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陈志汉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简介:一具冰冷的遗体,在医学院的解剖课中,默默的和一群医学院学生,走过一学期艰巨的学习,陪伴他们穿越成为医生的成年礼。在台湾捐赠遗体做为解剖课教材使用的亡者,被尊称为大体老师,在极度重视亡者身体安葬的亚洲,贡献自己的身体需要面对亲人的不舍,获得深厚的了解与支持。这样贡献的心意,将带给家人以及医学院师生什么样的改变?即使..详细 >
🤍2020年3月30日 凌晨两点,她,往生了🤍
要了解每个大体老师的生平,然后给每个大体老师一个生平的简介,包括性格,爱好等。尊重在每一个细节体现。感谢
题材挺像我昨天看的,但质量差的实在有些多,不太喜欢这种观点纯靠采访对话说来的表达方式,尤其是最重要的生命议题,只能靠直接讲出来。特别不喜欢配乐。
失去亲人爱人朋友的人去看可能会受不了,听到不少抽泣声。解剖老师和大体亲属都不能真的面对人的具体形态被当作为物来使用,无论信不信神。幻想死后遗体捐赠的人应该看完这种题材的片子再做决定。树葬还是很向往的。
2017 #14 電影中心 3.5*一開始就哭,我想是因為能易地而處去想像親人以後面對同樣的問題.重點有2個: 1) 其實一路都很不捨,但這個過程如女兒說的前後三年其實太長了... 2) 捐出遺體前要想清楚,是會被一堆黃毛小子丫頭亂(?)戳的,不是光捐出去而已.學生們都很冷靜,最多是發呆.倒是老師常常淚盈於睫
我更想知道的是,当躯壳皮囊成大体,人类的精神、灵魂、情感、记忆,最终何从何去?
大体老师的「资质认证」,在于需要为了防腐停留未知的时间。这样看,葬礼仿佛不是终点,更像是活着的人以逃避死亡的方式。哪怕归根结底盘算到最后也还是一抔树底的土,可生者连逃避的机会也要无限等待。最震撼我的镜头,解剖教室的正中有一幅耶稣的图像,导演特意在解剖进行时给了个圣洁的眼神特写。天主教和解剖学共存,耶稣注视着肉体的分解,灵魂在人情间永存。
前面叙述平缓杂乱,先生在与医学院学生见面开着玩笑但看到照片后突然失控流泪中被击中。当一个人死去了却没有下葬而是泡在福尔马林里等待解剖过程确实就好像这个人没解剖之前只是睡着了。而在被决定要解剖那一刻情绪不得不面对这个现实,情绪才有了宣泄的出口,亲朋才有了失去的仪式感。
@HDF
遗体捐献是对世界最炽热的爱吧。
比商业片都更津津有味的纪录片!对生命的重新思考,死前把想说的都说了,想做的都做了,把一切都交代了,做到这点,就是平凡而又不平凡
死亡的课题
哭惨了,这一部会永远记得。
3.9
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大体老师”
关于爱和决定,面对亲人的死亡,是安静地入土还是一如片子里提到的大体老师?多亏映后导演的沟通,知道了很多背后的故事,在中国讨论这个不容易,但总有这么一天其实生命有多样方式延续下去。
就是湾湾会拍得出的那种细腻舒服的片子,基调和片子的胶片色调一样带着暖意。大体老师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人情味,科学与传统的冲突没有带来想象中那样多的对立,更多仍然是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的沟通点,以尊重生命的主题建立医患之间的感情桥梁。#另,导演真是一个很可爱达观的人呐~
并非刻意煽情,也并非强行教育,我更喜欢这样的陈述叙事
整体还可以。喜欢那段解剖进行时和她老公游泳的镜头剪在一起的镜头,两「赤身裸体」的人在那一刻相遇了
一是只有台湾敢也能够拍出这样的题材,二是信仰,整个仪式对生命的尊重,天主教所教导的也是爱!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2020年3月30日 凌晨两点,她,往生了🤍
要了解每个大体老师的生平,然后给每个大体老师一个生平的简介,包括性格,爱好等。尊重在每一个细节体现。感谢
题材挺像我昨天看的,但质量差的实在有些多,不太喜欢这种观点纯靠采访对话说来的表达方式,尤其是最重要的生命议题,只能靠直接讲出来。特别不喜欢配乐。
失去亲人爱人朋友的人去看可能会受不了,听到不少抽泣声。解剖老师和大体亲属都不能真的面对人的具体形态被当作为物来使用,无论信不信神。幻想死后遗体捐赠的人应该看完这种题材的片子再做决定。树葬还是很向往的。
2017 #14 電影中心 3.5*一開始就哭,我想是因為能易地而處去想像親人以後面對同樣的問題.重點有2個: 1) 其實一路都很不捨,但這個過程如女兒說的前後三年其實太長了... 2) 捐出遺體前要想清楚,是會被一堆黃毛小子丫頭亂(?)戳的,不是光捐出去而已.學生們都很冷靜,最多是發呆.倒是老師常常淚盈於睫
我更想知道的是,当躯壳皮囊成大体,人类的精神、灵魂、情感、记忆,最终何从何去?
大体老师的「资质认证」,在于需要为了防腐停留未知的时间。这样看,葬礼仿佛不是终点,更像是活着的人以逃避死亡的方式。哪怕归根结底盘算到最后也还是一抔树底的土,可生者连逃避的机会也要无限等待。最震撼我的镜头,解剖教室的正中有一幅耶稣的图像,导演特意在解剖进行时给了个圣洁的眼神特写。天主教和解剖学共存,耶稣注视着肉体的分解,灵魂在人情间永存。
前面叙述平缓杂乱,先生在与医学院学生见面开着玩笑但看到照片后突然失控流泪中被击中。当一个人死去了却没有下葬而是泡在福尔马林里等待解剖过程确实就好像这个人没解剖之前只是睡着了。而在被决定要解剖那一刻情绪不得不面对这个现实,情绪才有了宣泄的出口,亲朋才有了失去的仪式感。
@HDF
遗体捐献是对世界最炽热的爱吧。
比商业片都更津津有味的纪录片!对生命的重新思考,死前把想说的都说了,想做的都做了,把一切都交代了,做到这点,就是平凡而又不平凡
死亡的课题
哭惨了,这一部会永远记得。
3.9
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大体老师”
关于爱和决定,面对亲人的死亡,是安静地入土还是一如片子里提到的大体老师?多亏映后导演的沟通,知道了很多背后的故事,在中国讨论这个不容易,但总有这么一天其实生命有多样方式延续下去。
就是湾湾会拍得出的那种细腻舒服的片子,基调和片子的胶片色调一样带着暖意。大体老师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人情味,科学与传统的冲突没有带来想象中那样多的对立,更多仍然是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的沟通点,以尊重生命的主题建立医患之间的感情桥梁。#另,导演真是一个很可爱达观的人呐~
并非刻意煽情,也并非强行教育,我更喜欢这样的陈述叙事
整体还可以。喜欢那段解剖进行时和她老公游泳的镜头剪在一起的镜头,两「赤身裸体」的人在那一刻相遇了
一是只有台湾敢也能够拍出这样的题材,二是信仰,整个仪式对生命的尊重,天主教所教导的也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