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开始面对父母的断崖式衰老。
不是那种白发、皱纹的老,是要每天盯着他们吃药,经常去医院、偶尔做手术、住院、陪床,和不遵医嘱的他们斗智斗勇,以及陪伴他们度过漫长治疗的老。
很奇怪,在这之前,他们在我潜意识里一直是三四岁的模样,整天忙忙碌碌,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偶尔吵架,就会拿出长辈身份讲些颐指气使的话,我自然不听,只想着怎么快点长大,能真正独立到逃离他们。
也许正因为真正逃离过吧,40岁以后的父母在我记忆里几乎是空白的,直到这些年再次走进他们的生活,才发现他们居然已经老成了这个样子。
昨天送倔老头儿去医院做常规治疗,他非让我先走,说陪在那儿一下午没意义,他不想麻烦任何人包括我。
我拗不过,只好把带的水塞到他手里说:医生说多喝水,你要听话啊,别一下午都渴着。
看他拿着小水瓶过马路的样子,忽然觉得自己很像是送他去上幼儿园的妈妈。
电影里第一次让我没忍住哭的时候也是这样一段。
阿尔兹海默的妈妈发现自己尿床了,害怕被看到就想要用被子盖住,儿子赶快跑过来抱住她说:“我小时候也经常尿床,太阳一晒就什么都没有了,没事啊。
”妈妈听完愣了一下,紧接着把头靠在他怀里像个孩子似的哭起来说:“爸,你终于回来了”是的,曾经妈妈也是女儿,是她父母的宝贝。
后来她长大了,成了妻子,成了母亲,用自己的一部分换取了家庭的稳定、孩子的成长。
多年后她老了,这时身份对换,某种程度上妈妈变成孩子,孩子变成家长,他们又回归到需要手牵手才能走下去的关系,一直这样到路的尽头,那时连在他们身上的脐带由孩子亲手剪断。
他放她回到她的父母身边,从此再没人把他跟死亡隔开,他的人生来处已逝,只剩归途。
电影跟《我的阿勒泰》一样好看,拍得像诗歌,像散文,像民谣,也像一个传说。
音乐、摄影、巴德玛的演技都在不停的疯狂输出,想着不哭不哭干啥啊只是看个电影啊…最后还是哭得一塌糊涂[哭惹R]一下就懂郭采洁为什么要跟伊德尔结婚了,管他呢,就是这一秒,爱了再说吧~(全平台同名:杨素瑶。
原创不易转载小窗~感谢关注)
当一个生命呱呱坠地,一根脐带,一头连接着新生命,一头连接着伟大的母体。
在电影《脐带》中,导演乔思雪,通过众多充满生命力的意象,开场弯曲的河流,城市家中的栅栏铁门,老家墙底下的蚂蚁,老屋被撞开的裂口,以及那可母亲日思夜想的阴阳树(一半生,一半死),这些意象营造了一个完整的电影世界。
当然,众多意象中,最重要的是一根结实的麻绳,做了一个反意象表达,医学上的脐带,代表儿子对母亲的依恋。
而在本片中,作者做了相反的尝试,当母亲患上阿兹海默症,她仿佛返老还童,对儿子产生了依赖,他已经离不开儿子们的照顾,母亲也曾经是女儿,她对自己的父母也有依赖。
引申来说,脐带暗含了母与子,母亲与故乡,母亲与自己父母,母亲与乡愁之间的牵绊和依恋。
这同时也是导演和故乡直接的牵绊,对于导演而言,这份牵挂又电影开始,也由电影完成。
我记得之前脐带这个意象,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爱奇艺综艺《开拍吧导演》,导演沙漠的短片《刹车》,一根绳子一头绑着父亲自己,另一头是儿子,两个人之间的拉扯,让人非常痛心看着。
回到《脐带》,主创非常巧妙的将脐带视觉化,音乐人阿鲁斯看到哥哥将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关在城市的家里,他接走母亲,回到故乡,用一根坚实的麻绳,将母亲和自己紧紧的绑在一起。
生怕母亲走掉。
在国内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似乎天生自带光环,要谈《脐带》,我首先想到了得格娜导演的短片《回到伯勒根河》,伯勒根,在蒙语中,是清澈的河意思,所以这个片名也可以理解为回到那个清澈的时代,对于外婆来说,伯乐根河代表着原乡,梦中的故乡,这是她的乡愁所在,魂牵梦绕的地方。
记得节目中,得格娜说自己在影坛消失了很久,作为家庭主妇的她,回归家庭,一直在观察生活,独特的民族属性,让她拥有了异于常人的视角,蒙古式的表达,她的民族自觉性几乎是天生的,也是十分宝贵的。
这部短片,让我印象深刻,在很小的家庭空间中,做出了大的格局,我分明看到了两种文化的冲突,蒙古族文化的消失和外来文化的入侵,比如外婆让外孙女吃肉,与外孙女却只想吃冰淇淋,外婆给孙女说蒙语,看孙女没立自己,外婆又说了一句汉语,外婆叫孙女阿茹娜,孙女却说自己叫宋一一,诸如此类,在一个简简单单的饭桌上,通过三代人,展现了两种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对立,让人十分惊叹。
这让我想起另外一部影片,最近在老家看朋友拍的电影,讲了住在城市的父亲准备回老家给自己做棺材的故事,这位老父亲每日在家中低三下四,终于他想开了,在女儿陪伴之下,开始了自己的返乡之旅。
这种电视电影整体观感就是节奏拖沓,冗长,让人食之无味,仿佛是把生活简单的搬到了荧幕上,同样的题材,这部就缺乏电影感,故事俗套,人物单薄,让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电影《脐带》显然更加优秀,不仅仅是它在东京电影节得奖了,更重要是能看出创作者的诚意和用心。
我是在爱奇艺看的,可能是我心硬,弹幕中很多网友都哭了,尤其是片尾儿子剪断绳子,母亲走向远处自己举着火把的父母的时候,真是让人泪目啊。
用婉转的方式表达母亲的离去,充满了诗性和寓言性,非常之高级。
阿尔兹海默症题材的电影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了,《脐带》做出了新的表达,通过音乐人阿鲁斯的视角,挖掘蒙古族音乐,蒙古族服侍,壮丽的景观,给人带来了新鲜的体验,让观众沉浸其中,获得感动,这些从众多的弹幕评论就可以看出,感受到。
当然本片的缺点也是,近乎完美,也就失真了,完美的构图,完美的音效,完美的表演,完美的音乐,看完这些完美,我深刻的意识到,这部电影已经有些失真,失去了真正生活的质感,缺乏生活的毛边和粗糙感,这样反而削弱了这些意象背后的韵味。
脐带对于婴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存在。
它在母体内,成为供养婴儿生长的生命线。
但当婴儿呱呱坠地之时,脐带需要被剪断,用割裂与母体的自然纽带的方式,来到人间,成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真正实现用口鼻呼吸,体验这个世界带给柔软的肺部最初的呼吸的疼痛。
影片取名为《脐带》,从具象上看,是连接母子之间那一条长长的绳子,从情感上看,是一直牵绊的母子之情。
母亲因患病“变成了小孩子”,于是乎,需要儿子以大人的方式来照料,此时,这份羁绊彻底逆转。
母亲不再是母亲,母亲变得自我、变得自由、甚至变得陌生,但她似乎回归到一个最初的我。
她不再是母亲的身份存在于这个世界,而只是那个喜欢音乐、喜欢跳舞、喜欢小羊、想找爸爸妈妈、想回家的一个小姑娘。
影片着重描绘了母子之间的情感,陪伴是儿子能为母亲做的最棒的事。
从一开始的限制母亲的自由,到带着母亲去寻找生死树,两个人一路前行,在内蒙古大草原之上肆意驰骋,在敖包边翩翩起舞,在火堆旁久久凝视。
这是送母亲回家的路,这是一路道别的送别之旅。
最后的最后,儿子拿出刀切段了两个人之间的绳子,犹如当初他自己出生时被切断了脐带一般。
只不过这一次,他是真的要离开了母亲,这一次,他的肺没有疼痛,他的心在痛。
曾经的脐带之断是为了相聚,这次的脐带之断是为了离别。
电影的男主人公是一个歌手或音乐制作人,在他的生命里,音乐占了很大的比重。
当母亲变为小孩子时,我们发现她也是如此喜欢音乐,或许这份传承就来自这里吧。
蒙古族人热爱唱歌,喜欢跳舞,在苍茫大地上,处处皆音乐,他们的乐感和动感是那样自然,与生俱来。
影片整体都有一种音律在流淌,蒙古族的歌曲配上草原的辽阔苍茫,让人感觉无比孤寂又无比充实。
音乐,就流淌在他们的血液里,音乐也从镜头中流淌出来,蔓延到你我身上。
影片的电影语言是极棒的,充满独特的地域风情和民族风情。
镜头语言简单明了,没有故意炫技,相反,是一种诗意的叙事方式,展现出草原上的脉脉风情。
草原儿女的情感,真挚且热烈,细腻且张扬。
无论是大场景的航拍,还是小空间内的情感表达,都很质朴,很动人。
特别是影片中有几场如梦如幻的梦境戏份,带着一种神秘色彩,非常引人入胜。
这里的镜头语言的展现方式,如行云流水一般,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影片整体呈现出一种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是一种带着诗意和浪漫的色彩,高于生活本身,却让人相信这份存在。
画面在色彩呈现上添加了很多蓝绿色,给人一种复古的感觉。
夜晚的场景里,火把、篝火、电筒、月亮的光芒,那么真实又如此梦幻,仿佛油画一般,仿佛进入了一场梦境。
这部影片让我感觉很舒适,它呈现出一种情感的美,一种离别的美,一种诗意的有节奏和韵律的美,让我体会到一种久违的感动。
2023年3月18日 星期六 21:32
你看,母亲最后走了,这也算是最好的结局了。
母亲临死前回到了家,看到她的“父母”,安详地去了。
哥哥一家也能团聚。
弟弟也能追逐自己的梦想。
但如果母亲还活着,被照顾得很好,活得更长久,那兄弟两还能维护好自己的家还能追逐梦想吗?
恐怕活着都很难。
所以为什么说长寿不是好事,活得体面越来越难,我也希望能体面地走,小病就医大病就死。
电影始终是电影,太过美化了,遇到的每个人都是好人。
送衣服的大姐,电工美女,撞墙的大哥淳朴地留下羊。
電影院「包場」觀影系列——《臍帶》導演:喬思雪01. 觀影後感🎬在電影院裡看的。
排片非常少而有排片的影院也都坐落於偏遠的郊區,再加上是工作日,所以我看的這場全程只有我一個人。
畫面與音樂都非常震撼。
電影選用了很多大遠景、拉鏡頭,擴大了草原在銀幕上的空間感。
而電影裡以女性為主、敬畏自然的鄂溫克民族、壯麗遼闊的草原和(對我來說)完全陌生的蒙語,都成功地把我代入進了那種粗獷純真的原始自然裡。
(P.S. 導演本人便是出生成長在草原的鄂溫克族人)02. 以下是「涉及劇情透露」的影評📽Spoiler alert 🚨 弟弟「阿魯斯」因為不滿哥哥對老年痴呆母親的照顧,因而把母親帶回了以前他們在草原居住的地方。
又因為母親生病經常到處亂跑,所以選擇用繩子把母親捆住,以防她受傷走丟。
這是片名的來源,繩子象徵著「臍帶」,連接著母親與孩子,同時也是“孩子”和“母親”之間糾葛關係的外化。
繩子的一頭栓著一個女性的母親身份,另一頭拴著男主身為孩子的安全感。
當我們的社會不斷地在強化女性作為「母親」的身份角色時,好像一個女性一旦成為了母親,她便從那刻開始,一輩子都得是一個「母親」了。
所以阿魯斯一開始無法理解已患老年痴呆的母親想要回家的行為。
他無法想像這個他視作「母親」的女人要離開他,要回她「自己的家」。
孩子遺忘了「母親」在成為自己的母親之前,同時也是一個完整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父母和家人,有獨屬於自己的童年與青春記憶。
而電影裡那棵半生半死樹,似乎也象徵著母親的狀態變化。
枯死的部分象徵著「母親」的身份,照應著現實里媽媽的逐漸老去;茂盛的部分象徵著「女兒」的身份。
母親作為「女兒」的記憶逐漸鮮活,而在現實里,母親的行為因為生病變得像小孩子一樣,某種程度上的「返老還童」。
(其實仔細看電影裡還有很多象徵著電影標題「臍帶」的景觀,例如河流、大路…)而當阿魯斯帶著母親不按照「路」開車時,我想他便已經逐漸坦然地接受母親的離去了。
從一開始只要母親安全不受傷,到最後放開母親讓她去尋找她自己的家,“孩子”也獨自完成了剪斷「臍帶」(與母親的連結)的過程。
(&. 個人最喜歡的鏡頭是母親的幻覺部分和最後母親的離去。
兩處鏡頭移動非常驚艷。
從開始的方塊窗戶到最後的藍色塑料洞,有一種時空穿越感。
透過藍色的塑料窗,母親看到了一個跳舞的女人和爸爸媽媽(跳舞的女人應該是薩滿)。
母親的爸爸媽媽站在那裡,好像一直在等待「母親」回家。
)
国内少数民族电影或者说关注少数民族的电影真的很少,看完《脐带》会感叹看的太晚了,看之前会自然联想到万玛才旦的《气球》,事实也证明两者的确存在一些相似之处,都有对生与死的探讨,深层次里《气球》是对文化的反思,而《脐带》则多了一种对身份认同的追问。
影片中的阿鲁斯不仅代表了对故乡文化再寻找的民族,也揭示着身处异乡与现代中的人如何与传统和解、如何安放情感去处。
电影开始就是一个非常现代化的场景,DJ阿鲁斯在台上进行着表演,台下观众跟着欢呼,最后阿鲁斯在电子乐的背景下拉起了马头琴,气氛到高潮,而与此同时手机上是母亲的7个未接来电。
非常简短的交代,一边是现代与传统的交织,一边又提醒着指引着阿鲁斯回到家乡。
连接又剪断的脐带脐带这个意象在影片中是被具象化了。
阿鲁斯与母亲再次回到草原中的家后,为了防止母亲走失,他用一根绳子连接了母亲与自己,从此时开始直到影片结束,这根“脐带”几乎一直存在着。
母亲以母体的脐带哺育了孩子,现在却是由孩子主动再次建立了脐带。
在影片中母与子的比喻也有很多,特别是用草原上的羊来比喻。
如两人离开家以后,有一只母羊和小羊从塑料棚那钻进了屋子里,另外一次是在搭建一半的蒙古包里醒来,一只小羊钻进了母亲的怀抱,二人想方设法为小羊寻来了母乳。
借由脐带,阿鲁斯被母亲指引着回归故乡,回归文化的生源地。
在旅途中,阿鲁斯不断理解母亲,甚至在扮演着一部分“母亲”的角色。
看到最后很容易理解,母亲代表的是不想留在城市(哥嫂家)对传统和过去保有留恋的一种民族状态,而阿鲁斯代表的是游牧民族走进现代但不知如何定位自己的迷茫状态。
母亲两次看到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家人隐含的就是对故乡的眷恋。
而对于阿鲁斯的挣扎,作为留守者的塔娜给出了建议,你可以在草原做音乐,草原上有各种各样的声音。
于是阿鲁斯开始找到了一条重返家乡并与自我和解的路。
而在旅途最后,在一场盛大的篝火晚会上,大家载歌载舞,镜头给到母亲的时候,她已经安详的睡去,或许母亲从此时就已经与世长辞。
晚会最后,二人望着来接母亲的家人,阿鲁斯忍着泪亲手割断了一直绑在他们之间的绳子,他选择接受母亲的离去,也选择接受现实的自我,这是一场离别也是重聚,在生与死中以绳子连接的脐带断了,但内心与情感的脐带真正建立起来了。
家庭的解构与重构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在本部片子里其实也是隐喻民族关系的载体。
阿鲁斯回到家发现母亲被哥嫂关在了房间里,原来母亲患有阿兹海默症,原因则是母亲经常说为了回家而偷跑出去。
这时跟随阿鲁斯的眼睛从镜头画面里可以看到母亲房间的墙上画满了涂鸦,全是草原上的事物。
最突出的是那棵半黑半绿的树,这是母亲口中家的方向,同样也是全片的主题,去寻找那棵半生半死的树。
阿鲁斯目睹但却不理解哥嫂的做法,而将母亲带回草原的房子里,但母亲回到草原也不认为这里是自己的家,还是执意要去寻找她口中的家。
在回到草原后因为无法用电只好求助于电工,而来的却是电工家的姑娘塔娜,塔娜在影片中是一个关键人物,是她唤醒了阿鲁斯寻找“家”的意识,也在之后与阿鲁斯和母亲重构出了一个“家庭”。
一次塔娜来到阿鲁斯家,却发现母亲急的想要上厕所却因为解不开绳子而困在原地,但阿鲁斯因为在听音乐没有发现这一情况。
在塔娜的帮助下解决之后,阿鲁斯辩解是为了保护母亲,塔娜对此大家指责。
这成为阿鲁斯对待母亲的转折点,也是作为隐喻的身份意识的唤醒,之后在因缘际会下终于带着母亲上路,去寻找家乡去寻找她口中半生半死的树。
电影后半段像是变成了公路电影,在路上阿鲁斯再次体验也带我们体验了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信仰。
而在旅途中塔娜赶来,白天母亲将阿鲁斯错认为她的父亲,夜晚母亲醒来又将塔娜当成了母亲,夜晚的蒙古包里迎来一场家庭的重构,也是母子身份的对调,就是在这种母子到父女的对调中,阿鲁斯更加理解了母亲,进而也进一步认清自己。
另外影片也有一些意象很有意思,比如被撞破的墙,墙被撞破以后,母子两人坐在餐桌前吃饭,阿鲁斯要将桌子挪离风口,母亲仍执意把桌子摆在破洞口。
两人坐下后,破了洞的墙成了一幅画框框住了两个人,也像一扇门为阿鲁斯打开。
在这里母亲说,我要回家。
阿鲁斯疑问,你想回的家到底在哪?
母亲说,树那就是我家。
导演有次说,草原给了他一个启示,门已经打开了,那要不要走。
由此他们踏上旅途。
影片的情绪是很自然又递进的,一开始面对着不安与执拗,可能会认为这是患有阿兹海默症的母亲在胡闹,再后来二人生活在草原中的家是现实家庭的建构与回归,最后到踏上旅途向远方出发,是对文化与身份认同的寻找。
同样全片曹郁的摄影十分治愈,慢慢的移动慢慢的呼吸,河流的蜿蜒、草原的广阔、黄昏的静谧,带出了草原人们之间的温情。
这些年总是习惯在少数民族电影中去寻找一种“从前慢”的感觉,在《雪豹》中人们可以用很长的时间去等待,在《脐带》中也是,可以用很长时间去寻找一个目的地,我们不用抢时间抓效率的去完成什么,只需要关注情感与生活本身就好。
最后稍感遗憾的就是民族电子乐真的还没听够呀。
这部电影节奏控制非常好。
开篇10分钟,就把事情来龙去脉交代明白。
整部电影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反转情节,都是朴素的生活片段。
每个生活片段时间都不长,通过有关联的音乐连结,看似朴实,却能牵着观众心情走。
期待故事后续的发展。
影片中,出现大量的河流镜头。
蒙古人非常重视水源。
水源里不能洗东西,不能倒垃圾。
水能喂牲畜,能让牧民得以生存。
所以水代表了生命。
而且非常神圣。
污染了水,会带来厄运。
蒙古人的居所也是邻水。
看水的流动,这个故事发生在初春的草原。
本片讲述了北漂音乐人与他患阿兹海默症的母亲的草原寻树之旅。
一部独具风格的公路电影,借助空间里程的视听呈现,人物的情感,告别与新生递进而有力地徐徐展开。
作为全片最重要的意象,“脐带”意义丰富。
脐带的原义是母亲为孩子提供营养的通道,本片最明显的即为小伙子为防止母亲乱跑而系在二人腰间的带子。
与之对应的,小伙子与母亲住的屋子即子宫。
房子没接电,窗又不透光,因此里面总是昏暗的,正如母亲的子宫一样。
有一天,某个酒驾司机乱开车,把房子撞了个大窟窿(羊水破了)
此处导演用肇事司机的羊来提醒观众:(真•羊水)
然后剪脐带(不过是女孩剪的):
又系上了,出发:
喂奶:
叫爸爸:
男主亲自剪脐带,分别:
利用阿兹海默病人某种“返老还童”的特性,对亲子关系进行对调,这是脐带的第一层含义。
母亲是儿子的女儿,儿子是母亲的父亲。
母亲“向死而生”,在走向死亡的同时抵达了生之来处。
脐带的第二层含义,即草原故乡对北漂游子的羁绊。
如果说母亲脐带的源头是儿子,那么儿子脐带的另一端则是草原,游牧民族的快乐老家与文化图腾。
这条脐带更为宏大、深刻,同时更难以割舍。
河流
小路 它浑然天成,蜿蜒绵长,即使男主人在北京,这份羁绊也不曾远去:
骑马人
卖牛奶的蒙古老太 男主试图在故乡情结与音乐梦想之间制造碰撞与融合,以达到某种平衡:
北京马面琴演唱
收录草原的声音制作音乐 作为老一代的母亲,已追随炬火回归传统。
而作为传统与现代交叠的新一代,男主做不到完全回归与割舍。
正如片尾半枯半荣之树,生长在新与旧的边缘,男主的身份政治认同也被挑明为了一种悬置。
草原一行后,他将在原生文化的滋养下独自面对漫漫生途。
我在《末路狂花》的影评中重点分析过公路电影的最终指向,即一个旅行故事通常自觉或不自觉的包含了某一种寻找,某一种关于自我认知和自我确认。
本片中母亲寻找“家”和“神树”是寻找某种远事记忆的皈依与生活方式的回溯,儿子寻找“神树”是寻找其在双重文化样态夹击下的自身位置与自身价值,而结合导演乔思雪的个人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儿子就是其本人的投射:在大草原出生、长大,20岁去巴黎电影学院学习现代电影技术,自然地,她也遇到过和儿子相同的困境,因此她借由本片,阐述自己的个体生命如何与原生文化血脉相通,从而在现代文明的强势介入下找到自身的主体性。
最明显的一处在于,男主与母亲初回旧宅,男主点火驱赶地上的蚂蚁,被母亲呵斥。
而当他第二次发现蚂蚁,他任由蚂蚁爬上他的指尖,然后轻轻放在地上,导演用这种方式,怀念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
与此同时,“母亲之死”也是游牧文化生死观的体现。
游牧民族生活在草原之上,目睹日出日落、四季更迭,因此产生了“轮回”的观念。
因此,本片突出某种角色互换,当老年人进入小孩状态后,晚辈像长辈那样,给“孩子”以“长辈”的关怀。
乔思雪在访谈中表达了她对死亡的认知:“我觉得死亡是跟随着离世的亲人开始的另一场远游。
”于是我们看到:在明亮温暖的篝火与热情奔放的舞曲中,死亡成为温馨的回家之旅,而且死亡也意味着新生。
导演以在这一古今必经的命题之中寻出了“根”,即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到能够滋养现代人心的原始生命力。
🎬《脐带》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母亲罹患阿尔茨海默症后,病情使她变成了一个孩子。
夜里跑出家门迷路在荒野,整日哭闹着要找阿爸阿妈,穿上漂亮衣服就不肯脱下,拿着随身听即刻随性起舞,然后就舞至了水泽的边缘。
总之一句话,她必须活动在儿子目之所及的地方,所以儿子便用一条麻绳栓住了彼此。
于是,在辽阔豁达的大草原上,儿子带着母亲踏上了溯回之路。
白天,他们遇见了迷路的小羊;夜晚,他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
原来,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竟也可以如此和谐共生。
以至于当死亡临近之时,如一只鸟展翅飞向天空。
在旅途行至最后的夜晚,母亲从容微笑着说:“谢谢你,我感觉很幸福”。
儿子流着热泪,解开了那根如脐带的绳子。
这一刻,生和死紧密相依、互为归途,仿佛是一颗半枯半荣的古树。
生命这场旅途,我们经历、遗失、寻找、归零,依稀望见尽头时,却总在追忆过去。
所以,无论正处于人生哪个阶段,都请用心去珍惜这趟旅程,用心感受每一次日出日落,珍视每一个与你同行的人,勇敢积极面对每一个挑战,因为,这就是人生,一段无法预知的奇妙旅程 。
脐带 (2022)7.92022 / 中国大陆 / 剧情 家庭 / 乔思雪 / 巴德玛 伊德尔
遥远的草原小镇,电影却是连接我和世界的生命之绳。
我出生在内蒙古鄂温克旗的小镇里,九十年代的时候是每周末和父母看电影录像带度过周末,千禧年之后我开始自己租DVD看电影,北京奥运会之后网络下载电影资源永久替代了所有其他观影方式。
看电影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让我穿梭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之中,体会生命中无法体会的情感,抵达无法抵达的世界,让我的视角不再集中在一件事情的正面,我学会站在侧面看它,绕道背后去看它。
也让我第一次有了想要和世界对话的欲望。
我的故事里总有一个游子,在世界的舞台上流浪。
或许是身体里的游牧基因在作怪,我的故事里总有人回到故乡,或是有人在地球的版图上游牧,但他们心中都有一片蓝色圣洁的高地。
生命中的偶然和突如其来的告别给生命以启示,伴故事里的人不断前行。
拍这个电影还是因为我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以及对与亲人告别的恐惧。
通过一个绳子将一对母子系在一起,探讨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探讨与故乡的关系,以及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
因为有一天我们一定会面临和亲人告别,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能支撑我们面对离别和死亡。
我想我出生长大的这片草原给了我答案,就像片尾母亲的那句“时间会一直不断向前,就像草原上的马兰花不会一直盛开”生命有来有往,我们要接受万物的无常,以及生命在自然里有轮回。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离开草原到城市学习生活,我们把烙印在自己身上的文化带了出去,怎么让这份文化在城市里生根发芽是我们这一代人正在探索的,还有一些人从城市返回草原,把城市里的现代化文明带回到草原,怎么让这些现代化的东西帮助我们在草原上更好的生存下去也是变成了这一代年轻人的责任。
其实伊德尔我在写这个剧本之前就认识他了,他做音乐的理念给我很大启示,他从小学习马头琴,到了北京他在探索怎么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他开始尝试用年轻人的视角,大众最能接受的传播方式做他的音乐,这跟我想拍这部电影很像,用我们年轻的视角,年轻人的方式记录时间,讲一个最质朴的故事,传播来自自然的信仰。
所以出走和回归不是对立的,像死亡和新生一样,就像片尾的那棵阴阳树一样,在盛夏的时候,枯萎的那棵树将它的营养传送给枝繁叶茂的那一棵树,让它长出新的形态,向阳而生,就像我们的当代文明建立在传统文明之上一样,以自己新的样貌不断繁衍生息。
蓝色的蒙古高原,心中的高地,你把我们凝结在一起。
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拍一个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新草原电影,把来自故乡的味道和草原的哲思用拍电影的方式保存在时间里。
很多人会说作为导演乔思雪很幸运,处女作就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
确实作为一个处女作导演来说,能和这么业内顶级的主创合作,确实是一个小的奇迹,而且这个奇迹也很难在未来复制。
作为《脐带》的监制曹郁先生和姚晨女士,为《脐带》倾注了他们最大的热情和支持,从剧本到这个片子走进电影院,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疫情期间我们每天视频通话讨论剧本几个小时,把它打磨成一个真正可以接受考验的拍摄脚本。
拍摄期间监制曹郁老师除了白天要完成摄影师的创作,晚上还要和把控后面的拍摄计划,拍摄尾声曹老师经历家人离世,忍受巨大的悲痛和压力再次回到剧组陪我们拍完最后的两场戏。
最初在姚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为演员定下表演基调,作为表演指导老师的她还要负责帮助那些没有表演经验的素人演员进入角色,让他们真能在电影里活起来。
作为监制的他们,付出的远比监制这个工作要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及热情。
在这个独特的拍摄体验程里面,他们不断地帮我认识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帮助我建立在片场的自信,直到这部片子走进电影院,他们还在四处为《脐带》而四处奔走,只为这部真诚的作品能跟更多的观众见面。
《脐带》的出品人制片人刘辉,最初在first电影节创投挖掘了这个故事,并全程陪伴《脐带》走到了最后。
两位制片人刘辉、胡婧在疫情最困难的时候,当所有人都在犹豫是否要继续做这部电影的时候,从未表现过丝毫的退缩,给了我心理上极大的支持,让我有信心坚持下去把这部片子做完。
更是用他们自己的力量找到了我们的声音指导富康,美术指导赵紫冉,造型指导李宙,这些对我来说遥不可及的主创班底,给了《脐带》一个特别好的起点。
最早进组的美术指导赵紫冉,往返于冰天雪地的森林和城市间,亲手打造了那个如梦似幻如同子宫一般的老房子。
造型指导李宙,跑遍了呼伦贝尔的民族服饰店、牧民家只为找到那些有生活痕迹的蒙古袍。
执行制片人姜乐从自己的仓库里拉来的帐篷桌椅板凳,在篝火那场戏因我们用完了六吨的木材,没有可烧的材料,把他带来的桌子椅子都扔进了火堆,只为让我们能再多拍几个镜头。
这部电影里我们的两位主演,巴德玛老师和伊德尔从最初的陌生人,慢慢的相处成了真正的母子。
巴德玛老师身上所带有的轻盈、纯真、质朴的气质,让母亲不再是剧本里角色,而便成了一个活生生的草原母亲。
伊德尔奉献了他所有对生命和音乐的感受,让观众相信他就是阿鲁斯这个角色。
还有那么多普通的素人演员,他们构建了这个电影最真实质朴的瞬间。
剪辑指导张一凡,将脐带的剪辑风格调整到了一个最靠近观众,又最大程度保留创作者意图的版本。
声音指导富康,在声音后期制作中,根据他的真实情感体验手动推音轨,把空旷的草原填满了属于人物内心的声音。
调色师张亘,将如此丰富细腻的色彩带给观众。
乌仁娜、伊德尔、欧尼尔三位音乐人的音乐作为一条隐形的脐带,将这部片子里母与子的情感纽带贯穿始终。
除此之外这部片子的大部分演员和工作人员都来自于呼伦贝尔当地,他们带着对电影最赤诚的爱和热情,帮助我们拍完了这部有独特风味的草原电影。
《脐带》有种神奇的力量,将所有喜爱这个故事的人凝结在一起,帮助这个故事从最初的剧本到今天走进电影院,它是一个集体创作的智慧结晶,借助光影、声音、音乐的力量礼赞生命与爱。
很美的蒙语片。忧伤的音乐响起,如莫兰迪般的油画色彩在眼前缓缓晕开。本片把女主角这位老年女性的形象塑造得生动又可爱,一些片段幽默又充满话剧感。她想回去的家,不是丈夫和儿子的家,而是那个,她不是任何人的妻子或妈妈,那个她拥有自己的名字“娜仁左格”的家。谢谢你,我感到很幸福。结尾真的很震撼,第一次在国产影片中看到如此对待死亡的故事,死亡和新生隔着长长的脐带,形成互文。看完呆在当场,哭得停不下来,谢谢虹桥天山电影院,放完片尾才开灯,让我不至于太尴尬。
2023年不愿再看到2003年都不会再拍的东西,两星里有一半是给曹郁的。
最后篝火里母子二人相视一笑的画面真美啊(海影节的宣传里就是把这一幕剪进去的,可以说是全片的精华了)
想起妈妈跟我说外婆去世前几日在病床上经常叫妈妈,她想扔掉生命里所有的角色、干净轻盈地回她的来处了。
补 这妈和儿子说的不是一种dialect像话吗 别再搞民族噱头了
蒙古音乐公路片,又叫“我帮我妈找颗树”。也算是一部关注少数民族的作品吧,立意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内容真的太苍白了,也丝毫感受不到真挚。表现“脐带”的符号也好,母羊哺育后代的指代关系也罢,反反复复用实在没有必要。就是一部40分钟的短片体量,加了太多无谓的空镜头,还有一堆充斥着对少民刻板印象又不明所以的内容硬撑到九十分钟,最后还明显收尾收不住了,导演能力明显不足。
拍的很有诚意,取景和音乐不错,但是总体略显单薄。不喜欢影片的色调和名字,蒙古族女孩很像王若琳。
为什么音乐人「阿鲁斯」选择性忽视「妈妈」来电?显然,剪不断理还乱的《脐带》血脉要将这位迷路的游子从「爬梯」现场拉回到《妈妈!》身边。不过,正「漫游在蓝色草原」制造「两个妈妈」困局的少数族裔貌似钻进了牛角尖。那么有人会问了:多数即正义?好问题!事实上,正义和粉丝数量没关系。我们也都看到了,拥有多数粉丝的少数人该进去还是要进去,拥有少数粉丝的多数人该放弃还是要放弃。你瞧,听到「妈妈」召唤,这位绑架他人亦被他人绑架的表演艺术家最终还是「知情且自愿」选择了回归故里。从哪来,到哪去,这不是少数服从多数的问题——精神分裂「二极管思维」才会如此分析问题。你看,夜深人静,只有你和《异度空间》里面的你。这位会玩乐器「会带节奏」的音乐人也是在这种「一对一」博弈的语境下,选择了他所理解的正义。愿「阿婆」主保佑你。
母子身份的转换处理得最感人
#海南#画面不错,监制曹郁的摄影指导发挥很大功力,但故事老套。妈妈扮演者是海的尽头是草原里的妹妹,情绪渲染到位,但终究有点用力过猛。男演员很灵。
视听体验不错,特别是对光线的掌握,喜欢深夜寻母一段从树丛缝隙透出的摩托车灯光。但仍充满了刻意生硬的符号堆砌,以及时不时的还会来一下导演上身来输出观点。本质上是草原版《隐入尘烟》,寻根之旅建立在一种漂浮的美好想象之上,几句轻飘飘的“草原不该只有马头琴”的场面话台词之后,就继续向着城市/草原的二元对立一路狂奔。
还不错吧,不是太打动我。那个女孩好像迪斯尼花木兰
一部如此陈旧的作品,看不到丝毫作为青年新人导演应该有的创造力。用麻绳作为母子连接,化作“脐带”来构建两人无法割舍的关系。影片同时又包含一层他乡之人与故土间的联系。但是这些表达,无不都是已经被用烂的创作笔触,作为作者导演,完全没有个人新意的内容,不是习惯偷懒,就是能力缺失。最后一场与母亲离别的意象化戏,算是影片中为数不多的华彩段落。那漫天飞扬的篝火,代表着一种温暖与光亮的逝去。这多亏摄影上强有力的加持,同时这也是全片在观感上的缩影。本片完全在靠曹郁的摄影硬撑,只求在平庸无趣的故事里,捕捉到几丝“电影”的质感和可能。
7.6/10,比《荒原》的风光更美,比《妈妈!》的情感表达更细腻贴切。“脐带”既是陪伴,也是束缚,因此“系上”与“割断”这两个动作是情感建立与释怀的标志。亲情上没办法实现长久的陪伴,但陪伴母亲直至找寻到她归宿的最后一刻已经足够。影片里蒙古族风格的音乐也非常动听,尤其是最后一幕,篝火、马头琴、歌声和舞蹈在月光的润色下显得那么美好,这样的画面就算不足以煽情,也能清洗观众眼睛里的污垢。
脐带链接着生命的开始和生命的结束,人生最重要的课题就是生离和死别。
乌仁娜是我最喜欢的蒙古族女歌手,湖边音乐响起的一刻,实在有给五颗星的冲动。
人物扁平,表达空洞,意象陈旧,内容乏味,甚至连阿尔兹海默症这一在宣发上大作文章的议题也仅是个噱头,既不去讨论也不去反思,唯有些内蒙景象奇观与民族乐曲还能给观众提供点观赏价值。细想一下,这种文本如此单薄的片子能赢得创投、拿到圈内最专业的制作团队的原因,无非就是其噱头议题在国内还算少见、少数民族题材又是某种“正确”、母子情契合刚生完孩子的监制以及其毫无内容可言的内容在过往三年的内地市场上具有相对安全性嘛。要是放在健全开放的市场里,这样的片子是根本不会有能赢得创投的机会的。所以还是奉劝各位创作者,不要拿所谓的“文艺片”来给不会写剧本的自己做挡箭牌。
《献给妈妈的音乐专辑》
妈妈,妈妈!
很喜欢!果然只有女性创作者才具备真正的女性视角,这个社会赋予了女性无数身份,她是女儿、母亲、妻子、儿媳,唯独不是她自己,影片归还了她作为“自己”的身份,但却也只能借助疾病的外壳,女性永远无法在清醒中做自己。母子关系的“逆位”实在是太巧妙了,年少时母亲目送孩子,长大后孩子送别母亲,广阔的天地下,茫茫旷野中,人生从此只我一人前行。不过母亲啊,我替你看见那棵树了,那颗一半是死亡,一半是生命的树。孩子与母亲本就扎根于同一片土壤,一半完成了死亡,另一半继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