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菲亚科波拉的颜色真是太梦幻了。
就像是18世纪法国宫廷的甜点,看着漂亮,越看越不能拒绝饕餮的欲望。
本质上是一个没有高潮的电影,像是一部艺术片,致力于发觉内心情感。
但错位的是,俺是半夜在朝廷6台本来放逃学威龙之类的片儿的时段看得这片子,于是,看得有点懵。
ANTOINETTE是我最喜欢的西方宫廷女子。
在年轻时候迷恋过一阵子女皇和公主,看了叶卡捷琳娜以及几个维多利亚女皇的传记,但是ANTOINETTE打动我的只是一句简单的对不起。
是她正在走上断头台的时候对着一不小心踩到的刽子手说的。
遗憾的是,这位王后在历史上绝对应该被绑在耻辱柱上,只是高中的历史课本是这么说的,奢侈的宫廷生活,加速了法国王权的腐朽,使得这个君主政权在太阳王的全盛之后迅速的土崩瓦解。
男人不行的时候归罪于女人是写历史的人屡试不爽的定律。
关键在于,你是在评价一个皇后还是一个女人。
王后殿下要种树,不过预算超支了,于是原本预想的大森林变成了小树林。
王室的花费过度,王后殿下说,那么那些首饰就不要了,我本来就用不上。
王后殿下每天开Party,换发型,做最好吃的甜点。
王后殿下躲在凡尔赛宫,抱着小公主沉溺在草堆边,鸟窝里,不回去应付没完没了的社交。
王后殿下在宫殿的闺房里和军官偷情。
王后殿下在三级会议的代表攻下凡尔赛宫的时候对仆人说,我要和国王呆在一起。
很2的一个人。
一般来说,身居高位的女人要想变得不2只有在职业需要和人性需要中放弃一个。
大多数人选择放弃后者,如果两个都要难免变得2。
具体参见贾南风和慈禧太后。
问题是,我们没理由要求她们放弃她们的人生啊。
所以,只能敢怒不敢言的在历史书上涂涂画画,就算坏也要让这些与国体相关的女人看上去不那么2。
原本对索菲娅·科波拉执导的《绝代艳后》有点小小的期待——曾因《处女自杀》、《迷失东京》而给人们小小惊喜的才女是如何讲述那位上了断头台的王后的。
然而,这次,这位电影《教父》之女却让我失望了。
也许索菲娅心中的玛丽是个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了错误地点的尴尬人,而拍了此片的她便如同一个被小聪明误了的女人,用错误的手法,导出了一部空洞的戏。
索菲娅是有野心的,想将自己对人物的解读告知于众,想告诉人们一个更为人性化的厄运王后,所以在借用历史文献时,她坚决抛弃了最权威的史蒂芬·茨威格的人物传记,而青睐于弗雷泽的小说《Marie Antoinette::The Journey》。
显然,索菲亚这次是自信得有点过了,所以在戛纳放映遭遇嘘声时,毫无防备的她有点受伤。
在这里很想自作多情地奉劝索菲娅一句——虽然有时候剑走偏锋会有奇效,但是有些事件是不能走偏锋的。
由于取材上的偏向,科波拉的着力点便放在了呈现女性心路上,想渲染出一种因空虚倦怠而索取无度的放纵人生。
在她的执导下,失意于婚姻的安托瓦内特寄情于声色犬马,为了再现这种精神找补,科导将奢华香艳的宫廷生活作为该片的构架依托,一如贵妇们的裙撑:鲜艳瑰丽的布料、新颖别致的鞋子、奇巧诡异的发型、美轮美奂的饰品、精致诱人的美食、浓妆艳抹的贵族、一次次盛大华美的服装秀和一场场豪华奢侈的盛宴……此类镜头初看时赏心悦目,“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仿佛目光触及了色彩迷幻的梦境,可是一旦雷同繁多后,就开始反感乃至反胃,就如同让观众们一次性地吞下了大量的奶油蛋糕,真正腻味到了极点。
更何况科波拉原本就打算将这部和历史人物相关的作品淡化历史感、沉重感和沧桑感,她那女性视觉的美感和华丽尽现的同时,也吝啬了给予法国大革命和最后悲惨结局的镜头,更失去了丰满人物形象该有的依托。
卖弄小技巧的科波拉越是将宫廷再现得富丽堂皇,影片就越发向空洞枯燥迈进,于是单薄、片面的角度与解析经过大量浮华空虚镜头的堆砌后,使得该片显得轻飘飘空荡荡到令人产生质疑——有必要拍吗?
或许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所以索菲娅缺省了很多背景,即便是很关键的点,她也不屑于涉及,例如玛丽的性格养成,这该是她日后所走历程的诱因。
安托瓦内特出身于真正的豪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当时欧洲NO.1的女政治家奥地利女王的小女儿,这个被宠溺得过了头的小公主任性而懒惰,出嫁前还不能熟练地运用法文和德文,而且更可怕的是——生于长于政治环境的她竟然缺乏最基本的历史常识和其他必备的概念。
从公主之身走向太子妃之位,再由太子妃升级为王后,安托瓦内特被献媚之人包围,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压根儿不知道世上还有饥寒交迫的这码事。
即便她本非恶人,但她的挥霍奢靡对于生活水准一跌再跌的法国贫民来说无疑是个讽刺。
她的奥地利皇帝哥哥曾在访法时这样写道:“王后是个美女,但她非常无知……把光阴都浪费在挥霍和消遣上……她必须变成一个有思想的人,但这样的闲散生活让她无法思考。
”大革命后,陷入困境的前王后开始有思想了,只可惜她长脑子长得太晚,一切都来不及了。
该片主演柯尔斯滕·邓斯特在她11岁时就有惊艳的表演——《夜访吸血鬼》里的她和三名大帅哥配戏,阿汤哥、皮特哥和班德拉斯哥。
当年的她在大明星中豪不逊色,将尚为小女孩时就成了吸血鬼的克劳迪娅,在几十年后想成为女人想拥有美丽身体的渴望,对阿汤哥吸血鬼的恨以及对皮特哥吸血鬼的爱情,演绎得令人喝彩。
观众在那张幼稚嫩滑的娃娃脸上却分明地看到了岁月的痕迹,特别是那双世故而敏锐的眼睛。
可见邓斯特应该是年轻女星中有实力的一位,只可惜近年来没遇到好戏,也就当当蜘蛛侠的女友赚点人气吧。
这次,在科波拉片面、牵强的构架下,她不能将人物立体起来,宛如相片。
该片也不是完全的一无是处,至少在色彩、画面、配乐上有长处。
例如配乐,使用了大量现代摇滚元素,显得张力十足,在质感上体现出华丽精美与摇滚音乐之间的碰撞与交汇。
或许本片的另一个译名《豆蔻风华》更为贴和索非亚的本意。
不论断头王后在她短暂的一生里是否曾留下那句“名言”——贫民吃不上面包时,她说:“他们为什么不吃蛋糕?
”观看完这部影片后,我想说,腻味了超大号的奶油蛋糕,却还没面包吃。
(http://nicolew.blog.hexun.com/6970393_d.html)
导演及其他各工种希望自己倒腾出的电影最后能留下什么呢?
一切速朽的时代,大多只求观众能得到片刻娛饗,就連陳凱歌在<無極>上映那樣不可一世的時候,說起在法國盧浮宮看展,那些得到千年供奉萬年記的大師們不用得意,沒有人記得你們的作品,不過都是衝著名聲來到此一遊罷了。
陳說完全不指望電影能流芳百世,拍電影只對自己有意義。
就算口是心非也道出了真相。
觀眾撞上同一部電影時的心態,體態,精神狀態各各相異,感受自然不同。
是贊是棄導演大可不必留意,因為不關伊事,電影最多是個觸媒,這和寫作者一樣,能從寫作中得到的已在過程中得到了。
我曾在看過某些電影後輕微幻覺,模仿某個人物的行為打扮,也曾在看過另一些之後反覆難忘某場的景物陳設,記取某段突然出現的旋律。
這些我覺是電影從“古“到今就有的異於其他媒介的潛在魅力。
能餘留這些念想,便是我對電影的喜愛了。
影院家庭化,電腦屏幕化,youtube化,土豆化,最該喊冤的就是服裝道具這些工種,他們才是電影魅力的基本支撐。
但是像<英雄>,為何會讓人覺得服裝武鬥音樂縱然華麗但又空虛非常呢?
為何不能像marie antoinette那樣給人純粹的享受呢?
在於導演時不時要跳出來拿他的思想干擾大家,以證明自己的存在。
marie antoinette卻沒有,思想退到很後面我喜歡一部電影,會為了它去開始聽某些音樂,開始養成某個生活習慣,開始識得欣賞某種衣妝,這是電影最直接最好的餘留物。
而導演很在乎的思想,會在某個時刻浮上觀眾的心頭,一定會的,電影所能給的啟發,不建築在畫面音樂上,不和它們糾纏無間,便會失落。
第一次感到看电影可以这么闷。
整出戏里,前半部分贯穿着就是皇后换衣服的场面,由中转站开始,换到凡尔赛。
到后半部,她有女儿,在乡间小屋前的草地上,母女二人穿着飘逸白衣服,或坐或卧,就像在拍卫生巾广告。
配乐非常不搭。
台词十分无聊。
情节极之粗糙。
這齣片,這個瑪麗,說得言重真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忘年戀還能觸動人心,十字街頭的竊竊私語,說再會之後每位觀眾也定必替他們安好一個位置,誰也不想繼續Alone in Kyoto。
雖然慘淡,但會留戀。
政治戀,沒有好結果,破爛的房間算甚麼,妳跟大道忍著淚說goodbye後,我不回味也沒回憶,祇記得當《I Want Candy》響起時出現了一對粉紫色converse,故意要玩這個嗎?
不說歷史,平鋪直敘未見張力,唯有新鮮的搖滾樂可撐撐。
還是妳一心祇想來個童話式的愛情,那就對了,把路易十四的駕崩,王子死去等都輕輕帶過,萬幸妳沒有搞到法國大革命、女權主義、洛高高。
不過荒淫的皇后不應祇有一片青草地那麼少,而不用華而不實來填補還有甚麼辦法。
除了空心,更可悲可憐。
我在soundtrack裡還找到很多睱想。
浪費。
http://kahsone.blogspot.com/2007/01/blog-post_22.html
她是大仲马、雨果和茨威格笔下芳华绝代、粉黛六宫却香消玉殒于乱世的薄命佳人;又是史书里穷奢极欲、纸醉金迷“没有面包为什么不吃蛋糕”晋惠帝式的最终葬送波旁王朝的红颜祸水;在刚刚观看由蜘蛛女邓斯特主演充满美式摇滚风格的电影《玛丽王后》中她俨然一位穿越至近代法国的现代拜金女,在法国宫廷令人发指的繁文缛节束缚下,借用浮华奢靡的物质享受来麻痹苍白的灵魂和胴体以逃避不幸的婚姻生活和空虚缥缈的内心世界,挥霍懦弱且不务正业的丈夫那千疮百孔、行将就木的江山社稷,最终锁匠国王与赤字王后双双驾崩于路易十六本人亲自设计的断头台上,身死国亡、身魂俱灭。
这恰恰验证了中外同道、古今一理的封建专制制度的巨大缺陷和权力社会的恐怖法则:有权者不遗余力地侵占无权者的利益和尊严,少部分不愿让渡自身利益的无权者为摆脱侵占而不得不对权力趋之若鹜只为混成有权者;然而处在有权者阶层顶端的最高权力者却不一定那么视权如命或者适合掌权,于是纵观中外历史:木匠皇帝、猎户国王、书画官家等层出不穷,身首异处者有之、身陷囹圄者有之、身背千载骂名者有之,但更为凄惨的是压在他们脚下的那些普罗大众,有的甘愿成了冲锋陷阵的棋子走卒,有的莫名其妙地当了替罪羔羊,还有的被永远蒙在鼓里为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上层斗争站脚助威……但这样的社会指望其自我修复已然全无可能,所以大革命的热潮最终吞噬一切、涤尽铅华,让亭台楼阁化作断井残垣,让星辉烂漫成了晓风残月,总躲不开这悲哀的结局。
《绝代艳后》拍得太讲究了,邓斯特演得太好了。
描写法国大革命前夜凡尔赛宫的奢靡生活。
不能说它是宫廷片的极致,但绝对把好莱坞式的浪漫与时尚搬进了宫廷,不多见的浪漫小清新宫廷片。
配乐也风格鲜明,小清新的部分配软摇,刻板的部分配古典,恰到好处。
尽管导演运用了一切有形手段来营造宫廷生活的空虚,但很遗憾,我看到的尽是美好,连偷情都偷得那样美。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1770年的凡尔赛宫铺满曼佗罗。
当阳光穿过繁密的枝桠,雀鸟跑出来唱歌。
曼佗罗和雀鸟,互不知晓,却细细埋伏,成就了春天。
头枕酣梦的少女有金色波浪般的秀发,嫣红的双唇,雪般的皮肤,宝石样的双眸,她的父亲是罗马帝国的皇帝,母亲是拥有三顶王冠的Maria Theresia女王。
作为Theresia女王最小的女儿,Marie Antoinette公主将成为法国太子妃。
三年前,热衷于政治联姻的母亲为11岁的Marie Antoinette赢得了法国王储的求婚。
女王从法国请来专职教师企图把她雕刻成一位淑女。
3年压抑的训练,Marie Antoinette变成一座骄矜的火山。
终于,她迎来自己的婚礼。
一度是冤家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波旁王室不甘于相形见绌,因此这场婚礼极尽两国之富。
为迎接奥地利公主,路易十五建起婚礼剧院为王室成员新制备了镶有贵重宝石的朝服。
法兰西制车厂特别制做了两辆举世罕见的马车:它的白色车身用贵重木料制成,内衬锦缎,外绘油漆彩画,到处点缀着王冠。
它们不仅华丽奢侈,而且能风驰电掣般地飞奔。
当迎亲特使通过撒满鲜花的维也纳大街,Theresia女王已经为女儿作好嫁衣。
丝绸和宝石寄托着祝福,贝尔维德尔宫和列支敦士登宫一系列宫廷仪式过后,Marie坐上童话马车开始了王后的旅程。
一切对14岁的Marie来说不如被鲜花占满的美梦,但母亲的书信在等待、凡尔赛的贵族们正在等待、她的新郎在等待、曼佗罗也在等待。
从儿童床到婚床,Marie Antoinette的新婚之夜有些忐忑,年少懦弱的王储在闺房中依然彬彬有礼,有生理缺陷的新郎对14岁的新娘来说,除了滑稽还算不上太糟糕。
但法国宫廷更为严苛的礼节和种种阴谋让Marie倍觉压抑。
因为路易十六的生理缺陷,她无法生育。
不明真相的贵族和民众指责她不能为法国生下一个王位继承人。
Marie 偷偷哭泣,路易十六出于补偿心理开始任由她胡作非为寻欢作乐。
放纵唤醒了Marie内心沉睡的火山。
她就此展开了一生中最奢靡的享乐时光。
从此,奢靡象瘟疫一样迅速传播。
能引起宫廷社会震动的,不再是天下大事,而是王后给哪件衣服加了个新配件。
Marie Antoinette喜欢把当天的大事表现在她的头发上。
发型师用发夹和大量的发蜡把头发从鬓角竖起来,然后在眉毛上方造型。
当巴黎的面包店因闹饥荒而被抢劫一空时,对此没有概念的Marie Antoinette马上用暴动头型来炫耀自己的时尚创意。
除了穿衣打扮寻觅名贵首饰之外,Marie Antoinette赌博、赛马、参加化装舞会。
一天深夜,她为参加假面舞会偷跑出宫。
瑞典贵族菲尔逊在人群中发现了举止奇特的Marie Antoinette。
作为一名风流倜傥、机智迷人的军官,他也吸引了Marie Antoinette的目光。
这并不是一个激情四溅水到渠成的夜晚,留下一个背影,Marie Antoinette便消失了。
当晚,路易十五因为水痘猝死。
睡梦中的路易十六被推上王位。
路易十六不象路易十四那样倾心艺术,也不象路易十五那样热衷建筑。
他的心思放在铁匠房。
他的个性和早逝的父亲相似。
他的父亲身为皇储期间最喜欢边玩乐边大声说,我快死了。
如他所愿在很年轻的时候,他去世了。
可他的儿子路易十六没有以死躲避皇位的幸运。
当穿着睡衣的路易十六听到”国王万岁“的呼声,他只能企求上帝庇护。
一夜之间,Marie Antoinette成为王后。
无须付出任何努力,整个世界再度臣服。
生活对无所不有、无所不能的人来说毫无意义。
Marie Antoinette以彻夜的狂欢豪赌对抗着空虚的感觉,凡尔赛宫的日出映照着她年轻颓败的面容。
路易十六登基后,根治了自己的生理缺陷。
王后终于诞下第一位公主。
她不再留恋各种化装舞会,而是搬进了凡尔赛宫内的大小特里阿农宫。
那幢用青色石灰石和玫瑰大理石建造的建筑物是路易十六送给妻子的加冕礼物。
Marie Antoinette按照自己的品位对周边的宫殿进行大规模改造。
在这里,她和女儿一起穿着白裙子,在阳光下照顾着一群鸡鸭和满地花草。
一次庆功宴会上,Marie Antoinette又见到瑞典军官菲尔逊。
路易十六的缺席促成了情人的缱绻。
一个有争议的婴儿诞生了。
紧接着是第二个。
为了带领潮流和制造更多的的闲情逸趣,Marie Antoinette开始以巨资兴建波将金式村庄。
Marie Antoinette把王后村庄的位置选在宫殿几百米处。
这个仿造的村庄花费了两年时间。
罩在茅屋外壳下的客厅和中国式房间让MarieAntoinette欣喜,她常扮作农家女在这里嬉戏。
秋天来临的时候,王后11月大的女儿夭折。
红衣主教为讨好王后购买价值连城的项链,引发“项链事件”。
虽然,王后一掷千金并不是秘密,但人们无法宽恕Antoinette。
因为,她的祖国奥地利曾是法国的宿敌,法国人原本在思想深处不相信这个奥地利女人,她的祸水行为进一步激怒了民众。
曾使得整个巴黎倾倒的王后被称作“吞噬了大半个共和国的一头凶猛的野兽”。
终于,平民发起暴动。
破宫之际,一向骄奢的王后,比任何时候都更有尊严。
她既不害怕,也不悲伤,吃完“最后的晚餐”路易十六问:你还想回到这里吗?
她答:不,我在说再见。
影片到此嘎然而止,但背后的情节值得一提。
据说,破宫后瑞典军官菲尔逊试图协助王后逃跑,但一个女间谍出卖了这个计划。
王后被砍头的时候,“为什么我不在6月20日那天替她去死?
”这句话不断出现在菲尔逊的日记里。
21年后,菲尔逊身为瑞典陆军元帅,既得宠信,又有大权,但他憎恨夺走王后生命的人。
嫉妒他的政敌指他为报复杀害了一位亲王,并想把国家拖进战争。
6月20日,一伙暴徒用棍棒石头把那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打死了。
至此,法国王后最后的骑士、英俊的菲尔逊实现了21年前的愿望。
另外,当年Marie Antoinette被砍头后,刑台旁忽然窜出大片的曼佗罗花。
人们说,曼佗罗因为鲜血的浇灌得以生存,而且美得像一场梦。
"Marie Antoinette"首映葛纳。
有评论认为这是一部比Jane Austen的影片更具有迷幻魅力的影片,也有评论觉得这不是电影只是场时装秀。
"Marie Antoinette"描绘了曼佗罗曾经的芬芳,这是一部偏感性的影片。
它的存在意义就像在经济动荡的年代恐怖片往往因为能释放人们的紧张情绪而大受欢迎一样,在属于现代人的不安里,更多往事的某一侧面得以电影的方式被再现。
为了维持奥地利和法国的同盟关系。
奥地利公主前往法国,和从来没见过的法国未婚夫结婚。
法国皇室城堡的一切华丽又陌生的环境让单纯的玛莉充满好奇,对未来也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可是选择没有感情的贵族生活对她来说却是一场彻底的错误。
这是一场很形式化,没有感情的婚姻。
所谓贵族却不能婚姻自由,连进洞房也是在众人面前进行的某种任务。
虽然贵族生活很优越,但是却很可怜,时刻被监督的感觉。
贵族们就像关在雀笼里面,沉浸在自己的物质世界里面纸醉金迷,还自以为自己很优越,国王外面虽然光鲜,却养了类似妓女的情人。
整个贵族男女见识格局很小,整天就背后议论或者被议论,非常八卦无聊的群体。
玛莉一人在异国,虽然身处优越的法国王室,身份尊贵,但是面对自视清高性格冷漠的贵族,没有任何共同语言。
还有无聊呆板没有感情的丈夫,玛莉开心的日子越来越少,甚至强颜欢笑。
日渐觉得这样的生活没有热情。
少女天性的玛莉最终沦为国家与国家之家利益的牺牲品,自己的母亲那边不顾自己女儿是否开心,却一直给她施压,让她尽快唤起王子的性欲获得子嗣,好巩固两个国家利益。
整个贵族都在注视着她,背后议论她不能生孩子。
人言可畏,贵族们不仅夺取她的小孩天性,也让她开始情绪崩溃,整个王室就是一个封建朝国。
玛莉终于情绪大爆发后,开始沉醉于只能给她短暂快乐的所有物质,生活开始纸醉金迷,奢侈浪费。
每次出场衣服都不一样,都很美,但越是这样越突显出她内心的孤独。
电影后续,国王去世,王子成了最后一代路易十六。
没错就是上断头台的路易十六。
而电影名字取绝代,也是有最后一代的意思。
才18岁成了王后的玛莉地位变得更高,变得越发放肆,奢侈无度。
想用这些华丽的表面快乐来掩盖自己内心的空虚和孤独。
玛莉诞下了两个孩子,这种一儿一女,自然只有儿子受到全贵族的追捧,这是全王室的心愿。
后面凭借更换女子图,发现小男孩的照片被抹掉了。
看历史,应该是唯一以后历程王位的儿子死掉了。
经历了母亲去世和唯一王族希望的小皇子也去世,时间来到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巴黎暴民开始攻陷巴士底狱。
电影前段都在刻画皇室的雍容华贵,一直没有离开这个圈子。
最后电影部分才看到皇室外的普通百姓,他们正在攻破皇室。
像中国古代因为不满朝廷专制独权而造反的暴民。
最后路易十四和皇后逃走,被推上了断头台。
而留下的破败皇室景象,是一种腐烂后曾经的奢侈气息,让人不禁感叹。
电影整体环境是巴洛克风格,装修纹理超级繁复精致,水晶吊灯,桌椅板凳设计巧妙,配色一致。
女主的每一套衣服装扮,发型,都是一场法式复古视觉盛宴。
你可以把这部片看作类似中国古代皇室的一场悲剧。
看完会觉得原来在古代,除了我们中国,世界的每个国家朝代都在经历着各种家族皇族的悲剧和落寞,有专制就有群众的反抗。
而且封建的思想也不只是中国以前独有。
这是一部这样类型的文艺片里的顶尖之作,非常值得看!
这是 一部美到分分钟都可以截图的电影讲述路易十五十六期,法国大革命前贵族们奢华迷乱的生活。
奥地利公主玛丽14岁时,在一场政治婚姻中,从奥地利公主变成法国的太子妃,王子对玛丽非常的纵容,婚后,玛丽热衷于舞会 时装 庆宴和修饰花园,一直过着极其奢华的生活,直到最后法国大革命爆发。
本文主要分析一下画面美的原因,以电影截图为例,仅供参考(这里将静止画面与动态镜头一起讲,主要讲些常用手法,暂时忽略两者许多差别) 1.首先光与视觉中心是必须的◆因为有光,我们的眼睛才能看见,而光有自然光人工光,冷光暖光 主光副光 逆光顶光 根据需要来使用,有光就有影,找到光与影的虚实对比明暗对比。
◆人的视觉中心只有一个就像圆心 靶心只有一个,所以我们的摄影 镜头 画面 里面只能有一个视觉中心,所以构图的时候一定要有取舍,太多东西只会让眼睛不知道看哪里(就是为了扰乱人的视觉除外),而这个视觉中心一定是画面中一个特别的物体,,而这个视觉中心是由构图者引导出来的。
下面这张剧照明显是人工光暖色调,属于X形构图,视觉中心(也就是画面两对角线中心)是主角玛丽的笑脸,,其他人的脸都比较暗来衬托最明亮的玛丽,离得越远的脸越暗,每个人间有远近关系,高低错落,最前面的烛光与玛丽身后打开的门营造出可延伸空间。
2.有对比有层次◆大小对比,明暗对比,鲜灰对比,疏密对比,远近对比,虚实对比,强弱对比,注意强弱对比的层次。
对比在故事中塑造人物,突出人物 推动情节也构成画面美下面这张玛丽位于画面中轴线上,周围的暗对比出玛丽王后美丽的身材轮廓。
下面这张多人画面属于V形构图,粉衣女主角位于V的中心上,树干位于画面中轴线上,阳光洒到草地上刚好照出人们的侧脸,粉红色裙子与绿草地, 盘子里的绿蔬菜与红果子为对比色,黑衣的人们又衬托出粉衣的亮丽,远处的马 小孩让画面生动,营造可延伸空间。
下面这张是很明显的鲜灰对比,灰色对比出红衣的男子,红色也象征战争中的血。
3.视觉的引导◆线,圆形,S形,V形, X形,C形,△形,╲ɔ形,///形,↗↑↖形,黄金分割,对称。
◆色彩, 比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黑暗中有一线微弱的光,一片灰色中有一点鲜艳之色线与色彩除了构图 在故事中有隐喻与象征,烘托环境的作用。
下面这张为圆形构图,圆形位于黄金线上(可以理解为井字格中心4个点围成的方形 然后方形的任一边直线算是黄金分割线),人们围成一个圈,近处灰色的人群对比出白色部分的主角。
下面这张为S形,人物的头部,臀,前面腿的膝盖顶,脚 连起来就是S形美丽曲线,蓝色蝴蝶结与粉色是绝配色。
下面这张又是红绿对比,近处白桌子两边的人 和 黑衣男旁后蓝帽子蓝外套的女子构成一个△形
下面这张暖色调画面女主角头部的倾斜线 帘子的倾斜线 构成 /// 形构图。
下面这张为很明显的对称式构图,女主的蓝衣和她后面的橙色灯光为对比色,场景的灰对比出女主的亮丽。
(三组对比色,红绿 蓝橙 紫黄,一般情况对比色是不可缺少的,所谓万绿丛中一点红)
4.视觉的角度与节奏 (这里主要针对视频)◆角度主要有平视 俯视 仰视 ,景别有 近景(人物头颈肩) 中景(出现人物上半身),远景(介绍环境,多用于开头或者结束) 全景(最远的镜头) 特写(细节),找出这个事物最好的角度,人物最好不要完全正面,与画面形成角度较好视觉角度是为故事情节和角色本身服务的,反应人物的内心世界,推动情节发展。
◆影片里每一个镜头有快慢有远近有节奏,每一个镜头都是有用的就像小说里每一个非主角人物每一个情节每一句话也都是有用的,越是看似随意的简单的越是费精力想出来的。
关于食物的特写镜头
5.画面镜头的背后是我们的眼睛◆每一个好的镜头画面背后都有一个善于发现美捕捉美的眼睛。
捕捉人物表情的微妙变化(反应人物内心世界)捕捉人物某个动作的细节(反应人物的性格特征),捕捉某个不起眼的场景画面(推动情节发展)◆这就需要 多观察,多思考,多练习,多尝试,发现生活中的美,抓拍一些精彩瞬间,捕捉别人不怎么在意的却触动你的画面,同样的事物我要怎样拍怎样构图显得我逼格高且非常适合讲好这个故事。
影片结束时路易十六离开凡尔赛的微笑。
6.风格先有好构图,在考虑后面添加细节修饰,关键是得有自己画面的风格,新颖。
当然影片的叙事风格也是很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人物服务,人性是全世界共通的。
◆从大的方向看比如古装(古典的)影视剧画面构图多对称式,画面整体色调偏暖黄色 银灰色 或冷或艳,东方的影视剧画面多意境美如水墨画般(其实本宝宝不太喜欢那种太过浓艳的古装剧,华丽和浓艳是两回事),西方影视剧画面多雕塑美如油画般,这就和地理 文化相关了。
下面三张来自《刺客聂隐娘》 印度《帝国双璧》 《绝代艳后》
下面4张为路易十六与王后早餐图,都是对称式构图,但每次就餐的意义都不同
◆从导演角度看◇比如李安善于从西方角度描绘东方文化,《少年派》中海的场景,展现天地之大,人太渺小,浪漫唯美,故事中有许多宗教隐喻。
《色戒》中的这场戏也让我印象深刻,钻戒的光芒映衬出易先生脸上在她看来温柔怜惜的神情,王佳芝以为易先生是真的爱她,一下子就沦陷了,然后放走了他。
易先生真会撩。。
影片中的钻戒代表感情,通过眼神 语言 戴戒指的动作等平淡含蓄的细节描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比如徐克的武侠电影大家也挺喜欢吧,他的风格是奇险 诡异,他的武侠片总是快意恩仇,主角多为正义智慧的化身,人物个性鲜明,情节性较强,张弛有度,动作戏灰常棒,他在艺术与商业的平衡上掌握的很好。
《狄仁杰系列》就画面和镜头来看也是帧帧都是画,较为真实的还原了大唐盛世,气势恢宏,特效镜头比较多,动作戏也很精彩,冲击力感染力都灰常强。
值得一提的是徐克的手绘分镜头很牛逼。
下面两张来自《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比如侯孝贤善用长镜头营造意境美在加上画外音营造真实性(纪录片多用长镜头,蒙太奇主要表现冲突节奏较快)。
《刺客聂隐娘》,剧情不谈,影片里大量空镜头(留白)长镜头 营造出山水诗意美 描绘出一段极具东方美的唐传奇,如 影片开头的天空,枯树中的古建筑剪影 流水声,鸦声引出片名,影片中还有些镜头是隔着纱帘的,营造一种如梦似幻感与朦胧美, 该片的配乐也是棒棒的。
每位优秀的导演 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美学,所谓风格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同样的内容表达手法可以有万千种。
感叹一句当导演真不容易,为你们点赞。
另外影片里黑白画面与彩色画面的配合也是可以的,主要为表现一段剧情或者一个人物。
找到艺术与商业的平衡,没有艺术或者没有商业是万万不能的,带着镣铐跳舞。
光,视觉中心,层次与对比,视觉引导线与色彩,角度与节奏,风格 等这些不过是为了让画面看起来舒服,产生美感以及联想,好的构图可以让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感,让电影讲好故事打动观众。
好的构图离不开观察 模仿 学习 不断练习,分享交流 ,人人都可以是摄影师 画家 艺术家,无论图片镜头还是文字音乐不过是我们表达的一种方式。
找到自己喜欢的擅长的视觉语言就像写作得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文风,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谁的。
所谓好的画面 其实就是让人看着舒服,可以打动人心 且有独一无二有风格。
关于动画电影,除了电影该有的基本要素,画面配乐的风格比其他类型电影风格要 更加更加更加的 个人,强烈,大胆,需要大量大量大量的想象力。
最后关于电影《绝代艳后》 路易十六不是暴君,玛丽王后并无过错,他们的才干在别处却无奈生在帝王家,上一辈留下的问题无法解决,加上专制制度的局限性,注定要走上断头台,成为人民眼中残暴君主必死的象征,而革命本身又意味着流血,牺牲和复辟。
很明显,专制制度有他的局限性 所以终会消亡,而所谓人民的裁决并不代表公正,人心是容易改变的,好的制度是引人向善的,让人摆脱愚昧走向自由的,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政治哲学特别烧脑,顺便推荐几本书《旧制度与大革命》《君主论》《利维坦》《社会契约论》《公正》。
邓斯特演活了前半部的羞涩可爱,却演不出后半部的迷乱暴殄。
妹的,真不想说我看过……
一流的演技+令人眩目的服饰+不怎么样的剧情
服装画面美的惨绝人寰 作为传记类作品却觉得少了些什么
为服装+分
这部想表达什么?那女的是都躲王朝里的简西摩啊
每个镜头都很美。
我觉得很好看,那些嫩色的鞋子以及诱惑的糕饼。母亲不断写信来催促她圆房,当别的皇妃先有了孩子,快步走回去痛哭,有了性爱之后躺在草坪上的笑容,在花园农场里的白纱裙。都是美。别无他词。
服装是真漂亮,除了服装也没啥了
别做任何期待,只简单了解一段法国历史,以及,那时期繁复漂亮的衣装。
视觉很洛可可,风格很公主日记,是非常美国化的甜腻,至于原声音乐,那是一场灾难。叙事节奏拖沓,详略失当,重点模糊,转折突兀。当然我也能理解叙事上的漫不经心,但是整体的审美风格也并不足够艺术到让人忽略叙事,何况出自索菲亚科波拉之手,之前期待有点儿高。
色彩不错,情节一般~~
形式大大大大大大于内容啊
金属摇滚和宫廷题材配合的很好
空有皮囊。
被欲望和寂寞吞没,遗忘了民众的死活……(但,好漂亮的戏服啊!!)
我耐不下心啊,一直跳一直跳。。。我都没看到她老公有亲她
其實好無奈又,阿皇上其實都好錫佢畫面好靚.鄉郊個幾幕簡直係唯美/青春劇嘅場面
呃……剧情…… 唔~扮相~ 嘿*阿瓜~~~
我一点也不觉得邓斯特艳丽。。。