互相恭维和谦逊。

而这一次,女主展现出了一种自信和自我,男主也换了一种方式来评论画作,甚至可以说毫不留情。

这就导致了第二部分的同一个场景出现了一次爆点。

这个聚沙成塔的细微改变引发了男女主角之间的情感走向。

2, 第二部分的喝烧酒部分,则因为上诉场面打开了的缺口一路走到了另一片田地。

借由一个偶然性的触发,双方撕下了第一部分相对伪善,相对做作的面孔。

于是在喝烧酒部分,男主直接坦白示爱,而且自己承认过早结婚生子,想爱不敢爱的痛,以至于嚎啕大哭(第一部分正是在下一个场面的聚会上,希静好友拆穿了导演已经结婚的事实而造成了无法前进的尴尬)。

女主本来就觉得孤独,一下子发现了男主的可爱,反而不在意现实的细节(结婚生子,异地差距),为双方更进一步(哪怕只是短暂的一天)提供了可能。

这个场景极为重要的细节是戒指。

上一部分,导演做摸烟动作,而支支吾吾半天说没找到戒指,当时观众可能会觉得“戒指”的出现而不明所以。

到了这一部分,“戒指”亮相了,毫不做作的出现了,并且戴在了女主的手上,还成了定情信物。

洪氏经常会有一些道具的使用,甚至错位而在独立的两个空间中为观众找到一些预兆的指示和暗示,比如《在异国》中的伞,和这部影片中的戒指。

3,第二部分的高潮出现在希静小姐朋友聚会上。

第一部分希静小姐在场,洪氏最招牌的推拉被用来应和对话拐点和情感突变。

第一部分中,希静小姐的面部变化随着极推极拉,给了观众很深刻的印象,从而导致了最终的决裂。

而第二部分,最重要最出彩的希静小姐竟然直接“失踪”了,也就是“不在场”。

但介于第一部分希静小姐的绝对“在场”。

这第二部分中,观众会很自然到把思考和期待引向那个“不在场”。

而“不在场”的希静恰恰促使导演更肆无忌惮的展示最真实的自己,吓坏了希静的朋友,这更印证了这个“不在场”的希静在这个场景的“无处不在”。

正是她的“不在场”导致了这个场面的发生,引发了这场“命案”。

突变的偶然性就恰恰在此。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洪尚秀在不动声色中给原本的故事夹上了变调夹,从而弹奏了另一只歌曲,用偶然性推导了另一种可能性。

洪氏小品一向举重若轻,指责他的人会说缺乏深度,缺乏厚度,他总是在蜻蜓点水中探讨一个特殊的群体,带一丝他生活中的细微观察和体悟(全体会在有趣的对话上),最后会很轻松很诗意的走这部电影,并没有欧洲大师的凝重。

但,我想说洪尚秀永远只玩自己擅长的,他更应和了哲学后现代的转向。

结构与解构,洪尚秀在转身之间,把后现代的哲学文字转化成了图像。

重复与差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由观众自觉,洪尚秀只做路过的蜻蜓。

深或浅,那不得由观众去探测?

2015年11月24日

 9 ) 不必为你的情欲感到羞耻

是第一次看洪尚秀,一开始有点被这样极简的风格给唬住了,再看几遍觉得相当有趣。

电影分为对仗工整的上下两部分,各自又可独立成章。

几乎是由发生在不同场景里固定机位的长镜头对话段落组成整部电影,除了变焦推拉和横摇以外再无任何运动,以至于观感上稍微欠缺精彩易走神。

立马又去补了几部洪尚秀其它的作品,故事往往是男女之间相遇初识,渴望表达情欲又不可得。

本片最大的张力来自于上下两部分中,发生在相同的时间地点人物因为一些细小的改变或是差异,积少成多而导致的结果大不相同。

对话的部分与真实生活所差无几,只是大多数的人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这样的date,若是能够拥有一个全知的视点,想必也会对这样的尴尬场景而哭笑不得。

为了掩饰情欲,总以为自己能够说一些无伤大雅自以为是的聪明话,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心里已经刀光剑影几百回合了吧。

看完上半部分或许会让你产生会心的冷笑,而对比起下半部分,则是带泪的苦笑。

(😂)女主角尹希静在上下两部分的语气和态度在几乎相同的台词下是有细微差别的,在此情形下,男主角呈现出几乎两种不同的反应。

在咖啡馆里希静的语气是柔和礼貌的,带着好奇心和微笑,在交谈的过程中始终看着导演的眼睛。

第二段里希静的音调明显沉下去不少,更像是在自说自话,状态比较松弛,和导演只是有偶尔的眼神的交流。

在寿司店的部分则相反,二人酒过多巡,上半部分希静喝着酒,眼睛总是看着眼前,而在下半部分二人始终保持着交流的状态。

这之中的变化和差异体会起来是相当有意思。

这一次故事又又又发生在冬天,从服装造型上来讲,主角二人均被包裹在厚重的大衣里。

男主从衣服裤子到鞋子的颜色,均做了消色处理。

冬天的情欲是压抑的,宽松厚重的外套和洗旧的牛仔裤,看起来毫无精神和力气可言。

女主角穿着宽松的毛衣,看不出任何身体的线条和特征,情欲是松垮的。

而事实上故事发生的场景色彩相当丰富,颜色较为饱和。

大多数的时候人们更喜欢使用“喜欢”这种力度柔软的中性词来掩饰欲望,直抒胸臆对于东方传统文化下的人来说已经略有难度了,更不用说直面情欲二字。

人是由欲望驱动的生物,广义上来说,欲望表现在吃穿住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非狭隘的“情欲”。

男女双方初次见面为了能够进一步交往,交流上往往遵循礼貌和善意,这种做法保险,但最终结果更可能是相互笑笑尴尬收场。

尽管男主角在年轻时就已经结了婚,寿司店内对希静表达爱意时写在脸上的苦涩与兴奋并混杂着羞耻感还是挺打动人的,这么做会有些面临道德风险,可从影片的标题上导演已经给出了价值倾向。

在不影响和打扰他人的前提下,直面自己的欲望才显得更有道德,也不必为自己的情欲感到羞耻。

长按二维码关注或搜索公众平台:white-stones影评,游记,杂文

 10 ) 爱要真诚

《这时对,那时错》讲诉的是初见的男女之间火花般的爱情故事。

影片本身是一种实验,前后故事只调整了一个变量,其他元素都相同,结果却有着显著差别。

两个故事演员相同、主角相同、故事梗概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前后男女主角的性格。

“这时对,那时错”。

“那时”的女主角总有点惺惺作态,对一见钟情的男导演耍着一丝恋爱小心机,欲擒故纵,在咖啡店里说有事要走,最后也没走。

男主角就更加猥琐,已婚但空虚,对年轻貌美的姑娘垂涎又克制。

“那时”的两人完全出于一种欲望的引诱才聚在一起的,两人从头到尾的对话都属于没话找话,如果看“那时”觉得尴尬那就对了,导演要的就是这个feel 。

这对狗男女就是在调情,但又没有马上进行下一步。

男主角自己都觉得尴尬死了,所以他有个不停搓自己身体的动作。

看“那时”时,我眼巴巴地等着这对狗男女捅破那层纸,赶紧滚床单。

可惜,这不是美剧!

“这时”里,男女主角都多了一份真诚,女主角言之有物,把心里想的都说出来。

男主角也是,就是觉得女主角漂亮才搭讪的,所以直接夸女主角漂亮,也没有隐瞒,也直接坦白了自己的已婚身份。

“这时”整体都让人觉得舒服,两个人注定的分手也更让人感伤。

“那时”里多是欲望,“这时”里才是爱情,“这里”的男主角喝多了脱光都让人觉得可爱,男女之间多一些真性情才是对的。

《这时对,那时错》用清新的色调,简单的情节,串联情节的欢快的主题音乐,和两个相似却大不相同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情需要真诚。

《这时对,那时错》短评

金敏喜太可爱了。“导演,我要把你的所有片子都看了”,简直是世界上最好听的表白。

9分钟前
  • Tilda Li
  • 推荐

彼一时此一时,彼此彼此;哪里对哪里错,哪里哪里。

13分钟前
  • 夏目吾冬
  • 推荐

第一部分超级尴尬超级难看,把我折磨到开三倍速;第二部分有点话痨文艺爱情片的感觉,至少看起来不那么难受。前后两个故事,真的只是心绪有所变化的同一个人吗?如果是,那么暧昧里有太多虚伪。我唯一相信的一点是,真诚是通过互相袒露而不断升级的品格 — 要敢于说出心中所想,敢于和对方交锋,能承受自己让对方不快乐,也能承受对方让自己不快乐,这是一切好感情的前提。

14分钟前
  • 一杭
  • 较差

泡妞百科洪尚秀這回又來到冬天的故事,第二篇有點北村方向的味道,第一篇與第二篇的差異很大,可愛的機遇之歌,人生無時不做選擇。這部也是繼北村方向後一個小高峰,中間作品坦白說形式都有趣...但不深刻 w.p

15分钟前
  • 踢你小腿骨
  • 还行

不懂洪尚秀

19分钟前
  • 跑_RunBedlam
  • 还行

这是导演本人把自己和女主角出轨拍了部电影么。前一个小时看的尴尬癌要犯了。后一个小时把出轨不伦拍的那么欢快。这片可能我欣赏不来

22分钟前
  • 宝宝金水
  • 较差

从此对洪尚秀黑转粉,以前对他无感还是因为生活经验少,必须重看。两位演员太出色了,金敏喜美得不可方物。配乐也极其恰当,调皮

23分钟前
  • 绿小野马
  • 力荐

???

26分钟前
  • 潜心解剖学
  • 还行

galgame吗?

29分钟前
  • 腐花儿
  • 较差

也挺奇怪的,上礼拜刚看完这个片儿,是洪尚秀电影里唯一喜欢的……

30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镜头规矩又狡黠,对白无聊又有趣,这么近那么远;男女闷骚而撩拨,关系暧昧而尴尬,吸烟或不吸烟;形式戏剧或日常,结局惆怅或意淫,这时对那时错

33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所以说喜欢洪尚秀的会甘愿做门下狗 不喜欢的看个几分钟就会关掉 喝酒聊天 韩国这么喜欢申遗的还不动身???永远4星 对下一部作品永远充满期待。

35分钟前
  • 嘿嘿嘿
  • 推荐

一场忍耐大赛,尬聊一小时,不能忍就走能忍就换个方式重复尬聊,机位、台词的小小更改,客套变坦诚。第一段尬聊里,女主得知男主结果的那个推拉镜下,金敏喜的细微表情戏真是太赞了。70

37分钟前
  • 长袜子
  • 还行

实在太尴尬了……(换个演员真要看不下去

41分钟前
  • longhann
  • 较差

god,到底什么样的屌玩意才会拍出这么自恋的东西,但凡有点水平的女的对这种程度的性骚扰都是直接拒绝吧?

45分钟前
  • 在野
  • 很差

两段式重复结构怎么这么闷,总的来说还是对话不有趣,像样的kiss也没有,前后对调也许我会喜欢。

48分钟前
  • Suito
  • 还行

影片弥补了每位文艺青年在现实生活中无人可聊、无人可以交心、无人可以理解自己的缺憾,而且本片特别优秀的地方是你不用重新买票或重新双击文件,就可以立马再一次观赏同样的剧情,再一次投入“尴尬”之中,简直太人性化处理了。

5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男女之间所谓的“真诚”,只不过是学会了在恰当的时间点,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51分钟前
  • 全泰壹
  • 还行

突然觉得洪尚秀是用类似游戏的结构来拍电影。

54分钟前
  • 海牛抹布
  • 还行

性格决定命运。(bushi

59分钟前
  • nydzy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