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酒日记

The Rum Diary,加勒比醉爱日记(港),醉后型男日记(台),朗姆酒日记

主演:约翰尼·德普,艾伦·艾克哈特,安珀·赫德,吉奥瓦尼·瑞比西,理查德·詹金斯,迈克尔·里斯波利,阿莫里·诺拉斯科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11

《莱姆酒日记》剧照

莱姆酒日记 剧照 NO.1莱姆酒日记 剧照 NO.2莱姆酒日记 剧照 NO.3莱姆酒日记 剧照 NO.4莱姆酒日记 剧照 NO.5莱姆酒日记 剧照 NO.6莱姆酒日记 剧照 NO.13莱姆酒日记 剧照 NO.14莱姆酒日记 剧照 NO.15莱姆酒日记 剧照 NO.16莱姆酒日记 剧照 NO.17莱姆酒日记 剧照 NO.18莱姆酒日记 剧照 NO.19莱姆酒日记 剧照 NO.20

《莱姆酒日记》剧情介绍

莱姆酒日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保罗·坎普(约翰尼·德普 Johnny Depp 饰)是个失意的纽约作家,他来到波多黎各一家不景气的报社当记者,过起醉生梦死的生活。他在旅馆遇见性感美艳的切诺特(艾梅柏·希尔德 Amber Heard 饰),立刻被她吸引。地产大亨桑德森(艾伦·艾克哈特 Aaron Ec khart 饰)雇佣坎普写广告,并为他提供了丰裕的金钱与物质。坎普发现切诺特竟是老板的女人,却还是无法控制地爱上了她。桑德森安排坎普陪伴切诺特,坎普经受住美色的诱惑,拒绝与她一起私奔。他们来到一座岛上考察房产,在酒会上,喝醉的切诺特和当地男子热舞,让桑德森大怒。第二天,桑德森宣布与坎普终止合作,并将切诺特赶出家门。坎普收留了切诺特,并决心写出桑德森房产黑暗交易的内幕,但是出版社拒绝出版。他和朋友在集市斗鸡赚了一笔大钱,当他们拿着钱回来准备自己动手印刷文稿,却发现出版社早已被拍卖,人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生活的两个世界人前叫多莉,人后叫凯蒂加油优雅锅盖头2幸福还有多远追查第二章数码宝贝02:最初的召唤幽冥时代3尽欢3096天假面骑士W真·恋姬无双神之一手椰子英雄黑礁罪恶卡尔巴拉亲兄热弟非常父女档最后的维加斯凡人英雄小鸟之翼我是牧本祖庙闹鬼记3哆啦A梦:大雄的秘密道具博物馆应许之地正发生少女杀手青涩的伤痛与脆弱

《莱姆酒日记》长篇影评

 1 ) 小肚鸡肠一般杂乱的生活

莱姆酒日记,亮点是毒药一般的男女主,男的不说了,女的在男主踩着水上踏板车的时候出现了,在着如此文艺与装逼的时刻,女主出现了,貌似裸泳很是吸引人,看到这里原以为是“杰克船长”的浪漫爱情故事,可是并非如此,不断出现的波多黎各小村,报社,斗鸡诸多场景,让人分神,在后半部分,女主放纵舞蹈是让人稍亮,完全是我个人喜欢美女,可是她居然...真是让人不由得失落;心碎,没有羡慕没有嫉妒只有恨啊,是的,钙片诸多元素却看上去与主体貌合神离,始终贯穿的也只有莱姆和啤酒,太多的元素与场景让我不太弄得清该片到底要表达什么?

可能是我太过愚钝,我没有弄的明白,是关于那富商骗人骗钱与众人报仇始末,是嗜酒记者的自己升华?

是浪漫寻爱?

还是?

本片给我的感觉有些嘲杂,看似平淡却又在每时每刻都有不同事情发生的生活,是的生后就是这样的,电影不就应该演绎或者说再现一种生活?

还是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似乎要提炼出一些什么,可能是我太浅显我没有看出来,套用一句话:“艺术。

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的审美需求,一一顶的物质形式和情感为中介,表现社会生活或艺术家思想情感的审美形态”这么该片需要表现的又是什么呢?

最后我没有看了,男主角驾驶帆船走了,我不知道理由

 2 ) 坏笑deep的友情

里面很多梗。

很多调侃,,玩世不恭的坏笑贯穿始终,,。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警察回到警局拿出了常规警匪片里面那一套完整和动作台词来逮捕一个丝毫没有逃跑想法的黑人,只因为丫是个黑人。

里面的每一个人,每一件道具之完美,破菲亚特小车,旧屋,老相机,朗姆酒蒸馏器以及配角的眼神完美到近年来看过的好多巨制商业片也无法匹敌。

好玩的是,主角的假正经装B文艺让他成为了整个片里面最大的背景,反衬出各配角的精彩。

其中最后那句“闻到墨水的气味”,我觉得是片子里面最大的笑话。。

这个笑话撑起了整个小片儿的美丽景色。

也许是理想主义和现实的纠缠,但是谁知道哪一边的景色更美呢,要是主角很清楚这一点,这个故事也就不会发生了。

也许deep在这个片儿里面有很多大家根本看不懂的梗藏在某些平淡的细节中,毕竟是为朋友拍的片,那就让那些梗留在朋友曾经的笑谈记忆中好了。

 3 ) 请把我的骨灰装进大炮

我喜欢的电影中,有两部与酒有关。

《远离拉斯维加斯》讲的是一个穷困潦倒以酒当饭的好莱坞编剧,变卖所有家当,前去拉斯维加斯打算把自己喝死,最终如愿以偿。

《杯酒人生》讲的是两个落魄中年男人的酒乡之旅。

前者绝望,后者温暖,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主角都是酒鬼。

酒鬼的身上有一种共同的自我毁灭倾向,不知道为什么,我对这类人天生有一种亲近感,常常觉得,如何能相遇相识,我们会成为朋友。

不久前看到电影《莱姆酒日记》的海报,49瓶朗姆酒拼成了The Rum Diary的片名,一下子就很喜欢。

电影10月28日在美国上映,等我能看到不知是何时?

约翰尼•德普扮演的男主角保罗•坎普,厌倦了纽约的喧嚣以及美国后艾森豪威尔时代的压抑,跑到波多黎各给一家不景气的报纸当记者,在波多黎各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莱姆酒日记》的原著小说作者亨利汤普森也是一个酒鬼,1937年出生于肯塔基。

2005年2月20日,一个安静的星期天,在给妻子打电话时,他拿起手枪对着自己扣动了扳机。

熟悉他的人说,他并不是个忧郁症患者,也不是对生活悲观绝望的人,相反地,他功成名就、一直生活在生命的浪尖上。

汤普森年轻时曾因醉酒毁坏财物坐过牢,后来给《滚石》杂志做记者,成名于六十年代。

那是个伟大的时代,他开创了“荒诞新闻”一派,用小说笔法写新闻,跟马尔库塞、金斯伯格、凯鲁亚克一起成为反文化先锋。

他的报道大多以第一人称来写,洋洋洒洒,嬉笑怒骂,无遮无掩地表达主观感受,却往往一针见血,其风格类似今天的BLOG写作,因此被尊为BLOGGER精神上的教父。

在《世纪之猪》里,他这么形容美国总统:“布什的罪恶如此深重,他能让尼克松都显得清白无辜;克林顿是只猪,但他是我们的猪。

”他的写作影响了一代美国作家,“他用锋利的笔剥掉美国社会华丽的外表,将一颗真实跳动的心呈现给世界。

” 生活中,汤普森桀骜不驯放荡不羁,他烟不离手,酗酒,嗑药,喜欢收藏枪支,《阿斯彭时报》的编辑玛丽曾亲眼目睹喝得醉醺醺的汤普森对着他的一本著作连开三枪,然后把它送给一个朋友,说:“这就是我的亲笔签名。

”他的遗愿之一是把骨灰装进大炮,轰上天空。

“他或许会死得较早,但是他用质量而不是活多久的数量来弥补……”这是汤普森专栏编辑编辑的评价——他错了,汤普森活到了68岁,对于一个酒鬼来说,这算长寿了——只是他自己不想活了。

朋友们说,他早晚会自杀。

我想,他只是和我知道的其他酒鬼一样,喜欢用自己的方式结束生命。

2005年8月20日,在科罗拉多的一个小山村,汤普森的自杀之地,约翰尼•德普出资250万美元,将他的骨灰装进大炮,伴随着礼花射向夜空,一片绚烂。

所谓醉生梦死。

 4 ) 没有浪费精子

加勒比海盗才是不到6分的德普败笔 那里他仅是古怪罢了剪刀手里又哥特了 同时也稚嫩 他还不知道自己 我们也不知道他呢菲比的弟弟 这里是神经质 神经质的演员很多 美国病人神经质 没有谁再疯过了 咱不比荒诞全球也就只有这一人了 这部片子别人也接不了没快进 一气看完 还是好电影 你们给6分多太低了 大概是当现实主义题材看了启承转运合 对荒诞主义是不适用的即使结尾 快速 突兀 好像还有续集的样子我也没有觉得过瘾不过大约就是这种活在当下 酒醉过程的感觉吧先兴奋 后抑制 本来就是酒精作用的神经病生机制酒醒了 也没有那么high的激情了吐过了 也不再继续了没有什么射精的高潮 酒精本来就是显著降低性活动神经传导快感的也不是什么粘稠的美国梦又不是励志电影 要什么永乐结尾?!

扣一星的理由:1 金句不少 但有照搬偷懒嫌疑 姑且算致敬2 没感到新闻工作者的热情 怎么看揭露丑闻也是为了女人打击报复3 批判现实火力不足 60年代是离现在远了点 商业上 康菲之流无良商家不是全世界都在进行嘛 这个不是理由 政治上 尼克松中国人民还是有好感的 再说人家不是结束了越战嘛 当然原作者讨厌 我们不争论 但是对着电视机发牢骚 也显示不出批判力度吧4 荒诞感不足够 盖酒店阴谋太院线感 讲的过多过清 难怪那么多给低分的当商战片看了 结果魔高一丈 更是让习惯邪不胜正的人不适应5 爱情关系单薄 美人鱼惊艳 一见钟情拍得好 不过怎么刚看了人家海震 半点吃醋也没有就打得火热起了 英雄救美 好歹被打破鼻子再放弃啊 美人走得也不清不楚 至少也是前男友施压逼走 爱情最合适串联 性 酒精 毒品 商业 政治 现实 梦境这个最能显示荒诞的主线没抓好 想想仲夏夜之梦里的驴子结尾的说明更显得电影火候不够 又拉回现实主义题材了 还没拽对方向 大败笔没揭露成功 结果成了成功记者?!

没留住女人 结果回纽约结婚了?!

这个不显荒诞啊 显荒唐好故事 好演员 没有拍出经典 可惜了不过期间笑料十足 对白智慧 演技精湛 仍旧4星推荐

 5 ) 不在那个环境,没有那份心境

Rum Diary讲的本就不是个喜剧或者是故事片,严肃的主题美国梦,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很难感受它的韵味。

 6 ) 【只缺一个波顿大叔】

对于<朗姆酒日记>的期待较加四和游客那会有所缓解,传说中的德普年那会德普两部电影走上大银幕,不得不怀疑广电局是否潜伏着流口水的普迷。

虽然没有之前朝思暮想泪满襟,但是作为普迷,激情从未退潮过,对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毕竟当年扭着小蛮腰的麻雀船长早已让我们见识了朗姆酒的魅力,而<恐惧拉斯维加斯>里德普也曾与烟酒毒品欢乐共舞。

然而最后的观影感受却是,德普还是那个德普,酒却不是那瓶酒了。

思来想去,问题原来出于:万事俱备,只欠一个蒂姆波顿啊。

所谓朗姆酒日记,其实是想要转换纽约繁忙为杯酒人生的帅气记者Kemp最终想要看穿浮躁社会给满眼green cash的混蛋们沉重一击的传记片。

说到传记片,德普早在<公众之敌>抢银行中过足了穿越进别人的人生的瘾。

而个人一直耿耿于怀嫩牛五方帕丁森把我最爱的小说<大象的眼泪>翻拍的各种娘炮,相比之下,亦正亦邪的德普更适合扮演着有着奇幻人生的纯爷们。

于是,对于本片的期待又加了一层。

影片开始,德普从床爬起来,各种脏乱差外加宿醉带来的红眼,慵懒颓废各种德普特色。

Kemp加入报社后的种种讽刺,勾勒出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里展现的迷茫一代。

对于政治、暴力、贫富差距,影片当然不会错过:美丽的海滩是god’s idea of money,所谓的美国梦有着you’re paying in the dream的前提,富人们附庸风雅聊着去你妈的古巴和下地狱的GCD,饥饿的孩子与被驱赶的居民蜡黄的脸。

德普饰演的Kemp作为记者依然存在着未泯灭的良心,和同样对现实竖中指的老流氓Juan成为好基友,却意外地认识了商人Sanderson,并且爱上了他金发碧眼风情万种的女盆友。

另一个给本片带来不少无厘头笑料的是被Kemp任职的报社炒鱿鱼却阴魂不散的自由浪荡的酒鬼Moburg。

德普对于Juan和Moburg的态度自然少不了从作为小资文人的一般般不理解到好基友一辈子的转变,而那些为赚钱不择手段的bastards丑恶嘴脸也当然日渐明显。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今华尔街的1%们着实中了一枪。

影片的意义就是肿魔正义肿魔来,个人认为朗姆酒的疯狂劲还不够给力。

德普的表演从来不失水准,即使被指廉颇老矣身材不再而所演角色又较为平面,也可看出德普试图让其更为鲜活。

他结尾悟透the smell of bastards并决定speak for ink rage时脸上扫过一瞥微笑可谓如一道闪电立刻让所有普米集体给跪笔者恨不得舔其脚跟无下限。

个人认为这个镜头让温吞得差点被Moburg盖住风头的Kemp一角上升了不只一点。

同时,看见Sanderson的乌龟时抽动嘴角,和女主打赌全速开车一起尖叫,对于Juan提起心上人与情敌一腿尚在捂住耳朵各种卖萌,拿着镜子勉为其难一脸无奈与嫌弃地看Moburg的小黄瓜等等都提醒着大家——这是演技帝德普。

然而细想,这些表演与风格,仿佛在秘窗、加勒比、爱丽丝里都已见过,换言之,我们看到的不是德普演的Kemp,而是演着Kemp的德普。

是好是坏,不好说,毕竟德普自己也说过演员塑造角色就应该有自己的影子,但遥想波顿神作里的德普,不免想念那种形散神不散的多样性。

当然,电影本身并非亮点全无。

和Juan朝条子们喷出朗姆酒酒精点燃的火焰玩得好开心,与好基友男上男下即预告片里的精彩在路上都表现出符合历史潮流国际新秩序时代新主题——腐啊腐。

而嗑药产生幻觉时,好基友劝说【还是喝杯朗姆酒清醒一下】所展现出喝酒等于清醒的时代,以及嗑药后看着鱼缸思考出的【世界与我】的哲学关系,都足以加重影片的分量。

但个人失望的是,前半小时的无聊情节,平淡无奇德普还沦为可怜备胎的爱情线【而且赶脚Sanderson对女主是真爱啊有木有!!

】,稍有脸谱化的角色和不管是幽默还是深刻两者都想得但都有所束缚的赶脚。

我不确定是不是导演的问题,但个人觉得波顿似乎有某种力量让德普变得impressive和inspiring, 并且也只有波顿有这种力量。

没有波顿的德普就像是失去花生的阿福,跳楼都没有观众><。

虽然说这瓶朗姆酒不似加勒比海上那瓶刺激烧心,也不够让我们和主人公们一起drink our lives away,但至少故事说得完整,有反思性。

如果说彩蛋的话,一是女主登场出水芙蓉像极了加四的美人鱼,二是结尾Paul Kemp真人照片一张,看样子是潇洒帅气的正男一枚,三是德普与女主的激情戏令人捂脸还算过瘾,四是又证明了德普君不管离没离快点回到波顿大叔的怀抱吧!

 7 ) 小肚鸡肠一般杂乱的生活

莱姆酒日记,亮点是毒药一般的男女主,男的不说了,女的在男主踩着水上踏板车的时候出现了,在着如此文艺与装逼的时刻,女主出现了,貌似裸泳很是吸引人,看到这里原以为是“杰克船长”的浪漫爱情故事,可是并非如此,不断出现的波多黎各小村,报社,斗鸡诸多场景,让人分神,在后半部分,女主放纵舞蹈是让人稍亮,完全是我个人喜欢美女,可是她居然...真是让人不由得失落;心碎,没有羡慕没有嫉妒只有恨啊,是的,钙片诸多元素却看上去与主体貌合神离,始终贯穿的也只有莱姆和啤酒,太多的元素与场景让我不太弄得清该片到底要表达什么?

可能是我太过愚钝,我没有弄的明白,是关于那富商骗人骗钱与众人报仇始末,是嗜酒记者的自己升华?

是浪漫寻爱?

还是?

本片给我的感觉有些嘲杂,看似平淡却又在每时每刻都有不同事情发生的生活,是的生后就是这样的,电影不就应该演绎或者说再现一种生活?

还是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似乎要提炼出一些什么,可能是我太浅显我没有看出来,套用一句话:“艺术。

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的审美需求,一一顶的物质形式和情感为中介,表现社会生活或艺术家思想情感的审美形态”这么该片需要表现的又是什么呢?

最后我没有看了,男主角驾驶帆船走了,我不知道理由

 8 ) 醉里挑灯写新闻

——从《莱姆酒日记》谈新闻业的转变迷恋于金钱,和沉醉于美酒,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

酒通过生理作用发挥功效,而金钱则通过心理作用施加影响。

因此,纸醉金迷,常被用来形容奢侈糜烂的生活,在形象性这一点上,绝没有第二个词更合适了。

今朝有酒今朝醉,如今,美酒与金钱总被捆绑在一起。

买醉,或可麻痹一时,若得金钱相助,则可麻痹一生。

因此,在《莱姆酒日记》中,当大财主桑德森试图用金钱引诱坎普时,其诱惑力之巨大可想而知。

不可否认,当时去看《莱姆酒日记》一方面冲着怪异十足的德普,另一方面,也是对此类描绘放荡不羁生活的片子充满兴趣。

毕竟,看到小李子在《华尔街之狼》中,各种花天酒地时,嘴炮发动之余,内心深处难免艳羡。

若要说此片的情节,当然略显单薄,不过是追述了一个浪子记者如何在异国他乡,身处金钱、美酒和美人的诱惑中,所谓坚守理想、不畏强权等等。

但是,鉴于德普先生对此类形象的把握,确实把一个浪荡“英雄”演到了位,当然,其后他借此片抱得美人归,则是后话。

意犹未尽之余,又查了此片的一些背景,这才大叹,原来影片原型竟与我们这些媒体人大有关系。

1、从刚左新闻说起“我们所有人都如演员一般,在毫无意义的漂泊中欺骗自己。

一面怀抱着无尽的理想,另一面又为未来感到彷徨,在这两股力量的拉扯之下,继续着这样的生活。

“——亨特·汤普森《朗姆酒日记》影片改编自美国记者亨特·汤普森的同名作品,说起此君,倒是十足有料。

姓名:亨特·汤普森(Hunter Stockton Thompson)生卒年:1937年7月18日——2005年2月20日职业:记者、作家爱好:烟鬼、酒鬼、瘾君子、枪支爱好者作为一名记者兼作家,汤普森曾任职于《滚石》杂志(从起文笔即可看出其桀骜的一面)。

在世时,他和马尔库塞、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等美国社会出了名的“刺儿头”齐名。

年轻时,还曾加入过摩托飞车党“地狱天使”,后来还以这段经历写出了《地狱天使》一书,从而一举成名,开创了一类新的新闻形式——刚左新闻(Gonzo Journalism,也被称为“荒诞新闻”)。

汤普森的放浪不羁不仅表现在他开创了一派新的新闻风格,更在其生活的点滴言行上。

由于对枪支的爱好,在赠给友人的书上,他连开三枪,并宣称,这就是自己送给朋友的签名。

2005年,他选择了与海明威一样的做法,饮弹自尽,而更为出格的是,他的遗嘱要求将自己的遗体用大炮送上天。

事实上,所谓的“刚左新闻主义”是和汤普森难以割裂的,甚至有人说,对刚左新闻主义的最合适定义就是汤普森本人所写的作品。

当然,从总体特征来看,刚左新闻主义应被视为美国在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新新闻主义的一支。

刚左新闻的定义重点在于,刚左新闻记者必须以第一人称写作,并且必须成为叙述的主导者。

而这也符合了新新闻主义的主张,“在极具影响的《新新闻主义:及选集》(1973)一书中,沃尔夫称新新闻主义就是记者在报道时,以真人真事为基础,采用小说的一些技巧,包括从传统的对话到现代主义意识流等小说特有的手法,对事件进行生动的叙述和分析。

可以说,新新闻主义是新闻报道与小说技巧的一种结合。

”2、新新闻主义VS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如果,我们追述新闻业发展的历程会发现,当历史步入20世纪下半叶,在美国,作为自由民主保障的新闻业日渐为人诟病。

不少人认为,美国新闻人所宣称的“新闻客观性”,实际只是统治者权力的一纸遮羞布而已。

尤其在越战报道中,新闻从业者们与政治、经济权力的勾结,更让人对新闻的客观性原则产生了深切的质疑。

所谓“客观”只是新闻编辑部自己认定客观而已,是一种隐藏了主观的客观,而这种“隐藏”本身却构成了更大的问题。

编辑部,绝非一派和谐的净土。

许知远在《新闻业的怀乡病》中,将新闻媒体的编辑部和广告部门比喻为教堂与国家(当然,这样的比喻并非其首创),似乎,前者是媒体的灵魂所在,而后者只是其维系基本生存的基础而已。

然而,在实际运行中,编辑部的行为逻辑是深受到广告这一经济命脉的制约的,这也就是为何在卡伦、塔奇曼、甘斯和舒德森等人看来,广告不过是政府控制媒体的另一张“许可证”,只是这张许可证在外在形式上并不经过政府的直接颁发。

当然,不可否认,传统的客观报道对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70年代“水门事件”中,《华盛顿邮报》的记者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卡尔·伯恩斯坦可谓张扬了新闻人对客观真相的不懈追求,但是,这样的机会真是可遇而不可求,妄想通过某一次报道就改变社会,成为不少美国新闻人不可言说的心病。

一方面,权力(无论是政治上的,还是经济上的)在新闻的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挥着重要作用,曾经被认为是监督政府行为重要工具的新闻媒体不再可靠;另一方面,新闻人们在践行工作之余,越发感到作为社会一份子,理应更加积极地介入事件中去发挥作用。

于是,在双重力量的影响下,新新闻主义以一种更为积极的、也更为主观的姿态得到了新闻人的肯定,并成为一支补充传统新闻业不足的力量。

实际上,不论是何种新闻人,只要身处采访的一线,都要面对两种不同的职业角色选择:是成为一个积极的倡导者,还是一个消极的中立报道者。

基于不同的选择,新闻文本在某种程度上,就与罗兰·巴特口中的可读性文本和可写性文本有了相似之处,前者作为文本的生命界限止步于读者的阅读,而后者则恰恰起步于此。

汤普森所倡导的刚左新闻同样如此。

在他的观念中,新闻人面临的正是“海森堡定律”的悖论,当新闻人以报道的方式进入事件中时,报道本身就改变了事件的进程,因此,与其假装改变没有发生,不如索性更为积极地介入其中。

汤普森本人的成名作《地狱天使》,记述的就是当时一个臭名昭著的黑社会团伙,这些人涉嫌多起谋杀和轮奸案件。

混迹其间,汤普森得以深入报道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的融入感,而这种高度的融入,又成为别人质疑其新闻观的把柄。

他用一种带有极其鲜明个人风格的写作方式,展示了黑社会成员的罪行,以致一些女性主义者认为他的写作侵犯了女性的权益。

然而,一旦涉及到参与、涉及到积极改变,仅仅是新闻文本就成为不太够了,在新新闻主义运动的倡导下,美国的新闻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发挥多方协调的作用。

3、新新闻主义兴起的背景强调参与性的新新闻主义,除了新闻业内部的推动作用外,同样也是美国历史文化的产物。

可以说,新新闻主义的兴起与当时美国社会环境的变化是密切相联的,反传统、反权威,几乎可说是那个年代的特质。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处在一个激烈变化的时期。

1968年,法国的五月风暴向传统提出了挑战,美国国内的反文化运动也同样对权威表示质疑。

反文化运动的主旨是反社会,宣扬无政府主义,强调个性自由,主张享受现在。

此外,肯尼迪总统的当选和被 刺、性解放、摇滚乐革命、女权运动、黑人运动和马丁·路德·金的被 害,以及越南战争都对美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随着电视的普及、媒介的活跃,人们了解世界有了更多渠道。

由于新事件的涌现,人们开始感到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已很难满足需要。

而十九世纪开始 兴盛发展的小说因不能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同样难以满足人们了解 新事件的渴望。

加上各报刊之间的竞争和经济运作,有别于传统新闻报道的新新闻主义便应运而生。

(李公昭,胡亚敏)另一方面,从思想发展的脉络上看,这种强调个人风格、不避讳主观性的新闻写作方式,也与资本主义社会对理性个体的崇拜密不可分。

从亚当·斯密开始,劳动分工就沿着专业化的方向无可挽回地发展下去,这让整个社会的原子化程度不断加深,一个又一个陌生的职业名称,让我们在共同经验层面上达成共识的可能性越来越弱。

而曾经作为统合新闻人社群的意识形态——新闻专业主义也就不断受到挑战,在这种意义上,无论是汤普森所坚持的刚左新闻主义,还是统而言之的新新闻主义,所强调的都是依赖于新闻记者的个人努力去促成社会的变化。

这种新闻人的“英雄情结”本质上与堂吉诃德当枪匹马冲向风车的举动并无二致。

4、新新闻主义的余韵——网络新闻业作为新新闻主义余韵,网络新闻业,以及前几年较为流行的公民新闻,似乎接过新新闻主义的衣钵,试图发挥新闻人作为“倡导者”的角色功能。

但是,当我们看到《纸牌屋》中佐伊从传统媒体跳入新媒体时,看到的仍是权力人物对新闻人的强力控制。

掌权者通过适时放出重要新闻,作为喂养新闻人的饲料,这一点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9 ) 酗酒不如赌茶

我都快被两个小时的酒和烟和迷幻药和绝望失意沮丧,以及大片大片的平庸湮没了,直到电影倒数第二秒的字幕说,主人公伺候发愤图强,去了纽约娶了心爱的姑娘成为了成功的记者。

好吧,赦免它,从20岁到60岁,无聊的人生怎么能没有励志和how to和tomorrow!

德普的主人公总是爱烈酒。

《第九道门》里,书商喝杰克·丹尼;《秘窗》里,作家还是喝杰克·丹尼;《加勒比海盗》里,船长喝朗姆;《朗姆酒日记》里,记者一瓶接一瓶地喝迷你装朗姆,就差用它漱口。

可还真没见谁喝烈酒比带着黑框眼镜、穿卡其色休闲裤的他更好看。

电影其实没什么好看,两小时的故事更没德普出于朋友情义斥资250万美元完成小说原型汤普森的意愿,将其骨灰用大炮发射向天空好看。

但有来由的,看完想起了你,或许因为今晚一厢情愿地愿意把电影概括为,只有自己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一篇接着一篇看完了很久没有点开的你的日志,看你开心妥帖又稳定地过日子。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10 ) 烂片背后的故事比较精彩

汤普森曾对着他的一本著作连开三枪,然后送给朋友,说:“这就是我的亲笔签名。

”他的遗愿之一是把骨灰装进大炮,轰上天空。

2005年2月20日,给妻子平静地打电话时,他拿起手枪对着自己扣动了扳机。

8月20日,在他的自杀之地,约翰•德普出资250万美元,将他的骨灰装进大炮,伴随着礼花射向夜空。

——烂片背后的故事比较精彩。

好演员好朋友,可惜没弄出个好片子。

“最好的小说远比任何一种形式的新闻更为真实”。

旗帜鲜明地反对传统新闻报道观念中的客观、中立、真实原则,认为不可能存在真正“客观”的报道,对一个记者而言,应尽可能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写入新闻。。

汤普森说,一个好的记者,“需要大记者的才华,画家和摄影家的眼光,以及演员的多变”'Human beings are the only creatures on earth that claim a god and the only living thing that behaves like it hasn't got one. '

《莱姆酒日记》短评

都在酒里

4分钟前
  • 达斯佛™
  • 还行

虽有德普,依然看不下去,乱七八糟的

8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较差

那时的波多黎各端的是个“冒险家的乐园”。莱姆酒、女人再加好风光,约翰尼德普不知道是被哪一样醉倒了。不过,他尽管剃干净了胡子,却都还有着杰克麻雀的影子,洗不掉了。最后不得不提,艾梅柏希尔德真是个尤物啊。

11分钟前
  • tintin76
  • 还行

我只是来看德普的,光是他就值5颗星了

15分钟前
  • SpencerZ
  • 力荐

影片里面有个死胖子鲍勃,让人很喜欢的感觉。

17分钟前
  • 梅威瑟
  • 较差

an90p27d an90ppfz小油飞 2011-12-02烂片不可怕,可怕的是127分钟的烂片;127分钟的烂片也没那么可怕,可怕的是里面有你最喜欢的演员。

22分钟前
  • UrthónaD&#39;Mors
  • 较差

坐国际航班上看的片子其一

23分钟前
  • 舜仔
  • 推荐

莱姆酒,加勒比,香艳美女,搞笑桥段,唯独少了疯癫的船长。原来Johnny Depp演着越正常,我们的观影心态就越不正常。

24分钟前
  • 还行

20120608:The.Rum.Diary.2011.莱姆酒日记.双语字幕.HR-HDTV.AC3.1024X556.x264-人人影视制作.mkv

29分钟前
  • L
  • 还行

还挺有意思的

30分钟前
  • 赵天霸
  • 推荐

电影很一般,德普的表演也不算出彩,更别说要指望他来弥补电影的种种缺陷了。亮点:You are a waste of human sperm(生你出来简直浪费精子),这句骂人的话实在太狠了。另外我还想说,德普戴得那个令人生厌的眼镜实在太难看了,因为这个眼镜,再减一星。

34分钟前
  • 七色潜水艇
  • 较差

这到底在说什么玩意?约翰尼德普中规中矩的造型跟中规中矩的表演让我很不适应。

38分钟前
  • 一头鹿
  • 较差

想看原著小说了嘛。

43分钟前
  • 阿南Nanuchka
  • 推荐

杰克船长在60年代的波多黎各

47分钟前
  • barcamay
  • 还行

亨特先生告诉我们,墨水与真相原来诞生于虚无荒诞之上

50分钟前
  • 一叶
  • 还行

一般般

54分钟前
  • aiesson
  • 较差

疯疯癫癫的电影看多了,有些累

59分钟前
  • ah1
  • 较差

真是浪费时间和生命

1小时前
  • nbjyo
  • 很差

我想大部分人选择看这部电影并且坚持看完只是因为Johnny Depp 。。。

1小时前
  • 喜巨侠!
  • 还行

我只能说 这是我看过他最囧的一部戏。。。不过看到最后 才觉得 对这部电影来说这个名字是多么的妥当

1小时前
  • 76.X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