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ny是个演员,虽然不是好莱坞巨星,但名气也不算小。
每天的生活无外乎是在酒店睡觉,请stripper来房间跳舞,随便找个女人,按经纪人的提示出席应付商业活动。
Cleo的出现,像是一颗石子投如了一潭死水,激起层层涟漪。
她是女儿,她11岁,她没有男友,还不懂男欢女爱,但隐约能感觉到父亲的放荡。
她不生气,也不顽皮,只是表现着11岁女孩所有的活力和欢乐。
在滑冰场看到Cleo的表演,Johnny的世界仿佛从黑白变成了彩色。
渐渐地,他放下了手机,视线被牢牢锁定在Cleo的身上,无法转移。
青春、活力,或许还有早已遗忘的人生意义,都一一呈现在L.A.夏日耀眼的阳光中。
Cleo母亲的离开,迫使Johnny不得不担负起照顾Cleo的任务知道夏令营。
一开始,这是个麻烦。
不知不觉中,麻烦变成了乐趣。
从L.A.到意大利,再回到L.A.,夏日的晴空在大西洋两岸同样透彻,阳光下的所有事情都回归简单。
房间里玩吉他英雄,深夜的布丁和意大利版老友记,水下两人的嬉戏,然后懒洋洋地躺在躺椅上晒太阳……镜头由近及远,心却越来越近。
当Cleo要离开去夏令营的路上,流下眼泪,Johnny只是抱住她。
也许那时候他已经明确感到了什么吧?
Cleo离开了,Johnny却发现原本的生活对自己已经毫无吸引力。
于是,他先是在电话中向前妻哭诉,却欲言又止。
然后,退掉客房,独自开着车驰向郊外。
虽然还看不见,但是他明白,他找到了——归处,在某处。
张爱玲说:无产阶级的故事,我写不来,至多也就是家里阿妈的故事,我还知道点。
索非亚.科波拉和张大小姐作品的气质一脉相承,她会拍的也仅只是好莱坞明星的故事(迷失东京,在某处,法国艳后虽然不是好莱坞明星,但也差不多,都是上流社会闪闪发光的人)。
贵族出身的她们,有的是时间去细腻,去琐碎。
张爱玲用绮丽的文字描述着主人公旗袍上的金丝银线,窗外的黄月亮,香炉里的香和屑。
科波拉用沉默的长镜头展示着主人公奢侈的无聊和苦闷,那分钟秒钟无尽的百无聊赖啊。
不用奔波于生计,才女们在加州明媚的太阳下或者上海皎洁的月光下展露着令人窒息的才华。
如果你喜欢这部《在某处》,至少能证明一件事:你要么是她们(贵族)中的一员(你对男主人公百无聊赖的生活有认同感)。
要么,你向往成为她们,过同样的生活(你觉得那种不差钱的生活有种不羁的自由和颓废的美)。
既然我已经做出了这样的结论,就得赶紧把自己先摘出去,我鄙视这部滥情的文艺片,科波拉大小姐,这位好莱坞的文艺一姐,写下一篇美丽的私密日记,晒出来与普罗大众分享,希望获得喜爱和赞誉,小姐,你拥有的已经很多了,你的苦闷和无聊对我来说都太奢侈。
你拍了美丽的长镜头,长镜头里有风走过,有叹息飘过,但是我没有被感动却只觉得你真够矫情。
你歌颂了人类伦理关系中的某种暧昧的爱情与亲情,可是电影中的父女情总是让人联想起现实里你和你那位著名的父亲的关系,40岁的女人依然停留在青春期,没有长大。
你本可以以一名优秀女性的姿态成为令人尊敬的独立个体,但你却沉溺于你身旁男人的伟岸身影里,你像个小女孩一样坐在他的阴影里玩着小石子,偶尔抬头看到那个男人的威严气势,你觉得无比安全。
你想跟全世界宣布,我有他,我爱他。
至于那遭人诟病的金狮奖,我即使用了最大的宽容也只能当作是你与你那著名的前男友的一个爱情轶事。
一个导演拍摄的题材往往跟他生活经历密切相关,跟眼界问题相距甚远,所以这一部被称为是《迷失东京》续集也就不难理解了。
欣喜的是能看到Sofia Coppola延续着她的摄影风格和处理对白的方式,世界各地的知名酒店竟也成为她风格中挥之不去的特色,看来想成为王家卫的入室弟子的确得有点天赋。
这种漫不经心弱化情节的风格在这里运用得比较贴切,不断凸显着男主角萎靡无聊、机械死板的明星生活。
他的心境竟能雷同地对应上《迷失东京》里的Bill Murray,然而幽默段子却意外地缺席。
也许Sofia根本无意重复之前的成功套路,父女情深的老套设计说不定只是写给自己父亲或者好莱坞的情书而已,私密性如此高的作品实在难以用太过苛刻的眼光去审视。
只不过能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干掉众多影坛大师拿下金狮大奖就有点匪夷所思,当然要知道评审主席是昆汀的话,一切显得不那么难理解了。
这个世界上很多导演一辈子都在讲同一个故事同一个主题,而索菲亚科波拉虽然只有《处女之死》《迷失东京》《绝代艳后》三部作品,但她都在讲同一个人的生活,一个发现其人生没有任何出口,空虚寂寞并濒临绝望的人,这个人是里斯本家五个女儿的任何一个,这个人是鲍勃哈里斯或者夏洛特,这个人也是玛丽安托万。
如果这是导演的执着或者内心不能释怀的某种情感,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甚至能得到支持和期待的。
但是在这部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影片Somewhere中,索菲亚科波拉不仅仍在讲述这个人的故事,更是直接将《迷失东京》的各种桥段各种镜头各种情绪进行了一次彻底复制。
影片开始的第一个固定长镜头便足以定义整部片的主题。
一辆跑车在一条围成圈的路上飞奔,不断回到原地不断再次出发,司机似乎并没意识到窗外的风景未曾发生变化,直到漫长的第五圈还是第六圈之后,跑车终于停在镜头前,司机走下车,茫然的四处张望寻找出路。
这就是整部电影98分钟想要讲述的故事,一个好莱坞巨星在比弗利山上的夏蒙特酒店过着混沌颓靡日夜颠倒的日子,直到与女儿共度了一段充实快乐的时光后,他才意识到之前的生活其实一直在原地踏步并没有朝着一个目标前进,是完全无意义的。
因此电影最后一个镜头照应了全片的第一个镜头,男主角将跑车停在荒野的小路边,下车后迈着坚定的步伐带着充满希望的微笑向前走去。
也许观众会问,他要去哪里。
而片名其实已经不言而喻:重要的并不是他的目的地,而是他终于有了一个值得前往的地方,生活也终于有了一个出口。
Somewhere就像把《迷失东京》的前半部分无限放大,索菲亚似乎想要表现男主角空虚的生活因而不惜大把挥霍各种固定镜头长镜头,用来记录片中角色抽一支烟,播放一首歌,跳一支舞的全过程,没有对白没有情感冲击力。
片中的男主角可以说是《迷失东京》鲍勃和夏洛特的结合体,不仅是人物的心理处境甚至经历都一模一样。
男主角来到意大利米兰宣传新片,因为语言不通始终感到迷茫,并因此上演了了不少尴尬令人捧腹的戏码,他还在米兰的酒店偶遇了昔日合作过的女明星...耳熟吗?
当然!
任何一个看过《迷失东京》的观众应该都不会忘记比尔莫瑞精彩演绎的鲍勃在日本人面前的尴尬囧样,比尔莫瑞甚至还因此提名了奥斯卡。
《迷失东京》的第一个部分用双线叙事描述了鲍勃和夏洛特绝望迷茫的生活,其中一场戏是夏洛特坐在酒店房间能俯瞰这个东京的大窗前,给朋友打了一个电话,她似乎想要诉苦想要得到安慰但却因为朋友的心不在焉草草了事,只剩挂断电话的她抱着双膝独自啜泣。
这场戏不仅原封不动的被复制到了Somewhere临近片尾的段落,更是作为全片情感爆发的高潮戏压轴上演。
男主角在送走女儿后的深夜一个人坐在窗边同样打了一通寻求答案和慰藉却无疾而终的电话,并在仓惶挂掉电话后独自抽泣...如果说第一次看到夏洛特抽泣观众会感到一丝心酸和悲凉,但是第二次在同一个导演另一部作品的”情感高潮戏“中再次见到同样戏码,心中感觉到的则只有失望。
Somewhere中的男主角在送走女儿时,站在已经发动的直升机下对女儿说了一句话,但是声音被轰隆隆的风声盖住,女儿什么也没听见,不过观众听见了。
再对应《迷失东京》的最后那个街头耳语的镜头...于是我发现看完电影后的自己是异常茫然,不是对剧情而是对索菲亚科波拉拍这部片写这个剧本的初衷,与全球大红的前作有着如此惊人的相似度和重合率,难道真的是想要超越自己?
如果这是索菲亚的第一部电影,或者是我第一次看索菲亚的电影,我很有可能会喜欢甚至爱上。
单独来看这部电影它很闷但却有那些关于孤独和空虚的小情小调,有父亲和女儿互相依偎着听弹吉他的老人唱歌这样的温馨细腻,也有关于生活关于亲情的明确主题,男女主角都有上佳表演,配乐动听摄影也不错...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独立制作。
只是可惜,《迷失东京》的确在2003年上映过了而且还大红奥斯卡引得万众瞩目,Somewhere不管是对索菲亚的影迷还是《迷失东京》的影迷来说,可能都是一次失望的观影体验。
至于金狮奖的头衔...也许注定会被永久的八卦下去了...
午夜,在这本没有过多台词与情节的影片中,我邂逅了久违的心境。
某些沉积已久的感触又从记忆深处漾开,那颗在世事尘埃中日渐硬冷麻木的心重又苏醒过来。
在这个物化时代,畅销、时尚、商业成了潮流大军,若无清醒的头脑,人只能被汹涌的洪流淹没冲走。
缠绵细雨,午后阳光,璀璨星空成了过往时代的纪念品,鲜有人能静心聆赏品析生活的本来面目。
不过,世间总有智者,总有思考生命意义的人,而这些人会以冷静忧伤的方式向世人传达上帝的福音,《在》片的导演索菲亚·科波拉恐怕就是这样的人。
影片真实平淡,如同生活本身。
约翰尼作为好莱坞巨星,有着令世人艳羡的名誉与财富,然而在名利场中混迹多年的他却过着鲜为人知的颓靡生活:在派对上喝得烂醉如泥,从楼梯上失足滚落;夜夜靠着钢管女郎的艳舞催眠;随时随地与不同女子发生一段艳情,却根本记不清对方的名姓与模样……约翰尼对这样的生活满意吗?
索菲亚·科波拉只是用直白的镜头静静地表述:约翰尼整日为某些极端影迷的骚扰短信提心吊胆,外出时总担心有狗仔队或疯狂粉丝的尾随,对于既定的日程表万分疲倦厌恶,甚至在做造型的短暂间隙和做爱的激情时刻也能酣然入梦。
这就是令无数人魂牵梦萦的功成名就、飞黄腾达之后的尊荣生活。
蒙昧的凡夫俗子总以为做人上人,取得显赫成就,获得尊贵地位,令他人仰视嫉妒便是幸福的全部。
就像我们日日劳碌,以为金钱能给我们带来舒适的生活,殊不知我们在追名逐利中早就丧失了享受幸福的本心。
人赤条条而来,空荡荡而归,生死之间不过短短百年,而在空无之间我们只是在寻觅一种叫做幸福的事物。
在幸福面前,我们又都是盲人,何是大象,怕是谁也无法下定论。
约翰尼是幸运的,有一个十一岁的乖巧女儿。
这个甜美的女孩儿克莱奥身上汇聚了许多传统美德,父母离异并未使她性格扭曲,相反,在与父亲相处的短暂时光里,她总是用阳光般灿烂的微笑融化约翰尼寂寞冷硬的心。
这个是温柔体贴的女孩:约翰尼为追踪者而焦虑心烦时,她会镇定地安抚宽慰父亲;约翰尼去领奖而缺乏女伴时,她会换上简约华丽的小礼服轻轻挽住父亲的胳膊;约翰尼疲倦懒起时,她悄悄烧好早饭静待父亲……这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孩:她能跳古典优雅的芭蕾,花样滑冰时轻盈的舞姿恍如天使翩飞;她喜欢音乐,与约翰尼弹电玩吉它时还略胜一筹;她爱好运动,约翰尼住在豪华的总统套房里百无聊赖时,她便在泳池里如鱼儿般欢快地畅泳……从约翰尼平和淡然的微笑中,我们或许可以知悉自身在以往年岁里遗落的美好,并对幸福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思考了。
这是部比生活更像生活的影片,它完全抛却了故事的陈规俗套,处处透着与生活相似的平静格调,甚至没有叫做高潮的部分,可是在镜头缓慢细腻的推移中,我们却时时都能感受到扣人心弦的张力,这与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的一些作品风格相类,在著名的“四季故事”系列及《阿斯特蕾和瑟拉多的爱情》等作品中,都有一种宁静的力量。
而《在》最震撼人心的部分莫过于,苏珊去夏令营途中默无声息的眼泪,约翰尼见懂事体贴的女儿痛苦扭曲的脸时心疼不已,而得知女儿是因不知妻子归期,没有家的安全感而悲伤落泪时,约翰尼开始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并试图与妻子和好。
只是命运总在与我们开玩笑,妻子还有无法舍弃的自由,生活也永远无法圆满。
影片的结尾颇有意味,约翰尼决定改变生活方式,卖掉了城中的豪宅,开车绕过繁华的都市驶向人迹罕至的郊野,最后弃车徒步走向茫茫前方……这与影片初始时,约翰尼开着豪华跑车一遍遍在赛车道上飚车的场景形成了很有寓意的对照。
你是愿意在滚滚红尘中徒劳无谓地挣扎炫耀,还是愿意远离尘嚣过平凡宁静的生活?
生活究竟在何处?
导演索菲亚·科波拉其实在这部无声无息的影片中讲述了很多。
很久没有看过节奏如此缓慢、有些地方甚至让人感到乏味的电影了,但很适合两个无所事事的人忙中偷闲一边看电影一边聊聊天。
一些细节的处理和情感表达的方式都能看出导演在《迷失东京》时使用技巧的影子。
故事非常简单,简单概括就是影帝父亲和不怎么熟悉的女儿在日常的相处活动中逐渐建立感情的过程。
值得称道却也为人诟病的是这部电影选择的表达方式。
电影一开头是超过两分钟、没有任何其他场景的法拉利绕场长镜头。
同时还有男主角在酒店召来舞娘助兴却坠入梦乡的长镜头。
整部电影让我感动的场景有二。
一是父亲坐在场边看着自己的女儿在冰上起舞所流露出的带一点陌生,却欣喜倍加的神情。
二是父亲和女儿一起打乒乓球晒日光浴的一段,插曲《I'll try anything once》插入的恰到好处(The Strokes爱好者留下感动的泪水)。
夏日的日光照射出的影子下面,轻缓的击球的声音,以及女儿一个不注意父亲却把球发出去的安排,很细碎却很动人。
画面一转是两人浸入泳池,这一段的影音效果堪称一绝,我反复看了很多次,还剪下了这段视频。
导演似乎想要探讨的又不仅是亲人之间的感情,一种永恒永生的循环和无聊,泡在其中似乎折磨却又稀松平常甚至能够带来一点乐趣,总是她想要表达的主题。
很适合在繁弦急管的高强度工作之余重拾一点对于无尽问题的尽管无用却无法回避的情绪。
等整个片子放完,才回过味儿来。
第一镜头和最后一个的契合。
开篇只是同一辆车画着圆圈。
我完全被科波拉大姐的预告片给骗了。
或者说那个美丽的loli。
主角扔掉车然后兴高采烈的奔跑,好像已经甩掉了一切。
然后,一切戛然而止。
好吧,你选择了在最后一秒中贴题。
你没跑偏。
但是,用了无生趣的98分钟影像来讲述这样一个人生路的故事难道是一种浪费吗?
而且对最关键的也是最后的主题的表达却是如此的模糊。
更糟糕的是,整个电影的表达方式,叙述手法,气质和情绪,和迷失东京并无二致。
以至于这像是一个糟糕版的迷失东京。
如果这是一个40到60分钟的一个短片,那么他会很不错。
成功人士的中年危机,父与女生疏关系的体现。
哎,越说越像了——父女的关系简直就是迷失东京里比尔和斯嘉丽关系的翻版。
中年演员的迷失也和比尔如出一辙。
这样想简直让人绝望,科波拉在毫无意义的重复了一遍自己。
把一个人扔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内因的困惑以及一个突如其来的积极的外因的干扰。
片子里到处都是迷失东京的影子。
她甚至懒得改动,不过是用同一个脚本来讲述不同的两种情绪。
这到底有多么的懒惰。
但是,就算是在如此缓慢的节奏中,你都能感觉到导演有些自恋的对美国某一阶层的描写。
忧虑,苦恼,烦闷,生活失去了信心等等等等。
但是却不会让你有种明星也是人的感同身受的感觉。
只有在主角最后的奔跑让你模模糊糊的大概摸清了他想表达什么的想法。
然后,结束了。
在人生的旅途中目标缺失后的自我放逐,对自身价值的迷失,寻找,以及重新定位的再次上路。
这应该是科波拉想带给我们的。
但可惜这个主题显得太过朦胧,或者被前作迷失东京的影子笼罩的过于明显。
让这个主题失去了他应有的魅力所在。
至于何方,我希望我终究会知道。
我喜欢这样的主题,如果不是有这样不尽如人意的表现的。
会好的多。
《在某处》擒了金狮后,媒体影评人沸沸扬扬YY着昆汀如何如何的为他EX买单,酸味逆流成河。
《在某处》在那年看不出金狮相,而一向走平民路线的水城把貌似贵族玩物的这部公路小品推到威尼斯之巅,会招惹非议也属情理之中。
可我想说这太明显了好么,你想较真想八卦,可以再敬业一点地考察下科波拉的家族事业是如何如何的潜了整个欧洲大陆会不那么无聊吧。
平心而论,《在某处》实在是一部平淡的电影,对比起我们对于一届金狮得主的期望,它太缺少些哗众取宠的社会议题,荡气回肠的政治运筹,打肿脸充胖子的史诗野心或者理论后台强大的技术革命。
而偏偏我对它的好感,也正在于它是显得如此的“营养不良”吧。
整体来说,索菲娅•科波拉这一次的构图有过之而无不及地坚持了以往的简约和缺乏变化:室内和车内摄影占主体,少数的外景也未能打破封闭式镜头的苦闷。
片子在断续的汽车呼啸声中开场:荒野上一条折线的公路贴近着地平线,镜头一动不动的默默注视(作为贯穿电影始终的姿态)里,最后一辆车入镜到画面中央停下。
jhonny从背向观众的车门走出来,站在荒漠里……而我们也更加记得并津津乐道着《迷失东京》的开场:整张画面都在特写斯嘉丽•约翰逊浑圆饱满、线条柔和的翘臀,随着睡眠在呼吸起伏。
两个平实琐碎的长镜头不急于承载很多的信息量,而轻描淡写地带出了全片的情绪。
在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女性导演里面,索菲娅可以说是最能“沉得住气”的,相对于凯瑟琳•布蕾娅、简•坎皮恩、阿德里安•阿诺德这些才女们的激进张扬、咄咄逼人以及对女性话语权的锱铢必较,她的电影总是显得缺少爆发,不忍针对,没有大景深的调度,也没有凌厉的特写切换。
索菲娅那些单机位长镜头画面里的内容似乎被最大程度的简化了,摄影机也只是摆在了与人物比较“亲近”的位置,不动声色地看着人物举着受伤的手腕洗澡、对着电视机喝香槟、躺在床上观看双胞胎的私人钢管舞表演时睡着,如同一个沉默的旧友。
所以很多人因为这种相对沉闷的风格不待见《在某处》,而喜欢它的人也容易被索菲娅沉静知性的气质感染入迷。
索菲娅有些支离破碎的剪辑、缓慢呓语般的节奏和对环境空间的敏感让我想起另一位好莱坞边缘人导演加斯•范•桑特——他们都是精于“催眠”的作者。
一般这种营造积累知觉经验的影像到后面总会有突然地变奏,语不惊人死不休的GVS往往就会在我们走得最远、又最难预料的时刻果断出招(他的片子如果没有些邪气在里面就不美了) ,但是索菲娅的片子会让你看到最后也走不出来。
《在某处》另一个易为人所诟病的原因在于它相对前作几乎没有任何层面上的突破,《迷失东京》为索菲娅带来了瓶颈,视野的局限性使她遭人指摘有重复自己的嫌疑。
题材上索菲娅还是选择在讲某明星逃狱好莱坞的公路故事,事实上,《在某处》甚至没能比东京逃得更远……前作里斯嘉丽•约翰逊mm为我们引领了一段异域风情的认知经历,日本文化拼贴式的文本修辞亦使其增色不少,而到了这部片子里jhonny虽然也有领着他的私生女cleo匆匆跑了趟意大利,可他们带给我们的全部意大利又仅止于一家酒店和一张颁奖台。
stephen darff的表演最多说是勤奋和入戏了,jhonny这个角色的塑造更多还是依靠了外在的影片气质的投射(若是换做本尼西奥•德尔•托罗那个华丽丽的大龙套来演会不会别开生面呢)——而相对于《东京》,成精的比尔•莫瑞那双妖娆的眉目……抖一抖全是戏料——好在索菲娅捧来了艾丽•范宁这一萌物才给片子镀了一层金。
另外在音乐的建筑性上,《在某处》也要相对输掉一截。
贯穿《迷失东京》音乐呈现出美日音乐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对照格局,在这更为丰富的层次里,人物仿佛都脱离了都市的节奏,并作为两种文化的象征对影片的主导地位产生激烈的争夺,将其外化在音乐形式上。
《迷失东京》的故事设置为跟随摄影师男友暂居日本的夏洛特与同样从美国飞来的中年男演员鲍勃•哈里斯在言语不通的异国里相识并相伴的数日,两人各自对另一种生活方式和东方文化的认知体验交融在整条简单而清晰的情感线索上。
导演在表现他们被孤立的文化境遇上下了好多笔墨。
(索菲亚•科波拉甚至嫌疑是刻意丑化日本文化的,至少是带着先入为主的优越感来审视异族。
直接体现是电梯里哈里斯鹤立鸡群的身高。
直到我们顺理成章地看到哈里斯最后得出结论:“日本人总是在自娱自乐,我的笑话逗笑不了他们”。
)而《在某处》的主体叙述则更简单——jhonny陪私生女leo度过野营前的几天——同样在白描着一种无力的公路状态,而这一次更加抽象:索菲娅减掉了地域文化差异的元素(两人不再是被异邦环境所孤立),即削弱了人物文化层面上相吸引的动机。
两人间产生沟通可能性的唯一外在优势是他们私生父女的关系,然而这一层关系后来又被抹得很淡,显得无关紧要甚至可有可无。
以一般导演的思维他们间的感情性质是乱伦倾向的(至少可以水到渠成的朝这个方向暗渡陈仓),索菲娅可以无所顾忌的发挥,或许像《迷失东京》里的节外生枝,但是她没有。
索菲娅有迷人的单纯。
她所关注的,孜孜不倦讨论着的,只是令人疲惫不堪又不可能从中解脱的城市生活中两颗孤独心灵的陪伴。
索菲娅并不是什么需要朝拜大师,也不可能做出她父亲那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电影,但是她的影像里是会浮现出我们灵魂清晰的因为疼痛而微微蜷曲着的印记。
夜行的旅人在几分之一秒微光中照见彼此,他们交换的眼神里,疲惫的微笑,明明不抱希望的鼓励都转瞬化作无尽黑暗中念念不忘的惺惺相惜。
而索菲娅的电影里似乎没有人会表达自己。
《在某处》,或者《迷失东京》,人物间的对白、独白都寥寥无几。
jhonny和cleo给我们的感觉是在车里,在电视机前,在意大利旅程中都很想跟对方多说一些话,却无从说起。
从一开始就努力地向对方靠近的这对父女,到最后也没能有过一次洞开心扉畅快淋漓的诉说和倾听。
金基德人物的沉默是一种抗拒与世界交流的姿态,而索菲娅并没有对她电影里人物沟通的生理能力上设任何的障碍,他们很少说话交谈,透漏的都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想起《美国美人》里卡洛琳(lester的老婆,地产推销员)每天早晨都大声喊出的那句宣言“i would sell this house today”,这里的house双关为人物的内心。
每个人都有将自己“推销”出去的渴望,每个人都在寻找契机打开心中过分拥堵的密室,将自己倾泻给另外的心灵,而事实是有这样质量的交流很少发生。
每一天我们最终也只是向密室里囤积了更多的重量。
jhonny在电话里泣不成声时,仍然也在无望的孤独深渊中。
临近结尾时jhonny送cleo到边境参加宿营,两人分别。
前一天cleo防卫崩溃地哭过一次,他们下了私人直升机,两人的情绪都在平静下暗涌。
jhonny把cleo送进计程车正要离开后突然转过身,充斥着影片后半段的伤感有了一次隐忍着的爆发。
他说,“cleo. sorry i'm not being around.“在直升机高速转动的螺旋桨声中,我们并不能知道cleo有没有听到这句话。
也无妨了,毕竟这也不能改变什么,jhonny是深深自责甚至自厌的(他在最后一通狼狈的电话中说”i'm fucking nothing“),争取也罢,藏匿也好,生活本没有留给人任何余地。
张悬唱着”去珍惜和挥霍是同一件事情“,我们剩下的,只有陪伴。
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影片,从一个侧面切入了好莱坞体制对人情感的异化,这是索菲亚•科波拉的拿手好戏。
在《处女之死》中从青春期少女自杀解构一个美国家庭,在《迷失东京》中对焦于都市景观下人之孤独,以及之后的《珠光宝气》在奢靡的外观下裹藏着的虚无,无不指向现代社会的丑恶嘴脸,只是在表现手法,索菲亚•科波拉用旁敲侧击。
《在某处》中那些冗长的、无味的场景:舞女的钢管表演、女儿的溜冰练习,已经不再提供任何感官愉悦的热望。
男明星倚靠在床头,如同一段木头,父亲安坐于看台,面无表情。
就像那只被石膏包裹着的手和那张涂满凝胶、抹去面容的脸,这位好莱坞明星已经僵化。
甚至,同样的钢管表演重复了两次,他却分辨不出两位舞者谁是谁,更可怕的是,欲望也渐被侵蚀——唯一的一次勾引以失败告终,其它的都是被勾引。
在好莱坞按着通告办事的体例下,从美洲赶往遥远的欧罗巴,只是作为一个人他已经没有行动力。
即便与女儿在一起,也从未发生过实质性的对话(早餐还是女儿做的)。
唯有留至临别之际,女儿才点出事件的真相:父亲常年不在家,母亲又有事出门。
这会不会就是索菲亚•科波拉对童年往事的一个回忆:充满缺失与苦闷。
从而将批判指向了好莱坞。
但这是一种沉得住气的批判,一切可以挑起情绪的都被戕止。
用那么长的一个镜头只为拍摄父女俩在泳池边晒太阳的场景,这是对观众的一个考验。
或许,这就是一个好莱坞明星的实情。
在一座吞噬情感的巨型机器运作下,人变得无比空虚。
那最后男主角的一笑又意味着什么?
是认命?
还是警醒?
当索菲亚•科波拉把这样一部沉闷的电影取名为《Somewhere》,或许点出了背后的用意:对主角而言,生活永远不在这里(好莱坞),而是在别处。
我的一个朋友曾形容看Eric Rohmer的片子就像是跟着一个老朋友走你跟着他走 就像顺着水流一路上最好的风景他不用多废话 一个手势你就都明白而最后 那个目的地永远不会让你失望Sofia Coppola就是我的Eric Rohmer!
我爱她我爱她我爱她我爱她我爱她我爱她虽然有人反映此片题材脱离人民大众 情绪私人而琐碎更有人反映 她从Virgin Suicide开始就一次又一次复制“一段无处遁逃的人生”的主题虽然这些都是实话。
但能总结出来她所有作品共同的大主题,并不意味着它们都是一样的。
因为每个伟大的艺术家一生都是在重复一个主题,比如Edward Albee、Tony Kushner……因为这个主题对他们来说太重要了,如果不把心里的犹疑和恐惧倾吐出来,会死的。
但这些作品每一部其实都是不一样,因为作者的阅历功力风格都在发生变化。
关于题材脱离人民大众这件事呢,Sofia Coppola的确是很私人化的,但将心比心,要是我有一个拍出了全民膜拜的黑帮悍片的父亲,我肯定受够“很Man”的元素了,而且也只有走私人化这条路来超过他了。
其实她的每个片子在阴柔中都透着一股劲道。
Sofia的电影主题看了没感觉的人就是没感觉,但有感觉的人看到简直像是在茫茫无尽大海里独自游泳,快淹死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一个同类一样的感动。
而且Sofia最可贵的一点是她一直都真诚而敏感,不像是很多人一听她的出身就想当然的那种无病呻吟。
而且这些“无处遁逃的人生”的电影并不是表面上所展现的小小的忧伤情绪,她也从不作出结论(虽然每部片子都拍得很唯美,但她绝对不是治愈系),她通过一个个个体的极度空虚来追问人生。
我对人生的概念就是她电影的结构:无头也无尾,中间是一段茫茫无涯的人生,没有解决方案,也没有方向,所有的只是不断出现的点点萤火,和一层粉红色的光晕,像是情欲,又像是母体记忆的延伸。
科波拉家庭录像,但又有谁比科波拉这种Hollywood royalty更适合来拍明星光鲜背后的孤独与空虚呢。Elle Fanning最近几年被那部破电视剧合同绑定而无法回归大银幕真是巨大的浪费
在讲什么?一个厌倦世俗生活的好莱坞当红明星看破红尘的经历?
好有诗意的长镜头.......治焦躁,延迟症必看
准备看个索菲亚 科波拉的续集!喜欢她的拍摄技巧~喜欢看真实记录的美国生活~
哪里看懂了..无聊死了..无高潮啊.
除了时不时让人想快进之外,片子还是不错的钢管舞辣妹虽然长得不错,但是跳得明显不专业啊
一直觉得科波拉有恋父情结,这是她送给她爹的礼物么?即平庸乏味又矫情得要命。这都能金狮,昆丁这事有点扯
BORING。
别被预告片骗了 做作
在电影院看到预告那感觉超萌的,超期待。可是在家下来之后,前面一半时间差点让我睡着!
我可以理解科波拉这次走的是不同的路子,就是这路子挺没劲的。
好的父女亲情片一抓一大把 要不是你姓科波拉没人会给你拍这种片子 更何况拍的有够烂 恨爸不成刚啊
迷失的是自我
开头不停的绕圈
Sofia Coppola明显在找她老子算账嘛……So boring,而且完全失去了当年《Lost in Translation》的那种新鲜感与美感……除了萝莉Elle Fanning如天使般可爱
犹如【迷失东京】的小情小调,索菲亚科波拉重新复制了一次当初的成功。也许只有拍自己的生活她才是那个才女,所有到目前为止她不是个好导演,本片戛纳上获的那个奖只能说明女人征服男人,男人征服世界。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她的电影,也许你会爱上本片。★★★☆
强烈谴责导演贩卖萝莉的行为
http://i.mtime.com/movietrailers/blog/4499759/
脱衣舞那段印象极深。
不知所云的大闷片儿,早几年可能会喜欢,现在只觉得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